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心理學的論文模板

學問君 人氣:1.03W

引導語:對於論文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亦有很多人撰寫過論文,那麼要怎樣找一份有關心理學的論文模板呢?接下來是小編爲你帶來收集整理的文章,歡迎閱讀!

心理學的論文模板

摘要:如何探索高校德育模式是否有效以及高校德育有效之路,一直以來是高校德育工作者持續關注的命題。近十年來我國高校德育的研究總體而言開始轉向高校德育改革的生活化迴歸、文化視野下的高校德育研究以及積極道德教育等方向。因此,積極心理學視野下高校德育模式反思與構建,就成爲加強高校德育有效性的題中應有之義。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德育模式;消極品質;積極品質

積極心理學以一種獨特視角研究心理學,集中研究人類的積極品質、研究人類的幸福與和諧發展並且倡導研究人的積極方面,對於心理學研究領域的擴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積極心理學主張及德育的價值

(一)積極心理學的主要觀點

積極心理學在20世紀末興起後得到快速的發展。其傳播如此快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積極心理學對心理學觀點的獨特性主張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1]。總的來說,積極心理學的理論觀點可以歸納爲以下三個部分:

1.強調積極方面的研究取向,迴歸心理學這門科學的價值

心理學家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可以代表心理學研究價值的迴歸。而積極心理學的理論研究中對人自身和人的積極潛能的關注充分體現人性論的觀點,主張研究人的積極人格並且幫助人們發揮積極力量追求幸福;另外,積極心理學並不認爲缺點的改正就相當於優點,人的優點是需要培養的,認爲人本身具有積極力量,積極心理學的任務是發現人們本身所具有的積極人格,並對積極人格進行培養和擴大。

2.主張每個個體擁有積極品質和力量

積極心理學強調應該以認同和欣賞的目光關注每個人。認爲每一個個體內心都存在積極力量,並且強調對積極力量的發現和挖掘。人的積極力量不僅是某些人格特徵,還是人們能夠準確調動心理資源來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簡單地說,就是個體調動自身全部積極能量得到良好結果的能力。積極心理學始終強調,人既有自我決定的能力,也有自我選擇能力,人的生命系統的動態性與完整性決定“人有完善內心衝突的能力”。透過個體的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個體一般都能根據自身所處的位置或狀況以及周圍環境做出判斷,決定自己的最終發展狀態。

3.提倡積極解釋所面臨的問題

積極心理學主張,人們透過對問題的積極認識和積極解釋可以獲得對問題理解的積極意義。積極心理學主張,心理學這門學科本身雖然不能直接產生或創造人類的積極力量和優秀特質,但人們能夠透過對問題的積極解釋獲得一個發揮和挖掘自己優秀品質和潛在能力的機會。當問題出現時,作爲一個擁有獨一無二的經歷以及遺傳基因的自主自在的個體,每個不同的人都能夠自由地選擇自己的思想或者也可以說對問題做出各種自己的理解。對問題做出的積極解釋有利於增加人們面對挫折時的抗挫折的心理特質。

(二)積極心理學在德育上的價值

1.以積極眼光審視積極和消極

在心理學一貫觀點上,人們對“積極”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是把積極作爲消極的附屬物,認爲消極和積極是一個整體的,消極的消除就是積極的產生,如果消極減少就能增加積極,那麼就沒有對積極心理學研究的必要,那就只需要一門解除消極的心理學;另一種觀點認爲,積極和消極是互不影響的兩個獨立的客體,各自擁有各自的定義性變量。積極心理學家認爲,如果想要預防心理問題,僅僅對自身所存在的問題的改正是不全面的,更應該培養人們的積極力量和積極人格,亦從而打造一個堅不可摧的內心。受積極心理學對積極和消極關係理解的影響,高校德育同樣也應該關注對大學生積極品德的養成而非僅僅校正消極品德的舉措來進行德育工作。在德育過程中,應該以一種積極的態度看待學生,發現、瞭解受教育者身上所存在的積極品質並給予積極關注。營造一種積極的受教育環境,以培養積極人格爲核心,從積極體驗出發,完善個體的積極力量,實現與周圍環境的完美契合,漸漸形成個體的積極品質,引領個體的自身的道德品質得到改善[2]。

2.以積極的視野審視人的積極品質

積極心理學提倡用一種欣賞開放的眼光看待每個人,認爲每個人內心都存在積極力量並且強調對積極力量的發現和挖掘。人的積極力量不僅是某些人格特徵,還是人們能夠準確調動心理資源來解決問題的能力,簡單地說,就是個體調動自身全部積極能量來得到良好結果的能力,從而決定自己的最終發展狀態。積極心理學對於個人特質和潛能的培養與塑造方面的關注,調動受教育者能夠認識到自己從未意識到的自身存在的積極特質和潛能,從而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教育中去發現和挖掘自身的積極力量。德育的目的不只是在於思想道德和品質的獲得,更重要的是使人的思想道德和品質得以傳承。

3.以積極的手段引領和激發人的積極力量

儘管積極心理學認爲積極是個體本身就具有的一種心理本性,但是這並不代表人類的積極本性就可以在什麼情況下都可以自動地發揮出來,因爲心理本性也有永遠封存的一面,從而不能出現在人們眼前。人類心靈中所存在的積極本性的種子的成長既要依賴人類生活環境的滋潤,也依賴社會和家庭用心地培育與呵護。從某一層面上來說,積極心理學的主旨就是打造一種能促進人類積極力量得到生長的積極環境,並且又爲人們探索一種方法和途徑來對自己心靈中的積極種子予以激活。德育工作中積極品質的培養同樣需要積極環境的營造,德育工作者應該優化積極健康的教育環境,創造一種對大學生德育有意義的積極環境[3]。

4.強調積極人格培養的重要地位

從個體層面上看,積極心理學強調要關注積極人格和積極品質的形成。積極體驗強調個體自身參與活動後的積極體驗。積極品質屬於一種積極的心理特質,是一種具有建設性的力量,而這對個人發展和社會和諧有着重要意義,並且是人們所具有的積極力量和積極特質的總稱。積極體驗是指個體在活動中激發潛能後的積極享受,當多次激發積極體驗後並形成一種體驗習慣,隨之而來的積極人格得以形成。人格可以指個體能夠以一種長久持續並一致的方式而表現出與他人的不同,並且是一種穩定不輕易改變的性格特徵,它與具體的生活情境共同影響着一個人的認知、情感和行爲等。

二、當下積極心理學視野下高校德育模式反思

(一)高校德育不重視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

目前,高校德育本身還存在一些不足:偏向教育客體,而忽視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偏重理論知識的灌輸教育,忽視大學生活的滲透教育;偏重課堂教學的系統理論,忽視應用於生活的實踐環節;偏重執着於書本的教材體系,忽視德育模式的創新載體;偏向專業隊伍,忽視其他力量[4]。積極心理學發揚人本主義思想,認爲每個個體都是不同的,並且是獨立存在的並且具有積極的品質,能夠積極主動地遵循德育教育的內容和規範,透過積極體驗等方式,把大學生放在主人翁的位置,突出大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高校德育忽視德育是一個內化的過程

積極心理學提倡心理學的任務就是對人們所具有的積極力量進行挖掘,培養和擴大人們的積極人格。積極人格的形成主要是透過個體對生活或學習以及周圍環境中的積極體驗來獲得的。在這一過程中,人類要有意識地創造一種有利於人積極力量發揮的積極環境,既透過積極體驗來形成積極人格,也透過積極體驗對個體的積極人格進行鞏固,人格的形成是循序漸進的。德育應該是內外互化、人己互惠的過程。內外互化是指人的外在道德實踐經驗要沉澱爲自己的德行素質,而且人的內在素質又要表現爲道德行爲。在高校德育過程中,由於教育者過於強調課堂教授的說服教育,片面重視道德的理論知識,忽視實踐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意義,違背德育過程的雙向互動規律和內化外化規律。

(三)高校德育忽視受教育者的自主性

從積極心理學研究中的自我決定理論來看,人們能夠根據自身的發展狀況及自我實現的需要做出合適的選擇,並且堅定信念加以堅持,所以人們在德育過程中是積極主動的。而現有的德育模式對受教育者的認識仍停留在人總是消極被動的接受者,忽略人內心存在的積極力量。一直以來,傳統的德育方式主要是以灌輸教育爲主,認爲大學生是被動地接受理論知識,而不是透過自我學習、自我修養、自我反思等方式主動接受德育。積極心理學重視自身的自我決定性並且認爲個體有自我認識、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在德育過程中,自育模式不是隻爲了培養學生的某些能力,而是從全方位的人格塑造出發,使自主發展、自我塑造成爲學生的自覺意識和自身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構建高校德育的積極模式:以培養積極人格爲核心

(一)以培養大學生積極人格爲核心

人格教育是高校“以人爲本”的德育的核心和載體。人的發展,不僅是身體的成長、知識經驗的增多、智力和技能的形成,還是需要、動機、態度、價值觀、氣質和性格等心理特徵的全面發展。現在的大學生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發展的關鍵時期。重視高校德育就應該從人格塑造出發,加強對積極人格的培養。人格教育是一種發展學生心理素質,並以培養健康的和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格爲目標的教育。人格教育在於培養學生積極的人格品質,從而爲德育提供良好的個人主觀條件。對大學生進行積極品質的培養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並且增強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以及滿足學生的精神需要和成長需要,促進學生的自我實現的最高成長需要。因此,大學生德育工作也應該從原來關注學生所存在的問題而轉向關注學生的優秀品質,並以培養積極品質作爲高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內容。

(二)以增進大學生積極體驗爲路徑

在積極心理學中,個體的積極體驗無論在生活經驗還是成長髮展方面都對個體有着重要的作用。積極體驗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感官愉悅,這是一種解除身體緊張後產生的一種愉快的體驗,如飢、渴等身體需要得到滿足時所產生的愉快體驗;二是心理享受,它來自個體打破自己固有的某種自我平衡時所產生的積極體驗,即個體所做的超越自身的原有狀態後所帶來的一種體驗。對於德育,真正的目標應該是將德育的內容應用到生活中來指導自身的行爲,也只有人們得到積極的體驗後,才能形成相應的積極人格,從而指導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將德育知識內化到自己的認知系統,最終出現德育理想化的行爲。積極體驗可以促進個體積極行爲的頻繁發生,塑造積極的人格以及提高個體德育過程中的積極性,主要表現爲:首先,積極體驗能夠提高人的感官愉悅性,滿足人的感官對快樂、愉悅的追求;其次,積極體驗能夠促進積極品質和積極情感的產生;最後,積極體驗能夠對積極特質進行鞏固,運用積極體驗促進大學生接受德育理論,並應用到實踐中。

(三)以提升大學生自育教育能力爲動力

自育教育就是要挖掘受教育者的主體潛能,並且個體可以根據自身所處的位置選擇自己的自育要求和目標[5]。積極心理學主張人的生命系統是一個開放的、包含自我決定的系統,包括潛在的自我內心衝突以及潛在的自我完善的能力,透過個體的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個體一般都能根據自身所處的位置或狀況以及周圍環境做出判斷,決定自己的最終發展狀態,這與自育的核心目標不謀而合。

(四)以加強班級活動建設爲載體

首先,加強輔導員在班級德育中的全程監督作用。輔導員有着紮實的心理學、教育學的知識理論,瞭解並能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大學生的心理需要以及所面臨的心理問題;以其豐富的經驗,對大學生的發展成長目標以及所需要增長的能力有着一定的判斷標準,積極挖掘大學生潛在的積極力量,培養和擴大其積極人格;其次,以團體活動爲德育的主要形式,對班級德育起到引導作用,團體活動不僅能夠在形式上吸引大學生參與其中,還能使大學生情感捲入,發揮超越自身原有狀態的表現獲得積極體驗後,有助於大學生形成積極人格,並且在初步的積極人格出現後,積極體驗並對其進行鞏固;最後,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對班級德育起到支援性作用。重視班級建設,增強班級凝聚力,有利於班級成員健康心理的形成。增強班級成員的歸屬感,使每個人都能很好地同化於自己所在的環境和社會。

參考文獻:

[1]劉鐵芳.面向生活引導生活———迴歸生活的德育內涵與策略[J].教育科學研究,2004(8):48-51.

[2]任俊.積極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0-25.

[3]劉志超.思想理論教育創新和實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133-134.

[4]李自維.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證研究[J].學理論,2012(22):221-223.

[5]劉次林.德育:內外互化,人己互惠[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9):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