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國際經濟貿易專業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9.41K

摘要:本文針對目前我國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存在的學科中心型和崗位應用型兩種課程體系的侷限性,提出了以三種需要爲依據、優化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的方案,構建了以實踐能力培養爲主體,綜合能力、創新能力爲兩翼,職業道德、態度教育貫穿全程,基礎、關聯和專門三大課程結構優化,知識、能力與素質協調發展的培養複合創新型國際經貿應用人才的整合課程體系。

淺談國際經濟貿易專業的論文

關鍵詞:國際經濟與貿易課程體系優化改革

1問題的提出

優化專業課程體系,尋求專業課程體系的最優組合或最優結構,是深化高等院校專業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合格的進階專門人才的關鍵。從目前我國高等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體系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兩種傾向:

一種是沿襲傳統的高等教育觀,以學科爲中心的專業課程體系。該體系的主要特點是:以學科知識傳授爲主線,強調打牢基礎理論知識,拓寬專業口徑,注重理論素質教育,培養學生朝國際經貿專業理論研究型的方向發展。按照這一課程體系培養的學生,實踐能力低,難以適應國際經濟貿易崗位的實際需要。另一種是在國外職業培訓教學模式的影響下,於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在我國逐漸流行起來的崗位應用型課程體系。該體系的基本特點是:以特定崗位實際需要的專門技能爲中心,以該專門技能所需的實用知識爲基礎,強調實踐操作能力和勞動態度的培養。可見,無論是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技能的學科中心型課程體系,還是重實踐、輕理論、重專業知識、輕關聯知識的崗位應用型課程體系,都存在侷限。那麼,究竟應當怎樣去優化現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體系呢?對這個問題的解答,必須先弄清專業課程體系的決定因素是什麼。

2國際經濟貿易專業課程體系優化與改革的依據

美國芝加哥大學泰勒教授曾經指出:課程選擇決定於目標設定。這就是說,要根據專業培養目標來設定專業課程體系。我們認爲,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培養目標應當定位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熟練掌握國際經貿所需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政策與法規,具有較高的外語水平,較強的外貿業務實踐能力、洞察國際市場趨勢隨機應變的能力、獨立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開拓創新駕馭市場的能力,適應外經貿行業崗位羣工作的進階複合應用型專門人才。③那麼,我們究竟應當怎樣根據這一培養目標,設計出切實可行的專業課程體系呢?讓我們轉向該專業培養目標的決定因素,因爲這些因素不僅會透過它所決定的專業培養目標來影響國際經貿專業課程的選擇與結構,而且最終會直接影響該專業課程的選擇與結構。

首先,國際經貿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必須考慮外貿行業崗位羣和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對準崗位設課程是部分高校在專業課程設計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之一。然而,必須注意的是:不能僅僅侷限於某種職業崗位所需的知識技能,而要關注整個行業崗位羣或職業羣所需的各個方面知識技能。爲此,我們考察了三百多家進出口企業的外貿崗位對知識技能的實際需求,最後將外貿崗位羣實際工作所需的能力確定爲國際商務英語、國際貿易理論、WTO規則、中國對外貿易政策與法規、進出口業務流程、外貿合同商訂等共14種專業知識技能模組。但是,這些知識技能的有效運用將需要強有力的基礎知識技能和關聯知識技能作爲支撐。同時,幾乎所有的外貿企業都希望高校國際經貿專業的教育教學能與外貿崗位對接,培養出實踐能力強,能獨立勝任外貿崗位工作,實現零距離上崗的畢業生。約有83%的用人單位把就業者的職業道德和工作態度擺在了首要位置,還有二分之一的單位對該專業學生的外語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這說明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和外語知識能力培養極爲重要。因此,國際經貿專業的課程體系,不僅應包括外貿崗位羣直接需要的知識技能,而且應當尋求與此緊密聯繫的基礎知識技能、關聯知識技能以及綜合素質教育等課程的支撐。

其次,國際經貿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必須考慮學生就業與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根據我們對對1400多名國際經貿專業學生的問卷調查,91。3%的學生認爲他(她)們來高校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爲了提高自己的科學文化水平和就業能力,以便畢業後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因此,專業課程的設計與優化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需要,要教給學生就業所需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努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但是,在現代社會中,不僅職業崗位體系由於經濟科技的迅猛發展而演化爲一個動態系統,而且就業者受利益驅動和價值取向的影響,常使其就業經常變更。美國人口普查的數字表明,在20世紀90年代5年內有37%的社會成員改變職業,而不是簡單地調換工作崗位。美國勞工部最近的研究預測表明,20歲的`青年人在今後一生的工作時間內,職業的變換將會達到67次之多。就業的經常變動也必然會影響到學生對專業及其課程的選擇,這就向專業課程結構與內容的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課程設計不僅要考慮到學生初次就業(職業入門)所需要的知識技能,而且要關注明日擇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不僅應使學生在受教育後獲得就業準備,而且應獲得邊工作、邊繼續學習,甚至向更高層次教育(研究生教育)繼續學習奠定必要的基礎與能力,以增強學生對崗位變化和職業轉換的適應性以及接受繼續教育的可能性。基於這些考慮,適當擴展該專業學生的語言、寫作、數理、心理等基礎學科知識技能和金融、投資、會計、管理等關聯知識技能的教育將十分必要。

再次,國際經貿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必須考慮社會、科技、經濟發展的需要。20世紀40年代以來,科技發展的速度愈來愈快,技術轉化爲生產力的週期愈來愈短,並且呈現技術走向綜合化、精確化等特徵。技術的迅速發展與應用必定會直接影響社會職業崗位的變遷。工作現場技術的持續更新會不斷地促使傳統低技術崗位的消亡,高新技術崗位的增加。而技術發展的綜合化與精確化特徵又必然促使職業知識技術含量普遍上升,要求技術型人才具有綜合應用能力。這些都會直接或間接導致國際貿易的方式方法發生相應的變化,從而引起外貿崗位技能的變化,如計算機與資訊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必然促使外貿單證無紙化,外貿經營網絡化,外貿管理資訊化,從而導致國際貿易專業課程的結構與內容發生相應的變化,使得外貿崗位實踐能力的形成日益需要相關理論知識的支撐,尤其是高技能崗位的實踐能力是建立在高技能理論基礎上的。因此,課程設定上必須強調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並重,必須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緊密聯繫。

20世紀中葉以來,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已經跨入後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的顯著特徵之一是第三產業持續迅速發展(第一產業逐步下降,第二產業的緩慢增長或停滯不前),並逐步取代工業的地位而成爲現代社會的產業中心。商業、貿易、金融、證券、保險、旅遊、房地產和諮詢等成爲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不僅會引起該產業就業規模的迅速擴大,如2001年以來美國紐約的全部就業者中,90%從事第三產業,而且會引起該產業內各行業間以及行業內就業結構的迅速變化。經濟結構的變化,對職業崗位結構會產生直接的影響。產業結構和行業結構變化會使得社會的某些職業崗位大批地消失,又會有大批新的職業崗位增加。如美國近5年有7000多個職業崗位消失了,但又新增了8000多個職業崗位。

中國目前正處於工業社會迅速發展、並逐步向後工業社會過渡的時期,第三產業持續穩步上升。隨着中國加入WTO,對外貿易迅速發展,2007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已達21,738億美元(超過了日本和韓國的總和),居全球第三位。2007年的中國出口總額爲12,180億美元(佔世界出口總額的8.98%),同比增加19.5%,首次超過美國的11,630億美元,僅次於德國,上升爲世界第二位。這標誌我國對外貿易已邁上新的臺階。與此同時,我國外貿行業的崗位規模也在迅速擴大,崗位結構也在發生深刻變化,隨着外向型生產企業進出口自營化,外貿崗位羣出現了綜合化與細分化雙重趨勢。一方面,中小企業由於業務量不大,設崗較少,因而要求外貿應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綜合應用能力;另一方面,大型企業由於業務量大,部門分解較細,設崗較多,因而要求外貿應用型人才具有過硬的專門操作技能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這就要求國際經貿專業課程的結構與內容設計符合各類企業的多重需要。

3國際經濟貿易專業課程體系優化與改革的思路

根據上述三種需要,結合國際經貿專業課程的特點及相關課程的內在聯繫,我們構建了一根主線、兩個強調、三個突破、四個加強的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體系優化方案。所謂一根主線、就是以國際經貿的應用知識技能課程爲主體,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兩個強調:一是強調基礎知識技能、關聯知識技能和專業知識技能三大課程模組的結構必須優化,打通三大課程模組的內在聯繫,突出綜合能力的培養。基礎理論課程應以語言、寫作、數理、計算機和哲學等基礎知識技能爲重點,基礎應用知識技能課程應適當加強,特別是應加強外語能力的培養;關聯知識技能課程應以金融、投資、會計、管理等關聯知識技能的教育爲重點,並應當適度拓寬其口徑,應選擇關聯性、針對性與應用性較強的,淘汰較弱的;專業知識技能課程的口徑不宜過窄,應針對外貿業務崗位羣而不應針對某種外貿崗位設定,經濟學、貿易學和計量學等專業基礎必須夯實,專業應用知識技能課程口徑可適當放寬,並增設一些選修課,以拓展學生的適應能力和擇業機會;二是強調素質教育、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必須緊密結合起來,突出職業道德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應把職業道德、態度教育的內容滲透在理論知識、應用知識、實踐技能的課程設定之中,把實踐能力、綜合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融合在理論知識、應用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教學之中,使學生的德、智、能、體、美全面協調發展,成爲合格的國際貿易進階應用型人才。三個突破:一是突破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課程觀,樹立厚基礎、重實踐的新型課程觀。在國際經貿專業人才的培養中,強化實踐能力的培養始終是專業課程改革、教育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二是突破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傳統教育觀,樹立既重知識傳授又重能力培養可持續發展的現代教育觀;三是突破理論知識課程與實踐知識課程相互分割的教學觀,樹立兩者相互融合的教學觀,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協同培養。

根據上述課程體系的優化方案,我們對原課程體系進行了科學的整合取捨。在公共基礎課程中,我們適當提高了英語、數學、計算機應用和哲學的授課學時;在關聯課程中,捨棄了《產業經濟學》、《商業經濟學》等課程,增設了《投資理論與實務》,並把《會計學》、《管理學》、《企業管理學》和《金融學》等課程重構爲《會計原理與實務》、《管理知識與實務》和《國際金融理論與實務》;在專業基礎課程中,我們對《宏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與《國際貿易學》中的交叉重複的內容進行取捨整合,避免了教學中的簡單重複,並把《國際服務貿易》、《國際技術貿易》整合到《國際貿易學》中,將《WTO概論》重構爲《WTO規則及其應用》,增設了《國際貿易前沿問題》(含前沿理論、前沿政策和前沿實踐)和《反傾銷知識》等課程,以支撐該專業學生把握國際貿易前沿動態和應對反傾銷的實際需要;在專業應用知識技能課程中,我們增設了《商品學》、《商務心理學》、《社交禮儀學》、《國際經貿地理》、《經貿應用文寫作》等課程,增加了《通關實務》、《外貿單證操作》、《國際物流與保險》、《國際電子商務》、《國際市場營銷》、《商務英語》等必修課程的授課學時;在選修課中,我們增設了《中外文化比較》、《美術欣賞》、《音樂欣賞》等人文知識課程和《創新方法論》、《創業理論與實踐》等創新創業素質課程。在此基礎上,精心構建了以實踐能力培養爲主體,綜合能力、創新能力爲兩翼,職業道德、態度教育貫穿全程,基礎、關聯和專業三大課程結構優化,知識、能力與素質協調發展的培養國際貿易進階複合應用型人才的全新整合課程體系(參見圖1)。同以往的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體系比較,該整合課程體系具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

(1)整合課程體系設有基礎、關聯和專門三個必修課程模組,三個模組之間的課時(學分)結構由原來的4∶3∶3優化爲3。6∶3,1∶3,3,每個模組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它與其它模組是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相互滲透、互動發展的,對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培養,體現在各個模組之中;

(2)整合課程體系不是針對國際貿易業務的某個具體職業崗位,而是面向國際貿易這個專門的行業崗位羣,課程的導向具有更寬泛的就業範圍;

(3)整合課程體系設有理論知識課程、應用知識課程、實踐技能課程三個不同層次的課程,各層次之間的課時(學分)結構由原來的5∶4∶1優化爲4∶3∶3,旨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漸次提高各種能力;

(4)整合課程體系突出了實踐能力的培養,併兼顧綜合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在每個課程模組中,都有實踐技能的訓練。在基礎課程模組中,有英語交流、計算機應用、公關協調和計算機應用等技能的訓練,學生必須透過國家大學英語等級考試和計算機等級考試並獲得相關證書;在關聯課程模組中,有會計實務、管理實務、金融實務、投資實務等技能訓練;在專門課程模組中,有進出口業務、國際電子商務和國際市營銷等技能訓練,而且每種類型的專業技能訓練又設有若干技能實訓項目,如進出口業務技能又分爲國際商務流程模擬操作、通關實務操作和外貿單證操作等技能實訓。整個課程系統的專業技能實訓都與國際商務職業資格證書接軌,並與相關職業崗位實際需要的實踐能力實現對接。

(5)整合課程系統是開放的,具有專業拓展的靈活性,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技能課程、關聯知識技能課程基礎上,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專業的不同類別知識技能課程,以適應外貿行業不同崗位就業的需要,或適應向相鄰職業崗位升遷的需要。

參考文獻

[1]Finch,kiltion.J.R.(1999)CurriculumDevelopmentin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Planning,nandBacon.

[2]王濤生.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與改革[J].大學教育科學,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