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漢代藝術的特性綜述論文

學問君 人氣:2.96W

一、出神入化的舞蹈藝術

漢代藝術的特性綜述論文

在這個時代,其以楚漢文化相結合,質樸而又狂放、粗狂的風格,風靡了漢代社會。

1.漢代舞蹈的民俗性春秋戰國以來,多姿多彩的七國樂舞文化及其它表演藝術,彙集一起,在漢代安定繁榮的社會條件下,形成了一種新的表演藝術——“百戲”。這是漢代最主要的表演藝術形式。它是集雜技、武術、幻術、滑稽表演、舞蹈、音樂演奏、歌唱演唱等多種民間、民俗性技藝於一體的綜合表演。彙集了前代和外來的多種民間表演技藝,保留了古、今、中、外各民族各地域精彩技藝,成爲一門綜合藝術樣式。漢代“百戲”廣泛流傳在宮廷、貴族和平民階層中間,深受各階層人們的喜愛。因此,在漢初藝術形態上形成了一種頗具民俗性的特徵。

2.漢代舞蹈的語彙漢代舞蹈的語彙和動律突出的表現在“舞袖”、“舞腰”、“舞足”三個方面。以袖作舞是漢代舞蹈中常見的舞態,以飛揚的長袖作爲舞動的主要手段,爲漢代舞增添了蓬勃的生命力。長袖是舞者手臂的延長,舞者運用手臂的暗力將長袖橫向甩過頭部,在頭頂劃成一道弧形,另一臂反方向將長袖橫向甩過髀間,這兩袖形成一個弧度很大的“S”形;身體的曲線隨舞袖而動,同時形成一個弧度較小的“S”形;兩個“S”型套在一起,形成一幅極其優美的造型,這一造型每每出現在中原出土的漢代畫像石磚中,如鄭州新通橋出土的漢畫像磚中的長袖舞就典型再現了這一動作造型特徵。“舞腰”在漢代舞蹈中表現的十分突出。腰是身軀的中心樞紐,靈活曲折的轉動,既牽動上身,又牽動下肢。中原漢畫像中的女樂舞伎均是腰肢纖巧,其舞腰的技巧更是婀娜多姿。有前俯後仰,有左折右傾,有扭腰出跨,有斜衝斜出豐富多彩的舞腰大大增強了漢代舞蹈的曲線之美。南陽市西郊出土的漢畫像石中,踏拊起舞的舞者,兩袖如長策,飄帶曳地,大幅度傾驅折腰的舞者,亦展示出那種“紆形赴遠”的獨特美韻。舞足的特點主要顯示在漢代《盤鼓舞》的表演中。其主要特點是踏盤踏鼓而舞,所以對於足的舞動特別強調。舞者從此鼓盤向彼鼓盤“浮騰”、“縱躡”,不能有絲毫誤差,蹈鼓時需目光集中,靈活敏銳,足足準確,足足響亮。南陽縣和南陽許阿瞿墓誌畫像石中的兩幅《盤鼓舞》畫像,舞者凝神注目“蹈足”的動態形象,即生動展現了《盤鼓舞》舞者的精彩神韻。

3.漢代舞蹈的意境從中原漢畫像石磚上展現出來的舞蹈形態神貌和文人樂舞賦中所闡述的舞蹈審美傾向,明確地顯現出中原漢代舞蹈已實現了由強烈的教化品格向鮮明的藝術品格的歷史轉變。其舞蹈的藝術之美較重要的體現在形神兼備、意境深邃的特點之中。形與神的和諧體現了中國傳統哲學“有無相生”、“陰陽調和”的思想。漢代文人和觀舞賦給了我們以啓示,凡舞蹈必須“千變萬化,不可勝知”,而千變萬化的舞蹈動作又必須要一個“宗”,即老子《道德經》所講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充氣以爲和”。漢代舞蹈的柔中有剛、剛極生柔、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動律規則,即充分發揮了“陰陽調和”。中原漢代舞蹈所顯現出來的情操和藝術品味已達到氣若浮雲、志若秋霜、令觀者歎爲觀止的境界。其神形兼備、容以表志、舞以明詩的特徵,較完美的'實現了舞蹈藝術娛樂化與教化的雙重功能,對中國傳統舞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精湛的雕塑藝術

1.簡練誇張的造型手法誇張是漢畫石像表現技法的一個突出特色,南陽漢代的藝術工匠們在寫實的基礎上大膽採用精簡誇張的手法從而增強了造型的藝術效果。整體畫面的構圖及人物形象線條流暢,極富運動感和韻律美。儘管受到材料和工具的限制,但是南陽漢畫像石中形象的塑造能寓剛健於婀娜之中,較好的擺脫了線條的呆滯古板。如“舞樂百戲”就是一副以線條造型,借形傳神的佳構。畫面上不橫垂帷幔,中置建鼓,兩側各有一人在執袝躍足,且鼓且舞,右邊三人作雜技表演,其中一女妓一手按樽,一手託物,做倒立之狀,左邊三人爲伴奏者。畫面輪廓清晰,造型優美流暢,充分表現出雜技表演的緊張驚險。漢代的藝術工匠們透過利用簡約的輪廓和加長的衣袖、手臂和雙腿的誇張動態,營造出生動活潑又極爲和諧的雜耍場面。南陽漢畫像石人物藝術這種舍繁求簡的表現手法,恰恰是它永恆之美的關鍵所在,也正是中國傳統藝術中虛擬手法的代表性範例

2.程式化的造型手法以現實存在爲依據,透過提煉概況,加以幻想的色彩是漢畫像石人物藝術創作的一大特色。漢代藝術家們已經認識到,並開始有意識地追求藝術形象的內在氣質和整體美感。爲了使創作的藝術形象更有形式美感,更理想化,他們採用了舍繁求簡的程式化的表現方法。所謂程式化是指抓住某一類物象的基本特徵,結合作者的審美追求,運用規範的藝術語言對人物結構加以強化誇張,概括提高造成形式感較強的藝術形象。體現在南陽漢畫像石人物藝術中就是人物形象的團塊造型手法。具體體現在把人物形象的全身各部分加以概括,以頭、頸、軀幹、上肢、下肢各自爲一個整體,組合成一個整體簡練的人物形象。同時,造型又決不能和毫無藝術感染力的公式化、概念化混爲一談。它既具有經過規範化了的形式美,又不失內在的精神表達。在南陽漢畫像石中,團塊化造型法不僅有利於表現人物常態的特徵,更有利於抓住一些瞬間即逝的動態,並加以概括,構成富有裝飾趣味而真實可信的程式化形象。漢代南陽的藝術工匠們利用這種程式化的團塊造型,又滲入自己對角色的理解,自出機杼,達到既傳神又張揚了個性的藝術效果,是後世中國傳統人物畫藝術程式化造型的發端。

三、總結

從以上三種藝術品種中試圖將漢代藝術的特徵概括爲以下三點:

1)包容精神。表現爲“圖畫天地,品類羣生”的題材構成特色,造型思維上的天人宇宙模式,藝術形式上“鋪錦列繡”的充實之美。

(2)浪漫精神。是表達“所知”、“所感”的造型思維,在“如”與“象”的造型觀念中體現的。

(3)雄渾氣象。表現爲對生命力的張揚和動感瞬間的刻畫。以上三個方面,使漢代藝術在整體上呈現出一種雄渾博大的盛世氣象和自由奔馳的浪漫氣質。這種藝術風範,借用司空圖《二十四詩品》的話來說,就是“返虛入渾,積健爲雄,橫絕太空”。兩漢四百餘年的藝術發展歷程,其中的某些藝術形式雖然有交替興衰的變化,也有藝術風格的區別,但在整體上是統一在沉雄、飽滿、蓬勃、盛大的氣象中。它由漢代人的思想觀念所造成,體現了漢代的文化精神,是朝氣蓬勃、開拓進取的大漢時代精神在藝術創造中的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