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民家年畫在動畫角色造型中的應用

學問君 人氣:2.47W

摘要:民間年畫具有強烈的藝術性與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蘊,民間年畫構圖形式、造型特點、色彩配置等藝術特色對動畫角色設計有着獨特的借鑑意義。本文以民間年畫爲研究目標,從中提取可供動畫角色設計汲取的創作元素,透過分析歸納總結了年畫與動畫角色設計的契合點,意在主張在本土文化和民族藝術中創造新的動畫藝術形象。

淺談民家年畫在動畫角色造型中的應用

關鍵詞:民間年畫;角色造型;藝術特色

年畫是中國民間在年節之際,用來迎新春、祈豐年的一種民俗藝術品,也是廣大人民羣衆用來美化環境、反應社會生活、表達心裏願望的一種最爲普遍的藝術形式。現代動畫藉助其廣泛的媒介傳播和靈活的表現手法,可以試圖將傳統年畫的畫面元素應用到動畫裏,動畫借鑑年畫的喜悅、吉祥的意境,增加了動畫的新形式,探索出具有鮮明民族文化特徵的動畫新形象。

一、民間年畫的藝術特色

1、生動俊美的藝術形象

傳統民間年畫以刻畫人物形象爲主,其形象大都俊美健康,情緒歡快,鮮明生動,給觀衆以欣愉喜悅的藝術享受。在創造年畫的俊美形象時,都重視表現不同人物的品格和氣質:“武將要威風煞氣,文官要舒展大氣,美女要窈窕秀氣,童子要活潑稚氣。”表現勞動者要質樸善良,名士要儒雅,女性要溫柔聰慧,使人觀之或愛慕,或景仰。年畫中的人物以正爲主,以邪爲襯,善惡分明,反應我國人民對善良正義的追求。

2、飽滿的構圖和鮮明的色彩

民間年畫的構圖特點是“滿”,在富有裝飾性的畫面上密密麻麻塞滿人物或其他象徵吉祥之類的形象。這種“滿”的構圖造成一種充實感,一種熱鬧的畫面氣氛。色彩鮮豔明快是木版年畫突出的特點之一,色彩紅綠、黃紫對比、視覺效果厚重醒目,墨線鮮明有致。氣氛熱烈,具有強烈的裝飾效果。

3、象徵寓意的藝術手法

象徵寓意的藝術手法在年畫中被廣泛應用,它用羣衆熟悉和喜愛的形象,以約定俗成的諧音、比喻等各種方式,表達幸福美好的思想願望,所描繪的形象包括歷史人物故事花果鳥獸及圖案紋樣。巧妙的象徵寓意,表現了年畫作者的藝術才能和人民羣衆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

二、年畫元素在動畫角色設計中的應用分析

1、借鑑民間年畫藝術造型特徵,塑造典型動畫形象

民間年畫在造型形態上,偏好肥碩豐滿,圓潤飽滿,講求以大爲美,與中國民間美術造型觀念相符合。民間年畫描繪對象多爲神將、大頭娃娃、美人,其造型目的在於祈求福氣、遵從信仰、渴望美好與吉祥, 表達了廣大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中國動畫在借鑑年畫造型角色時,年畫題材中不同人物對象的品格和氣質應潛移默化的注入動畫角色造型中。如《天書奇譚》中蛋生吸收了中國民間年畫“娃娃樣”的造型―短胳膊短腿大腦殼,小鼻子大眼沒有脖。從而創造出虎頭虎腦、健康結實,又具靈氣的新英雄形象。

2、借鑑民間年畫藝術色彩觀念,塑造鮮明視覺效果

(1)原色搭配純度高、對比強

年畫的主要用途是裝飾年節,增加喜慶氣氛,所以畫師在繪製時,便會充分考慮這些因素,在生活色彩的基礎上,極力顯示對比色特有的張力和刺激性,酣暢淋漓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動畫短片《好貓咪咪》,其用色單純,對比強烈。窗戶上的紅色剪紙、農家牀上的大粉紅、大綠色、大黃色對比搭配、貓咪身上純白色與純黑色的對比等,烘托整個影片熱鬧的氣氛。

(2)穩定對比、統一和諧

民間有俗語稱“光有大紅大綠不算好,黃能托色少不了”,表達了追求統一性的色彩意識。在色彩搭配上,民間年畫根據中國民間美術色彩搭配特點,依據五色觀進行組織,並根據不同需要去突出某一色彩,以達到表達審美和生存上的.追求。中國傳統動畫片《除夕的故事》夕的色彩造型使用了五方正色,即黑、藍、紅、黃、白,同時也使用了紫色和粉紅兩種間色,整個造型色彩偏冷。

3、借鑑民間年畫構圖原則,合理安排角色空間

民間年畫的構圖特點是飽滿均衡、整齊、講求裝飾效果,具有概括性和程式化的趨勢;同時在物象的取捨和安排上又有很大的隨意性,按內容決定構圖形式,具有較強的主觀色彩。民間木版年畫的構圖講究對稱,如門畫、窗旁畫、《金魚滿堂》、《榴開百子》等。對稱的應用,使畫面增強了裝飾趣味,另外也滿足中國傳統觀念上的人們喜歡成雙成對的心理需求;民間年畫的畫面構圖不講究縱深的空間,只講平面構成,以形象人物的平面展開,各人佔有各自的位置,互不遮擋。如動畫片《南郭先生》很好地採用了這種獨特的平面化構圖原理。人物、亭臺、樹木等物象均勻、重複排列,顯示出平衡的美感。同時,組成畫面的所有要素,在相互調節之下又形成一種安定、靜止的狀態。

民間年畫角色造型爲動畫角色造型設計提供鮮活的借鑑案例,同時也提出新的挑戰。從民族藝術傳統的寶庫中挖掘可取的動畫元素,並用現在的語言加以詮釋,這是當今走“民族化道路”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張宇.中國民間美術與動畫[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1.

[2]蒲鬆年.中國年畫藝術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