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考覈方式改革與實踐論文

學問君 人氣:3.13W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論文吧,論文是一種綜合性的文體,透過論文可直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和專業基礎。寫起論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淺談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考覈方式改革與實踐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淺談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考覈方式改革與實踐論文

引言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是高等學校機械類專業開設的一門學科基礎課程,是在學生學完“機械製圖”“工程力學”“互換性與技術測量”等知識後進入專業課程學習前必須學習的一門課程,在教學中起承上啓下的作用。學好“機械設計基礎”課程對學生學習後續的專業課程起着重要作用。課程考覈方式是檢驗學生掌握知識度的重要手段,是教學過程的檢驗,但現有的考覈方式並不能達到全面的、真實的對學生進行考覈的目的。對現有考覈方式進行改革,與教學方法相呼映,以達到促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目的,從而提高“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

1、“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考覈方式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根據調查研究,目前高校“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考覈方式普遍採取的是平時成績(30%)+實驗成績(10%)+期末考試卷面成績(60%)的模式,或者是平時成績(30%)+期末考試卷面成績(70%)的模式,沒有實踐環節。平時成績一般由考勤、作業及課堂表現三部分組成,考勤、作業、課堂表現各佔10%的比例。這種考覈形式單一、不能全面考覈學生能力,不能科學體現過程考覈,特別是不能滿足把學生培養成應用技術型人才的要求,缺少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該考覈模式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1)課堂考覈缺少科學、可操作性的評價標準

平時表現中的考勤環節,學生爲了考勤的分值,上課時間都會到課堂,但是並不一定會認真聽課,有個別同學有玩手機、睡覺、看課外書及考勤後早退的'現象,即使任課教師嚴格要求,但是此類問題屢禁不止;在作業環節中,學生的互相抄襲現象嚴重,教師評判作業的時候並不能瞭解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掌握程度。課堂表現中,教師一般只對課堂表現相對極端的學生有較深印象:課堂聽課認真且能積極響應的同學和課堂經常違反課堂紀律的同學。對大部分學生課堂表現的認識是模糊的。

(2)考覈體系缺少體現“機械設計基礎”實踐性的考覈環節

如前所述,考覈環節中,期末考試佔的分值比例比較重。期末考試內容多以理論知識爲主,會導致學生只要突擊備考,就可以達到考試合格的目的。“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是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單一卷面考試的檢驗方式,存在由於教師出題的侷限性,學生透過死記硬背來應付考試的情況。對機構的工作原理、零件的設計等關鍵知識點透過試卷考覈的可操作性不強,試卷只能體現部分的計算或概念。對“機械設計基礎”需要學生掌握的機構工作原理、零件工作原理、零件設計等知識點不能透過卷面考試體現出來。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學生學了“機械設計基礎”課程之後,不能學以致用,運用知識能力沒有得到鍛鍊,將來從事設計工作會事倍功半。而“機械設計基礎”實驗的考覈也存在一定不足。實驗過程一般以分組的形式進行,不能體現每個學生的操作技能和對理論知識的應用;教師都是一對多個學生,教師在評判的過程中很難具體到個人,並不能做到面面俱到。

2、改革思路

針對考覈方式存在的普遍問題,需對其進行改革,着重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1)細化考覈標準

細化考覈方式中的評價標準,使平時成績都有據可依。平時的課堂表現,明確學生玩手機,睡覺、遲到、早退、缺席的分值;教師可以課堂提問的形式在課堂表現分值中體現,既促使學生認真聽課,教師也可以瞭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作業部分教師可以多出靈活性的題目,杜絕統一答案。可以在課末隨機小測驗,作爲平時成績的一部分。細化考覈標準,規範學生課堂表現,提高學生聽課效率。

(2)增加大作業環節

在考覈體系中分別針對機械原理和機械零件的課程內容增加大作業環節。

“機械設計基礎”的前半部分是機械原理部分,主要研究各種機械的一般共性問題,即研究機構的組成原理、機構運動學及機器動力學等。該部分內容比較抽象,學生如果只是單純的透過聽課、作業,不能很好的理解各種機構的工作原理並與實際結合,在連桿機構和凸輪機構章節設定大作業環節,以分組的形式進行,最後以小組考覈結論爲每個成員的考覈結果。

“機械設計基礎”的後半部分爲機械零件部分,主要講述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和設計過程。這部分內容龐雜,各章節似乎獨成體系,互不關聯。若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理論教學主要是在課堂上進行陳述性的知識學習,學生很難接受,學生學習沒有系統性,對零件的設計,只有大致的瞭解,知識並不深入。因此,教師授課方式及內容要將課程內容與課程設計相結合,理論授課時根據擬完成的課程設計題目。講解機械零件部分相應零件時,就讓學生做相應的設計,例如齒輪設計、軸的設計,透過設計、計算,完成授課內容後,佈置2~3個機械零件設計大作業,作爲考覈學生的重要依據。

3、“機械設計基礎”考覈方式的評價指標體系

針對現在對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要求,綜合考慮課程培養目標及學生創新能力、工程實踐能力方面的要求,建立評價指標體系。

3.1評價指標體系

設定形成性考覈和期末考試2項一級評價指標,平時成績、大作業、實驗等5項二級評價指標。

3.2體系內各指標權重及說明

該評價指標體系分爲形成性考覈和期末考試兩部分。爲體現過程效果的考覈,形成性考覈佔50%,期末考試佔50%。

(1)形成性考覈

形成性考覈由平時成績、大作業環節、實驗成績三部分組成。

平時成績與原考覈方式相比減少其比例爲20%,考勤、作業、課堂表現、隨堂測驗各佔5%。

分別針對機械原理、機械零件各佈置大作業兩次,每次作業佔5%。

實驗成績佔10%。成績可以以實驗報告和實驗課堂表現相結合。

(2)期末考試

期末成績佔50%。爲了體現考覈的過程性,期末試卷的分值有所下降。期末試卷內容要避免死記硬背的內容,以考覈知識的理解與綜合運用能力爲主。針對“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情況,試卷計算題和分析題比例要50%以上,且具有一定深度、難度。

4、考覈指標體系內容與專業相結合

攀枝花學院交通與汽車工程學院主要是汽車專業爲主,所以在形成性成績中的大作業環節,針對機械原理內容,連桿機構和凸輪機構以汽車中的機構爲設計對象。對機械零件內容,軸及齒輪的設計採用汽車主減速器或變速箱內零件作爲設計題目。充分與汽車專業背景相結合,體現專業特色。

該考覈體系在我校2013級汽車服務工程班學生中實行,與2012級汽車服務工程班學生相比。

5、結論

針對地方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要求,建立了科學的機械設計基礎考覈指標評價體系,該考覈體系針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結合學院的專業特色,充分體現了考覈的過程化、多元化及實踐性,並經過實踐證明了該體系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