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析新時期的城市規劃與發展

學問君 人氣:1.62W

摘要:每當社會經濟發生變革,以及由此產生的城市結構形態的變化,都將深深影響着城市規劃設計的發展意識及觀點。本文在透過對古今中外各個時期的城市規劃變化的總結、分析和闡述,提出了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國新時期應有的城市規劃轉變與更新,以及在構築21世紀城市規劃時,應着重考慮的一些問題。

淺析新時期的城市規劃與發展


關鍵詞:城市發展;城市規劃;現代化城市
  
  1 城市發展史的回顧
  
  這裏,我們引用齊康先生的“期”的概念,來對城市形態的歷史發展時段歸屬進行概括和闡述。所謂“期”,是撇開形形色色的“時間”分類方法,而用一種適於城市設計本身歷史時段的劃分方法,來決定“期”這個變量。根據對城市設計思想和城市形態特徵的綜合分析,城市形態和設計體系的發展大致可劃分爲以下5個時段:
  (1) 萌芽期
  這一時期主要是指古希臘以前,及中國夏、商、周3代的城市形態及設計,其特徵是宗教禮儀的決定作用,形態設計在闡釋學上的神祕主義。
  (2) 成長期
  指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城市設計及形態。其特徵是形成一種新的理性設計思想和實用的規劃準則,有專門的城市規劃設計家,形態的可理解性加強。在中國, 相當於晚周,城市規劃體系建立,“裏坊制”的出現。
  (3) 進化期
  上述設計思想和理性實用準則在整個西方世界普及,發展趨向成熟。這一時段從中世紀中一直到19世紀,形態的決定論特徵逐漸加強。在中國,相當於從秦代到唐宋這一時期。當時,城市的職能主要是政治的軍事防禦,統治階段爲了便於管制市民,將裏坊內部設爲井字形道路系統, 四周圍的高牆,坊牆,不得隨意開門設店, 夜晚實行宵禁。坊內居民實行“連保制度”,唐長安城就是實行“裏坊制”城市的典範。
  (4) 革新期
  近現代城市規劃和設計理論的興起, 功能主義的城市形態觀、形體觀。形體的決定論成爲主導設計思想,城市形態走向抽象,逐漸導致環境問題。在中國,從唐末到北宋,我國封建制度下的生產力有了很大發展,手工業分工日益細密,生產技術和工具有很大進步,而且多集中於城鎮,商品經濟有所發展。商業、手工業和城鎮中各種行業的發展,與自古沿襲下來的“裏坊制”規劃形制的矛盾, 越來越突出,其焦點是:商業市場的活動空間須擴大與開放, 而舊形制下市場過分集中且用地緊錮,這是開放與封閉的矛盾。至宋朝,這陳舊的規劃觀念終於被突破了,北宋東京完全採取了一種新的規劃形制。當時的規劃重新把宮城(大內) 佈置在城市的`中心,構成了“大內——裏城——羅城”3套城牆的格局,這主要是防禦上的考慮。形制上的最大突破,就是徹底廢棄了“裏坊制”,取消了坊牆,使街坊完全面向街道,沿街設定商店,並沿着通向街道的巷道佈置住宅、商業和各種行業的佈置是開放的,並分佈在城市各條主要街道上。這種新型的“街巷制”,適應了當時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而在西方,革新就更爲突出,15~16 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衝破了人們的精神桎梏,帶來了人類史上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人文主義反映在城市規劃和建築思想上,突出了以“人”爲主體,來代替“神”的權威。到了18世紀中期,起源於歐洲的產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大解放,在這種背景下,一些具有改革思想的先驅者提出了新的“理想城市”的新概念。直到19世紀末,霍華德吸取了空想社會主義“理想城市”的概念,實質上反映了一種摒棄舊城市、大城市,崇尚自然、追求新的理想城市結構模式思潮。這種思潮一時甚爲流行,且影響深遠。它把城市和農村結合起來研究,爲人類提供了一種新型的城鄉結合的結構模式。儘管其帶有一定的理想主義色彩,但它對人們的啓示,以及半個多世紀以來對城市發展實踐的引導作用,卻有着不可否認的進步意義。至本世紀初,隨着工業的發展,出現了對城市空間結構按現代城市功能分區的概念。1910年,法國建築師戛納爾的“工業城”規劃,首次把城市中的工業區、港口、鐵路與居住區,在用地佈局上嚴格地區分開來。直到1933 年,《雅典憲》明確提出城市的4大功能: 即居住、工作、遊憩、交通, 並提出有“計劃”與有“秩序”發展城市的原則,爲世界各國的城市規劃師所信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