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幼兒園建築設計探討論文

學問君 人氣:2.99W

摘要:從古至今,建築作爲人類生活的立足點,一直起到記錄民族歷史與文化的媒介作用,然而隨着城市化的快速進程,建築形式一味地模仿西方,造就了千城一面的情況,隨之建築所承載的傳統民族文化也不斷地被邊緣化甚至消失。因此,在國際多元文化發展影響下,對年幼兒童進行傳統民族文化教育至關重要。幼兒園作爲年幼兒童接受教育的主要環境,其建築環境文化氛圍的塑造也將直接影響到兒童的認知。另外,幼兒園建築作爲城市文化背景下的教育類建築,理應體現城市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所以,結合相應的國內外案例對目前大多數幼教建築環境設計進行分析,並以此探討創建具有傳承民族傳統文化教育功能的幼教建築的設計策略。

幼兒園建築設計探討論文

關鍵詞:民族傳統文化;幼兒教育;建築文化;地域性;傳承與創新

一、民族傳統文化傳承與幼兒教育

幼兒教育是指對3-7歲兒童實施的啓蒙教育,這一階段的教育是培養兒童多方面的知覺能力和社會性的主要階段,通常是由家人、教師或者其他社會成員在特定的環境下進行的滲透性和誘導性的教育。伴隨着幼兒個體年齡的不斷增長,就會在心裏逐漸形成民族意識,久而久之轉化爲民族認同感。而這種認同感能使個體對民族產生熱愛之情,反之民族的羣體生活也能讓個體產生歸屬感。而正是民族個體這樣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使得民族文化得以代代相傳和發展下去,並以此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然而,隨着幼兒園不斷地引進西方幼兒教育理論與經驗,讓兒童無法避免地在西方文化的薰陶下成長。而正是這樣的標準化模式使整個中國的兒童漸漸地脫離了各自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作爲中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已經逐漸被邊緣化、同化,甚至被淡忘。所以,在外來文化與中國的多元文化共生的背景下,理應重點突出對各民族兒童關於地域傳統文化的教育。而培養個體的民族文化認同感,是民族文化和精神得以傳承的基礎。諾伯舒茲就曾在其著作《場所精神》裏提道:“人類的認同必須以場所的認同爲前提。有認同感的客體是有具體的環境特質的,而人與這些特質的關係經常是在小時候培養的[1]。所以,對於民族文化的認同必須依託於對民族生產和生活環境的認同,以幼兒教育環境開始。

二、幼兒傳統文化教育與建築環境的關係

(一)幼兒教育與環境

經研究,幼兒的認知皆是從對周邊環境的好奇心開始的,並且在環境之中掌握了未來發展所必備的各種知覺經驗。我國著名的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就曾指出:“怎樣的環境,就能得到怎樣的刺激、怎樣的印象[2]。”可見好的環境能讓兒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另外,1973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江崎玲於奈在接受採訪時也曾感悟:“一個人在幼年時透過接觸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興趣和慾望,這是非常重要的科學啓蒙教育,是通往一代科學巨匠的路,理應務必珍視、精心培育、不斷激勵和呵護[3]。”這體現了大自然環境對兒童認知的影響。而建築作爲環境教學主要場所之一,在心理學上的研究也已經探索出其對年幼兒童行爲的影響。接觸建築可以幫助學齡前兒童體驗他們自己與周圍一切事物之間的關係,毋庸置疑,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4]。綜上所述,建築環境在教育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民族傳統文化傳承與建築

伴隨着中國生活方式和教育的“西化”,以及少數民族的“漢化”等問題的出現,各民族特有的地域文化的傳承理應重視。建築作爲人“定居”和“立足點”的場所,反映着一個地方的生活、地理、生態、民族與宗教方面的知識內涵與精神。它猶如一部不斷前進的歷史,記錄着時代的變遷,而民族文化則像靈魂一樣附着於建築這副軀體之上,使建築環境富有獨特的內涵。不同的民族文化促使建築之間產生的差異性是城市和地區之間獨有的標籤,也是民族個體在心理上產生對本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及自豪感的根源。就如國內著名建築師馬巖鬆在介紹他在日本設計“四葉草幼兒園”時所描述的:“建築能成爲有人文感覺的空間很重要。”而作爲蘇州博物館新館的設計者、國際著名現代主義建築設計大師貝聿銘老先生在接受採訪時也曾表述其承接蘇州博物館新館的設計工作與他幼兒時期在蘇州園林裏的生活產生的情感和從小根植於腦海裏的蘇州園林與蘇州城傳統建築的印象是分不開的。正是這樣的情感和印象與其現代的設計思維使蘇州博物館新館的設計具有現代建築的特性又延續了蘇州古城獨有的建築文化,很好地在現代與傳統之間找到了平衡點。可見,建築本身所蘊含的文化資訊是可以傳遞的,且對兒童的民族文化教育及未來發展起着重要的引導作用。

三、國外幼兒教學建築設計的'趨勢

目前國外幼兒園環境的塑造除了要求以孩子的視角設計及確保兒童安全需求以外,還常從以下幾方面作爲設計的切入點。

(一)讓孩子在自然當中學習

此類特性的幼教建築設計思路是以大自然啓發式教育模式爲出發點。建築周圍一般擁有較好的自然環境,而設計師在空間處理上非常注重將建築室內外空間與周圍自然環境進行有機融合。因此一般都會對建築內部空間進行一定的開放式處理,並在外牆立面設計上採用大面積的玻璃窗,使教室變得明亮的同時,讓孩子可以隨時觀察窗外美麗的院子和自然事物,以此滿足孩子探索和認知的需求。例如愛德華多阿羅約(EduardoArroyo)設計的西班牙桑迪卡某幼兒園,建築東西兩側都有大面積的玻璃窗讓孩子們可以透過窗戶看到外面的巴斯克鄉村的山脈以及延綿不絕的綠色大草坪和森林。而TakeshiHosakaArchitects在日本橫濱市設計的基督教會學校,更是將這種空間的透明性做到了極致,除了建築的框架結構以外,所有的牆體均採用玻璃材質,爲的就是模糊室內與室外、森林與建築之間的關係,讓孩子能夠在陽光和樹影下嬉戲和學習。另外,隨着近年來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幼教建築設計也以可持續原則爲基礎,堅持建築的生態性設計,以此培養幼兒愛護自然環境的觀念。

(二)在遊戲和交流當中學習

此類幼教建築設計是以行爲自主性教育模式爲背景,透過空間的趣味性和彈性處理來帶動兒童的主動體驗與交流,並以此獲得新的認知。例如:由70oNArkitektur設計挪威特羅姆瑟幼兒園,設計師在每間教室都設計了活動牆,並在牆體上挖出了很多的幾何小洞,讓孩子能夠隨意地觀察、穿越和嬉戲。而日本蒙特梭利學校藤幼兒園則透過創建可攀爬的大屋頂並結合穿透屋頂的樹洞加網袋設計,讓孩子能夠更好地探索、運動和交流。

(三)創造孩子想象中的世界

該類幼教建築的設計主要以異想天開的設計理念結合特殊的技術和結構來創造出兒童從未見過的世界,讓孩子在視覺上和空間體驗上具有更多的想象空間。例如由貝尼斯及其合夥人事務所(Behnisch+partners)設計的德國路金斯蘭幼兒園。該幼兒園在建築造型上採用了船的意象,室內空間重點突出建築本身錯綜複雜的結構,旨在爲孩子創造出一個充滿想象力又能產生美好記憶的空間。另外,這類幼教建築的結構和材料肌理通常都得到直觀的展現,讓孩子可以更好地去了解材料的自然屬性和結構形式,並最終起到寓教於樂的作用。然而,透過對上述案例的分析和田野式調查發現,國外的幼教建築設計還是較少結合本土的地域性文化,如果沒有文字介紹,甚至很難識別出它所處的人文環境是怎樣的。同樣,我國對幼教建築的地域性研究也比較少,甚至在幼兒園設計規範當中,也未提及到鼓勵與地域文化結合的資訊。

四、設計策略

綜上,在傳承民族傳統文化背景下,從培養幼兒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的角度出發,幼教建築的設計理念應當儘可能與當地的人文和民族文化、生活方式進行有機結合,並運用現代的設計手法和先進技術與材料進行重新演繹,以此刺激兒童的感官。同時透過建築空間所散發出的文化氛圍結合其餘民族文化教學內容來綜合培養兒童對於傳統民族文化的認知和認同感,以達到強化民族意識的作用。而在設計實踐方面,幼兒園建築設計時首先應當從城市規劃角度出發,注重城市的文脈延續,綜合各方面因素,事先規劃好幼兒建築的建設地點,以從根源上保障幼教建築擁有最爲適合的文化和自然環境。而建築設計角度,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在色彩、材料、結構和建築造型上延續地域特色

並且進行創新建築的形式及表皮材料肌理、色彩作爲城市視覺肌理的一部分,經常是人們認知城市後的第一記憶點。就如北京、蘇州、泉州都是以自身獨特的建築形式和色彩、材料令人印象深刻,所以在進行幼兒建築設計時可以以此作爲切入點。例如由TomThysarchitectenismCarton123archi-tecten設計的比利時布魯日市某幼兒園校舍,就是以此作爲設計的切入點。該校舍因其位置緊鄰一座哥特式的建築,所以校舍建築的形式上選擇與周邊建築一樣的坡屋頂,且材料選擇上也參考色差相似的紅磚建築。但在建築外立面的設計上卻採用現代簡潔的設計語言,使其能夠區別於傳統的建築形式而有所創新。

(二)挖掘傳統建築的哲學思想

中國傳統建築與自然環境是共生的關係,展現的是民族的生活方式與習慣,是從古至今的積澱。因此在進行幼教建築的空間佈局時,應注重考慮如何引導孩子形成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習慣,以傳承民族文化信仰。例如山水秀建築事務所設計的華東師範大學附屬雙語幼兒園,就是以中國傳統建築庭院生活方式的角度作爲設計靈感的切入點。

(三)延續建築的時代性,保留最初的情感與記憶

針對舊城區的幼教建築室內外空間的改造,因其所在區域建築密度高,幼兒園教學空間基本都是利用一些閒置的公共建築進行改造。這類建築的結構、材料與肌理是一定時期的產物,展現的是城市發展進程,具有很強的時代性特點,對於周邊的居民來說更是具有獨特的情感和記憶。而針對兒童傳統文化的教育來說,這些時代性特徵與情感恰好是很好的教育內容,所以在改造設計過程中應當採取合適的方式進行取捨、保護和再設計,以促進歷史建築文化與現代建築文化的有機結合。這樣不僅可以使舊建築及周邊環境煥發新的生機,還能爲兒童創造更爲安全、有趣、開放、舒適的學習環境。例如國內著名建築師馬巖鬆在日本設計的“四葉草幼兒園”,在空間擴建的同時,就特別保留了原有舊建築的木結構,讓它成爲空間記憶和靈魂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挪]諾伯舒茲著.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M].施植明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21.

[2]陳鶴琴.陳鶴琴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289.

[3]張貴勇.諾貝爾獎背後的教育啓示[N].中國教育報,2009-03-17:004.

[4][西]帕科阿森西奧著.世界幼兒建築設計典例[M].劉培善譯.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知識產權出版社,200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