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論戲曲打擊樂的組成與功能

學問君 人氣:3.28W
論戲曲打擊樂的組成與功能
        打擊樂在戲曲樂隊中佔有“半壁江山”,是戲曲樂隊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打擊樂的組成,主要有如下幾大樂器:
  
  一、鼓。包括單皮鼓、堂鼓、花盆鼓等,均由鼓師操縱。鼓師也稱“司鼓”或“打鼓老”,實際上是整個樂隊的指揮(過去戲曲樂隊無指揮)。鼓師左手敲擊檀板,右手以鼓籤擊單皮鼓,有時兩手同時執鼓籤,交替擊鼓。打擊樂與管絃樂的起停、徐疾、輕重,均由鼓板的動作和姿勢來指揮。鼓師要密切配合演員的表演,掌握全劇的舞臺節奏、製造舞臺氣氛、表現人物情感。因此鼓師的重要性是十分明顯的。
  1.單皮鼓。也簡稱“單皮”,又稱“板鼓”“小鼓”,因用單面蒙皮,與一般鼓兩面蒙皮不同,故名。打法分有聲的底鼓,如單籤、雙籤、輪奏、打板等:無聲的手勢,如指、邊、扔、撇、按、劃、撤。領、分、抄、揚等,是鼓師指揮整個樂隊的主奏樂器。
  2.堂鼓。也稱“同鼓”,用於渲染氣氛(如戰爭、升帳、升堂、刑場等)。
  3.花盆鼓,也叫“南堂鼓”,因形似花盆而得名,京、評劇中常用於[反調]伴奏,增強悲涼氣氛,也用於大場面的武打。
  
  二、大鑼。擊法分重擊、輕擊、悶音、掩音、揣鑼、打邊等,用於武將或袍帶人物的上下場或戰爭及突變情節的氣氛渲染。
  
  三、小鑼。擊法與大鑼相似,也分重擊、輕擊、悶音、掩鑼、揣鑼、打邊等,用於文人、女士或滑稽人物上下場,並配合各種表演上的小動作。
  
  四、鈸。又稱“銅鈸”“銅盤”。據考,系由印度傳入中國。又有“鐃鈸”之稱,因其形制大小不同,大者謂之“鐃”,小者爲之“鈸”。又分水鑔、小鐃、大鐃、吹打鈸、雲鑼等。
  1.水鑔。也叫“普鈸”“宮鈸”“小鈸”“齊鈸”“荷葉”等,名稱繁多。主要用於按節拍。
  2.小鐃。也叫“走邊鐃”,俗稱“擦鍋子”,常用於黑夜行走,渲染氣氛,故名“走邊鈸”。
  3.大鐃。又叫“大錢”,用於渲染氣氛,常狀巨浪聲、風聲等。
  4.吹打鈸。也叫“啞鈸”,常用於嗩吶曲牌伴奏中,主要是按節拍。
  5.雲鑼。也稱“十面鑼”“九音鑼”,由10個固定音高的小銅鑼組合而成,並按音階之高低編成一組,用於伴奏或合奏。
  
  五、撞鐘。也叫“星”。形如酒盅,故也稱“撞盅”,常用於戲曲中反調的過門中。
  戲曲打擊樂的主要藝術功能,有以下四點:
  其一是打程式。戲曲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是程式化,打擊樂同樣與程式化緊密相關,具體與集中的體現就是“鑼鼓經”(簡稱“鑼經”),即用各種打擊樂組成許多不同的譜式與套路,以表現不同的功能。如“四擊頭”用於“亮相”,“急急風”用於“圓場”等等。
  其二是打節奏。打擊樂以鼓爲中心,掌握着全劇的節奏,演員唱腔的節奏,俗稱“尺寸”,全靠鼓來掌握,其中不同的板式,如[快板][慢板][流水板][散板][搖板][閃板][垛板][原板]等等,全靠鼓來掌握。
  其三是打氣氛。製造戲劇氣氛是打擊樂主要藝術功能之一,在這方面,打擊樂具有獨特的至關重要的作用。如“陰鑼”表現黑暗的氣氛;“九錘半”表現匆忙的氣氛;“長尖”表現遲緩的氣氛;“碎鑼”表現雅緻的氣氛;“緊錘”表現急迫的氣氛等等。
  其四是打情緒。打擊樂緊緊爲塑造舞臺藝術形象、表現人物思想感情服務。如“叫頭”用於人物情緒激動而呼號、控訴時;“哭頭”用於人物哭泣時;“亂錘”表現人物焦急、煩躁、紊亂的心境等等。
  當然,“鑼鼓經”並不是僵化的,而應當是靈活運用,特別是新編歷史戲與現代戲中,打擊樂更應當有所突破,有所創新。如現代京劇《紅燈記》中李玉和唱的“手提紅燈四下看”後,打擊樂用了“紐絲”,並採用波浪式結構,打出戲劇情節與人物情感的起伏,就是成功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