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輕金屬材料在軟件工程設計的應用論文

學問君 人氣:1.14W

摘要:本文針對硬件系統和軟件系統沒有互相匹配的問題,對輕金屬材料在軟件工程中設計給出瞭解決方案。硬件系統的搭配合理可以提高軟件系統工作效率和利用率,並且這種方法在文中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輕金屬材料在軟件工程設計的應用論文

關鍵詞:輕金屬材料;硬件與軟件協同設計;軟件工程設計

硬件過於完善的系統中軟件功能會被佔用,或者說軟件過度開發導致硬件系統與之匹配度不夠。我們的目標是利用一種方法把硬件與軟件互相協調。這樣就解決了軟件過於開發使硬件不能與之匹配的問題。本文利用輕金屬材料作爲硬件製作原料,用高強度輕金屬材料來彌補軟件的無法釋放的資源。

1輕金屬材料硬件與軟件協同設計

輕金屬材料在軟件工程設計中發展的初期,主要是有兩種開發方式[1-3]。一是把輕金屬材料應用到某一特定的硬件系統然後針對硬件進行軟件開發;二是本身已經設計出了軟件系統但是需要匹配一定的硬件措施。當軟硬件互通系統設計出現之後,從系統本身功能設計初始時候就針對的進行硬件的匹配,把軟硬件設計和功能做一個均衡的考量。對於整體設計實施時,軟件系統和硬件設施同時進行校對和互相匹配。在設計和實施後對對應的硬件和軟件進行互相驗證,最終目的保證設計出軟件與硬件互相匹配的系統。一些系統的核心技術就是系統功能集成化。在比較傳統的設計方法中,硬件不在設計範圍之內,軟件設計都是以功能和使用爲基礎,硬件設施屬於傳統組裝過程需要考慮的範疇。軟件與硬件相互協同設計在開發實際應用中可以表現出雙重的優勢。第一步對不同性質和任務目標找到一個或者幾個切實可行的方案。把任務目標進行劃分,對軟硬件的功能進行搭配,生產所需的硬件和對應的軟件部分。把功能和任務進行劃分是軟硬件協同設計最關鍵的一步,並且進行任務劃分是要滿足以些約束和適當條件下進行搭配,把各個系統功能最爲優越的部分按照一定的方法進行規劃。輕金屬材料在軟件工程設計中,有以下幾種方法可以透過加強硬件的方式來提高軟件的執行能力:①DIY指令協調方法;②DIY外設附加方式;③WHYUSJ可執行能力。輕金屬材料在軟件工程設計中指令主要包括軟件定義邏輯設計和硬件外配加強。使輕金屬材料可以有效的發揮自己的優勢,即強度高、集成能力強,同時又發揮了軟件的邏輯能力強和指令系統執行化的優勢。

2輕金屬材料在軟件工程設計中組織結構型模式

輕金屬材料資源共享計數器:輕金屬材料資源共享計數器是解決軟件系統不能及時釋放資源共享問題。在使用時,軟件資源不能被多個用戶同時使用和共享,只有當所有的用戶都不使用資源時,資源才能夠釋放複製,輕金屬材料資源共享計數器的使用可以把資源分配任務從新分配;另一方面,輕金屬材料資源共享計數器要及時對資源再分配,確定資源不再有用戶使用,需要及時地對資源進行釋放,這樣對提高軟件系統系統執行速度和穩定性起到至關重要作用[2-4]。軟件系統適配模式:該模式是軟件系統在解決資訊資源在硬件系統之間無法交互的問題。軟件系統適配模式把硬件之間資源資訊相互調節,同時資源資訊的格式和內容透過特定的方法加以簡單化方便傳輸。軟件系統適配模式將資源資訊進行包裝和命令傳輸,從而使其能夠在硬件之間自由靈活的傳輸。此外,軟件系統適配模式還可以把資源資訊進行壓縮和解壓這樣更加節約了使用的空間。Dtmf模組Dsp處理部分Fsk顯示Cpc信令用戶接口電路Tdm交換矩陣任務資源傳送瀏覽圖2輕金屬材料在軟件工程設計中劃分方案門面效應:門面效應說的是軟件系統和硬件系統之間的互相匹配度。軟件系統爲一個用戶提供服務時,硬件系統進行輔助,從而使客戶在享受軟件帶來的便利時,又得到了硬件帶來的質感,使客戶與軟件系統的互動變成與整體的互動,極大的方便了客戶的使用。門面效應蘊含着軟件和硬件的`搭配以及相互協調能力。門面效應本身可以給客戶帶來更多更好的服務,當客戶需要系統來完成某項任務時,門面效應首先把任務同時分配給兩大系統,由兩大系統同時完成。

3結語

軟件工程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一般在設計中包括了許許多多的數據模型、模式運算、整體框架的組件等,但是爲了更好的提高軟件系統的工作效率,把硬件系統也考慮在內是目前設計的一個方向。本文透過對輕金屬材料在軟件工程設計中的應用進行分析,明確的闡述了這種設計的優勢,爲以後軟件設計標明方向。

作者:李攀 單位:廣東科技學院

參考文獻:

[1]朱旻,巨東英.鎂合金薄板雙輥連續鑄造過程中的熱流場數值模擬和鑄造條件的優化設計[C]//全國材料計算與模擬學術會議.2007.

[2]朱磊,張麥倉,董建新,等11合金本構關係的建立及其在盤件等溫鍛造工藝設計中的應用[J].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2006,35(2):253-256.

[3]劉順安,於顯利,姚永明,等.俯仰角優化下車輛主動懸架最優—智能集成控制系統[J].吉林大學學報:工學版,2010,40(增刊).

[4]宗長富,張繼紅,陳國迎,等.四輪驅動與前輪驅動電動車的再生制動性能[J].吉林大學學報:工學版,2010,40(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