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留學考試>

談談我的GMAT考試做題經驗原則

學問君 人氣:1.03W

1、得出答案,更多的是依靠殺掉4個,而不是依靠看出正確選項寫得對。

談談我的GMAT考試做題經驗原則

2、在比較各個選項之前,對正確選項該長成什麼樣,越少假設越好。

3、GMAT語法部分,對於一個考生英語能力的最低要求是,給你一堆英語,你需要能很快判斷,這是個句子,還是個詞或短語。假如這是個句子,你能很快地找出主語和謂語,假如是單詞或短語,你能很快地確定中心單詞是誰。假如沒達到上述水平,一個考生很難在規定時間內穩定地完成GMAT語文考試,則所有解題方法無從談起。

4、一個GMAT語法題目,往往有很多不同的入手點。訓練的時候我們固然有必要把所有的入手點都搞清楚,但是千萬不要本末倒置。歷史證明,對每道題的所有知識點都搞得很清楚,所有語法知識都頭頭是道直逼張道真和薄冰兩位老人家的人,考場上卻往往死得很慘。因爲

A 考場需要是,是“把答案做出來”,不是“把題目搞清楚”。

B “做出答案”和“把題目搞清楚”是正相關的,卻非互爲充要條件。

C 考場時間有限,對於入手點選擇的智慧更重要。

下面要做的,聊一聊“風險、成本、收益”究竟如何透過一個穩定的系統達到均衡。

簡而言之,理性的,均衡了風險、成本與收益的解題過程,應該是一個體現了“儘量把時間花在刀刃上、儘量以最少的時間儘可能地排除選項”原則的過程。按照對一道題目的觀察順序,我大致把可能涉及的步驟這樣概括:

一撈,二形,三意,四蒙。

何爲撈?

主要來自2個方面:

部分題目會有一些顯然的'不需要動腦筋,而且判斷起來十拿九穩的“硬傷”,如看齊全主謂語就能排除主謂不一致的選項,看全了句子就能排除連詞缺失的選項,等等,顯然,這些判斷是成本低,風險低的,所以放在最開始使用,最爲經濟。

另一種情況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後,已經熟悉的GMAC常考考點,如主語前一截話與主語的修飾關係(經典的如Unlike A ,BXXXXX),which指代問題等。此類寫法一旦出現,則駕輕就熟能很快排除。有點像買足彩時選擇的“波膽”,好歹有點確定的墊底。

概而言之,這第一步的“撈”,實際上是一種套利的努力,試圖透過尋找題目顯然的硬傷,以低成本低風險地殺滅一些選項,以減輕對這個題目的讀題負擔。但是並非每題都會設定這樣的硬傷,所以,套利畢竟是有限的。

第二步的形,實際上是在尋找句子形合方面的切入點。前面幾講提到過,即便是形合,也是廣義的,不僅僅包括平行結構。實際上,所有句子內部形式的前後和諧,如代詞指代等,都可以歸入形合。之所以在第二步強調形合,是因爲藉助形式判斷對錯,畢竟不需要太多琢磨句意,佔用的時間不多。但在此步要極其提防先入爲主,即先假設該句子需寫成某種形式的和諧。另外要極其提防的是,形合是動態的,即劃線內句子的各種都可以改動,前面部分改了某種形式,則後面也要相應地改動呼應。所以觀察和諧要“左右看”,而不能“單邊看”就是這個道理。

第三步的“意”,從道理上是最費勁的,因爲需要考察句子的邏輯意思。但是,如果我們能在前2步儘可能地排除一些選項,則在第三步“意”可得到什麼效果呢?

我把這個效果叫“聚焦效應”。意思就是,如果我們還留着5個選項,要去考察這個句子的邏輯意思,則滿目都是資訊,無從下手,但是如果我們只剩下2個選項了,那麼我們的注意力很容易放到2個選項的區別上面,這個時候,到底應該琢磨這個句子哪一部分的邏輯意思,就圖窮匕見了。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們並不需要掌握整個句子的邏輯意思,只需要掌握需要我們比較的部分的邏輯意思。這也是毛澤東常用的“矛盾各個擊破”的辯證智慧。

四“蒙”, 蒙,實際上是在時間緊迫,或者有序理性的推理得不到答案的情況下,使用一些風險較高,但成本較低的判斷方法。如一些所謂的偏好寫法,一些經常錯的結構等等。在後面的論道中,將會點評現存的一些講法,同時提供獨家的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