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學習總結>

陋室銘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1.03W

  初中語文陋室銘教學反思篇一

陋室銘教學反思

劉禹錫和萍鄉有着深厚的淵源,他曾經來過萍鄉,至今在我市的楊岐普通寺仍舊保留着他爲唐代楊岐寺乘廣禪師撰寫碑文,並由他篆刻的唐碑(該碑建於唐元和二年,此碑高2.8米,寬0.9米,字數1350個是我省僅有的全國著名的唐碑),所以,和學生一起學習他的《陋室銘》倍感親切。《陋室銘》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鮮明、構思巧妙、韻味深長而膾炙人口。本文作者自述其志,透過對居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一種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爲:

(1)知識目標:背誦並翻譯課文,掌握相關文言實詞;

(2)技能目標: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並嘗試在寫作中使用;嘗試仿寫。

(3)情感目標:透過理解作者那種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引導學生正確確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比較成功的地方是聯繫《五柳先生傳》引導學生理解作者那種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五柳先生傳》中化身五柳先生的陶淵明家“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單瓢屢空”,可是,他卻“閒靜少言,不慕榮利”,“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正體現了一種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以此作爲佐證,學生對課文主旨的理解就更容易了。

在教學中,我由劉禹錫和萍鄉的關係匯入課文,匯入對劉禹錫的介紹,拉近了學生和劉禹錫的距離,這其實是對課程資源的一種創造性開發。

另外,平時,不少學生喜歡調侃一句話“分不在高,及格就行”,所以,我就乾脆安排了一次仿寫訓練,並提供了一個比較好的仿寫如下,供學生參考:

數 學 銘

算不在快,準確則靈。理不在多,精煉則行。斯是難題,惟吾細心。計算要準確,條理要清晰。不懂要請教,難題動腦筋。可以閱公式,覽分析。無英語之費解,無體育之勞形。愛國華羅庚,陳景潤。精確人生,數學之旅。

從教學效果來看,本課設計還是很是很成功的。

  初中語文陋室銘教學反思篇二

《陋室銘》 是一篇名傳千古的美文,透過對簡陋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不慕榮利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結合本文的教學過程我有幾點反思:

1、文章的教學目標設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教學設計能夠圍繞教學目標進行,落實重點和難點。

2、注重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比較注重滲透學法的指導,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3、本文注意了以讀爲主,在朗讀過程中,使學生們感受“銘”這種文體的篇幅短小,語句押韻、語言優美的特點,進而對課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認識。還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指導,注意對學生適時的點撥,有層次的進行朗讀指導,不僅讓學生會讀還要讀好,讀準節奏、讀出感情、讀出韻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來,並且注意利用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鼓勵。最後,運用“整體板書”和“回譯法”讓學生進行背誦,加深記憶。總之,用朗讀貫穿教學的始終。

4、注重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因此,採用小組合作競爭的方式,答對加分,答錯扣分的形式,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學習的興趣。

5、把握文言文教學的重點:積累文言詞彙、句式等常識,準確翻譯文章,爲以後的文言文學習打好基礎。再說,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思想,就必須理解課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導學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識,藉助課下注釋,小組合作,自主學習,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讓學生參與課堂和學習的.全過程,做知識和思維的主人。

學生們對於語文知識的學習,不僅僅限於在課堂上由老師帶領的分析,還包括課前對課本的預習,對重點知識的揣摩,對疑難問題的質詢。更包括課後對所學知識的消化和演繹。所以,我從預習這個環節抓起,讓學生參與學習知識的整個過程,做知識和思維的主人。

7、巧妙的設計提問,採用小組合作、教師點撥來解決,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文字。精心設計問題,並形成一個問題鏈,讓這些問題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內容串聯起來,每個問題都讓學生從課文內容出發,挖掘其意義,讓學生在每一句課文的理解中都綻放出思維的火花,最後運用課文內容的內在聯繫和前後呼應把它連接在一起,融匯貫通,把全篇課文的講析內容全部帶了出來,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了“串珠成鏈”的整體把握效果。這種方式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不讓人覺得死氣沉沉,而且問題與問題之間環環相扣,從屋外到屋內,從景到人到趣,一步步地隨着學生自主地交流探討深入進去,使學生在深入的過程中理解全文。 這其中,注重學生的自主參與,激發其競爭意識和學習興趣。

8、對於課堂的時間安排如再緊湊些,讓學生當堂完成練習,更有利於教師對學生學習反饋的掌握。

又有一次面對鏡頭的經歷,讓我在課堂中又多一次歷練,相信,以後,我會比這次更從容不迫、沉穩鎮定地應對課堂,和學生的互動會更加融洽、自然。

總之,這一堂課,讓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讓我收穫了許多,懂得了許多!我想,我只能夠腳踏實地,認認真真的思考教學中問題,我纔可能在教師成長的路上走得穩、走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