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學習總結>

初中語文《黔之驢》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1.22W

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一些關於初中語文《黔之驢》教學反思的範文,供大家參考,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初中語文《黔之驢》教學反思

  初中語文《黔之驢》教學反思一

以往上文言課,總是我一個人在說,學生埋頭苦記。我猶如粉碎機把知識搗爛了,喂到學生嘴裏,學生感受不到整合各種滋味的過程的快樂。導致課堂沉悶不說,學生的靈性、情感、態度、價值取向都被扼殺了,只是機械地吞嚥教師送來的“食品”,越是這樣,越怕學文言文。

而這節課,是什麼力量讓所有的學生都動了起來了?是以學習者爲中心的參與式的學習,讓學生們在新的課型中充分發揮了主體能動性,自主大膽地質疑、考問我,從現象到本質,教學目標迎刃而解,解得痛快!課上得生動有趣,活而不亂。雖然,學生的問題良莠不齊,但正好反映了各個層面學生的情感、態度、需要、理解,各問所需、各取所得。

從學生課堂上提的問題不難看出,學生是自主的、靈動的、個性的。自以爲是的“背”着學生走的教學模式,既累了自己,也束縛了學生。感慨早該給自己減負,同時也解放學生,早該讓他們舒展身體自由快樂地“走、奔、跳……”只有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爲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樣纔可能做到師生之間真正的平等、互助,學生才能真正自主探究。

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不一樣,它圍繞課文進行,如何重構教材,從什麼角度切入,都因人而異,是教師獨特的個性的行爲。這堂課,收穫最大的是問題提得最多的學生,而提高最快的是我,真實的教學即是這樣的對話。師生互相提升,令我激動,讓我明白什麼是教學相長,使我記住了:教學不僅僅是告訴和傳播,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情境中主動的實踐、體驗、探究,以達到感悟的效果。

  初中語文《黔之驢》教學反思二

《黔之驢》是一篇文言文,故事短小,寓意深刻。這一課的教學,我始終緊緊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緯度來組織教和學,重點要求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積累文言詞彙,理解課文內蘊含的寓意。

這節課主要依據我校課堂教學流程的七個環節來進行教學的:匯入新課、明確目標,閱讀感悟、自主學習,學案導航、自學檢測,合作交流、釋疑解難,展示成果、點撥提升,分層訓練、拓展延伸,盤點收穫、反思提高。

作爲一篇饒有趣味的寓言故事,學生有濃厚的興趣去學習,《黔之驢》是一篇文言文,疏通文意是學生把握故事內容、理解寓意的一個重要途徑。七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文言基礎知識,所以我先讓學生自主翻譯標註疑點,然後將問題提交小組解決,發現共性問題,最後師生互動,解疑釋難。學生參與面廣,培養了學生善於質疑的良好習慣。

爲了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教學採用了自主、合作、探求等各種活動有機結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小組展示成果的過程中,學生得到了各種各樣的答案,部分學生未能注意到敘事線索的重點所在,部分學生能夠細心地找出每一個細小的環節,針對這兩種情況,我加以點引、指導,最終確定了同學們認同的最佳答案。

整個教學活動,學生的參與程度很高,很積極地展示了各個小組的不同學習成果,教師缺少的是對學生激勵性的評價,而這一點是點燃他們求知、進取、發展的火花,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和主動發展的重要途徑,以後的教學中我會特別注意激勵性評價的實施。

這堂課的學習,讓不同的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這則寓言不僅僅交給了他們語文學科的基礎知識,更教給了他們成長道路上的一些生活哲理,我相信這一點對他們來說是異常寶貴的'財富。教學活動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讓我明白什麼是教學相長,使我記住了:教學不僅僅是告訴和傳播,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情境中主動的實踐、體驗、探究,以達到感悟的效果。

  初中語文《黔之驢》教學反思三

這節課主要依據新課改的要求,採用自主互助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設計的。下面就這節課談談我的想法。

《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文言文的要求及新課程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有明確的規定。但學習文言文,學生往往感到枯燥無味,因此這節課我先用一個《狐假虎威》的故事匯入課題,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後透過演讀課文和知識搶答兩個環節,讓學生在既輕鬆又緊張的氣氛中,掌握字詞句等方面的基礎知識。而後又透過質疑及釋疑環節,讓學生既明白了文章大意及文章思路,又避免了無效環節造成的時間浪費。再從不同角度讓學生品味寓意,進而來把握寓意,引導他們從多角度辯證地去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從而受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啓發和教育。

另外,爲了擴展學生的思維,加深對課文的記憶與理解,我設計了“看畫面,想情節”、“添枝加葉講故事”、“奇思妙想編故事”三個環節,學生的創作激情被充分調動起來,衆說紛紜,暢所欲言,課堂氣氛也很活躍。 而且最後一個環節“奇思妙想編故事”與開頭的匯入課題遙相呼應,使本堂課渾然成爲一個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