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學習總結>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合集15篇

學問君 人氣:6.36K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歷史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合集15篇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1

素質教育的目標是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素質。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歷史學科要適應素質教育的目標,就要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怎樣才能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呢?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有興趣,纔會積極的探索,敏銳的觀察,牢固的記憶和豐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創造性。歷史學科因其內容龐大時間久遠,即逝性強的特點被人們當作死記硬背的副科這一偏見造成負面影響。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不僅要爲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還應該加強教學反思,教學反思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率而且是教師成長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我們透過對教法學法指導進行反思可以讓老師找到一種更適合更貼近學生實際的方法,使學生喜歡,從而好學。同時要善於捕捉學生的優點,哪怕只是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真誠的攢美,都會給學生以激勵,讓他們對學習充滿信心。

透過課堂實踐,我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至關重要。經驗+反思=成長。積極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於探索創新,在行動和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師。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2

新課程標準需要教學方式的轉變,而教學方式的轉變最終卻要落實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上。中學階段是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關鍵期,中學生的知識、個性和社會性都比小學生有了一定的發展,他們已具備初步的分析和辯證思維能力,在歷史教學中應努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這不僅有利於學生自身學習的進步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將爲學生今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使學生終生受益。

1、根據歷史課的特點,巧設懸念,引發興趣。歷史有自己獨特的特點,歷史事件總是互相聯繫並且大多是因果相聯的。歷史教師應當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引發學生“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面分解”的慾望。歷史教師在各個知識點的銜接上巧設懸念,學生會不自覺地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疑問,迫切想知道事情的真相和原委,在這種心理驅使下,學生會學習熱情高漲,積極進行探究從而獲得自己想得到的東西。

2、教學中適當穿插簡短的歷史故事,強化學習興趣。歷史事件背後總有一些野史傳說和故事,這正是初中生最最感興趣的。教師根據每節課的教學內容穿插一至二個軼聞趣事,來滿足學生的獵奇心。久而久之,學生就產生了學習歷史如同看故事的感受,這種心理能驅使學生主動尋找歷史書籍進行自主學習,自主學習能力也相應提高。

3、給學生成功的體驗,成功是興趣的源泉。學生在完成學習目標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調動學生所有的經驗和智慧,去攻破學習中的難點,難點一旦攻破,學生會非常興奮,教師要及時幫學生把興奮上升爲成功體驗,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鼓勵,成功的體驗將激發學生興趣和自信心,激勵學生繼續走向成功。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3

最近聽了部分老師的公開課,感到老師們都在努力實踐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看得出他們都付出了很多心血,這很可貴,值得我學習。

我想小組合作學習的關鍵,是看課堂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效果的實效性。學生自主學習,互助學習,主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學生在互助和展示自我的過程中體會到成就感,找到學習的快樂和自信。課堂是學生的,老師是爲學生服務的,不要干預學生過多,整堂課按老師精心設計的思路走,這樣老師累、學生循規蹈矩,失去教改的本意,教師應該儘量少作爲,“無爲而教”。學生出現解決不了的問題,老師引導解決,學生展示的精彩老師及時肯定,學生表現得不夠好,老師要給予鼓勵,不要表現出不滿或批評,一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以後不願參與。小組合作學習不能重形式,模式化,模式化的東西沒有了發展的空間,是學習了別人外在的東西,好像“買櫝還珠”,這無疑是課改進入了誤區

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學生在展示學習成果時,不說廢話,去掉自我介紹,直接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樣課堂時間纔能有效利用,學習的內容更明確。課堂是不是自始至終都應是熱鬧的?我想應該是靜動結合。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期需要安靜的課堂環境,自主完成學習目標後,同桌互換交流,解決不了的小組內交流解決,然後展示學習結果及遺留問題,老師及時評價並解決遺留問題。練習的處理也應動靜結合。這需要老師耐的住寂寞,給學生留足自主學習的時間,最後出場收拾殘局。以上是我自己的想法,不一定正確,只是紙上談兵,自知在教學上遠遠落後於其他老師,說出來與大家交流,希望老師們不要見笑。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4

本週三縣教研室的各位領導來校聽課,並進行了座談。透過座談交流讓自己受到很大的啓發,受益匪淺,對課堂有了進一步的思考和悟讀。到底要打造怎樣的課堂?能否讓課堂成爲學生的天堂?課堂就是要讓學生的思緒飛揚,課堂就是要進行讓人成爲人,讓人成爲高尚的人的教育。我們的課堂從以下些許方面更要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和提升。

1、面向全體。只有讓每一個學生髮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這是談教育成功與否的前提。課堂上,每一個學生是否都在我們的視野?我們是否關注了每一個學生?少數學生不能參與到學習探究環境中,不能達成目標,讓面向全體的課堂教育多少有點尷尬。

2、架構知識體系。注重搭建歷史框架,拓展性的貫穿歷史要素、及其線索。不要就教材談教材,缺少整個知識的體系,缺少延伸。構建網絡,注重聯繫。本來很完整的知識體系,人爲的零碎化。一節課下來,讓人有整體的感覺。

3、全面發展。不要將課堂教育簡單化,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的目標以知識目標爲載體呈現、落實。不要將課堂蛻變成智育課堂。

4、加強教師的備課。從教材的廣度、深度拓展。強調古今知識、世界歷史、時事政治等的聯繫。歷史教師同樣學會“合併同類項”。新舊知識進行遷移,內涵外延到位,落實教育目標。 5、學案是教師的第二課程。學案是教師對教材的再加工、再提煉、再整合、再昇華,是教師自己的教材,這個教材纔是最適合教師本人的,也應該最適合所教的學生的。精當設計,不降低難度。注重創設、營造解題的情景和狀態。要問題的答案,更要解題的過程、更要思維的過程。

6、小組“真合作”。小組學習有形式,更要有內容。探索小組評價的科學策略。建立小組評價機制,有足跡,清晰可見。

7、歷史思維課堂。歷史課堂同樣需要思維。切記問題討論不要過於簡單,直來直去,討論了不需要討論的問題。整合多媒體資源,利用好,使用好。蒐集整合利用好網絡資源。

8、增強駕馭課堂的態勢,教師的氣場達到教室的角角落落,達到每一個學生的心田。教師要hold住。.

反思我們的課改,不要返回到抓分數上來。成績重要,成長更重要。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5

課程改革給初中歷史教師帶來生機和動力,大部分初中歷史教師積極地投入到教學改革之中,潛心研究課標、教材、教學理念,使初中歷史教學發生很大變化。但透過實際調研,發現初中歷史教學還存在許多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問題一:照本宣科

學科知識薄弱,相關知識貧乏,在教學中以本爲本,僵硬無味。

問題二:無章無法

課堂教學各環節的組織、方法的運用,讓聽者感覺雜亂無章,收穫甚微。

問題三:無綱無椐

不看新課標,無依據地講授新教材。

問題四:依依不捨

對傳統的“填鴨式”不離不棄,教師承包了課堂90%以上的時間。對舊教材情有獨衷。

問題五:懵懵懂懂

對新理念的認識有偏差。對任何課型都千篇一律地使用同種方式,或一堂課,把教師新掌握的新教法、學法全搬上課堂,走馬觀花,學生的知、能、情三維目標的達標率卻很低。 究其上述原因,我認爲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受考試製度影響

從學校的角度看,中學教師的配備,都爲中考服務。歷史學科多年不參加中考。歷史教師中精英多被充實到語、數、英、理、化隊伍中,相反把教師隊伍薄弱羣體移到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師隊伍參差不齊。

從教師的角度看,不參加中考的科目無壓力,另外多年教歷史的教師,書本那點知識已爛熟於心,新教材“只是換湯不換藥”,教學方式我行我素,有人聽課臨時作秀,這部分羣體從思想底層,放鬆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因而教師的素質和教學技巧“老生常談”。

二、受對新課程不重視程度的影響

從教育部開始實施新課程之時,我們在教研中就宣傳、滲透新的教學理念。20xx年秋,我市開始使用新教材,我們開展了新教材培訓、研討課、片活動、定期深入到校調研指導等活動,目的是提高教師對新的理念,新教材的認識和理解,解決教師教學活動中的困惑。經過一段時期調研我發現,新的教學理念並沒引起有的學校領導和教師的重視。表現是:一、教師手中沒課標,教師僅憑對教材理解備課,沒有依據。二、大多教師手中只有一本教材、一本教參,沒有任何可學習、借鑑的學習資料。

三、受教師自我因素的影響

1、拒絕接受新的教學理念

許多教師長年的教學習慣已成定勢,要把新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學思想中,拋棄以往的教學方式,採用新的教學方式,是一個很難接受的過程,所以,許多教師毅然採用老方式授課。

2、對新理念理解有偏差

新一輪教學改革的核心是“一切爲了學生”所以有的教師認爲只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只要學生動起來了就是一堂好課,在課堂教學表現的是:不論什麼課都採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師沒有思考,新課程教師的地位作用是什麼?課堂教學中過程和結果的關係是什麼?一堂課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一體化了嗎?

3、缺乏主動學習、合作的精神

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對新教學觀的理解程度,除了受一些客觀因素影響外,主要因素是教師自身。大部分教師喜歡單打獨鬥,對身邊大量可借鑑、可利用的學習資源視而不見。如:我在調研中發現,同一所學校,同一學科,有的教師綜合能力很好,對新教材,新理念的運用駕輕就熟,而有的教師相差甚矣,問其常向別人學習、請教、討論嗎?其只是一笑了之。

4、缺乏研究、反思的精神

大部分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僅憑感覺,自己教學依據什麼理論?自己教學是否適合學生需要與發展?自己教學與別人的差距有多少?等等問題,可能想都沒想過,更不用提研究、反思。 對於初中歷史教學當前存在的問題,我認爲應採取的對策是:

一、穩定隊伍

各學校要穩定教師隊伍,要克服師資參差不齊的困難,讓歷史教師有一個持續、穩定的學科定位,並能讓每一位教師都能從初一帶到初三,才能使教師義無反顧投入到本學科的學習當中,才能使每位教師學科知識體系化。學校努力給歷史教師創造自我學習的條件,適當訂閱一些雜誌、報刊,學校給教師創造集體備課,學科評優等活動。

二、提高認識

學校、教師要加強對歷史學科的認識,避其參不參與中考不談,歷史學科連接過去、現實與未來,它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軌跡在人們意識形態和知識系統中的反映,故它是一門具有“價值理性”的綜合性知識學科。可見,在學生人格養成方面歷史學科處於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歷史教育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真正學好歷史,對學生道德提升,人格發展起積極的作用,同時可促進其它學科的完善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三、加強學習

每位歷史教師要重新審視自己與社會,我們所處的時代知識與理念不斷更新,科技突飛猛進,我們不進則退,甚至被淘汰,更何況教師的職業要求我們終身學習,不斷進取,適應社會發展與需求。如今,課程改革緊鑼密鼓地在我們工作中進行,它要求我們轉變觀念、轉變角色,成爲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是學生人生的領路人。 歷史的重任,逼迫我們要學會以下幾點:

1、學會學習

學習人類一切先進的科學知識;學習他人的經驗;學習國內外教育教學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儘快從古老的教學理念的窠臼裏拔出來。

2、學會研究

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於教學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使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

3、學會合作與交流

英國作家蕭伯納對思想交流有一個獨到的比喻:“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那麼你和我仍然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有另一種思想,我們彼此交流這種思想,那麼,我們每人將各有兩種以上的思想,因而,教師在日長工作中要和同事們多合作交流,知識共享,讓別人靈感引發自己的靈感;和學生多合作交流,教學相長;和領導、家長交流、合作,你的工作將得到更多支援。

4、學會反思

教學反思被認爲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我們要學會在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三個階段的反思,使教學成爲一種自覺的實踐;使教學質量高效地進行;使教學經驗理論化。同時,教學反思會促成我們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

5、學會創新

創新是我們民族的靈魂,教師要敢於從自己的思維定勢中走出來,從別人的經驗中走出來,大膽嘗試,從一切爲了學生髮展爲宗旨,走出一條自我發展的新路,成爲一名有特色的學生喜愛的歷史教師。

以上是我對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幾點淺顯看法,希望能引起各位同仁的共鳴。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6

作爲政、史、地、生這幾門“小科”,一直倡導課上完成所有學習任務,包括學生的預習、展示,不留課下作業。我一直感到困惑:課下不預習,課上怎麼展示?課上先預習再展示,那麼時間夠嗎?課堂上如何讓所有的學生都動起來?帶着困惑終於有幸在薛校長的帶領下來到蒼山縣長城中學。

我第一節聽得是語文課,整堂課老師就是充當了一個配角,起到了一個引導的作用。從學說明文的方法到課文的分析都是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師在路子上稍加引導,由學生展示,教師及時的對學生的展示進行激勵性的評價,從而樹立了學生的自信心。當然,在學生互學、助學的過程中,也有個別同學東張西望心不在焉的,同組的同學馬上“警告”,讓他很快找回感覺。所以不會使學生掉隊,而是全員參與了。

第二節的地理課上,學生先是對照學案對基礎知識進行整合,然後由多名學生上臺展示,小組在整合的時候,自主的思考、發現,大膽的去質疑,組長起了很好的引導,先讓差的在本組展示,不會的及時指導,以便在全班展示。這樣即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又加強了團體合作精神。當然,由於某些環境節學生展示的時間過長,所以學案上的題目學生沒展示完。我想並不能否定這節課。就象徐科長所說的“任務是否完成看前面的內容是否學的紮實,前面學紮實了,知識的鞏固也不是非有不可。”

透過這次學習我有了新的感悟:首先,對於預習只要學生用心去學,當作自己的事情,不是爲完成作業而做,那麼效率提高了,當然問題也就完成了。其次,對於“金口”難開的同學,先讓其在本組內大膽開口,給予自信,然後再面對全體,展現自我。

雖然我們在課改的道路上還會存在很多問題,只要我們不斷實踐,勇於探索,一定會創造出我們自己的特色。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7

本週對第二單元試卷進行講評,講評課上首先讓各小組及各“將兵團”算出平均分,把分值最高的小組及“將兵團”分別評爲“優秀小組”和“星級將兵團”。當各組平均分出現在黑板上時,我發現二組的分值最低,同時我便鼓勵道:“你們組要努力,下次要有所超越”。

這時,組長李永強心裏有些失落感,並向我抱怨道“潘珠峯不聽指揮,叫他複習他也不復習”。於是我對潘珠峯進行了說教:“你的成績很重要,既影響到你自己,又影響到將兵團,還影響到本組成績,你盡最大努力去學習,使自己有所提高好嗎”?

他點了點頭,下節課我故意提問他,結果回答很好,我看到了他的進步。希望在前面,我們在路上。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8

未來學家預言:未來的文盲將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一些沒有掌握學習方法,不會自己鑽研問題、缺乏預見能力的人。

所以,教師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能力應成爲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歷史這一學科的知識有着具體性,它包括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條件、過程、地位諸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繫,即每一社會、每一個國家的發展規律,以及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規律。

這就要求學生鍛鍊思想,獨立鑽研,透過動腦、動手、動口,獨立地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

此外,在歷史教學中還必須要求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其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包括培養學生利用已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

學歷史知識進行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認識現在、預見未來,“鑑古知今”、“鑑往知來”的能力。

“授之以漁”是我國曆代教學的經驗結晶,從現代教學論來認識,“教學”的真正含義應是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教師只有讓學生自己學會讀書,教會學生學習,纔是傳授了開啟資訊之鎖的鑰匙。

只有掌握學習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學頂峯的階梯。

在平日的歷史教學中,我進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學法指導貫穿在歷史課堂教學始終”的教學模式,實踐證明,學法指導是培養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

一、編寫學習提綱,培養閱讀能力

閱讀教科書是獲取歷史知識、提高學生成績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智能的重要前提。

因此,教會學生閱讀教科書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

由於歷史學科具有過去性、綜合性和史論性的特點,學生在初讀時容易遇到許多障礙,也有一部分學生因爲基礎差、閱讀不得法,抓不住重點,所以,在起始階段,我重點訓練學生的閱讀方法,透過提問引路、審題啓示、疑難突破、重點探索、提綱導讀等多種方法,把學生引到自覺閱讀的軌道上來。

例如,在教授中國歷史第一冊的《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一課時,我首先給學生指出:社會經濟主要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農業方面包括工具、技術和經驗、水利及成就;手工業方面包括冶煉、陶瓷、紡織、造紙、市場等。

然後指導學生按上述提示閱讀教材,找出本課中的重點知識,學生很順利地完成了任務。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逐漸學會模仿教師編寫提綱,教師應在此基礎上給學生創造更多的自編提綱的練習機會。

學習新課時,多讓學生在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試編。

學完一個單元后,可讓學生編寫單元知識結構,抽象出歷史階段的本質特徵,從而把新聞記者引向新的高度。

例如,在講完世界歷史第一冊中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1789──1814年的法國》時,要求學生列圖表分析英、美、法革命進程中發現了一種新的社會制度代替一種舊的社會制度必須經歷激烈、曲折、反覆的鬥爭這一歷史規律。

指導學生整理、編寫提綱,可以達到使學生既掌握基礎知識,又提高學科能力的目的。

這是因爲:首先,學生在整理和自編提綱時,必須先仔細閱讀教材,瞭解教材中的知識點以及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繫,只有真正理解各種知識點之間的聯繫和它們所處的地位,才能把知識點有效排列起來,這就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一旦整理出準確的知識結構,知識點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識結構的枝幹上,從而使知識點在學生頭腦中由點成線,由線成面,由面成體,構成基礎知識的立體之樹。

其次,學生在編寫提綱時,必須對教材進行分析、歸納、概括,透過思考使教材內容變得條理化、要點化,這無疑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第三,學生在掌握了編寫方法後,可以依照這種方法去整理編寫同一類歷史現象的知識結構,這有利於學生歸納同類歷史現象的共同點,同時由於具體現象又具有特殊性,這又迫使學生注意區分同類現象的不同點,對培養學生比較歷史現象能力有積極意義。

第四,學生在複習、整理編寫歷史結構時,能幫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識掌握的薄弱環節,從而進行鍼對薄弱環節的複習,提高複習效率。

二、創設問題情境,培養思維能力

歷史學科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學生由於受傳統偏見的影響,仍認爲歷史是一門知識性學科,只需死記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論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們缺乏學習歷史的內驅動力。

爲此,教師應十分注意利用歷史學科內容豐富、縱貫古今的特點,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從歷史知識本身提出各種具有較強啓發性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讓他們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激發他們

求知的慾望,組織學生討論,讓他們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促進他們大膽地馳聘自己的思維和想象,發展他們的智力。

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應注意做好幾點:第一、要科學地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設疑要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先感知後概括,亦即從具體史實入手,去歸納某種結論或道理,以實現學生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

如講華盛頓會議,先讓學生概括背景、時間、地點、內容結果,然後進一步設疑:華盛頓會議的召開是否消除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爲什麼?從而揭示出帝國主義的矛盾,爲這一體系的崩潰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埋下伏筆,使學生了解帝國主義是戰爭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難易適中。

太容易會流於平淡,學生不屑於回答,更無助於啓發思維,太難會使學生如墜迷霧中,所以設疑要難易適中,循序漸進。

第三,要激發思維興趣。

愛因斯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教師透過設疑,創設一種有趣的思維意境,從而刺激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無疑會使教學事半功倍。

例如,講《美國內戰》前,教師首先設疑:八十年代美國民意測驗結果,開國以來四十多任總統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國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湯姆叔叔的小屋》這部作品嗎?那位偉大的林肯曾對這部書的作者斯托夫人說:“一部書導致了一場戰爭。”那麼這部書導致了什麼戰爭呢?它的原因、性質、結果如何呢?同學們帶着這些問題自己去認識、分析、概括和評價,這樣便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教學效果較好。

三、教會學生理清歷史發展線索,抓住學習重點

歷史發展的線索就是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繫,中學歷史教材的特點是範圍廣、頭緒雜、內容多,牽扯到的年代、地點、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導學生在這紛繁複雜的歷史知識中理清發展線索,提示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繫,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在開始講世界史時,首先指導學生看教科書前的目錄,然後教師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個社會階段的特徵、基本內容等。

在講世界近代史時,要讓學生明確必須抓住三條基本線索,即:資本主義發生、發展以及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和戰爭,無產階級革命鬥爭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

在理清線索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重點,應該讓學生學會如何確定重點。

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四方面去確定教材中的重點:第一,能夠說明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觀點的內容;第二,對歷史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屬於“中國之最”、“世界之最”的內容;第四,教科書上有插圖,課後有練習題的內容。

學生掌握了上述原則,就比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點。

四、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提高記憶效率

歷史教學的任務之一是使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所以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是很重要的。

在歷史教學中,我常採用以下方法,幫助學生提高記憶效率,效果良好。

第一,分散記憶法。

讓學生把知識點分開學習,當時看一遍,一週後再複習一遍,一個月後再重複一次,記得就會比較牢固。

第二,趣味記憶法。

如講法國大革命及拿破崙統治時期,要求學生記住當時的派別:大資產階級、雅各賓派、熱月黨人、督政府、拿破崙,要求學生記成“大雞鴨,熱都拿。”第三,引導學生記憶綱要。

如美國獨立戰爭經過的六件大事。

商品經濟的大潮滌盪着傳統觀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己生存已經不是空洞的命題,而是現實社會的要求,我們應該把培養學生學會生存的能力提高到培養現代人的高度來對待,只有這樣,才能使新一代人有較強的適應力。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9

一支粉筆一本書,教師講重點,學生劃重點,考試考重點,一味的滿堂灌自然提不起學生的興趣。現在,各學校電化教學手段都比較齊全,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投影儀、錄象片等先進教學方式,適時播放一些歷史或考古記錄片,展示一些圖文資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設計上,可以採取自由辯論、小品表演、論文答辯等適合學生特點的活動,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讓學生走進歷史遺蹟,走進歷史博物館,搞社會調查,讓學生體驗走進歷史的真切感受。

第三,多角度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探究欲和思維的積極性。歷史課堂提問應該摒棄那些只做是或不是之類簡單判斷的缺乏思維性的問題,多設定思維含量高的有效問題。一是要設定揭示教材隱性知識的問題。所謂隱性知識就是教材中隱含的、並非一目瞭然的知識點,如知識的實質、知識的區別和聯繫等,將這些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來,有一定的深度,既能提高學生的探求興趣,也能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比如,讓學生分析康有爲和孫中山思想的不同特點,並分析產生這些特點的原因,就可以有效地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二是要多設定一些指向明確,符合學生思維實際的小切口、深分析類問題,避免那些大而空的問題出現在課堂上。舉例來說,講授唐朝晚期的歷史時,讓學生分析開元之治,幾於家給人足,而一楊貴妃足以敗之這句話是否正確?爲什麼?就是小切口深分析的題目,思維含量相當高。透過這麼一個問題的剖析,就能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唐朝滅亡的原因,並很好地鍛鍊了其歷史思維能力。中學生正處於從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轉化的時期,他們已經不滿足於只是簡單地、機械地記憶歷史知識,而是渴求利用歷史知識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自身的素質。

在歷史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認爲,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要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知識的價值。歷史知識的過去性特點,使得很多學生感覺歷史無用,若教師再不充分發掘歷史學科知識的價值,把課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難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熱情。衆所周知,歷史知識是豐富多彩的,歷史又是與現實緊密聯繫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注重聯繫現實生活,聯繫社會實際,讓學生認識到學好歷史知識用處很大,就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唐朝歷史時,可以讓學生深入思考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帶給我們的啓示,教師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總結出:一個國家要強盛,必須重視人才建設和制度建設,注意減輕人民負擔,大力發展社會經濟,重視文化教育事業。今天,我們的改革開放事業要推向前進,也需要處理好這幾個方面的問題。這樣一分析,學生就感到學歷史很有用處,從而,就對學好這門課程有了積極的認識,學習的興趣也就提高了。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10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不知不覺中我已走過幾年的歷史教學,幾年的教學生涯,讓我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

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

樂趣,總有讓我挖掘不完的東西。

下面我對初中歷史教學作以下反思,與大家共勉。

首先,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一個關鍵性問題,聯想式教學方法是更好地結合學生的特點,透過縱向聯繫及橫向聯繫,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實施以前的教學大都是爲了適應應試教育,因此教師大都是以講解、概括爲主,學生則是聽衆。

現在新課程實施以後的內容,更多的是結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同時要求老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法,要求老師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

其實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啓發、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因此,我個人是根據教材,以點撥爲主,讓學生髮揮想象,聯繫已知知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的生活海洋裏盡情暢遊。

這種以老師的點撥來啓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老師共同進行探討、交流的教學方式,我把它叫做聯想式教學。

這種教學方式正好適合學生的時代特點。

因爲現在的學生,他們成長在改革開放以後,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頭腦中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渠道的:電、電視、雜誌、書刊、網絡等,因此獲取知識是多樣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

他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識可謂五花八門,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歷史知識。

他們知道美國布什再次當選總統和這次“海嘯”帶來的災難,知道當今中國“韓流”“肆掠”??他們勤于思考,經常對現實的問題要問個爲什麼,卻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

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慾和敏捷的記憶力,這就使他們想象力豐富,思維能力極大的廣闊性,善於獨立思考。

其實我們的歷史也是豐富多彩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自然科學等都有歷史的影子。

歷史知識與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麼,歷史教學過程應該是多姿多彩的,其中關鍵離不開老師的正確引導。

這種聯想式教學方法。

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重要方法之一。

這種方法力求做到將歷史貼近學生,貼近當代,使學生認識到歷史時刻在我們身邊,並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東西。

這種聯想式教學法其實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溫故知新”。

首先溫歷史之“故”而知新。

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可以先透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

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的支援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

古今同理,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宏偉大業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援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措施。

這樣透過溫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可以鞏固舊知識。

其次溫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聯繫各學科的知識)。

歷史包羅萬象,涉及中學的所有科目。

如關於商鞅變法的例子,還可以聯繫到語文中的典故:“徙木賞金”、“立木爲信”。

數學方面,有圓周率的計算者祖沖之等。

語文的課文背景是歷史,生物、數學、物理、化學的發展的歷程,是歷史;歷史的思維方法是歷史唯物主義本身就屬政治的範疇;地理與歷史更是息息相關。

再次溫課外知識之“故”而知新。

這個“故”不是所有學生都瞭解,但恰恰是這一點是最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積極性,最讓學生有自我實現的空間,而且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歷史與現實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聯繫。

例如,講到英國侵佔西藏地就可以提到《紅河谷》這部電影,這部電影表現西藏民風的純樸,武器的落後,但這種武器並沒有使他們屈服於列強,而更激起他們捍衛民族,捍衛國土的高尚氣節。

講到華盛頓創建美國的赫赫戰功,同時謝絕連任,就可以提到當今熱點布什再次當選總統,但美國曆史上沒有連任三任的總統的貫例。

講到《文學藝術》部分,可以提到中央2套的《鑑寶》,讓他們知道中國文化遺產的價值,還可以起到保護中華文化遺產,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責任。

利用這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可以使課堂教學效果顯著提高,還可以利用學生的想象力,補充老師講述的不足,便於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使學生迅速掌握新知識。

由此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學生的有意注意,活潑課堂氣氛。

還可以培養學生利用掌握的知識獨立思考獲取新知並作出判斷的能力,這樣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當代實際問題的能力。

也可以幫助他們疏理已知知識,而且可以糾正他們掌握的不正確的歷史資訊。

可以激勵他們多渠道的獲取新知識,可以鞏固舊知識;甚至可以給他們表現自我的機會。

但利用這種教學方法,作爲老師首先要充分,準備不然有時會無法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時還會控制不了局面。

作爲老師更要多渠道的瞭解時代資訊。

不過不要過多的引用課外知識,要善於引導學生用可能短的時間回答出要點。

以上這些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

總之,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勇於創新,在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我們每位歷史教師都要抓住時機,爲祖國的教育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初中歷史教師教學工作總結 嘉積中學海桂學校初中歷史組:江育英

本學期,本人任教初一年級和初三年級的歷史課。

一學期來,本人自始至終以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勤懇、堅持不懈的精神從事教學工作。

作爲年輕教師,能認真制定計劃,注重研究中學教學理論,認真備課和教學,積極參加科組活動和備課組活動,上好公開課和平衡課,並能經常聽各老師的課,從中吸取教學經驗,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教學的業務水平。

每節課都以最佳的精神狀態站在教壇,以和藹、輕鬆、認真的形象去面對學生。

按照「初中歷史新課程標準」進行施教,讓學生掌握好科學知識。

還注意以德爲本,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層層善誘,多方面、多角度去培養現實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愛心事業,爲培養高素質的下一代,本人時刻從現實身心健康,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去點拔引導,對於個別差生,利用課間多次傾談,鼓勵其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積極面對人生,而對優生,教育其戒驕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厲,再創佳績。

透過現實生活中的典範,讓學生樹立自覺地從德、智、體、美、勞全方面去發展自己的觀念,樹立崇高遠大的理想。

作爲教初中歷史課的老師,明白自己對教材的生疏,故在課前做到認真備課,多方面去搜集相關進行資料。

爲提高每節課的進行效果,教學質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礎、重點難點外,還採用多媒體教學,如:投影、幻燈、漫畫、錄音等多樣形式。

透過培養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按時完成教學任務。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11

在多年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我發現初中生對歷史課存在着嚴重的厭學現象。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學生認爲歷史知識容易掌握,只要看書就可瞭解,用不着聽講,要考高分只要死記硬背即可。事實證明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這種方法根本不可能把歷史學好。我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自然就不會厭學。

一、 運用歷史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

講課生動,課堂氣氛活躍,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趣。在歷史課上,講解生動的歷史故事恰好能做到這點。如講商朝歷史時結合《封神榜》的故事講,同學聽的津津有味,下課了同學們還意猶未盡。還可提供學生熟悉的歷史故事,讓學生自己講解,培養學生的演講能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二、對歷史人物串聯講解

如講韓非時,提到其慘遭陷害的情況,誰害死韓非?是他的嫉賢妒能的同學李斯;誰害死李斯?是歷史上著名的鉅奸趙高;誰殺死了趙高呢?是秦王子嬰;誰殺死子嬰呢?是霸王項羽;項羽結局如何呢……這樣一個引出一個,學生自然聽得專注入迷。

三、比較分析法

對歷史人物或事件進行比較分析是常用的一種方法,但大多簡單雷同,學生聽起來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有所延伸效果就大大不同,例如,將鄭和、哥倫布進行比較,無論在航行的時間、規模、次數上,鄭和都要超過哥倫布,但爲什麼哥倫布比鄭和的影響更大呢?鄭和的不計經濟效益的朝貢貿易違背了經濟規律,給明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負擔。而哥倫布的遠航引起了價格革命和商業革命,成爲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到來。

四、從人性角度講述歷史人物

歷史的一些偶然的、主觀的因素往往可以改變它應該有的模樣。如對“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這一歷史現象的解釋,其中,固然是由於北洋軍閥和帝國主義的壓力,但孫中山個人的因素在這裏佔幾分?事實上,當時孫中山雖然對袁世凱不放心,但他對袁世凱還是寄予了很大希望;而且孫中山一生誠信、善良、淡泊名利,“他沒有一絲一毫的中國官僚的權利慾,他完全是帶着對天下難民的博愛而擔當起政治使命的”。以孫中山的個性和品格,爲了“民主共和”的儘早實現,在中華民國成立後僅兩個月就辭去臨時大總統的職務,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當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方法多種多樣,只要運用得恰當,都會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12

一、理論依據:

教師專業化發展,可以由“他主發展”,即透過學校和培訓院校、教科研機構有目的、有計劃地對教師進行專業化培養;也可以由“自主反思來發展”,即靠教師的自主學習、反思來自我發展。儘管二者可以相輔相成,但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最終成功,還是依賴於自主發展,別人的培養只是條件,真正的提高還靠自己。當我們在研究學校各種教研模式的時候,放在第一位的是要研究教師的自主學習和同伴互助。這是學校整個教研工作的基礎和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是教師成長、成熟、成就的決定因素。

(一)怎樣理解自修反思式教研

所謂自修反思式教研即教師在專業發展過程中,雖接受必要的外界要求和指導,但主要以自修和經常反思爲主的一種學習方式。

自修反思式應包括以下幾個層面的內容:

1、教師要有主動自學自主的學習意識和精神。

2、在學習內容上,除完成學校規定的學習任務外,能根據自身的情況和需要自加學習任務,即重點餐加自助餐。

3、以校爲本的學習。離開了學校,也就離開了實踐,離開了“家”,也就不會有教師的自主發展。

4、學習的個性化。由於是自修,那麼教師在學習時間、地點、內容和方式方法上,不受統一限制,而是要靈活機動地處理。

5、邊學習、邊實踐、邊總結、邊反思,不斷修正自己的教學行爲。即這種學習往往依靠教師個人的動力、興趣、計劃、進行“自在”“自省”“自悟”。

當然,我們提倡教師的自修反思式學習,並不是排斥學校其他的教研模式對教師的影響,我們提倡自修反思式教研與其他教研形式有機結合。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開展各種教研活動中,多少年來,我們十分重視外在因素對教師培訓的影響,而忽略對教師自身潛能的開發。即學校在開展各種教研活動中,首先應該考慮如何引導教師去認識、發展自己,從而在專業發展上透過自修反思,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

(二)教師成長動力的教研指導

1、要研究教師專業成長動力

實踐證明,教師的專業成長並不單純依賴於他的智力水平和教學能力,在教學能力的背後是他們的理想、信念、興趣、毅力等原動力起着支撐作用。教師的專業發展並非是孤立的,它總是與教師的理想、信念、興趣、愛好、勇氣、信心、創新等這些非智力因素的活動同步進行。影響教師專業發展活動有兩大系統,即動力系統,但作用不同。動力系統在教師的專業的成長中,起着定向、強化、促進、保證作用,解決教師想不想發展,愛不愛發展問題。而操作系統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技巧、策略、方法途徑問題,解決發展操作問題。二者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而且互相作用,互相促進。

所以理想、信念、興趣、愛好、勇氣、信心、毅力、習慣、創新探索精神等個性心裏素質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原動力,也是永遠從滿活力的不竭力量。

2、教師專業成長動力指導

激發價值取向,讓教師樹立學習意識。許多教師習慣於把學校作爲自己專業發展的主體,等着學校向自己提要求,等着學校給自己提供進修的機會,教師的專業發展就成了一個被動的等待過程。就會在等待中看到周圍的同事發展了,而自己發展滯後的原因歸結爲沒有得到學校的培養,從而對他人的發展不以爲然。事實上,如果學校成爲主體應該是教師自己。我們教師應該與時俱進,不斷學習。學習應該成爲每個教師每天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要有專業追求,學習是生活、學習是工作,學習是一種責任。只有學習,生命才精彩。

提出自修要求和規則,引領教師努力鑽研。俗語說,預則立,不預則廢。作爲教師僅僅有學習願望還遠遠不夠,學校還應爲他們提出學習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這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讓教師給自己的學習做出規劃。二是學校要給教師提出近期的長期的學習要求。

給教師壓擔子。我們知道,實踐是最好的一所學校。在對教師的自修反思教研施以影響的同時,學校也應在教學實踐工作上採取一些措施,特別是對一些中青年教師應給他們創造一些鍛鍊的機會。即因路子、架梯子、壓擔子、給方法。使教師將理論學習與實踐結合起來,這更有助於教師成長。

(三)教師讀書學習的教研指導

1、高度重視教師的讀書

如果說有一種最方便、最快捷、最省時、最有效的教師專業能力的學習手段,那就是讀書學習和工作實踐。而近些年來這種最基本、最常規、最經常的教師培訓提高的方法途徑被輕視了,被忽略了。

圖書是教師知識、技術、情感、理論等的載體,也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是和有經驗、有智慧的人溝通和對話。讀書能使人豐富厚重,所謂學高爲師就是這個道理。讀書對教師來說更有特殊的意義,書籍是學校中的學校,讀書能讓教師超凡脫俗。

2、教師讀書的建議

選擇讀書內容。讀書應讀三類書:一有關自己專業的書——這是立身之本;二與專業有關的其他門類的書——多讀這類書,對於開拓思路,增長見識有好處;三作爲一個現代中國人,要了解自己的民族,自己民族悠久的思想、文化、科學史;瞭解各種新技術、新思想、新文化、新任務,須讀好有關這類書。

3、注意積累資料

求知如採金,積學似儲寶,學習中積累資料是十分重要的。在資料積累過程中,便收集、邊思考、邊吸收、邊轉化使用,平時要做到四勤:勤閱讀、勤思考、勤整理、勤翻查。

4、讀書運用要活

我們對於學術著作和各種報刊雜誌的思想、觀點、經驗、方法既不能不加任何選擇地全部相信,更不能機械模仿死搬硬套。要用自己的見解去剖析作者的思想和見解,用自己的概念消化別人的言論,以形成完全屬於自己的認識。

(四)教學反思教研指導

1、必須重視教學反思

對於教師教學經驗積累來說,最重要的有兩條:一是對外學習吸納;二是對內總結反思。

教師成長就是:經驗加反思。教與學之所以能“相長”,貴在學習後能及時反思。教師的日常教學行爲總是在一定的教育觀念指導下進行的,教育觀念直接決定着教育工作者的教學行爲、教學策略的選擇及教學組織技術的採用,它像一隻無形的手,控制、推動、調節着教師的行爲。而恰恰許多教師從事同一工作的時間長了,往往形成某種套路,如果不注意從從外界吸收能量衝擊這種套路,不從內部對這種套路進行理性反思和批判,就會束縛自我、重複自我、窒息自己的創造才能。只有敢於否定自我,才能戰勝自我,超越自我,不斷有新的發展。

2、什麼是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師從事教學實踐後回過頭來思索過去自己做過或經歷過的教學活動,從中總結經驗教訓,指導今後工作。

教學反思是一個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教學反思的過程實際上是教師把自己作爲研究對象,研究自己的教學觀念和實踐,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教學觀念、以及教學後果。透過教學反思、研究,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爲,提升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3、怎樣進行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的種類和方法是多樣的。如從時間看有課前反思,課上反思、課後反思,從反思內容看,可以對備課反思,也可對教學方法反思;也可對教學評價反思等等。在反思策略上,既可以對整體內容反思,又可以對重點內容反思。如抓住亮點進行反思,抓住重難點進行反思,抓住盲點進行反思,抓只疑點進行反思。反思的方式方法,既可以進行自我反思,也可以請教同行或專業人員幫助反思,而在操作上既可口頭反思,也可進行書面反思。

二、基本框架:

流程:自修

反思

自修:教師要有自主的學習意識和精神,在學習內容上,除完成學校規定的學習任務外,能根據自身的情況和需要自修。由於是自修,那麼教師在學習時間、地點、內容和方式方法上,不受統一限制,而是要靈活機動地處理。

反思:實踐後進行反思不斷修正自己的教學行爲。即這種學習往往依靠教師個人的動力、興趣、計劃,進行“自修”“互助”“自悟”。

三、應用與效果:

我們提倡教師的自修反思式教研,並不是排斥學校其他的教研形式。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開展各種教研活動中,多少年來,我們十分重視外在因素對教師培訓的影響,而忽略對教師自身潛能的開發和同伴合作的促進。學校在開展各種教研活動中,首先應該考慮如何引導教師去認識,發現自己,從同伴互助中改進自己,在不斷實踐反思中提升自己。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13

3月29日,我校領導請來了徐以山一行教研員領導來我校指導教學,整天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中午各科聽評課。第二階段,下午高玉叢上了一節公開課,然後徐主任對126教學策略做了深刻的報告。

第一階段,由於我校推行了課改,實行小組合作學習。中午每科兩位老師各講了一節課,各科教研員組織了聽評課和指導。對我校的課改和落實情況得到了落實和充分的肯定,並給予了評價。指出了不足和困惑。

下午高玉叢舉行了公開課,全校老師和領導們都去聽了這節課。然後徐主任又對126策略進行了闡述。並對初三的複習做出了要求和指導。不足之處:1、小組合作學習處於現狀,學生不入門,深入不下去,不能做到互幫、互學、互評。2、重點難點不明顯,整堂課平鋪直敘。3、學生的參與的少,老師要注意選題,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改進之處:1、注重應試能力的落實。2、126策略的落實問題。3、學校的課程改革老師們要從思想上去改。。4、應用現成的資料時要進行篩選、改造和加工。不要拿過來就用,心中沒數。5、解決問題的方式不能僅僅侷限於統對答案。6合作學習時老師要多多關注中差生,針對問題要分組分層次的讓學生去展示。要建立評價機制,這樣小組纔有競爭合作意識。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14

聽了馬牧池中學張老師的一節課後,我發現我的小組合作還僅僅是初級階段,還僅僅停留在表面。張老師的課堂氣氛調動能力令我佩服。從張老師那裏,我瞭解到小組的建立應以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爲重要依據,應使每個小組都同時擁有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讓學生們實現自主管理,每個人都有應該負責幫助的同學,都有具體的任務分工,實現人力資源的最佳組合,這一點我體會最深。

今天學校領導又給我們提供了一次學習的機會,我聽取了一節馬牧池張文淑老師的課和薛校長的報告,感觸很深,收穫也不少:

1、老師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老師要認真指導學生,真獨學、實自查,有效地控制學生自主學習內容進度。

2、小組合作學習時,學生互助的目標要明確、互助的對象要明確、互助的內容要明確、互助的時機要明確、互助的方式要明確。

3、小組合作學習時要把握好展示時間、展示的對象,展示的過程要跟上評價,評價要公正合理。

透過學習王老師《解放思想、相信學生精心準備、提高物理課堂教學的效率》使我明白了: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交流、互動,教師要擺正角色正確引導學生,教師的引領和指導要把我一個度,因爲課堂時間是有限的,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不能喧賓奪主,教師的引導要適時適度,應該說這爲教師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這要求教師能很好的把握和吃透教材,明確課程標準的要求,明確考試的要求,最起碼我們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每一節課的具體內容,用什麼方法才能讓學生更好地記住、理解、應用所學的知識,特別是對理科一些抽象、枯燥的知識更是這樣,教師要方方面面的都要考慮到,才能給學生適時適度的指導。

怎樣把握教師知道的時機呢?打個不太恰當地比喻,不能像對到小孩學走路一樣,等跌到了再讓他自己爬起來,畢竟我們的課堂時間是有限的,我們要在他即將倒地的一瞬間就要及時的扶他一把,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例如,某個知識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儘可能給學生留有充分思考、交流討論的基礎上,通盤考慮本節課的課程任務和內容,最多隻能給學生10分鐘的考慮時間,如果過了15分鐘學生還沒有思考討論出結果,還要學生繼續思考討論,我覺着就是教師沒有及時發揮指導作用,我覺着如果過了十一二分鐘如果還沒有思考討論出結果,我們這是應及時的進行點撥和提示,當然該點撥什麼,點撥到什麼程度教師應做到心中有數,當然教師一定要明確學生不會的原因到底出在哪裏,我們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但是點撥絕對不是直接告訴學生問題的答案,最終還應該讓學生經過思考得出答案。

我們一方面要相信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有獨立思考、交流討論的時間,一定要讓學生動起來,但絕不是讓學生亂起來,要使課堂“活而不亂”。能靈活地處理課堂中突發的事件,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與教案,既放得開又收得攏,有效地創設課堂教學的新境界,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作爲一名一線教師,要做好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就一定要做好課前的各種準備工作,特別是把備課落到實處。

在課堂教學中擺正自己的角色,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15

在當今教學改革的浪潮中,就初中歷史教學而言,就是充分利用教材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其中也包括顯性和隱性的歷史現象的內涵、外延、內在因果關係、主要矛盾的變化進行分析比較,提高學生再認史實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歸納、綜合問題的能力,不是單純的重複教材中的史實,而是對教材中所涉及史實的昇華、提高。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怎樣才能掌握好恰當的教學方法呢?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進行:

一、指導學生閱讀課本中所必須掌握的歷史基礎知識,過好識記能力關

初中學生,剛從小學升入初中。在小學學了一些歷史知識,在某些方面有所瞭解,卻往往忽略了教材中各知識點的關係及基本歷史概念的準確記憶,但如果單純的進行知識講解,學生很容易失去興趣或對知識點記不牢,收不到理想的效果。最好的辦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閱讀。教師用講讀方式與學生共同閱讀,弄清每一課段落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各知識點的表現、本質,初步建立起知識網絡系統,做到合上書,使每個歷史知識點都歷歷在目,真正做到基礎知識過關。

二、着力培養師生感情,注重情感教學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有一種“移情體驗”在發生作用,“移情”是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影響過程,即將一個人的目的、知覺和情感跟別人暫時聯繫起來,使他們在作用上和情感上彼此融爲一體。所以說,教師的言行舉止,感情的傾向對學生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的情感在教學時起着感染和激勵的作用。良好的情緒,能夠融洽師生關係及輕鬆氣氛,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對教師的認可、情感能使學生精力集中,教師在此時充分利用學生此時的精神狀態,使學生由自發喜歡聽課轉向自覺的學習需要上來。當學生學習成績不斷提高時,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會越來越濃。因此,從某個意義上講,注重歷史課堂情感教育,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對培養學生的積極性、進取心和自信心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精講,對歷史現象進行立體分析

在學生了解和掌握歷史基礎知識後,教師在上課時,對每課都要進行精講,對歷史現象進行立體分析,這是很重要的一環,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進行:

第一,對歷史現象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分析。

第二,對歷史現象進行宏觀和微觀的分析。

第三,透過教材中的顯性知識發掘出隱性知識。

第四,與歷史學科相關的知識點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