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學習心得體會>

心理健康教育學習心得體會6篇

學問君 人氣:1.97W

當我們受到啓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學習心得體會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心理健康教育學習心得體會6篇

心理健康教育學習心得體會 篇1

透過學習心理學,我深知心理健康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因此從很早以前就比較喜歡研究心理學,只要與心理學學習有關的培訓我都非常願意參加。儘管我是個對概念接受比較慢的人,但從各種培訓中學到了許多實用的方法與策略。並能學以致用,在平時的工作中用自己學習的知識影響周圍的老師家長和學生,而且也有些許成效。

瞭解、尊重孩子的發展特點,抓住關鍵期。

我們老師和家長往往會爲孩子着急:這個字怎麼總是寫顛倒呢?你怎麼總是坐不住呢?你爲什麼表達不清楚自己想說的話呢?你學英語怎麼這麼費勁呢?.......似乎這些都是孩子的錯。其實不然,孩子的身心發展是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的。比如說小孩子有時分不清方向,寫出來的字位置顛倒等,那是因爲物體透過眼睛呈現在視網膜上的是倒像,從透過傳入神經輸送到大腦的過程中,由於資訊干擾等因素,在大腦中呈現的圖像出錯。這些問題在經過訓練後,反射弧各個環節協調了,問題就不會發生了。所以單純指責孩子不用功,是會起到反作用的。作爲家長、老師,瞭解並尊重孩子的發展特點,即使抓住關鍵期,進行適當的培養與引導,是我們的責任。

透過學習,我瞭解到人生各階段的習理髮展的特點,使我瞭解到人的心理活動基本現象,懂得了怎麼去調節去把控自我,並同進也使我在與人的溝透過程中,更注重於學會傾聽,學會觀察和怎麼樣去幫助開導他人。我覺得自己學習心理學後做任何事情比別人和比以前更有耐心了,對周圍的人也更加寬容了,對有些事情的處理方式也更加理智了。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可能幫助調節自己的情緒、心態,也可以幫助別人。願意耐心傾聽別人訴說煩惱和痛苦,讓他們可以渲泄出來,是給他們心靈以最大的安慰。

透過學習心理學,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發展自身的良好的心理品質,矯正自已的不良行爲,培養自己的高尚情操、發展自己的智力、增強自己的能力,以搞好教育工作並提高教育質量。現在是素質教育,學習心理學知識可以幫助正確認識自我,調節自己的言行。

此外心理學的學習對我們老師工作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在教育問題上,我們可以運用心理學的原理,進行溝通,渲泄,指導,比如透過心理學的學習,我們瞭解各年齡段的心理特點,可能預防性或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解決青春期的心理問題。運用心理學知識和手段對學生以科學的期望與有見地的賞識教育,努力爲學生創造參與與成功的機會,進行有目的的拓展訓練和心理活動課。

是一門並不古老但很神祕的學科,許多人都對它充滿了幻想。認爲它可以使人聰明,瞭解別人的內心世界,甚至成爲超凡脫俗的預言家。

在接觸心理學這門學科的以前,它總給我一種太神祕的感覺,總以爲它很深奧也很虛幻,但是透過這一個學期的學習,我被它的科學性,真實性所折服,可以說它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東西,與此同時我還發現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同樣重要,同時兩者之間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心理學不僅具有科學性,而且也不乏應用性。心理理論固然枯燥,但配以實例,就不但不乏味,反而讓人有一種從生活中悟出哲理的感覺,視野也開闊很多。心理學來源於生活,又指導生活。

對於幾乎每一個年輕人來說,似乎都覺得自己最瞭解自己;當然了,我也不例外,說實話我接觸心理學這門充滿神祕氣息的課程之前也是一直這樣認爲的。但是隨着這個學期對心理學課程學習的深入,我發現以往的看法存在着很多的偏頗:在走上坡路時,總是把自己估計得過高,似乎一切所求的東西都唾手可得,往往把運氣和機遇也看作自己能力的一部分而喜不自禁,甚至有些自以爲是;在不得志時,又往往把自己估計得過低,把所遇到的困難和不利條件統統看作自己的無能,以至於做什麼事總是很極端。

心理健康,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詞語。在我沒有學習心理學的時候,我一直對這個概念似懂非懂,自認爲對"心理"有不小的心得體會,但恐怕還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時至今日,在楊老師的講座下,對其認識不知不覺中已是不同往日。對普通人而言,一件事物最值得關心的莫過於其價值。同樣,我們最關心的就是在大學裏開展心理衛生工作的意義了。

心理健康教育學習心得體會 篇2

教師的職業是一種特殊的職業,是一種用生命感動生命,用心靈去澆灌心靈的職業,正如雅斯貝爾斯告訴我們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樹動搖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師工作的這一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心理素質的重要性。所以,要讓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首先教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要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教師要有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同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作爲教師歸根到底還是一個普通的社會人、自然人,也同樣會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但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又要求教師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因爲,教師的一言一行在學生心目中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用高超的教學藝術去培養學生的智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以高尚的師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去感染和薰陶學生,而高尚的師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源於教師的心理健康。讀了《教師心理健康》一書後,使我更加認識到了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師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體實施者,一個成功的教師,除了要有淵博的學識和優良的教學技能,還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師的言行對學生有很大影響,特別是對低年級學生更是如此,在他們的心目中,教師是智者——什麼都懂;是能者——什麼都會;是聖者——不會犯錯;是權威者——具有比父母還高的權威力量。教師的衣着舉止,言談風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會使學生受到深刻的影響。人格健全的教師,能在課堂中創造一種和諧與溫馨的氣氛,使學生如沐春風,輕鬆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師,只能在課堂上造成一種緊張或恐怖的氣氛,使學生如坐鍼氈,惶惑不安。所以,教師完善的心理素質和人格,是構成良好師生關係的基礎,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發點和首要原則,新的教育實踐要求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從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透過讀了這本書後,使我更加明白了教師要善於做好自身的心理調節及保健工作,瞭解自我,辯證地看待自己的優缺點;學習心理衛生知識和心理健康知識,掌握心理調節的方法,學會緩解心理壓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調整情緒,保持心理的平衡;善於選擇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處理問題,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樂於爲工作奉獻,併合理安排時間,張弛有度;培養多種興趣與愛好,陶冶情操,只有這樣,才能以積極健康地工作熱情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

總之,教學的目的就是教書育人。爲了讓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師就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氣質、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質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薰陶與教化作用,真正作到爲人師表。

心理健康教育學習心得體會 篇3

大學是一個大的團體,我們每一天生活在其中,每一天總會與各種各樣的人接觸,而如果而我們沒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就無法與人正常的相處,無法建立自我的人際關係網,這將會導致我們覺得生活是孤單的,是無助的,從而產生一種迷茫的時生活狀態,這對我們的大學生活是致命的,畢竟大學生活是我們人生中最寶貴的經歷,我們也將經過大學慢慢的融入社會,而不完整的大學生活將無法爲以後步入社會做好鋪墊,這就導致我們無法對每一天的生活充滿活力。

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構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髮展過程。教育供給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僅有經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於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構成,要以心理素質爲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本事、適應本事的構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爲先導。在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堅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隨着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日益加快,競爭越來越強烈,人際關係也變得越來越複雜;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提高,知識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們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人類進入了情緒負重年代”,人們的觀念意識、情感態度複雜嬗變。作爲現代社會組成部分,我們大學生更應當有一個健康的心態,進取的態度去應對。

爲了我們的心理健康,瞭解與掌握心理健康的定義是必不可少的,這對於增強與維護我們的健康有很大的意義。當我們掌握了人的健康標準,以此爲依據對照自我,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我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準有必須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鍊,以期到達心理健康水平。

所以要想成爲一名優秀的大學生,要想擁有一個完滿的大學生活,心理的健康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爲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也就是說,我們僅有心理健康了,才能去應對生活中發生的各種事情,而至於因爲一點小事就悶悶不樂好長時間,也不至於因爲一點挫折而自暴自棄,產生各種沮喪悲觀的想法。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體驗到自我的存在價值,既能瞭解自我,又理解自我,有自知之明,即對自我的本事、性格和優缺點都能作出恰當的、客觀的評價;對自我不會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與要求;對自我的生活目標和夢想也能定得切合實際,因而對自我總是滿意的;同時,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即使對自我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安然處之。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缺乏自知之明,並且總是對自我不滿意;由於所定目標和夢想不切實際,主觀和客觀的距離相差太遠而總是自責、自怨、自卑;由於總是要求自我十全十美,而自我卻又總是無法做到完美無缺,於是就總是同自我過不去;結果是使自我的心理狀態永遠無法平衡,也無法擺脫自我感到將已面臨的心理危機。

經過這次的講座,我深刻的看到了健康的心理對我們的重要性,一個幸福的人生必須要有健康的心理作爲堅實的後盾,在以後的學習與生活中,健康的心理將會幫我們一步步的走向成功。所以,以後我們必須關注自我的心理健康,努力的去使自我的生活變得完滿。

心理健康教育學習心得體會 篇4

總以爲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態放正,身體健康而已。卻不知道《心理健康教育》對於人們如此重要,特別是做老師工作的。

學習了《心理健康教育》,懂得了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不斷地釋放自己,從而去了解對方的心理,協調自己的人際關係,是自己得到身心的正常健康發展。

學習了《心理健康教育》,是我覺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引起高度的重視,必須從學校入手。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老師不僅是學科的學員,也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這樣一來,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是老師的心理健康要保證。其中,老師的心理健康標準必須具備一是熱愛教育事業,勝任教學工作;二是有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三是具有健全的人格;四是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有和諧的人際關係。老師的心理健康影響着學生的心理健康,還影響着自己扮演的角色。職業的特殊性要求老師的心裏健康必須處於較高的水平。

而且,學校開設的心理健康課程是正確的選擇,但是要落實到實處。心理健康教育的環境的選擇和佈置,學校的心理健康老師的專業化水平,不能表面化。學校的成人教育應定期培訓家長的心理健康知識,做好學生生活、學習的心理健康保障。

學習了《心理健康教育》,我明白了老師的心理健康有雙重方面的影響。老師的心理健康不但對老師的自身有影響,對學生的影響更大,直接影響着學生性格的發展。老師的情緒不好,就會影響課堂效果;老師的失誤判斷,學生會產生對抗和偏激的習慣,形成心理障礙。

學習了《心理健康教育》,我也明白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不是帶有的指示性說教,而是強調學生的體會和交流,班主任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該常抓不懈,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滲透到其他學科之中。只有學生的心理健康得到保證了,才能改善家庭關係,提高師生和諧的關係,從而促進學生的其他知識和技能的發展。

我作爲一名老師,我慶幸自己學習了《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及時的提高了自己的心理健康知識。本人真的是受益匪淺啊!

心理健康教育學習心得體會 篇5

在我教學的千萬個日日夜夜中,教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科學技術的進步,生活節奏的加快,人際關係的複雜,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更新,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日益橫行,社會環境也日趨複雜。這一切給人們的心靈帶來極大的衝擊,也波及到了校園,波及到了學生。加之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受家庭、社會影響等種種原因,造成學生心理問題日漸增多,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爲重要。使他們擁有健康的心理,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更是我們老師的責任。

首先教師自己要能夠面對現實、積極樂觀,對前途有信心;具有能夠勝任教學工作的認知能力。有獨創性,能運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解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有較強的心理適應能力和活動能力;有健全的人格,在與他人交往中能和諧相處,積極態度(如尊敬、羨慕、信任、讚美等)多於消極態度(如畏懼、懷疑、憎惡、嫉妒等)。教師無論處於何種狀態下,都必須表現出心理狀態的穩定性。對學生一視同仁,要和每個學生的心理距離應是一致的、等距的。尤其是小學生,他們模仿性很強,所以要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我們教師應首先擁有同樣健康的心理。教師擁有了健康的心理,還需要良好的教育方式。

一、首先創設和諧、宜人的教育教學物質環境。

給孩子一片空氣,讓他們自由呼吸;現在不管是數學還是語文教改理念都是遵循“生本”原則,遵循孩子年齡特點,生理特點,成長規律,還孩子快樂、健康的童年。順孩子之天性,讓他們快樂的成長。創設優美、安全、舒適的校園環境。

二、創設民主、和諧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

一篇文章是這樣寫的:教師要當好導演、指揮家、和教練,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一名引導者、組織者、協作者的角色,創造最佳的心理氛圍,使學生情感得到體驗,心靈得到溝通,理念得到認同,情緒得到調節,行爲得到訓練,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從而使學生能學得懂、學得好、學得輕鬆。這樣不僅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和勇氣,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共同探究的精神,也爲學生的心理能夠健全發展打下紮實的基礎。

總之,作爲一名教師,一名心理輔導員,只有理解兒童的心理情感,與他們真誠的相處,纔會順利開展工作的。隨着社會的不斷變化發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斷地變化着。社會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唯有積極探索,適應新情況,敢於面對新問題,才能不斷地發現兒童的最新動態,走出一條與時俱進而不會落後的道路。

心理健康教育學習心得體會 篇6

針對我校農民工子女較多的現狀和個別教師心理問題比較突出的問題,我選擇了到西南大學心理學部參加爲期五天的xx區第一期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脫產培訓。

20xx年10月8日上午七點正,在度過國慶長假後上班的第一天,我懷着激動的心情,從學校開車前往西南大學心理學部,拉開爲期五天的學習,報道後拿到學校給我們的培訓指南才發現,課程安排十分緊湊,每天的學習從早上到下午六點半,有兩天晚上的課程安排到晚上九點半才結束。看後心理難免有些想法:一方面,覺得課程內容安排豐富,可以打發漫長的夜晚;另一方面,覺得是成人學習時間安排太不合理,沒有自己的活動空間。帶着這些想法,參加完簡單的開班儀式,透過第一天的緊張學習,我有了新的認識。

1。我是帶着問題來學習的。透過學習希望能夠找到解決學校農民工子女的學習問題、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問題、教師的倦怠等問題的切入點。

2。自覺學習是收穫的前提。我是向區教委主要領導請假,經教委陳主任同意後纔有這個脫產培訓的機會。因此只有透過自己自覺學習後,回到學校將自己學到的知識,內化後才能找到解決學校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力求改變學校師生的學習生活現狀,纔是對上級領導最好的感恩。

3。第一天的課給了我學習的信心。徐展博士的《中小學生心理髮展與心理問題》專題講座,從中小學心理髮展的特點與規律、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等方面,以自己教育女兒和學生的鮮活事例,讓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