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學習心得體會>

洋務運動的學習心得體會

學問君 人氣:2.72W

經過短短一個學期的近代史學習,我對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重大的近代化改革——“洋務運動”產生了興趣。想借此機會談一下對這段歷史的認識和體會。

洋務運動的學習心得體會

洋務運動發軔於1861年初。當時留守北京議和的欽差大臣恭親王奕欣,領銜上奏《統籌全局折》,經過王公大臣會商同意和咸豐批准,正式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從此,洋務運動便正式開場。1894年9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洋務派苦心經營十餘載的新式陸軍和北洋艦隊一敗塗地,清政府被迫於次年4月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洋務運動從此而宣告失敗。

這場歷時35年的運動,作爲中國近代化的開端,一直受到許多爭論。洋務運動可謂中國近代化的第一炮,可是這第一炮並沒有放響,基本上是失敗了,沒有把中國改變成爲獨立的近代資本主義社會。所以對於這場運動一直是褒貶不一的。

我只是一個大一學生,沒有很深刻的見解。就我個人的看法而言,我認爲應先從洋務運動開始的前一段時期開始閱讀這段不長不短的歷史,只有這樣才能更爲全面的看待。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鴉片戰爭可說是洋務運動產生的間接因素。因爲正是這兩場戰爭使得一向懦弱無能的清政府種出現了比原來的腐朽之臣更懂得反抗的“洋務派”。所謂洋務派就是清政府的統治階級對如何解決一系列的內憂外患的一種勢力,與之相對的是“頑固派”。

洋務派主張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的工商業的手段來維護清的封建統治。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洋務派在全國各地掀起了「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改良運動「洋務運動」。以大學士倭仁爲首的頑固派,高唱“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主張“以忠信爲甲冑,禮義爲幹櫓”,抵禦外侮。他們攻擊洋務派學習西方先進生產技術是“陳甚高,持論甚正”,然而“以禮義爲幹櫓,以忠信爲甲冑,無益於自強實際。二三十年來,中外臣僚正由於未得制敵之要,徒以空言塞責,以致釀成庚申之變”。洋力派與頑固派互相攻擊,鬥爭十分激烈。總理衙門是推動洋務運動的中央機構。但洋務派勢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實權的總督和巡撫。慈禧明白,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要保持清朝的統治地位,必須依靠擁有實力並得到外國侵略者賞識的洋務派。所以她暫採取了支援洋務派的策略。

在中央,不久前成立的總理衙門辦事大臣,恭親王奕欣成爲洋務派在中央的代表勢力。而地方上的代表人物中,多數與曾國藩有關:

曾國藩, 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等,都是在洋務運動中又過卓越表現的大臣。

洋務運動前期,洋務派以“自強”爲旗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更值得讚賞的是,在增強戰力的同時,洋務派還注意到了人才的培養。這一點從舉辦了京師同文館、福州船政學堂等一些新式學堂,培養翻譯人材、軍事人材和科技人材;又先派幾批留學生出國深造中可以看出。

綜上幾點,“洋務派”的產生與發展都是十分具有意義與實際作用的`,它不僅增強了清政府當下的國力,也同樣做到了今天所說的“可持續發展”。

但爲什麼還會是以失敗告終的結局呢?我大概地總結了幾個原因: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阻撓,透過各種渠道破壞洋務運動。這是不可避免的因素。在當時那種情局之下,面對以“師夷長技以自強”爲口號的洋務運動,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勢必會百般阻擾。

其二問題就在於洋務運動它本身不完善的思想路線。就像之前提到過的,這運動主要還是用來穩固封建統治的。洋務派提倡「中學爲體,西學爲用」,希望利用先進的技術維護封建統治,改革不觸動封建制度。可見這些“洋務派”們與“頑固派”並無本質上的區別,只是他們的發放更爲進步罷了,其根本的利益目標還是十分落後的,這就在最初奠定了洋務運失敗的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