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學習心得體會>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精選15篇

學問君 人氣:6.51K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透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精選15篇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1

弟子規是聖人的教導,這本書教育我們要尊敬長輩,團結同學,認真學習等等。

學習《弟子規》之前,我還是個不懂事的小孩,但學習《弟子規》之後,我認真反省了自己。

在各方面我都存在缺點,例如“孝”“餘力學文”“出則弟”等我都有很深的感觸。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說父母叫你時,應快速回答,父母交代的事情也不要偷懶。一讀到這兒,我就深感愧疚,平日裏,父母喊我,我也要拖個老半天。父母交代我做事,有時也會偷點小懶,甚至不做,讀弟子規後,我一定尊敬長輩,認真完成長輩交代的事情。

“團結就是力量”既然我們有緣分分到同一個班,就更應該團結一心。《弟子規》中有一句是這樣說的,“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要和同學團結,把同學當作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樣對待,可是我們有誰做到了這一點呢?我想很少吧!不過現在改正並不遲,如果我們想在一個優秀,團結的班集體中,就請你做到了這樣一點吧!

時間流逝飛快,一眨眼就過去了,我們很容易從年輕到老了,珍惜此時吧,“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啊!也許你覺得時間過得並不快,但他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中從你手中溜走了,讓我們一起珍惜時間,用寶貴的時間來學習知識。

《弟子規》值得我們學習的還有許許多多,其中的人生道理更值得我們去領悟,去學習,感悟它所蘊含的深刻哲理。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2

《弟子規》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聖先賢的智慧結晶。它不僅在教孩子如何立身做人,也要求師長身教在前,率先垂範,成爲孩子效仿的楷模。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是《弟子規》的總則,這24個字清楚明晰地告訴我們每個人出塵入世做人的基本準繩。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衆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並向他學習。以上這些是爲人處世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這些都做好了之後,還能有餘遐,就應更努力地學習禮、樂、射、御、書、術等六藝,各種經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學問。,

先立德,後學文。俗話說: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對於一個人,一個民族來說,首先要培養良好的品德,這是根本的東西。因此《弟子規》總序中說,首孝弟,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但長期以來,受市場經濟不良影響,我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過分追求知識技能的學習,忽視思想品德的教育。這種捨本逐末的錯誤做法使許多人表現浮躁,急功近利,唯利是圖,缺乏愛心,沒有社會會責任感,甚至身敗名裂,違法犯罪。因此,我們必須努力弘揚傳統優秀文化,淨化人們的心靈,提倡以德立人、以德興國。

從《弟子規》的第一章裏,我首先讀到了孝道。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千百年來,中國人都講究一個“百善孝爲先”。歷朝歷代,都很認同一個人如果能夠孝順,那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像“孟子哭竹求筍”、“王祥臥冰求鯉”、“黃庭堅車衣順母”、“張良爲母埋兒”等典故,寓意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孝順父母、尊老敬老的良好風尚。而這些典故里的人也成爲後世學習的榜樣,這些事也日益成爲流傳至今的經典長久不衰。古人所講的“仁愛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華。“仁”的核心是“愛人”,即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同情人。在家庭生活中,“仁愛”以“孝悌”爲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從而形成一種濃厚的家庭親情,進而有利於形成“尊老愛幼”的社會風尚……在學習之前,我自認爲是個孝敬父母的人。可是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才發現我做得遠遠不夠。以前我常常因爲這樣那樣的理由不能常回家看看,總認爲多打幾個電話,多給父母幾個養老錢就算是孝子了。這是何等的認識錯誤啊!現在我的父母都已進入花甲之年,我應該怎樣盡到作爲子女的孝道,讓他們盡享天倫之樂。現在心中自有了答案。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也可以用弟子規來教育學生。如上英語課時,發現溜號的同學,教師可用《弟子規》中的“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的教誨教育學生,幫助他們改掉不良行爲,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批改英語作業,發現學生抄作業,監考、改英語試卷發現學生作弊,教師可以用《弟子規》中的“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的教誨教育學生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想從《弟子規》學到做人的智慧。人生是一個過程,過得如何很大程度取決於選擇什麼樣的目標。“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從這句經文讓我明白了要以“德學”和“才藝”爲重。把“努力學習,積蓄力量,努力工作,貢獻社會”作爲人生的目標。因爲如果以外在的物質作爲追逐目標,無論多少都不能讓人感到真正長久的快樂,這種快樂可以充滿人生的每一個瞬間、每一個過程,這種快樂我想應該是可以帶入墳墓並影響後世的,應該不會讓人的一生有什麼遺憾。

總而言之,《弟子規》所講的道理,正是聖人的訓誨,從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親仁及餘力學文着手,在日常生活中的倫常廣泛運用,並經過家庭、學校、社會,逐步推廣定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所以我覺得這本書應該認真地反覆讀誦,深入內心,並把它當成個人反省的鏡子和行爲的指南。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3

20x年4月11日我們集通項目在項目書記的帶領下已經第二次學習《弟子規》了,對於學習《弟子規》現在不僅僅限於學齡兒童了,引薦延深到企業裏,教育員工的言行舉止,讓員工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爭取做企業的精品。

透過學習《弟子規》,使我認識提高了。每天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什麼時候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怎麼做好,人人都清楚。也許有人認爲這是一本兒童讀物,是教育小孩子的和成年人沒有多大關係,其實做爲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每個人都沒有理由去拋棄的。雖然時代在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更新,但中國國學博大精深,雖然歷時久遠,可仍具有極強的閱讀價值和深刻的教育意義。我們透過中國古典文化的薰陶,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增強自已的審美底蘊和人文意識都是非常有益的。透過此次學習,我感到對自已是一場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靈的洗滌,克服平時自己的一些惰性,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使我受益非淺。有些道理透過學習《弟子規》之後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透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有三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 應勿緩父母命 行勿懶”“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透過這次學習,希望自己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給操勞的父母幸福的生活。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着恭敬之心,爲人要謙虛。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雖然從小就念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我卻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反而常常爭強好勝,驕傲自滿。想一想驕傲自滿的確給自己造成了很多損失,也讓自己落後於別人一大截。人不可有傲慢之心,工作成績再突出,不尊重別人,我行我素還是得不到大家的認可,相信自己能夠很好的協調好與人相處的關係。

第三要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透過學習《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你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就有一個什麼樣的人生。同樣,我們在教育孩子時也應該透過各種途徑來傳達《弟子規》中的精髓,從而取得更大的進步。

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懂得反省自己,時刻反省自己,做一個真正無愧於心的人!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4

《弟子規》是一本教育我們立身、做人、處世、學習的道德規範的書。《弟子規》裏教我們許多良好的習慣、對我們與人交往,培養良好的品質有着很大的`幫助。

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當我讀到這一句時,對這句中的“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不怎麼明白,於是便好奇地翻開這句的解釋:“讀書的方法要注意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都要實實在在地做到。

讀書時正在讀這一段就不要想到另外的一段,這段還未讀完,不要因爲沒有興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別的內容,而東翻西閱,必須定下心來,按部就班地讀完。讀書時要有規範,讀一本書,要有比較寬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爲時間多餘,等期限快到了纔開始用功,一急之下反而耽誤事情,所以一定要有計劃,計劃好就要開始趕緊用功。”原來是這意思。

以前我在學校圖書室辦了借書證,借了一本書,結果雙休日吵着要媽媽帶我去放風箏,媽媽只好答應了我。放完風箏回到家,剛好表姐來我家,又和表姐美美地玩了一天。等表姐走了,纔想起了借的書週一要還,囫圇吞棗地胡亂翻看完了。

週一早晨該我彙報課外閱讀時,我東拉西扯,牛頭不對馬嘴,好不容易熬過了3分鐘。那3分鐘,我沒看到同學以前羨慕的表情,沒聽到以前熱烈的掌聲,我難受極了。

不知怎麼走下講臺的,只記得老師摸了下我的頭,什麼也沒說,但我懂其中傳遞的語言。自從學習《弟子規》後,我明白了“讀書時要有規範,讀一本書,要有比較寬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爲時間多餘,等期限快到了纔開始用功,一急之下反而耽誤事情,所以一定要有計劃,計劃好就要開始趕緊用功。”

《弟子規》中的文字雖少,但表達的意思卻很深奧,值得我們去學習,研究裏面豐富多彩的人生哲理。《弟子規》裏還有着許多“規矩”,等着我們去更好地學習,更好地理解,更好地體會。

教師評語:小作者能透過學習《弟子規》知道讀書要做到“三到”,並能聯繫自己的學習實際更進一步把《弟子規》中讀書的規範理解到位。讓每位讀者都能引以爲戒。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5

從本學期伊始在學生和教師中,掀起學習《弟子規》的熱潮。下面我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做法和體會。

一、對《弟子規》的認識。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據宋朝朱熹的《童蒙須知》改編,後經清代儒生賈存仁修訂,改名爲《弟子規》,是一本教導兒童怎樣待人接物的書籍。《弟子規》一書內容簡明通俗,不談空洞理論和教條,而是教導基本的品德修養、孝親友愛以及生活起居中應有的禮節。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還存在着素質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不知書不達禮、沒有責任感和事業心,生活如同行屍走肉等現象。這些人缺的是什麼?我覺得缺的就是民族優秀文化的薰陶。《弟子規》一書深刻地訓導我們如何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習慣;如何具備博愛的精神及正確的讀書方法等。諸如書中所寫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毋變;”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顯能”。乃爲如何友愛兄弟,尊長愛幼最基本的語言及行爲規範。另外,書中透過列舉生活中最易被視作瑣碎的習慣及現象,進而訓導我們如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具備博愛的精神和正確的讀書學習方法等。本書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舉的都是生活當中最爲普遍、最基本性的習慣和現象,而這些習慣和現象可以說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書中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因小而不爲,良好的習慣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的。

二、自己的幾點做法。

①以自己先學,帶學生跟着學,不懂的字句問語文老師或上網查資料,課間或班會課與學生交流討論,各抒己見,說說自己對哪些句子、段子印象深刻,哪些平常沒做到或沒意識到,現在怎樣做等,對照《弟子規》一書,哪些沒做到位,或還需改進的學生的不良言行,要求及時發現,及時糾正。

②學懂了要求會背誦,可以在跑操時一邊跑一背,既培養、鍛鍊學生的注意力,又能使學生跑出節奏,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團隊意識和主人翁精神。

三、自己的幾點感受。

透過學習《弟子規》一書,使我受益匪淺。

①認識提高了。每天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什麼時候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怎麼做好,人人都清楚。也許有人認爲這是一本兒童讀物,是教育小孩子的和成年人沒有多大關係,其實做爲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每個人都沒有理由去拋棄的。雖然時代在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更新,但中國國學博大精深,雖然歷時久遠,可仍具有極強的閱讀價值和深刻的教育意義。我們透過中國古典文化的薰陶,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增強自已的審美底蘊和人文意識都是非常有益的。

②心靈淨化了。透過此次學習,我感到對自已是一場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靈的洗滌,克服平時自己的一些惰性,要求學生做到的,必須自己身體力行,率先垂範,處處走在學生的前面,爲學生做好表率。

③覺悟增強了。學校發起《弟子規》教學活動就是讓我們接受民族優秀文化的薰陶,透過學習來提高每同學的思想修養和道德素質以及如何做到學以致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在學習中增強自身的責任心,嚴格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充分保證執行能力,爲創建和諧家庭、和諧班級、和諧校園乃至和諧社會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通讀了《弟子規》,接受了傳統文化的教育和薰陶,有了深刻的人生感悟。

首先,對長輩有禮有敬、對兄弟恭敬友愛。對個人而言,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我們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其次,在待人接物方面要懷着恭敬之心,爲人要謙虛。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雖然從小就念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有時在具體工作中還是免不了有爭強好勝、驕傲自滿的情緒在裏面,想一想驕傲自滿的確給自己帶來了很多損傷,也讓自己落後於別人一大截。讀完《弟子規》後,我認識到恭敬和謙虛的重要性,因此,我在以後的工作中,要保持謙虛的態度,遇事要三思而後行,多向身邊的領導和同事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再次,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弟子規》規範人的行爲,一句話一個道理,它給了我們很多工作中的啓示。作爲黨員,我們要正視自己,實事求是地發現問題和不足,認真改正和彌補,在工作中積極進取。最後,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透過閱讀《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黨的宗旨是爲人民服務,作爲一名黨員,要多傾聽羣衆呼聲、接受羣衆監督、尊重羣衆意見,真正做到“情爲民所繫,利爲民所謀,權爲民所用。”

細節決定成敗。《弟子規》就是教導我們要重視生活行爲的各個細節,用簡明通俗的語言,教導大家如何提高修養、孝親友愛以及生活起居中待人接物所應有的禮節。我們都是普通人,大多時候,都是在做一些普通的小事,如果每個人都認真對待自己所在崗位的每一件小事,都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做透、做好,那就會出現“細中見精”、“小中見大”的不平凡。

閱讀《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能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能變成和諧的世界。透過中國古典文化的薰陶,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增強自己的審美底蘊和人文情懷都是非常有益的。能認真讀過,用心去做,並且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便可終身受益。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6

二年級暑假時,爸爸要求我讀誦《弟子規》,剛開始時,讀起來朗朗上口,覺得挺好玩,可爸爸要求我背誦下來,這可真有點難爲我了,在爸爸的堅持下,慢慢的,每天背幾段,一個暑假,我終於全部背下來了,經過爸爸的耐心講解,我還真明白了很多道理呢,這個暑假收穫可真不少。後來在一次課堂精彩三分鐘上,我一口氣背下《弟子規》,同學們被我字正腔圓、抑揚頓挫、順口連句的背誦聲所打動,贏得一陣陣掌聲。我爲讀到這本好書而感到自豪和高興。

首孝悌。爸爸告訴我做人首先要學會孝敬自己的父母,愛護自己的兄弟姐妹,還說一個人如果連這些基本的都做不到,他怎麼可能去尊敬、愛護別人呢?爸爸也時常以這句話來教育我,正是因爲學習了《弟子規》,我對爺爺、奶奶都很尊敬,每逢奶奶過生日時,我總會送給奶奶一個意想不到的禮物,使爺爺、奶奶高興得合不攏嘴。平常早晨上學前,我總會先向爸爸、媽媽鞠躬請安問好,然後再高高興興上學去。在班上與同學們也團結的很好,同學間過生日時,我們相互間還上門祝賀。

次謹信。書上解釋說,其次說話要謹慎,爲人要誠信。要求做人說話要講究方法,不要冒然隨便亂講,弄不好會傷害到別人,甚至好事變成壞事,這一點對我們小學生來說可真夠重要,平時我總好講話,守不住口,今後需要多加註意。爲人要講信,平時凡借了別人的錢物,我就會即時歸還。

還有很多諸如“身有傷,貽親憂。字不敬,心先病……”爸爸在看到我生病或受傷時,會用《弟子規》上話來告訴我,這樣會導致父母擔心的。看到字寫的不好,也總會說字不敬,心先病,你態度不端正,不恭敬,當然字就寫不好。

《弟子規》上的句子短,好記,都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有關的問題,用《弟子規》上的話來規範我們的言語行動,就會使我們小朋友變得懂事,有禮貌。儘管我還有很多不足,與《弟子規》上的要求還有差距,但在我今後的成長過程中,我會以《弟子規》爲鏡子,時常照照自已,力爭使自己取得更大進步。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7

爲加強學校的德育工作建設,豐富校園文化,我校響應教育局的號召,全校師生進行誦讀《弟子規》,學習聖人經典,傳承民族聖人經典文化的讀書學習活動。全校上下、師生之間、班級之間,處處呈現出學習、誦讀、力行《弟子規》的情景。現在,學生誦讀學習《弟子規》的情景給我們的校園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

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使我受益非淺,它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透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有三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

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就充分體現了“孝”字的重要性,古人有云:“百事孝爲先”,可見,孝是做人的根本。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着恭敬之心,爲人要謙虛。

“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些都是古人總結出的經驗。而《弟子規》則給出了系統的準則“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如果能夠把這些都落實到行爲上,那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更加融洽,整個社會都會更加和諧。

第三要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

《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則警”只有懂得時刻反省自己,規正自己的人,纔可以使其自身有長足的進步。這才應該是人一生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弟子規》講述的是我們身邊的學問,我們學習古聖賢經典文化,是教育學生從小學會爲人處世的根基。學習《弟子規》,不光要會誦讀,重要是能做到,並且長期堅持,最終把它作爲我們生活中的的行爲準則。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8

這個學期,學校開展了誦讀經典《弟子規》的活動。“真是不讀不知道,一讀嚇一跳!”古人寫的《弟子規》壓韻、好背,讀上去琅琅上口,津津有味,且是至理名言。

“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聽到別人讚美自己就感到惶恐不安,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錯誤就歡喜接受。經常這樣做,那些正直誠實的人就逐漸與你親近起來。在現實生活中能夠這樣做的人太少了,而我呢?我的行爲不正與這相反嗎?記得不久前的期中考試,數學我拿了個99分,我就高興得不知天高地厚地驕傲起來。

媽媽告誡我說:“碗外有盆,盆外有缸,缸外有湖。”原本滿心期待媽媽能誇獎我幾句,真掃興。我憤憤不平地說:“好不容易考得這麼好,只差一分就是滿分,也不曉得說幾句好聽的,哼!”唉,現在,我懂了,我們的古人多麼謙虛呀,他們竟然是“聞譽恐,聞過欣”,我是不是該爲自己曾經的驕傲感到羞愧呀!

“出必吿,反必面。”這句話的意思是出門要告訴父母一聲,回來也要通報一聲,以免父母掛念。我們班有很多同學做得真好,反之有個別同學在同學家玩到七八點纔回家,他父母可着急了,打電話問這個同學,問那個同學的。過了一天,老師在課堂上嚴厲的批評了他。那時我想到了“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其實我也有這樣的毛病,有時下午上一節課玩到五點纔回家,我得趕緊改啊!

《弟子規》裏像以上這樣的生活學習方面的“小”道理還有很多很多,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用心去體會,去理解,才能慢慢運用它,實踐它。當我們把一些良好的習慣融入我們的生活中,我想這個世界就多一份和諧和文明。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加油吧!

對比古人,反思自己。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9

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使我受益非淺。

其中有些道理很簡單,但就是沒有真正去體會其中的道理。

因爲在學習《弟子規》之後才真正的懂得。

《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

透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有三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

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

透過這次學習,希望自己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給操勞的父母幸福的生活,能讓父母爲我們而感到自豪,做到這些也算是給父母一個小小的報答。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着恭敬之心,爲人要謙虛。

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

“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雖然從小就念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我卻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反而常常爭強好勝,驕傲自滿。

想一想驕傲自滿的確給自己帶來了很多損傷,也讓自己落後於別人一大截。

透過學習《弟子規》讓我認識到恭敬和謙虛的重要性,讓自己有改過的機會。

第三要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

《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

而我也是透過學習《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

比如我上學期間學習是爲了應付各種考試,參加工作以後,好像一下子就沒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標。

開始爲生活忙碌奔波,但是忙碌了好幾年,一直都不怎麼開心,在這個大千世界裏,想到的是爲什麼別人比自己過的好,感覺心裏不平衡,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沒有努力奮鬥過覺得活着很累。

現在透過學習才知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自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所以不用羨慕別人取得什麼樣的成就,獲得多少財富,過多麼奢侈的生活,而自己要把“努力學習,積蓄力量,努力工作,貢獻社會”做爲自己的人生目標。

把自己的青春夢想和對工作的熱情獻給我熱愛的工作事業,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10

岳母重病,想行孝而不得力,唯有求佛開示,以便是孝心彰顯,母體得以康復,究竟圓滿,也許孝心所感,也許機緣巧合,因爲醫生已經束手無策,只有求佛,最終答案都在經典。

首先頂禮感恩儒釋道的古聖先賢,感謝給我們留下的教誨和財富!

在經典的開示和善知識的講解下,才曉得一切的不如意來自顛倒,人活顛倒了,佛講得貪嗔癡慢疑五毒中的太深了,結果不言而語。

學習一個月的經典最終明白,自己和周圍的人的生活就想花瓶裏的花,呈現的是一時的浮華,如同最近流行的一句話,神馬都是浮雲。爲什麼鮮豔的花會短暫的凋謝呢,追根溯源是沒有根,人何嘗不是如此,沒有了根基所以浮華只是一時的,這個根基就是孝,就是德,就是道。於是我放下高深從基礎《弟子規》學起,從今天起,早起頌《弟子規》,晚回頌《弟子規》,而且同時對照踐行,確實獲益很多,首先自己身心和諧,其次影響身邊的人也在改變。

吾已經發宏願迴響,將無畏佈施堅持到不能做爲止,老婆也開始處處體諒,併發願頌經迴響.相信在不久就有好的果報,觀相岳母最快8個月,最慢3年能達到不吃藥完全康復,如此做我有信心。從現在起每日觀相對照,以便能夠迅猛進精。

今日觀相:7點老婆早起頌經迴響,此爲大孝,岳母起,3歲女兒已起,吾起頌《弟子規》。這些可讚歎!

頌完,早飯時談及醫藥費,老婆聲高振耳,且有斥責之態,此爲不孝,女兒反應敏感,捂耳反對,突然意識孩子是吾師,都知道說話要柔聲細語,同時想到一句話:孩子不用管,全憑德行感,身教勝於言教。

吾止語,佛說不可說,因爲吾亦如此,常在和老婆講話時斥責對方,學習《弟子規》後時有警覺,開始時打完電話才意識到,現在接電話前就開始警覺。

岳母雖無語,可面色已變,面色變心情就變,情緒糾結身體氣血鬱結細胞就變,以至於老婆走後氣喘不止,病上加病而無人能知。

岳母,老婆都皈依佛們,可痛苦煩惱不斷,觀相只是形式上皈依而心未歸。吾的體會佛的教導是解除人的煩惱,應該是越學越歡喜,越學越快樂,皈依佛還有煩惱就是沒有修行------修正自己的行爲,或者沒有聽從佛的教導去做,或者是修偏了,原因沒有理解佛法的真實意圖,所以需要多聽善知識的講解就不會修偏了。

顯然今天早上老婆做事有對有錯,對的是頌經迴響是孝,錯的是說話聲高並有怨意,此爲不孝,可是這個孝和不孝是不能相抵的,這需要修正。可是事錯人沒有錯,因爲人沒有標準,對照賢聖的總結,就是有了標準,才知道錯了,所以還不能怪老婆不懂事,也不能怪岳母不開竅,因爲他們沒有學習踐行《弟子規》,所以今天女兒做的最好。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11

今天我坐在這裏靜靜地想《弟子規》這本書,大年初五我爺爺去世了,昨天他老人家已經與天地融爲了一體,我的心情是十分複雜的,爺爺的離開讓我想起了我的外婆,外婆是在我高三那年走的,就這一年多的時間我失去了兩個親人,他們都是我人生中不可磨滅的親人,我與他們都有過那麼那麼多的回憶。小時侯與他們在一起的情形歷歷在目,我從來都沒有對他們說過一句話爺爺我愛你,外婆我愛你。我,對着自己特別親的人,從來都說不出來,我愛他們,但是我願意將我的愛放在心理。但是現在的我有那麼一絲後悔,後悔我從來都沒有向他們表達過我對他們的愛意,小時侯經常粘着他們,叫他們說這說那,聽他們年輕時那些過去的人,過去的事,我以爲我會一直這樣下去。但是,隨着年齡的增長我不再粘着他們,不再跟他們說這說那,好像我的世界已經遠離了他們,他們不再懂我,他們不會再理解我的想法,這樣我們越來越不知道該說些什麼纔好,有時候,在一起只有時間的流逝,並沒有歡聲笑語的存在。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重,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在古人眼裏,孝道是我們人生第一件必須做的事情,也是最重要的事情。現在也依然如此,只不過,在當今這個物質集聚膨脹的社會,人們越來越重視利益的存在,而情的意識也慢慢的薄弱下去,刺裸裸的金錢關係也逐漸的進入人們的情中,在我爺爺去世的這幾天,家裏已經吵了好幾回了,我們家裏有四兄弟,這麼多年了,我們家的關係並不是像表面上看的那麼和睦,或許表面上都不是,我們家裏應該算是在這幾兄弟之間最不好過的一家,我大學纔剛剛開始,還需要很多很多的錢。我爸媽又沒有什麼工作,全靠賣苦力掙錢,而其他的幾家人,他們的兒女已經出來了,有着穩定的工作收入,有的已經結了婚,有了孩子,家裏的經濟情況沒有了那麼困難,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我爸媽爲人老實,正直,有時候也不會說話,也會被他們欺負,而且吃了虧,還說不出來。大爸他們家跟本就看不起我們家,也許其他親戚也是這樣的,因爲我們家沒錢。有時候,我真的不理解,爲什麼會是這樣,從我記事以來,有時候我覺的親戚這個詞並不是什麼好詞,她也許還不如陌生人來得好,至少陌生人會給以起碼的尊重。他們那些大人話說的是相當的漂亮,但是真正爲你想的人又有幾人呢?我不知道爲什麼現在的社會會有這樣的一面。有時候我無法說,也無法解釋。

《弟子規》這本書是古人從小就讀的書,而我們現在卻很少有人知道(包括我自己,如果不是蔡老師叫我們背這些東西,我也不知道它是何物)怎麼說呢,《弟子規》這本書講的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禮儀孝都在裏面,思想宗旨都是非常有教育意義的,它是教我們如何做人,學會怎樣做人。我們都是上帝的傑作,人生來就是一樣的,那爲什麼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人名垂千古,有人遺臭萬年,出生的時候我們是一樣的,但是在後來卻有着天差地別的不同情況。爲什麼呢?那就是後天的教育了。人字非常好寫,非常簡單一撇,一捺就是一個人,但是做一個人真的不容易,做一個有作爲的人就又是難上加難。記得我們的高中語文老師說過,生活是什麼?痛苦與折磨。人生下來就是爲了吃苦的,人這一輩子不知道要經歷多少的坎坷與磨難,人就是在不斷的掙扎中成長。而弟子規就是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告訴我們該堅持什麼,爲什麼要這樣做。

我們活着總要做些什麼,爲父母,爲自己,爲兒女做些什麼,進而爲我們的祖國做些什麼。我們這一輩子都在拼搏奮鬥,都在爲着美好的未來生活,我們渴望着人世間這美好的一切,我們都應該堅持着自己的信念,而《弟子規》就是這樣的一本書,它是我們的精神食糧,我們應該將它所說的東西認真品味,或許我們會得到讓你終生受益的東西。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12

透過這幾天來對《弟子規與幸福人生》的學習,我覺得自己做的實在太多過錯了,深刻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也痛恨教育的缺失。看了弟子規,才知道什麼纔是我們要追求的,讓我心靜下許多。我知道這些東西我小學,初中,高中都沒有人教育我,所以有幸學習這門課,是沒有理由拒絕的。

記得第一節課播放了《跪羊圖》視頻,聽後很感動,許久不能平復,心中覺得虧欠父母太多太多了。就像老師書上所寫的:孝中有言:事雖小,勿擅爲,苟擅爲,子道虧。總算明白可憐天下父母心的那麼心酸,做人飲水要思源,纔不愧對父母恩。

《弟子規》能帶給我們的也很有限,但是更多的東西得靠我們自己去悟,去體會。做人,不但需要被愛,還要去愛人,更要愛自己,懂得愛自己的人才能真正領悟到世間的有情。多一些信心,多一些愛,纔會找到一條比旁人更美麗,更寬廣,離成功更近的路!有人說,快樂,對大多數人來說,已成爲遙不可及的夢,其實不然,一個人要快樂是誰也阻止不了的,快樂的因子是每一個人都有的,關鍵在於你自己想不想快樂,當遇到心煩的事時候,樂觀一點,勇敢一點,博學一點,那快樂就在你身邊。

來到部隊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每天開啟電腦忙碌,其實我也不知自己是爲了什麼而忙碌,開啟QQ,和異地的舊時好友聊天,心卻靠的不那麼近了。

那時,寫信是最常見的交流方式。想念了,疲累了,需要傾訴了,就洋洋灑灑地寫下來,再塞進郵筒寄出去。在八十年代人心裏,白紙黑字意味着一種承諾,拿起筆時哪怕片言隻語也要字斟句酌。心境與現今看電郵時大不相同,筆尖落紙留下的每一線條都是心靈的跳動,書者的氣息與體溫也隨之附於墨香。

如今的年輕人已很難體會,那些書信寄出後甜蜜的思念和焦急的等待,還有收到久盼的書信時那種難以言喻的激動與喜悅。那時,我們常手持素箋,一遍一遍地細讀其詞句、咀嚼其內容、回味其含意,悠長的歡樂在心底兒化開去。有人說如今是一個即使愛得焦頭爛額也不會靜下心來寫信的時代。

當懷念已成習慣,我們固執地懷念往昔,是因爲風景如昨,而青春已逝!就像羅大佑在歌中所唱到的:“不再是舊日熟悉的你,也不是舊日熟悉的我。”“刻畫了多少美麗的詩可是終究是一陣煙。”我們傾聽的不再是單薄的音符,而是一種沉澱在歲月裏的心情。

每一段光陰都有一個故事,每一個故事又是一首樂章。而青春,更是樂章中最富於變化的音符,跳動在每一根琴絃上,彈奏着少不更事,彈奏着年少輕狂,彈奏着離別過往——軍營民謠記錄了年輕人的夢想與激情,留下了無悔青春的印記。

《弟子規》,若人們能依教奉行,道德可興,和諧之境近矣!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13

自從參加了《弟子規》的學習,在那裏學到了很多知識,周老師和林老師教會了我們很多《弟子規》的內容,教會了我們要學會“凡出言 信爲先”“父母呼 應勿緩”“出必告 反必面”等很多內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的事情幫着做,不會的事情學着做,會做的事情馬上做。我學會了自己吃飯前先幫長輩夾菜,有時候幫父母煮飯,曬衣服,倒垃圾,自己做點心飯,自己洗頭洗襪子,自己喜歡的東西學會了讓別人先挑,前幾天,我們在天一閣裏買了《寧波諺語》和《寧波童謠》,我其實很喜歡《寧波童謠》,讓表妹先挑,她很開心,我也很開心,因爲“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最開始因爲好奇走進《弟子規》的課堂,並且每次都可以得到一個不一樣的小玩具,現在發現每次都能學到很多道理,現在也沒以前那麼愛發脾氣了,有時也能學着控制自己的情緒,學着說話稍微幽默一點。現在最喜歡《弟子規》的分享環節,可以看到別人力行弟子規的情況,這時候就會反省自己,還有哪些不足,需要向別人學習,因爲“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無加警”,自己心裏暗暗下決心,下次要做得更好。所以現在每次都期待着週五的《弟子規》課,期待上臺分享,希望自己一直堅持學習,努力做得更好!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14

《弟子規》是一本教人怎樣做人、學習、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的書。近學期,我校掀起了學習誦讀《弟子規》的熱潮,關於《弟子規》的各種活動也廣泛開來。

我在開始時覺得學習《弟子規》枯燥無味,我想:難道我們還學習古代人跪來跪去嗎?但是,經過後來老師的講解和同學的熱情,我被感染了,也加入了學習誦讀《弟子規》的行列中。在《弟子規》中,我最爲喜愛的是“信”這一內容,講述了作爲一個人應該怎樣誠實守信。“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意思是:凡是說出去的話,誠信爲先;欺詐別人或胡言亂語,那怎麼可以呢?誠信是一種美德,只有擁有想、誠信的人,才能擁有幸福的生活。

還有一句是“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意思是如果一個人聽到別人說自己的缺失就生氣,聽到別人稱讚自己就歡喜,那麼不好的朋友就會接近你,而真正的良朋益友逐漸疏遠退卻了。相反,那些正直誠實的有德之士,就會逐漸成爲好朋友與你親近起來。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着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爲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讚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

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裏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爲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爲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羣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羣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同學們,晏殊的這則故事不就是大家應當學習的典範嗎?我們缺失的不也就是這種精神嗎?

同學們,誠信是金,它是一艘能夠駛向希望與快樂的航船,它是一個能扇動我們偉大理想的風箏與翅膀,我們爲什麼不能好好的珍惜它呢?同學,不要猶豫,拿起《弟子規》,跟着我一起去享受誠實守信帶給我們的寶藏吧!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15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爲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不住父母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爲我所做的一切我覺得都是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我,哆嗦了幾句,我反而討厭他們。現在想想那多不應該啊!

現在自己既爲人子女,就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爲母親的我就應正確引導孩子誦讀《弟子規》。讓她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爲日後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爲母親的最大的收益。

另外,我對書中提到的 “寬爲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 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亦是受益非淺的。因爲這幾點也是我在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時領導佈置做的工作,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想去做。

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研究或查閱資料,而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所犯的,這樣的工作效率通常不高。現在讀過了《弟子規》後,我終於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後能按照它上面所說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會更上一層樓。

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後,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覆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並提高自己的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