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心得體會範文>

幼兒園集體教學設計與指導心得體會

學問君 人氣:2.44W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集體教學設計與指導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幼兒園集體教學設計與指導心得體會

幼兒園集體教學設計與指導心得體會1

9月23日全縣的幾百幼兒教師響應上級領導的指示,聽取了教授講的《幼兒園集體教育教學活動和設計與組織》,讓我們這些一線教師在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上得到的學習和提升,告訴我們如何去設計集體教育活動。

幼兒園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由教師向幼兒施加影響的動。指在生活活動、遊戲活動、勞動活動環節中引導幼兒習從而實現某種目的的活動。還特別是在如何設計集體教學活動一一給我們做了詳細的講解,讓我們知道怎樣去選擇內容、分析教材和孩子、制定合適的教學目標、分析並確定重難點、做好充分活動準備、合理設計活動過程。然後透過活動講解讓我們去思考問題,從中讓我知道了自己教學中的不足及努力的方向。

“幼兒園教學”教學的組織形式主要的就是集體教學活動。而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特點含有羣體性和集中性。如何讓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能發揮最大的作用呢?首先我們必須在教材的內容上好好挑選,還要認真分析選材的內容,並分析瞭解自己的學生現狀和各方面的能力,設計好合適的集體教學活動方案。

我們該如何選擇合適的教材內容呢?在選材時我們就必須考慮選材的科學性、對於孩子們起到的教育性、更要適合孩子們的年齡特徵、引起孩子們學習的濃厚興趣。

選好材料內容後,我們當教師的還要通讀教材,整合內容,正確地把握好教材的思想內容;把握好教材的重點和難點。要做到這些,我們當教師的必須對教材內容多讀多思,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只有這樣才能正確把握好教材內容的重點和難點,更好地掌

1握好教材的思想內容,選取最合適教學方法,完成好教學活動,達到教學目的。

總之,聽了教授的講座後,使我受益匪淺,豁然開朗。她的教學理念,教學的語言,教學的方法都是我值得學習的。所以,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必須努力學習,給自己充電,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幼兒園集體教學設計與指導心得體會2

幼兒園集體教學指導語界定爲“幼兒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由教師說出的,爲實現教學目標,指引幼兒達到某一目的或目標所運用的一種教學語言。”具體來說,它包括了一個主要特徵、兩個基本要素、三種形式。

(1)一個主要特徵

教學指導語能夠直接引發幼兒的行爲發生或啓發幼兒的思維,它是教師表達教學意圖和教學要求在語言上的手段。教師說出的教學指導語總是圍繞着教學內容進行的,通常都是直接指向教學目標的完成,有時候也會指向生成目標的完成。

所以,直接指向性是教師教學指導語的主要特徵。

(2)兩個基本要素教學指導語具備兩個基本要素:一是它必須是圍繞着教學內容,能指引兒童達到某種目標而進行的語言行爲;二是教師的這種語言行爲是一個由語言、教師和幼兒三維整合的有機體,語言是資訊傳遞的媒介,教師是信源的發出者,幼兒是資訊的接收者,三者彼此依存,不可分割。

(3)三種形式

1、“教學”它總是以一定結構形式出現的,開展教學活動可以遵循的一整套實際步驟

2、根據筆者對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觀察以及一線教師對於教學實際步驟的認同

3、筆者把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分成三個階段,即:匯入階段—主體階段—總結階段。相應地,筆者把教學指導語分爲匯入語、主體活動指導語和結束語三種形式。匯入語是指教師在教學匯入階段所使用的教學指導語;主體活動指導語是指教師在

1教學主體階段所使用的教學指導語;結束語則是指教師在教學結尾階段所使用的教學指導語。

關於教學策略的分類,目前爲教育學界所公認的是加涅關於教學策略的分類,。加涅將教學策略分成兩類,一類是從策略的內容上分爲管理策略和指導策略。管理策略包括抓好良好開端策略;一教學常規管理策略;強化策略;用有效方法檢查家庭作用策略。而指導策略則包括講課力求清晰明白的策略;反饋策略和複習必要知識策略。另一類是從教學過程來分,有激活動機,告知學習者目的,指引注意,刺激會議,提供學習指導,增強保持,促進學習的遷移,引起動作,提供反饋八種策略8。

教學指導語策略重點研究的問題是教師“使用什麼樣的語言教”。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匯入階段,是教師引導幼兒進入集體教學活動的起始環節,其目的在於引起幼兒注意,激起其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明確學習任務和目的。在這一階段,幼兒教師使用的教學指導語被稱之爲匯入語,它是一個活動開始時,教師爲吸引幼兒的注意、引出活動而說的話。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能夠激發幼兒對要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從而誘發學習的自主性和能動性;二是能喚起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的興奮中心轉移到活動中來;三是明確學習任務和目的,激活幼兒思維。

透過筆者的觀察分析以及一線教師的認同,筆者把幼兒教師在集體教

2學活動匯入階段使用的教學指導語策略歸納爲以下幾種:懸念式語言、平鋪式語言、回憶式語言、故事式語言、角色式語言、情境式語言。

(一)懸疑式語言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自疑問和驚奇始”,而我國古人也有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懸念可以造成一種急切期待的心理狀態,具有強烈的誘惑力。3至6歲的兒童由於自身知識經驗的限制,讓他們感到困惑的事物總是很多,一旦察覺事物變化與自己的預期有出入,疑惑也隨之產生。如果巧妙地設疑問難,有意使幼兒暫時處於困惑狀態,產生教學需要的“憤、徘”狀態,那麼幼兒的思維就會活躍起來,他們會爲了尋找和蒐集新資訊解決問題將自己的興奮中心轉移到解決矛盾的過程中。

(教師出示一把塑料尺、彩色紙屑)“今天老師要用這把尺子爲小朋友們變一個魔術,注意看!”(教師直接用尺子去吸紙屑,紙屑不動)“哎??怎麼吸都吸不上來,”(教師故做爲難狀,然後驚喜地拿出一塊綢布)“有辦法了。”(教師把尺子和綢子來回用力摩擦,然後去吸紙屑)

(二)平鋪式語言

平鋪式語言是指在活動開始時,教師以指令、詢問、建議等形式直接點題切入。其目的是講明活動目的、學習內容或任務,把幼兒的注意

3力和思維迅速導向並集中到教學內容中來。平鋪式的語言是一種直敘式的語言,採用的語言比較平淡、簡潔。片段三:(背景中班語言活動一一“微笑,’)T:“今天老師給你們講個關於快樂的故事”(隨後老師開始直接講述故事“微笑”)片段四:(背景大班數理活動一一“哪個教室大,’)T:“有小朋友遇到一個難題,那就是:大一班和我們班哪個班的教室大。請問你們有什麼辦法可以確定哪個教室大嗎?”

在以上兩個片斷中,教師採用的語言都是開門見山,直接指出活動的目的或任務。一般來說,當教師要開展的活動與近期所學的沒有密切聯繫,或者新手老師不瞭解幼兒的知識、能力水平及興趣愛好的時候經常採用此類語言開展教學。平鋪式語言對於學習能力、自我意識和意志力水平較低的幼兒來說,往往難以收到較好的效果,如果要充分發揮其匯入的功能,需要教師語言精煉、條理性強,富有啓發性和感染力。(三)回憶式語言

在匯入階段,教師採用的需要幼兒回憶已有的知識、經驗或複習舊有技能的話語稱爲回憶式語言。教師使用回憶式語言的主要目的是以幼兒己有的知識、經驗爲教學的出發點,喚起幼兒對本次活動的興趣或引出教學內容。如果教師的指導語能夠幫助幼兒認識到面臨的這些問題或困難和舊有經驗相關,或者當兒童感到憑藉舊有經驗、舊有知識與技能,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解決這些問題、克服這些困難時,兒童的

4探究活動、智力活動就會能動化、積極化。因爲一旦意識到面臨的新問題、新知識與自己的舊有經驗相關時,幼兒就會覺悟到問題的解決與知識的掌握對於自身是有意義的,而把它視爲自身的課題。

片斷五:(背景中班美術活動一一“我找到的春天”。開展此活動前,教師組織了幼兒外出尋找春天)T:“剛剛我們的小朋友在小花園裏尋找春天的時候,發現了好多不同於冬天的地方,老師發現的春天是這樣的。”(教師出示範畫,並作描述)“請小朋友們也把自己找到的春天畫下來吧!”

運用回憶式語言的關鍵點在於找準新舊知識的聯結點,建立起新舊知識、經驗之間的聯繫。具體而言,聯結點的確定又建立在對教學內容認真分析和對幼兒瞭解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記憶特點採用合適的方式,如中、小班的幼兒的記憶水平相較於大班要低,因此要求幼兒回憶的內容通常是間隔時間近,容易回憶的內容;到大班,隨着幼兒記憶的意識性和理解性的提高,要求回憶的內容則可以相對抽象一點,但依然將要求回憶的內容或經驗與兒童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定態度結合起來,或者把它囊括在具有兒童生活實際意義的經驗背景之中。因爲如果幼兒認爲過去的實際活動對於自己越是具有重要意義,它與學習活動的結合更能激起幼兒對活動的興趣。(四)故事式語言

這一策略指的是在匯入階段,教師以講述故事的形式開始,以故事爲

5引子,在故事結尾時引出當次教學活動主題。故事對幼兒具有一種普遍的吸引力,對於幼兒來說,它不僅是一種娛樂,也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往往是幼兒自發的和主動的學習。而且故事提供的虛擬世界打破了平淡而狹隘的現實世界的藩籬,跨越了時空界限,爲幼兒的想象提供了空間和機會;再加上講述者繪聲繪色的講述,能牢牢地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喚起兒童強烈的情緒反應,使他們或興奮,或悲傷,或緊張,或恐懼,從而豐富和加深他們的情感體驗,引入活動。

片段九:(背景大班自然認識活動一一“認識螢火蟲”)T:“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個故事:一天,調皮的小猴到森林裏去玩,在回來的路上天黑了。小猴找不到家了,急得哭起來,幾隻螢火蟲飛過來,對小猴說:‘彆着急,我們來幫助你,說着,他們把身後的小燈點的更亮了,很快幫助小猴找到了家。小朋友想一想,螢火蟲身後那個發亮的小東西,真的是燈嗎?它爲什麼會發光呢?好,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螢火蟲。”

故事式語言最重要的就是教師要透過敘述故事,使幼兒頭腦中形成鮮明生動形象的畫面或情節的同時,引起幼兒極大的興趣和注意。重點是透過對故事的表達直接引起幼兒對觀察對象或教學內容的注意。鑑於此,匯入語中教師所講的故事,應該與教學內容緊密相聯,成爲教學過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師要注意所選或所編故事的科學性、藝術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且故事宜短忌長;另外,教師在敘述故事

6時,還需要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特點採用合適的方式,以便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如中、小班的幼兒常常會被自己感興趣或自己熟悉的但與故事聯繫不大的細節所吸引,想象容易偏離主題,那麼對小班和中班應多運用直觀材料或形象的動作輔以敘述,還可重複一些關鍵語句,透過加強對故事形象的視覺感知和重複刺激引發幼兒最大的興趣和注意力。而隨着注意水平的提高、詞彙量的豐富、理解能力的增強以及心理有意性的發展,在大班僅以形象生動的故事式語言作爲匯入語,也能給幼兒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幼兒的興趣和注意,撥動他們的心絃。

(五)角色式語言

角色式語言是指教師以想象的某角色身份說出的匯入語。主要表現爲藉助某個想象中的角色引發幼兒學習興趣、喚起幼兒的注意、將幼兒的注意力和心神指向教學內容與活動。幼兒期是想象最爲活躍的時期,想象幾乎貫穿於幼兒的各種活動中,想象的形象和行爲都可以成爲幼兒積極活動的推動力。教師使用角色式的語言與幼兒對話,可以讓幼兒藉此進入廣闊的幻想世界中,增加活動的趣味性和生命力。片段十:(背景小班身體運動活動一一拔蘿蔔)T:(教師戴兔媽媽頭飾)“今天天氣真好,媽媽想帶寶寶們去拔蘿蔔,寶寶們想不想去?我們先來活動活動,待會兒拔蘿蔔纔有勁。”(幼兒競相戴頭飾,跟隨教師做動作:甩甩耳朵一一伸伸臂一一彎彎腰一一踢踢腿一一蹦蹦跳??)

7片段十一:(背景大班數理活動一一7的分解和組合)T:(幼兒分組而坐每人面前有一個小籃子,籃子裏裝了十片蛋形的紙片)“雞媽媽,找雞蛋,小朋友幫個忙,幫一個一一忙。”(唸完之後,“雞媽媽”即老師舉起一張數字卡片,幼兒迅速從盤中取出相應的“雞蛋,’)教師賦予了自己假想中的某個角色,以角色的口吻說出的匯入語,其開場白直接向幼兒傳遞了活動的任務和要求。由於教師所賦予自己的角色形象是幼兒所熟悉的,幼兒瞭解當教師承擔的角色出現時,應該賦予自己一個什麼樣的角色來參與活動。也就是說,受到教師角色語言的暗示,幼兒也能主動賦予自己一個相應的角色,角色式匯入語最大的特點就是教師也是個平等的參與者,以角色式的語言與幼兒對話,不僅會使教學活動變得有豐富、有趣,還會讓幼兒感到親切和平等。運用此策略設計匯入語要注意把握幼兒已有的經驗,切忌超出幼兒經驗的範圍,

(六)情境式語言

採用與幼兒生活相近或相關的具體形象的語言,將活動的要求、目的或活動內容,演繹成幼兒能理解接受的具體情境。片斷十三:(背景大班數理活動一一“分房子”)T:“雞媽媽有許多的孩子,他們的家實在太小了,住不下了,雞媽媽又造了兩幢新房子。雞寶寶們都爭着搶着要住進去,雞媽媽要怎麼分才能讓雞寶寶們滿意呢?”(邊說邊出示房屋樣的圖表和小雞圖卡)片斷十四:(背景中班社會活動一一“聯絡方式”)T:“小猴家搬進了

8新樓房,他想通知他的朋友來他的新家裏玩,可以用什麼辦法來通知他的朋友呢?”片斷十五:(背景小班體育活動一一“運水果,’)T:(教師在地上用皺紋紙拉出一條路當獨木橋,爲幼兒每人準備了一個小籃子,劃定了一個區域爲果園,水果用各種玩具代替)“秋天來了,老奶奶的果園豐收了,可老奶奶的年紀大了,搬不動這麼多水果,我們去幫幫她吧。搬水果要先將水果搬到自己的小籃子裏,再經過一座獨木橋,最後運到小河那邊的老奶奶家。”(教師一邊強調一邊示範)“注意了,先將水果搬到自己的小籃子裏,再經過一座獨木橋,最後運到小河那邊的老奶奶家。”“好,請小朋友幫老奶奶開始運水果吧!”透過上述三個片斷,我們看到其中的共同點就是:三位教師從各自的教學內容和目的出發,精心組織,巧妙構思,用語言爲幼兒創設了一個活動情境,用形象的語言道出了活動的要求或目的。“分房子”的數理活動試圖透過給雞寶寶分房子,引着幼兒一步一步地感知、理解數的分解的不同組合,在不知不覺中掌握數的分解與組成:“聯絡方式”則是透過幫助小猴解決問題來了解聯繫他人的多種方式;而“運水果”則是結合環境情境的設定,將具體的要求寓於情境說明中,對幼兒的活動提出了目的和要求。運用情境式語言的重點是透過簡潔的語言描繪,創設出一個幼兒感興趣的具體情境,用生動的語言,將抽象的內容、規則等形象化、具體化、可操作化,從而把幼兒迅速帶入特定的教學情境之中。一般來說,採用這種匯入語後,整個活動都存在於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所以,教師運用此策略應注意讓幼兒身臨其境,在情景中觀察、感知、操作、體驗;而創設的情境也必須結合活

9動目的,從教學內容出發,巧妙構思,形式上也力求新穎,新奇的刺激更容易引起幼兒的注意,喚起幼兒的求知慾。

二、對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主體階段教學指導語策略的分析教學活動的主體階段,從時間上來劃分它是介於匯入階段和結束階段之間的中間階段;從階段目的上來說,它是解決問題或幼兒獲得新知的過程,如果把匯入階段看成是提出問題階段,那麼主體階段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從活動參與者來說,這是師幼共同參與的一個複雜的動態過程。在這一階段教師使用教學指導語的目的在於引導幼兒解決問題或獲得新知,同時還要維持幼兒的注意力指向教學的目的和教學的內容。(一)講解語

講解語即教師在解釋、解說過程中所使用的語言。

教師把教學中的內容、重點與難點、活動要求等用自己理解了的或重新組織過的淺顯易懂的語言向幼兒闡釋、分析、敘述、說明,主要用於講清“是什麼”“爲什麼”“怎麼做”等問題。

在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主體階段,講解語一般以教師的獨白爲主,但也會經常與提問、討論等形式配合使用1。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進行講解

本文所指的生動形象的語言是指針對幼兒的心理特點,教師採用生動的語氣、具體形象的語言透過打比喻、講故事、舉例子等方法使抽象的知識、技能等巧妙地變成幼兒生活中能感知到的具體事物,從而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

10主要透過以下三個策略表現出來:

(1)運用各種修辭手法

恰當的語言修辭能從某種角度反映事物或現象的屬性、聯繫及其發展規律夕可以把抽象呆板的變爲活靈活現的,把枯燥的變爲有趣的。在教學主體階段的講解過程中,教師經常運用比喻、擬人、誇張、對比等修辭術,形象地表達教學內容,從而調動幼兒的注意、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動。

片斷十六:(背景小班手工活動一一“剪貼水果”)(由於之前該班曾開展過“小飛機”的主題活動,該班幼兒具備“飛機起飛要走規定的跑道”這一經驗)T:“把大拇指放在小鳥的一側翅膀上,其餘四指放在另一側翅膀上,大拇指和四個手指一起動帶着翅膀起飛時,鳥兒就張開了嘴巴,這時要把紙塞進小鳥的嘴裏,然後讓小鳥像小飛機一樣在畫好了線的跑道上沿着跑道線慢慢地飛,不要飛出線外去。”(教師邊講邊示範剪蘋果)片段十七:(背景中班科學活動一一“辨別雞蛋”)(教師講解爲什麼可以用轉動的方法來辨別雞蛋的生與熟)T:“把雞蛋放在桌子上,用手轉動它,轉得很快的是熟蛋,轉不起來的是生蛋。因爲熟蛋裏的蛋黃和蛋白是緊緊抱在一起的,已經變成硬硬的,轉的時候不晃盪,所以轉得快。生雞蛋的蛋黃和蛋白沒有抱在一起,還是可以流動的,轉的時候總是在蛋殼裏晃盪,所以就轉不起來。”

片段十八:(背景大班數理活動一一“樹葉間的祕密”)

11(教師與幼兒一起探索了葉片的單雙數規律以後,教師請幼兒作記錄時的指導語)T:“這裏有兩張表格,我們把都能找到自己好朋友的葉片送到這張表格裏,把還剩下一片還沒有找到朋友的葉片送到另外一張表格裏。看看會發現什麼祕密?”

在案例片段十六中,教師把剪刀比喻成小鳥,把畫好的輪廓線比喻成跑道線,形象地把使用剪刀的方法和裁剪“水果”的方法和技巧講解清楚,使幼兒很快掌握了剪“水果”的技能。後兩個片斷則都採用了擬人的手法,片段十七用一個“抱”字將蛋黃和蛋白的關係形象化,片段十八則用樹葉找好朋友的方式將兩兩對應關係形象化,使得幼)L能夠準確地理解事物之間抽象的關係。

(2)運用象聲詞、疊音詞

象聲詞,又叫摹聲詞。是摹仿自然聲音構成的詞,如:吮、叮噹、嘩啦、呼呼、轟隆等。疊音詞是由兩個相同的音相疊而構成,它大多是描寫景物或狀態的形容詞以及摹擬聲音的象聲詞。在教學主體階段,象聲詞、疊音詞的使用可以增加語言的感染力和生動性,用得恰當可以引起幼兒注意,調動他們的各種感官去聯想、回憶,產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睹其色的感覺。

片段十九:(背景中班音樂活動一一“青蛙合唱”)(一教師彈奏鋼琴曲《青蛙合唱》的第一部分,另一教師引導幼兒欣

12賞樂曲)T:“呱呱呱呱,呱一,呱呱呱呱,呱一。~?遠處傳來了青蛙的叫聲,聲音漸漸近了,原來是一隻小青蛙和一隻老青蛙在唱歌,他們一邊唱歌還一邊歡快地跳來跳去,還有一一”

(教師繼續彈奏樂曲,幼兒欣賞,隨後幼兒能用一些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述自己對樂曲的感受)片段二十:(背景小班美術活動一一“小雞的畫像”)T:“小雞長着圓圓的頭,黑黑的眼睛,還有尖尖的嘴。”(教師一邊說一邊示範畫)

在上述兩個片段中,第一個片段裏的教師既用疊音的象聲詞表現了青蛙的叫聲,又用了白描的手法,表現了青蛙唱歌時的形態,這就誘發了幼兒的想象力,使他們彷彿看見了兩隻青蛙在合唱。第二個片段中教師則採用疊音詞,將一隻栩栩如生的“小雞”展現在幼兒面前。(3)運用語音、語調、語氣以及節奏的變化渲染出生動可感的意境在教學主體階段的講解過程中,教師經常用停頓、突出重音、變換語言的快慢、強弱、力度等語音、語氣、語調、節奏的變化來渲染出某種生動可感的意境,引起幼兒的注意和思考,達到教學目標。停頓可以分爲有意停頓、邏輯停頓和語法停頓。有意停頓通常被用於教學中幼兒注意力分散時教師停止教學的講解以引起幼兒注意,或者在講解過程中爲了強調某一個語意、某種感情的停頓。邏輯停頓是根據語意之間的聯繫以及教師爲強調需要幼兒掌握的重點而進行的停

13頓;語法停頓則是語句之間符號的停頓,它指的是通常我們說的“句號、問號、感嘆號>分號、冒號、逗號>頓號”。重音實際上是教師使用的語言在力度上的具體表現,它是教師在講解過程中爲突出某個或某些詞語和情感傾向在聲音上的強調。語氣則包括了疑問、感嘆、祈使、敘述等,它具有表達某種情感或暗示某種意圖的功能。語言節奏可以分爲緩慢、輕快、低沉、強勁等,幼兒在變化的節奏中能體驗各種意境和情感,心理學研究表明:大腦皮層如果長期處於一種刺激下,就會受到抑制,學習效率變低。因此,有節奏的教學指導語能吸引幼兒的注意,使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易疲勞。

(二)提問語

在教學主體階段,教學指導語中的提問語被用來在活動中與幼兒進行資訊交流,維持幼兒的求知慾望,發展幼兒的思維,同時也爲幼兒自己發現問題、質疑問題提供範例。在這一階段運用的提問語策略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針對具體操作材料進行的感知性提問

這類提問常用“是什麼”“有什麼”“怎麼樣”這一類疑問詞引出,着重考察的是幼兒對教學材料的感知。這類提問所提的問題屬於低認知層次的問題,幼兒只需透過視覺、聽覺或觸覺,將觀察或感知到的事實、現象說出來就可以回答。

片斷二十四:(背景小班科學活動—“認識蘿蔔”)

14(教師帶來紅蘿蔔、白蘿蔔、胡蘿蔔,幼兒每人一個蘿蔔觀察,匯入階段幼兒已經知道蘿蔔的名稱)T:“看一看,蘿蔔長什麼樣?T:“蘿蔔摸上去有什麼感覺?

2、旨在要求幼兒複述某事實或內容的記憶性提問

此類提問也常用“是什麼”“怎麼樣”這一類的疑問詞引出,但它着重考察的是幼兒對教學內容的記憶或再認。這類提問所提的問題屬於低認知層次的問題,回答問題時,幼兒只需對事實或其它事項作回憶性的重述或經由認知、記憶和選擇性的回想作出再認即可。片斷二十七:(背景小班美術活動—“指紋畫”)(教師一邊示範手指蘸染料的方法,一邊運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指出注意的關鍵點。然後提問)T:“我們先要讓手指寶寶做什麼,才能畫上好看的畫啊?”(一邊問一邊重複剛纔的動作)片斷二十八:(背景中班語言活動—“小羊過橋”:(教師透過桌面材料有表情地講述完故事後提問)T:“這兩隻小羊是怎麼過橋的?他們說了些什麼?T:“怎樣做才能禮貌又平安地過橋呢?”

片斷二十九:(背景大班科學活動—“森林醫生啄木鳥”)(幼兒觀看完介紹啄木鳥的影片後,教師提問)T:“我擔心啄木鳥那樣站在樹上,會掉下來,會不會掉下來啊?”

15(影片裏介紹啄木鳥特徵的時候提到爲什麼啄木鳥能那樣站在樹上)

3、調動幼兒想象力的想象性提問

這種類型的提問,可以培養和發展的幼兒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所包含的問題屬於高認知層次。一般在提問語裏包含“如果”“假如”“像什麼”這樣的字眼。

片斷三十:(背景中班語言活動一一“七色花,’)(聽了故事後,教師提問)T:“假如你有一朵神奇的七色花,你用這七瓣花做一些什麼事情呢?”片斷三十一:(背景大班社會活動一一“交通規則要遵守”)(讓幼兒看完一段遵守交通規則的錄像後,教師提問)T:“如果錄像裏的小朋友不遵守交通規則,將會發生什麼?”片斷三十二:(背景小班美術活動一一“好看的樹葉畫”(教師出示各種用樹葉塑造的形象畫)T:‘朋友,看這兩片樹葉在一起象什麼”

4、引發幼兒對教學內容所涉及的人物、事件進行評價的提問此類提問主要指向引導幼兒對教學內容中所涉及的人物或事件作出評價,這類提問是能力性提問,意在培養幼兒判斷能力,提出自己的“見解”。

片斷三十三:(背景中班社會活動—“誰對誰不對”)(給幼兒看兩個情景片段:一個講衛生的孩子和一個不講衛生的孩子)

16 T:“你認爲誰是講衛生的孩子?他做得對嗎?爲什麼?”

這類提問二般被指向瞭解幼兒的道德價值判斷。一般情況下要求被評價的對象要有具體事例呈現給幼兒,如果要求幼兒評價的內容缺乏具體事例,幼兒的思維難以定向,常常感到不易回答,也觸發不了幼兒對此的思考。

5、需要幼兒分析、推理的分析性提問

這類提問主要考察的是幼兒對事物間因果聯繫的理解、對事物的概括以及演繹能力,它往往是用“爲什麼”“表現在哪兒”這類疑問引出。要回答此類問題需要幼兒對所接受或記憶的資料、資訊作出分析或統整。

片斷三十四:(背景中班看圖講述一一“春天,’)(幼兒描述圖片內容)T:“這幅畫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 T:“你們從哪裏可以看出來?”片斷三十五:〔背景大班科學活動一一“會唱歌的杯子,’)(提供給幼兒不同材料製造的不同形狀大小的杯子,請幼兒用筷子敲擊的方式來探討其中的祕密,幼兒發現敲擊出來的聲音不一樣)T:爲什麼不一樣呢?:一個杯子,可不可以敲出兩種不同的聲音?

6、意在要求幼兒尋找解決辦法的問題解決型提問

這類提問考察的是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屬於高認知層次的,對於其

17問題的拋出,不僅需要幼兒進行分析、推理,還需要再此基礎上找到解決辦法。而且,此類問題並無單一性質的標準答案。其提問語裏經常包含“怎麼辦?”“如何做”這樣的疑問詞。

片斷三十六:(背景’大班語言活動一一小動物的傘,’)(教師講述故事一小節後提問):“小鳥和螞蟻都找到了傘,其它的小動物還沒有傘,怎麼辦?”片斷三十七:(背景中班科學活動

(教師提供了回形針、牙籤、繩子、珠子、夾子“連接”)、紙張、固體膠、插塑玩具等物品,幼兒嘗試用多種方法連接所給材料後,教師與幼兒討論了繩子可以將珠子連在一起後,提問)T:“還有其他的方法連接兩粒珠子嗎?”

以上六種提問語策略的具體執行方式對於幼兒的思維發展價值各有不同,應視幼兒年齡、當次教學內容不同而靈活選用。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主體階段,教師採用的提問語是多種策略的結合,不少教師會根據教學內容的內在聯繫,設計以疑引疑、環環相扣的一系列問題進行提問。

片斷三十八:(大班主題活動一一“方形王國”)(幼兒人手一塊方形泡沫地墊,教師以到方形世界旅遊爲匯入進入活動)T:“我們來到了方形王國城堡外面了、,國王說要達‘方形世界,,需要闖三關。這三關一定要小朋友們相互合作才能完成。你們有信心闖

18過嗎?” C:“有!,,

T:“一大片水坑擋住了去路,國王要求才能不弄溼鞋子又能過水坑,我們該怎麼辦?” Cl:“架橋”

CZ:“坐船過去,,C3:“鋪一條小路,,

T:‘,/J“朋友想到的辦法真多,哪種方法更好呢?要注意水坑的'水比較淺,船可以行走嗎?“不能,船會漂不起來” “還是架橋過去吧”

T:“架橋過去可以嗎?要花多長時間才能架好一座橋啊?” “最好還是鋪一條小路過去就可以了” “我們可以用我們的墊子鋪一條路”

(幼兒鋪路過關,來到“山洞”前,過第二關)

三、對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結束階段教師指導語策略的分析集體教學活動的結束階段,是指集體教學活動當次的教學內容或任務的終結階段。在這個階段教師所使用的教學指導語通常被稱之爲結束語。結束語又叫斷課語、結尾語,它是課堂教學將要結束時,教師在進行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與技能進行及時的總結、鞏固、擴展、延伸與遷移的教學活動時所用的語言。在幼兒園的集體教學活動中,結束語也一樣是被用來歸納總結活動內容,便於幼兒加強記憶,鞏固知識、技能,或者對幼兒在當次活動獲得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進行擴

19展、延伸與遷移。

幼兒教師在集體教學活動結束階段使用的教學指導語策略主要有歸納總結式結束語、銜接式結束語、擴展延伸式結束語。(一)歸納總結式語言

歸納總結式語言,就是在教學活動的結束階段,教師把教學內容作簡單的、概括性的歸納總結的語言。這種結束語旨在加深幼兒對本次活動內容的印象,提高認識,加強記憶,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鞏固幼兒的所學,促進幼兒將其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果中去。它可以是教師的獨白,也可以是由教師提問幼兒進行或師生共同討論完成。

片段四十一:(背景大班科學活動一一“哺乳動物和卵生動物”)T:“今天我們知道了原來從媽媽肚子裏出來的,很小的時候要喝媽媽的奶才能長大的動物是哺乳動物。而從蛋裏鑽出來的,並且靠吃食物長大的動物就是卵生動物。”

片段四十二:(背景中班數理活動一一“認識圖形”)T:“今天,我們認識了哪幾種圖形?” C:“四邊形、圓形、三角形”

T:“對了,我們今天認識了四邊形、圓形和三角形,還在我們的教室裏找到了這些形狀,以後我們還要到圖形家族中學習更多的圖形。今天就學到這裏了。”

片段四十三:(背景小班社會活動一一“幫玩具找家”)T:“小朋友們要記住:我們小一班的玩具也都有自己的家,小朋友拿

20出來的玩具,要記得把它送回它自己的家。”

三個片段中的結束語都對當次活動的內容做了提煉,點出了當次活動目標中幼兒要掌握的重點,是對當次活動的再現。片段四十一和四十三中教師採取的都是獨白的形式的總結,對當次活動內容進行了概括和梳理。片段四十二是以提問形式引導幼兒回憶教學內容,從而總結當次活動內容。這類結束語比較容易組織,不需要特別的言語準備,只須把當次活動內容的要點和需要幼兒獲得的知識、技能或態度情感強調一遍就可以了。它對教師最大的要求就是教師要對當次活動內容的要點和目的有清晰的認識,並且在表述時,要注意突出目的,概括重點。

(二)銜接式的語言

在幼兒園教育中,總是把幼兒在園的一日生活劃分爲相對固定的各個環節,以培養幼兒的生活常規。這樣一來,在教學活動的結束階段,就有老師考慮到下一活動環節的匯入,也就自覺或不自覺地採用了一種銜接式的語言作爲結束語。

銜接式的語言是指那些既概括了本次教學活動內容的重點,又爲進入下一個生活環節理下伏筆的語言,它主要是給幼兒以心理上的準備。片斷四十四:(背景中班語言活動一一風娃娃的旅行)T:“聽完風娃娃的旅行故事,我們知道了風對人們既有好處,又有害處。現在我們到外面去找一找,風在哪裏?吹在身上什麼感覺?”(幼兒跟隨教師到戶外活動)

21片斷四十五:(背景小班語言一一“小小手”)T:“哇,小朋友都有一雙能幹的小手,爲了表揚我們的小小手,我們去給小小手洗個澡,把它洗得乾乾淨淨。”(帶幼兒去洗手,因爲接下來是吃水果的時間)在片段四十四中,由於活動結束時,已經到了戶外活動時間,教師也就順勢用“到戶外找風”爲由將幼兒帶到了戶外,教師的這一結束語不僅不留痕跡地將幼兒引領到了下一生活環節,也爲幼兒下個環節的活動提出了任務,以便於在隨後的戶外活動中,孩子們開始嘗試着如何去找風;片斷四十五中教師則採用擬人化的語言把幼兒順利帶入下一環節。這類結束語要求銜接自然,教師在使用過程中注意將話題保持一致性,陳述對象前後一致,這樣銜接才得體。(三)擴展延伸式的語言

這種結束語就是在教學結束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特點和幼兒的認識基礎,因勢利導,將活動內學習延伸到活動外,啓發幼兒將教學活動所獲遷移到生活實際中,在實際中運用教學中獲得的知識、技能,採納教學中提倡的態度、情感。

片斷四十六:(背景大班音樂活動春天裏來)T:“今天我們學習的這首歌是老歌,你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也會唱,只是歌詞有些不一樣。回家後,你們可以教他們唱唱我們的歌,還可以和他們合作演唱。”

片斷四十七:(中班科學活動一一“蠶寶寶的食物”)T:“我們透過實驗,知道蠶寶寶最喜歡吃的是桑葉,有些小朋友認爲

22蠶寶寶是用鼻子靠嗅覺找到桑葉的,有些小朋友認爲蠶寶寶是用眼睛靠視覺找到桑葉的,還有些小朋友認爲蠶寶寶是用它的觸角靠觸覺來尋找食物的。到底蠶寶寶是透過什麼方法來尋找到食物的呢?請小朋友把這個問題帶回家跟爸爸媽媽一起談論。”片斷四十八:(背景社會活動一一“我會折衣服了”)T:“小朋友今天學會了折衣服的本領,回到家了記得用這個本領幫媽媽折衣服哦!”

上述三個片段中的結束語都對當次活動的任務進行了拓展,這樣的結束語,一方面使幼兒由教學活動內學習延伸到了課外,另一方面又激發了幼兒自覺學習的積極性以及探究的興趣、慾望。這種結束語,需要以某任務爲出發點進行擴展;在表述時,要講究聯繫性,能夠將課內知識和課外知識聯繫起來、已知的和未知的聯繫起來。

23

幼兒園集體教學設計與指導心得體會3

全縣的幾百幼兒教師響應上級領導的指示,聽取了教授講的《幼兒園集體教育教學活動和設計與組織》告訴我們如教師在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上得到的學習和提升何去設計集體教育活動。幼兒園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由教師向幼兒施加影響的動。指在生活活動、遊戲活動、勞動活動環節中引導幼兒習從而實現某種目的的活動。還特別是在如何設計集體教學活動一一給我們做了詳細的講解,讓我們知道怎樣去選擇內容、分析教材和孩子、制定合適的教學目標、分析並確定重難點、做好充分活動準備、合理設計活動過程。然後透過活動講解讓我們去思考問題,中的不足及努力的方向。“幼兒園教學”教學的組織形式主要的就是集體教學活動。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特點含有羣體性和集中性。

從中讓我知道了自己教學如何讓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能發揮最大的作用呢?首先我們必須在教材的內容上好好挑選,還要認真分析選材的內容,並分析瞭解自己的學生現狀和各方面的能力,設計好合適的集體教學活動方案。我們該如何選擇合適的教材內容呢?在選材時我們就必須考慮選材的科學性、對於孩子們起到的教育性、更要適合孩子們的年齡特徵、引起孩子們學習的濃厚興趣。選好材料內容後,我們當教師的還要通讀教材,整合內容,正確地把握好教材的思想內容;把握好教材的重點和難點。要做到這些,我們當教師的必須對教材內容多讀多思,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只有這樣才能正確把握好教材內容的重點和難點,更好地掌握好教材的思想內容,選取最合適教學方法,完成好教學活動,達到教學目的。總之,聽了教授的講座後,使我受益匪淺,豁然開朗。她的教學理念,教學的語言,教學的方法都是我值得學習的。所以,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必須努力學習,給自己充電,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