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心得體會範文>

小學生德育課堂的心得體會範文(通用9篇)

學問君 人氣:6.9K

我們心裏有一些收穫後,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生德育課堂的心得體會範文(通用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生德育課堂的心得體會範文(通用9篇)

小學生德育課堂的心得體會1

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對一個人的成功影響很大,它是形成學生健全人格的基礎,是學生成人、成材的前提。現在的小學生辨別能力較差,模仿能力極強,一些不文明的髒話可以毫不顧忌地說,不文明的行爲也因爲年幼無知而輕易地被大人原諒,有的孩子待人長幼不分。很多學生在家長的溺愛下,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作業本上寫錯的字都是家長代勞擦了,作業寫完了,本子、書文具盒放在書包裏的事都是家長代勞的。等等,等等,長此以往,造成學生做事沒有方向,動作磨蹭,有始無終,丟三落四的壞習慣,自理能力極差。俗話說:“播下行爲,收穫習慣;播下習慣,收穫性格。”怎樣幫助一年級孩子走好入學的第一步,使孩子們養成良好的習慣,非常重要。

一、養成教育要從點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爲習慣必須要求學生從點滴小事做起。由於一年級的學生都是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的新生,入學後,他們首先感到非常新鮮,尤其是剛開學前幾周,新的學習環境、新的學習夥伴、新的學習方式,使他們異常興奮。原來幼兒園一直窩在教室裏分不清楚上下課的他們,彷彿終於嚐到了什麼是自由的滋味,每到下課,他們就衝出教室,如同出籠的小野獸在操場狂奔,結果可想而知,重則頭破血流,輕則大哭小叫。下課是這般模樣,那上課呢?有的自由漫步,有的大聲交談,有的嘴裏吸着果凍條,有的才坐下又像彈簧一樣跳起來衝了出去,原來他剛想起來要上廁所了,他們彷彿置身世外桃源,外面的鈴聲,從外面走進來上課的老師,他們全都沒有看見沒有注意,或者說看見了還是繼續他們的事。等等事例舉不勝舉。真慶幸校長的開明,發了一個小喇叭,不然我真的不知道我要用多少分貝的音量才能讓他們聽見我說話,讓他們知道上課了,要安靜了。開學的幾周,我感覺自己像一個老太太,每天嘮叨着:聽見鈴聲進教室,坐神氣等老師,下課要及時上廁所,要做好課前準備。上課說話要舉手,不能隨便離開座位。不能隨便扔垃圾,見到垃圾要隨手撿起來,校園內裏慢步地行走。見到老師主動行禮問好,上學不要遲到,服裝穿戴整齊,有病有事要請假……總之,什麼事情都要細細關照,什麼事情都要手把手教,什麼事情都不忘示範指導。

二、養成教育要堅持不懈。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非一日之功。這些對於大一點的孩子來說很簡單,可是對於一年級剛入學的孩子來說,讓他們做好並不容易。小孩子看懂了,學會了,還不等於他們會按要求去這樣做。要想讓他們養成習慣,必須經過長時期的堅持才能形成,還要經常檢查,經常指導,力求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地。“習慣成自然”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因此,作爲一年級孩子的班主任,我們要持之以恆,要有耐性。我們需要經常在孩子們耳邊耐心嘮叨,並且以身示範,讓孩子們耳聽目染,學會跟着做。看不懂的就一對一,手把手的教。學生不良習慣矯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不佳,可不能灰心無輒。要知道矯正一個壞習慣,養成一個好習慣的過程,就好似一個漫長的較量的過程。我們只有堅持才能勝利,持久纔有收穫。

有的學生做作業動作慢,坐姿不正;有的學生握筆姿勢錯誤,屢教不改;有的學生坐立不穩,東張西望……這些壞習慣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你要一下子讓他改正過來,是不可能的。往往你剛提醒,轉身之間他又那樣了。又比如掃地,有些孩子直着腰,拿着掃帚滿地亂劃拉。我就告訴孩子們,掃地要彎下腰去,用掃帚的整個斜面接觸地面,按順序從後向前掃。小角落就把掃把豎起來掃。抹灰時,有些孩子抹布上的水太多,在門上、講臺上留下一道道髒水印。我就教孩子們,抹布擰乾再擦。排課桌要橫裏豎裏一起看。勞動的程序講得越清楚,指導越具體,孩子學會、學好的可能性越大,成功機會越多,就越能激發孩子的勞動熱情。所以,我們班主任要在平時多提醒,多督促,多鼓勵,多表揚,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你一定能看見成效和回報。

三、養成教育要方法多樣。

如論是什麼樣的孩子,都對故事感興趣。一味的嘮叨會使孩子厭煩,耳朵也會起老繭。一個個膾炙人口的兒童故事,濃縮了社會中形形色色的形象。我們班主任可以多講講故事,學生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中能夠感受生活,得到教育。在教育學生時,可以根據孩子們的行爲偏差,適時引用一些兒童故事,這些故事可以是經典的世界童話,可以中間篡改章節,也可以根據需要即興編個。雖然沒有尊重故事原著,但是我們自編或篡改的這些故事,可以使孩子們從中得到啓發,受到教育,改正行爲。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指導了他們的品行方向,爲他們樹立的榜樣。孩子們也確立了自己前進的目標。

開學以來,我這班的孩子一直處於興奮狀態,大都好動好鬥,經常大事沒有,小事不斷,不是手臂破了皮,就是膝蓋裂了嘴。常常這事還沒處理完,那裏又有孩子哭開了。真是一個頭兩個大。我就利用《狼人毛力克》的故事,稍加改動,把毛力克塑造成一個遵守紀律,團結夥伴,樂於助人的孩子,動物都有規則,孩子們也要遵守規則啊。慢慢的,孩子們知道了一些規則,懂得做了錯事要道歉要彌補,儘量不錯不好的事情,做事前要用大腦思考下是不是可以做,等等。

總之,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反覆的、不斷強化的過程,我們一年級的班主任要抓住新生入學這個關鍵時期,從點滴做起,堅持不懈,強化訓練,加深烙印,習慣成自然,來促進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爲規範。

小學生德育課堂的心得體會2

德育,作爲五育之首,它的重要性早被教育界乃全世界所熟知。常言道:“有德無纔是次品,無德無纔是劣品,無德有才是危險品。”這其中就強調了德育的重要性。

學校教育是一個倫理性的整體結構,意味着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都包含着價值可能性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只要最大程度地發揮這種可能性,對學生的品質的形成產生積極影響,便是德育的意義所在。下面我從學校教育的倫理性出發,談幾點小學生的德育特點。

一、超越性

學校道德教育是指向求教育者發展的可能性的。它存在的價值就是引道求教育者在成長過程中走向更爲豐富的道德可能性。不斷把可能性轉化爲現實性,也就是在教育的價值引導中,學生不斷地在道德理解、道德判斷能力、道德經驗、道德智慧、德性品質各個方面獲得更新和發展。學校教育具有了超越性,才能夠引導學生實現價值的可能性。

學校道德教育之所以具有超越性,是因爲學校道德教育建立在追求善的價值的基礎上的,建立在對社會進步和個人發展的理想上。作爲建構美德的價值引導,學校教育各個方面都滲透着人類的價值和理想。爲了更好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新一代建設者和接班人,學校作爲建構美德的價值引導,德育指向必須有所超越。小學生單純、幼稚、天真無邪,學校教育是他們獲得道德發展的重要條件。對道德理想的理解等間接道德認識,道德判斷能力與實踐性的發展,只有在學校透過系統教育才能系統地獲得。可以說,在學校所獲得的道德發展對個人終身的道德實踐和道德追求都具有影響。因此,德育教育應該緊扣時代主題,努力幫助學生建構自己生活價值理想,從更廣、更豐富的層面幫助他們建構道德精神;引導他們走向發展,走向創造,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

黨中央提出“教育要面向未來。”這就意味着德育是指向未來。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的任何組成部分都具有超越性的本質。同時也意味着,教育要努力爲未來的發展和目標的實現,改變社會現狀,推進社會發展,提升人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培養一代又一代新人,實現對現有社會和現實人的超越。因此,德育不僅要關注現實的存在,更要關照人們未來面對的問題。人不會滿足現狀,社會也不會維持現狀。在現代社會條件下,發展表現爲一種世界範圍的廣泛競爭,反映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和社會生活的每個環節。如現代社會的複雜性、變更性、競爭性、發展性,使每一個人隨時都面臨着多種選擇、多種風險和許多思想道德方面的實際問題,人們需要消除對未來發展的困惑,避免挫折和失敗。德育必須對人們的發展進行引導,進行符合規律的預測、預防和指導,幫助人們少走彎路,少犯錯誤。這種預測、預防在現代社會是越來越重要。可見,德育也是一種有目的性、具有超越性的實踐活動,這種實踐活動隨着社會和人們的主體性的增強,其作用越來越重要。

德育只有緊扣時代主題,大力促進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德育才能顯示其時代特徵,體現其超越性的本質屬性。如果德育不能實現人和社會對現存狀況的超越,僅僅是維持現狀現實社會秩序和人們現有思想水平的手段,那麼,德育就會逐漸陷於保守,無所作爲。德育不僅爲過去、現在所決定,更爲未來所決定。因此,學校在構建辦學目標和學生培養目標時,確定了與各個年級品質培養相呼應的具體目標來幫助引導學生建立和實現道德的目標,在這一過程中“道德教育中總是以應有或理想的境界、社會和人,在道德目標的追求與現實之間總是存在某種必要的張力”(《德育社會學》一書)。如此,學校道德教育具有了超越性,就有可能引導學生實現價值可能性。因此,具有了超越性的道德教育是合目的的道德教育。

二、引導性

學校道德教育是道德價值的引導和個人德性追求的自主活動的結合。引導性意味着道德教育的影響是建立在求教育者的自主性上。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說過:“我深信,只有能夠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纔是真正的教育。”“只有學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樂於接受時,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唯物辯證法認爲,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外因只有透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只有變“要我做”爲“我要做”,變“他律”爲“自律”的時候,學生內部活動才能被啓動,其思想道德素質才能真正提高。正如陶西平同志所說的:“素質教育的關鍵在於充分調動學生內在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形成內驅力,由此推動學生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形成各種良好的素質。”

而這良好的素質形成,需要教師平常對學生各種良好習慣的訓練和引導。從小學生道德行爲習慣形成的特點看,低年級甚至中年級的兒童,其道德行爲多半是在教師的要求下,或仿效他人的情況下實現的。到了高年紀,其道德行爲的自覺性才日益明顯地發展起來。所以,良好的習慣不可能靠自發形成,必須經過指導和訓練。同時,還要明確,習慣是一種定勢,不良習慣一旦養成便難以改變。小學階段是小學生諸多習慣養成的起始階段。烏申斯基有一句名言:“良好的習慣乃是人在某種神經中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這句話道出了良好道德習慣對於人的極端重要性。由此,在高度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從小學生開始就應重視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重視從生活實踐中逐步引導學生的道德理解、道德意識、道德情感、道德判斷和道德品質的自我構建。

如我們在創設各種德育活動中應充分發揮兒童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出發,正確地應用教育學、心理學和方法論等基本理論、基本方法,以研究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爲核心,創設有利於發展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環境和恰當的教育方式,以此來引導和激發兒童自我教育的動機,促進兒童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以此獲得“變他律爲自律”。這樣讓學生逐步地從自主的生活實踐中,從自己的道德體驗中,獲得自我超越,獲得在多元價值中選擇自我的價值定向,從而自主地培養自己的德行品質。

我們所處的時代正經歷着翻天覆地的變化,隨着德育外在環境的發展變化,我們學校德育工作者應努力更新觀念,教育的思路和手段也應相應地發生變化,要從長遠的發展觀、社會觀來正視自己的教育對象,不負教育的光榮使命。我們的學生最終是要走上社會,成爲社會人。一個人走上社會無論是環境的適應,還是知識技能的獲得,抑或事業的成功,都靠自己的拼搏,即靠自己的不懈努力,而他是否努力以及努力的程度如何與他自身的綜合素質密切相關,而他的綜合素質如何,又以自我能力相關,自我教育能力越強,就越有利於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其生存和發展能力就越強。所以,只有從小學生開始積極引導和培養兒童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適應教育改革的需要,社會發展的需要,個人成長的需要。

三、指向性

學校教育是一個倫理性的整體結構,無論是學校課程,管理實踐和學校所營造的精神環境等,都具有價值的意蘊。對學生道德發展而言,它們都是具有互動性的教育意義結構。學校教育在整體上以人類社會的崇高價值作爲建構教育目標、安排教育內容、籌劃和開展學校教育各種活動、美化教育環境的價值基礎,並且把這些崇高價值滲透於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學校教育作爲倫理性的整體,意味着學校教育在實踐中具有價值指向性。也就是說,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具有道德教育意義,對學生的道德發展構成價值影響,即學校教育各個方面均包含着道德教育,教師在創設德育的各種途徑中會有一定的指向性。如:教育引導學生,要獨立完成作業,練習和考試,這是誠信教育;上課不遲到早退,這是守時教育;遵守課堂紀律,不影響其他同學,這是自律守紀教育;學會傾聽教師的講解和同學的發言,這是尊重教育;積極參與課堂討論,這是合作教育。

還有社會實踐、主題教育、團隊活動等等,對學生都產生積極的教育作用,都將促進學生道德精神的成長。其實,一個合格的教師,在提高德育教育的實效性上,他都能充分利用教育教學中的各個環節,如:作文課,班會等活動,有意識,有步驟地引導學生的道德評價能力,逐漸由現象到本質,由依賴別人評價到自我評價,由片面到全面發展。他有時甚至是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微笑,一個目光,或一種批評和一個預期的懲罰等,都是有意識地對學生的行爲進行定向控制和改造,最終形成預期的行爲習慣,他德育指向都十分明顯。當學生在獲得一定道德成長的良好狀態下,就會自然朝着道德的指向發展,最終形成預期的行爲習慣。

因此,我們學校教育要形成一致的、有效的、正確的道德教育途徑,努力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激發學生的道德意向、情感體驗,形成穩定的情感和正確的情感定向。透過認知體驗,把德育內容帶進人的生活情境,與個體的生活經驗及其感受聯繫起來,從而進一步理解價值,體驗價值,力行價值,實現道德行爲。

此外,對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適當進行倫理反思。因爲學校教育是倫理性的社會實踐,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都是進行價值評價的對象,評價它們是否是貼近現實的道德生活的,是否是合理的,是否是合道德的,是否能夠對學生進行有效而正確的道德教育,是否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形成有積極影響。如此,讓道德都在現實生活和具體人生的反思基礎上的提升,這種提升是以道德的可能性爲指向,因爲可能性意味着對道德現實性的進一步建構,意味着在更高、更廣、更豐富的層面建構道德精神。

四,實踐性

學校道德教育雖然是在學校裏組織進行的,是透過道德教育的內容、手段、方法和情境實施的,但是學校道德教育從根本上說是透過學生日常生活及其經驗而產生作用的。因爲道德表現在日常行爲中,它本質上是實踐的,是人的具體的生活所包含的,也是指向具體的生活的。道德的學習與發展也是在生活的實踐中進行的,離開了生活,道德教育是無意義的,也是無效果的。如此說來,學校的道德教育總是以關懷學生的現實的生活爲價值取向的,學校道德教育的實踐性就意味着學校在價值引導的基礎上,透過系列的道德教育實踐活動來實現兒童品德的由“知”到“行”這一目的。如開展小學生日常行爲規範訓練和各種實踐活動等形式來幫助學生獲得對生活意義的領悟,獲得對生活、對世界、對人生的反思和感受,獲得對現實生活中人性的豐富性和複雜性的認識,從中開拓了學生豐富而獨特的精神世界和形成學生對世界、對他人、對自己的道德關懷意識。因此,好的道德教育是內在於生活的,是必然地與生活的意義聯繫在一起的。這是道德教育實踐的含義所在。

其次,再面對我們的教育對象的年齡來講,他們是兒童。兒童在道德形成的過程中,常常會產生許多錯誤概念或糊塗觀念。因此,對小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不要講空洞的道理和抽象的概念,而是在進行通俗的說理和評價促進小學生對道德知識的理解的基礎上,再透過實踐使學生獲得道德行爲的經驗和富有積極情感色彩的體驗。當學生從實踐中親身體會到按一定的道德要求行爲給集體、別人帶來好處,得到輿論的好評的體驗時,他們纔會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教育者的道德要求的正確性,從而加強繼續執行這些要求的堅定性與熱望。

其三,隨着德育外在環境的發展變化,德育手段也應相應變化。如果學校僅僅利用各種手段獎懲、約束兒童的生活中的行爲,那麼就把道德教育變成了道德控制。這種道德教育不但不能培養兒童的道德自主性和道德判斷能力,反而把兒童訓練成唯唯諾諾的服從者。如此缺乏生活實踐性,我們學校道德教育僅僅成爲道德灌輸和道德管制,容易失去道德教育的實效。而在學校教育裏一切會被認爲是絕對適當必要的。事實上,這已經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了,而是嚴格的道德監督。兒童是小心的生活在倫理之中,根本無從談起道德的自主發展。他們一旦走出學校,那些道德戒律的作用便不大或無用了。而今我們所處的時代,正經歷着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變化,必然引起社會心理環境的變化。學校作爲整個社會大環境的組成部分,必然也會受到影響。因而學校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手段也要發生變化。如:在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我們可以積極開展“重在實踐,體驗過程”的課題研討活動,做到“三個結合”,既“以人爲本”,與“依法治校”相結合;“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校內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如此充分的發現、利用學校內部及其周邊社區的各種社會自然環境等德育資源,積極的創設德育情境,讓學生在學校接受有關德育資訊的同時,在現實生活中獲得切身體驗,真正對教育者所傳送的品德內容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有所內化,將外在的品德規範轉化爲學生自己的品德言行。

我認爲,要使學生成爲一個和諧發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所理解併產生強烈的情感,我們應廣開思路,廣泛開展有利於學生身心發展的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透過不斷地練習,使許多道德行爲形成牢固的習慣;在活動中,增進感情,獲得友誼;透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大家和諧共處,互相幫助,互相尊重,互相諒解,從而形成良好的校風。

綜合以上德育的幾個特點的闡述,說明學校道德教育如果離開了學校教育各個方面的作爲倫理性結構的協同影響,就不能對學生的道德發展形成有效的價值引導;同時也說明學校道德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組織開展的道德教育課程和道德教育活動,而是貫穿於教育的一切方面。爲此我認爲:學校道德教育要在國家教育方針的引領下,高屋建瓴。努力創造出有利於個體道德發展的良好環境,即創造出以人爲目的的,基於個性的自主、自由、自律、自覺而展開的教育活動,以寬容、健康、快樂、向善的精神展開教育與個性的交往的教化方式,引導學生個體德性的養成和對美善生活的追求,從而建構最佳的道德精神和道德品質。

小學生德育課堂的心得體會3

班主任是一個教學班的組織者,影響着每一個學生在德,智,體各方面的健康成長,影響着他們一生的生活道路。我作爲一名班主任,既感到自豪又感到任務的艱鉅。記得一位教育專家說過:人們在同一年齡對同一知識的學習能力是不一樣的,有早晚之分,也有快慢之分,從而形成自己的學習曲線,一個人如果在短時間內提高成績,並不是件難事,但要想改變一個人的行爲習慣,改變一個人的思想則是難上加難。所以在我們對學生的啓蒙教育階段,在學生形成人生觀價值觀的過程中,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並且方方面面、時時刻刻的貫穿在每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讓德育工作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讓我們的孩子邁好人生第一步,讓未來的社會多一份安定和諧。那麼,怎樣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呢?

一、從我做起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

法國大文豪雨果說: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靈魂。教師要做好學生靈魂的工程師,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教師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來薰染學生的行爲,爲人師表,以身作則,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工作中,老師不僅要用師德規範來約束自己的行爲,也要把《小學生日常行爲規範》納入自己的條例,因爲在老師的眼睛監督同學行爲的同時,還有幾十雙眼睛注視着自己,老師們做事嚴謹的態度,一絲不苟的精神,說到做到的品質對學生其實更是一本可以研讀的書。在學校裏,班主任接觸學生的時間最長,開展的教育活動最多,對學生的影響最大,在學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鏡子、一本書。因此,規範學生的行爲,首先要規範自己的行爲;提高學生的素質,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質。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爲人師表,率先垂範。我作爲一名班主任,在工作實踐中,要求學生做到的,我首先帶頭做到;要求學生講文明禮貌,我首先做到尊重每一位學生人格,從不挖苦諷刺他們;教育他們熱愛勞動,我每天早上和學生一塊打掃環境衛生和教室清潔衛生;教育學生搞好團結,我首先做到和各位教師搞好團結;和學生交知心朋友;在學習上,要求學生書寫認真工整,我在板書時首先做到書寫規範認真。這樣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經成了一種無聲的教育。教師是學生心目中的榜樣,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作爲教師更應提高自身素質,樹立職業道德,以高尚的道德風範去影響學生,當好學生健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二、真正從內心去愛護學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關鍵。

“愛是教育的潤滑劑",愛是溝通教師與學生情感的紐帶。透過和學生接觸,我充分認識到了“愛心”在師生關係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談到班主任的工作,我不禁想起法國作家拉封丹的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試,看誰能把一個人身上的大衣吹掉。北風首先施展威力,行人爲了抵禦北風的侵襲,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風和日暖,行人覺得暖洋洋的,開始解開鈕釦接着脫掉大衣。”這則寓言給了我很大的啓示:“北風”,“南風”無異於班主任積極的工作方法,而“行人”也就是“學生”了。我們在工作中,是用高八度的調子,盛氣凌人去壓服學生呢?還是用誠摯的情感去熱愛、尊重、信任每一個學生呢?當然,我們都願意選擇後者,願意做“南風”,也就是說在工作中要運用情感和愛來誘導,教育學生。對學生有愛,並不等於一味的遷就和放縱他們。所以這個“愛”必須和“嚴”相結合,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接受理解你的愛。

三、規範學生日常行爲規範教育,加強各種能力的培養

小學教育主要是養成教育,一個人能否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和高尚的思想品德,關鍵在於小學階段的教育,特別是低段的教育。學生良好的思想行爲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透過每一件事,每一項活動,每一節課,長期薰陶才能形成。

1、重視在課堂內的常規訓練,培養學生的自控能力。我首先要對他們進行常規教育和訓練,嚴格要求,一抓到底。長期以來,我針對班上學生實際,利用一切有利時間加強了學習習慣的培養。首先訓練學生正確讀書和寫字的姿勢,每天提醒他們注意習慣的培養。讀書時要求全班同學都拿起書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做作業,就不停地提醒糾正不良姿勢。當學生起來發言時,則要求他們站端正,兩眼平視前方,態度自然大方,並且說話時聲音要響亮,吐詞要清楚。在聽的能力方面,則要求他們注意聽別人說話,聽清楚說話的內容,記在心中,要說得出來。這些辦法對學生聽的習慣養成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現在學生在課堂上讀寫、坐站聽說的正確姿勢逐步養成,增強了自控能力,課堂秩序有明顯好轉。

2、建立全班學生輪流值日制度,培養自育能力。值日問題,過去的一貫作法都是隻讓幾個幹部輪流,經過實驗觀察,我發現這樣下去只能是好的學生好,差的仍然趕不上。爲了全面培養學生自育能力和競爭意識,在德智體美勞幾方面得到全面發展,讓每個學生都有鍛鍊的機會。採取了全班學生輪流值日後,學生表現出十分積極興奮的狀態,總是盼着自己當值的那天。值日生要負責當天的學習清潔、紀律、收發作業等,這樣每個學生都有獨立工作機會,在值日中學會管理,培養學生獨立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值日生既要去管理別人,那首先就得以身作則,纔有說服力。實踐證明:學生在值日中不僅自己嚴格地遵守紀律,而且表現出較強的工作能力和責任感。透過值日,使我進一步認識到:學生是班級的主體,學生是班級的主人,每個學生都有組織和管理好自己班集體的責任和義務,也有參與管理班級的權力,從而激勵學生更加熱愛自己的班集體。促進學生"主體意識"的確定。

3、建立學生一日常規,培養學生自理能力。

爲了規範小學生行爲,我根據班裏的實際情況制定了班上一日常規。要求學生每天按時起牀睡覺,文明禮貌,培養學生自理能力,並針對低年級學生特點主要學會自己洗臉、洗腳、洗小件衣服,在宿舍也要主動掃地和倒垃圾。總之讓孩子透過勞動來理解勞動的意義,體會勞動的艱辛,體貼父母的辛勞,體現尊老敬老的美德。

四、培養良好的班集體作風

一個良好的班集體要形成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去影響,制約每個學生的心理,規範每個學生的行爲。正確的輿論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對班級每個成員都有約束、感染、薰陶、激勵的作用。在扶正壓邪,獎善惡的過程中,輿論具有行政命令和規章制度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因此,班內要注意培養正確的集體輿論,善於引導學生對班級生活中一些現象進行議論、評價,形成“好人好事有人誇,不良現象有人抓”的風氣。記得我剛接一個新班的時候,班裏學生的"傲"氣很重,都看重"大事",不注重自己身邊發生的小事,不屑於做小事。如:放學後窗戶沒關就走了,大白天六個管燈全開着卻不以爲然等等。針對這種情況,我組織開展了《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的班會,會上對小事該不該管進行了辯論,還列舉同學身邊發生的小事造成的危害,最後得出結論:“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實踐證明:有了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就會無形的支配集體成員的行爲和集體生活,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總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項艱苦而耐心的工作,,作爲一線班主任,讓我們都伸出雙手,拿出全部的愛,扶好我們的孩子們走出人生第一步,把基礎教育的德育理念昇華,教是爲了不教,讓我們和同學們一起去享受成長的幸福、快樂吧。我堅信,“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穫”。

小學生德育課堂的心得體會4

今天突然看到11年夏天在烏魯木齊兵團二中參加“中小學德育研討會”的聽課筆記,有點心血來潮,認真的讀了兩遍後感覺真的很有理論價值的,所以就再整理一下了。

聽了韓珍德老師的課,有幾點我是很感興趣的。“德育就是要主抓環境衛生”這是韓老師的經驗之談,這一點在魏書生老師的講座中也有所體現。魏老師說“德育的成功就是學校沒有一片紙片”可見兩位專家對校園衛生的重視程度都是很高的。也說明了一個良好的衛生習慣在學生的成長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學生的品德塑造不可或缺。在以後的級部政教管理中我們必須重視學生衛生習慣的養成,讓學生能在一個乾淨舒適的環境中學習。

新的教育法明文規定不準體罰學生,這讓我們衝在第一線的老師感覺非常不安,從古到今教育都是嚴師出高徒,現在讓我們高度的尊重學生,完全的給予學生人權,這樣真的就能教育出優秀的學生嗎?我在懷疑,衝在一線的老師們也在懷疑。實踐經驗告訴我們適當的懲戒是有利於教育的。韓珍德老師在他的講座中也提到了處理學生的問題,他的觀點也是“教育的懲戒是必須的”我不反對理想條件下的教育理論:“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敵意中,他就學會了爭鬥;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恐懼中,他就學會了憂慮;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諷刺中,他就學會了害羞;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恥辱中,他就學會負罪感;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表揚中,他就學會了感激;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中,他就學會了自愛”這樣的理想條件下的教育方式就要運用到理想條件下的孩子們。如果孩子已經有了一些不良的惡習或者說有了很多不良惡習,我們還用這種理想的教育方式,可能就很難達到我們的教育預期了,這也正所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啊,不同的情況運用不同的處理方法,靈活處理方能達到更加理想的教育效果。從另一個角度考慮,一個孩子的成長沒有經歷一點挫折,他能更加健康的成長嗎?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不能。一首歌詞中寫到“不經歷風雨何以見彩虹”這也說明適當的懲戒,讓學生在犯錯誤時受到一些應有的懲戒,讓他們更清楚的認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更加懂得責任,知道自己的過錯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學會擔當。這也是我們教育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也是以後孩子人生道路上的一筆精神財富。

任小艾老師提出了一個觀點很新穎:“所有的孩子都沒有錯,只是我們的思想還沒有改變,現在孩子的思想沒有受到傳統思想的束縛”這一觀點我認爲能很好的解釋現在的教育現狀,很多老師都說現在的學生不好教了。其實不是不好教了,而是我們不能接受了。孩子的想法、做法都有點超前不能讓我們滿意,我們提出的要求他們也不能接受。這一現狀其實就是思想的分歧,問題不在孩子而是因爲我們的思想還沒有解放出來,還在傳統思想的束縛中。社會進步了,人們的思想也應該是進步的,我們再不能拿我們上一代教育我們的思想來教育下一代了,與時俱進迫在眉睫。改變從我們老師開始吧!

國家教育政策一直在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但是考覈教育成果時卻往往只看學習成績或者說是考試成績,不同的考覈制度就決定了我們不同的教育結果。韓珍德老師說:“在小學不是學多少東西,而是要學會多少習慣,學會學習的方法,學會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能力是現在教育的公認目標,但是在落後的西部地區教育任然處在學習知識這一目標上,對能力的培養還沒有真正重視起來。當然沒有重視能力培養不光與我們老師有關,更重要的是我們的上級管理部門,他們評價教學也一味的只看考試成績,這就促使我們老師忽略了德育,忽略了能力的培養,把考試成績視爲自己唯一的追求目標,更有一部分老師也利用這一法寶登上了領導的寶座。這些領導當然也會用同樣的標準來要求他的下屬,視成績爲教育的終極目標,從而培養出了一批高分低能“人才”。非常期待國家能真正把考覈老師的標準和素質教育的政策接軌。能讓老師真正的可以培養有用的高素質人才,真正把教育目標用在育人上。

小學生德育課堂的心得體會5

德育工作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工程,如何幫助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做法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對學生的未來成長十分重要。而教師從中扮演的應該是一個引導者。如何當好這個引導者,下面我根據現實工作來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加強養成教育,提升管理水平。

1、教師平時的做法舉止很重要,俗話說得好,教師應該爲人師表,因爲學生很喜歡模仿教師的言行,如果教師平時的言行舉止都不規範,那就談不上去教好學生。

2、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需要教師時常加以提醒,因爲學生畢竟還是孩子,他們有的時候容易遺忘,所以需要教師給予及時的提醒,如我們平時的排隊吃飯不能插隊,不能在公共場所吃零食,教師講課的時候不能插嘴等。

3、可以把一些文明禮貌知識滲入到我們的課堂,當那些內容與所講的知識點有關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聯繫現實說一說,如五年級的學習內容“文明只差一步”,就可以拓展出生活中我們要講究衛生。

4、批評與表揚並行,當學生屢教不改的時候,如排隊的時候總是講話,勾肩搭背等,可以適當批評,並讓他站到隊伍的最後面作爲懲罰。對那些講文明、講禮貌的學生可開展適當表揚,並列爲榜樣,讓其他學生學習。

5、學校要與家庭並行,教育子女不只是學校的事情,還需要家庭的教育,所以孩子生活中的家庭成員也應該樹立好榜樣,尤其是低齡兒童。

二)加強德育常規,重在實踐教育。

1、每個學期開學的第一、二週,都是學校的教學常規周。校少先隊大隊部要求各中隊組織學生學習貫徹《德育大綱》和《守則》《規範》以及我校規章制度,嚴格考覈班級工作,每日一檢查,每週一小結。

2、加強學校文明崗的執勤力度。每天安排禮儀衛生、紀律、兩操、放學路隊的執勤隊員,檢查監督每個在校學生的行爲表現,對校園內不文明行爲給予及時糾正。使學生養成良好行爲習慣,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3、加強執勤隊員行使管理、監督能力的培養,充分發揮少先隊、值勤崗的職能作用,值勤隊繼續參與學校班級日常工作的檢查評比,做好當日的情況記錄,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三)開展多種形式的主題教育活動,進一步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1、愛國主義教育

每一個學期我校堅持抓好每週一的升旗儀式和國旗下講話,以激發學生愛國熱情,樹立正確的國家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意識。

2、安全法制教育

加強安全知識的宣講教育。持續抓好學生在校園內、外的安全工作,簽定有關責任書,規範制度,落實好各種措施。在每位教師和學生的腦海中樹立“安全無小事,責任重於山”的意識。

3、環保教育

配合學校的校本研訓,教育學生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

4、文明禮貌教育

本學年,我校繼續加強了學生常規教育,特別是文明禮貌教育,以班級教育、自我教育爲主,紅領巾督察隊爲陣地,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少先隊主題活動

1、主題月活動

依託節慶日、紀念日等有意義的傳統節日開展形式多樣的少先隊活動。如三月份:讓大地披上綠衣裳——環保主題教育月。四月份:民族精神代代傳——民族精神主題教育月。五月份:讓真情滿校園——感恩主體教育月。六月份:金色童年歡樂過——勤學善思學習月。七月份——八月份:(暑假實踐活動)。

2、特色活動

依託校園美文誦讀,書香墨香的特色,開展形式多樣的少先隊活動。

總之,學生的德育工作需要每一個培養孩子的人去用心、細心、有恆心地去努力實踐。

小學生德育課堂的心得體會6

學校可以把主題教育分解成爲內容各異的專題:每年的3月爲文明禮貌教育月,4月爲革命傳統教育月,5月作爲法制紀律教育月,6月爲理想前途教育月,7-8月爲社會實踐教育月,9月爲行爲規範教育月,10月爲愛國主義教育月,11-12月作爲藝術活動月等。這些主題教育,既各有側重,又互爲依存,構成了一個多姿多彩的德育系列。讓學生的情操在活動中得到了陶冶和昇華。增添了他們的德育“內力”。

社會處於一個不斷變革和發展的時期,學校德育工作面臨嚴峻挑戰,爲了做好學校德育工作,必須做到校長重視德育工作,提高教師德育水平,加強校園周邊環境治理,開展系列活動,拓寬德育途徑,方能撐起教育的一片晴空。

一、開展系列活動,拓寬德育途徑。

課堂教學作爲學校德育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其“威力”無庸置疑,然而學生的心靈是廣闊的,,思維是活躍的。面對紛繁複雜,瞬息萬變的社會,德育,如何有效的“釋疑解惑”,讓學生“不畏浮雲遮望眼”。顯而易見,僅課堂的作用是不夠的。老師對”5+2=0“的感悟很深,學校五天的教育常被兩天的社會負面影響衝得一乾二淨。德育,並非理論的詮釋和道德的選擇,也不僅僅意味着概念的掌握和行爲的表現。現代的德育內涵是豐富而博大精深的。爲了適應學生身心特點和社會的變化,在堅持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持之以恆打好”陣地戰“的同時,也要開闢”輔戰場“,開展好日常行爲規範教育,主題教育等。

1、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德育,作爲一種教育過程,是永恆不變的,作爲一種教育現象,其內容又是多種多樣的。每個德育過程和德育內容,都是針對教育對象特點和教育目標要求進行的。學校要把握住德育特點,順應時代變化,捕捉學生需要,處理好德育過程持續性和內容靈活性的關係,實現德育的不斷創新,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就是頗具代表性的舉措。

2、系統全面的開展日常行爲規範教育。首先搞好入學教育,在學校,學生最先接觸的是入學教育,教育內容除學習目的、方法的教育外,大多涉及洗漱、衣着、舉止、衛生等最基本的日常行爲規範,日常行爲規範很多,習慣的養成也非“一蹴而就”,不“習”就不成“慣”。學校應結合實際制定可行的《學生日常行爲規範。》,把日常行爲規範“三字歌”發至各班張貼,每天早習前,強化學生齊頌。

文字,畢竟是一種形式上的要求,或者說是“軟”要求。讓學生變成自覺的習慣,真正對學生具有約束力,學校要專門設立“文明衛生監督崗”,對學生執行《日常行爲規範。的情況進行實地監督。若學生不經意違反規定,“文明衛生監督崗”便會及時提醒,校園廣播站不定期的對那些“出格”者曝光,每位學生遵守日常行爲規範的情況與班際流動紅旗掛鉤,這樣學生就不敢“輕易妄動”了,久而久之,好的行爲習慣就養成了。

二、學校校長應重視德育工作

目前,上面對學校的評估體系中突出了教學質量(智育)方面的評價,滋生了許多校長以分數論英雄的單一學校發展模式,忽視了“士有百行,以德爲首”的古訓。古往今來,那些汗青流芳的偉人豪傑,無不把道德的追求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努力崇名德,皓首以爲期”就是當下人們發自內心的渴盼。在學校教育中,道德與之相伴的德育,始終被人奉爲圭臬,道德成了社會全面、和諧發展的核心,從而要求校長要重視德政。常言道:“一個好的校長,就是一所好的學校。”的確,校長的辦學理念,人格魅力,學識水平和管理能力,不僅引領着學校的辦學方向,還決定德育目標實現的程度,因此要求校長做到行勝於言,做到校務公開、公平、公正,學校的重大決策,大額開支一律班子集體研究,一個集體的凝聚力,就是透過校長這些“善舉”而使之“潛滋暗長”,比太多的的約法三章來得“美麗”,彰顯了校長的高尚情操,爲學校營造良好師德之風開啓了一扇門。

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德育水平。

只有加強學校德育工作,培養新世紀的接班人,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讓全體教師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人生觀、具有良好的師德,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掌握對學生進行正確評價的方法,才能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爲達到此目的,必須做到:

1、務實教師教學基本功,提高“言傳”效率。成立專門的德育教研組,在教師中開展崗位技能比賽,每年開展評選“教學新秀”和每位教師上一節“德育佳課”活動。組織教師認真學習和貫徹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不斷提高教師的德育工作水平。除此之外,還要提高教師的思想境界和師德水準,增強“身教”的效能。從抓師德教育入手,在教師中深入開展“講師德、育新人、講奉獻、爭先進”和“樹師表形

象、鑄偉大師魂”活動。要求教師做到“五心五提倡”,即忠誠黨的教育事業一片忠心;對待學生一片誠心;服務學生周到熱心;瞭解學生全面細心;教育學生誠摯耐心。提倡艱苦創業,獻身教育;提倡奉獻敬業,崗位成才;提倡爲人師表,教書育人;提倡園丁育人,循循善誘;提倡健康娛樂,崇尚科學。在教師中樹立起無私奉獻、敬業愛生、自尊自重、艱苦奮鬥、奮發爭先的忠告形象。每年的教師節姚評選表彰“十佳青年教師”和“師德之星”活動,讓榜樣的力量感化每一個心靈。

2、做好學校的德育工作,教師首先要以身作則,爲人師表,認真執行《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嚴禁體罰與變相體罰學生,侮辱學生人格等一切違反教師職業道德的行爲。

3、教師還要不斷更新德育內容、德育方法和德育途徑,形成符合素質教育的思想、觀念。因爲新時期的學生思想活躍,求知慾強,他們的愛好和興趣具有開放性、探索性和創新性。從而要求教師成爲政治堅定、思想過硬、品德高尚、知識淵博、精於教學勤於育人的能勝任思想政治工作,實施素質教育的精兵強將。

四、加強校園周邊治理,優化育人環境。

關心和保護學生的健康成長,維護好校園治安秩序,是實施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保證。要讓世人明確抓好校園治安秩序,不僅是學校的職責,也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和義務。只有動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齊抓共管,校園治安綜合治理才能落到實處,學校才能安定、穩定。充分發揮法制副校長的功能,組織師生學習《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規。成立校園治安綜合治理領導小組,經常分析校園周邊的治安狀況。配合公安、文化部門清理好校園周邊200米以內的網吧,電子遊戲室,桌球室,整治好校門口亂擺攤設點,亂停車的現象。

當今世界正處於一個不斷變革和發展的時期,人們的道德水平良莠不齊,不良的德行不斷衝擊者學校這方淨土,對學生實施“超強社會化”影響,使學校德育工作面臨嚴峻的挑戰。本人透過十多年分管學校德育工作的經歷,略談如何做好學校德育工作的點滴體會。

小學生德育課堂的心得體會7

德育工作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對於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也尤爲重要。

一年級語文的第一課就是學前教育,在這一課裏,學生要學習的並不是語文知識點,而是要明確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去學習?一個學生應有的學習習慣到底是如何的?在語文書的第二頁,有一幅插圖,裏面有學校、老師、家長和學生。所以,我讓他們自由地說說自己的感受。很多同學也說到了,我們要做一個有禮貌的孩子,跟爸爸媽媽分別時,要跟爸爸媽媽說“再見”;見到老師時,要主動地上前問好。是的,孩子們都很聰明,只需要我們稍加引導,他們就會表現得十分出色。但是,我們也要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加以落實好,讓他們成爲文明有禮的好學生。

此外,學生還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坐姿,看書時的姿勢和寫字姿勢等。我們要做到三個“一”——一尺、一拳和一寸。這樣對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良好習慣的養成都有着積極的作用。在上課的時候,注意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細節,然後總結出我們該怎樣做。

教材中的德育內容往往是內在的,深層次的。它需要教師們去發現,去挖掘其中的內涵。例如,《我多想去看看》一課講的是我很想去看看天安門。文章結尾重複出現“我多想去看看”,這說明了作者對我們首都的嚮往之情。在這裏,我們要利用朗讀的方法,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的渴望之情。此外,老師也利用多媒體,給同學們展示首都北京的'風景,讓同學們好好看看我國的大好河山是怎樣的。在課本的練習題上,有兩個句子提到“我們愛北京。”“我們愛五星紅旗。”這是一個讓學生認識我們的祖國的一個很好的機會,也是培養他們愛國主義情懷的好時機。

《平平搭積木》一課雖然講得很簡單,一個小孩在搭積木,要搭房子。但是,他能想到的人卻有很多,有着無私的奉獻精神。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教導我們的學生,不能總是想着自己,要多爲別人想想。《借生日》裏的小云告訴我們,不能忘記我們親愛的媽媽的生日。是啊,小學生的年紀雖小,但是他們也能深深地感受到爸爸媽媽對他們的愛,有時也許一個簡單的問候,也能使爸爸媽媽舒心地笑了。就讓小學生們從小開始,學會怎樣當一個孝順父母、心中有着博大的愛的人吧!

教師可以透過培優輔差,批改作業,指導書寫等途徑與學生進行心靈的接觸。透過培優輔差,讓學生知道,老師是時刻關注、關心自己的成長的。此外,老師還可以在作業批改上與學生進行交流,鼓勵學生樹立信心,確定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樣,學生纔會不斷增強自身的道德情操,並且將它轉化爲學習的動力,奮發向上。

每次的班隊課都會有一個主題,我每次都會讓學生充分地參與其中,讓學生盡情地說,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例如,我開了一次安全主題班會課,我會把時間交給學生,讓他們在我的啓發下,思考自己應該怎麼做。我想,我們要相信孩子們的能力,相信他們能夠把事情做好的。

總的說來,我認爲德育教育是一個很細緻的工作,他滲透於我們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去。所以,我們要注意每一個細節,抓住每一個教育的良好機會,適當地展開德育工作。我相信,透過我們的努力,我們一定培育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學生!

小學生德育課堂的心得體會8

新的課程標準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指導我們,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主義責任感,努力爲人民服務,要使學生成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這充分說明了德育教育在整個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作爲基礎學科的語文肯定也必須重視德育教育。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開發學生智力的同時,應該有意識地加強理想教育和科學興國教育,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尊師守紀、助人爲樂、爲人民服務的社會主義道德,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使學生由技能的學習提高,直至思想的昇華。然而,小學語文教師如何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既講“文”又傳“道”,“文”、“道”有機滲透呢?

本人結合教學實踐,談三點體會德育滲透的內容很廣泛,它包括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品質教育等幾個方面的內容。小學語文課的幾百篇課文所涉及的德育滲透內容,方方面面無所不有,但每篇都有側重面。教師要找準每篇課文的滲透重點。如政治教育包括:熱愛黨、熱愛領袖、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人民,擁護社會主義制度等,教材中,側重這方面的課文有《開國大典》,《圓明園的毀滅》,《難忘的一課》等等。思想滲透包括: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教育等,教材中側重這方面滲透的有《我不是最弱小的》、《慈母情深》、《生命,生命》等等。道德滲透包括:熱愛集體、關心集體、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助人爲樂等,教材中,側重這方面滲透的有《觸摸春天》,《網上呼救》,《鄉下人家》等等。心理品質滲透包括:培養良好的興趣、愛好、意志、情操等,教材中,側重這方面滲透的有《全神貫注》、《父親的菜園》、《魚游到了紙上》等等。有了重點,就能在備課、講課、作業佈置等一系列教學環節中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就能避免盲目性和隨意性,就能提高德育滲透的效率。

教師在備課時應充分了解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挖掘教材內容,按照課文的實際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適宜的施教方法。比如小學語文第九冊《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篇課文,全文記敘了這樣一件事:兒時的巴迪寫了一首兒童詩,媽媽的評價是:精彩極了,當他迫不及待地等爸爸的評價卻是;糟糕透了,正是因爲這兩種決然不同的風,讓小巴迪健康,勇敢的面對自己,最終成爲一個有用的人。再如,《慈母情深》,母親工作那麼辛苦,家裏那麼窮,可母親從不剝奪兒子讀書的權力,這是多麼偉大的母愛呀!正因爲有偉大的母愛,兒子也突然間長大了。用媽媽給的買書的錢買了奢侈的罐頭——給媽媽吃。確實是很感人啊!

針對課文特點,設計滲透方法。

1、“設身處地”的方法。透過採用心理換位的方式,使學生在心理上改變角色,這樣可使其與作者、主人公之間產生情感共鳴。容易把對文章中的思想內容學習變成自己的體驗與感受。如《悲壯的一幕》、《大江保衛戰》、《印度洋上生死夜》、《船長》等課文部可用這種方式。教師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分角色進行表演,讓學生站在主人公的角度上去體會主人公的所見、所聞、所想、所行,增強對課文的理解。

2、“身臨其境”的方法。透過再造想象的心理活動過程,把抽象文字元號描述的事物還原,形成相應的新形象,可以增強學生置身其中的感覺,激發他們潛在的情感。如《將心比心》、《尊嚴》、《風箏>等文章可用這種方法。這些課文都有教育孩子如何做人。《黃果樹瀑布》,《富饒的南沙羣島》,《美麗的小興安嶺》課文中描寫的日月星辰、巨川大山、花草樹木、鳥獸蟲魚等景物,已經融進了作者讚美之情,不再是純客觀的景物,而是一種人化了的自然美。享受課文中美的內容、美的語言、美的畫面、美的情感,對學生無疑是一種薰陶感染,會情不自禁的讚歎祖國之美。如《黃果樹瀑布》是作者李有貴被黃果樹瀑布壯麗的景色深深陶醉而寫下的一篇散文。教學時,可放錄像,聽水聲、瀑布聲,還可放錄音,讓學生練讀:自由朗讀、伴樂朗讀、背誦。要求讀得入情入景,陶醉於美景中,自然他們的心靈得以美化,愛國之情感也就不言而喻了。祖國有這樣美的大好河山,有誰又會不去熱愛她呢?

3、“直觀演示”的方法。有一些課文內容比較抽象,學生難以接收、理解,這就需要準備充足的掛圖、教具,使教材內容變爲直觀的東西,以此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加強印象。只有學懂課文,德育滲透纔有效果。如《自然之道》、《大自然的啓示》等文章,在進行德育滲透時可用這一方法。

4、“課外活動”的方法,也是滲透德育教育的一種有效方法。透過組織興趣小組,開展演講、板報、設計製作、課外勞動、調查報告、知識競賽等活動,建立校內與校外、學習與生活的聯繫,在活動過程中去學習、理解,激勵學生學習動機、情感,能夠培養學習的興趣和意志力,促進學生品德的發展。

在語文課教學中滲透道德教育,應針對學生真實思想進行適時教育。好像細雨潤物一樣,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想教育,使之滲透到各個教學環節中去,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自覺地受到思想品德的薰陶。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素質培養,並沒有一種固定的模式,重要的是教師應有強烈的“既教書又育人”的意識。“造就一代新人”的責任感必將促使我們去發現,去總結各種方式方法,使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素質培養的嘗試日臻完善。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要採用多種方法,開闢各種渠道,積極進行德育滲透,把德育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滲透到課外活動中,也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使學生健康成長。

小學生德育課堂的心得體會9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古人告訴我們,作爲教師,首先是"傳道",然後纔是"授業解惑"。可見,德育在整個學校教育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爲它直接關係到學校所培養的人才的質量。透過四年的小學教育,我對小學德育教育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1、小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現在的小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衆星捧月,從小養成了爲所欲爲、唯我獨尊的不健康心理,不僅社會觀念淡薄,是非觀念差,連起碼的家庭觀念也極淡薄。他們是祖國的未來,是祖國的希望。可是由於年齡小、知識少、閱歷淺和缺乏社會生活經驗,又具有強烈的求知慾,正處於人的發展的基礎階段。兒童的品德行爲正處在由低級向進階發展的過程階段,可塑性強,只要正確地引導,就能促進兒童向健康的方向發展,變得更加優秀。反之,如果在德育的某一環節上出現偏差,則將使兒童向不良的方向發展,就成了大家眼中的"壞孩子"。因此加強小學生的思想教育是擺在我們學校和家長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思想教育必須從小學生抓起。它對於人品的養成,起着決定性的作用。讓小學生及時瞭解思想道德的內容,他們就可以用它來規範自己的行爲,指導自己的行爲,知道自己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知道應該怎樣做人,做什麼樣的人。"合抱之木,生於毫木。""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對他們的一生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2、小學生道德品質的影響因素

透過與學生談話,家長溝通和查閱相關資料顯示學生出現不良道德品質的因素有:學生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和社會因素。

(1)學生自身因素。當前的小學生,在家中大都是嬌生慣養,稍遇不順,便會發脾氣,情緒衝動產生不良行爲,造成嚴重後果。由於受智力因素的影響,小學生對社會性的感知能力,辨別是非能力較低,道德認識不明確,甚至出現錯誤的道德認識。

(2)家庭因素。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獨生子女政策的落實,許多家長過分寵愛孩子,對孩子提出的任何物質上的要求都盡力去滿足而忽視運用正確方法對子女進行品德教育。父母離異的殘缺家庭,孩子過早地推動父愛或母愛,在單親照顧下成長。這樣,很容易出現男孩女性化,女孩男性化修改傾向;有的推動心理平衡,甚至產生心理變態。出現偷竊、鬥毆、浪蕩、內向、怯弱、憂鬱等行爲和性格特點。

(3)學校因素。在學校,小學生沒有任何方式可以免於從教師那裏獲得道德態度,道德信仰和施行行爲習慣,在教師與學生的交往中,教師始終是影響學生品德發展的強有力因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言行對學生的道德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也是學生模仿的對象。教師對待小學生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也會影響小學生品德的發展。學校環境中,人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對學生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如果一間學校或一個班級的主導因素不健康,將會影響到該集體的絕大多數人員。如果一個班級的學生有盜竊行動,老師放任不理,經過一段時間以後,班級中幾乎人人都會染有盜竊的惡習。

(4)社會因素。當今資訊社會,學校教育往往抵抗不住社會不良風氣的滲透,學生會自發地或偶然地接受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一些活生生的不良事例比學校教育來的更加直接,易於接受,在教育與現實的矛盾中小學生分析判斷能力差,不能理性地處理問題,逐步影響着小學生的思想。

3、小學生德育教育策略

小學生思想品質受多方面的影響,所以,學校、家庭、社會必須共同參與、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完成學生良好品德形成這一艱鉅的任務。

(1)學校方面。小學生喜歡模仿老師的言行,因此教師要注意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水平,牢固樹立熱愛教育、獻身教育的信念。教書育人,爲人師表。學校對教師的評價要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把政治理論水平、育人效果、師德作爲衡量教師的重要內容,而不要單一憑分數論高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該把班主任單獨評議改成與自評、互評、家長評議相結合;縮短評議時間,及時與家長溝通。保護學生自尊心,培養集體榮譽感。發現好的學生及時表揚鼓勵,對差生不體罰、不歧視,尊重愛護他們,使他們克服自卑心理,在集體中充分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讓他們看到希望,感到有了前途,有了奮鬥目標,有了人生價值,認識到個人成長離不開集體,要爲集體的榮譽而奮鬥。良好的環境,正確的班風、學風對小學生的道德行爲習慣的形成很重要。當然,學校良好的環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教育工作者長期不懈的努力,採取"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的教育方法,使學生"積善成德",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爲習慣。

(2)家庭方面。"養不教,父之過。"作爲家長,千萬不可過分溺愛孩子。應該重視對孩子的品德教育,重視培養孩子基本生活技能,對孩子的錯誤行爲不姑息遷就,用巧妙的方法來解決孩子的思想教育,如給孩子講有意義的故事。家長應積極地爲孩子一個和睦、幸福的家庭環境,讓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作爲教師應該愛護、尊重學生,對出現打架、罵人、曠課等行爲的孩子要正確疏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努力改善他們與羣體的關係,不能強制,以免使學生產生牴觸情緒,加快不良品德形成。加強與學生家庭的聯繫,透過家訪,讓學校德育走入家庭,使學校的教育要求被學生家長所瞭解。這樣有了家長的督導,學校的教育,使學生的自治、自理能力得到提高。

(3)社會方面。校內校外教育結合,加強社會實踐活動。認真組織好社會實踐活動,把社會實踐活動作爲加強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並把實踐活動作爲考評的依據之一。讓學生走出去,設立校外德育基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如帶領學生參觀民兵營,讓他們在跟軍人交流中理解德育道理。去看望孤老院開展幫助老人活動,透過幫助老人與老人交流讓他們早點體會做爲一名少先隊員最起碼要做些什麼。還可以組織學生廣泛開展"社區假日小隊"、"扶助殘疾兒童"、"參觀污水處理廠"使學生在各種活動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切身感受到自己必須做什麼。學校只有開展好這些活動,才能減少學生接觸社會不良分子或受到不良的教育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