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學習方法>

學習基礎方法的要點

學問君 人氣:1.91W

1預習不等於提前學習,合理預習讓學習更從容

學習基礎方法的要點

老師上課面對一個班的學生提出一樣的要求,而學生的接受程度不一樣,學習基礎不一樣,智力與心理素質也有差別,長期這樣的學習必然會慢慢地拉開同學之間的差距。預習的目的就是爲了孩子的學習和整個班集體學習進度一致,提高聽課效果,而不只是強調提前學習。

讀小學六年級的範榕楠上課總是注意力分散——因爲他感覺老師講的內容他經過預習都懂了。範榕楠反應很快,是一個“一看就懂、一放下就忘”的孩子,從小學一年級起,他每天晚上完成作業後都必須詳細認真地預習第二天將要學習的內容,久而久之養成了他上課不專心的習慣。殊不知,老師上課不僅僅是就課本講課本,會有很多背景介紹、知識拓展、探究訓練、舉一反三的練習。

在預習時,要做到:瞭解教材的大概內容與前面已學的知識框架;找出本章或本課內容與前面已學知識的聯繫,找出所需的舊知識,並補習此時的知識;找出本課的難點和重點(作爲聽課的重點);對重點問題和自己不理解的問題,用筆劃或記入預習筆記。

2筆記不等於隨便記,正確記筆記使學習更清晰

大多數學生對課堂筆記持否定態度。“從小學開始,我就不喜歡上課記筆記,開學初迫於無奈記一些,後來不了了之,可惜了我那本漂亮的筆記本!” “我上課喜歡緊跟老師的思路思考問題,記筆記會打斷我的思路。” “上課根本沒必要記筆記,老師講的東西書上全有,我只要在書上劃劃就可以了。” 當然,也有學生感受記筆記的好處。“我上課記筆記,一方面是爲了避免自己分心,另一方面是因爲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記一遍可以加強記憶”……

1981年,心理學家巴納特等人把大學生分成3組,研究不同聽課方式的效果。結果顯示: A組(一邊聽、一邊用手邊的紙筆記筆記,並摘出要點)大都能較完整地複述錄音內容,包括其中的一些細節; B組(在聽之前發給每人一張印有要點的紙,在聽的同時可以看已列好的要點)能講出主要內容;C組(單純地聽,不做任何其他的事)同學複述出的內容差別很大,他們各不相同的複述了一些他自己注意到的內容;更有趣的是,間隔的時間越長,C組的同學越是忽略其他主要內容而擴大了自己注意到的`那部分內容的重要性,有些人還添加進了一些錄音中未提及的相關知識內容。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記筆記目的和好處至少有三點:1.引起注意,這是我們學習知識的第一階段。 2.便於發現新內容與原有知識間的聯繫,有助於我們對它進行加工處理,存於腦中。3.提供了從大腦中提取知識內容的線索,有助於回憶起有關內容較爲詳盡的資料。

3書讀百遍其義難自現,記憶是學習的第一步

法國作家伏爾泰曾說“人,如果沒有記憶就無法發明、創造和聯想。”學生對知識有意記憶是學習的第一步。心理學研究表明,有意記憶的效果明顯優於無意記憶效果,理解記憶的效果優於機械記憶。有意記憶就是有明確的目的或任務、憑藉意志努力記憶某種材料;理解記憶就是在積極思考、達到深刻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材料。

宋朝有個讀書人叫陳正之,他看書一目十行,但讀過的書卻像過眼煙雲,很快就忘記了,這使他十分苦惱,疑心自己是不是記憶力不好。有一天,他遇到了當時的著名學者朱熹,就向朱熹請教。朱熹詢問了他的讀書過程以後,給了一番忠告:以後讀書不要只圖快,讀的時候要用腦子想、用心記。陳正之這才明白,他讀過的書所以記不住,不是因爲他的記性不好,而是學習目的不明確,方法不對頭,他把讀書多當成了讀書的目的,忽視了對書籍內容的理解和記憶。

陳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勸告,每讀完一段書,就想想這段書講了些什麼,有幾個要點,並且留心把重要的內容記住。經過日積月累,他終於成了一個有學識的人。

人們根據心理學研究成果和經驗總結歸納出許多行之有效的記憶方法與技巧,但任何記憶方法都離不開孩子的意志力,要下決心記住一段材料,就要進入“兩耳不聞 窗外事”,“頭懸樑,錐剌股”的境界。如果面對着要記的東西,連連叫苦不迭,或漫不經心,或知難而退,都不會取得好效果。

4趁熱打鐵勝於重新學習,複習也要講時效

孔子云,“溫故而知新”。就是說,複習過去的知識能得到很多新的收穫。及時複習的優點在於防止通常在學習後發生的急速遺忘,可加深和鞏固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根據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可以知道,遺忘主要發生在識記後的兩三天,那時遺忘速度最快,然後逐漸緩慢下來。所以要及時“趁熱打鐵”,切忌在學習之後很久纔去複習,那時所學知識遺忘殆盡,就等於重新學習。

複習環節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能使知識達到了系統化、融會貫通的新水平。知識的系統化是對知識的掌握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要做好這項工作:一要靠平時把概念和原理學好,爲建造“知識大廈”備好料;二要肯于堅持艱苦的思考,思想懶漢,逃避艱苦思考的人,是不可能真正掌握好知識的;三要學會科學地思維。

5培養科學的思維方法纔是學習的終極目的

在應試教育的陰雲籠罩下,學生的思維習慣大多停留在單向的線性思維上,求同不求異,求斂不求散。課堂學習的唯一目的變成了要考個好分數。不少孩子平時只滿足於記住和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考試前拼命打聽考試重點,揣摩出題老師的出題習慣,還死記硬背“標準”答案。其實,做作業、考試的目的在於將知識引申、擴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題之後的重要環節。一般說來,習題做完之後,要從五個層次反思: 1.爲什麼這樣做?想解題依據的原理;2.爲什麼想到這種方法?想解題的思路;3.怎樣做出來的?想解題採用的方法;4.有無其他方法?哪種方法更好?想 多種途徑,培養求異思維;5.能否變通一下而變成另一習題?想一題多變,促使思維發散。

要在心理操作層面上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就要徹底打破這一思維習慣,代之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的和創造性的思維能力。要培養學生的勇於批判的精神。批判精神是學生對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綜合性運用。

TAGS: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