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學習方法>

小學三年級數學學習方法

學問君 人氣:6.6K

小學三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三種數學能力中,影響程度最大的是運用數概念的能力,其次是空間關係的知覺能力,再次是基本能力(概括和推理)。

小學三年級數學學習方法

第一,加強小學三年級學生運用“數概念”的能力培養

有不少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常只重算法,忽視數概念的掌握和算理的理解。因而只能機械地應用學過的東西,或簡單地模仿做過的例題,不能在變化了情況下遷移;或者只知道一些定義,而不能全面掌握屬於這一概念的東西。

例如,學生能說出什麼是圓的半徑,但在作圖或解題時又常常只能舉出垂直方向上的半徑,不能反轉過來去解決逆向問題,沒有納入到一般的範疇或嵌入數概念體系的認知結構中去。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僅要重視算法和演算過程,尤其要重視數概念的掌握和算理的理解,加強小學生運用數概念的能力培養。三年級數學中,會出現長度單位的認識,什麼千米、毫米、釐米,很多孩子總是無法記清楚,怎麼辦呢?請大家伸出自己的右手,手心面向自己,從小拇指到大拇指,依次爲:毫米、釐米、分米、米、千米。兩指之間的距離大小表示進率的大小。你們看,小指、無名指、中指、食指每相臨的'兩指間的距離相等,也就表示毫米、釐米、分米、米每相臨兩個單位間的進率相等,都是10。而毫米與分米、釐米與米間的進率爲100,毫米與米之間的進率爲1000,食指與大拇指之間的距離較大,也是1000。記住單位對應的拇指,這個換算就變得十分簡單而且準確了。

第二,重視和加強發展小學三年級學生“空間關係”的知覺能力。

數和形是不可分開的。因此,學生掌握空間關係的知覺能力也是小學數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三年級下冊如用圓圈圖(韋恩圖)向學生直觀的滲透集合概念。讓他們感知圈內的物體具有某種共同的屬性,可以看作一個整體,這個整體就是一個集合。

第三,觀察活動。

所謂觀察是指學生對客觀事物或某種現象的仔細察看,因而是一種有意注意。培養的途徑是:教師提供的“客觀事物或某種現象”特徵有序、背景鮮明,而且要給出一些觀察的思考題。這樣有助於學生明確觀察目標,進而使他們邊觀察,邊思考,邊議論,邊作觀察記錄,以發現數學規律、本質。

“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根據例證得到三個等式:

(5+3)×2=5×2+3×2

(6+4)×30=6×30+4×30

(25+9)×4=25×4+9×4

教師要求學生結合下面的兩個思考題觀察上面的三個等式都具有什麼相同點(即規律)。①豎裏觀察,等式的左邊都有什麼特點?等式右邊又有什麼特徵?②橫裏觀察,等式的左邊與右邊有怎樣的關係?

教師再要求學生把記錄的文字:兩個加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兩個積的和,兩個加數分別與一個數相乘……整理一下就得到了“乘法分配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