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笑話>

古代漢字笑話故事(精選29篇)

學問君 人氣:1.45W

現在的漢字經常都會搞出一些笑話,更別說古代那些漢字搞笑故事了。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了古代漢字笑話故事,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代漢字笑話故事(精選29篇)

古代漢字笑話故事 篇1

縣令審問犯人什麼年紀時,犯人對答了屬豬,不料縣令大怒:“本縣屬豬,你也敢屬豬?”

犯人趕忙說:“老爺,小民實在是屬豬,冬月二十日生。”

縣令這才知道犯人沒有罵他,嘆口氣說:“本縣正月初八生。”

犯人這回乖多了,大聲回答:“這就對了,老爺是豬頭,我是豬下水!”

古代漢字笑話故事 篇2

宋國人曹商受宋王派遣出使秦國。宋王送給他幾乘車馬。到了秦國,秦王又送給他百乘車馬。

曹商回國後,得意地對莊子說:“當年我住在窮街陋巷,編鞋度日,面黃肌瘦,這是我的短處;今天我憑藉口才,打動了萬乘國君,受贈車百乘,這是我的長處。”

莊子笑笑說:“我聽說秦王有病時讓醫生治療,論功行賞:吸膿吃瘡的,可得車馬一乘;舌舔痔瘡的得車馬5乘。治的病越骯髒,得的車馬越多。您大概是爲秦王舔過痔瘡吧?不然怎麼會得到那麼多車馬呢?

快走開吧!”

古代漢字笑話故事 篇3

古時候有個地主識字不多,花錢買了一個縣官,上任第一天就升堂問案,師爺遞上犯人冊,又將犯人帶上了公堂,第一個犯人名字叫再往俊,縣官一看,心裏就納悶:這個犯人名字怎麼叫再往後?但爲了顯官威,便一拍驚堂木,大喊:“再往後”!再往俊一聽,心裏也很納悶:“以往縣官都是先叫名字的,怎麼這次卻先叫我再往後?”但他還是往後退了一步,縣官一看,心說:怎麼叫你名字你卻往後退。

於是有一拍驚堂木,大喊:“再往後!”再往俊一聽,又退了一步,縣官一看,心說:怎麼第一天就給我找麻煩。於是大吼:“再往後!”再往俊一看,知道動真格的了,便說:“老爺,不能再退了,後面是牆了。”縣官說:“我叫你名字”“小的不叫再往後,叫再往俊。”縣官一聽,臉就紅了,說:“俊個屁,一臉麻子!”

古代漢字笑話故事 篇4

教士:小和尚這麼早就在練習寫字哪。

小和尚:是的。師傅剛教了我四個字。

教士:那麼你怎麼只寫一個“王”字?還有三個字呢?

小和尚:我是四個字一起寫。

教士:我怎麼沒看到另外三個字呢?

小和尚:另外三個字是:“一”、“二”、“三”,然後當中加一豎,就是這“王”字 了。

教士:漢字了不得。劃四劃就是四個字。那“一”、“二”、“三”倒是一看就明瞭,可是那“三”字當中加一豎,怎麼就成了“王”,the king了

小和尚: 師傅說了,上面一橫是天,底下一橫是地,當中一橫代表人,人在天地之間,對不對?

教士:對,有道理。那麼,那一豎又代表什麼呢?

小和尚:師傅說,當中一豎 表示通天地人,能通天地人的就是“王”了。

教士:Holy cow。漢字真奧妙。怪不得,你們把‘God” , 叫做“主”。

小和尚那也有講法?

教士:有啊,你看“主”這個字,寫出來就是“王”字上面加一點。原來,你們祖先早就知道大“王”不過通天地人,而我們的“主”卻在天地人的上面!你還是信“主”吧。

老和尚衝出:一派胡言!

教士:啊喲,怎麼說來就來,把我雞皮疙瘩都嚇出來了。

老和尚:別裝秀氣了,你們面板那麼粗,還是像你們那樣叫“goose skin” ———鵝皮疙瘩吧。你以爲我們老祖宗也這麼寫“主”字的?

教士:他們怎麼寫的呢?

老和尚:看看我們的《說文解字》吧: 。

教士:這是什麼啊?

老和尚:這纔是“主”,底下是燈臺,中間一點是火頭。我們老祖宗說“主,燈中火主也”。你那點洋墨水,當個測字先生都不夠,還想來收徒弟?

古代漢字笑話故事 篇5

鄭板橋在當縣官時,遇到了災荒之年。因開倉放糧,賙濟窮人,被皇上撤了職。於是,僱一小船,順着大運河回揚州老家去。

一日,見前面碼頭停泊着一條官船,桅杆上掛着“奉旨上任”的旗子,要所有的民船迴避。鄭板橋自言自語道:“你奉皇上的旨意上任,我奉皇上的旨意革職。不都是‘奉旨’嗎?

你神氣什麼?”於是,拿了一塊綢絹,書寫“奉旨革職”四個大字,也掛到桅杆上去。

官船上的,是朝廷一個大奸臣的兒子,叫姚有財。此人雖不學無術,但仗着老子的勢力,撈了個烏紗帽,這回正要到揚州上任去。這時見一隻小船的桅杆上掛着“奉旨革職”的旗子,覺得奇怪,一打聽,原來是鄭板橋,就派人向他索字畫。

鄭板橋聽說這個姚有財,除了吃喝嫖賭、欺壓蒐括百姓外,別的一竅不通,就很快書寫了一首詩:“有錢難買竹一根,財多不得綠花盆,缺枝少葉沒多筍,德少休要充斯文。”每句開頭一字,連起來是“有財缺德”。姚有財接過一看,差點氣昏過去。

古代漢字笑話故事 篇6

“沈”與“沉”

多數情況下,“沈”與“沉”通用。“沈”是古“沉”字,字典,多數都註明“沈”通“沉”。早年出版的辭典,在“沉”字下面可能只解“通沈”字,沒有條目,而在“沈”字下面,卻列了不少。如有代表性的《典》,在1937年3月初版、 1957 年再版,直至1962 年版本中,均是“沉”字下只寫“同沈”兩字,一個例句都沒有;而“沈”字下面,做了“深入水中”等 12 種解之後,列了 59 個條目。

但 1965 年以後至今出版的典(名《代典》)恰恰相反,在“沈”字解中只是寫姓氏,沒任何,在“沉”字下共列了數十個。明瞭“沈”、“沉”通用,古以“沈”主,到今日在古仍可通用,卻以“沉”代“沈”的演和新的範。在若非古原文需要,“沈”只是一個姓氏,其他情況下以寫作沉浮、沉默、沉沒、沉、沉重、沉痛、沉思?好。

感,希望能幫助您!

古代漢字笑話故事 篇7

漢字“正”

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意思是幹部自身行爲端正了,讓羣衆做事的話,羣衆們也會以他爲榜樣照着做;假如干部自己的行爲不端正,無論叫羣衆們幹什麼事情,羣衆都不會做好的。這句話是班主任章老師上學期期末給我的寄語。漢字的“正”字不僅僅只有“行爲端正”的意思,還包含了其他許多的含義。

“正”是一種態度和姿勢。做什麼事,態度一定要端正,才能做得好。比如寫字,剛開始學寫字,我的字總是寫不好。要麼大大小小,要麼歪歪扭扭,要麼就像蟲子爬似的,難看極了。寫字時,我總是心裏很急,想一口氣就寫完,寫得特別快,就像心裏有一個人在不停地喊:“快點!快點!”爸爸媽媽提醒我,我寫字的姿勢不好,頭是歪着的,腳一直在亂動。老師告訴我,寫好字的關鍵就在於一個“正”:態度要正,頭要正,身體正,雙臂正,雙腿擺正,心念要正。這就是寫字的“正”。後來,我努力端正了態度,靜下心來,頭不歪了,筆不歪了,腳也不亂動了。寫的字也漸漸地漂亮點了。

“正”是一種品德。人不能卑鄙小氣,要正大光明,做人要堂堂正正,浩然正氣。我們從小要正直,遇到不對的事要及時指出,防止罪惡的種子進入我們純潔的心靈。

“正”是一種能量。有了這種能量,就能夠消滅一切戰爭、邪惡。我們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就是因爲那時我們全國軍民有着寧死不屈,奮勇抗敵的正能量。

“正”是一個方向。只有找到正確的方向,纔能有美好的未來。

“正”還是一種方法。我們就經常用它作爲計數的方法。

“正”字的意思還有很多。漢字像“正”字這樣含義深刻的字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探索和學習。

古代漢字笑話故事 篇8

水從門前流過

《說文解字?門部》:“闊,疏也。從門,活(guo念二聲)聲。”“疏”就是“疏遠”的意思,或引申爲“寬廣”、“寬大”的意思。漢字的聲符有表意的功能,因而可以會意爲寬大的門。

“活”有活動、靈活的意思。《說文解字?水部》:“活,水流聲。”由於“活”爲流水聲,有人認爲流水爲“活”,因而將“闊”的意思會意爲:水從門前流過。“活”的引伸義爲“靈活”、“自由”的意思,所以又有人將“闊”會意爲:人只有在門內(屋子裏)纔可以活動。

據《世說新語》載:東漢末年,楊修在曹操部下任主管。時逢相國府修造門樓,當門樑修建竣工後,曹操親自來檢視,看後,他一言不發,只向手下的人要了筆墨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後,便拂袖而去。此時,在場的人摸頭不知腦,不瞭解曹操此舉的用意是什麼,於是他們請來楊修。楊修看後解釋說:“曹相國的意思不是很清楚嗎?他嫌門太寬了,因此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這就是‘闊’。”衆人一聽,方纔明白曹相國是借門做的一個字謎。後來,這個門樓重新改建後又請曹操來看,這次曹操果然滿意了。

古代漢字笑話故事 篇9

大篆

大篆又叫做籀文。《說文解字》儲存了220多個籀文。近代學者王國維認爲這些文字“左右均一,稍涉繁複,象形象事之意少,規旋矩折之意多”。

籀文、石鼓文、詛楚文和部分秦國金文,都屬同一字型,統稱大篆或籀文。大篆筆道勻稱,字型整齊,是當時官定的標準文字,曾長期使用。

隋唐之際,在天興縣(今陝西省鳳翔縣)發現了十個石碣,樣子像高腳饅頭,又有些像鼓,就起名爲“石鼓”。每個石鼓上都刻着一首六七十字的四言詩。據專家考證,這些石鼓是春秋末年到戰國初年的東西,這些詩是歌頌秦王的;石鼓父是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北宋時發現了三塊刻字石頭,文字內容是秦王詛咒楚王,後人稱上面的文字是“詛楚文”。

古代漢字笑話故事 篇10

隸書

隸書是由籀文的草率寫法演變而成的一種字型。因爲籀文圓轉彎曲的筆道太多,寫起來很費時間,所以人們在非鄭重的場合,就將字寫得草率一點,一些本該工整的弧形筆道變成了比較平直的筆畫。這種字型在戰國後期的秦國開始出現,後來逐漸流行開來。

隸書分秦隸、漢隸和八分。秦隸指秦始皇時期使用的簡體字。漢代日常應用仍是隸書,但是形體、筆勢不斷髮展。東漢中期出現莊重典雅的新體,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以新隸體立石經於太學,成爲國家的標準書體。魏以後稱爲八分。

晉代衛恆《四體書勢》說:“下士人程邈爲衙獄吏,得罪始皇,幽系雲陽十年。從獄中作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損減,方者使員,員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以爲御史,使定書。或曰邈所定乃隸字也。”其實,秦人寫簡筆字並不是秦始皇統一中國時纔有。歷年各地出土的戰國時期秦國的兵器、漆器、陶器上,筆劃省減、直多彎少的簡體字都出於當時的工匠之手,已是隸書的雛形。程邈本是小吏,在獄中對照大篆把他熟悉的簡體字加以整理,也是合乎情理的事。

關於隸書的起名還有這樣一種說法:因爲這種字型當時在下層小官吏、差役、工匠、奴隸中較爲流行,所以稱爲“隸書”。

漢字由篆書演變爲隸書,叫做“隸變”。隸變是漢字演變歷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隸變之後的漢字形體,基本就接近我們今天使用的漢字了。

古代漢字笑話故事 篇11

宋體字的來源

中國文字有正、草、隸、篆、行五種。每種字型中,又根據各種風格,以書家的姓氏來命名,像楷書中有歐(歐詢)體、嚴(真卿)體、柳(公權)體等等。真是體中有體,令人目不暇接。有一種字型,卻不是創始人的姓氏,用朝代名來命名,這就是宋體字。

宋體字的創始人是秦檜。這個秦檜博學多才,在書法上很有造詣。他綜合前人之長,自成一家,創立了一種用於印刷的字型。

按一般的習慣,應該叫秦體字纔對。可是由於他人品太差,在抗金斗爭中,是投降派的代表人物,曾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民族英雄岳飛父子,成爲千古罪人,所以人們痛恨他,雖然應用他創立的字型,可是卻把字型命名爲宋體。

雖然源於宋代,但是宋體字在明代確立。

古代漢字笑話故事 篇12

古代的“妻”是搶來的。古文的“妻”字生動地描繪了上古社會中搶奪別人的女子作爲自己配偶的一種風俗。

搶別人的女子爲妻這在古代是一種極爲普遍的現象。在古代搶妻的方式是很多的,有的是透過戰爭公開奪取,將戰敗部落的女子搶來作爲配偶。也有的是暗搶,或者是夜間去搶另一部落的女子爲妻。

隨着社會的進步,這種搶婚習俗當然要退出歷史舞臺,但是在人們的婚姻中,還保持着一種假搶的情形。所謂假搶,就是這種婚姻是得到女方和女方家長同意的“搶”。現在許多地方流行的娶親要在天亮之前,或者是在天黑時的習俗,就留有古代搶妻習俗的痕跡。

《說文解字1女部》:“妻,與夫齊者也,從女,從,從又。又,持事,妻職也。”許慎的說解告訴我們,“妻”與“齊”是兩個讀音相近的字。“與夫齊者” 的意思是:在妻妾之中,唯有妻才與丈夫有同等的地位。從字形看,“妻”從“又”,“又”就是手,所以可表示“秉持妻職之義”。古人造“妻”字之所以千方百計表明其比較尊貴的身份和主子的地位,當然是因爲在家庭中還有比妻子更低賤的,被妻子支配的妾的存在。不過,在古代的家庭中,妻子對於丈夫來說又永遠是處於被支配的地位,也就是說“妻”子不可能與丈夫“齊”,不可能享有平等的地位。

“妻”由“配偶”又引申爲動詞,指以女嫁人或娶別人的女子爲妻。如《論語?公冶長》:“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罪也。’以其子妻之。”其意思是:孔子說公冶長這個人(很好),可以把女兒嫁給他。他雖然在監獄之中,但這並不是因爲他有罪。因此,(孔子)便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爲妻。

李鴻章是清末名臣。一次,他有個遠房親戚赴考,這個人不學無術,接到試卷一看,竟然一題也不會答。此時他靈機一動,突然想到自己是當朝中堂大人李鴻章的親戚,於是在試卷上寫道:“我是當朝中堂大人李鴻章的親妻。”這個不學無術的親戚竟然將“戚”寫成了“妻”。主考官看了哈哈大笑,於是在試卷上批道: “既是中堂大人的親妻,我不敢娶。”因此,這個親戚還是落第了。

古代漢字笑話故事 篇13

國(國)

甲骨文中的“國”(國)字由“戈+口”組成,其含義是“軍隊、人口”。可以理解爲:由人口組成軍隊,由軍隊來保衛人口,這就是國家。在金文、隸書、楷書中,“國”字多了一個四周的“囗”,表示國家有邊境四周;隸書、楷書中的“國”字還多了“一”,表示“土地”。這就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國家。

在古漢字中,“國”字的組成中有外面一個大囗和裏面一個小口,這兩個口,意思是不一樣的。外面的大“囗”,表示的是國家有四方疆域;裏面的小“口”,表示的是人口;而“一”,則表示土地;此外,還要執有“戈”矛的軍隊來保衛國家的土地、人口和邊疆。上述的大“囗”、小“口”、“一”還有“戈”等因素,構成爲國家的“國”字。這是任何一個國家都具有的共同特徵。

可以說,古漢字在幾千年前就已經深刻地解釋了國家的幾個基本特徵,或者說構成國家的幾個基本要素——邊境、疆域、土地、人口、軍隊等。

古代漢字笑話故事 篇14

家是宀+豕。“宀”,房屋的象形字;“豕”,豬的象形字。“家”字的本義是:上層住着人、下層養着豬的房屋,這就是人的食宿生活的地方——“家”。

甲骨文“家”

古時中國以男子耕田爲主的農業社會,社會整個生產力低下,農業很重要,同時又必須有飼養業做補充,人們才能夠生活得好一些。即使是有錢的人,比較富裕的人,養殖業對於他們來說,也是很重要的。家畜對於家庭的經濟影響很大,是家裏的重要財產之一。因此,家家戶戶都會飼養牲畜,特別是豬(豕)。那麼怎樣飼養呢?就是養在家裏,一來豬等家畜不會被人偷走;二來可以防止猛獸吃掉家畜,遇到猛獸來,人們可以立即拿起武器驅逐猛獸,使家畜免遭損害;三來,房子下層飼養家畜,雖然豬屎馬尿等味道臭點,但是對家庭衛生無根本性大礙。這種房屋上層住着人、下層養着豬的做法,即使在當代,在中國一些貧窮山村裏依然或多或少能看見。

在古代,養豬成爲家庭的一個基本特徵。沒有養豬的家庭是令人驚訝的。家以是否養豬,而不是以是否養羊來標識。這也表明中國中原地方已經擺脫了以往遊牧的生產、生活方式,比較徹底地進入了農耕社會。

“家”字。《說文》:“家,居也。”《新華字典》:“家庭的住所。學術流派。”

古代漢字笑話故事 篇15

“涉”的意思就是指赤腳過河。

關於赤足過河之事,《詩經》中多有記載。如《鄭風褰裳》說:“子惠思我,牽裳涉溱。”這兩句寫的是一個女子對他的情人說:“你深情想念我,那你就應該捲起褲子過溱河。”

“涉”在古漢語中真正用於本義,即“捲起褲子過河”的情形並不多。常用的是由本義引申出來泛指各種方式的“渡河”。如《左傳宣公十七年》:“所不報者,無能涉河。”

古代漢字笑話故事 篇16

書籍

被視之爲中國“第五大發明”的漢字,是世界上最優秀、最具活力的文字。它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更是我們民族的驕傲。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魅力超羣。

漢字是華夏民族文明的曙光,也是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步入人類文明時代的標誌。它是先民們“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見鳥獸蹄遠之跡”,“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而創造的。它體現了先民們審視大千世界萬事萬物而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思維方式。漢字,尤其是古漢字,在它的身上首先反映出的是先民身邊的物質世界、生存條件、思維習慣和當時的文化背景,可以這樣說,先民對自然、社會的認識,完完整整地移植到了一個個的漢字之中,漢字也便從不同的角度沉澱了相應時代的文化資訊。

漢字文化是中華文明的起點。如果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每一個漢字就像一塊活的化石,它們集中到一起,就構成了反映中華民族歷史的一座內容豐富的“史料庫”。它生動具體地昭示着歷史演進的軌跡,袒露出華夏民族的文化心理。每一個漢字都用它那生動的構形,向人們講述着一個個動聽而有趣的故事,讀者從中可以看到我們先民的社會生活及生產鬥爭的宏偉畫卷。

由於漢字形體的特殊性,使得漢字除了反映詞義以外,還可以反映其他許多方面的文化資訊。先民在據義構形時,選擇什麼樣的物象,採用哪些構件組合,必然要受到那個時代的文化環境、文化理念的影響,因而,漢字構形和漢字文化間存在着極爲密切的關係。隨着時代的發展,不同時代的文化資訊便隨之層層地積澱在一個個的漢字之中。由於文字超越時空的廣泛使用和不斷髮展,其中文化資訊的蘊涵和積澱,也便具有無比巨大的空間,因此,漢字的文化意義就無比豐富起來。如甲骨文和金文的“王”字,除了記錄“王”的詞彙意義外,還以其像斧頭之形的構形告訴人們,古代統治者是靠武力統治天下的,這些資訊,由於遠古文獻的貧乏,無從覓得,但可從古文“王”字的形體獲得。在最初造字時,人們並不是有意識地要將這些資訊儲存在字形之中,而是由於當時統治者必然擁有武器,人們看到武器極易聯想到擁有武器的人,於是便用武器之形作爲記錄“王”這個詞的字形。後來“王”字演變成了三橫加一豎的形體,爲此人們認爲三橫分別代指天、地、人,其中一豎表示通天、地、人之道,其意思是能通天、地、人者才能爲“王”,因而又賦予“王”新的文化內涵。又如“安”字。何爲安?從字形上分析,屋裏有女人則“安”,說明我們的先人認爲,家庭的安穩主要靠女人。可見在漢族人的.家庭觀念中女人享有很高的地位。“棄”的創制與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棄子”之說何其相似。它的甲骨文就像雙手捧着一隻裝有嬰兒的箕,準備將孩子丟棄。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曰:“(棄)字象納子於箕中棄之之形,古代傳說中常有棄嬰之記載,故制棄字象之。”“棄”字所蘊涵的棄子故事與《詩經》和《史記》中記載的周人的始祖后稷(原名叫“棄”)的故事又何其相似。后稷初生的故事與“棄”字的造字意義十分接近,因此,我們認爲古人造“棄”字,很可能受到了這一傳說的影響。由此可見,漢字折射着中華民族的先哲們的創造精神和智慧。

歷代學者對漢字的研究,可說探賾索隱,成就輝煌,但多侷限於對形、音、義的考釋,而對於漢字豐富的文化底蘊,問津的人卻不多,尤其是對漢字同漢民族的風俗習慣、社會制度、審美情趣及心理、思維習慣諸方面的關係的研究還是很不夠的。伴隨着改革開放的浪潮,在20世紀末期語言學界興起的文化熱潮中,學術界不少人開始從文化學的角度來闡釋漢字,破譯先民造字的根據和意圖,再現先民的古代生活畫面,這無疑是一項極有意義的工作。要真正瞭解漢字的文化意蘊,只有從這方面着手對漢字進行分析,才能真正瞭解中國文字的含義和奧妙。

中國的漢字以它特有的藝術魅力和認識價值贏得了世世代代人們的喜愛和關注,我也常常爲它那奇異、瑰麗的美感和深蘊的文化內涵所吸引。但限於專門知識的貧乏,漢字尤其是古代漢字對我來說,仍然是一個神祕、幽遠的領域。近年來,因致力於中國古文字的學習研究,每每上溯到文化史的源頭,遂下決心對古代漢字這一頗爲艱深而又趣味良多的領域作一番涉獵,爲此,筆者開始了這項有意義的工作,終於草就了《漢字的故事》一書。全書對近三百個常用漢字的文化底蘊作了較爲深入的探討。本書從醞釀到結稿,歷經十載。大膽地將漢字中蘊藏的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與充滿情趣的故事聯姻,使該書既具學術性,也頗有趣味性。希望它的問世,能使深奧的古文字從此步入尋常百姓之家,也爲漢字文化的開掘和發展建立一個新的向度,爲漢字的研究走出一條新的道路。書中擯棄了把漢字看作是一個單體的記錄符號的觀點,而把它看作是與深厚?漢民族文化有着密切聯繫,並融會於其中的一種文化產物。

古代漢字笑話故事 篇17

指事字有兩類:一類是純符號性的指事字,另一類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加一指事符號所構成的指事字。“本”和“末”就是在象形字“木”的基礎上加一指事符號而成的指事字。

“木”的甲骨文作“”或“”,就像一棵樹,上部是茂盛的、往上的樹枝,下部是扎向土裏的樹根,中間是樹幹。可見“木”的本義就是今天所說的“樹”,它是一個整體象形字。王筠《說文釋例》就是這樣說的:“木固全體象形也,丨象幹,上揚者枝葉,下注者根株。”“木”的金文、小篆及楷書均爲象形字。而《說文解字木部》卻說:“木,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從,下象其根。”許慎講的顯然不是“木”的本義,而是引申義。他指出“木”爲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之一,五行用於方位,則東方稱“木”,這就是“東方之行”的意思。許慎對“木”字的結構分析也不準確,完全與“木”字的構形不符。

有人認爲,一棵樹木的種子,埋入地下後,種子很快從地下頂破地皮,長成幼樹。一棵樹,將自己的根深深扎於土壤之中,從土壤中吸取了大量的營養,長成參天大樹,它生長在村莊部落之中,保護着人類及其住所的安全。它那茂密的枝葉庇廕着人類,因而“木”含有施恩於衆的意思。這種解釋頗有新意,說出了“木”與人類的密切關係,這就是古人把樹木當做神靈崇拜的原因。比如滿族人崇拜的天神叫阿布凱恩裏,他創世後,大地上擠滿了人,見此情形,天神下令將天上最粗的一棵大樹砍倒,將其接到地上,讓人們沿着這棵樹爬上天去。維吾爾族將樹視爲“母”,說它是一位保佑婦女兒童的善良女神。黔東南的苗族人將寨邊的古樹認爲是善神嘎袷的居所,它可以爲村民驅邪,保護村寨平安。

因爲“樹”砍下後可作木材、木料,因而“木”有此引申義。如《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而進入現代漢語後,“木”專指木材、木料,再不指樹木了,“木”的本義由“樹”來替代。須知“樹”的意思在古漢語中多用爲“種”,因而古漢語的“樹木”,就是種樹的意思。

“本”字的甲骨文寫作“”,金文作“”,小篆爲“”。它們的形體基本相同,在一棵樹的根部上都加一小點或一短橫作爲指事符號,指出樹木伸下土壤的部分,即樹木的根部,是個指事字。《說文解字木部》:“本,木下曰本,從木,一在其下。”徐鍇系傳:“一,記其處也,與末同義,指事也。”可見“本”的本義就是“樹根”。《國語晉語一》:“伐木不自其本,必復生。”意思是砍樹如果不是從根部砍,它就必定復活。“本”由樹根引申爲指事物的基礎,或主體部分。如《論語學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其意思是君子做事致力於基礎工作,基礎打牢了,“道”就會產生。

“末”字是在象形字“木”的基礎上,將指事符號一小點或一橫加其上而成。金文作“”,小篆作“”。其中的“木”就是樹,“點”或“橫”指出其意義,即成今天的“末”。《說文解字木部》:“末,木上曰末,從木,一在其上。”徐灝注箋:“木杪末,故於木上作畫,指事。”《左傳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其意思是樹梢太長,必然被折斷;尾巴太長,就很難甩動。“末”由樹梢引申爲不重要的、次要的事物。如成語“捨本逐末”和“本末倒置”。可見“本”與“末”在本義上分別指樹的最上部分和最下部分,其引申義正好相反。

古代漢字笑話故事 篇18

漢字,在我看來是一種奇妙的魔力文字,有形聲字、同音字……每當我在學習漢字時,我都感覺它很奇妙,很深奧,像不易破解的謎,卻有一種獨特的、吸引人的魅力。

要學會漢字,理解漢字,並不是一樣容易的事。雖然我身爲中國人,但我對漢字的理解也很淺顯。同一個字,有許多不同的讀音,每個讀音的意義也不同;同一個讀音,又有不同的字,單獨一個字,便有好幾個含義。漢字是多麼博大精深,又是多麼值得我們去斟酌!

記得在三年級的時候,李老師教了我們兩個生字:“寒”和“賽”。可我沒有完全把這對“雙胞胎”記下來,在作業裏常常把這兩個字弄錯。於是,作業上便會出一些笑話:“比寒”、“賽冷”之類的詞。

李老師教過之後沒幾天,我就被請到了辦公室。李老師翻開我的作業本,指着那對我總弄混的“雙胞胎”說:“你好象不只一次弄錯了。”我低下頭,羞愧難當。李老師並沒有責罵我,她和顏悅聲地對我說:“老師告訴你一個祕訣,‘賽’下面是一個‘貝’,在古代中,‘貝’代表金錢財寶,比賽贏了不就有獎金了嗎?而‘寒’下面是兩點水,這代表‘冰’,寒冷,冰讓人在摸上去也會有寒冷的感覺。記住了嗎?”

我恍然大悟,原來漢字不是要死記硬背,學會漢字也是有方法的。

漢字多麼奇妙,多麼神奇呀!

古代漢字笑話故事 篇19

漢字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着幾千年的歷史,它象徵着中華民族的進步與文化,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

我們從小就在接觸漢字,從小時候剛開始的牙牙學語,到現在的看書寫作,我們都在接觸漢字,漢字就像是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小精靈,跳動在方格紙上,譜寫出一曲曲動人的中華民族之歌。

漢字書法更是我國獨具特色的文化,古往今來,我國涌現出不少優秀的書法家,如王羲之、柳公權、顏真卿等,漢字在他們筆下,更能生髮出無窮的魅力,有的像脫繮的野馬變幻靈動,又似蛟龍飛天,蒼勁有力。

說起來漢字真的很奇妙,讀書報需要它,獲得知識也需要它,可是這一個個形象生活的漢字卻經過了很多次演變才變幻成了現在的方塊文字,從甲骨文到金文,從金文到小篆、隸書、草書,從草書至我們今天使有的楷書、行書。而這一步步的演變又有自己的特點。篆書和隸書,給人古香古色的感覺,行書流暢,而楷書端莊,草書奔放。欣賞着這些風格不風的作品,就好像在欣賞着一幅幅立體圖畫,美麗的漢字躍然於紙上,令人賞心悅目。

看着這些漢字,就好像一顆顆星星在紙上閃爍,一朵朵鮮花在悄然綻放,愉悅了眼睛、美麗了心情。漢字有着強大的魔力,卻又優雅而直白,在中國人眼裏,漢字就是炎黃子孫的驕傲,在這奇妙的漢字間流傳着我們神奇的中華文化,在這奇妙的漢字裏流淌着我們對偉大的祖國的熱愛。

古代漢字笑話故事 篇20

漢字,在我們的眼中是多麼微不足道。但是,你可曾想過,離開了漢字,我們的生活將變得多麼乏味:無法與別人交流,無法學習到新知識,無法看到有趣的書……一系列令人愉快的事都將消失。

漢字最奇妙的地方是在於它的字形。你瞧,把“值”的偏旁換成“木”的話,就變成了“植”。雖然讀音一模一樣,但它們的意義卻完全不同。“值”是和人有關的,例如:值日,值班,都是需要人來完成的。而“植”卻是植物,所以它就是木字旁的。哈哈,換個偏旁就能使這個字發生很大的變化,漢字的奇妙真是令人感嘆吶!

它的造字法也十分有趣。太陽在天空中是圓的,還發出光芒。於是我們的祖先,便用漢字的形式,把它寫作“ ”,經過年代的磨礪,才變成現在的“日”字,還有“從”字,一個人在前面走,另一個人在後面跟從,多麼形象啊!漢字的千變萬化,多麼值得我們中國人驕傲啊!

漢字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漢字的博大精深,引得許多外國人都神之嚮往,這更體現了漢字的魅力無窮。

讓我們在漢字王國裏徜徉,感受漢字那深深的古樸韻味,感受漢字那淺淺的淡雅清新,感受漢字那磅礴的宏偉氣勢。讓我們在漢字王國中徜徉,領略漢字的深刻真諦,繼承民族的傳統文化,書寫祖國的美好明天。

奇妙的漢字,爲我們的民族增光添彩,爲我們的生活提供便捷。我愛你,漢字。

古代漢字笑話故事 篇21

一個叫“戈”的老兵有三個孩子,他們分別叫做“載”、“裁”和“栽”,三兄弟在外貌上特別象,再加上有共同的愛好,又常常在一起,外人很難分辨清楚他們誰是誰。不過他們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只要仔細觀察,還是能分得開的。

他們的共同之處是,首先外表上,他們都和他們的父親“戈”很相象。同時三個人的額頭上都長着一個像“十”字一樣的胎記,而且這個胎記的顏色都是紫紅色,所以一般人很難分清是可以理解的。他們的共同之處還體現在三兄弟都特別喜歡玩兵器,特別喜歡比試“戈”,所以儘管他們都有自己要做的事,但總是戈不離身,難怪別人要分不清他們了!

其實,“載”是個司機,所以他總是開着車;“裁”是個裁縫,身上總帶着他做的衣服;“栽”是個木匠,平時手裏總拿着一把木製的小尺子。如果知道這些,看見他們就不難分辨了。

他們三兄弟特別團結,三個人穿的衣服都是“裁”做的,三個人家裏的傢俱都是“栽”做的,而“栽”和“裁”出去玩都是“載”開的車……

老兵“戈”看着三個孩子一天天長大,又都那麼團結,而且平時又受別人特別的注目,所以特別的高興。三兄弟也覺得自己有個好父親“戈”,有和自己一樣長着“十”字胎記的好哥哥或好弟弟、大家彼此又有共同的愛好而感到特別的幸福!

古代漢字笑話故事 篇22

今年的期中考試,我沒有考好,原因之一是我寫了錯別字。

在語文期中考試時,試卷剛發下來,我就趕快拿起筆,寫好班級、姓名、學號。

開始寫第一大題第一小題時,我猶豫了——第一小題拼寫“jùpà”,我把“懼怕”的“懼”字寫好了豎心旁,到了寫“具”時,我忘記了裏面應該是寫兩橫,還是三橫。

我先寫了三橫,心想:會不會錯了?於是,我用修正帶塗掉了“懼”字裏面的三橫,改成了兩橫,我生怕出錯,又猶豫了一下。

終於,我決定不該再改了。接着我心有餘悸地寫完了整張卷子。

交完卷子後,我提心吊膽地等着試卷發下來。我心想:希望沒錯!希望沒錯!

星期四,也就是期中考試後的第二天下午,試卷便發了下來。我看着我的卷子,心裏暗暗難受——我居然才考了91。5分。

老師開始講評卷子了。看着卷子的第一大題——我一直猶豫不決的那題,最終還是錯了。我心想:真不該猶豫,誰讓我沒有記熟呀,下次一定得記熟!

我難過地訂正完了整張試卷,暗暗地下定決心:一定要努力把漢字認好、讀好、更要寫好。

古代漢字笑話故事 篇23

漢字是我國曆史最悠久的東西,它蘊含着豐富的知識。因此,我和漢字之間也發生了一件有趣的故事呢!

在我很小的時候,只認識一些比較簡單的字,所以我還鬧出過許多的笑話,令我至今羞愧不已。

有一次,媽媽讓我上街去買酒,怕我記不住,便寫張紙條給我。那時我正困得厲害,根本不知道媽媽說了什麼。直到後來,媽媽跟我說讓我去買東西時+,我就拿了錢就跑,根本不管媽媽在後面說了什麼。

我在去商店的路上,看了一下紙條,看着寫了個大大的“酒”字,因爲不知道這個是什麼字,就把它亂讀,讀成了“sa”,因爲那時我覺得,媽媽可能是因爲粗心,所以纔不小心在“酒”字的下面加了一橫。

想到這裏,我不禁放快腳步,一路小跑去了商店,結果我跟老闆說了我要買的東西之後,老闆哈哈大笑:“你是不是要買酒啊?這個字不讀‘sa’,讀‘jiu’!”我羞愧地點了點頭。

漢字很奇妙,加一橫,少一橫;加一點少一點,都有可能使你寫錯字。所以我們一定要學好漢字,免得再鬧出笑話了。

古代漢字笑話故事 篇24

因爲書是新的,我翻開來的時候也就特別慎重。書本上的第一頁第一行是這樣的: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始也。”

那一年,我十七歲,望着《爾雅》這部書的第一句話而愕然,這書真奇怪啊!把“初”和一堆“初的同義詞”並列卷首,彷彿立意要用這一長串“起始”之類的字來作整本書的起始。

也是整個中國文化的起始和基調吧?我有點敬畏起來了。

想起另一部書,《聖經》,也是這樣開頭的:

“起初,上帝創造天地。”

真是簡明又壯闊的大筆,無一語修飾形容,卻是元氣淋漓,如洪鐘之聲,震耳貫心,令人讀着讀着竟有坐不住的感覺,所謂壯志陡生,有天下之志,就是這種心情吧!寥寥數字,天工已竟,令人想見日之初升,海之初浪,高山始突,峽谷乍降及大地寂然等待小草涌騰出土的剎那!

而那一年,我十七,剛入中文系,剛買了這本古代第一部字典《爾雅》,立刻就被第一頁第一行迷住了,我有點喜歡起文字學來了,真好,中國人最初的一本字典(想來也是世人的第一本字典),它的第一個字就是“初”。

“初,裁衣之始也。”文字學的書上如此解釋。

我又大爲驚動,我當時已略有訓練,知道每一箇中國文字背後都有一幅圖畫,但這“初”字背後不止一幅畫,而是長長的一幅卷軸。想來當年造字之人初造“初”字的時候,也是煞費苦心之餘的神來之筆。這件事無形可繪,無狀可求,如何才能追蹤描摹?

他想起了某個女子的動作,也許是母親,也許是妻子,那樣慎重地先從紡織機上把布取下來,整整齊齊的一匹布,她手握剪刀,當窗而立,她屏息凝神,考慮從哪裏下刀,陽光把她微微毛亂的鬢髮渲染成一輪光圈。她用神祕而多變的眼光打量着那整匹布,彷彿在主持一項典禮,其實她努力要決定的只不過是究竟該先做一件孩子的小衫好呢?還是先裁自己的一幅裙子?一匹布,一如漸漸沉黑的黃昏,有一整夜的美可以預期——當然,也有可能是噩夢,但因爲有可能成爲噩夢,美夢就更值得去渴望——而在她思來想去的當際,窗外陸陸繼繼流溢而過的是初春的陽光,是一批一批的風,是雛鳥拿捏不穩的初鳴,是天空上一匹復一匹不知從哪一架紡織機裏卷出的浮雲……

那女子終於下定決心,一刀剪下去,臉上有一種近乎悲壯的決然。

“初”字,就是這樣來的。

人生一世,亦如一匹辛苦織成的布,一刀下去,一切就都裁就了。

整個宇宙的成滅,也可視爲一次女子的裁衣啊!我愛上“初”這個字,並且提醒自己每個清晨都該恢復爲一個“初人”,每一刻,都要維護住那一片初心。

古代漢字笑話故事 篇25

從前,古代有一個人名叫倉頡。他是個愛動腦子,很聰明的人。他的興趣就是造文字。每天,他把看到的許多的東西編成文字。

有一天,倉頡從外面回家,看到他的兒子趴在門上偷聽他爺爺和奶奶在裏面說話。倉頡突然想到造一個字,就是“聞”字。這個字的意思就是聽。

還有一次,倉頡到山上,經過山谷,看到泉水嘩嘩地從山上流淌下來,像是流不盡似地。於是倉頡又發明了“源”字。

那一天,倉頡的朋友請他到飯店吃飯。倉頡和他的朋友一起喝酒。突然,不知從哪裏跑出一隻老鼠,躥過桌面,把酒杯的酒給撞撒了。倉頡眼睛一亮。有造出兩個字來。一個是“酒”字,杯子裏有酒。另一個是“撒”字,杯子裏沒有酒,全倒光了。

有一次,倉頡很早起來,他看到太陽在樹木的上面。於是,他又造了一個字,就是“早”字。

倉頡造了許多有趣的漢字。後來,這些漢字不夠用,倉頡的弟子們又幫他造了很多的漢字。這些漢字一直流傳到現在。

古代漢字笑話故事 篇26

爺爺站在書桌旁寫毛筆字。元元看見了,驚奇地問:“爺爺,您是在畫鳥嗎?” 爺爺說:“我是在寫古代的‘鳥字。”元元不明白,又問:“怎麼像畫畫兒呢?”

爺爺說:“開始,人們只會用圖畫出事物。像大山,當時就畫一座山;像羊,當時就畫個羊頭,後來慢慢寫成了‘山’和‘羊’。”

元元又問:“有些意思畫不出來,那怎麼辦呢?”爺爺笑着說:“古代人很聰明,他們把兩個字合在一起,就造出了一個新字來了。像‘口’和‘鳥’合在一起表示鳥叫的意思,就是‘鳴’字;在‘木’的左邊加上單人旁,表示人靠在樹邊休息,就是‘休’字。”

元元聽了,佩服極了:“古代人真是太聰明啦!”

古代漢字笑話故事 篇27

在上古,“朋”和“友”的含義是有區別的。古稱“同門曰朋”,其意思是同從一個老師學習的人稱爲“朋”,即我們今天所說的同學;“同志曰友”,也就是說,志同道合的人稱爲“友”,即今俗稱的“同志”。《說文解字·又部》:“友,同志爲友。”許慎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友”爲什麼指“同志”呢?我們只要看看它的古文字形體就一清二楚了。

古文“友”字是由兩個“又”構成。“又”像手之形,並且爲右手。可見“友”是會意字,其意思是兩隻右手緊緊地握在一起。從“友”字的造型,可以想見我們的先民,朋友相逢時,他們也會像今天一樣用握手來表示朋友之情。這種習慣一直延續至今,當舊友重逢,兩人仍然是熱情地伸出右手緊緊地握在一起,以表示彼此之間的深厚友誼。

對“友”字也有不同的會意。有的學者認爲是兩隻手共同伸向一個方向,表示雙手互相協調、配合密切的意思。“友”的本意是用手相助。

不管怎麼會意,“友”所表示的意思都是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互相愛護,以及人與人之間深厚的交情。“友”字的創制,體現了我們民族傳統的美德。“友”由“同志”、“朋友”引申爲動詞,其意思爲“與……爲友”。如《論語·季氏》:“友直、友諄、友多聞,益矣。”其意思是同正直的、誠實的、見聞淵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事。

古代漢字笑話故事 篇28

從前,有個紈袴子弟,自幼好吃懶做,不好好唸書。長大以後,常因寫錯別字鬧笑話。

有一天他妻子說想吃枇杷。他從桌子上隨手拿出一張紙,揮筆在上面寫了幾個字。寫完後便招呼僕人去買枇杷。他妻子接過紙來一看,噗哧一聲笑了。原來上面寫的是“買琵琶五斤”。五個字寫錯了兩個,將“枇杷”誤寫成“琵琶”。他妻子看過後,在後面題了一首打油詩:

枇杷並非此琵琶,

只怪當年識字差。

倘若琵琶能結果,

滿城簫鼓盡飛花。

這個紈袴子弟看過妻子的題詩,羞了個大紅臉。“枇杷”和“琵琶”讀音相同,都讀pípa,是同音詞。但“枇杷”是一種水果,而“琵琶”則是一種絃樂器,意義和寫法完全不同。

古代漢字笑話故事 篇29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進攻中原,遣人先送來一張“戰表”。皇上拆開一看,原來是“天心取米”四個大字。滿朝文武大臣,沒有一個解得此謎。皇上無法可想,只得張榜招賢。這時,宮中一個名叫何瑭的官說,他有退兵之計,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戰表”上的四個字對皇上說:“天者,吾國也;心者,中原也:米者,聖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奪我國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麼辦呢?”何瑭說:“無妨,我自有退兵辦法。”說着,提筆在手,在四個字上各添了一筆,原信退給了來人。

匈奴的領兵元帥,以爲是中原不敢應戰,可是拆開一看,頓時大驚失色,急令退兵。

原來,何瑭在“天心取米”四個字上各加一筆後,變成了“未必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