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舞蹈培訓>

關於蒙古舞的六大種類

學問君 人氣:1.02W

蒙古族舞蹈最鮮明的特點,就是節奏明快,舞步輕捷,在一揮手、一揚鞭、一跳躍之間洋溢着蒙古人的純樸、熱情、勇敢、粗獷和剽悍,表現了他們開朗豁達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氣質,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下面,小編爲大家講講蒙古舞的六大種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蒙古舞的六大種類

頂碗舞

鄂爾多斯蒙古族從元代承傳下來的傳統民間舞蹈。形式新穎,動作優美,氣質高雅,風格獨特,具有濃郁的民族特點。在整個蒙古族民間舞蹈發展史上佔居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鄂爾多斯蒙古人在婚宴和喜慶佳節的聚會上1人或2人頭頂茶杯或碗狀小油燈或碗,碗裏盛滿清水或奶酒;雙手各拿兩個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聲和樂聲中翩翩起舞。

頂燈、頂碗舞的動作沒有固定的套數、掌握好基本動作和擊盅、打筷子的規律之後,舞者現場即興發揮,情緒越激昂,動作、舞姿的變化越豐富多彩,充分展現出舞者的技藝、智慧和民間舞蹈豐富、靈活、多變的特性。

筷子舞

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民間舞蹈形式之一。表演者兩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細頭,擊打筷子的粗頭。動作有雙手胸前交叉擊打筷子,也可擊打雙肩;雙手腹前交叉擊打筷子;雙手胸前擊打筷子,接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一手打肩一手轉圈打擊地面蹲轉;雙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順着打腿,再雙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交叉打肩等。腳下舞步有平步行進與後退,亦有點地步行進後退,或各種轉和跳躍動作隨舞者即興而做。筷子舞凝結着蒙古族人民熱愛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生活的組成部分。

安代

蒙古族傳統民間歌舞。是古代"踏歌頓足"、"連臂而舞"、"繞樹而舞"等集體舞形式的演變和發展。安代的表演形式,在場院裏幾十、上百人不等,圍成大圓圈,圈裏由兩名歌舞能手對歌對舞,衆人呼應踩腳、甩動衣襟伴舞伴唱,形成熱烈,歡騰的場面。

解放後廣大舞蹈工作者透過蒐集、整理、改編、創新,使古老的安代發展爲反映生活,表現時代的新的藝術形式。形式基本有兩種:一種是在廣場上自娛性的集體舞,一種是在舞臺上表演性的'。

普修爾樂舞

又稱託普修爾樂舞。巴拉特蒙古用蒙古語跳民間舞稱爲貝.貝伊勒,漢語意爲身體的律動。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的巴拉特蒙古四大部落:準格爾、陶爾扈特、杜爾別特、和碩特,每一個部落都有極其豐富的民間舞蹈,他們具有一種古老的兩根弦的彈撥樂器名叫託普修爾,按巴拉特蒙古的習俗,託普修爾一響必隨之貝·貝伊勒,貝·貝伊勒必在託普修爾的樂聲中進行,故此,巴拉特蒙古民間舞蹈又稱託普修爾樂舞。

託普修爾樂曲較完整儲存下來的有12-17支曲,以內容每一支曲都有各自的名稱和不同的動作和跳法,如黑吉馬、育老人、慢撤布爾登等,巴特拉蒙古民間舞所反映的生活內容有表現勞動的,如剪羊毛、趕氈、擠奶等;有表現日常生活的,如梳頭、照鏡、戴頭飾等;有模仿飛禽走獸的,如鷹展翅、山羊跑跳、走馬、駱駝步等;有模擬自然景物的,如水波、水浪、草浪等。

形式上分徒手與帶道具2種,帶道具的有頂碗和雙手各拿一雙筷子跳。手拿託普修爾邊彈邊跳,其動作中除硬肩、聳肩、轉身之外有反彈託普修爾的舞姿和動作。

跳法有達勒勒恩貝伊勒(招手式,指提壓腕動作)、敖德勒恩貝伊勒(纏繞式跳,指繞臂動作)、阿查貝伊勒(託重而跳,指甲用雙腿抱住乙的腰部,乙託着甲,二人面對面跳),整個舞蹈貫穿繞圍動律,以雙滕微微顫動,典型動作:硬肩、聳肩、壓提腕、抖手、繞臂,在2人、3人和多人的對舞中動作即興中可千變萬化。

圈舞蒙古族民間流傳的舞蹈。兩腳交替悠晃步,粗狂奔放的跳踏步,明快瀟灑的下身或側身跑跳步等幾種動作組成。上身動作有甩手,與人背後拉手,衆人手拉手,圍着圓圈跳舞,所以通常人們又稱布里雅特民間舞蹈爲圈舞。慢板跳得抒情柔和,快板跳得歡快敏捷,跳躍性強。民風淳樸,具有遠古色調,感情熱烈奔放。

盅子舞

流傳於鄂爾多斯的一種舞蹈。每逢佳節、喜慶歡宴之際,人們在酒足食盛之時,拿起桌子上的酒盅舞蹈起來,以表達喜悅之情。每一隻手持兩個盅子,擊打出各種快、慢、碎、抖等聲音,隨着音樂舞動的雙手用盅子擊打出各種節奏。

動作有雙手橫繞八字,上身隨左右八字(阿拉伯字)亦左右擺動;雙手上、下、左、右十字形擊盅,身體隨手上下起伏;雙手由裏向外或由外向裏劃圈;雙手向舞臺位置的二點或八點抖盅,身體隨手起落,臉和視線與手呈反方向,盅伸向哪一側,哪一側的耳朵便隨身探過去聽盅聲;繞圓動律一一一手在頭上方另一手在身前側由裏向外繞圈;雙手從身後向一旁慢慢擺出,動作範圍在胯旁爲小,在身體的正旁爲中,一手至頭上一手在腰後爲大,依次左右做即謂橫擺扭動律。

下身動作有雙腿跪着,亦有迂迴步等各種舞步伴之。頭可頂碗、也可頂燈。舞得端莊質樸,韻味持穩雄惲,剛柔相濟。

角鬥

流傳在自治區以摔跤之鄉著稱的錫林郭勒草原的一種模擬性舞蹈。由一個人表演兩個人摔跤的生龍活虎般的拼搏動態,而且表現得比生活中的摔跤還要生動、靈巧、幽默、滑稽,所以深受羣衆的喜愛。表演者要穿特製的服裝,身着蒙古袍的兩個小假人擺好摔跤姿式(抱腰狀)縫在一起,使兩袍子成筒狀套在身上,紮好腰帶上身向前弓腰180度,兩個貼在一起的假頭正好頂在腰背上,用套上馬靴的雙手當作其中一人的雙腳,在歌聲或鼓點中做摔跤的各種抱、踢、蹁、鉤等技巧。

拓展:蒙古舞的肩部動作

蒙古舞肩部動作主要有硬肩、聳肩、柔肩、繞肩等,這些動作都具有靈活多變、節奏明快、形態豐富等特徵。

(一)硬肩。

硬肩指的是以胸部與背部肌肉收縮的力量帶動肩胛骨做後縮前衝,手腕與手臂也應配合雙肩在交替收縮的過程中前後擺動。在運用該肩部動作時,應注意力度僵而不硬,確保以韌性連接,可依據情節、情緒等需要,分爲快慢兩種,身體也可隨着肩部動作做出相應幅度的運動。

(二)聳肩。

聳肩動作是雙肩同時下放上端,不僅能單肩交替進行,而且還可雙肩連貫進行。在做聳肩動作時應確保肩膀直上直下,並且向上過程應充滿力量,向下時應輕鬆自然地回到原位。聳肩也稱爲笑肩,這是因爲該動作就像人開懷大笑時兩肩發出連續顫動時的動作。聳肩動作能展示出舞蹈作品中人物豪爽粗獷的性格特點及愉悅輕鬆的心情。

(三)柔肩。

該動作中,舞者的雙肩連貫且交替柔動,展示出一種端莊、優雅之美。在蒙古舞中利用柔肩動作表達主人公深刻內涵、表達情趣、描寫心理、刻畫人物的作品有很多。比如蒙古舞代表作《盅碗舞》中,舞者就用橫擺、雙擺、柔臂、柔肩動律背向觀衆拉開了舞蹈序幕。由於舞者背向觀衆,觀衆看不到其表情與面容,但是藉助舞者背部及肩部的優美動作,觀衆不由自主會想象出她們姣好的面容、愉悅的心情、柔美的性格、端莊的形態,這就給觀衆留下了無窮美好的想象空間。

(四)繞肩。

該肩部動作分雙、單兩種。雙肩動作是舞者兩個肩膀同時前上後下繞圓;單肩動作是一隻肩膀前上後下繞圓。在做該動作時,應保持頸與頭的平衡,雙肩自然放鬆,腰隨着以上動作前合後仰,展示出一種含蓄之美。比如,在蒙古舞作品《酒盅舞》中,舞者藉助連貫而輕快的繞肩動作,配合靈動的形體變幻及橫擺、雙擺、繞手、柔臂動律,做出優美的交替壓腕擊盅、提壓腕擊盅、壓腕擊盅等動作,表現出作品中人物端莊、細膩、優美的姿態及歡愉喜悅的心情,並且還展現出了蒙古舞靈動、輕快的獨特風格。

TAGS:六大 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