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論文格式>

大學生畢業論文格式模板範文

學問君 人氣:3.16W

畢業論文是每一個大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是畢業之前的最後一課作業。下面是想整理收集的大學生畢業論文格式模板範文,歡迎閱讀參考!

大學生畢業論文格式模板範文

大專畢業論文範文【一】

幼兒正處在創造力的啓蒙時期,教師應更新觀念、重視在各種活動培中幼兒有真正的機會充分表達自己。是一種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積極主動、創造性反映現實生活的;透過角色遊戲活動,幼兒從中能獲得全面發展。

因此,研究如何在角色遊戲中發展幼兒創造力。充分發揮孩子們在角色遊戲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孩子們的興趣和需要得到滿足教師在組織幼兒開展角色遊戲時開展角色遊戲中要以遵循幼兒教育的發展規律,來體現幼兒教育中的主體性,從而來實現幼兒教育的自身的價值。

在知識和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對人的整體素質的要求超過任何代,這種整體素質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全面發展,而且具有高度的“主體性品質”:積極主動、獨立自主、富有創造精神。可以說,主體性教育是新時期素質教育的核心和靈魂。角色遊戲就是透過角色扮演,模仿和想象,幼兒再現自己的現實生活經驗和創造自身的生活,其實體現了幼兒、教師、材料三向交流的可能性,爲實現幼兒的主體性發展創造了自己學習的物質條件和形式,是幼兒主體性發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之一。

一.角色遊戲在幼兒主體性教育中的作用

(一)角色遊戲能激發幼兒的能動性,讓幼兒主動去學習

能動性是構成主體性的根本特徵,人的能動性是和動物消極適應環境的被動性相對而言。能動性表現在人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和目的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去改革客體,人是主觀能動的,幼兒也不例外。能動性強的幼兒往往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並能作出積極的反應,主動地參與活動,從而提高幼兒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

在角色遊戲中能充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就會去探索去創造。遊戲前讓幼兒自己去探討確定遊戲的主題,主動構思主題如何去延伸,再加上教師適時適度的指導,一次有趣的角色遊戲就能在幼兒積極主動的氛圍中開展下去。

如:遊戲“超市”,就是在孩子們七嘴八舌的情況下產生的,他們本來對現實生活中的超市就非常好奇,很想像爸爸媽媽那樣去買東西,像服務吶喊那樣去賣東西。所以孩子們的積極性特高,主動爲超市取名、佈置環境、制定工作人員職責等等,教師在一旁適當地給他們出謀劃策,他們玩得可開心了。

那一次的遊戲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由此可見,角色遊戲能充分滿足幼兒的需要,從而發揮了幼兒的能動性,使幼兒保持高漲的學習情緒,促使他們不斷嘗試探索,獲得更多的成功,學習更多的知識。

(二)角色遊戲能促使幼兒的社會性,讓幼兒主動與人交往

社會化是人所必需的,如果個體不接受社會,不學習和適應他所處的社會和文化所需求的規範、規則和方法,他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幼兒來到這個社會,就必然要學習這個社會和文化所要求的各種規範、規則和方法,學習這個社會的語言、思維和行爲方式,包括如何稱呼他人、如何與他人交往、如何使用餐具、如何對待事物、如何處理問題等。

角色遊戲是最能體現幼兒的社會性,角色間的交往在遊戲中是必不可少的。如:在快餐店中店員必須要主動去招呼顧客”,熱情大方地介紹有什麼吃的,這樣才能吸引顧客,開好店子。

在遊戲過程,就連班上最不愛說話的幼兒,在這裏當顧客也都能大膽地說出自己要吃什麼,可見,幼兒是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與他人交往的角色中,由此培養了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表達能力,以及主動交往能力。 (三)角色遊戲能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讓幼兒主動克服困難

我們把重視因勢利導、啓發想象、引導創造這項富有挑戰性的工作稱爲誘導天使的靈感。一個輕鬆、活潑,富有啓迪性的氛圍,可引導幼兒的想象,產生創造的慾望。在幼兒園這樣一個特定的環境中,利用角色遊戲是教師營建這種氛圍的關鍵,因爲想象、創造是角色遊戲的特徵。在遊戲中多

數是以物代物來滿足幼兒對材料的需求,替代材料越豐富,幼兒選擇餘地越大,想象、創造的空間也就越大。如餐廳的顧客”提出要吃牛排,在討論中幼兒提出可以用泡沫切成一塊一塊,塗上顏料來替代牛排,很快就解決了這一困難。又如:菜場的顧客要買“海帶,可正缺貨,於是孩子們自己想辦法,尋找合適材料(如紙條或布條)來替代或製作,由此激發了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動性,同時又充分發揮了幼兒想象、創造能力。

二、角色遊戲影響幼兒主體性發揮的原因

考察當前的幼兒教育實踐,教育活動的主體問題並沒有很好地得到解決,這是影響幼兒主體性發揮的主要原因。不少教師嚴然以教育活動主宰者的身份出現,與孩子不是朋友關係、知心人的關係,而多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係、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係。

在開展幼兒角色遊戲的過程中,許多教師往往包辦代替,超出主導範疇,即由教師確定主題,分配好角色,講解各角色的玩法、規則,而在遊戲開展的過程中又過多幹涉,讓幼兒的思維隨教師走。

結果,角色遊戲成爲了教師導幼兒演”的表演活動,幼兒在遊戲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得不到發揮,這樣忽視幼兒主體性的活動,達不到其教育的作用。上述種種,突出地反映爲孩子還沒有成爲教育活動的主體,更沒有成爲發展的主體。孩子的主體性是一種自身的自然存在,3至6歲是孩子主體性發揮與發展的黃金期。但決定其能否發揮與發展的關鍵因素是孩子的內因,沒有孩子主體地位的真正迴歸與自身自然存在的主體性的釋放,教師再怎麼賣力對教育活動進行發動”也是沒用的,教師的作用只是外因條件;教師如果取代孩子的主體地位(教師成爲主體),視幼兒教育活動是一種我教你學”的過程,必將限制孩子主體地位的到位與主體性作用的釋放,其主體性的發展儘管有其可能性,但這種可能性難以真正成爲現實。

因此教師應該轉變觀念,樹立幼兒是遊戲主體的思想,在遊戲中更好地發揮幼兒的主動性,體現幼兒的主體性。

三、如何在角色遊戲中體現幼兒的主體性

(一)創設適宜的環境,提供開放的活動空間

創設適宜的環境,提供開放的活動空間,促進幼兒主動參與《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透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角色遊戲區最重要的就是創造能鼓勵幼兒自由選擇、大膽交往、大膽表現的環境,以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幼兒在遊戲中的自主性。

在角色遊戲中,教師應是環境的創設者,條件提供者,觀察指導者。教師主要是透過創設環境,投放開放性的材料來影響孩子主動地學習。在環境創設時,我注重引導幼兒參與,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如在超市的遊戲生成後,教師就問幼兒:”我們可以在哪個位置開超市,需要怎樣佈置?”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出了許多建議,在活動室外的走廊裏。可以設一個入口,一個出口.還有收銀臺,如果人少就一個,如果人多就設兩個。等等,每次的遊戲環境創設時,教師總是讓幼兒說一說怎樣佈置新的遊戲環境,讓幼兒參與收集材料,參與制作遊戲材料,參與環境的創設,幼兒在實踐的過程中體會到自己是遊戲的主人,參與的積極性更強烈。

有時我發現孩子們玩了幾次後,對原有的遊戲區興趣不大,於是在講評活動中,教師及時提出來,大家一起添置新的遊戲材料,幼兒對富有新意的環境總是表現出特別敏感而有興趣,他們對每個富有新意的事物,都想看看、聽聽、摸模、碰碰、問問,這時他們的思維活動與探索精神也處於最佳狀態,如果教師抓住時機,對幼兒進行啓發、誘導,幼兒就能主動地,不斷地創造遊戲。

(二)讓幼兒自由選擇,放手開展角色遊戲。

我們承認了“孩子是遊戲中的主體,那麼孩子在角色遊戲中的主體地位體現在什麼地方呢,我們縱觀幼兒遊戲的全過程不難發現在角色遊戲的過程中要確立幼兒的主體地位,就必須尊重幼兒的意願,真正實現五個自由,即:尊重幼兒選擇主題的自由、尊重幼兒選擇情節的自由、尊重幼兒選擇玩具的自由、尊重幼兒選擇角色的自由、同時還要尊重幼兒自由地講評自己的遊戲,只有做到了尊重幼兒這五個自由,遊戲才能變爲孩子們自己的遊戲。

自由選擇主題:幼兒遊戲主題的來源往往是幼兒周圍生活中見過的或者體驗過的事和物,從熟悉的家庭或者幼兒園的生活,逐漸擴大到社會生活人和事,如從”娃娃家”到”照像館”、”圖書館”。教師在主題確定上要給幼兒選擇的餘地,平時多收集幼兒感興趣的主題,利用自由活動時間與幼兒交流,瞭解幼兒感興趣的遊戲主題,給幼兒自由選擇的機會。

如:許多孩子喜歡去麥當勞吃漢堡、薯條。利用此機會,教師爲他們新增設了快餐店的主題,收集了許多有關的遊戲材料,許多去過快餐店的幼兒就有了喜歡的新主題。大大滿足了幼兒主體選擇的權利。在角色遊戲中每個幼兒都能依據自己的意願選擇遊戲主題,大大滿足了幼兒主體選擇的權利,享受到個性自由的快樂,同時培養了幼兒的自我意識。

自由選擇情節:主題確定後,教師可組織幼兒討論遊戲怎樣玩,以此來發展遊戲情節,教師在幼兒遊戲過程中不要過多幹預,根據幼兒意願發展情節,如:娃娃家裏的媽媽總是在那裏做飯,教師見到後就讓媽媽去買菜,可是媽媽卻不願意,這時,教師就應尊重幼兒的意願,瞭解原因,根據幼兒意願發展遊戲情節。

自由選擇角色:在選擇遊戲的角色時,要體現按意願選擇角色,年齡小的幼兒可以問一問願意擔任什麼角色,中、大班幼兒則鼓勵幼兒自己商量分配角色。

自由選擇玩具:角色遊戲中的玩具就是遊戲材料,在選擇時,教師也要鼓勵幼兒按自己的意願自由選擇,如我班的何青松小朋友在一次醫院的遊戲中,突然萌發了 “做手術”的情節,因爲沒有口罩,他將理髮店的毛巾當口罩,這是很有創意的想法,如果教師沒有觀察清楚而誤認爲他亂拿別人的物品,就會抹殺孩子在遊戲中的主動性、創造性。

自由講評遊戲:孩子們在遊戲中會有許多開心的事情與出現的問題,教師要給予幼兒充分講述的自由與時間,每次遊戲結束後都可以讓幼兒分組講一講,特別是大班的小朋友,他們有自己的見解,可以解決簡單的問題,可以針對問題讓幼兒自由講述自己的遊戲,從而培養幼兒的自主性。

(三)堅持多樣的指導方式

合理運用遊戲的指導方式,是實現幼兒在遊戲中主體地位的需要保證,而教師在角色遊戲中的現場指導,應以幼兒的主體性爲前提。有的教師在指導過程中常運用遊戲外直接指導的方式,即以教師的身份指出遊戲中出現的問題,這種方法常使幼兒的遊戲出現中斷,影響幼兒在遊戲中的活動。

教師可採取以角色的身份參與指導,更好地融入遊戲中,使教師和幼兒處於一種平等的人際氛圍中。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幼兒的主體性才能充分體現。如幼兒在開展”理髮店”的遊戲中,扮理髮師的幼兒常弄錯理髮順序,不知理髮前該做些什麼。爲此,我扮成顧客去理髮,提示”理髮師”先幫我洗個頭,這樣剪的時候纔不會疼。忘了圍圍布,就對”理髮師”說:“想個辦法別讓頭髮丟在衣服上。在我的提示下,幼兒很好地完成了理髮的過程。其效果比教師直接說步驟好得多。

其次,教師可根據幼兒個體發展的差異,適時給予隨機指導。觀察幼兒在遊戲中的表現,鼓勵能力較弱的幼兒參與遊戲,幫助每位幼兒增強角色意識,突出幼兒遊戲中的主體地位。如:班裏的宣宣小朋友膽子小,不愛表現,每次開展角色遊戲時只抱布娃娃。

於是,我鼓勵她說:“宣宣,你是娃娃的媽媽吧娃娃肚子餓了,你給她喂點吃的。引導她帶娃娃上超市買,或到飲食店裏吃。這樣,明確了她當媽媽的角色,也調動了她參與遊戲的積極性。個體差異的隨機指導,幫助能力弱的幼兒體驗遊戲的樂趣。

(四)創設輕鬆的遊戲氛圍,讓幼兒享受遊戲的快樂。 遊戲之所以受幼兒的喜愛,取決於它所具有的享受功能和教育功能。幼兒在遊戲過程中,身體和精神上能夠得到放鬆。營造自由、寬鬆的遊戲氛圍,以及教師正確的評價,適當的表揚和鼓勵,都能激發幼兒在遊戲中表現自己的主體地位。

遊戲活動中,教師應多給幼兒說的機會,讓幼兒自己與同伴交流,之後教師應以肯定的態度來看待每位幼兒,並且對幼兒出現的錯誤持接納的態度。只有在寬鬆、自由的環境下,孩子的自主權才能得到發展,才能在角色遊戲中充分地體現出主體性。

成功的角色遊戲不僅可以取得一定的教育效果,同時還可以提高幼兒在遊戲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在思想上要克服怕常規亂的思想,多給幼兒參與的機會,以幼兒爲主體,採用引導性的互動方式,積極引導幼兒的主動活動,使遊戲過程成爲幼兒自由交往、自由創造、自由探索的形式,讓幼兒體驗到遊戲的樂趣,享受到個性自由的快樂,主動地參與角色遊戲,真正體現幼兒的主體性。

參考文獻:

何磊:《角色遊戲的理論與實踐》,早期教育編輯部,1992年12月 惠敏:《充分發揮角色遊戲的優越性》,重慶出版集團,2006年11月 金祥:論遊戲在幼兒教育中的價值,199年底1-2期

建軍著:當代主體性教育論,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版

大專畢業論文範文【二】

關於學前健康教育發展的探索與思考 摘要:健康是人類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項最重要的社會目標。然而,對於什麼是健康,人們的認識並不完全一致。在許多人腦子裏,一提到健康就理解爲身體沒病,體格健壯。這種單純的身體健康觀,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視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在幼兒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兒身體保健教育,缺少幼兒心理衛生教育方面的內容,這種傾向不利於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因此,如何克服傳統健康觀的片面性,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完全將健康剝離到衛生保健工作的管理範圍,是當前我們工作中需要着重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概 述:日本1990年頒佈的《幼稚園教育要領》指出“幼稚園的生活要同家庭、社區生活保持密切聯繫,以利於幼兒的成長。”隨着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問題已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重視。關注個人的心理健康已成爲現代文明人的一個重要標誌。說到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我就不得不說說我認爲的心理健康的意義了。

一、幼兒心理健康的含義

在談到幼兒心理健康這個定義的同時,我們不可迴避的就是心理健康這個概念。究竟怎樣纔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學》指出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緒良好,個性健全,能適應環境,人際關係協調,心理行爲符合年齡特徵標準的心理狀態。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①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客觀的評價。心理健康的人,對自己的長處、短處,自己的個性特點,都有一個現實的、正確的認識。知道自己能幹什麼,適合幹什麼;對於辦不到的事,也不會苛求自己。

②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發展的心理動力。心理健康的人,因此,在困難和逆境面前能調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冷靜對待和處理各種複雜的問題,並不斷前進。

③能和他人友好相處,善於協調人際關係。心理健康的人,對人對事都能採取和睦相處、友好對待、克已讓人的態度;對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能採取友好寬容的、公平的、有理有節的方式處理,容易與他人合作和相處。

④主動適應環境,順應社會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夠自覺地調整個人和環境的.關係,不是環境順應自己,而是使自己適應環境。在任何複雜的環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個性上的特點;另一方面,又有揚長避短、適應環境需要的應變能力,無論是在艱苦的逆境中,還是在順利環境中,都能很好地發展自己。

二、幼兒心理健康的分析

我國新頒佈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也着重強調了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能。幼兒心理教育是以“幼兒爲本”,也就是把孩子當成與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來關照,老師在關心與愛護孩子的同時,切莫丟掉“尊重”與“平等”,這兩種當代人文意識,老師不僅僅是蹲下來與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將大人的架子放下來,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雖小,但卻完全可以感受到這一種來自老師“母愛”般的關照,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老師的溫情關照下健康的成長。

三、如何關注幼兒心理健康

幼兒的心理健康是幼兒人格完善的必要條件,是幼兒的精神與發展的內在基礎。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兒就可能有充分的發展。目前,在幼兒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經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順心就會哭鬧、發脾氣。第二、缺乏與人交往和應付人際事件的能力。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在家庭中凡事以他們爲中心,而在集體中他們卻必須考慮到別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見,獨生子女的增多使越來越多的幼兒少有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導致在人際關係中無所適從,正如我國心理學家丁瓚教授所說:“人類的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交往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於人際關係而來的”。所以作爲幼兒教師的我們更應該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從小抓起

隨着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問題已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重視。關注個人的心理健康已成爲現代文明人的一個重要標誌。古今中外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長。關注孩子長

大後未來社會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長,不能不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麼樣的特點呢?我們認爲至少應包括下面這五條: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慾;

(2)能逐漸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保持樂觀向上的心境;

(3)能學會與周圍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與合作、尊重別人、樂於助人;

(4)能自我接納,有自制力,能積極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困難,適應環境;

(5)具有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健全的人格。

這五條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靠大人的培養,如何培養呢?我們不要忘記孩子的身心發展變化的特點,心理健康教育應滲透在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在學校教育工作的全過程中,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學會認知、學會共同生活、學會做事、學會生存”作爲對孩子的終生教育的目標,點點滴滴、持之以恆,我們一定能把孩子培養成適應新世紀社會生活的棟樑之材。

而在現今社會對於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出現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重視不夠、認識不足

世界衛生組織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應是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完備狀態”,將心理與社會適應這 兩個重要內容作爲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當多的幼兒園中,目前對健康的認識仍然停留在生物——醫學模式的水平上,還沒有實現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新模式的轉變,因此,明顯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輕心 理保健的現象。

這種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不夠,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普遍存在對幼兒心理健康知識的匱乏,在於對幼兒身心關係的認識模糊,在於沒有認識到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許多人將幼兒心理的一些異常 表現看成爲孩子成長中的自然現象,不去加以關注。

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缺乏嚴密的系統性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沒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論體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迄今爲止,全國除了少量的幼兒心理衛生、行爲與情緒問題等方面的書籍之外,尚未見有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專著;二是在全國爲數不多的開設有學前教育專業的高校中,開設有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課程的極少;三是無論高校,還是幼兒師範,都沒有一本全國通用的幼兒心理健康的教材;

四是儘管《幼兒園工作規程》提出了應做好幼兒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內容分散、零亂,大多體現在其他內容之中,如培養幼兒活潑開 朗的性格,引導幼兒個性的健康發展等。這些內容之間沒有一個內在的聯繫系統和統一的觀念,而且還有許多有關幼兒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內容沒有納入到教育之中或沒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視。

三、理論與實踐的脫離

近年來,注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兒園日益增多,他們在實踐中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而高校中不少 教師也開始重視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漸增多。但是,有一個較爲突出的問題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論與實踐的脫離。

四、教師缺乏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知識

教育活動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質、專業知識的結構及豐富程度。然而,在沿襲 已久的幼兒師範教育體系中,知識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勢發展的要求,這直接導致了幼兒園教師有關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知識的缺乏。

而紮實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是進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與此同時,如何 把握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與幼兒科學教育的關係,注意教育內容的整合,也影響到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時下,在不少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現的問題,與此都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

五、具體操作中的非科學性

1、違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則的問題。例如:幼兒出現攻擊性行爲,本屬於品行障礙,對於這一類行爲的矯正 與教育應當堅持正面教育,樹立榜樣作用,或採用暫時隔離、減少刺激的方法。

但有些幼兒教師在對待這一類孩子時,採用宣泄的方法來加以矯正,爲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讓其發泄憤怒的情緒。而研究表明,幼兒在宣泄 後習得更多的攻擊技能,可產生更強的攻擊傾向。因此,採用宣泄法違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

2、家園教育不同步的問題。在幼兒園中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本是一件有利幼兒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 實施中如未注意與家長的密切配合,則可以使幼兒園的努力付之東流。某幼兒園幾年來一直堅持對幼兒進行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目的在於讓孩子學會與他人的交往、分享與合作、提高其社會適應力。但在具體操作中, 他們忽略了與家庭的聯繫與合作,而有些家庭對其子女一向採用溺愛、放任的教育方式,結果導致幼兒園中所教與家庭所教的衝突,教育未能收到應有的效果。

3、不能區分心理問題與道德問題。在部分幼兒身上,說謊這一現象是較爲常見的。造成幼兒說謊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幼兒認知發展水平較低,在思維、記憶、想象、判斷等方面出現與事實不符時造成的說謊;另一 方面,是由於幼兒做錯了事,怕受到處罰,或由於老師、家長對幼兒的過分嚴厲所致。

因此,我們對幼兒的說謊問題應全面分析,區別對待。而在某些幼兒園中,防止一旦出現諸如偷竊、說謊等行爲時,斥責幼兒品德不好,將心理問題與道德問題混爲一談的現象並不少見 。

4、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的問題。由於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一些幼兒園在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時,常常是借鑑中小學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經驗和模式。這導致了在教育的過程中,對 幼兒的實際接受能力的忽視。其實,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作爲幼兒素質教育這個系統工程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需要解決的問題還很多 。

在這裏,我們僅僅是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分析,而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一方面有賴於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與完善,另一方面,則需要幼兒園、家庭、社會諸方面的共同努力。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小事,而是關乎我們民族未來的大事。在這個方面,我們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氣魄和胸懷來投入其中,讓我們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會呵護關愛的陽光下健康而快樂的成長,將來成爲身心俱健的合格幼兒。

結束語

時代在發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長,堅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德育教育的標誌,是提高幼兒整體素質的關鍵,是擺在每個教師面前刻不容緩的重大課題。所謂“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不可能給予孩子應對一生的知識和技能,而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動手實踐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創造的激情與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習慣,纔是我們應賦予孩子的珍貴財富。

作爲教師要用愛撥亮每位幼兒心中的那盞“燈”,揚起前進的風帆。只要人人都去關注孩子的成長過程,“一切爲了每一位孩子的發展”這一核心問題就能實現,那麼教育這朵花會越開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