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外語培訓>

對外漢語教學中把握“以學生爲本原則的教育論文

學問君 人氣:2.83W

[論文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以學生爲本;原則;中國文化

對外漢語教學中把握“以學生爲本原則的教育論文

[論文摘要]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把握“以學生爲本”原則,要始終做到既尊重外國學生的多元文化背景,又不斷滿足他們學習漢語的強烈願望,同時還要善於在教學活動中注意培養外國學生的中國文化視野,在日常生活中幫助他們解決遇到的實際困難。這對於激發外國學生的學習熱情,不斷領悟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進一步加深對中國和中國人民的感情與友誼,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前,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都不同程度地興起了漢語學習熱。在海外已有一百多個國家的三千餘所高校開設了漢語課程,透過不同渠道學習漢語的人數已經突破了4000萬人。就國內而言,自改革開放以來,前來中國學習漢語的世界各國學生人數也逐年增多。面對這種源源不斷的需求,國內除專門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高校(如北京語言大學等)繼續擴大招生規模外,其他一些高校也紛紛設立以開展對外漢語教學爲主要任務的國際教育學院(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名稱,未統一定名),集中接納衆多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外國留學生學習漢語,這就使得對外漢語教學課堂逐漸演變成一個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舞臺。面對越來越多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國學生來華學習,如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把握好“以學生爲本”的原則,是一個對外漢語教師必須要去思考和研究的重要問題。在筆者看來,要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把握好“以學生爲本”的原則,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充分尊重外國學生的多元文化背景

學生來源的多樣化,必然帶來文化背景的多元化。如何充分尊重不同國家學生的民族心理、風俗習慣、文化差異和學習特點等,就成爲對外漢語教學活動中首先必須面對的問題。這也是對外漢語教學界比較重視的一個問題,因爲它關係到對外漢語教學活動的針對性、趣味性和有效性,要求我們必須深人認真地去了解、認識和把握不同國家學生的特點以及這些特點背後所承載的文化差異和文化內涵來開展教學活動。

1.歐美學生的特點。體現在歐美學生身上的文化特點是多種多樣的。就歐洲大陸而言,國家的分佈星羅棋佈,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民族特徵和文化特點,而美國社會的多元文化背景就更是毋庸置疑。以美國學生爲例,他們普遍具備了榮譽感強、自主性強、表現欲強等突出特點,這些特點背後有着其特有的文化背景支撐,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一是多元化社會所帶來的不同文化理念和不同思維方式;二是充斥在美國社會方方面面的競爭機制使學生從小就處在一個激烈競爭的環境中;三是精英教育體制爲學生的脫穎而出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四是教育工作的服務性特徵決定了教師的整個教學環節都必須圍繞學生的需求來進行。因此,針對歐美學生這種不同文化背景下呈現出來的特點,只有在教學活動中注意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漢語知識的熱情。

2.亞洲學生的特點。就筆者所在的學校而言,亞洲學生的來源主要集中在東亞(以日本、韓國爲主)、東南亞(以泰國、馬來西亞、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爲主)和中亞(泛指亞洲中部地區的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五個國家),而西亞的學生相對較少。這裏僅以中亞學生在學習漢語過程中出現的“重聽說輕漢字語法”的特點爲例來進行闡述。目前,中亞學生漢語學習的這一特點在對外漢語教學界已經達成基本共識。一方面,中亞學生之所以只重視漢語的聽說技能訓練,是由他們的民族性格和學習動機所決定的。中亞學生對自我評價較高,而且性格敏感、活潑開朗、普遍外向,在學習中善於模仿、勇於開口、充滿自信。這對於他們的漢語聽說學習非常有利。同時,中亞學生的學習目的比較務實,半數以上都想借助掌握漢語來從事商業貿易活動。這就決定了他們的學習更加註重日常交際,因此口語水平提高很快。調查表明,中亞學生中62%的人如果沒有聽懂教師的講解,會立刻請教師再進行解釋;67%的學生會在錯誤被糾正後主動模仿教師大聲重複正確的表達。他們在這樣做時表現得自然、大方,沒有什麼顧慮或心理障礙滬另一方面,中亞學生之所以輕視漢字語法學習,主要是由於他們的母語與漢語的巨大差異造成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在學習漢字語法時產生畏難情緒。在伊莉曼·艾孜買提(新疆師範大學漢語教育學院)看來,中亞學生的母語多爲俄羅斯語、哈薩克語、吉爾吉斯語。這幾種語言分屬印歐語系和阿爾泰語系,無論在詞彙、語法,還是文字上,都與漢語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母語在他們的漢語學習中形成了很大的干擾,漢字和語法學習就成爲他們學習漢語的困難所在。中亞學生的母語在書寫上採用拼音文字,字形直接表音,而漢語的文字與語音是分離的,無法根據字形拼讀字音。因此,中亞學生在漢字的記憶、書寫方面存在很大的問題。……抽樣調查顯示,約57%的(中亞)學生並不在意自己說漢語時所犯的(語法)錯誤產對於中亞學生這種因民族性格和語言差異呈現出來的學習特點,作爲教師,筆者認爲只有在肯定他們的長處和優勢的同時,始終按照語言教學的規律,採取一些針對性強的教學方法來幫助他們消除語言學習中的障礙,全面提高他們的漢語學習能力和水平,才能體現出對他們最大的人本關懷。

3.非洲學生的特點。非洲文化的多樣性是人所共知的。僅就語言而言,有通行阿拉伯語的非洲,通行英語的非洲,通行法語的非洲,通行葡萄牙語的非洲,通行西班牙語的非洲,更不用說還有非洲原有的、與歐洲殖民者無關的好幾十種語言。3在非洲研究、開發和管理協會創辦人和會長,喀麥隆學者丹尼爾·埃通加—曼格爾看來,非洲是一個貧窮、集權主義和缺乏社會公正的地方,這是由非洲傳統的文化價值觀和態度所決定的。他認爲,權力高度集中和垂直的傳統;注重過去和現在,而不是注重未來;不抓緊時間;不愛工作;壓制個人首創性、成就感和節約(必然帶來的是嫉妒別人的成功);信巫術,養成非理性和宿命論等是非洲文化中所特有的一些現象。這些文化現象對於來中國學習的非洲學生所產生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在一部分非洲學生身上表現出諸如時間觀念不強、學習的進取心不夠,但又迫切希望透過學好漢語而留在中國做生意,以儘快擺脫現實貧困等的.一些特點。針對這些特點,筆者認爲,重視從民族心理上尊重他們的傳統文化恐怕要比其他任何方面都顯得更爲重要。

除此之外,還可以列舉出很多國家和地區學生的特點,這裏就不再一一贅述。

二、不斷滿足外國學生習得漢語知識的強烈願望

外國學生到中國來學習漢語的動因和歸宿自不必言。只有不斷滿足外國學生習得漢語知識的強烈願望,才能確保他們的學習取得成效,也是體現“以學生爲本”的又一條重要原則。因此,充分運用好跨文化交際理論,以學生爲中心來安排設計教學內容,同時根據不同國家學生的思維習慣和學習特點“因材施教”,讓整個教學活動更加富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就能充分體現出這一原則。

1.以漢字學習爲例。漢字認知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也是提高語言交際能力所必須具備的前提條件。一個漢語學習者如果不能掌握足夠的詞彙,就無法完成意義的表達,也不可能應用漢語語言進行交際。因此,只有積累和掌握一定數量的漢字,才能使語言的學習和表達變得更加通暢。外國學生學習漢語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有漢字背景的,如華裔子女和母語書面語中有漢字的(如日語、韓語)學習者;一種是無漢字背景的,主要是使用拼音文字(如英語、法語、德語等)國家的學習者。從美國學生學習漢字的特點來看,漢字與拼音文字相比,其字形和字音的聯繫很弱。對於初學漢語的美國學生來說,漢字字形和字音的聯繫其實是零。一個漢字的字形和字音的聯繫,不論用什麼方法,都需要花工夫才能在他們的頭腦中建立。因此,無論是對有漢字背景的,還是無漢字背景的學生,我們的漢字教學都必須做到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結合漢字發展變化的規律,相應採取一些不同於教授中國學生的手段和方法,來給他們講清現代漢字的形、音、義,幫助學生認讀漢字,書寫漢字,學習漢語,掌握漢語的書面語。艾這對於外國學生很快進人良好的學習狀態,激發他們更好、更有興趣地融人漢語語境中學習是十分必要的。而這樣做的目的也會使他們對學習漢字更加自信、更有成就感。

2.以語音學習爲例。對於外國學生來說,語音學習問題主要表現在對聲調的掌控上。通常他們無法讀準二、四聲,即二聲上不去,四聲下不來,所以纔出現了“洋腔洋調”的問題。學習外國語的內容分成發音、語法跟詞彙三個主要的部分,學習的次序當然是也應該按照這三樣按步進行。發音的部分最難,也最緊要,因爲語言的本身、語言的質地就是發音,發音不對,文法就不對,詞彙就不對嚴所以一旦學生的發音不準、不好,就會影響其對詞彙、語法和漢字的掌握,並且影響表達和理解,甚至影響到學生學習漢語的自信心。針對這一問題,如果教師能夠多下點工夫,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來幫助學生克服掉“洋腔洋調”的毛病,對於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尤其重要。 三、注重培養外國學生的中國文化視野

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無論是處在學習的初級階段還是進階階段,給學生適時講授中國文化都是一個不能迴避的話題,也是培養外國學生的中國文化視野必須要跟進的一個重要步驟。如果我們沒有做到把傳播中國文化融人對外漢語教學中,就會偏離外國學生學習漢語的動因和目的,就體現不出“以學生爲本”的原則。在我看來,可以考慮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培養外國學生的中國文化視野。

1.把握好中國文化的民族性特徵。中華文化種類繁多、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以其五千年延續不斷的發展態勢成爲世界文明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文化的基本特徵是民族性,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的標誌。因此,筆者認爲,讓外國學生把握好中國文化的民族性,就是把握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徵。

李瑞環同志曾經指出:“文化總是具有鮮明的民族形式、民族風格。……中華民族文化是一個豐富博大的有機整體,即包括漢民族的文化,也包括各少數民族的文化;既包括悠久的古代文化,也包括近代和現代文化。”因此,只有完整地而不是片面地把握中國文化的民族性,才能真正領會中國文化的主流精神。作爲一個對外漢語教師,如果能把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影響深遠這三個顯著特點給外國學生講清楚,就能把中國文化的主流精神灌輸到外國學生的思想和心靈深處。因爲這幾個體現中華文化思想精髓的顯著特徵,不僅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化進步與發展產生廣泛而深遠影響的根源所在,同時也是中華文化長盛不衰的根基所在。

2.確定好匯入中國文化的基本內容。給學生講授中國文化永遠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一旦對此把握不好,就會讓他們失去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從而影響到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漢語的積極性。在內容確定上,雖然對外漢語教學界的看法略有不同,但在三個方面基本一致:一是知識文化,即課文內容所涉及的諸如歷史、地理、建築、園林、服飾、旅遊、飲食、繪畫、音樂、舞蹈、教育、文字、哲學等。講授可以有一定的廣度,但並不要求有多少深度,只需普通常識而已。二是交際文化,一般包括在問候、稱呼、感謝、邀請、婉拒、讚揚、批評、發誓等套話或習慣用語之中。揭示並掌握其中的特殊含義和特殊作用,有助於學生開展正常的思想交流活動。

 三是習俗文化,主要指在節慶、婚姻、喪葬、生日、生育、開業等事件中的飲食習俗和活動習俗

這對於外國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和處理日常生活相當有益和有用。此外,還可以從思維文化(即由思維方式形成的文化,如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由大到小,歐美人由小到大等)以及體態文化(即伴隨語言的體態文化。如用手指着太陽穴旁轉圈,中國人表示動腦筋,而美國人表示發瘋;“握手”在中國沒什麼講究,但俄羅斯則不允許隔門或跨門檻握手,認爲這樣是不吉利的)。等方面讓學生充分感受中國文化的特點。總之,不斷把文化教學內容融人到語言教學之中,將種類繁多、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種子潛移默化地紮根於外國學生心中,就能使外國學生在掌握好漢語知識的同時,主動去了解並喜歡中華文化。

3.讓學生充分領悟中國文化的精髓。作爲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早已載入世界人類的文明史冊。從50萬年前的周口店“北京人”遺址,2000多年前開始修築的萬里長城到明清的北京故宮、蘇州園林,中國已有28處文化和自然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人了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的名錄。因此,筆者認爲,給外國學生充分講解最具代表性的中國歷史文化遺產,恐怕是讓學生最直觀、最簡捷、最有效地領悟中國文化的最佳途徑。在課堂上,老師透過自身講解以及給學生播放相關的教學專題片,或許只能給他們一些視覺和聽覺上的感受。如果同時還能借助學校所處地域範圍內就有中國歷史文化遺產地的優越條件,把課堂延伸到具體的環境中去進行現場教學,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中國歷史文化遺產的魅力,體會中國的歷史文化遺產在中國歷史發展和形成過程中所積澱下來的文化價值和文化品味,效果將會更加明顯。與此同時,大膽鼓勵並有序引導學生利用在中國學習的有限時間裏,充分利用假期和休息日到北京以外的其他文化遺產地去走一走、看一看,對於他們瞭解中國的歷史文化遺產在世界文化遺產中的地位、作用、影響和所佔的比重,以及現存數量和所處地域的地域文化是十分有益的,而且對於他們進一步領悟中國文化的精髓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四、主動幫助外國學生解決實際困難

外國學生隻身一人來到陌生的國度學習和生活,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難,而老師往往是他們求助的第一人,這就需要對外漢語教師主動在生活中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在他們需要的時候及時提供幫助。通常而言,外國學生來中國求學,往往受到語言交流不暢、生活習俗不同以及生活方式有差異等一些條件的限制,容易造成他們在人際交往上出現障礙,在日常生活中產生種種的不適應,甚至因爲學習壓力而導致各種焦慮情緒的產生。這些問題的出現是難免的,需要老師去正確引導並幫助他們克服。從某種意義上講,對外漢語教師積極主動地幫助學生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困難的過程,就是讓外國學生充分感受中國人民熱情好客、樂於助人、寬厚包容等民族性格的過程,對於外國學生進一步加深對中國和中國人民的感情和友誼是十分必要的。

總之,隨着中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不斷攀升,中國在世界範圍內的話語權將日益加重。而中國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的不斷擴大,也已經成爲我們國家爲爭取長期而持久的和平發展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如何利用好對外漢語教學課堂這個大舞臺,促使中國優秀文化透過外國學生源源不斷地向外進行傳播併產生重要影響,對於我們國家和民族能否長久地屹立於世界強國系列和世界優秀民族之林,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