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述職報告>

三季度述職報告

學問君 人氣:2.18W

各位領導、各位同事:

三季度述職報告

       下午好!

今天我述職的題目是《用腦想事 用心做事》。

述職活動的開展,我才意識到一個問題,“原來,一個季度已經揮之而去,難免產生了‘輕輕地你走了,正如你輕輕地來’這樣一種惆悵的無奈。當還在感慨“怎麼就星期五了”、“怎麼就到中秋節了”的時候,卻發現現在只能“讓秋風帶走我的總結帶來我的計劃和述職”。

老實說,我有些困惑,困惑述職活動的必要性與實效性,倘若把寫稿的時間加上活動開展的時間,差不多需要一個工作日。同時,我還有些害怕和痛苦,但這是一項不容商量和無法逃避的任務。於是,我開始思考:到底是自己對述職理解不夠,還是活動本身還需要商榷呢?翻查詞典,“述職”一詞源於《孟子•梁惠王下》中有注:“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原指諸侯向天子陳述職守,現指下屬向上級總結匯報及陳述階段時間內的工作職責履行情況。簡簡單單的一個詞、普普通通的一句解釋,爲何會讓我們如此得痛苦和無奈呢?絞盡腦汁之後,我終於有了答案,原來讓我痛苦的並不是述職本身,而是由述職帶來的總結、反思與計劃,是在習慣於向前走的過程中突然往回看的不爽與不悅。

害怕面對不足而樂於看到自己的長處,是人的天性。

基本不接受媒體採訪的華爲公司創始人任正非在被人問及他成功的關鍵要素時,他只說了一句話,那就是“不停地總結和反思”。我突然明白,“總結和反思”,纔是本次活動的關鍵內容和主要目的,而述職不過是“頭腦風暴”的另一種方式罷了。我想一個月下來,一個季度結束之後,比“做了多少事”更重要的是“從中我學到了什麼,我得到了什麼,我進步了多少”,或許比“事務清單”更有成效的是“進步與成長列表”,比優點更重要的是不足,因爲決定成敗的一定是最矮的`那塊短板。透過述職,從工作中得到了什麼,找到了哪些不足,獲得了怎樣經驗與體會,哪怕只有一點,我想也是最好的收穫,因爲短板的逐漸變長也就意味着木桶可盛的水會越來越多。

就這樣,我開始總結和回憶過去一個季度所做的工作,還有其間的得與失,不足和進步。可我有了一種空洞和茫然的感覺,假如我再一次列舉出本季完成的主要工作,不免會讓人產生一種盜版前次述職報告的猜測和疑惑,因爲上一次列舉的諸多事情,這個季度依然繼續着,比如某某資質的申請,xx活動的開展或是什麼辦法的制定等等。由此可以看出綜合部工作的特性,永遠無法用數字或指標告訴別人,我們簽訂了多少金額的合同或是追回了多少萬的欠款,在外人看來彷彿我們總是不斷地重複着相似的幾件事情,這也難怪我們常常被人簡單地誤解。坦白說,完成了什麼工作,效果如何,領導可能比我們更清楚,要不然爲何自評分與領導打分總是朝着正好相反的兩個方向出發呢?

一項工作,哪怕是腦力活,如果始終用相同的思路、一樣的工作方法和手段不斷地重複着,沒有創新、缺乏思考,沒有“追求更好”的理念和態度,那麼它最終也將變成另一種體力勞動,不僅索然無味、毫無工作的樂趣還勞心又傷神。

我們都會不情願地去做一件沒有樂趣的事情,假如有一天工作也變得沒有樂趣,那是多麼得恐怖和不可想象。

《服務管理辦法(討論稿)》的煎熬,讓我試着去尋找工作樂趣的方法與角度,說是“煎熬”並不誇張,不僅因爲它經歷了多次的“難產”,還因爲它的最終完成是在連續三天顛簸的汽車上,還有高速公路上汽車突然故障熄火的有驚無險。討論會上每個人天馬行空式的發言,辦法內部分內容的直接被否定,會議成果的未達預期,後期的單獨溝通,每個部門的不同情況、觀點、做法,加之每個人看問題角度的不同、溝通與表達方式的差異,讓我感受到了其中的難度以及工作方法、思考和處理問題方式的重要性,這些也正是樂趣所在。讓我最爲深刻明白的就是做事之前一定要“用腦想事”,因爲只有想明白了、想清楚了,多問自己幾個why和how,掌握好處理的方法和技巧,纔能有效地與不同的人交流,才能更好地說服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人,才能讓事情達到預期甚至更好的效果。

項目經理培訓安排和聯繫好之後,偶然的一次出勤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