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範文集合十篇

學問君 人氣:3.08W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範文集合十篇

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敘述的是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阿爾弗德雷~魏格納首創大陸漂移學說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1910年。魏格納在病房的世界地圖上發現,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東海岸形狀十分吻合,從而推測太古時代地球上的大陸是連在一起的巨大板塊,後因大陸不斷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個大陸。爲了證明自己的發現,他進行了大量的考證工作,找到了許多事實,提出大陸漂移的假說。

教學目標:

1.能借助字典和聯繫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3.體會科學家勇於探索大自然奧祕的執着精神,並能把讀後的感受和同學交流。

教學重、難點:重點是瞭解魏格納發現大陸漂移的過程,難點是理解有關的地理知識。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他經過30年的觀察研究,揭開了昆蟲世界的許多祕密,創作了著名的《昆蟲記》。

九十多年前,有一個科學家在觀察世界地圖時發現了一個大祕密,一個地球的祕密。讓我們一起來讀課文,看看是個什麼祕密。

二、自主閱讀,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自讀自悟。

出示自學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生字或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2)思考:誰在什麼情況下從世界地圖中引出了什麼發現?

2.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新詞

呈現凹進端詳叩開起源資料靜謐寧靜

大陸漂移精神大振枉費心機浩如煙海

①自由讀、指讀、齊讀。

②理解詞語意思。

(2)提問:誰在什麼情況下從世界地圖中引出了什麼發現?

(3)介紹魏格納。

三、集體交流,品讀感悟

1.年僅32歲的魏格納,引起了地質界的震動,成爲衆人矚目的焦點,成爲一顆耀眼的科學新星。魏格納提出的假說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現的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1——4自然段,並完成以下要求。出示:魏格納在觀察地圖時有什麼驚人的發現?把相關的句子用“——”劃出。

(1)出示句子:

“瞧!這兩個地方的形狀竟是這般不可思議地吻合!”

“果然……都能……又能……找到相應的突出部分。”

“結果發現……地球上所有的大陸塊……吻合在一起。”

重點研究第一句

①“這兩個地方”指的是哪兩個地方?“吻合”什麼意思?

②我們看地圖找出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進的幾內亞灣,是不是和文中所描述的那樣。

③“不可思議”什麼意思?爲什麼說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是啊,南美洲和非洲之間隔着遼闊的大西洋,距離相差6500千米,八杆子打不到邊的2個地方卻能如此緊密的吻合在一起,這是多少不可思議的一件事啊!讀——(引讀第一句)魏格納被自己偶然的發現驚呆了,他不斷念叨着,讀——魏格納此時欣喜若狂,大聲喊着——

④在這個發現的基礎上,魏格納有了更多驚人的發現,齊讀2,3句。請同學對照地圖,看看是否如同書上所描寫的那樣。

(2)你們透過自己的觀察實踐,有了驚人的發現,心情怎樣?想像一下,當年魏格納有了一次比一次驚人的發現,心情怎樣?(驚喜)從那些地方我們感受到了魏格納的驚喜。

出示:

“魏格納被自己偶然的發現驚呆了!”

“他精神大振,仔細端詳着美洲和非洲大陸形狀上的不同點。”

“魏格納興奮極了,將地圖上一塊塊陸地進行了比較。”

①請同學自由練習,把魏格納的驚喜透過朗讀表現出來。

②指讀,引讀當魏格納無意中發現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進的幾內亞灣竟然是這樣不可思議的吻合,魏格納——(引讀第一句)於是他——(引讀第二句)當魏格納有了越來越多的發現時,魏格納——(引讀第三句)

(3)偉大的發現總不會輕易現出他的真面目,年輕的魏格納爲什麼會發現別人所不能發現的東西呢?(仔細觀察)

你從那些地方看到了魏格納的認真,一絲不苟?

(4)僅僅會觀察還是不夠的,我們更要學會從觀察中敢於思考、探究。看到這些驚人的發現,魏格納的腦海裏形成了一個嶄新的奇想——

出示:“在太古時代,地球上……它們的海岸線纔會驚人地吻合。”

2.推理想像只有經過反覆實踐才能成爲真理,爲了證實這一奇想,魏格納都做了些什麼工作?請同學自由朗讀課文第6、7自然段。

(1)著名科學家柯彭的看法和建議是什麼?“也曾有人提起過”,說明了什麼?

(2)在大科學家的勸阻下,魏格納是怎樣做的?那些詞語看出考證工作的艱難?(浩如煙海)解釋這個詞語,經過魏格納將近2年時間不懈努力,功夫不負有心人,魏格納終於找到了證據。

(3)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理解魏格納是如何進行推理的——

中龍既見於巴西東部,也見於非洲西南部,

中龍是爬行動物,不可能飛渡重洋,

中龍當時是生活在同一塊大陸上,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陸以前是連在一起的。

四、迴歸整體,遷移昇華

1.仔細觀察,敢於思考,反覆求證是魏格納獲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透過課文的學習,你受到了什麼啓發。

2.是啊,只要我們學會做生活和學習的有心人,就一定會比別人有更多的收穫。

五、課外作業

1.熟讀課文,將文中的好詞好句摘錄下來。

2.感興趣的話再去收集資料,瞭解更多知識。

板書設計:

8*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

仔細觀察

敢於思考

反覆求證

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我執教的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這篇童話以樸實的語言表達了鳥兒對樹的真摯情誼,在教學中我力圖是自己的教學目標更簡明,內容更簡約,環節更明晰,方法更樸實。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品味關鍵詞語,體會人物心理。

課文沒有多少華麗的詞藻,但平實的語言耐人尋味。在教學中,我主要抓住了了課文開頭部分的“天天唱”“天天聽”“一定”等詞語,體會鳥兒與樹之間的深情厚誼,抓住文中鳥兒四處尋找的四個問句,體會朋友之間的真誠牽掛,抓住結束部分鳥兒的兩次看,體會鳥兒對朋友的懷念之情。

二、創設情境,感悟真情。

童話講究意境美,如果在教學的時候能夠再現童話的意境美,有助於學生身臨其境的體會內容,從而達到情感上的共鳴。爲此我創設了三個情景,一是鳥兒與樹朝夕相處的情景,二是鳥兒四處尋找樹的情景,三是鳥兒爲燈火唱歌的情景。在這三個情境中,我主要引導學生以多元朗讀的方式,來突破重難點。努力做到以讀促悟,悟後再讀,讀悟結合,從而達到師與生,生與生,生與文字之間的對話。

三、充分想象,激活創造思維。

沒有想象就沒有童話,就沒有創造。爲了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學會想象,激活創造思維,我主要抓住文中的三個空白點,鼓勵學生去想象,一是鳥兒與樹在一起早夕相處的情景,二是鳥兒尋找樹的心路歷程,三是鳥兒給燈火唱歌是的心理。學生走進鳥兒的世界,便能感同身受,從而完成文字的補充和再創造。

四、多元理解,彰顯個性。

一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在教學中,我注重個人的生活經驗和能力差別所產生的個性化的理解,結合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適當歸屬。本節課,我着重於讓學生體會誠信與友誼。

這四點只是我設計本課的一個理想,然而達成的效果卻不怎麼理想,比如學生的想象思維還沒能開啟,朗讀的質量還相當不好,理解的多元化沒有呈現等。

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我們這次教研的主題是:挖掘語言因素,設計讀寫訓練。

1:挖掘語言因素

任何語文老師都應該有一個意識,那就是語文課重點在於學形式,而不是學內容。學習《全神貫注》不是爲了知道羅丹因爲全神貫注地修改雕塑而忘記自己的朋友茨威格這樣一個故事,而是透過這個簡單有趣的故事,學習一些表達形式和表達藝術。如果僅僅是爲了知道這個故事,我想,學生自己平時很隨便的閱讀就能完成,不需要坐到教室裏由老師領着讀啊讀,再把故事串一遍,然後黑板上再出現一個完美的板書。我們的語文課堂是要讓學生學會表達,而且是用書面性質的正規的語言進行表達。所以當我坐下來細讀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在尋找的是課文中有質量的值得小學生進行模仿和學習的表達方式。

很自然的,我就找到了“只見羅丹一會兒上前,一會兒後退,嘴裏嘰哩咕嚕的,好像跟誰在說悄悄話;忽然眼睛閃出異樣的光,又似乎跟誰在激烈地爭吵。”其實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就是羅丹當時全神貫注,有些什麼動作呢?旁若無人地上前、後退,又自言自語。表達中最漂亮的就是用“好像”、“似乎”引發了兩個聯想,把羅丹自言自語這樣一個動作寫得具體形象了,這就是我們學生可以學習的表達藝術。當然,句中還有“一會兒…一會兒…”這樣一個連接詞用得也很好,不僅把羅丹上前後退的兩個動作連接起來表達,還表達了這兩個動作反覆多次的意思,這就是連接詞用得恰當的妙處。

2:設計讀寫訓練

找到了語言因素,接下來就是設計讀寫訓練。

首先:用什麼內容來承載這種表達方式呢?說實話,在尋找這樣一個課文的空白點的時候我是仔細看了課文好幾遍的。總算找到了文中描寫羅丹完成雕塑之後表現的語句:“大約過了一個小時,羅丹才停下來,對着女像癡癡地微笑,然後輕輕地吁了口氣,重新把溼布披在塑像上。”這裏已經寫到了羅丹的動作,我們完全可以用剛纔學到的方式把羅丹這些動作寫具體。很巧,當我後來再找到茨威格的原作,《從羅丹得到的啓示》這篇文章後,很高興地發現在原文中其實是有這樣的寫法的。“最後,帶着舒嘆,他扔下刮刀,一個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種溫存關懷般地把溼布蒙上女正身像,於是,他又轉身要走,那身材魁梧的老人。”當然,讀來非常拗口,這是譯者的水平和習慣的問題。我猜想編輯把這段話改掉的原因可能是“情人”的聯想不太適合小學生吧。

但是,要寫好這段話對於三年級下的學生是有難度的。那麼,如何降低難度,設定坡度,把精力集中在訓練點上而不是被其他因素干擾,是我思考的第二個問題。於是,就有了先想象動作再合作說句最後落筆寫這樣一個過程。想象動作時候把同桌作爲自己的作品除了給學生情境性體驗之外還想讓課堂氣氛更活躍一點,畢竟這是小學生的課堂!而合作說句除了降低難度還讓學生有了一個互相學習的過程。在練習“用聯想把句子寫具體”和“一會兒……一會兒……”兩個點之間,我的想法是重點放在前者,後者做順帶而過的處理,學生能用到最好,不能做到也不強求。甚至,在我的預想中,學生如果用上其它連接詞,或者用連接詞串起兩到三個聯想句也是非常棒的。

王曉春在《爲什麼我們總是在做表面文章?》裏說:語文教師至少要有三種本領。第一種,獨立閱讀能力。就是不依賴教參也能獨立解讀課文,有了教參也能拿出或補充或修改或批評的意見,且有理有據。第二種,課程內容開發能力(教什麼)。就是說,教師要能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一般要求和學生情況,獨立確定我用這篇課文達到什麼具體的教學目標。第三種,教學活動策劃能力(怎麼教)。如果教師不打算採用“我講你聽”的簡單教學策略,那就得學會策劃語文活動,讓學生語文活動中學習課文。

回顧我以上的思考還正好切合了王老師提出的三個能力。

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說教材】

這是“九年義務教育”教材第八冊第八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文章寫了“我”在玉泉觀魚時認識的一位聾啞青年,他畫魚到了忘我的境界,把魚畫得又像又活。文章讚揚了聾啞青年勤奮、專注的品質。課文敘議結合,情節生動感人。文章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的。可分四部分來理解。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講“我”常到西湖的玉泉觀魚;第二部分(第三、四自然段)講“我”在後院的金魚缸邊認識了一位舉止特別的青年;第三部分(第五至八自然段)講“我”看青年畫金魚;第四部分(第九至十四自然段)講“我”對青年有了進一步的瞭解,知道他是聾啞人,每個星期都來看魚、畫魚。

本文安排在第八組課文中的第一篇,對這一單元有着重要的引導作用。本組訓練的重點:在閱讀中,能邊讀邊提出問題,邊閱讀思考、合作交流來解決問題。注意情感體驗,理清文章的表達順序,大膽提出新見解,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學習如何做事。爲後面學習《全神貫注》、《兩個鐵球同時着地》、《遨遊太空的五星紅旗》作些鋪墊。

本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是: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聾啞青年做事勤奮、專注的品質。

2、學習作者和聾啞青年觀察周圍事物和積累材料的方法。

3、學習本課的生字、詞語。

4、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理解青年愛魚愛到了忘我的境界的具體表現。

2、理解“魚游到了紙上”和“魚先游到了心裏”的關係。

教學難點:

將理解課文內容和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同步進行,讓掌握作者按一定的順序來寫的習作方法。並且學習作者的習作方法。

【說教法學法及流程】

(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的訓練和朗讀感悟,自主合作學習爲主線”是當前語文教學改革的主導思想,它體現了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觀點,因而在課堂中,我將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並將學法滲透到教學中去。

1、出示掛圖,聽課文錄音,讓學生在一個寬鬆的環境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初讀課文,畫出自己不懂和含義深刻的句子,質疑問難,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3、學生分組討論解決不懂的問題。

4、再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二)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我採用“以讀代講、反覆朗讀品詞析句。”的方法引導學生對課文的重點內容、難點和特點予以理解,以課後作業1、2、3題展開探索、學習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聾啞青年是怎樣觀察事物和作者的習作順序。

1、以課後作業“青年的舉止特別在什麼地方?”展開討論。

2、抓住重點理解青年的勤奮、專注的精神。學習自讀討論,小組進行交流。

3、師生抓住文章中的重點句子展開彙報討論。

(三)美讀課文

這個階段,重點在於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全文,達到學生的情文統一,進一步地深入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課堂練習

語文是一種交流的工具,掌握這種工具的關鍵還在於運用,學以致用,是語文教學的目的。透過對文章的重點詞句的品析,能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瞭如下練習:

1、比較下面句子的異同,說說句子的意思表達有什麼不同,哪句更好,爲什麼?

(1)他一個人站在金魚缸邊,看着金魚在水裏遊動。

(2)他老是一個人呆呆地站在金魚缸邊,靜靜地看着金魚在水裏遊動。

透過對句子的訓練,體會重點詞語“呆呆”、“靜靜”的含義,體會青年看魚的專注、投入。

2、細讀課文第7自然段,填空,並說出填詞的理由。

青年畫魚畫得真(逼真、栩栩如生)啊!

透過這些試題的練習,考察學生對第7自然段的理解。

3、選擇恰當的關聯詞,把下面的兩個句子連成一句話。

魚游到了我心裏,魚游到了紙上。

透過對關聯詞的選用,輔導學生對課文難點的學習,從而讓學生理解因爲把魚形記得牢,所以能把魚畫得活。同時讓學生知道作者平時注意觀察,積累材料,才把文章寫得如此生動。

【說板書】

板書設計是爲教師的教學設計服務,板書設計的合理,有利於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思路和層次,學習人物的品質,同時又能使學生感受到文章的結構,從而幫學生理清作者的習作順序。

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學情簡介

我班學生學的是老教材,但從三年級時我就比較注重課外閱讀的拓展,常常會尋找一些適合他們閱讀的推薦給他們,或讀或寫或品或悟,而新教材的課文就是很好的補充內容。因此,我班學生對學習此類是有一定的基礎的。然而,從本課來看,不僅是要讓學生們從騎者們的眼神中讀懂他們對老人的不同行爲,更要了解這些行爲與眼神的關係,甚至是行爲之後所隱含的深刻含義。這樣的課文又不同於以往直接抒情的,故事情節不是很強,語言文字內涵豐富,要從騎者的眼神中瞭解他們的行爲,又要從老人的行爲中想象他的眼神,從課文的語言文字中推敲出他們之間的關係,再從其中體會出深刻的內涵,這對學生而言,是有難度的。

教學目標

在研讀了課文後,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我制訂了這樣幾個教學目標:

1、學習聯繫上下文,結合查字典理解“徒勞”、“無濟於事”、“暖人肺腑”等詞語。由於課文的語言內涵豐富,出現了許多學生不易理解的詞語。在課前的預習中、在教學中,學生根據自己的學情,透過隨機查字典當場解決這些詞語。一方面,理解了詞語在文中的意思,另一方面,幫助學生養成自覺用工具書學習語文的好習慣。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新教材課文篇幅長,再加上含義深刻,有些詞、句文學性較強,所以我有意識地安排了學生自己讀課文的機會。我覺得我們不應在朗讀上“吝嗇”付出時間,因爲,朗讀課文是對課文內容的再理解,是對語言文字的品味,是學生與課本的對話,再加上學習老教材的學生對於新教材的學習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更要在課文的朗讀上紮實些。教學中,我採用了反覆讀重點段,引讀、自己讀等方法,引導學生在讀中品悟“眼神”的內涵,從而達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目的。

3、能夠根據課文內容進行質疑,並透過釋疑體會人物的品質。新課標提出了“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要求,所以,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我並沒有更換這一個目標,(“更換”什麼意思?學生在質疑方面是何基礎?應具體說明)而是引導學生透過閱讀課文後,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所謂“有價值”的問題就是有思考的空間,並能幫助我們深入學習課文的問題。

4、藉助寫話訓練使學生懂得在別人遭遇困境時,應給予真誠無私的幫助。衆所周知,語文教學承載着道德教育的任務,但是,如果將德育的滲透與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品悟與訓練割裂開來,將其作爲課堂教學的落腳點,無疑會使語文課失去了味道。因此,對於課文的情感目標的達成,我試圖透過寫話練習來實現。這樣,既有語言文字的訓練,也有學生個人的情感體驗。

教學過程

(一)抓住課題,整體進入課文。

1、師表揚學生上課精神飽滿。

2、出示課題,齊讀。

“眼神”是人與人之間相互溝通的一種重要方式。剛纔,老師在表揚大家的時候,你們看到老師的眼中流露着怎樣的眼神?

3、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中,這位老人又讀懂了誰的眼神?是怎樣的眼神?帶着問題輕聲讀讀課文,做到字字音準,句句通順,找到相關的句子後用直線劃出。

(說明:由於“眼神”在生活中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因此,課的一開始,我透過與學生的交流,幫助學生了解了“眼神”在生活中的作用,爲下文的教學打下了鋪墊。同時,就課題進行了提問,抓住了課文的着眼處,對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起着推動作用。)

(二)抓住重點段落,學習課文內容。

(說明:在仔細分析了課文後,便能發現第5節是課文的重點段落,這是老人對傑弗遜所說的一段話,分析了騎者的眼神與行爲之間的關係,把握了這一段就能幫助學生了解人物的品質,它具有深刻的內涵。所以在設計教學時,我便以此作爲統領全文的線索,在整堂課的教學中起着穿針引線的作用,使課文化難爲易、深入淺出。)

1、根據學生交流的語句出示課文第5節中老人說的一段話,引出線索。

(1)自己試着讀讀這段話,不僅要讀通,更要讀懂。你讀明白了什麼?

(2)“學貴有疑”,你還有什麼讀不明白的?

● 對課文中字、詞不理解:無濟於事、……之狀

● 對課文內容不理解:“這樣一個機會”指怎樣的機會?“老人最需要的時候”是什麼時候?

(說明:四年級的學生已有了一定的閱讀的能力,爲了幫助學生把握課文的'重點,理解“眼神”在老人和騎者之間所起的作用,我提出了“讀懂了什麼?”這樣,根據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幫助他們整理出故事發生的整條線索,從而也能瞭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以便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

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邊讀邊想,在讀中產生疑問,在讀中解決疑問,從而培養質疑問難的良好習慣。因此,在“讀懂什麼?”之後,又提出了“還有什麼讀不明白的?”根據學生以往的閱讀過程,讀不明白的往往是課文深層的內涵部分,在課文裏也就是“老人是如何能透過眼神分析出騎者不同的行爲的?”學生對產生了問題,就有了學習的慾望,這對深入學習課文,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2、抓住線索學習課文第1節,體會老人的處境,體會老人的眼神。

根據學生的提問,引出問題:“老人最需要的時候”指什麼時候?快速讀課文,找到相關的小節好好讀一讀。

(1)指名讀

(2)這是文中的描寫,現在請大家用上這些詞語再來說說老人當時的處境。

(媒體出示詞語):

兩鬢蒼蒼 老態龍鍾 凜冽刺骨 焦急萬分 抖抖索索 漫天飛雪

(3)自由說、指名說

(4)想象:此時此刻,老人的眼神是怎樣的?

(說明:本文除了有人物語言豐富的特點外,還反覆渲染了天氣的寒冷,並在第1節中着重寫了老人在長久的等待中身體被凍僵的場景描寫,這是突出了老人所處的困境,爲下文作了鋪墊,讓人感受到騎手給予老人的幫助猶如雪中送炭。所以,在這裏我設計了運用詞語進行說話的訓練點,目的一:體會老人所處的困境,體會到關愛他人的重要性。目的二: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及語言運用的能力。)

3、抓住線索學習課文2、3節,知道騎者們的不同行爲,體會眼神與行爲的關係。

就在這時,羊腸小道上走來一隊騎者,當老人向這隊騎者投去求助的目光時,他卻看到了不同的眼神。師引導學生再讀第5節。

那麼,老人對這兩種眼神的分析對嗎?讓我們來看看這些騎者不同的行爲吧!再讀第2、3節,找到他們不同的表現,用不同的符號劃出。

(1)讓我們先來看看前幾個騎手的行爲,請大家展開合理的想象,結合課文第5節來說一說。

突然,冰冷的羊腸小道上由遠而近傳來了有節奏的馬蹄聲,老人懷着焦急的心情,打量着幾個騎馬的人依次從他身邊過去,可是這些騎手們,個個流露着的眼神,他想: 。

自由說、指名說、再自由說、齊讀填空。

(2)指導朗讀描寫最後的騎者的句子。

就當最後一個騎手將要和他擦身而過的一瞬間,老人看到他的眼神裏流露着——(齊說)

於是,便向他提出了幫助的請求,自己試着讀讀這一節描寫騎者的語句,想想該怎麼讀好它。

指名讀(媒體出示紅點)、齊讀,讀好騎者當時幫助老人的行爲。

(說明:感悟必須要以語言訓練爲依託,沒有語言文字訓練爲基礎的感悟必然是空洞的。爲了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會兩者不同的行爲(關愛他人、冷漠待人)帶給老人的也是截然不同的結果,我設計了語言訓練點,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第5節進行想象說話。這個填空練習的設計我利用了課文描寫中的某些空白處,透過想象幫助學生去體會,同時也讓學生能掌握聯繫上下文理解的好方法。)

4、透過引讀4、5、6節,再次體會老人的那段話。

(三)深入感悟課文內容。

1、故事到這裏結束了,大家一定也知道,這最後一位騎者就是——(托馬斯.傑弗遜)

他是美國第三任總統,是《獨立宣言》的起草者之一,受到人民的愛戴。

2、總結: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我想傑弗遜的眼神也反映了他的心靈。怪不得他在成爲總統後能受到人民的愛戴。

3、寫話練習:相信這位總統在經歷了這件事情後,一定受到了許多的啓示,那麼同學們你們在學習了這篇課文後,會有些什麼啓發呢?請寫一、兩句話。

在閱讀了這篇課文後,讓我也感觸頗深,所以我也寫了這樣一句話

(說明:在教學中,我們不但要重視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教學,還特別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由於學生個人的差異,他對內容的理解,對內涵的把握都是不同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在學完了這篇課文後的感受也是不同層次的。透過寫話練習,將課文的含義進行了內化和提升。)(出示學生的寫話內容)

如果說《微笑着承受一切》是從廣度來挖掘深度,那麼《眼神》的設計力求從深度來挖掘深度,也就是要做到“深入淺出”,並且透過反覆朗讀、語言文字訓練讓學生能真正的學到一些什麼。我希望自己的課堂教學真實些、樸實些、紮實些。一堂骨幹教師公開課讓我受益很多,但我也切實感到自己教學還存在着很多的不足,還留下了些遺憾,這也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教學內容】

《觸摸春天》是人教版實驗教材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五組的一篇精讀課文。

【教材簡析】

這篇課文真切的描寫了一個叫安靜的盲童在春天充滿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隻蝴蝶,並將蝴蝶放飛的故事,表達了盲童熱愛生活,珍愛生命的強烈追求。

本課所在的第五組課文都是圍繞“生命”這一專題展開的,所選的4篇課文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對生命的思考,抒寫了對人生的感悟。編排這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導學生透過讀書感受生命的美好,激發對生命的思考,從而更加珍愛生命。二是學習體會課文中含義深刻詞句的意思,發現並總結體會句子含義的方法。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蘊含的道理,體會其表達效果,增加語言積累。

【過程與方法目標】

引導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自主發現含義深刻的句子並進行反覆研讀、思考,結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實際體會語句的含義,在交流中不斷完善、昇華自己的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透過學習課文體會盲童對生活的熱愛,感受作者對生命的關愛。

【教學重難點】

由於本課的話題凝重、深沉,學生年齡較小,生活經驗不夠豐富,如何深入體會一些關鍵語句的含義,就成爲這課的教學重點。作者用細膩的眼光透過盲女的細小動作揭示了“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繽紛世界”這樣深刻道理,怎樣讓學生理解這一意味深長的哲理是本課的教學難點。由此可見,兩者相輔相成,互相滲透,因此,我採用多媒體爲學生提供形象生動的畫面,創設情境讓學生去感悟和課外文字拓展來突破本課教學重難點。

二、說學情

學生對盲人的內心世界可能沒有深刻的體會,這對理解課文,感受人物內心活動有一定障礙。因此,我將在課前安排一次“假如我是一名盲人”的體驗活動,讓學生閉上眼睛,透過走路、讀書、寫字等行動,切身感受盲人生活的不便和困難,從而更好的理解課文。

三、說教法

本課採用創設情景激發興趣——提出問題引發思考——品味語言觸發感悟——朗讀課文抒發情感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對語言的品讀感悟中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和作用,又能在情感上受到薰陶和感染。

四、說學法

根據以上教學方法,學生採用勾畫、批註、交流、朗讀、書寫等方法來學習課文,畫出含義深刻的句子,討論交流自己的感受,透過品味詞句有感情地朗讀,動筆寫下自己的感受,體現以學生爲學習主體的原則。

五、說教學準備DVD機、電視機及光盤

六、說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引導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研讀重點段落、體會、盲童對生活的熱愛

1、匯入新課,開啟課本,找一找安靜捉住蝴蝶的句子,好好地讀一讀,想一想,句畫下來,談談體會。

2、默讀課文第四自然段勾畫出你認爲關鍵的詞句,好好去體會安靜是怎麼捉到蝴蝶的。

3、有感情地讀一讀這一段話,並把它背下來。

4、提問:如果你是作者,此時站在離安靜不遠的地方,靜靜地看着這一切,你會想些什麼?

5、過渡學習第六自然段,思考:安靜她爲什麼把蝴蝶給放了。

1、讀課文,勾畫句子。

2、理解第四自然段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1)讀句子:安靜的手指悄然全攏,竟然攏住了那隻蝴蝶,真是一個奇蹟。

(2)給竟然換詞;

(3)理解“消然合攏”想象安靜的內心世界。

(4)理解“奇蹟”!

(5)理解“神奇的靈性”

(6)猜測安靜是怎麼知道的蝶就在身邊?猜測安靜的心情?

3、生讀書,背誦第四自然段

4、生彙報

5、生讀第六自然段

(1)自讀、思考

(2)彙報、交流

(3)朗讀感悟安靜的內心。

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以讀悟情,激發情感,感受到盲女孩安靜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體會盲童對生活的熱愛。

二、聯繫實際,感受作者對生活的關愛

1、出示句子

“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繽紛世界。

(2)提問:誰到底是誰?

(3)追問:他們是怎樣在創造自己的繽紛世界呢?

(4)結合實際生活談談你的理解。

1、生彙報交流

2、感情朗讀感悟作者對生命的關愛。

聯繫生活實際進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以及作者對生命的關愛。

三、迴歸課題

引讀課題、總結課文

生深情讀課題

迴歸課題,昇華情感

四、佈置作業

1、把課文中你喜歡的段落摘抄下來。

2、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五、說板書

17觸摸春天

安靜——創造奇蹟——熱愛生活

〔板書的設計突出教學重、難點

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7

教材簡析

今天我要說的課是小學語文每五冊十九課。《中彩那天》這是一篇外國小故事,寫了一名修理廠的技工無意抽中了大獎,但是抽中了大獎的彩標卻是他幫同事代買的。經過思想鬥爭,他把大獎送還了同事。作者讚揚了這種誠實、守信的品質。

一、教學目的、要求

1、認識本課的20個生字,學會其中的15個生字。級正確讀寫下面詞語:財富、修理廠、名牌、方式、贈給、擁擠、道德等。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父親”誠實、守信的品質。

4、學習在閱讀提出問題,並討論解決問題的讀書方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父親”從不願意把大獎還給同事到最後還給同事的矛盾經過。

中獎——不還獎——還獎

三、難點:理解“父親”面臨的道德難題。

四、教學時數:兩課時

五、教學理念

學習貫徹大綱精神,實施素質教育,這是全國各學校教學中所追求的一個立足點。其中有些小學開辦的實驗課題的立早間是“自主”,意在突出“發展”的教學指導思想。讓學生根據導學提綱,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進行自學,明確學習重難點,經綱導學,繼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習慣。

六、教學程序

(一、)故事對比,發生質疑,匯入新課

在日常生活中,像中彩這種事情已是縷見不鮮了,而大部分的中彩者在中彩時都是同樣的激動不已。因此,可透過生活中常見的中彩事件與本文中的中彩事件作對比,用較通俗的語言簡述二者的差異,突出本文中故事的特別之外。讓學透過對比發生的質疑,進而引入新課。

1、想象匯入:中彩是令人高興、興奮的一件事,好像喜從天降。假如你中了彩,會有什麼樣的心情或表現呢?

2、過度:課文中的父親有什麼表現呢?

(二、)深讀課文,抓重點詞句,理解句意

大綱提出:“中年級要指導學生理解詞句”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要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內涵。

例如:第1自然段寫我們家生活不富裕,但卻有做人的原則。教學時,可抓住“拮据”這個詞,讓學生了解了我們家的做人原則,爲後文的最終將車送還同事埋直伏筆,也說明了誠實、守信是我們家一貫的處呈原則。

第6自然段寫了母親說父親正面臨着一個道德難題。在教學中,可抓住“安慰”這詞的意思,讓學生理解它包含着母親對父親的信任。然後抓住“難題”一詞設計問題,讓學生讀後回答:父親正面臨着一個什麼樣的道德難題?這也是本文的教學難點,應該讓學生理解得透徹。

第8自然段讓我辨別兩張彩標的不同。教學中,“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過,留下淡淡的痕跡”這句話教導學生懂行:父親曾經想過把大獎留給自己,最後的決定是經過思想鬥爭的。說明父親是個誠實、守信的人,使學生從中得到教育。

第10自然段寫一我懂得了誠實才是最富有的道理。在教學中,以這段最後一句話設計問題,讓學生讀後回答:打電話的時候父親做了什麼事?爲什麼說爸爸打電話的時候是我家最家有的時刻?透過這些問題的解答使學生的心靈得到淨化,進一步理解了“誠實、有信用”的含義,加深體會。

(三、)觀察圖畫,發揮想象,加深理解課文

在學瞭解全文之後,可圍繞“一個只要活得誠實、有信用,就等於有了一大筆財富”這個中心,利用文中的兩幅插圖,設計問題,啓發學生觀察、想象並條理地說說。讓學能過共同討論,各抒已見,說說自己的體會。

第一幅圖:這幅圖講述了什麼事?圖中的“我”是怎樣的?父親又是怎樣的呢?

第二幅圖:這幅圖圖中父親在做什麼?它的表情又如何?我和母親在說着什麼?如果這時你是父親的話,你會怎麼做?

這們,把觀察、思維、想象結合起來,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語言表達力,又加深了對“誠實、有信用”這一哲理的理解。

(四)朗讀,使學生情感昇華、有益啓發

蘇霍姆斯基主:“只有當感情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體中歡騰流動的時候,知識才會觸及人的精神世界。”在朗讀《中彩那天》這篇課文時,要讀出三個人物的不同情感。母親是我們家的“導師”,她的特點是誠實、穩重、寬容、善於影響別人;父親是一個工作努力、誠實、有責任感,決想使家人過上好日子的一家之主。我由興奮、迷惑、到懂事,不斷長大。朗讀時要讓學生體會這三個人的不同情感,然後進行朗讀。這們,學生可以加深理解課文,達到“使其義皆出於吾之心”的目的,而“誠實、守信”的做人原則,也可以從朗讀中進一步得到體會。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進行生字及新詞的教學,並藉助板書理解與歸納盲文,練習朗讀。

附板書:

中彩那天

不是自己的

中彩 → 神情嚴肅

還車 誠實守信

打電話 → 高興

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8

一、根據課標說教材

本冊教材在編排上有兩個重點訓練項目:一是體會句子裏含着的意思,二是閱讀要有一定的速度。《挑山工》一課處在本冊教材的第二單元,這組課文透過不同的人和事揭示了怎樣做人的道理,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是“體會句子裏含着的意思”,有些具有深層含義的句子必須細細體會,才能讀懂意思。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的主要意思,聯繫上下文或時代背景來理解句子的含義。《挑山工》一課在本組課文中是第一篇課文,課文透過記敘泰山上的挑山工負擔重,走的路程比遊人長,但都走在遊人的前面,揭示了一個道理: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堅持不懈地朝着一個目標,腳踏實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達到目的。課文先從泰山上的挑山工談起,引出疑問,再透過“我”的經歷解決了疑問,最後寫“我”從中受到的啓發。《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三學段的閱讀明確指出: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再加上五年級的學生剛進入第三學段,需要整體提高語文素養,結合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從以下幾個方面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的14個生字,會正確讀寫光溜溜、貨物、誦讀、肌肉、拘束、耽誤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理解含義深刻句子,瞭解挑山工負擔重、路程長,但走得比遊人快的道理。

 教學重點:理解挑山工說的話中蘊含的哲理和最後一段話的含義。

 教學難點: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針對內容說教法

爲了達到上述各項教學目標,我在教學本課時選用的基本教法是:1.以疑促讀,以讀促思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教學本課時,我既要設計好能促進學生認真讀書的問題,也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讓學生帶着疑問充分地讀書思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2.以讀爲本,讀中悟情法。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的薰陶。教學本課時要採用多種形式、各種層次的讀書方式,讓學生在琅琅的讀書聲中悟情明理。

三、着眼學生髮展說學法

因爲學生纔是語文學習真正的主人,教師的教是爲了不教,作爲教師,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所以我在本課教學中,引導學生主要採用以下的學法:1.自讀自悟法。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要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2.批註圖解法。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在課本的空白處,用精練的詞句寫下自己對文字的點滴感受,培養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對語文文字的理解、感悟,而感悟文字的方法很多,能根據語言文字畫出相應的圖,也是一種方法。教學本課時理解挑山工的“摺尺形”路線,讓學生邊讀書邊畫出圖形。

四、整合資源說過程

鑑於以上教材的分析,教法學法的確定,我是這樣設計教學流程的:本課教學分兩課時。第一課時: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掃清閱讀障礙,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條理,學習課文的第一部分。第二課時複習檢查,理解課文二、三部分,體會句子裏含着的意思。下面我說說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

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9

《“掃一室”與“掃天下”》是根據《後漢書·陳蕃傳》的第一節內容改編的。故事的內容耐人尋味,蘊涵着深刻的哲理。主要講了東漢時代,一起學陳蕃志存高遠,喜好讀書,但生活很懶散,連自己的書房也很少收拾打掃。他父親的朋友告誡他:連一件小小的屋子都不掃,是掃不了天下的。這個故事還警示人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溪,無以成江河;成就大事,往往從每一件小事做起;只有勤於“掃一室”,才能 “掃天下”。其中“領悟‘掃一室’與‘掃天下’ 的特別含義,搞清楚兩者之間的必然聯繫,明白心存大志必須從小事做起,連一間小小屋子都不掃,是掃不了天下的哲理。感受大與小之間的辯證關係”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圍繞這個教學的重、難點,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談話匯入,讀題質疑,激發興趣

談論生活當中的大事與小事,目的在於拉近學生與文字之間的距離。此外《“掃一室”與“掃天下”》這個課題本身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因此開課伊始,讓學生理解課題意思以後,然後圍繞課題提出自己最感興趣的或最想搞明白的問題。學生可能會提出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掃一室”與“掃天下”有什麼關係,爲什麼把他們並排放在一起? “掃一室”與“掃天下”有什麼特別的含義?而這正是我們課堂要重點解決的問題,教師可隨機板寫下來,以此來組織下一步的教學,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體現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理念。

二、初讀課文,瞭解故事內容

1.安排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準生字、新詞,讀通句子。

(瞭解學生掌握讀音的情況,並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如爲衆多個多音字的讀音,需要糾正讀音並鞏固加強。)

2.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複述故事的大體內容。

(瞭解學生對故事內容的掌握情況,以便把握學生的認知水平,進一步展開下面的教學。)

三、精讀課文,感悟故事內容

(一)研讀3、4自然段,探討陳蕃的思想根源

1.請同學們再讀讀課文,想一想陳蕃是一個怎樣的人。

2.小組合作、交流,議一議陳蕃這個人。

3.全班交流。(這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從陳蕃的做法和想法兩個方面,即結合課文的3、4自然段,有理有據、有條有理地談論、評說。在學生認識的基礎上順勢幫助學生總結、歸納,實現認識上的昇華。)

學生談到第三段的內容時,可要求學生劃出描寫陳蕃書房情景的句子,結合句子談感受。教師要利用好這個句子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訓練。從生活態度、生活習慣等方面談不屑於做小事帶給人是不爽甚至是厭煩的感覺。依次來訓練學生透過事物現象看本質,提高評判事物的能力。[

學生談到第四段的內容時,可指導學生先劃出陳蕃對打掃房間不以爲然的三個詞語:滿不在乎、理直氣壯、很有些得意,讓學生結合陳藩的話談談他是怎樣想的?

他認爲要想成就一番大事業就不能把精力、心思浪費在無謂的小事上,做小事的人是成就不了大事業的。順勢解決了“掃一室”與“掃天下”的特別含義。

(二)研讀描述薛勤的語句和段落(重點是第五自然段),理解“掃一室”與“掃天下”的關係

(學生把握了“掃一室”與“掃天下”的特別含義之後,在激發學生的思維,深入探討“掃一室”與“掃天下”的關係。

1.薛勤和陳蕃的想法一樣嗎?他是如何看待陳蕃的言行的?

(這個話題是學生願意探究和表達的,教師關鍵要指導學生理解好第五自然段的兩組句子。)

第一組句子:此人年少而有大志!但連小事都不願意做,怎麼能做成大事呢?(這個句子表述了兩層意思:陳蕃從小就有大志,即志存高遠,但連打掃房間這樣的小事都不願意做,又怎能做成大事,實現志向。)

第二組句子:年輕人,你連一間小小的屋子都不掃,又怎麼去掃天下呢?(這是一個反問句。要注意引導學生用肯定的句式表達相同的意思。同時透過對比體會反問句表達的意思更強烈。)

2.幫助學生提煉認識

幫助學生逆推,要想成就一番大事業,實現高遠的志向,必須從小事做起。要知道“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溪,無以成江河”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三)研讀第六自然段,體驗陳蕃的內心活動

以第六自然段爲過渡,創設問題情境:薛勤走後,陳蕃沉思起來,覺得他的話很有道理。如果你是陳蕃,你怎樣品味薛勤的話,你從中悟到了什麼?

(讓學生進行換位思考,更易於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激發學生思維的興奮點,更深入地去理解、感悟薛勤講的“一間小屋都不掃,又怎麼去掃天下”其中蘊涵的深刻哲理。幫助學生初步感受大與小之間的辯證關係。)

四、分角色朗讀課文,深化認識

重點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的3、4、5自然段,深化對“掃一室”與“掃天下”之間的關係的認識。

五、課外拓展,蒐集相關的名言或故事,擴充對“大與小”辯證關係的認識

六、小練筆

聯繫自己的實際,寫一寫應該做好哪些小事,爲將來做好大事打下基礎,做好準備。也是學生對自己收益的一個總結。

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0

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7課《蟋蟀的住宅》。

拿到這篇文章,我讀了十遍。

前兩遍我站在普通讀者的立場,讀這篇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的觀察隨筆,感受到文章結構的緊湊鮮明、語言的生動形象、描寫的細緻入微;感受到蟋蟀的住宅的確是“偉大的工程”;感受到蟋蟀這一小昆蟲對生活的無限熱愛;還感受到作者透過擬人手法傳達出的對蟋蟀的無限喜愛之情。可以說,這篇文章就是一首人類對小昆蟲、小生命的讚美詩。

第三四遍,我站在學生的立場讀,讀後產生了一些疑問:學生對蟋蟀熟悉嗎?他們理解什麼叫“隨遇而安”嗎?學生能從擬人寫法中感受到什麼呢?這麼一個“最多不過九寸深、一指寬”的洞穴怎麼談得上偉大呢?因爲孩子們尤其是男孩子們總是喜歡拿着木棍在地上挖坑挖洞,挖這麼小的一個洞穴對他們來說簡直不費吹灰之力、

第五六遍,我站在教師的立場讀,我找了我和學生在閱讀之後共通的一些感受和疑惑:作者爲什麼說蟋蟀住宅“真可以算是偉大的工程了”?作者是怎樣用擬人的手法來表現這一偉大工程的?這之後的四遍,我在閱讀中積極地思考:怎樣構建一個大家都感興趣的話題,怎樣組織一個和諧的綠色的對話的課堂。思索再三,我將目光鎖定在建構主義理論,鎖定在其下的“拋錨式教學法”並作了教學設計。

據上述對教材、學生及教學理論的思考,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作了如下安排:

1、學會本課生字詞,會認“宅、蔽、棄、慎”等7個生字,會寫“棄、毫、遇、擇”等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住宅、選擇”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透過重點語句的品讀,理解“蟋蟀住宅是偉大的工程”的深刻內涵,感受蟋蟀“熱愛生活”、“不辭辛勞”的品質。

3、體會文章中擬人手法的表達效果,學習科學家探索大自然、熱愛小生命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愛觀察的好習慣。

教學目標設計涵蓋“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教學重點是第二點,教學難點是第三點。

本課教學安排兩個課時,第一課時透過對話交流達成1、2兩個教學目標,第二課時則在第一課時學習基礎上繼續對話交流以達成教學目標三。下面,我就第一課時的流程安排作一說明。

第一課時我根據“拋錨式教學法”,安排了“創設情境、確定問題、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效果評價”五大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理解“隨遇而安”,對比引出課文,用時5分鐘

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習活動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根據外在資訊,透過自己的背景知識自己建構的過程。所以產生學習活動的一個前提條件是,學生的背景知識和新知識之間有一定的相關度。而教師幫助創設一定的情境是提高相關度的重要方法。所以在這第一個環節中,我讓學生從“說自己的家或小房間”入手,創設一種“用心創造生活”的情境,進而引入昆蟲世界,理解一般昆蟲的“隨遇而安”和蟋蟀的不“隨遇而安”,一方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也幫助學生理解了對他們來說存在一定難度的“隨遇而安”一詞,爲後面感受蟋蟀的熱愛生活、不辭辛勞的精神和其住宅的“偉大”打下了基礎。

第二環節:確定問題,學生二度讀文,交流閱讀感受,用時10分鐘

在此環節主要完成兩件事情,一是學習生字詞,字詞學習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本環節注重將字詞學習與課文語句、課文內涵結合起來進行,幫助學生理解蟋蟀住宅的特點,初步感受其住宅的“偉大”,這就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下對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共同關注,真正實現兩者的統一,使學生取得紮實的學習成效。第二件事是確定一個大家共同學習的問題,我認爲,語文教學一定要尊重作者的寫作意圖和學生的閱讀體驗,所以用“作者最想告訴大家的是什麼”和“你獲得的最深感受是什麼”兩個問題來啓發,並最終確定本節課的研究問題:“爲什麼說蟋蟀的住宅是‘偉大的工程’”。雖然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爲,但是正如建構主義所認爲的: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對每個認識世界的個體來說是共通的,這就爲確定相同的研究問題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現實可能。

第三環節:自主學習,學生默讀課文,深入體會“偉大”,用時5分鐘

默讀的好處是能夠促進人的自主思考,使閱讀實現個性化,同時實現新資訊與學生背景知識的聯繫和建立。在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帶着確定的問題與文字進行獨立對話,採用在相應語句旁作標記和批註的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從第二大環節的“概括”性閱讀到本環節的“具體化”研讀,符合閱讀規律,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我提醒學生在默讀中,關注課文中的“魚泡泡”、插圖、生字、思考題、資料袋等材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閱讀的概念。

第四環節:協作學習,反饋交流感受,提升“偉大”原因,用時15分鐘

這一環節是課堂之所以爲課堂,區別於完全獨立閱讀的特點。建構主義認爲,自主的閱讀促使了學生情感的變化,而在課堂學習活動中,學生透過與其他學生和教師的不斷交流與溝通,就能更好地實現意義建構和情感變化。所以此環節,我組織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找出文中相關的語句(或圖片)等各種材料佐證說明自己的觀點。在此過程中,教師是學習夥伴、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激勵者,因此構建了綠色和諧的課堂。教師的作用更多地體現爲在學生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幫助、學生未能提升的時候給予提升、學生朗讀不到位的時候給予指導。因此,本環節中,學生和教師透過對“它常常慎重地選擇住址,一定要排水優良,並且有溫和的陽光”、“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點一點挖掘的,從大廳一直到臥室”等具體語句的品析,感受蟋蟀住宅的科學、精緻、舒服和浩大壯觀,感受蟋蟀在建築住宅時表現出的智慧和不辭辛苦。對於學生疑惑的“這麼一個lsquo;最多不過九寸深、一指寬rsquo;的洞穴怎麼談得上偉大”這一問題,則採用對照方式,以相當於一個人在沒有任何工具的幫助下挖掘300米的隧道幫助學生感受,並抓住“工具的柔弱與簡單”和“工程的浩大與壯觀”的極大反差,很好地幫助學生進行真切的感受。同時,在品析之後及時進行朗讀指導,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第五環節:效果評價,自由表述思想,再激閱讀熱情,用時10分鐘

語文學習成效的最好評價內涵是學生在三維目標上是否得到了提升,該環節透過“你看,它的住宅是多麼科學、多麼精緻、多麼舒服;你看,蟋蟀用它柔弱的、簡單的工具建造瞭如此浩大壯觀的工程。此時,你想對蟋蟀說點什麼?請你把它寫下來”的“我手寫我心”形式,表達自己對蟋蟀熱愛生活的敬佩之情也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成就,對三維目標的達成情況是一個很好的檢驗。最後用“文章的作者法布爾是怎樣寫出這篇文章的?他爲什麼要用擬人的方法來寫?”的“激發新疑點”的方式,使學生產生了從另一個角度去探詢的熱情,爲第二課時的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

因此,該課文的學習,我積極遵循《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的“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的理念,遵循建構主義理論,運用“拋錨式教學法”,實現學生在三維目標上的共同提高,並激發了學生更強烈的學習願望,促進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