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關於高中音樂說課稿範文彙總5篇

學問君 人氣:2.38W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高中音樂說課稿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於高中音樂說課稿範文彙總5篇

高中音樂說課稿 篇1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一)指導思想 本課教學設計以“瞭解古典樂派風格及大師貝多芬”爲指導思想。

(二)理論依據

《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中都提到音樂教學中主要是透過聆聽和感受音樂,在弘揚民族音樂同時還應開闊視野,理解尊重世界其他國家的音樂文化樹立平等的多元文化價值觀。

二、教學背景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樂鑑賞》模組中第八單元第十五節“貝多芬”中的《第九交響曲》。

在第八單元《劃時代的音樂大師——貝多芬》要求欣賞兩首樂曲《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是貝多芬鋼琴傑作之一,學生曾問貝多芬:這首樂曲表達的內容?他答:你去讀一下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吧由此可見,此曲是一首思想性高、鬥爭性很強的樂曲。

《第九交響曲》在他全部作品中佔有特別突出的地位。是他在交響領域中偉大成就的總結集中體現了他創作的思想境界、革命熱情和藝術理想。作者引導聽衆透過陰暗和絕望痛苦和沉思、衝突和鬥爭,走向全人類的自由和解放、勝利和歡樂、團結和友愛。《第九交響曲》孕育很長時間(自1808-1822年)直到1824年完成寫作。首演後取得巨大成功。

(二)學生情況分析

1.本課的教學對象是我縣一所重點中學高中一年級(1)班的學生,全班46人。這些學生大都來縣城幾所初中校,綜合素質參差不齊,對古典主義音樂不瞭解,都知道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對《第九》交響曲不太熟悉,只知道《歡樂頌》的簡單旋律。

2. 有個別是招收來的藝術特長生,具有一定的識譜視唱能力,同學都有較強的求知慾。

(三)教學方式與手段說明

1.匯入新課環節——引導法 直接進入主題

聆聽《第23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感受、體驗、認識、理解作品的音樂情緒,引導學生了解貝多芬生平以及歐洲古典主義音樂風格的特點。爲學生進一步進行探討性學習古典主因音樂風格做好鋪墊。

2.新授環節——體驗、分析法

本節課以聆聽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爲重點內容,在感受、體驗的基礎上,自主分析和理解音樂內容。演唱《歡樂頌》主題。瞭解《第九交響曲》的創作背景,及作品產生的影響。

3.拓展環節——比較、討論法

學生對貝多芬的音樂作品的欣賞,讓他們用感受、體驗、分析作品的能力來探究古典主義音樂特徵。

(四)技術準備

多媒體設備、多媒體課件、利用教材及配套課件,和師生蒐集的視頻資料,充分認識貝多芬及音樂風格。

(五)前期教學狀況、問題與對策

學生在初中教材中,已經初步接觸過貝多芬及他的作品。如《第五命運交響曲》。也透過其他學科,瞭解了一些貝多芬的相關資訊。本節課是在欣賞作品的同時,感受作品的深刻內涵,認識、理解古典主義音樂的特徵。因此,教師課前對學生的引導和準備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也要注意,不能過高或過大,在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引導和激發學生透過作品欣賞,總結古典主義音樂特徵。

三、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目標

聆聽《第23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及《第九交響曲》

第四樂章,體會“自由、平等、博愛”敢拼搏的精神。培養學生樂觀、勇敢、堅強的精神品質。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讓學生感受、體驗、認識、理解作品的音樂情緒,在古典主義音樂的鑑賞學習中感悟、體會其中的意境。

(三)“知識與技能”目標

1.初步懂得古典時期重要的音樂體裁-奏鳴曲、交響曲及奏鳴曲式。

2.分析歐洲古典主義音樂風格的特點。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教學重點

透過對作品的理性分析,感受《第九交響曲》音樂情緒及音樂風格。

(二)教學難點

聆聽《第九交響曲》,感受、體驗其音樂情緒及音樂風格,理解音樂內容 認識、理解古典主義音樂特徵。

五、教學過程

(一)匯入

聆聽《第二十三熱情奏鳴曲》引出作者貝多芬。

簡單介紹這首曲子,透過欣賞使學生掌握奏鳴曲相關知識。

(二)新授

(1)介紹貝多芬生平。 (投影短片介紹)

(2)介紹《合唱》交響曲創作背景。(投影短片介紹)

(3)學生演唱《歡樂頌》主題片段

1)聽《歡樂頌》主題片段

2)學生跟伴奏演唱歌曲

(4)欣賞《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片段

1. 旋律、節奏的特點?

2. 從樂隊演奏到人聲合唱,音色的轉換,對音樂的情緒有怎樣的推動作用?

3. 爲什麼貝多芬把人聲加入交響曲中,人聲在這裏起到什麼作用?

(三)總結

透過欣賞學生總結古典主義音樂風格特徵:

繼承德奧民間優良傳統,確立了主調音樂風格,在音樂創作中的主導地位,奠定了古典類型的奏鳴曲式、交響曲、室內樂和歌劇的規範。他們的創作以崇尚理性、邏輯嚴密、內容充實、形式嚴謹、含義深刻、爲特徵,構成了古典主義的音樂風格。

(四)擴展

課後作業

寫一片聽後感,鞏固學習成果,鼓勵繼續探究

六、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一)評價方式

本課的學習效果評價方式包括教師評價和學生自評。教師評價貫穿於整個學習過程,學生自評安排在完成分類依據的選擇和分類結果的確定之後。

(二)評價量規

七、教學設計的特點

這節課是一節以合唱爲主的欣賞課。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依託合作這一指導思想,組織教學內容,設定教學環節,在教學設計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從學生熟悉的音樂入手,引起興趣,並深入認識。讓學生參與熟悉主旋律,引起學生對作品的共鳴,使學生得到完整的藝術享受。培養學生自主分析、鑑賞的能力。

八、教學反思

教學中我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運用了講授、體驗、等方式方法,引導學生學習,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同時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分析、鑑賞的能力。使學生得到完整的藝術享受。

由於自身教學水平和專業素養還有差距,因而在教學中還存在着許多不足: 對學生的關注程度不足。另外在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方式方法方面還有待於多加思考。

高中音樂說課稿 篇2

一、說大綱

我設計的課堂教學內容是《非洲音樂》,高中音樂新課標中指出,高中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重要領域,其目標之一便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在音樂教學中應有機地融入人文化元素,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人文精神的思考、理解和追求。本課的教學,除了讓學生理解非洲音樂文化的獨特魄力,更爲主要的目的是引導學生豎立多元文化的價值觀,拓展學生的音樂鑑賞的視野,最終達到提高學生感知和欣賞音樂能力的目的。

二、說教材

教材分析:本課內容是高中《音樂鑑賞》第五單元《亞非音樂神韻》第十一節非洲歌舞音樂。教材和教參所提供的教學內容與參考資料較多,需要教師進行合理的設計。因爲學生對黑非洲地區的民族民間音樂知識瞭解的比較少。要在一堂課內對非洲音樂的風格特點、表現形式、演奏樂器等有全面、準確的瞭解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我設計了以非洲音樂的節奏特點、鼓樂風格、宗教色彩三大部分內容爲主線的教學思路。課堂中選擇了三首有代表性的曲目,並儘可能採用音像資料。內容的設計涉及了鑑賞、體驗、表現、創作、探究等教學領域,引導學生充分地感受和體驗音樂。

三、說教學目標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初步瞭解非洲音樂的概況,體驗非洲音樂中複雜多變的節奏特點,並瞭解鼓在非洲音樂中的重要地位。透過欣賞和體驗,理解非洲音樂文化獨特的魄力及神祕的宗教色彩,理解非洲音樂文化對世界音樂文化的影響。培養學生以正確的態度理解世界多元化音樂。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感受非洲音樂的節奏特點。

四、說教法與學法

這節課的教學過程共包括了:聽辨匯入,欣賞與探討,創編與表演,拓展與延伸四個部分組成。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法與學法的選擇上儘可能的突顯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學習。根據本課教材的內容和高中學生的學習特點,我在課堂中設計了學生探究學習、師生交流,節奏模仿、鼓樂模擬、旋律模唱、音樂情境創編等教學活動,透過這些教學手法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積極思考與探究。課堂教學中的欣賞部分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具體、生動的音樂畫面,營造音樂情境,使學生能透過更具體的音樂形象準確的感受和理解音樂。課堂教學中的音樂知識內容的學習方法,採用師生間相互交流合作、共同探究的形式深入知識主題,避免枯燥的音樂知識的灌輸和講解。本課還合理地設計了許多學生律動活動,如簡單的非洲節奏模仿,非洲鼓樂的模擬,非洲歌唱形式的模唱等,這些學生活動的設計不僅僅讓學生在知性理解的基礎上,更加充分地體驗了音樂,同時也大大增加了課堂的生動性,活躍了課堂氛圍。在本課的非洲音樂情境的創編與表演環節,把課堂的中心與重心再讓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和探究的基礎上,充分表達自己心目中所理解的非洲音樂。讓學生把認知行爲內化爲基礎技能實踐活動。課堂最後設計了非洲音樂與世界音樂的拓展學習部分,學生透過欣賞、思考與討論,理解每一種民族音樂都是世界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非洲音樂也是如此。從而使學生珍視人類文化遺產,共享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樹立平等的多元文化價值觀。

五、說教學過程(略)

六、說反思

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特別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所有音樂作品的'欣賞、分析、創造都是爲了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和音樂表現能力,並讓學生以審美的眼光欣賞音樂作品。音樂還是一門實踐性的操作性很強的課程,尤其在表現領域更體現了這一特點,長期以來,我們的高中音樂課堂在注重學生感官體驗的同時,卻忽略了對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的培養,我們一直認爲活潑、律動的音樂課是小學和初中的音樂課特點,而高中音樂課堂應該是知性的,理性的。但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所表現出的熱情與活躍,積極與投入改變了我的看法。我們高中音樂教師更應該在我們的音樂鑑賞課教學中,儘可能合理的設計學生的律動及創編活動,豐富我們的課堂氛圍,同時也給學生足夠的音樂發展和表現的空間。讓我們的課堂不再單一和枯燥。

高中音樂說課稿 篇3

說教材

1、《春江花月夜》選自高中音樂欣賞教材中的第二章的第二節,這是一首民族管樂曲。

2、它原是一首琵琶古曲,原名爲《夕陽簫鼓》、《夕陽簫歌》等,1925年上海大同樂會的鄭覲文、柳堯章首次將其改編成民族管絃樂曲,並改名爲《春江花月夜》。

3、經過許多藝術家的精雕細刻,這首樂曲已成爲我國傳統音樂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在國際上享有盛名。

4、這首樂曲,主要描繪了月亮在東山升起,小舟在江面上盪漾,花影在兩岸搖曳的江南美景。主要的樂器是琵琶、箏、簫等。

說學情

我們高中的學生以前沒有開設音樂欣賞課,所以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比較差,但對民族音樂欣賞的比較少,興趣不濃。

說教法

根據學生和音樂的特點,我能採用的教學方法的主要是:

1、啓發式教學法:啓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有個性的聯想,開發創新思維。(音樂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只有啓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有個性的聯想,才能進一步對音樂的理解,每個人的生活經歷不同,文化修養不同,往往他們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是不同的。所以鼓勵他們展開有個性的想象,只要確實是根據音樂想象的都 是正確的。這樣不但能提高他們的欣賞水平,還能提高他們的想象能力、寫作能力以及促進創新思維的開發。)

2、討論式教學法: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分析音樂,處進對音樂的理解。

3、音畫式教學法:根據音樂,我在電腦裏畫了幾幅畫,把抽象的音樂變成具象的畫面,讓學生結合畫面來理解音樂。(我們的學生欣賞水平比較低,很難指把音樂和它所表現的意景聯繫起來,甚至有的學生還錯誤的認爲只要是欣賞音樂就是聽歌曲,有一次我給學生欣賞《梁祝》時,竟然有個學生問:“老師,怎麼光有音樂沒有人唱呢?”結合畫面來欣賞音樂能夠促進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讓他們知道音樂還有這麼豐富的表現力。)

說學法

根據老師的啓發和引導,學生可用討論法、分析法、想象法。

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和學生情況我確立了三個目標

1、知識目標:讓學生熟悉我國民族樂器的音色,瞭解民族音樂豐富的藝術表現力。

2、情感目標:透過欣賞《春江花月夜》培養他們民族自豪感和熱愛民族音樂的情感,以及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

3、能力目標:開發學生創新思維,提高學生欣賞水平。

重點:瞭解琵琶、簫、箏的音色以及表現力。重點欣賞其中的“漁歌唱晚”,它是全曲的高潮部分。(琵琶、簫、箏是這首樂曲的主要樂器,也是我們民族管樂隊中的重要樂器。掌握和了解它們的音色和表現力,對今後的民族音樂欣賞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難點:學生對樂曲的理解。(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採取了結合畫面欣賞音樂的方法促進對樂曲的理解。)

說教學程序

一、 開始讓學生在沒有任何提示的情況下,帶着問題去欣賞

提出問題:①這首樂曲主要描繪了一個什麼樣的情景?

②這首樂曲用主要樂器是什麼?

(帶着問題欣賞,這樣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欣賞質量,還能提高他們想象能力和促進創新思維的開發。要求學生有個性的聯想可以與衆不同,只要你確定是根據音樂想象的,就是正確的。往往音樂是中性的,每個人的生活經歷不同他們對音樂的感受不同,再說,本來《春江花月夜》就是一首古曲,是後人給他取的名。)

二、由學生回答引出講解主要樂器,結合圖片和音響資料認識和了解它們的音色以及表現力

認識樂器並瞭解它們的音色。

①琵琶:是民樂中的彈拔樂器,有豐富的表現力,往往表現一些氣勢磅礴的場面。有琵琶獨奏曲《十面埋伏》。(接着放有關琵琶音色方面的音響資料。讓學生進一步感受琵琶的音色,加深印象。)

②簫:音色悠揚動聽,往往表現柔和的月光。(放有關簫音色的音響資料,讓學生進一步感受簫的音色,加深記憶。)

③箏:音色明快,往往表現流水,有著名的獨曲《高山流水》。(放有關箏的音響資料,加深印象。)

三、展示教師對這首樂曲的感受。(是我根據音樂畫的一幅畫,並朗誦詩句,促進學生的理解。)

四、講解結構

1、展示樂曲的題目《春江花月夜》。

2、介紹《春江花月夜》

3、結構

引子

主題:江樓鐘鼓

月上東山

風回曲水

花影層疊

變奏 水雲深際

漁歌唱晚

洄瀾拍岸

橈鳴遠瀨

欸乃歸舟

尾聲

五、理性欣賞

(因爲剛纔一開始就進行了沒有任何提示下的欣賞,讓學生有了初步的印象,現在必須系統的、理性的欣賞。讓學生結合畫面和老師的講解來理解音樂。)

引子部分:琵琶使用彈挑、輪指、模擬江樓上陣陣低沉的鼓聲。使人聯想到一夕陽西下,夜幕將臨。簫和箏奏出的聲音,似春風在江面上吹起的層漣漪。江面顯得那麼的靜。

主題:江樓鐘鼓:讓學生看譜子聽音樂。(主題是全曲的基礎,一切音樂都是由主題變奏而來,因此要熟悉主題旋律。)

月上東山 簫的演奏表現月亮在東山升起。

風回曲水 利用琵琶的滾奏、輪指來演奏,表現了岸邊的花草、垂柳在晚風的花影層疊 吹指下,婆沙起舞,頻頻點頭的情景。

水雲深際 表現了江面上、空曠朦朧,水天相接,連錦不斷的遠山在皎潔的月光下隱約可見。

漁歌唱晚 這一段是全曲的高潮作爲重點欣賞,它表現了船越來越多,由遠而近,江面上頓時熱鬧起來,江水拍打着江岸,人們在玩耍打鬧,歡歌笑語,洄瀾拍岸 盡情享受,這美麗的江南之夜。人們玩到了深夜,該回家,他們漸漸的遠去,江面上恢復了平靜。

讓學生討論:

船由遠而近,又由近而遠,江面上由靜到動,又由動到靜,江水拍打着江岸。

1、這段音樂主要是用什麼樂器來表現這個場面的?

2、是怎樣表現的?(透過討論加深學生對琵琶、簫、箏的音色以及表現力的瞭解。最後老師總結。①琵琶在力度上由弱到強,在節奏上由緩慢到激烈,表現了船由遠而近,越來越多,最後整個樂隊加入,表現了江面上人們玩耍打鬧的情景。②箏有力的劃奏與樂隊時強時弱的音響,形成江水拍岸,浪花飛濺的景象。)

橈鳴遠瀨

省略

欸乃歸舟

尾聲:琵琶和箏奏出悠揚、徐緩的、抒情的旋律,前呼後應,結束全曲,它使人聯想到:船漸漸遠去,江面上風清月白,萬籟無聲,只有那一輪明月映照着春江流水,江面上泛起粼粼的波光,體現了“靜”。

六、手法

靜→動→靜

遠→近→遠 這首樂曲有動有靜,有遠有近,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把江南美麗的夜景→情→景 景表現的淋漓盡致,引人入勝。

高中音樂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本課是第六單元第歐洲民間音樂,拉丁美洲音樂中的第一課,也就是整本書的第十二節-歐洲民間音樂-風笛,排蕭.本課是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時,主要內容包括多聲重唱-鳥兒在歌唱和風笛演奏-優雅,還有的就是排蕭演奏-森林的多伊那和婦女的舞蹈,還包括音樂知識歐洲音樂.因爲學生普遍對音樂理論知識不感興趣,所以我在講音樂知識的同時會盡量結合作品,讓學生輕鬆的接受.這節課我會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手段,貫徹思考,體驗,探究,實踐的原則,使學生能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

二,說教法

根據教材特點和配合學生的特點,應用多媒體手段創設生動的情境,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和諧而愉快的情感氛圍,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和教師的指導作用,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體驗和感受音樂.

三,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能輕鬆的學習,學習方法是很重要的.在講授音樂知識時,我會盡量的結合作品和影響資料,做到讓學生輕鬆的接受,努力讓理論知識變得不會那麼枯燥.這節課的匯入我用鐵達尼號的主題歌的音樂來匯入,着重讓學生聽有風笛演奏部分的音樂,並提問學生是由什麼樂器演奏,由此來引出今天本課的餓主題-歐洲音樂.這種匯入從學生熟悉的音樂入手,讓學生能從熟悉的音樂中感到親近與輕鬆,並能從這種輕鬆的氛圍中學到一些音樂知識.

四,說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目標;1,欣賞幾首具有代表性的歐洲民間音樂,引導學生感受,體驗歐洲民間音樂的風格特徵.2,初步知道歐洲民間音樂的餓概況,瞭解風笛.排蕭的音樂特點.本課的重點是;從音樂中瞭解到歐洲民間音樂的特點,並讓學生結合作品瞭解歐洲民間音樂的特點.難點是:能從不同的聲音中分辨出風笛與排蕭的不同之處,並說出主奏樂器.

五,說教學過程.

這節課主要包括三首歐洲民間樂曲,我在整節課中會應用講授法,體驗法,談話法,練習法等教學方法.

1)匯入:我用鐵達尼號的音樂來匯入,特別讓學生來注意前奏的音樂是用那種樂器主奏,在學生的回答中引出今天的主題-歐洲音樂.這樣的餓設計意圖是讓學生能從熟悉的餓音樂入手,引起學生對本課的親近與興趣.在這裏我主要應用欣賞法與談話法.

2)我請同學們來讀一讀寫在本課開頭的李斯特的名言,並指出今天的教學任務:欣賞幾首歐洲民間音樂,並瞭解民間音樂的餓美妙與特點.這樣的餓設計意圖是能從李斯特的名言中更加加深學生對民間音樂的餓印象,使學生了解到民間音樂不管是東方的還是西方的都是極具特色的,從而昇華了今天的餓主題.在這裏我應用的教學方法是談話法.

3)完整播放<鳥兒在歌唱>,並請幾位學生來說說這首曲子的特點.他與美聲唱法有什麼不同?回答完畢,請班級上學過美聲的餓同學來演唱,讓同學們能現場對比聆聽兩種唱法的不同.完了之後,教師指出這是一種歐洲唱法-歐亞唱法,並結合作品來解釋什麼是歐亞唱法.在這裏我應用的餓是談話法與參與實踐法,這樣的餓設計意圖是能讓學生近距離的餓體會兩種唱法的不同,並能透過請學生演唱,加深學生對本課的印象.

4)完整播放<優雅>並提問:這首曲子用了那種樂器啊?學生回答;風笛.下面多媒體顯示風笛的形狀,教師簡要講解有關風笛的知識.完了之後,多媒體再彈出一個畫面,是中國的竹笛.透過對竹笛的餓介紹讓學生能分辨竹笛與風笛形狀上的餓區別.最後教師指出不管是風笛還是竹笛他們都是民間音樂中不可缺少的主奏樂器.這裏主要應用講授法,透過對比介紹,讓學生能事先體會到民間音樂的美妙.

5)小插花,播放兩段音樂,請學生來分辨主奏樂器.(一段是中國的餓竹笛,一段是風笛).教師鼓勵學生回答準確,這時侯教師拿出兩個樂器,對,就是竹笛與風笛,教師師範演奏,並請學生來學.當燃教師輝控制住場面,不會讓學生太鬧騰.在這裏我應用了實踐法,這樣能讓學生從親自參與演奏中體會到民族樂器的魅力,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6)完整播放<森林的多伊那和婦女的餓舞蹈>,教師順着音樂跳幾個羅馬尼亞民間舞蹈.完了之後,提問,主要由那種樂器演奏並出示排蕭圖示,簡要介紹排蕭並請學生來說明與風笛的區別.完了之後,再播放一遍音樂,請學生來體會這首曲子的餓情緒如何,並請音樂科代表來回答聽後的感受.完了之後教師鼓勵學生並指出;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對與音樂的餓聽後感受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答案,他沒有固定的回答,並鼓勵學生今後多積極發言.再這一環節中我主要應用談話法,設計意圖是透過對樂曲的欣賞,來教育學生今後音樂課上該如何表現.

7)最後請幾位學生來讀一讀上了這節課之後對後面的音樂知識最有感觸的一段,如果找不到,可以自己來講歐洲音樂的特點,完了之後教師做補充.這裏我主要應用的是談話法,

總結:本節課秉承着體驗,參與,思考的餓原則,透過學生的參與和與教師的互動,讓學生能瞭解到民間音樂的餓樂趣並昇華了主題.

高中音樂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飄逸的南國風》 是高一音樂鑑賞必修教材第二單元“腔調情韻—多彩的民歌”的最後一節,根據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 “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以及“應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和反映近現代與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優秀音樂作品作爲重要的教學內容,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感。”任何文化都是屬於民族的,本民族音樂文化是音樂文化中的“母語”。而本節課中的南方地區民歌是母語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婉轉、細膩、抒情的旋律,含蓄的歌詞都給我們以美的感受,美的傳承。在前面幾節課分別欣賞了西北民歌、少數民族民歌以及中原民歌,本節內容是本單元的收尾課,因而除了在感受體驗南方民歌音樂情緒的基礎上,認識南方民歌的風格特徵;同時也要在小結“多彩的民歌”這個單元的基礎上,探究民歌之民族風格、地方風格主要表現及形成的原因。

二、說學情

學生音樂雙基較薄弱,對民族音樂的瞭解比較片面,特別是對民歌知識瞭解甚少。大多數學生不喜歡民族音樂,但學生對音樂充滿好奇與熱情,喜歡唱歌並有一定的演唱能力,多數學生能夠積極參與音樂活動。

三、說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透過對幾首南方民歌的音樂情緒、音樂風格的感受與理解,激發學生對我國民族音樂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

【過程與方法目標】

聆聽《彌渡山歌》、《對鳥》、《幸福歌》,感受、體驗歌曲的音樂情緒並認識南方民歌婉轉、抒情、細膩的風格特徵,運用討論、體驗法、圖象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瞭解民歌的音樂特徵同時自主參於各項學習活動,從而使學生能感知歌曲的情緒、表演形式及不同的音樂風格,加深對音樂的認識力和理解力。

【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唱過程中,深入體驗南方民歌的風格特徵。對比認識民歌的民族風格、地方風格形成的原因,對形成民歌的民族風格及地方風格的原因進行探究,形成較爲完整而清晰的認識。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聆聽、演唱三首民歌,感受、體驗南方民歌的風格特點。

【難點】對民歌的民族風格和地方風格形成較爲清晰的認識。

五、說教學方法

爲了使學生更爲主動的達到本節課的目標,我將使用圖片展示法、小組合作法、體驗法貫穿整個教學,倡導對音樂作品整體性的感知與體驗,設計具有探究性和啓發性的問題,採用集體討論的方式,避免枯燥的說教方法,有利於學生理解和分析歌曲,使每個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讓學生充分體驗音樂的魅力。引導學生感受與理解音樂作品。

六、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需讓學生能主動的學習,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透過聽、唱等要素,讓學生去感知歌曲的情緒、思想感情,透過探究法、小組合作法等教學手段,使學生完成教學目標,課堂教學需要調動不同特性的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保證學生的情緒正常,在歌曲分類環節、分析歌曲調式的旋律、結構、演唱特點、伴奏特點等環節學生都能夠主動參與,互動集中在學生自己演唱演奏的環節中,學生能順利地完成作品,情緒得以調動。

七、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匯入新課

課件播放視頻音樂作品三首南方民歌進行欣賞,請學生探究以下問題:

1、是我國的哪個省,知道哪些景點和民歌。

2、比較三首民歌的音樂風格談談南方民歌的風格特點是怎樣的?

3、民歌的民族風格及地方風格主要表現在哪些音樂要素上?

雲南:這裏風景優美,氣候宜人,少數民族雲集。民歌特別豐富並有着獨特的民族風格和地方風格。

(設計意圖:直接提出問題,使學生明確學習任務,明確本節學習目標,帶着問題學習。透過對雲南民歌的聆聽,加深學生對雲南民歌風格的印象,爲新課民歌的風格對比做好鋪墊的作用,透過我聲情並茂地示範演唱匯入,拉近師生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從聽辨引進新課)

環節二:新課教學

1、分析探究南方山歌的風格特徵

(1)首先播放《彌渡山歌》的音頻,引導學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音樂風格。

是一首讚美愛情的山歌。歌詞用了比興的手法,暗示着愛情的道路上的艱難曲折。旋律由三部分組成:起-平-落。起即引腔,這種長音在南方民歌中常見。

(2)介紹雲南彌渡,欣賞雲南風景圖片。

彌渡地處滇西高原。北部有云嶺和怒山,南部有哀牢山和無量山,加上相距不遠的大理石林和洱海,可謂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正因爲這裏山清水秀,所以也是蘊藏民歌的大好地方。

南詔鐵柱置於彌渡縣城西約6公里的鐵柱廟內,欲稱天尊柱,現存大殿建於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懸掛“威鎮昆彌”金匾。大殿達三閣五殿,建築規模巨大,是彌渡縣至今儲存較好的古建築羣。

(3)播放配套課件中《腳伕調》的視頻材料。

問題:南北方山歌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