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必備】說課稿初中模板集錦7篇

學問君 人氣:3.19W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初中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必備】說課稿初中模板集錦7篇

說課稿初中 篇1

你們好!今天我要爲大家講的課題是—《男孩女孩》。我將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這五個環節來進行分析。

首先,是我對本課時的教材進行的一些分析:

一、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男孩女孩》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級上冊的第二單元第三課的第二框題。本框包括兩個目:“讓我們蕩起雙槳”和“把握青春,把握情感”。第一個目(“讓我們蕩起雙槳”)從男女孩來往的一樣通常方面來談,包羅兩層。第一層是從男女孩各自的上風、差別、互助中歸納綜合出異性同硯間積極來往的意義,既是增長性別意識,也是美滿本性、促進來往本領的進步。第二層是從詳細來往情境中探究男女孩之間怎樣舉行正常、康健的來往,並歸納綜合出一些異性來往的根來源根基則。第二個目(“掌握芳華,掌握情緒”)從男女孩來往的特別方面來談,包羅三層。第一層是談怎樣準確瞭解異性同硯之間的情緒、來往與情誼;第二層透過情境和案例探究怎樣在異性情緒來往中做出賣力任的選擇,並學習鑑別這些情緒;第三層是談在與異性來往中學會怎樣掩護本身,以促進康健的男女孩來往。本課籌劃擺設的講授時數爲一課時。

2、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正視與異性同學之間的關係,尊重異性同學;正確認識並接受青春期出現的對異性愛慕的情感,願意反思並正確把握情感問題;

(2)知識目標:知道男女同學之間怎樣進行正常,健康的交往;把握男女同學之間的情感,知道自我保護的重要性。

(3)能力目標:能夠辨別男女孩之間的正常交往和早戀,能夠運用理智調控與異性同學交往中的情感問題,能夠有分寸地與異性同學交往。

3、重點、難點以及確定的依據:

教學重點:“男女同學交往的重要意義”。其理論依據是:進入青春發育期的中學生已有很強的性別意識,討論男女孩的性別差異,不能僅僅停留在不一樣上,而是要引起學生的性別意識,注意到男女孩交往和一般同學交往是不一樣的。更爲重要的是,正是因爲彼此不一樣,才顯出異性間積極交往對自身成長的價值。

由於身體發育的結果,八年級學生面對自己與異性的這些變化產生了興奮、好奇,對異性產生了朦朧感的情緒體驗,兩性都分別意識到了自己想注意對方,但表面上有不敢多做表露和接觸,惟恐遭外界的壓力,所以,我把本課時的難點定爲:“如何把握青春,把握情感”倡導男孩女孩建立正常的友誼。

二、說學情:

從年齡特點來看,八年級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我便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生理上,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尤其是針對我校部分班級出現的“早戀”現象,所以在教學中我抓住學生這些特點,發揮學生的主動積極性,讓他們親自參與活動,探究活動,使學生們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爲了講清重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上談談我的設計:

三、說教法:

(一)教學工具:多媒體設備。

(二)教學手段:爲了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了“問題式教學法,活動式教學法,啓發式教學,情景式教學法進行教學。

爲了順利達到教學效果,我再來談談我設計的學法指導:

四、說學法:

我注意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培養學生學習本科目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同時,爲了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合作能力,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是這樣指導學生進行學習的:

(1)合作學習:在教授“男女孩各有優勢”知識點時,我設計活動,讓男女孩進行比賽,看看誰的優勢多,並且還可以瞭解異性同學的優勢。

(2)探究學習:在教授“男女孩怎樣正常,健康交往”時,引導學生採用“小組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集體意識和合作能力,參與課堂教學的現場討論活動,激發學生主動的學習、探究願望,積極主動地在愉快的氣氛中去接受所學的知識。

(3)體驗學習:在教授“把握青春,把握情感”時,我讓學生現場嘗試青蘋果,讓學生親身體驗過早戀愛的苦果。

最後,我來談談教學過程:

五、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程序,我設計的教學活動流程如下:

【一】活躍氣氛,匯入新課(約3分鐘)

(活動:“猜一猜”)

課件演示:老師課前蒐集的一組男女孩不同時期的照片,讓他們猜一猜哪些是男孩,哪些是女孩,從而引導學生明白——男女有別。

設計意圖:透過一組活潑可愛的相片,學生在積極競猜中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的慾望。

【二】互動交流,學習新課:(約37分鐘)

(1)合作學習,突出重點。(約10分鐘)

課件演示:活動一:“男孩,女孩優勢PK大賽”

1.以競賽的形式,時間限制在兩分鐘之內,讓男女孩列舉各自的優勢,把描述性別優勢的關鍵詞寫在黑板上。

2.見課本P36頁,討論並確定男女孩各應承擔什麼任務並說明理由。

3.談談你對“男女搭配,幹活不累”這句話的理解。

4.老師小結引導學生把握本課重點:男女同學交往的重要意義。(見P37頁)

設計意圖:透過PK大賽,同學們既瞭解性別差異,增強性別意識,也增進男女孩的交往,培養了與異性同學積極交往的態度,使本課的教學重點在愉快中被學生接納了。

(2)分組探究,過渡銜接。(約15分鐘)

課件演示:(活動二:分組探究:“男女孩怎樣正常交往”

活動內容;透過P37頁四個情景辨析,將學生分爲四個小組,學習如何進行正常的“健康的男女孩交往”。

1.我們班有這種現象嗎?

2.你喜歡和哪幅圖中的男(女)同學做朋友?

3.圖中交往情景中不恰當的交往之處,並討論正確的交往方式。

(分小組討論後請代表總結髮言)

4.老師引導概括出男女交往的基本原則、注意事項。(見P38頁)

設計意圖:透過對課本案例的探究,學生們更深切地體會到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情況,自然而然就懂得了如何有分寸地與身邊的異性同學交往。

(3)親身體驗,挑戰難點。(約12分鐘)

【三】表白心聲,結束新課。(約4分鐘)

活動五:說一說:你最欣賞的男孩,你最欣賞的女孩。

老師總結:同學們,與異性同硯來往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學問,必要我們慎重看待,理智處置處罰。末了,讓我們蕩起情誼的雙槳,共度芳華長河,一起欣賞歌曲《讓我們蕩起雙槳》,竣事新課。

計劃意圖:透過學生們的心田獨白,旨在教育學生與異性間的情誼是必不行少的,也讓各人在回首中重溫了整堂講授。

說課稿初中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七章第三節的教學內容,“重力”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力,重力的知識對學習壓力、支援力、浮力等知識的學習非常重要,又是學習壓強、功的基礎。“重力”是“力學”中的基礎,在力學學習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都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本節課由“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來”四部分內容構成,分別從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兩條線來認識重力。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

2、教材處理

在授課中本人認爲把“重力的由來”由最後學習內容調整爲首先進行學習再學習重力的概念比較符合知識的認知邏輯順序。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正處於青春期,具有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學生對重力的現象比較熟悉,有一定的認識基礎。農場孩子,純樸上進,透過半年的物理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他們缺乏一定的探索問題的能力。

根據20xx版物理課程標準對重力學習要求,學生的情況以及教學內容我確定本節的教學目標爲: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重力是因萬有引力而產生的。

2、瞭解重力的作用效果,會由質量計算重力大小。

3、認識重力的方向,理解“重心”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

1、瞭解牛頓關於“地球吸引月球”的理論思想,知道萬有引力的存在。

2、透過實驗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係”認識並掌握求重力的公式。

3、透過“重錘實驗”“找重心實驗”理解並感受重力的方向與作用點---重心。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透過實驗認識“質量”與“重力”關係。

2、透過對重力產生的原因的探究,瞭解牛頓的貢獻,激發學生向科學家學習的意識,樹立探索太空奧祕的理想和信念。

根據教學目標和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爲:

重點:掌握重力的“三要素”;能進行重力大小的計算。

難點:重力的方向;重心的含義。 爲更好完成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

採用直觀演示法、引導發現法、讀書自學和講解法等,多種方法配合使用,運用多媒體直觀展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加上教師講解,將達到“教”與“學”的優化組合。體現了“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理念。

1、選擇教具依據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科學,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物理課程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教學用具及設備選取得當有利於使教學過程從抽象到形象。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質量的關係。還能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從而達到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爲此,我選擇以下的教具及設備:

2、教具:下落物體視頻、多媒體課件、鐵架臺、彈簧測力計、重錘線、鉤碼、三角板、座標紙、鉛筆、細線、橡皮

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採取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我設計以下教學過程: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教學

1、導學內容:

播放視頻: 石往山下滾,水往低處流,雨從空中下落,月球圍繞地球轉,拋物下落。演示繫繩橡皮圓周運動,撒手後運動情況。

問題:以上現象發生的原因是什麼?什麼是萬有引力?誰發現萬有引

力?什麼是重力,用什麼表示?物體只要在什麼附近就會受到重力?

2、學生活動:

學生觀看視頻,引發思考;閱讀教材,p9導讀與p12重力由來,回答問題。

3、設計意圖:

從生活情境中尋求規律,形成理論,樹立探索太空的理想,激發向科學家學習意識,讓學生自然進入課題。

(二)實驗探究,尋求規律

1、導學內容:

托起不同的鉤碼,感受它對手的壓力,提出問題,猜想質量與重力之間有何聯繫?分組實驗,用測力計和鉤碼探究質量與重力之間遵循什麼規律,總結結論。設計,填寫表格。

以m爲橫軸,G爲縱軸建立平面直角座標系,描點繪圖像,計算G/m,小結g=9.8N/kg.總結重力公式。

2、學生活動:

學生感受後回答,質量大的鉤碼對手的壓力越大,說明重力越大。學生分組實驗,利用測力計測量相應鉤碼重力,利用直尺鉛筆描點、作圖,分析規律;填入表格並計算比值,總結G = mg 。(一次函數類型)

3、設計意圖:

透過實踐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學生學會正確的探究規律、方法、步驟和基本操作思想,引導學生建立理論來源於實踐,規律就在身邊的認識,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分析歸納,理解應用

1、導學內容:

P11,先閱讀後例題解析,分析小結整理過程;重力的方向;解決用什麼工具確定豎直向下的方向?平面是否水平?我國與美國重力的方向是同向嗎?有何規律?p12,重心,質量分佈均勻,形狀規則物體重心在哪裏?

2、學生活動:

學生即時解答例題,板書解析;學生閱讀重力方向與重心部分內容,回答問題,學生小組討論重力的方向應用及規律。學生尋找規則物體重心。

3、設計意圖:

熟悉公式,規範解題步驟;理解力與重力關係,掌握重力三要素;提高學生閱讀學習能力,體驗物理來源於生活,從物理走向社會。

(四)課堂訓練 鞏固新知

1、下列分析哪些是正確的?

A.物體被拋出後總要落到地面,是重力作用的結果

B.籃球拍到地板上有彈起,是重力作用的結果

C.地球上各地的重力方向都是相同的,均指向地心

D.宇宙飛船離開地球很遠後,可認爲不受地球的重力了。

2、關於物體重心,下述正確的是?

A.物體上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都作用在物體的重心上

B.一個均勻鐵環,它沒有重心

C.籃球打足氣後,它的重心也在球心處

D.向一個杯子中慢慢地加水,杯子和水的重心會越來越高。

3、某同學用彈簧秤稱一盒牛奶,示數如圖,則這盒牛奶

的質量有多大?(g=10N/kg)

4、某同學的“體重”(質量)爲50kg,則他的重力是多少牛頓?當他乘坐飛船,離地球較遠時,質量是多少千克?(地面附近g=10N/kg)

設計意圖:檢測從基礎鞏固、能力提高、發展思維三個層次對本節課所學內容進行強化訓練。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五)課堂小結 感悟新知

關於重力

(一)重力產生的原因——萬有引力

(二)重力大小G=mg,g=10N/kg

(三)重力的方向和作用點:方向豎直向下,作用點是重心

設計意圖:讓學生談收穫,透過課堂小結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這樣做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點的整體印象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情況,教師根據情況再進行小結。

(六)課下作業 鞏固昇華:

p14,動手動腦學物理 1----5.

設計意圖:1-3題考查重力公式的應用,訓練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注意公式、運算過程和結果的規範與準確。4、5題考查學生是否知道重力的方向總是豎

設計意圖:簡明扼要呈現本節課重點內容,便於學生系統掌握本節知識。

說課稿初中 篇3

一、說教材

本冊書是新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主要圍繞日常生活中的交通工具展開教學,第二十二課是本單元的第四課,要求學生掌握三種交通工具的說法並進行一些簡單的詢問,對於三年級的初學者來說,有一點難度,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中巧妙地運用各種方法反覆操練本課難點。

教學目標(Teachingaims)

1、理解“三會”單詞bike,taxi,train並在句型中進行操練。在鞏固Ihavea、、、的基礎上學會Really?CanIseeit?Sure、等句子、使用這些句子進行簡單的交流。

2、透過練習和唱歌,學習運用所學的單詞,進行操練。

3、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Keypoint)

1、“三會”單詞的聽說讀寫以及在句子中的運用。

2、創設情境進行對話的創編

二、說教法

本課我主要採用:1、引導教學法,用最簡單的謎語引出將要學習的新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2、任務型教學法,結合教學內容創造性的設計切合學生實際生活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3、合作交流教學法,將班內學生分成小組進行活動,讓他感受學習英語的樂趣及交流的意義。

三、說學法

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多說,多練,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式的學習,這樣學生在交流的同時,可以相互學習,培優補差,讓他們樹立起學習英語的信心,享受到自主學習的快樂,這樣不僅可以培養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也可以使他們樹立起自信,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成爲自己學習的主人。

四、學情分析

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是英語的初學者,他們對英語接觸的不多,並沒有很深入的瞭解,他們天真,活潑,開朗,機智,好表現,愛發現,因此,他們愛玩,好動,不能自控,上課容易分散注意力,做小動作,對所學知識不能及時的進行自我鞏固與複習,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我作爲他們的老師,應該注重培養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深入瞭解學生的心裏特點,多和孩子以及家長進行溝通與交流,對於那些興趣高的孩子,要注重保持,繼續培養,對於那些興趣不濃厚的孩子,要着重培養,多鼓勵他們,多表揚他們,多激發他們學習的潛能,牢固樹立他們學習的信心。

五、教學過程

1、熱身複習(Warming—up)

(1)Singasang、LiYanhasalittledoll.

(2)Invitethechildrentoactthedialogueinlesson21ingroups.

2、學習單詞(Learntonewwords)

(1)、教師透過簡單的謎語引出將要學習的新單詞:bike,taxi,train.

(2)、拿出準備的圖片,貼到黑板上領讀,拼讀,並畫出四線三格,引到學生正確書寫。

(3)、將所學單詞用到Ihaveanew...這個句型中。

3、學習句型(Learntonewsentences)

(1)學生在展示過程中說到Ihaveanew...時,教師說:“Really?CanIseeit?”教師可以藉助適當的動作讓學生理解CanIseeit?的意義,然後引導學生模仿練習。

(2)、創設情景:Peter在小區門口遇到了楊明說:“Hi,YangMing、Ihaveanew

bike。”大家想一想楊明說什麼,學生會說:“ReallyCanIseeit?”Peter:Sure。

4、練習(Practice)

1、GetSSlistentothetapeandrepeatit。

2、GetSStopracticethedialogueinpairs

3、Invitethechildrentoactitoutingroups

5、學習歌曲(Singasang)

6、家庭作業(Homework)

(1)Remembernewwords。

(2)Makethewordscards。

(3)Makethedialogueaccordingtothetext。

7、板書設計(Blackboarddesign)

1、學習單詞,將圖片貼到黑板上,並將對應的單詞寫在四線三格內。

2、學習句型,透過單詞的練習引出句型:Ihaveanewbike、Really?CanIseeit?Sure、Lesson22

Picture:bikeIhaveanewbike。

Picture:taxitaxi。

Picture:traintrain。

Really?CanIseeit?

Sure。

說課稿初中 篇4

一、 說教材

本節內容是蘇科版八年級下冊第九章運動與力第1節二力平衡。力學是初中物理的重點內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學中的重點之一。第八章《力》,爲學生學習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識準備,而二力平衡的學習是學生學習牛頓第一定律、力和運動的關係以及壓強和浮力知識的重要基礎,所以,本節知識是聯繫新舊知識的紐帶,在力學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是解決力學問題的理論基礎。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對新生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善於觀察,熱衷於動手實驗。前面學生已經學習了力的相關概念和同一直線上二力合成,爲本節課的學習做了知識鋪墊;他們也經歷了一些簡單的探究活動,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識。

三、教學目標

依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條件。

(2)知道物體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3)進一步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4)能利用平衡條件解決簡單的平衡問題。

2、過程與方法:

(1)透過組織學生討論並對物體受力分析,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

(2)透過組織實驗探究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

(3)透過運用知識分析實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4)形成從實際現象中分析並獲得物理規律的推理意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透過觀察生活中的平衡現象,初步領略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培養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和諧相處的`情感。

四、重點難點

二力平衡條件是本節的重點,應用二力平衡的條件解決實際問題是本節的難點。

五、教法與學法

情境引入、引導探究、指導討論、演示突破的教法,

觀察現象、親歷實驗探究、小組協作、討論歸納的學法。

六、教學過程分析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透過幾幅圖片(如靜止在桌上的花瓶、黃山飛來石等)引導學生分析它們分別處於怎樣的狀態?它們分別受到那 力的作用。引出凡是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物體處於平衡狀態。由生活中見過的事物和手指支撐起杯子和傘的有趣實驗引入新課,覺得新奇有趣,學習積極性被調動。引發學生思考,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學習目的明確,引出二力的平衡的概念。

2、新課教學

(1)二力平衡概念的教學

分析課本圖9-1中的各種物體的狀態、受力情況。學生上黑板畫受力示意圖,既複習了上一章“力的示意圖”的畫法,又調動學生聽課的注意力和積極性。

由學生分析概括出"平衡狀態”及受力情況。教師適時進行引導總結出二力平衡的概念。

這時用“搶答”的方式使學生注意力更集中,並加深對“平衡狀態”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2)二力平衡的條件的教學

日常生活中體會到物體的其它狀態,例如,火車剛出站或將要進站的時候處於平衡狀態嗎?顯然不是!那麼處於平衡狀態的物體應該具備什麼條件呢?設定這樣的過度語能夠爲學生探究新知留下懸念,激發其解決問題的慾望。

1、實驗步驟:重點放在學生實驗方案的設計上,不直接告訴學生該如何實驗,而是引導學生“探究木塊或小車在木板上有摩擦力;掛在空中小車重力太大,不是二力平衡了。考慮不受摩擦力和重力影響應該選擇什麼樣的物體作爲研究對象呢?”展開討論,考慮摩擦力、重力等因素,最後制定用硬紙片、鉤碼等作爲實驗器材。設計環環相扣的問題步步誘導,層層遞進的方式深化思路,引出問題。

讓學生更多角度地參與學習活動。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變灌輸教學爲引導學習。

2、進行實驗:爲了克服學生實驗的盲目性,實驗前按①在細線的兩端懸掛質量相同的鉤碼;②在細線的兩端懸掛質量不同的鉤碼;③把卡片扭轉一下,使兩個力的作用線不在同一直線上;④將卡片從中間剪開,四步對學生提出要求,使學生思維清晰,明確目的。

在整個學生的探究實驗中,教師的及時引導再加上前面演示,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3、在得到二力平衡條件的基礎上,教師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對結論進行提煉處理,使學生易記、易用。教師最後總結成八個字:同體、等大、反向、共線。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對條件的記憶和理解,也能培養學生的概括思維能力。

(三)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

趁熱打鐵,用多媒體向學生出示隨堂練習,能夠起到緊扣重點、化解難點的作用,進一步鞏固所學的內容、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七、說小結

這節課學生從已有認知出發,以觀察平衡現象爲切入,經歷探究、分析、歸納等一系列思維活動和動手活動,不但學到了知識,而且發展了能力。

六、說作業

作業要儘量少而精,既達到鞏固本節課重難點的目的,又不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

說課稿初中 篇5

今天我說的班會課主題是:航標與航向!

首先談談選擇這個主題的原因。

主題分析:一個人沒有目標,就無法成長。尤其學生進入初二,初一時的新鮮感沒了,而隨着個人所經歷的各種人和事及在班級中的影響的確立,很多人就容易走入對任何事都沒有興趣對任何事都沒有動力的境地。一首打油詩真實的反映了這種現象:剛進學校想發奮,不到一年開始混,一看書本頭髮昏,是否自己真很笨?這就象長跑已至中途,輪船已到江心,如果跑步沒了終點,輪船沒了碼頭,你是否能想象將會怎樣?而這終點,碼頭,對於我們人來說,就是目標。況且,初二的學生有了初一思想政治的基礎,對於心理學的問題已有初步感悟,這時再進一步強化目標對個人的影響,很有必要!

班會設計:透過這節課應該讓學生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找到顯示自己才華的目標,就能真正實現自我價值。要讓學生明白,給自己確定一個明確的目標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生活就是由一連串的目標組成的,只要目標明確,就能挖掘自己的潛力,就能有望得到成功。正基於此,我從認識目標的重要作用,瞭解科學的目標體系構成,學會正確地選擇和設定目標這三個方面設計這堂課,力求有層次的,潛移默化地引發,導向,激勵學生,使學生落實近期具體目標,從而去紮紮實實的去完成每一個目標,一點點的去實現自己的美好願望。

班會程序:

1.首先由主持人簡單匯入,引發學生交流探討:在自己的人生經歷中,有那些事情因爲有了明確的目標而取得成功,在那些事情上因爲沒有明確的目標而導致了失敗。並要求各組一名同學在班裏介紹自己的體會讓學生在感性上對目標的重要性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2.然後小品展示法國科學家約翰。法伯的著名實驗:毛毛蟲實驗,並配上背景介紹,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目標的重要性,再由主持人介紹卡耐基的關於人生目標的科學調查結果,從科學的層面強調目標的重要性,讓學生產生一種心理需要:我要制定目標!並提出:制定目標的關鍵是自己設定的目標是否合理。從而給出人生目標金字塔,介紹科學的目標體系。

3.接着進行第三環節,現場操作,制定目標。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紅,黃,綠 三種顏色的紙製定自己長期,中期,短期目標,並在小組內交流{自願原則},並對自己的目標的合理性進行評議,或同學交流評議,再轉化出自己的月,周,日目標。

4.最後教師再次小結目標的重要性,並勉勵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去實踐自己的目標,並舉行目標落實於行動的簽字儀式及目標督導小組成員的選舉。並落幕。

說課結束,不當之處,請指正!

說課稿初中 篇6

一、課的學習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精神,課標引領內容,本節課需要完成以下學習目標:

1、認知目標:學生能夠近一步的領悟屈腿騰越的動作要領,能夠明確屈腿騰越動作的關鍵。

2、技能目標:90%的學生能夠掌握動作要領,能夠在保護下完成動作。60%的學生能夠透過練習,克服心理障礙,逐漸地獨立完成練習,且空中姿態較好。

3、情感目標:學生能夠正確的評價自己,積極的進行嘗試,利用集體的力量,互幫互助。

二、教學內容

爲了完成以上學習目標我把這節課的內容設定爲支撐跳躍—曲腿騰越。

支撐跳躍分五節課來完成,本節課爲第三節(以第三節課爲例)。本課的教學目標是透過學生嘗試、探究、交流、互學,體驗先跳後撐騰越山羊的動作方法,發展靈敏、協調和力量等體能。同時,創設合作探究的場景,注重所學知識的拓展與遷移,並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體驗保護與自我保護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合作互助的能力。

三、課的設計思想

本課的設計以體現新課改思想,轉變教育教學方法和觀念,發展學生身體素質和發展快樂體育爲重點,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爲切入點,以培養團結友愛、積極拼搏精神爲德育滲透點,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鍛鍊習慣,爲學生終身體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教材學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支撐跳躍是竟技體操的主要項目之一,初中的支撐跳躍比較簡單,是體操教材的基本內容,由於支撐跳躍是在短距離助跑的基礎上,經過踏跳和藉助兩臂支撐器械,迅速越過一定高度的器械障礙,所以有利於發展腿部、臂部、肩帶的力量和速度、靈敏等身體素質,培養勇敢、果斷、頑強的意志品質。支撐跳躍教材的貫徹,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和超越障礙能力的提高,都可以起到十分積極的影響。支撐跳躍的特點是在跳躍過程中,藉助兩臂的支撐、迅速、安全、省力地騰越過各種器械。它包括助跑、上板、踏跳、第一騰空、推手、第二騰空和落地七個部分。

2. 學情分析 本次課的授課班級爲中學初二學生,普遍好動,具備支撐跳躍(屈腿騰越)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術,同時接受新事物速度快,思維活躍,善於創新,善於思考,體力充沛,並好表現。但是初二學生的腿部力量還不夠,助跑和起跳銜接不緊密以及技術動作不熟練等原因,實際上這7個環節很難明顯地表現出來,特別是兩個騰空的動作,不容易做出來,另外女生相對膽子較小,害羞,身體重心低,自控能力相對較差。因此,耐心細緻輔導和多加以鼓勵。特別要加強保護與幫助,防止傷害事故的發生,以免學生產生畏懼心理。本課讓學生透過不斷的探究性學練,以完成屈腿騰越的教學目標,同時培養學生養成一定的自學習慣,爲終身體育打基礎。

五、本課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助跑有節奏,踏跳時機準確,推手有力。

教學難點:動作協調,踏跳和推手動作快速有力、騰空高、落地穩。

六、教法學法:

教法:爲了更好的解決本節課的重難點,本節課我主要採用

⑴啓發教學法:透過語言,動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啓發學生積極思考。

⑵對比教學法:透過不同學生的展示,其它學生經過評價,對比,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

學法:

本課學生主要採用嘗試法,展示法,遊戲法,評價法等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

七、場地器材

田徑場,跳箱4個、大體操墊4個、踏跳板4個、磁帶一盒、錄音機一臺。跳繩50根。八、教學流程

(一)匯入部分:(10’-12’)

1、課堂常規:課堂常規是教學中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在課前對學生進行紀律教育,師生問好,交代課的內容、任務、並提出要求。

2、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遊戲:

(1)、跳繩跑進入到“跳房子”(可自己定)

a、教師擺好練習圖型,不作任何示範,讓學生大膽去嘗試,讓學生自創練習,允許出現各種錯誤。

b、透過遊戲達到熱身的效果,同時引出課題進行講解示範,把學生引入完整的技術概念。

(2)、散點雙人推手練習。

兩人一組進行推手練習,快速將對方推開。

(二)探究學習、思考體驗(12’-15’)

這一部分是課的主體部分,是解決教學重、難點的關鍵,是“教”與“學”的重點,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積極啓發學生進行思維、進行創新,本課主要採用以下手段來進行教學。

曲腿騰越跳箱

1、提出問題:

⑴、“曲腿騰越跳箱”在你們的腦海中是什麼樣的動作呢?(學生回答)

⑵、支撐跳躍動作中,起跳和推手的作用是什麼?

2、講解示範動作

(1)、完整動作要領:是經過有節奏的助跑、上板踏跳時積極蹬伸,同時快速向前上方做第一騰空、雙手在跳箱上瞬間有力的推撐、使身體第二騰空騰越過跳箱、然後落地緩衝站穩。

(2)、助跑、起跳、落地:

兩臂自然擺動,逐漸加快速度,單起雙落、踏跳時積極蹬伸,同時雙臂快速用力頂肩推手、制動雙腿、提肩、展髖。

3、保護與幫助:

⑴、保護者站在練習者的正前方,雙手扶其上臂、頂其肩、並順勢上提,迅速後退一步。

⑵、保護者站在練習者落地點一側,落地時一手託其腹,另一手扶其背。

4、原地練習頂肩推手過跳箱:

起跳後含胸、緊腰、兩臂主動前伸向下撐並立即用力頂肩推手,同時稍提臀、兩腿快速向胸部收成團身、有意識下壓制動。

5、落地

由前腳掌過渡到全腳掌,經過踝、膝、髖三關節同時彎曲,作彈性緩衝,成半蹲姿勢。

(三)自主學練體驗並展示(10’-12’)

⑴、學生分成四組,在組長的帶領下,帶着問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⑵、展示對比:由於中學生表現欲強,在嘗試練習過後應給學生提供一個自我表現的舞臺,看哪一組跳的最精彩、優美。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同時,也可以給其它學生提供一個互相學習的機會,激發他的學習慾望。並在競爭中體會成功與協作。

⑶、注意安全,加強保護與幫助。

⑷、支撐跳躍動作中,起跳和推手的作用是什麼?

答:①、快速有力的起跳爲第一騰空做好充分的準備。

②、積極有力的推手能使身體重心騰得又高又遠,爲完成第二騰空動作創造條件。

(四)、結束部分(6’-8’)

1、放鬆練習《荷塘月色》

採用舞蹈練習來進行放鬆活動,教師和學生一起跟着輕鬆優美的樂曲節奏起舞,使學生身心得到調節和放鬆,得到美的感染和薰陶,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結束本課的學習而感到興趣盎然,餘興未消。

2、小結

⑴、透過學習,學生基本掌握曲腿騰越跳箱的動作,懂得起跳和推手的作用。每個學生都是成功者,只要參與就沒有失敗。

⑵、透過學生和教師評價,指出優、缺點,並提出對今後的努力要求。

九、效果預測

1、掌握知識

80—85%學生掌握曲腿騰越跳箱的方法

2、運動量密度

練習密度:30%---35%。

平均心率:125—145次/分。

3、對學生思想品德、心理素質培養情況

能積極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團結協作互相幫助的完成教學內容及增強學生集體榮譽感。

說課稿初中 篇7

各位評位老師,下午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平面鏡》。《平面鏡》是初中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四單元。現就教材、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等四方面談談對這節課教學的一些設想。 *VV.6h

一、說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平面鏡生活中比較常見。平面鏡在本章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光的直線傳播延伸,又是光的反射的鋪墊。因爲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正是由於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反射引起的。可以說,平面鏡在光現象這一章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甚至在整個幾何光學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W %vr"C

2、目標

(1)知識目標

透過實驗,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關係,理解平面鏡中像的主要特點,知道實象與虛象之間的區別,瞭解平面鏡在實際中的應用。 4;8"d3A

(2)能力目標

經歷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過程,學習透過觀察提出假想,制定探究計劃,動手操作,蒐集證據和分析概括等多方面的研究能力;在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分享探究成果,並初步養成甄別假設、調整探究計劃的意識。 #e4Vrf

(3)德育和情感目標

透過探究物、像和鏡面三者之間的關係,領略平面鏡成像中的簡潔對稱之美,體會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喜悅,增進了解平面鏡成像原理的好奇和慾望。 ++)]1t|

3、重點和難點

重點: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難點:對虛象概念的理解;探究活動中的難點是如何確定平面鏡中像的位置

4、教材處理

採用“統放結合”的半開放處理思路(學生對“虛象”和“虛象的位置”的理解普遍感到困難,所以要“統”;對於平面鏡成像的其他特點採取“半放”的方法;對於平面鏡成像的次要特點採取“全放”的方法)

5、設計思想

(1)透過探究,使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領略物理課教學的特點和魅力。

(2)課的重點是:在“探究”和“設計”的過程上,“如何探究像與物是否等大”(實驗目的)→怎樣比較虛像與物的大小→找一個跟物體完成相等的物體(替身物)與像比較大小→怎樣才能同時觀察到像與替身物→把平面鏡改爲白玻璃(實驗基本思想方法),從而有意識、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訓練和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技巧性,開拓學生思路,對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進行訓練,培養其發散思維能力。

二、說教法

1、教學方法

(1)探究法(學生自主探究實驗);(2)引導發現法(學生實驗時,教師在教室內走動,引導學生完成實驗);(3)演示法(學生完成實驗後,教師在講臺上再完成一遍);(4)實驗法。

2、教學手段——板書、學生分組實驗和演示實驗

三、說學法

探究性學習、自主性學習、合作性學習(兩人一組,相互配合)

四、說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提出問題:照鏡子平面鏡能成像平面鏡成像有什麼特點呢?(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二)新課教學

1、提出猜想:平面鏡成像有什麼特點呢?(教師不做任何暗示,讓學生充分想象)

[學生討論、歸納]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許有不正確猜想,這有利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

(1)成虛像;(2)像與物等大;(3)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4)像與物左右相反;

2、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如何來探究像與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明確探究目的]

[老師給學生思考空間,學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

我們採用什麼方法來驗證像與物是否相等呢?[設疑]——比較像與物的大小。

[明確探究方法]——找一個跟鏡前物體完全相同的物體[替身物體]與像比較。

3、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同學們找桌子上的器材試試看,行不行。[白玻璃放在抽屜裏]

——用兩支相同的筆。

——用兩隻相同的棋子。

同學們成功了嗎?有什麼障礙?

——從平面鏡的正面看見了像,想把“替身物體”放到平面鏡後面的像位置上,從平面鏡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體”,而看不見像,所以無法比較像與物的大小。

爲什麼像不見了呢?[學生:思考、討論]

——平面鏡成的像不是真實存在的。

有沒有真實存在的像,你們見到過嗎?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線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儀投射到銀幕上的像。

——電影院放映機投射到銀幕的像。

——樹林裏地面上圓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陽的像。(透過翔實的例子來證實有真實存在的像)

平面鏡成的像是不是有實際光會聚而成的呢?(設疑,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不是的,平面鏡的背面有一層漆,光線是不能透射過去的。

[小結] 好!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能夠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們叫它實像,而平面鏡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實光線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虛像。怎樣才能同時看見像和“替身物體”?

[學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

——要同時觀察到像和替身物體,必須要讓物體透過鏡面的反射光線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線都能進入人眼。(教師在此可作適當解釋“光的反射”,具體下面要學習)

好![激疑] 我們看見物體(棋子)在平面鏡內成的虛像是由於物體射出光線(或反射)經過鏡面的反射進入人眼的。怎樣才能同時看見鏡後的替身物呢?

——必須使平面鏡後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線透過平面鏡進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 那麼現在鏡後的替身物射出光線爲什麼沒有透過平面鏡進入人眼?

——被塗在平面鏡後面的漆擋住,光線無法透過平面鏡。那麼怎麼辦?

——把塗在鏡後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沒有其它辦法?

——換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好!現在我們拉開抽屜,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選擇器材試一試實驗。[學生選擇器材實驗]

同學們實驗過程中有沒有困難和問題。

——像較弱,看不清。

同學們,棋子的像比較弱,看不清楚,你有辦法讓物體所成的像明亮起來?

——增強光的亮度(照度)。用點燃的蠟燭做。

同學們,試試看。

[學生選擇器材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存在兩個問題:

Α、實驗時間長,點燃的蠟燭燒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Β、蠟燭不容易放置,有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學們實驗過程中有沒有困難和問題。

——點燃的蠟燭時間長燒短了,像比物短。

——蠟燭不容易放豎直。

——蠟燭容易倒下。

想什麼辦法改進實驗呢?開啟抽屜中紙盒看看裏面有什麼器材。[抽屜紙盒裏藏有兩把手電筒]

——用手電筒作爲物體,代替蠟燭。

你們再試一試看。

[有的學生沒開亮做,像較弱,看不清;有的學生開亮手電筒,但燈光豎直向上射出同樣效果不好]

同學們,手電筒的像爲什麼比點燃的蠟燭的像弱;看不清楚,動一動腦筋,有沒有辦法使手電筒成的像明亮起來?

——把當作物體的手電筒開亮,並把手電筒的頭旋下來做。

對,這樣可以增強光的亮度。再來試試看。

[啓發]作爲替身物的手電筒(沒開亮的)應移到什麼位置上。

——直到看上去它與開亮的手電筒的像完全重合。

[學生的主動積極探索實驗,幾經挫折,實驗成功後表現出了異常喜悅的成就感。

平面鏡成的虛像與物體的大小?

——等大。

4、實驗驗證: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它們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把上面實驗放在白紙上做,只要記錄兩手電筒和玻璃的位置。改變開亮手電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實驗兩次。如圖3,用不同顏色的筆記錄每次實驗中兩手電筒的位置。

分析實驗記錄:

(1)量出每次實驗中兩把手電筒到玻璃板的距離。

(2)連接每次實驗中兩把手電筒的位置,觀察連線與鏡面的關係。

[得出實驗結論]

5、交流與評價:

(1)、同學們各自的探究結果是否相同?

(2)關於平面鏡成想的特點還有那些猜想?準備怎樣去驗證它?

學生課後自己探究:

(1)改變物體與平面鏡的距離,像的大小是否改變?

(2)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左右相反的嗎?

三、課堂小結:

1、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成虛像;(2)像與物等大;(3)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4)像與物左右相反。

2、科學探究的過程包括以下要素:

(1)提出問題 (2)猜想與假設 (3)制定計劃與設計試驗(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5)分析與認證 (6)評估 (7)交流與合作。

四、佈置作業:

寫出簡單的探究報告(包括探究的問題、探究的過程和探究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