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植樹問題說課稿

學問君 人氣:1.18W

教師在說課之前要認真寫好說課稿。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關於植樹問題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植樹問題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四年級數學下冊第八單元數學廣角這個單元主要是爲了向學生滲透有關植樹問題的一些思想方法,透過現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從中發現一些規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然後再用發現的規律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爲了讓學生對於植樹問題有個整體感悟,建立相對完整的知識結構,我們對教材進行了重組,在本節課上呈現了在一條線段上植樹的情況,增加了課堂新課容量,在短暫的40分鐘裏如何讓學生能有更大的收穫,這又引發了我的思考,最好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定位在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的過程,圍繞求“棵數”和“間隔數”不斷地分析、比較,透過概括、抽象、尋找生活原型等各種方式,在學生頭腦中建構數學模型。

從學生的思維特點看,四年級學生仍以形象思維爲主,但抽象思維能力也有了初步的發展,具備了一定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歸類梳理的數學活動經驗。這部分內容放在這個學段,說明這個內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數學思維和很強的探究空間,既需要教師的有效引領,也需要學生的自主探究。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知識水平的分析,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爲:

1、知識與技能方面:透過合作探究,動手實踐,讓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經歷由現實問題到數學建模,理解並掌握植樹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

2、過程與方法方面:透過學生自主實驗、探究、交流、發現規律,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初步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並培養學生針對不同問題的特點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讓學生在探索、建模、用模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和認識歸納規律對後續學習的重要性,培養學生探索歸納規律的意識,體會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

教學重難點:

實驗探究、觀察理解植樹問題中棵數與間隔數的關係並能靈活解決實際問題。

二、說教法和學法

現代教育論主張,學生的學習不是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主動建構的過程。因此在本節課我主要採用“在生活中找間隔----在動手操作中中找方法-----在方法中找規律---在規律中學應用”的教學過程,讓學生透過小組合作形式探究方法,使每個學生動腦、動手、合作探究,經歷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並透過對媒體的直觀演示輔助教學,引導學生意趣激思,以思促學,在創設的生活情境中嘗試探索,形成概念,積極參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說教學流程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同時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結合新課標的要求,教學中力求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動腦、動手、合作探究,經歷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全過程,體會植樹問題這一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

(一)創設淺顯易懂的生活原型。

課始,我們從學生真實的生活中挖掘素材,以學生靈巧的小手爲載體,以遊戲爲活動形式引入本課的學習,目的是增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從學生張開的小手上首次清晰地看出手指的個數與間隔數是相差1的。這樣選擇是爲了讓學生在這簡單的手指中,體會到只要處處留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寬闊的生活情境,就能發現在平常事件中蘊涵的數學規律,並應用這些規律去解決實際問題。

緊接着,我們用課件展示生活中的間隔其實是到處可見的,比如,上樓、排隊、路邊種的數……將這些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放在一起,就是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數學,讓他們明白在不同的事物或不同的現象之間,是存在着相同的數學意義的,它們之間有着數學上的本質聯繫。

(二)精心安排、自主建模的學習過程。

本節課雖然我選用書上的`例題,但經過修改路長,而創設淺顯易懂的生活原型,讓數學走近生活,出示開放性的植樹問題,不規定種法,不規定間距。路長設爲20米,我認爲數據較小有利於學生的思考和動手操作,如此修改的意圖是,讓學生在一個開放的情境,突現學生的知識起點,從而用一一對應的思想方法讓學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體的表象,提煉出植樹問題解題的方法。另外,利用學生探究的表格讓學生髮現各種數量之間的關係,更有利於學生靈活的解決問題。

(三)關注植樹問題模型的拓展和應用。

波利亞曾說:“數學教師的首要責任是盡其一切可能來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數學教師充滿靈氣的發揮,精彩的“亮點”和“創新”都是數學課堂教學必備的要素。

植樹問題的模型是現實世界中一類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於現實,又高於現實。所以,在現實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價值。爲了讓學生理解這一建模的意義,同時又要將這些知識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當中,透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使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