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人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說課稿《加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

學問君 人氣:2.62W

一、說教材。

人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說課稿《加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

數學第七冊加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例1、例2。

小學數學教學,不僅要教學生掌握一定的計算技能,還必須掌握一些數學理論知識。加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是小學數學中重要的理論知識之一。這一理論知識雖然比較抽象,但卻更深刻地反映數量關係的一般規律,掌握這一規律,可以加深理解加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提高檢驗加法運算結果的能力,可以使學生更合理地進行計算,同時抽象思維得到發展。教材引入了求未知數x的計算,爲以後學習解簡易方程作了準備。教學用列出含有未知數x的等式解一些簡單應用題,開闊了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併爲學習列方程解應用題做較好鋪墊。這一小節教材內容的展開,是透過一組用實物圖表示的加、減法應用題,引出新知識。透過觀察、比較,歸納出知識規律,用數學語言敘述相互聯繫,從而逐步抽象概括出"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並透過已有的知識運用規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進一步掌握規律。

教學目的:1.使學生掌握加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並能應用這些關係對加法進行驗算和求未知數x。2.培養學生初步的判斷、推理、抽象概括能力。3.培養學生驗算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啓發學生髮現"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這一規律,並能正確運用這一規律。教學難點:概括、推理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

教學關鍵:透過對加、減法算式的觀察、比較總結規律。教具準備:投影儀、投影片、卡片。

 二、說教法。

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心理髮展特點及認知水平,透過預習、算式比較,引導學生髮現規律。教學中,以啓發式爲指導思想,採用比較對照、發現教學的`方法。

三、說學法。

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教師根據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組織學生有次序、有重點地觀察,並進行比較;組織學生概括、推理、總結;組織學生閱讀教材整體回顧。透過學生的實踐活動,鞏固、運用所學知識。從而使學生學得活潑、主動,更好地長知識、長智慧,"肯學"、"會學"、"學會"。

四、說程序。

(一)複習準備

1.卡片口算(題略)。

2.填空並說出括號裏表示什麼數,你是怎樣算出來的。()+18=35130+()=250這兩組基本題的設計,其作用一是加強整數四則基本功的訓練;二是爲學好新課做鋪墊。一開始,就抓住了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和新知識的生長點。

(二)探究新知。

(1)投影片出示(1)圖,讓學生說出圖意,並列式計算。35+25=60(本)引導學生說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根據學生的回答分別寫出加數、加數、和。然後引導學生概括出基本關係式:加數+加數=和。

(2)投影片出示(2)、(3)圖,讓學生根據圖意列式計算。教師板書:60-25=35(本)60-35=25(本)

(3)引導學生把(2)、(3)題所列出的算式與(1)題所列出的算式對照,透過觀察、比較引導學生思維。

提問:1.(2)、(3)題所列出的算式中的每個數在算式(1)中各是什麼數?(誰是已知的?誰是未知的?2.同(1)題相比較,已知、未知有什麼變化?要求的是什麼數?3.變化規律是什麼?

明確:(2)、(3)題都是求加數。引導學生觀察、比較,經過討論歸納出: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要求學生根據圖意列出一道加法算式和兩道減法算式,並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屏幕上出現的三個算式,讓學生進一步對照比較,反覆討論後,要求學生用數學語言抽象概括出在加法中求加數的關係式。這在思維要求上體現了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的原則。

(4)運用加法各部分間的關係,驗算加法。①讓學生說出怎樣利用關係式: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檢驗加法。(看書30頁做一做上三行)。②嘗試練習,375+89=454強調要用減法驗算。(訂正時,讓學生說思考過程)。

3.學習例2。

(1)練習填空引入,()+8=15引導學生明確:先判斷要求的是什麼數,用哪個關係式計算。以往算式中的未知數用()表示。現在我們用"x"表示。在練習中,教師抓住加法算式中的(),有機地引導學生改寫成x,這樣過渡自然。

(2)出示例2:x+15=40提問:①在等式x+15=40中,x表示什麼數?怎樣求未知數x?根據是什麼?

②書寫的格式怎樣?強化書寫格式。(每算一步,等號要對齊)。

(3)培養驗算習慣。把25代入原式中的x,看等式兩邊是否相等。利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在知識的生長點上下功夫,將求未知數x與填加法算式中的()相結合,新的知識概念納入原有知識結構之中,得以同化。

(4)練習例2下面的"做一做"。要求說出解題依據,檢驗。(注意及時糾正錯誤的書寫格式)。

(三)鞏固練習

(題略),練習過程中及時反饋,及時調控,提高練習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