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高中語文說課稿範文7篇

學問君 人氣:4.39K

作爲一名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中語文說課稿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中語文說課稿範文7篇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燭之武退秦師》。

一、說教材。

(一) 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語文必修5本書共有文言文單元5個,17篇文章。涉及了5個方面的文章類型:古代記敘散文、山水遊記散文、議論性散文、人物傳記和古代抒情散文。《燭之武退秦師》屬於古代記敘散文,也是學生進入高中所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

編者希望學生透過本文的學習,既可以領略古人的才華和品德,又可以欣賞和借鑑敘事的藝術;希望學生在反覆朗誦中體會古代敘事散文特有的簡潔美,在抓住關鍵詞語概括敘事脈絡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二) 教材目標及確定依據

根據課程標準,圍繞"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標要求確立三維目標:

1. 瞭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 理解和掌握文中的重點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 賞析燭之武這個人物形象,把我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 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三) 教學中難點及確定依據

燭之武的說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短短125個字,卻說了四層意思,說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其語言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我把探討語言藝術定爲教學重難點。

(四) 教學內容重組、拓展、安排

佈置預習

1.回憶初中學過的《曹劌論戰》並結合書下注釋、課後介紹瞭解《左傳》。

2.瞭解本課歷史背景。

a. 提供文言材料《重耳之亡》。

b. 瞭解"城濮之戰".

3.參看歷史教材畫出春秋時期的地圖。尤其標註出秦、晉、鄭的方位。

二、說學法

(一)學情分析

剛入高中的學生,不少還延續初中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只滿足於盲目背誦,只顧掃清課本中的文字障礙,無法把課內學到的知識轉化爲能力,學了後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試前只是盲目做題,考試時全憑猜測,越是這樣越是缺乏興趣。針對這一現狀,我們着眼於文學與歷史相融合,或借文釋史,或者借史釋文,把語文與歷史兩科結合起來。本文就是着眼於學生的實際現狀,立足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歷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語文課本中所涉及的作品爲基礎,來說說如何幫助學生實現文史互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二)學法指導及選擇的依據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會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A、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

B、參照註解,動口動腦,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C、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

三、說教法

教學是一門藝術,應變是教學藝術得以順利實施的重要前提。所謂應變,就是根據不同的班級、不同的授課內容以及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處置措施。因此,教師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慎重地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徵,我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學生誦讀、教師範讀,整體感知的教學方法。

2、語言、動作,形象激情的教學方法。

3、點撥詞句方面的一些知識,循序漸進,逐步積累的教學方法。

選擇以上教法的依據:語文教學應重視整體教學,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要做到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感悟,並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詞句、結構內容以及語氣語感,爲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矗據此,我在教學本課時主要採用誦讀的方法,使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同時透過個性化語言以及動作演示等形象激情的方法來輔助教學,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積累文言詞句。

四、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激發興趣

初中的時候,我們學過一篇文章叫《曹劌論戰》,誰還記得當中所講的故事?故事中的曹劌是怎樣的形象?(學生回答)

《曹劌論戰》出自《左傳》,那麼我們今天來學習當中的另外一篇文章《燭之武退秦師》,來結識另一位謀臣燭之武。

燭之武要面對怎樣的考驗呢?那麼就讓我們一同展開當時的那幅歷史畫卷吧。找同學來畫一下春秋時期的區域地圖。

現在如果你是鄭國的臣子,正面臨一場考驗:晉國聯合秦國來公攻打鄭國,面對軍事實力懸殊的情況,你有什麼退兵的良策嗎?(可以給學生自由討論的時間)

大家想了這麼多的辦法,那個辦法能奏效呢?

所謂"國家有難,匹夫有責",鄭國危難,誰顧全大局,挺身而出了呢?

(二)講授新課,分析鑑賞

第一階段:掃清文字障礙,積累文言實詞與虛詞的相關知識。

1、教師範讀全文,進一步整體感知課文。

2、自讀全文,提出要求:圈點勾畫不理解的詞句,批註有疑問的內容。

3、組織討論找出的疑難詞句。教師要顧及全體學生,尤其是文言文基礎差的學生,教師要指導學生動手(寫)、動腦、動口,培養思考分析能力。

4、整理文章中重點詞、詞組、句式

實詞:貳 軍 師 子 是 鄙 遠 陪 賜 朝夕 版 唯

一詞多義:若 說 辭 鄙 微 之

詞組: 以爲 "所"字詞組

句式: 判斷句 賓語前置句

第二階段:分析鑑賞

設計四個大問題串連全文

1、 秦晉爲何出兵圍鄭?鄭國所面臨的局勢如何?(討論)

由此問題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戰爭的原因:三點。

2、燭之武是怎樣出場的?第二段對錶現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學生討論)

此段爲側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薦,道出了燭之武卓越超羣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場時,就引起了讀者極大的關注。

3、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師的?

燭之武的說辭共125個字,語言非常精煉,含義豐富,可分爲五層:(學生討論,理解內容,分出層次)

1) 站在秦國立場上,博得秦伯好感,爲進一步說服秦伯提供可能。

2) 說明亡鄭利晉,保鄭利秦,動搖秦亡鄭信心。

3)進一步利益誘惑,使秦舍弊求利,放棄原有做法。

4)再以歷史上晉對秦的背叛,離間秦晉聯盟。

5)從歷史說到將來,指出晉的貪婪將威脅到秦的發展。

總之,在短短的百餘字內,燭之武站在秦的立場上,替秦分析圍鄭的利弊,層層深入,句句擊中要害,又句句打動秦伯,使秦國最終撤去了包圍,保全了鄭國。整個說辭充分表現出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4、秦伯退師後,晉文公表現如何?(提問討論)

此問引出文章的最後一段,這段對事件結果的交代,也順便表現了晉文公隱忍不發、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在盟友變敵友的情況下,晉文公並沒有感情衝動,而是表現出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正是晉文公日後終成霸業的根本原因。

說明:以上四個問題,以第三個問題爲重點。因爲它是課文的難點,要集中突破。並且可以拓展討論:雙方談話有哪些語言藝術?

(三)討論總結,認識昇華

1、文章對"退秦師"的前因後果,只作簡略交代,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請學生總結一下燭之武的形象。

燭之武是這篇課文的中心人物,雖然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辯卻早已聞名鄭國。所以,在國難當頭,鄭國君臣一籌莫展的時候,佚之狐推薦了他。他的一番牢騷,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鄭伯的自責,更重要的是,燭之武深明大義和捍衛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滿,增強了了義無反顧奔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見到秦伯之後,他胸有成竹,對秦晉的關係和矛盾瞭如指掌,隻字不提鄭國的利益,似乎處處爲秦國着想,因而能夠不卑不亢,侃侃而談,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說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遞進,句句打動對方,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左傳》就是這樣透過正面和側面,用精彩的語言使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⑵《左傳》以敘事爲主,故事情節曲折生動,在本文中就有所體現。請學生體會(討論,提問)。

"文似看山不喜平",這篇文章充滿了波瀾,顯得生動活潑。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爲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力挽狂瀾,誰知他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於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

(五) 作業佈置

1、完成課後練習二、三題。

2、將課文改編成課本劇。

3、 預習《荊軻刺秦王》,分析荊軻是怎樣得到樊於期首級的,當中有怎樣的語言藝術。

(六)板書設計

情節發展:秦晉圍鄭 臨危受命 說退秦師 晉軍撤離

寫作特點:詳略得當 語言簡潔

故事情節波瀾起伏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2

一、教材研究

1、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往往對那種純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體會較爲膚淺,《再別康橋》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有極高美學價值,它所抒發的離愁別緒是人類共同的情感經歷,透過誦讀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另外,隨着年齡的增長,學生會越來越不愛朗讀,透過學習,培養他們對美文的閱讀和朗讀興趣,提高他們的文學修養。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再別康橋》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屬於必讀課。學生可以藉此體會、比較、鑑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時代的和山水有關的美文,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薰陶的要求,進一步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提升對自然山水的感悟能力。

3、教學目標

由於本詩是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在其它書籍和網絡上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加上詩歌獨特的藝術魅力及研究性學習的理論,我把本課的學習目標定位成:

認知目標:品味詩的意象,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

(工具性)

能力目標:精神感染,培養興趣,閱讀、朗讀優美文字的興趣;初步領悟這一類詩的共性,提高現代詩歌的鑑賞能力。

(研究性)

情感目標: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

(人文性)

4、教學重難點

學生對詩歌並不陌生,但是他們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依賴和對大語文環境下自主學習能力的缺失,鑑於此我把本課的重難點作了如下設定:

教學重點: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品析“三美”,感受藝術性。

教學難點:物象——意象——意境:體會作者透過意象選擇營造的意境。

5、課前準備:課件;必要的準備:朗誦音頻、相關圖片。

二、教法

比較朗讀,比較鑑賞,先學後教,練習鞏固;重學輕教,重引導啓發輕注入說教。本文是經典的朗誦篇目,也是現代詩歌的重要代表,朗誦必不可少,提升朗誦的教學作用也是有用的嘗試。

三、學法

聆聽模仿名家朗讀,比較領悟後自由誦讀;讀出詩歌的感情、詩歌的特點,讀出作者的匠心。引發聯想與想象,透過合作交流,感受詩歌的意境。

四、教學過程:

1、匯入:由學生熟悉的《沙楊娜拉》引入對作者及其詩作主要風格的瞭解。

2、課件展示:介紹學習目標,簡單的提示寫作的背景,簡單地介紹相關文學常識

(新月派、格律詩)。簡單地瞭解徐志摩和劍橋的源源就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歌裏蘊蓄的情感;文學常識對本課的學習來說並不是而很重要,知道新詩發展史是有這重要的一個團體及他們倡導的主要寫作手法也是爲後面學生自己領悟詩歌特點做知識儲備。計劃時間2分鐘。

3、聽名家朗誦,比較鑑別,說出自己的看法;結合剛纔的範讀模仿朗讀文字。這一環節我爲學生選擇了三種不同版本的朗誦,分別是徐濤、黃磊、丁建華的作品,三種不同的風格,應該可以滿足大部分學生的喜好,並且爲他們提供比照和模仿的依據。這一部分主要是學生自己透過有感情的朗讀感悟,完成認知目標。計劃時間10分鐘。

4、根據學生朗讀情況,解決教學重點。主要由學生透過朗讀思考發現本詩的迷人之處,教師點撥主要從詩情和“三美”方向引導。文學作品都是爲了表達作者的某種思想或情感的,特別是詩歌。學生根據朗讀產生的感悟,在課堂上交流,教師也可以和學生一起充當詩歌的評論者和質疑者,引導學生髮現美並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在閱讀中感受到的美,刺激學生的合作交流慾望。同時,透過點撥加深學生對詩情的感悟,提高學生朗誦的質量。這首詩並不難懂,詩人抒發的情感以及詩歌講求的“三美”學生透過仔細觀察體味就可以自己研究出來。對學生的答案要求不需標準,透過引導、點撥達成能力目標。計劃用時10分鐘。

5、再讀文字,完成教學難點,達成情感目標。這一段學習角度從詩歌畫面美入手,抓住色彩來鑑賞詩歌的意境,體會作者透過意象選擇營造的意境。根據前一時段的深入研究,學生完成這一項任務就比較容易了,透過學生對意象的把握也提高他們對現代詩歌的鑑賞能力。計劃用時8分鐘。

6、學案練習計劃8分鐘,字詞等基礎知識落實;設計與文字相關的鑑賞練習,驗證本堂課的學習效果,插漏補缺。

7、課後小結,播放學生最喜歡的一個朗誦範本,學生一起和着範讀背誦全詩。作業:從本文中任選文段改寫成散文。計劃用時2分鐘。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的態度、觀點、感情;抓住課文要點,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路,體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課文的內容、語言和寫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問。汪曾祺的《衚衕文化》是一篇好文章,普普通通的衚衕,在作者的筆下,洋溢着濃郁的文化氣息。它用富有京味而有精練的語言概括了北京胡同的特點,又用北京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表達出了衚衕文化的內涵,再後,用真實的感情表達出了對北京胡同特有的感情。而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點正是:概括要點,提取精要。因此,在對《衚衕文化》的教學過程中應該着力於引導學生概括出文章的要點,提取精要。京味的語言是文章的一大特色,也是本學期唯一的一篇,所以應該好好的讓學生品讀、欣賞,從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覺。這也正好體現了新大綱中要求的“要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鑑於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1)閱讀全文,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並藉以培養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的能力。

(2)體會《衚衕文化》中濃郁的文化氣息,並藉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特點。

(3)引導學生注意本文語言樸實、雅緻的特點。

3.教學重點

概括衚衕文化的內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對衚衕文化的感情,訓練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的能力。

4.教學難點:同教學重點。

二、說教法

課文:

1.文章篇幅比較長,但是比較淺白,可以用來訓練學生閱讀的速度,同時找關鍵詞、句,概括出要點,提取精要。

2.優美的語言要用聲音來品讀纔有味道,讓學生讀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說說它的妙處。

3.結合有關語句,進行比較閱讀,引導學生欣賞京味的語言。

4.作者的感情是複雜的,讓學生透過收集資料,進行討論引向更深入的思考。

課時安排:1課時

佈置預習:

1.什麼是衚衕文化?

2.北京的衚衕有什麼特點?

3.衚衕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4.作者對衚衕有着怎麼樣的感情?

三、教學過程

1.匯入:由歌曲《故鄉是北京》引入,讓學生感受一下濃濃的北京風味,由現實生活中走進古老的北京城,去看看古老的衚衕。

2.第一步:概括要點,提到精要。默讀課文,結合預習(1、2、3),找出相關的內容,培養學生概括歸納的能力。舉例:

(1)由“什麼是衚衕文化”開始提問,直接入題,讓學生首先明白鬍同文化也就是北京市民文化。

(2)“衚衕的特點”,學生很容易找到,教師可能用三句領起句讓學生找出相關句子品讀,如“北京的衚衕真多啊;北京的衚衕真奇啊;北京的衚衕真靜啊”

(3)“衚衕文化的內涵”指導學生抓中心句,學生很快就可以找出來。

3.第二步:品味語言,體會作者感情。讓學生朗讀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作適當的點評。老師指導欣賞下列句了:

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

有窩頭,就好。大醃蘿蔔,較好。小醬蘿蔔,好。臭豆腐滴幾滴香油,更好。蝦米皮熬白菜,最好!

這兩個句子相比,你更喜歡哪一個,哪一個更能表現出北京人易於滿足?爲什麼?經過討論,學生髮表了自己的看法,同時也煅練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結合課練習,讓學生去品味,去欣賞,去感受作者的感情。

4.第三步:細讀最後三個自然段,體會作者感情:(傷感留戀理解)

5. 第四步:小結全文。(北京的衚衕造就了特有的北京的衚衕文化。那麼,我們有沒有想到有着悠久歷史的四中也有着它獨特的文化呢?讓我們也學學汪曾祺先生,寫一篇《四中文化》?課外延引的寫作,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寫作慾望,也會引起他們對身邊人,身邊事的觀察,有利於提高寫作水平。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陳情表》是高中語文第四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屬於古代散文,從整個高中語文教學和考試來說,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爲高考要考。要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而《陳情表》又是一篇字詞較多,以情動人的文言文。

 二、說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認識,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 背誦全文。

2 積累重要文言實詞虛詞。

3 品味作者在敘述中蘊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義。

4 鑑賞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詞得體的寫作技法。

教學的重點仍然是實詞虛詞

教學難點是體味真情,體會作者怎樣逐層深入地敘事陳情

 三、說教法

爲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落實字詞教學,體會以情動人的特點,結合我們學生的實際情況――自覺性查,預習不到位,我採取的教學方法是:指導誦讀和講解爲主,加以點播點撥啓發、討論領悟。反覆誦讀中體會作者的真情實感,積累常用文言詞語和相關文化知識。

四、說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蘇軾曾經說過: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因爲《出師表》學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動人這個重要特點。

2、解題 主要讓學生明白陳情表這三個字的含義就行,尤其是應該讓學生理解“表”這種文體,明白爲什麼要些表,寫給什麼人。

3、作者及背景

作者李密書上有註釋,沒有必要展開講,但要提示學生要和瓦崗的李密分清。

爲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動人的特點,背景要簡單介紹一下。

4、範讀正音

爲何要在範讀正音之前給學生輕聲讀課文,勾畫註釋的時間呢?因爲就目前來說,我們的學生預習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範讀,會有相當多的學生會忙着聽音注音,而忽視節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況我檢查發現學生預習不理想時會給學生幾分鐘讓學生把註釋的音移到課文中,這樣範讀時才能提出聽讀要求:聽準字音,聽清節奏,聽出感情。

由於課本註釋比較詳盡,也爲了培養學生重視課本註釋的學習習慣,所以,在正音時我主要提示了幾個多音字的讀音,課本很清楚的沒有指出,也不知道這樣處理是否合適,還希望多聽各位前輩的意見。

5、朗讀指導

本來在正音之後,安排有個別學生分別朗讀,然後就學生朗讀中存在的字音、節奏、感情處理問題進行討論、評價、指導,因爲沒有學生,這個環節也沒有進行。

6、學習第一段

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個任務,重點是和學生討論字詞,梳理結構簡單賞析,在此基礎上指導背誦,並進行分組朗誦比賽,一般時間充足而我又有把握的情況下我會示範背誦,爭取學生能夠當堂背。

7、課堂小結,要能夠承上啓下就行,顯得課堂的完滿。

8、作業佈置:這個講課時一緊張忘了,其實作業有兩個,一是背誦全文,二是識記字詞,下節課提問檢查。

 五、說板書設計

我向來認爲語文板書以簡潔爲要,實用爲主,平時我的板書主要分三塊,一是講課當中舉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關鍵詞,比如說今天提到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爲了使學生記得準確而不是隻記個耳熟,我會板寫在右邊。重點字詞我板寫在左邊,中間主板就是行文思路。今天的板書安排好,上去太緊張,把字音寫在左邊,其實應該寫在副板的位置上。

沒有一節課是一無是處的,也沒有一節課是完美無缺的,每節課上完我都會認真反思,是設計上的不足,還是執行中的失誤。一個人要善於反思和正視自己的不足,纔會不斷進步,同樣,一個人更要虛心和真誠聽取大家的意見,纔會進步的更快。我真誠的希望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多提意見,給我成長的機會。

謝謝大家!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勸學》是高中語文新教材第一冊第六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這個單元主要是先秦諸子散文,其篇目的順序安排也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定,前面兩篇分別是孔子的《論語》和《孟子》的《寡人之於國也》,而《勸學》則是《荀子》的開篇之作,主要講述了荀子對學習觀的理解。爲什麼要選擇這篇呢?首先,荀子是繼孔孟之後先秦儒家學派的最後一位代表人物,而且,《勸學》是荀子對學習觀的理解,所以放在這個位置,對於已經熟悉高中學習方式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高中語文教材大綱要求我們:繼續熟悉常見的文言實詞的一般用法,瞭解常見的文言句式,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閱讀課文,從文體上講,又是一篇典型的總——分式議論文,所以,這篇文章的教學既要擔負起積累文言文基礎知識的任務,又要把在精讀課中學到的知識延伸,能力遷移,形成基本技能的雙重任務。基於此,我確立了本文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重點文言知識,積累文言詞彙。實詞如:勸、中、就、假、絕等等,虛詞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論證的方法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閱讀淺顯文言文,理解重點詞句含義,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誦的技巧。

3、德育目標:瞭解學習的意義、態度和方法,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根據這些教學目標我確立了本文的重難點:

1。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理解比喻的含義及其內在聯繫。

二、說教法:

學生透過前一單元的文言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基礎,而且,我所教授的班級中有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在教師地點撥下較準確地分析文言文的各種特殊現象,比如詞類活用、句式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等,所以擬定採用以學生自讀和教師點撥相結合的方法突破重難點。主要的教學設想是:

1、抓住學生好新好奇的特點,利用幻燈片激發其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集中注意力,並激發其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講,以思維訓練爲中心,透過提問、討論、學生質疑學生答疑、教師點撥的方式餓授課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解決文字障礙,並掌握文言知識,特別是重點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以文章的脈絡爲基礎,在自讀過程中,引導學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並引導學生得出比喻的含義和他們的內在關係,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輕鬆轉化成學生的認知結構。

4、在授課的同時注意提醒學生背誦課文的技巧。

三、說學法:

由於初高中對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高中要求得更深,所以,這對於部分學生特別是基礎比較差的學生來說,聽不懂,看不懂的挫折感可能會更加嚴重,這時候,學生只有從教師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也才能調動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另外,學生的年齡層決定了他們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的特點,所以,在學生的學法上我設定:

1、創造更多的條件和機會,讓更多的學生髮表見解,並給予適當的肯定和鼓勵;

2、學生在學習本文時將遇到一些知識障礙,如“雖有槁暴,無復挺者,鞣使之然也”生詞比較多,又是判斷句式,學生比較難於理解,所以教師更做好點撥工作,首先讓學生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嘗試翻譯重點句子,從而教給他們處理這類問題的能力。

3、學會辨析詞義,並對重點字詞的意思進行歸納總結。

四:說教學程序:

佈置預習:預習《勸學》,找出比喻句,思考每一段的比喻句的含義和它們的內在聯繫。

第一課時:

1、匯入:以《花未眠》中“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入手,引出人不能因爲能力有限自然美無限就停止審美,停止審美意味着死亡的'結論,使他們更深刻的明白,學習不能因爲沒有止境就停止學習。自然匯出新課

2、解題。包括:

(1)、“勸”的意思爲鼓勵,並聯系以前學過的課文中的句子(國人皆勸),起到統領全文的作用。

(2)、荀子簡介,複習孔子和孟子的相關知識。

3、聽磁帶並對照註釋,正字正音。主要有:、槁暴、輿、跬步、騏驥、鍥

根據預習,學生對不理解的字詞進行質疑,其他同學答疑,教師進行點撥。

4、找出第二段中的五個比喻句,並分析其含義和內在聯繫。

“青,取之與藍,而青於藍”

“冰,水爲之,而寒於水”

木爲輪

“木受繩則直”

“金就礪則利”

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得到提高和發展,並且能夠改變原來的狀態。

5、約五分鐘時間給學生按照論證過程嘗試背誦。

6、仿照第二段的分析方法,嘗試以相同的方法分析第三、四段的比喻句的內在聯繫

7、歸納:本文的設喻有什麼特點: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爲喻體

設喻方式多樣(類比、對比、正面、反面)

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

8、總結:《勸學》以“勸”字統領全文,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態度和方法三個角度說明了“學不可以已”的論點。

五、教學設計依據:

透過學生的討論、質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這樣循序漸進,能發散重難點,使其迎刃而解;又有利於學生從大出入手,品味細微知識,並形成好的閱讀習慣,逐漸形成一個學習系統。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雨霖鈴》,現在我從以下八個環節來說說這首詞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理念。

一、教材分析

《雨霖鈴》是婉約詞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首別離詞,全詞圍繞“傷離別”而構思,層次特別清楚:分離別之前、離別之時、離別之後,層層深入,離情別緒,淋漓盡致,令人歎爲觀止。這首詞,具有較高的鑑賞價值。有助於提高學生古典詩詞的鑑賞能力。

二、學情分析

作爲高一年級的學生,對宋詞知識已經有所接觸,已經感受了詞的語言美、意境美,但鑑賞只停留在較淺的層面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

三、學習目標

1.知識和技能

感知作品內容,體會詞中悽清的意境和哀傷的離愁。

2.過程和方法

透過朗讀、意象來掌握寫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詞人傷離別的愁緒,培養學生健康、敏銳的審美情趣。

(本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學習重點和難點)

四、學習重點和難點

感受詞人在詞中流露出的濃濃離別之愁;領會全詞情景交融的寫法。(爲了突破學習重難點,我將透過以下三個方法來實現,從而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五、說教法與學法

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

①誦讀討論法

②提問點撥法

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匯入課文,營造氛圍。

播放《送別》歌曲,將學生帶到一種悲涼的氛圍之中。我設計的匯入語:

人生無常,聚散不定,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苦痛。 自古以來,分別都是痛苦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宋詞婉約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鈴》,看看他又是怎樣寫“傷離別”的?

(二)讀聽結合,整體感知

讓學生反覆誦讀課文,然後聽配樂示範朗誦,再讓學生嘗試配樂朗讀。在讀和聽的過程當中,我會給學生設定如下問題:找出所描寫的景物及分析這些景物有何特點?(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去聽)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可見,誦讀在整個語文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層層深入地誦讀,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在誦讀中初步感知詞的情感基調。帶着問題讀和聽,強化讀和聽的目的性。

(三)具體賞析,揣摩名句 在這一環節中,我圍繞以下兩個問題引導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來體會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1)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試分析這些景物(意象)所抒發的感情,是如何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這一問題的設定,是讓學生透過體會多個意象所構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詞中所瀰漫的濃濃的離愁,從而對情景交融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學重難點。)

(2)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歷來爲人傳誦,甚至有人拿它來代表柳詞。這兩句詞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義?詞人藉此表達了怎樣的情懷?

設計意圖:情景交融這一手法在古典詩詞中很常見,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表現手法。在這一環節中,透過引導學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徵和所包含的情感、賞析名句,讓學生理解情景交融這種表現手法,體會詩歌意境,更深刻地體悟到宋詞婉約之美,實現教學重難點的突破,並教給學生以賞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透過小組討論,學生得出結論並各抒己見,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學習方式,也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並使自己的賞析活動更活躍更豐富,更能體現出學生作爲鑑賞主體的獨特個性。

(四)背誦(在完成課文分析的基礎上,我將組織學生背誦)。

設計意圖:古語道:“腹有詩書語自華”。背誦一定數量的優秀作品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這一環節的設定,就提高了學生背誦的積極性,實現當堂任務當堂完成。

(五)課堂練習,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是“授之以漁”,並讓學生及時有效地學以致用——爲強化學生對賞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設定一道課堂練習題。讓學生讀李華的《春行即興》賞析這首詩的情景交融)

七、說板書

(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形成以下的板書,這個板書可以幫助學生更完整的理解課文。)

上闕:冷清秋之景 離情別緒 歸期渺茫

下闕:傷離別之情 前途黯淡 命運難測

八、課後作業

教是爲了達到不需要教,一個務實的語文老師應該把學習的金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透過課外大量的歷練來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這節課,我佈置課外作業:請任選一角度,對《雨霖鈴》進行賞析,寫出自己的獨特見解。200字左右。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7

各位領導,老師,同學們,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文章是《漁父》,我將從教材、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課時、教學流程設計這幾個方面來論述。

一、說教材

《漁父》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三專題“直麪人生”中的一篇課文,本板塊還選了《報任安書》這篇文章。這兩篇文字在內容上既對立又統一,它們是“生存與毀滅”的選擇問題,有較強的互補性。

本專題教學目標主要是:透過閱讀作品,能讓學生對重大人生問題有思考和追求;學生能對問題展開探討,學會辨證地思考,周密地說理,有所發現和創新;學生能透過經典文字學習,思考“直麪人生”的豐富內容和表達上多樣的方法;積累經典文字中的名句,歸納整理文言文的基礎知識。

二說學習目標

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與文字展開對話”和“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結合本專題教學目標和文字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爲:

①能夠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現象,較準確地將本文翻譯爲現代漢語;

②透過對屈原和漁父的對話的分析,認識屈原“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偉大人格;③體會屈原和漁父在表達各自的人生哲學時所運用的方法及其好處;

④透過對比閱讀,學生能對屈原和司馬遷的不同人生選擇作出自己的評價,能對人生問題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三說重難點

重點;能夠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現象,較準確地將本文翻譯爲現代漢語;透過對屈原和漁父的對話的分析,認識屈原“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偉大人格。

難點:體會屈原和漁父在表達各自的人生哲學時所運用的方法及其好處,並透過對比閱讀,學生能對屈原和司馬遷的不同人生選擇作出自己的評價,能對人生問題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四說教學方法

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較淺顯,翻譯理解的難度不是很大,因此重點在問題探討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整個教學過程中,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注重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主要採用誦讀,引導,點撥,研討等方法。

五課時設計

因爲這篇文章相對比較簡單,我設計的是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六、教學流程設計

(一)匯入新課

“生存,還是死亡?”這是莎士比亞在其名作《哈姆雷特》中的發問。前幾天我們學習了《報任安書》,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爲了完成傳世之作《史記》忍辱負重,選擇了生存。而兩千年前的湘江水畔,一位詩人在踽踽獨行,憔悴的臉上寫滿孤獨的悲憤。當他的心被憂慮撕裂的那一刻,他選擇的是縱身躍下汨羅江。其熱血化作滔滔波浪,隨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潤了整個民族的靈魂!他,就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二)整體感知

1、作者及寫作背景

找一位學生介紹,之後出示PPT

屈原:(公元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詩人和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開創者,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爲第一首政治抒情詩《離騷》。輔佐了楚懷王、楚頃襄王,在鄭袖、張儀的離間在兩次被流放到江南、漢北。

背景:屈原在最後一次被流放時,秦將白起攻破楚國的都城——郢都,屈原悲憤難捱,在湘潭一帶遊蕩,遇到一個漁父,在和漁父交談以後便懷石投江。

2、找學生範讀課文,注意字音和斷句。

漁父(fǔ)淈(gǔ)餔(bū)歠(chu?)

醨(lí)汶(mén)枻(yì)濯(zhu?)

3、結合註釋,學生自由讀,找出文中的古今異義詞和活用字,並指出下列句式的特點。

(1)古今異義詞:PPT,板書

顏色(臉色)、形容(形體容貌)、至於(到)、可以(可以用來)

(2)詞類活用:

鼓枻而去(鼓,名詞用作動詞,敲打)

(3)特殊句式: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語後置)

屈原既放(被動句)

遊於江潭(狀語後置)

是以見放(被動句)

行吟澤畔(省略句、狀語後置)

聖人不凝滯於物(被動句)

自令放爲(被動句)

4、疏通文意

學生翻譯,其他同學補充指正,學生齊讀,進一步理解和感悟文字。

(三)局部分析

1、文出現了幾個人物?全文是以怎樣的形式展開的?

生明確:漁父和屈原兩個人物。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詩人和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開創者,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漁父:不知姓名和來歷,駕一葉之扁舟,垂釣於江上。

全文是以人物間的對話形式展開的。

2、本文字文塑造了屈原怎樣一個形象?表現了屈原怎樣的人格?試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來回答。(以四人爲一小組,明確發言人,小組內成員討論5分鐘,其他小組成員在別人回答的基礎上可以補充。)

屈原不願“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願“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塵埃”,他是一個不隨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協的特立獨行者,“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還刻畫了一個矢志不渝地堅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現了屈原“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偉大人格。

3、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時,還塑造了漁父這一形象,那麼漁父是怎樣一位形象?塑造這一形象有何意義?試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回答。(小組內成員討論5分鐘)

漁父規勸屈原“不凝滯於物”,要“與世推移”。當“世人皆濁”時,他開導屈原“淈其泥而揚其波”,當“衆人皆醉”時,他規勸屈原“餔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舉”,漁父具有明哲保身、隨遇而安、與世推移的處世態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隱者形象;此外,當屈原表示不贊成他的處世態度時,漁夫只是“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不復與言”,也刻畫

出他不慍不火、不強人所難、心平氣和的超然姿態。塑造這一形象,對屈原來講,具有襯托的作用,突出了屈原堅持理想、堅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4、屈原和漁父在表達各自的人生哲學時運用了怎樣的方法?有什麼好處?

比喻(使哲理性的道理變得形象化、具體化和生動化)、反問(強調人物的堅定決心)

5、擴展

①屈原和漁父分別體現哪個派別的處世主張?

儒家道家

入世出世

②把二者對立起來的目的是什麼?

作爲對比和襯托,表現屈原的潔身自好、決不同流合污的高潔的品質。

總結:這是一次靈魂的對話。

6、比較閱讀

屈原與司馬遷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傑出人物,一個毅然赴死,一個忍辱而生。他們爲什麼會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選擇?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談談你的認識。

“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具有高潔的人生品格和遠大的政治理想,他不願隨波逐流,“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也不願“蒙世俗之塵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動選擇死亡,以死來體現生命的意志和尊嚴。

司馬遷隱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他爲自己規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記,成就人生的大事業,實現人生的價值。

司馬遷和屈原樹立了兩種人格榜樣:一個擇生,一個擇死,一個以生踐志,一個以死明志,對後世知識分子產生了巨大影響。

7、自由討論你怎樣看待屈原和漁父的處世態度?更欣賞哪一位?

各抒己見,言之有理即可。

總結三位人物

屈原選擇了壯烈的死,以死明志,表現了不屈的氣節。

司馬遷選擇了勇敢的生,以生踐志,表現了堅韌的意志。

漁父選擇了超然的活,以隱守志,表現了自由的靈魂。

這三種不同的人生選擇都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所以有了文天祥、聞一多,用他們的生命向我們闡釋了什麼叫做堅貞不屈;所以有了韓信、勾踐,用他們的行動向我們驗證了什麼叫做堅韌執着;所以有了陶淵明、柳宗元,用他們的詩篇向我們展示了什麼叫做瀟灑豁達。

(四)結課

那麼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時,我們又該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呢?讓我們珍愛生命,用堅強的意志和高尚的氣節來提升生命的價值。在生命的得失中,不忘擁有一份超然與豁達,享受生命的魅力。

(五)作業設計

1、背誦文中的名句;

2、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識(古今詞、活用字、特殊句式)。

我的說課講完了,這是我的板書設計,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