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關於大班音樂說課稿範文彙編7篇

學問君 人氣:1.61W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班音樂說課稿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大班音樂說課稿範文彙編7篇

大班音樂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是天壇路幼兒園大大二班的音樂老師喬明豔,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大大班音樂律動活動《豐收樂陶陶》。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育心理學也認爲“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的掌握學習對象。”在幼兒園的音樂教育活動中,律動活動是孩子們最喜歡的,主要原因就是在音樂律動活動中,“讓幼兒主動學習”表現得格外突出,讓每個孩子都能參與到活動中。下面我分爲七大部分來進行。

一、說教材

《豐收樂陶陶》選自鳳凰康軒教材大大班藝術領域上冊裏的一節律動活動,是我國的一首民族的筷子舞樂曲,樂曲歡快活潑、熱情洋溢。對於大大班的孩子應該讓他們感受樂曲的情緒,豐富幼兒的審美經驗,提高幼兒的音樂感受力和表現力,使幼兒體會到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因此,我確定了本節活動的目標。

二、說目標

1、能將生活動作與音樂節奏相匹配,創編律動;

2、學習用筷子來表演動作,體驗筷子帶來的快樂;

3、感受樂曲歡快活潑的情緒,透過表演表達人們對豐收的喜悅之情。

三、說重點難點

重點是能將生活動作與音樂節奏相匹配,創編律動;感受樂曲歡快活潑的情緒,透過表演表達人們對豐收的喜悅之情。

難點是學習用筷子來表演動作,體驗筷子帶來的快樂;

四、說準備

PPT課件(豐收的場景以及常見的水果成熟的圖片)、進場音樂《豐收之歌》、《豐收樂陶陶》音樂、筷子一雙

五、說教法、學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育心理學也認爲“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的掌握學習對象。”因此,本節活動,我主要採用了以下幾個教法:

教法:談話法、直觀教學法、演示法

透過圖片把生活經驗融入活動,激發幼兒感受與鑑賞的興趣。(直觀教學法);透過教師示範讓孩子熟悉筷子舞,學習筷子舞。

學法:參與法、練習法

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而對想象力的啓迪,音樂欣賞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

多種渠道調動幼兒多個感知通道參與活動,使幼兒主動參與音樂律動活動,並表達獨特感受與見解。用聽、說、看、動等多種形式,體驗音樂,交流互動。

這些方法能使幼兒得到不同的心理滿足,體現了新《綱要》“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更便於實現“因勢利導、因人施教”。

六、說過程

(一)、情景匯入播放音樂《豐收之歌》

(二)、結合蘋果豐收圖片初次感知《豐收樂陶陶》音樂

(三)、聽音樂做豐收蘋果的音樂律動

(四)、教師示範筷子舞

(五)、幼兒學習筷子舞,並多種形式展示

(六)、師幼共同展示

(七)、教師小結,活動結束

七、說亮點

本節活動我主要是孩子們在優美、歡快活潑的旋律中,體驗充滿豐收時的氣氛及節奏特點,以進一步培養孩子們的音樂感受力和表現力。讓孩子在律動活動中快樂的遊戲。

大班音樂說課稿 篇2

教學目標:

[1]聽辨樂曲,並大膽運用肢體動作表現樂曲

[2]初步感知樂曲的結構式ABA,並感受音樂速度快、慢的變化。

[3]體驗集體表演的快樂。懂得出門在外,要注意安全。遇到困難,團結一致,戰勝困難。

教學準備:

[1]小雞律動音樂,教學音樂。

[2]牛皮紙:若干張。絲巾:若干條。小圈:若干個。

[3]圖譜、故事

[4]表演的道具:老鷹頭飾、披風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匯入課題

師:今天我們扮演小雞到森林去玩,好嗎?去森林要經過走山路、過小河、鑽山洞,你們準備好了嗎?來來來,大家一起來。[音樂]

[二]完整欣賞,聽辨樂曲形象

提問:1、你們聽了這首樂曲心情是怎樣的?

2、聽出樂曲的速度變化了嗎?

[三]再次完整欣賞樂曲,初步用肢體和道具(牛皮紙)感受音樂速度的快和慢。

1、音樂速度是怎樣變化的?

2、用身體動作做出速度的快和慢

3、出示牛皮紙,怎樣讓這張紙發出快和慢的聲音

[四]分段欣賞,表現樂曲形象

1、聽賞A段音樂.並告訴幼兒出門在外,要注意安全。

第一遍:感受樂曲的速度變化,幼兒聽音樂相互觀摩,用所創編的動作完整地表現樂曲。

第二遍:學習進行表演,用肢體動作表現出小雞們愉快地玩耍。

2、聽賞B段音樂。告訴幼兒遇到困難,團結一致,戰勝困難。

第一遍:幼兒聽辨音樂,感受樂曲中老鷹和小雞的表情表現角色心理。

第二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培養合作交流的情感。

[五]講述故事,藉助圖譜,聽辨樂曲結構ABA。

故事引入:引用故事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樂曲結構。

藉助圖譜:鞏固樂曲結構。

[六]音樂遊戲,體驗集體表演的快樂。

師幼合作,生生互動。積極參與音樂遊戲,體驗合作、交流的樂趣。始終保持愉悅狀態。

[七] 小結結束,思想品德教育。讓幼兒在愉悅之後,體會到這節課帶給大家的道理。

師:“小雞真勇敢,遇到困難,團結一致,戰勝困難。你們都是媽媽的好寶貝,我們玩得真開心。哦!時間不早了,小雞們,我們回家吧!聽音樂走出活動室,結束全課。

大班音樂說課稿 篇3

大班音樂活動教案

——音樂欣賞《喜洋洋》

一、活動目標

㈠理解樂曲,感受歡快活潑的音樂情緒。培養幼兒對民族音樂的喜愛之情。

㈡利用課件營造喜洋洋的氣氛,幫助幼兒瞭解樂曲的ABA結構形式。

㈢鼓勵幼兒運用多種形式來表達對作品的感受,激發幼兒的表現欲。

二、活動準備

㈠教師課前設計製作課件及準備好多媒體設備。

㈡教師和幼兒課前製作的一些道具如:(燈籠、扇子、綵帶、打擊樂器、龍燈等。)

㈢營造一個有熱鬧喜慶氣氛的活動場地。

三、活動重難點

幫助幼兒瞭解樂曲的ABA結構形式,鼓勵幼兒運用多種形式來表達對作品的感受。

四、活動過程

㈠感受樂曲《喜洋洋》

1.欣賞兩段影片對比,交代課題。

2.初步欣賞樂曲,談談自己的感受。

㈡理解樂曲《喜洋洋》,瞭解作品內容及基本結構形式。

1.老師透過動作節奏的快、慢變化,在樂曲中分別表現歡快與優美兩個不同段式的音樂形象。

2.分段欣賞樂曲,運用多媒體課件分解ABA段式

3.完整欣賞樂曲,同時幼兒爲樂曲《喜洋洋》擊打節奏。㈢表現樂曲《喜洋洋》

1.小朋友們聽了這首《喜洋洋》,你們現在想幹什麼?

2.幼兒自由選擇各種道具,在《喜洋洋》的音樂聲中在熱鬧、喜慶的場景中,自由舞蹈。

大班音樂說課稿 篇4

一、設計意圖:

《捏麪人》這個活動內容是一個說唱歌曲,含有京劇中的韻味。唱起來朗朗上口。很有特色。其中唸白的內容是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四人,是幼兒非常感興趣的人物形象。歌中加上唸白部分體現了教育的開放性原則,幼兒可以根據所想到的即興創編歌詞,使他們既有成功感,又不破壞歌曲的完整性。此外,捏麪人作爲一種民間藝術已經離我們的孩子越來越遠。我想透過這一活動讓孩子萌發對民間藝術的一點熱愛。

二、說活動目標: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發展水平特制定以下目標:

1、按歌曲的不同節奏,學習帶京味的說唱歌曲。

2、根據捏麪人捏出的麪人形象創編歌詞。

3、萌發對民間藝術“捏麪人”的興趣。

三、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帶京味的說唱。

難點:有節奏的朗誦唸白部分並進行創編。

四、說教法、學法:

在本次活動中運用了觀察法、演示法、引導發現法、問答法、遊戲法等方法幫助幼兒學習。

五、說活動過程:

1、首先師生問好,選用歌曲中的西遊記中的人物形象作爲發聲練習的素材,使幼兒覺得新鮮有趣,活動的興趣得到激發。

2、第二個環節是有節奏的練習歌曲中的唸白部分,這是歌曲中說的部分,也是比較重點的部分,把這個難點前置,爲後面的整體說唱打下基礎。說的內容就和是唐僧師徒四人透過圖片的指引使幼兒可以很輕鬆的說出來。

3、第三部分是學習新歌。

(1)首先是反覆欣賞第一段,讓幼兒瞭解歌曲內容。同時在這首歌曲中它所包含的京味也是比較有特色,特別最後一句,在此我透過反覆的欣賞和幼兒自己說一說、學一學的練習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2)接着完整欣賞歌曲,透過欣賞比較本首歌曲與其他歌曲的不同特點,從而瞭解這是一首說唱形式的歌曲。

(3)然後變換演唱形式來練習鞏固歌曲。採用了集體演唱、爲歌曲編配動作和分角色表演唱等方式,讓幼兒在變化,新鮮有趣的感覺下練唱不覺得枯燥乏味。使課堂氣氛活躍歡快,孩子在輕鬆愉快中學習。

4、最後一個環節是創編歌曲的唸白部分,給幼兒提供了充分想象的空間,培養了幼兒的創編能力和大膽表現的能力。

本次活動的目標是:1、透過與幼兒觀察蠟燭燃燒時火苗的變化引導 幼兒用語言和肢體動作來表現內心的感受。2、在音樂的伴奏下,感受不同程度的風對火苗和肢體動作的變化。3、體驗動作和音樂帶來的樂趣。活動的重點是用語言和肢體動作來表現火苗的變化;難點是在音樂的伴奏下,感受風對火苗和肢體的變化。根據目標和內容及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安排了三個基本環節:欣賞燭火,肢體展示,聆聽音樂、感受音樂。

在這個活動中,我爲孩子們準備豐富的、可觀賞性的物質環境。活動開始,一個非常優美、寂靜、富有詩意的活動環境呈現在孩子們面前:一根根漂亮的蠟燭擺成了心型,跳動的火苗、優美的音樂響起,吸引着他們的眼球、感染着孩子們的情緒情感,透過讓幼兒看、說、聽模仿等多種感官,去發現美、創造美,爲幼兒的表現創設一個寬鬆、愉悅的空間。

教師親切、開放式的提問爲又幼兒創設了一個溫磬的心理環境:“小朋友,今天我們教室裏有什麼呀?”“看到這些燃燒的蠟燭你有什麼感受?”“遠遠的看去,這些小火苗像什麼呀?”等。

遊戲“吹蠟燭”和“我和風婆婆一起玩”讓幼兒再次體驗火苗、風、肢體動作的變化。

根據幼兒的興趣,我請配班老師分別扮作風婆婆、火媽媽,讓幼兒扮作一根根的小蠟燭,我則是一根大蜡燭,和幼兒一起體會蠟燭點燃和沒有點燃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的,用動作來表現,隨後神祕的客人“火媽媽”的到來更增添了活動的趣味性,讓火媽媽來給蠟燭寶寶們點燃小火苗,“小火苗”快樂的舞動着,這時,風婆婆出現了,吹着微風、中風、大風,小蠟燭們在風婆婆的吹動下,快樂的跳着、動着,從而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主動性。

接下來是本次活動的難點——讓幼兒在音樂的伴奏下,學習用肢體動作表現火苗的變化。教師提供給幼兒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他們用藝術的形式大膽的表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分享創造的快樂。我改變傳統的、單一的教師教、幼兒模仿的“灌輸式”教育,運用情境體驗法,讓幼兒自主的感受、模仿,讓幼兒在音樂的伴奏下,透過遊戲的形式自由表達、自由舞蹈,使活動達到高潮,從而使幼兒得到一種心靈的淨化和美的薰陶。在這一環節中,我注意到了教師與幼兒之間主動性的相互發揮,教師以飽滿的、富有激情的語言鼓勵,啓發幼兒用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體驗音樂與動作、動作與環境帶來的樂趣。

正巧,我的生日到了,我想,何不乘此同孩子們一起過一個生日呢?於是,在活動即將結束時,我請孩子們一起和我過生日,一起唱生日歌,活動在美好的祝福和歌聲中結束。

在整個教育活動中,教師注重以幼兒爲主體,從幼兒的情感體驗爲出發點,由情而生美,由美而生樂,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滿足幼兒的願望,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

綜上所述,我的這個活動主要體現了《綱要》的以下精神:

1、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注重教育的機智性、趣味性。

2、將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了幼兒情感、能力的發展,充分體現了教師是幼兒活動的支援者、合作者、引導者。我想,這種以幼兒的情感、興趣爲出發點而生成的教育活動,最能滿足幼兒,幼兒在這樣一種寬鬆、愉悅的氛圍中自然習得,將終身受益。

當然,活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由於是借班教學,對幼兒過去的經驗瞭解不夠,難免在活動中會出現師幼互動不夠積極主動或某個環節預設過難等,加上我是剛從教不久的新老師對一些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欠佳;另外在音樂活動中如何正確引導幼兒的情緒情感體驗等將是我進一步探討、學習的課題。

大班音樂說課稿 篇5

  一、說設計意圖

大班的幼兒馬上就上一年級了,家長與幼兒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看到大哥哥大姐姐去上學的情景,相對比較熟悉,但是,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小學的上課特點還是不一樣的,怎樣在大班下學期引導幼兒喜歡上小學顯得尤爲重要。新《綱要》強調:“幼兒的學習要來源於幼兒的生活,以生活爲基礎,建立在生活之上。”缺乏生活經驗的學習,對於幼兒來說是空洞乏味的,音樂歌唱教學也是如此。

《上學歌》節奏較爲簡單,易於大班幼兒操作,歌曲比較清新,給大班幼兒帶來願意上學的期望,幫助幼兒順利進入小學,對小學產生期望。並且結合幼兒愛模仿的特點,教師示範的動作準確到位,並運用自己喜歡的動作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

二、說活動目標

活動的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教學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我根據本教材內容和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對本次活動從認知,能力和情感態度三個層次確立了以下目標:

1.能夠學會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根據歌詞創編動作,並能大膽地表演。

3.幼兒能夠體驗音樂帶來的樂趣,初步感受上學的樂趣。

其主旨是讓幼兒透過學歌曲,不僅在音樂活動中獲得情感體驗,而且也將樂於上學的內容貫穿於音樂活動之中。

三、活動重難點

根據大班幼兒活潑好動、好學好問的年齡特點,確立以下的活動重難點:

重點:理解歌曲的'內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難點:能夠根據歌曲的內容,創編相關的表情和動作。

四、活動準備

爲了更好地服務活動過程,我將採用準備以下物品:

物質準備:太陽、花朵、小鳥、書包等教具。

知識經驗:家長之前已經帶領幼兒參觀小學,並在幼兒園模擬了小朋友揹着書包度過一天的小學生活,因此,幼兒已經具備相關的知識經驗,有利於教學活動的展開。

五、說活動過程

(一)談話匯入,引出主題

大班幼兒明年進入一年級了,他們也會像哥哥姐姐一樣揹着書包去上學,哥哥姐姐給咱們班小朋友帶來一首他們非常喜歡的兒歌《上學歌》。透過大哥哥大姐姐喜這首歌曲,會吸引幼兒的興趣,爲接下來的環節奠定基礎。

(二)教師示範,理解歌詞。

教師示範彈唱《上學歌》,讓幼兒完整地聽完音樂,體會在音樂中的優美韻律,讓幼兒從整體上感知歌曲,在頭腦中形成整體印象,加深對歌曲的熟悉。幼兒年齡特點具有向師性,因此教師的動作必須準確到位,透過教師的示範,規範幼兒的動作。

(三)學唱歌曲,添加動作。

教師分別示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歌曲,並透過拍手、拍腿等動作練習歌曲的節奏。正如《綱要》在藝術領域的要求之一即幼兒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活動。充分尊重幼兒的主體性。添加動作是爲了幼兒更好地理解故事,同時也拓展幼兒的幼兒動作的表現力。

(四)結束部分:歌曲表演

透過遊戲表演鼓勵幼兒積極地、大方地表演動作,進一步鞏固歌曲。《綱要》中藝術領域指出:“喜歡參加藝術活動,並能大膽地(轉載於:tv《讀書郎》。

5、師:舊社會的孩子讀書是爲了什麼?

生:爲了自己能夠翻身,有出息。

生:爲了不受地主欺負。

三、學唱歌曲。

1、師:他們真有志氣,今天,我們就來唱唱讀書郎。

2、生學唱“小嘛小兒郎”,“進學堂”。

3、師範唱第一段歌詞,生隨琴唱第一段歌詞,

4、學生跟琴唱第二段歌詞。

5、師:是的,雖然小兒郎的生活很苦,但是他仍然熱愛讀書,他仍樂觀開朗,仍然對未來,對自己滿懷理想!我們應該用怎樣的情緒、什麼聲音演唱這首歌?

生:天真,活潑的情緒唱。

6、師:讓我們完整地唱這首歌曲,唱出小兒郎的活潑向上的精神。

生完整地跟琴唱歌曲《讀書郎》。

跟着音樂伴奏唱《讀書郎》。

五、展示與拓展。

1.師:我們學了歌曲《讀書郎》,下面請大家尋找夥伴結成小組,根據自己的感受自練自演自唱《讀書郎》。

大班音樂說課稿 篇6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我是來應聘幼兒園教師的05號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說課的題目是大班音樂活動《精彩夏天》,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活動方法、活動準備、活動過程、活動延伸這些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首先是教材分析。《精彩夏天》是幼兒園大班下冊藝術領域的內容。《綱要》中明確要求:幼兒音樂教育是以音樂遊戲爲核心,貫穿於音樂教學的全過程,以興趣愛好爲動力,從培養幼兒的審美素養和創新精神入手,並在教學中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培養幼兒的創新精神。

節奏樂《精彩夏天》,是一首4拍節奏明快的幼兒歌曲,描繪了夏天百花齊放、生機勃勃的美麗景象。透過教學一方面幼兒感受夏天的美景,另一方面透過聽一聽、學一學、唱一唱培養幼兒濃厚的音樂興趣,同時發展幼兒的想象力、表現力、創造力,透過本次活動,引導幼兒感受夏天的美,引導幼兒輕鬆、熱情、愉快的演唱歌曲。發揮幼兒的主體地位。爲其它領域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根據以上對教學內容和地位的分析,本次活動需要達到以下三維目標:

1、情感目標:喜歡並願意感受自然界的美、音樂中的美。

2、認知目標:理解歌詞內容,掌握《精彩夏天》的旋律。

3、能力目標:能理解歌詞內容,做到會唱,並且可以把周圍的事物創編到歌曲中進行演唱。

根據教學內容以及目標,我將本次教學活動的重難點設定如下:教學的重點是幫助幼兒理解歌詞內容,引導幼兒學會唱這首歌。教學的難點是引導幼兒感受歌曲輕鬆歡快的情緒,並且可以把周圍的事物創編到歌曲中進行演唱。

二、說學情

教師在活動中要時刻考慮幼兒的需求和身心發展特點:大班幼兒具有好學、好問,好奇心和求知慾強等特點,並且能主動有表情的描述實物,具有表達與表現形式多樣化等多方面的特徵,能正確辨認熟悉的音樂作品的情緒、性質,感知作品中的細節部分,該年齡階段幼兒的音準有較大進步,大部分幼兒在琴的伴奏下能唱準音,少數幼兒在清唱時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走音現象。協調一致的能力亦有所提高,能較好地進行領唱、齊唱活動。

三、說活動方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該成爲學習活動的支援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研究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同時,幼兒的音樂學習需要相應的社會經驗支援。應在生活情境中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透過機械記憶不符合幼兒的學習特點和接受能力;爲遵循這一原則,在本次教學活動中,我將採用看圖欣賞法、節奏朗讀法幫助幼兒理解、熟悉歌詞內容,以圖譜法引導幼兒在直觀教具的提示下學習歌曲、以多樣化的表演形式、多種感官的調動幫助幼兒進一步熟悉歌曲旋律與內容,做到愛唱、敢唱、喜歡唱。

四、說活動準備

世界幼教之母蒙臺梭利認爲:“一個有準備的環境是關鍵”。幼兒園必須爲幼兒創造豐富、寬鬆的探索環境,爲幼兒的活動配置充足的物質條件。因此本次活動的準備材料包括:音樂掛圖一副、圖譜若干,在引導幼兒充分觀察的基礎上透過表演的方法深入理解運動員精神。

五、說活動過程

以上的分析都是爲教學過程做準備,爲了突破教學的重點記憶難點,我將採用環環相扣的方法,進行活動過程的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匯入是集體活動的重要一環,精彩的匯入能夠抓住幼兒的心理,激發幼兒的興趣,達到“課未始,興已濃”的狀態。我將以回顧《春天在哪裏》幼兒歌曲的形式進行本次活動的匯入,並向幼兒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夏天有什麼特點嗎?今天啊,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首好聽的歌曲,小朋友們想聽嗎”以這種方式引導兒童進入我所準備的情境中,激發兒童探究的慾望,將注意力轉移到活動中來。

(二)師生互動,初步感知

《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應爲幼兒創設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援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並能得到積極迴應。在這一環節我會首先範唱,接下來出示準備好的掛圖,再次播放音樂,並向幼兒提問:“小朋友們,歌曲的名字是什麼,歌曲裏面都有什麼?”等問題,以邏輯提問法幫助幼兒回憶歌詞內容,在此基礎上,透過朗讀歌詞的方法幫助幼兒初步感知歌詞內容。

(三)直觀感受,加深印象

大班幼兒抽象邏輯思維剛開始萌芽,還不能準確、深刻的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因而需要在活動中藉助一些形象的圖片幫助幼兒與抽象的知識之間建立聯繫。在對音樂內容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我將播放音樂伴奏帶並採用圖譜法,以直觀教具幫助幼兒一邊看簡筆畫,一邊熟悉音樂旋律,學唱歌。最後引導在圖示的提醒下,自主學習歌曲。

(四)多種唱法,鞏固提升

幼兒音樂教育需要引導幼兒隨着欣賞次數的不斷增加及參與方法的不斷改變,並在教師的幫助下,逐步深入地體驗音樂中更細緻的內容。爲了幫助幼兒加深對歌曲的熟悉度,在這一環節我將鼓勵幼兒透過個別表演、男女接唱、分組唱等多種形式鞏固所學歌曲。

(五)活動結束

最後我將透過組織小小音樂會的形式,鼓勵兒童大膽進行才藝展示,歌曲比賽的方法,對本次活動所學歌曲進行回顧,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結束本次活動。

六、說活動延伸

好的教育活動不是止於特定的某一次活動,而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特別是對幼兒能力、習慣的培養,活動延伸必不可少。因此,我採用區域活動的方法,啓發幼兒在美工區繪畫與夏天有關的其他事物,進而在簡筆畫的幫助下,對歌曲進行續編的形式作爲活動延伸。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感謝各位老師的聆聽!

大班音樂說課稿 篇7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幼兒感受歌曲《小樹葉》第一段和第二段音樂中所表達的不同情感,體驗音樂活動的樂趣。

2、在感知和理解音樂形象的基礎上,初步學習用歌聲(輕緩連貫、響亮跳躍)、表情、動作來表現音樂的內容。

二、教學準備:

1、有意識地在戶外散步時指導幼兒觀察各種樹的姿態及樹葉飄落的情景。

2、兩棵“大樹媽媽”,若干片“小樹葉”。

3、多媒體課件《小樹葉》、歌曲磁帶、錄音機。

三、教學過程

(一)律動進場,調動情緒

老師和孩子們一起表演活潑詼諧的律動《小毛驢》進入課堂。

(二)練聲

1、氣息練習:慢吸慢呼,快吸快呼。

2、練聲曲:練習輕緩連貫、歡快跳躍兩種不同旋律風格的唱法。

(三)學習歌曲

1、設定情境 感受旋律

在所設定的落葉場景中教師與幼兒共同撿起落葉,並伴隨音樂做樹葉從樹上飄落下來以及樹葉在風中飄舞的動作,初步感受《小樹葉》的音樂旋律。

2、欣賞童話 理解作品

教師講述童話故事,並有機地將範唱溶入其中,引導幼兒初步感受音樂作品內容。

提問:你們聽到故事裏講了什麼?你們傷心的時候會怎樣?你們快樂的時候會怎樣?

3、整曲欣賞 感受音樂

觀看多媒體課件,完整欣賞歌曲《小樹葉》。

提問:這首歌曲叫什麼名字?你聽到歌曲裏唱了些什麼?

4、分段感受 加深理解

分段欣賞多媒體課件,引導幼兒比較歌曲《小樹葉》第一段和第二段中不同音樂所表達的不同情感,並讓幼兒自主討論應分別用什麼樣的心情來唱這兩段。

5、學唱歌曲

1)利用多媒體引導幼兒跟着歌曲旋律朗誦歌詞。

2)用單音“啦”來哼唱旋律,進一步熟悉音樂旋律。

3)完整演唱歌曲,引導幼兒用輕緩連貫的歌聲演唱第一段,用歡快跳躍的歌聲演唱第二段。

(四)自由表現,體驗樂趣

幼兒與老師一起手拿小樹葉扮演樹葉娃娃,隨着《小樹葉》的音樂自由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