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實用的幼兒園中班說課稿範文彙編6篇

學問君 人氣:1.92W

作爲一名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中班說課稿6篇,歡迎大家分享。

實用的幼兒園中班說課稿範文彙編6篇

幼兒園中班說課稿 篇1

今天我組織的活動是中班主題四《春天,您好》中的語言活動--醒來了。現在正值春天萬物復甦的美好季節,結合現在的季節特徵,從孩子的興趣點出發,我選擇了本次語言活動。

今天我組織的活動是中班主題四《春天,您好》中的語言活動--醒來了。現在正值春天萬物復甦的美好季節,結合現在的季節特徵,從孩子的興趣點出發,我選擇了本次語言活動。這個活動活動主要有三個目標:第一,激發幼兒對春天裏的小動物的喜愛和好奇,萌發幼兒對文學作品的興趣;第二,能記住故事的主要情節,學說小動物之間的重點對話。第三,透過視聽講結合,發展幼兒連貫講述的能力。整個活動過程,我採用的是一種視聽講結合的方法,“視”就是引導幼兒去看、去觀察課件中的內容;“聽”就是傾聽教師的語言啓發、引導、暗示和示範;“講”就是幼兒的講,滿足幼兒想說的願望。這個方法能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讓幼兒處與一中積極的學習狀態當中。

在這個活動當中,我主要採用視聽講結合法,併力求將情感教育貫穿與整個語言活動當中,開始部分,以趣激情,做了一個新的嘗試,打破了以往用圖片、談話等引出活動主題的方式,而是利用多媒體課件,透過猜謎語的形式,以動態的畫面、小動物的聲音再現等,吸引了孩子們的眼球,從而激發了他們對春天裏的小動物的熱愛和好奇的情趣,能饒有興趣的參與到活動中來,並且也很自然地引出了故事當中的動物角色,爲幼兒理解故事情節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讓幼兒瞭解故事情節部分,我以情代情,運用了極富感染力的配樂,以我教師自身的激情和語言感染力,爲幼兒講述故事內容,同時,也是爲了給幼兒一個完整的故事形象,給幼兒以很好薰陶和感染。在瞭解了故事情節的基礎上,讓幼兒學會故事當中小動物之間的重點對話部分,我採用了恰當的提問方式,引導幼兒分段欣賞課件,我突出了多媒體課件的作用,一是將故事中的角色對話、動物形象,用小動畫的形式表現出來,聲情並茂;二是替代了以往呆板的圖片講述方式,使得故事的內容更加生動、角色更加鮮活,讓幼兒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引導掌握和學說小動物之間的重點對話。

今天我組織的這個活動主要兩個方面的特點:

一、嘗試運用了猜謎語的形式,引出活動的主題。

這個活動中我主要採用視聽講結合法,以趣激情,在如何能自然引出活動的主題,而且幼兒也十分敢興趣,我做了一個小小的嘗試,打破了以往用圖片、談話等引出活動主題的方式,而是利用多媒體課件,透過猜謎語的形式,以動態的畫面、小動物的聲音再現等,吸引孩子們的眼球,活動中也可以看出,孩子們的情緒是高漲的,他們很願意參與到我的活動當中來,這也很自然地引出了故事當中的動物角色,爲幼兒理解故事情節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二、我認爲我自身能較準確地把握和使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

首先,在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上,作爲我個人,一直以來都在不斷的實踐和研究,在如何運用方面,特別是我比較擅長的語言教學當中,怎樣來把握好,那麼,今天呢,我運用了視聽講結合的方法,首先是透過課件展示“春姑娘”,引起了幼兒的興趣,“春姑娘”給小朋友猜謎的形式引出故事角色,小朋友猜出後,會配上相應的小動畫和聲音,和小朋友打招呼等等,使課件發揮了圖片所不能替代的輔助作用。

爲了讓幼兒理解故事內容,我將以往運用的單一、呆板的圖片故事教學,改用藉助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利用教師的配樂朗誦故事,並根據故事內容放映小動畫,將音樂、故事、畫面三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刺激幼兒的視覺、聽覺器官,這種目有所見的方法,能讓幼兒自發地帶着愉悅、好奇之心進入故事中所描繪的意境當中,對幼兒起到了極大的感染作用,所以,幼兒在活動當中能夠很快地對故事情節有了大概的瞭解,並能隨之學會了小動物之間的角色對話,很好地完成了活動目標。

那麼,在活動當中,我還把小動物之間的對話錄入到課件中去,使得故事內容更生動,幼兒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富有親和力,幼兒也自然而然得跟隨着動畫片裏的小動物們學說了對話,解決了活動的重難點部分。

另外,在活動當中,我運用了春姑娘給小朋友猜謎的遊戲化形式,並給予了他們及時的支援和肯定,幼兒有很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從而更加有興趣地投入到活動中來。我與幼兒之間的角色互動,幼兒與幼兒之間的角色互動,都極大地調動了幼兒活動積極性,並注重體現了幼兒在前,教師在後的教學理念,爲幼兒創造了良好的語言環境,讓幼兒充分表達和學說對話,很好地發揮了幼兒的主體性。

當然,我的活動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如:在課件的製作技巧上,還需要再完善和豐富,使得多媒體課件在語言活動中發揮其更好的輔助作用,這仍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和實踐。(根據現場幼兒的活動情況,作出反思)

幼兒園中班說課稿 篇2

一、設計意圖

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是幼兒最熟悉的東西之一,水是幼兒每天都能接觸到的、熟悉的、喜歡的東西,幾乎每個幼兒都喜歡玩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的生活。水的透明感、流動性、等特點使幼兒對水產生濃厚的興趣。《綱要》指出:幼兒科學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與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我從幼兒的身邊事物着手,抓住幼兒的興趣點,設計了這一活動,活動前,我準備了豐富多樣的材料,充分創造條件,讓幼兒透過眼腦手等多種感官協調活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幼兒主動學習,探索從而萌發愛科學的情感。

二、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的作用。(中班幼兒已具有初步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此基礎上,我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教材分析,從認知情感技能三方面制定了以下三個目標:

1、在操作嘗試中,瞭解水的特性。

2、能仔細觀察,樂於嘗試,在操作過程中瞭解水的變化(水的三個形態)。

3、引起閱讀繪本《水會變哦》的興趣。

我把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定在:嘗試操作,瞭解水的基本特性(即透明的、無色無味的、流動的以及水會在溫度的變化下發生變化,引起閱讀繪本《水會變哦》的興趣)。

三、活動準備

爲了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探索慾望,更好的服務於本次活動達到活動目標,我做了以下準備:

1、課件《流水聲》。

2、兩個金魚缸(或透明的玻璃缸),一個裝有一缸水,水裏放條魚,一個裝有一缸米,裏面有個紅色小積木。

3、每組一杯乾淨的水和一小杯醋。每組一桶水,有洞的紙杯、塑料袋、洗菜的篩子。

4、一個平底鍋,一個碟子,一杯水,事先準備好的冰。大書封面。

四、活動過程

圍繞目標,我把本次活動過程設計爲四個環節:一、引出課題二、從三個方面發現水的祕密三、水的'變化四、引出繪本第一環節,播放課件《流水聲》引出課題。

第二環節,從三個方面發現水的祕密1、猜一猜,同時出示兩個魚缸,對比觀察,引起探索慾望。

小朋友們,看老師帶來了兩個魚缸,這兩個魚缸裏有什麼呢?引導幼兒透過觀察後說出一個魚缸裏有水,水裏有魚;另一個魚缸裏有米。開始部分開門見山,直接引導幼兒有針對性地觀察兩個魚缸,簡潔明瞭,激發幼兒的好奇心以及探索的願望。老師提問:米里會有什麼呢?請一名幼兒到米里找一找,找出一個塑料球來。老師繼續提問:爲什麼你能看到魚在水裏遊,卻看不到米里面有塑料球呢?(根據老師的提問,先讓幼兒自由表述自己的觀點,隨後老師小結提升:水是透明的。)透過兩個物體鮮明的對比,讓幼兒直觀的感知到水是透明的,打破了以往教師給幼兒灌輸知識的原則,而是幼兒自主觀察探究得出結論,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則是作爲一名引導者2、試一試,幼兒觀察操作,瞭解水無色無味的特點。

剛纔我們發現了水是透明的,現在老師這裏有兩杯都是透明的東西,我想請小朋友幫幫我,用你們的小鼻子小眼睛小嘴巴幫我找出哪杯是水,另一杯是什麼?

在這一環節,我給幼兒準備了乾淨的水和醋,讓他們自由操作,自己想辦法,用小鼻子小嘴巴小眼睛幫助老師找出水,自己去發現水是沒有氣味,也沒有味道的。孩子不但因爲要幫助老師興趣高,而且在實際操作中真正瞭解到了水是無色無味的特點。剛開始可能會有些孩子不敢用嘴巴去嘗,我就暗示提醒孩子,並適時表揚敢於嘗試的幼兒,讓其他孩子也躍躍欲試,大膽進行嘗試。

(3)流動性實驗,幼兒人手一個塑料籃子、有洞的塑料袋、有洞的小容器、半桶清水,教師透過讓幼兒自主選擇材料用來盛水,讓幼兒操作,並說說看:剛纔的小實驗你成功了嗎?發生了一件什麼事情呢?(鼓勵幼兒大膽講述實驗過程中發生的狀況)在幼兒講述過程中,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爲幼兒創設了一個輕鬆的學習氛圍,讓幼兒想說,敢說。這一環節,教師提供多種材料,讓幼兒進行自主選擇,充分體現了幼兒的自主性和主人翁意識。在操作的過程中,由於提供的都是一些會漏水的材料,因此幼兒就更能充分的體會到水是具有流動性的。

最後,老師加以小結:我們透過實驗發現,水是會流動的。加深了對水的特性的認識第三環節,水的變化(水的三種形態)。在這一環節,我把課前放進冰櫃裏的水拿出來,請幼兒觀察,水發生了什麼變化。然後讓幼兒想辦法讓冰也變變魔術,想出各種辦法讓冰也發生變化,並一一展示,再對冰進行加熱,冰變成了水,再加熱,水又發生了什麼。直觀的讓幼兒觀察到水變成冰,再經過加熱變成水,再加熱變成水蒸氣的整個過程。然後又透過動作表演水的三個形態,加強幼兒對水的三個形態不同特點的瞭解。

第四環節,最後教師給幼兒留下懸念,原來水還有更多好玩而且大家不知道的祕密呢!勾起了幼兒迫不急待想要閱讀這本書的慾望。

本次活動中,我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設計:

一、以幼兒爲主的操作實驗。

教師爲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操作材料,讓幼兒充分與材料互動,在操作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發揮了幼兒的主動性。

二、以教師爲導的小結提升。

在活動中,教師的小結非常重要,能幫助幼兒提煉、加深印象。在每一個觀察、實驗後,我都注意簡明地小結,提高活動的嚴謹性。

幼兒園中班說課稿 篇3

一、設計意圖:

聖誕老爺爺又來了,小朋友們都很高興,因爲他們可以收到聖誕老爺爺送的禮物了。我的這個半日活動設計便是以聖誕老爺爺的禮物這一條線索貫穿始終。新綱要中“根據幼兒特點組織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吸引幼兒主動參與”的指導精神爲依據。我的第一個主題活動是透過自己想各種方法來透過障礙、達到目的地的體育活動,而第二個主題活動是由“製作聖誕禮物”這個想法的延伸添畫活動。以孩子們感興趣的聖誕爲主線,使孩子們在“玩中學、在學中樂”我設計的是大班的活動5—6歲的孩子肌肉以及骨骼發展較爲完善,能夠基本完成爬、鑽、跳及平衡等動作,但是由於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獨立面對挫折、困難往望無以應對,針對這些情況,我將第一直主題活動《找找聖誕老爺爺》的活動目標指定如下:

1、透過到聖誕老爺爺住的城堡所經過的一系列障礙來訓練幼兒園爬、鑽、條及平衡的能力。這也是活動的重點

2、培養幼兒互相幫助、團結協作的合作精神。

3、教幼兒堅強、勇敢、努力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意志品質。

二、說教法

本節課我採用了直觀教學法、討論發法,、遊戲法、啓發提問發等教學方法運用直觀法是由幼兒的年齡特點所決定的,幼兒年齡小,利用多媒體動畫能更好的引起幼兒的注意及興趣。

採用提問發是因爲提問能引導幼兒有目的、仔細的觀察,啓發幼兒的積極思維。

我運用啓發性的提問來引導幼兒觀察環境,找出解決問題方法。

用討論法是幼兒最喜歡的方法,愛玩是孩子的天性,遊戲法也是孩子最能接受的方法。

三、說活動準備:

高爾基說:“學習是最大的動力,就是對所準備材料星期,因此我做了豐富的準備工作

1、錄因機、磁帶2、場景設定3、正方形、三角形卡片若干4、佈置一間有聖誕氣氛的活動室

四、說學法:

透過以上老師使用的教法爲依據,整個活動中以幼兒爲主題,重點不是老師的教而是學生的學。並使用深入淺出的教學原則,透過啓發——觀察——實踐——的出結論

五、說活動程序:

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已經發育情況、新《綱要》精神,本次活動設立四個環節完成目標:

(一)匯入:在歌聲中入情

(二)深入:在探究中激情

(三)活動:在情景中抒情

(四)延續:在擴展中生情

爲什麼要安排這四個環節呢?

1、匯入:開始部分十分重要,如果能在這部分吸引幼兒的興趣,讓幼兒投入到活動中來,能爲後面的活動重點做好鋪墊。因此,我利用聖誕代表曲《鈴兒響叮噹》配合有聖誕氣氛的活動室安排,告訴小朋友,明天是聖誕節了。

2、深入:發現問題(出示聖誕老爺爺睡覺打呼嚕的多媒體動畫)這下可不得了,聖誕老爺爺應該送禮物不能睡着啊!利用動畫來營造一種更真實的教學形態,並利用情景意外,吸引幼兒關注,積極動腦筋想解決的辦法。在找聖誕老爺爺的途中設定四個障礙,來訓練幼兒的活動能力,這也是活動的重難點,運用啓發——觀察——實踐——最後得出結論的自主探索法來透過四個障礙,以幼兒爲主體,教師透過啓發引導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情景中完成重難點。

障礙一:鑽山洞:運用啓發提問:“這個山洞我們想什麼辦法過去呢?”同時運用討論法讓幼兒想辦法,並交流得出結論:可以鑽、爬過山洞大家一起用想到的辦法過山洞,同時訓練了幼兒的鑽、爬能力。

障礙二:過小河:讓幼兒先觀察周圍環境,利用河邊木版搭小橋過河。這一步驟可以培養幼兒的團結互助的精神和協作能力,訓練平衡的技能。

障礙三:跳沼澤地:引導幼兒合作想點子,在沒有輔助材料的情況下,利用沼澤地裏的礁石跳過,訓練雙腿併攏跳的技能。

障礙四:城堡大門:雖然到了城堡,但是具有人物色彩的魔法的門說什麼也不開,引導幼兒自己想辦法,可以給它表演節目,說服他,隨後直至門開啟。

3、活動:請小朋友們幫聖誕老爺爺運送禮物,往返進行幾次,體會合作勞動的快樂。在來回運送禮物的過程中,控制幼兒的運動量。

四、延續:音樂想起,和聖誕老爺爺慶祝聖誕,併發放禮物。

幼兒園中班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今天說課的內容是選自幼兒園建構式課程中班下冊科學教育活動《我愛大樹和小花》。《新綱要》科學領域目標中明確提出了:培養幼兒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有各種各樣的樹和花,對於孩子來說既熟悉又陌生,每每在戶外活動時孩子總會不經意地去看看、摸摸,有時還會說一句,如:這顆樹好大哦,這朵花好漂亮哦,有時候還會進行追問,如:這顆叫什麼樹,這叫什麼花……然而隨着社會的進步人類慢慢淡化了對身邊花草樹木的愛護,甚至親手破壞身邊的環境,如:亂砍樹木,亂摘花朵……結合中班建構式課程中的主題教學《大樹和小花》的內容,我設計了符合中班幼兒年齡特點的教學活動《我愛大樹和小花》,引導幼兒要保護身邊的花草樹木,清楚花草樹木與人類的關係以及對人類的作用。透過掛圖與教材的閱讀理解保護花草樹木的重要性,從而萌發幼兒愛護花草樹木的情感。

二、說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引導性的作用。根據《新綱要》在科學領域中提出:在幼兒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幫助幼兒瞭解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的關係。從身邊的小事入手,培養初步的環保意識和行爲。根據這一目標和要求,結合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制定了認知、技能、情感三方面的教學目標。

1、目標一:欣賞圖片閱讀教材,理解圖片內容知道花草樹木對人類的作用。

2、目標二:欣賞圖片並根據生活經驗,說出幾種花草樹木的名稱和作用及其保護方法。

3、目標三:瞭解花草樹木與人類的依存關係,萌發幼兒保護花草樹木及環境的意識,產生愛樹愛花的情感。

(目標定位:透過欣賞圖片閱讀教材來了解花草樹木對人類的作用,瞭解花草樹木是怎樣爲人類服務的,萌發幼兒愛護花草樹木的情感)

三、說教法與學法

《新綱要》中強調幼兒是中心,教育活動應該以幼兒的需要,興趣,尤其是幼兒的經驗來進行,學決定教。在活動中我和幼兒的角色都是教學活動的主人翁,主要是以幼兒爲主。讓幼兒在教學活動中享受探究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快樂。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我採用了“圖片觀察法”運用直觀、形象的圖片進行欣賞,引導幼兒理解圖片內容及其意思。“遊戲法”透過遊戲讓幼兒親身體驗怎樣愛護花草樹木讓幼兒更深一層的瞭解愛護花草樹木需要做的事情,在遊戲中讓幼兒學會愛護花草樹木的深刻內涵。

四、說活動準備

活動中準備:掛圖四幅、幼兒用書第37-38頁、五幅環保畫(例如:樹木被破壞、花朵被摘……)、製作花朵大樹頭飾幼兒人數各一半五、說活動重點、難點活動重點:幼兒瞭解花草樹木對人類的作用以及與人類的依存關係。(主要提高幼兒自身的認知能力)活動難點:幼兒理解什麼是光合作用,願意講述花草樹木的好處,用“樹真好,……或者花真好……”的句式表達。(提高幼兒的表達方式能夠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表達一段有含義的話。)六、說活動過程整個活動分爲四大部分:匯入活動;基本活動;遊戲活動;延伸活動。

(一)匯入活動:(問題匯入,激發幼兒學習興趣)教師提問:小朋友們你們有沒有發現幼兒園裏面開了很多花,種了許多樹呀,那你們喜不喜歡呢?爲什麼?幼兒討論:爲什麼喜歡幼兒園裏面的花草樹木?透過此問題來引出接下去的基本活動。)

(二)基本活動:

讓幼兒欣賞、理解圖片內容及其意思,懂得保護花草樹木的重要性,並與同伴討論自己保護花草樹木的方法。

教師:

1.請小朋友把教材翻到最後一頁(37-38頁),看到了什麼?發現了什麼?(幼兒互相討論,教師找一部分小朋友講一講看到了什麼,對圖片的瞭解有多少)

2.逐一出示掛圖並分析每張圖示的意思,當出示掛圖(四)的時候着重向幼兒解釋光合作用對人類的重大作用。(第二次看掛圖目的是爲了讓幼兒能夠更好的瞭解圖示內容,從而幫助幼兒理解教材內容,明白教材的教育宗旨懂得保護花草樹木的重要性,萌發幼兒喜愛花草樹木的情緒情感。)

3.逐一出示花草樹木被破壞的照片,幼兒進行觀察並說出自己的感想,提出保護花草樹木的方法。(透過反面的例子來提升幼兒愛護花草樹木的情感並深刻體驗到愛護花草樹木的重要性。)

(三)遊戲活動:

“我是大樹、小花”遊戲,幼兒體驗怎樣保護花草樹木,學會用自己的方法保護花草樹木。

教師示範:

1、教師示範扮演花朵帶上花朵的頭飾,讓幼兒扮演花朵的主人並讓幼兒爲花朵天天澆水等等最後教師將花朵開心的心情用肢體語言表達出來,讓幼兒從直觀上發現愛護花草的好處。

教師組織幼兒玩以上游戲。(教師組織幼兒玩遊戲並帶上相應的頭飾,互相輪換玩遊戲。)

教師組織幼兒總結活動:我們的小朋友都很不錯想了那麼多保護花草樹木的方法,我們的花草樹木們都很高興。小朋友們在遊戲中感受到花草樹木的快樂和難過了所以懂得怎麼去保護他們了,那麼我們以後應該怎麼去做呢,老師請我們小朋友自己說說看以後你應該怎麼做,怎麼去保護我們的花草樹木們,怎樣讓我們的環境變得更加的美麗。(幼兒互相總結自己的觀點,互相討論自己的想法並將自己好的想法付諸於行動。)

幼兒園中班說課稿 篇5

一、說設計意圖

一切活動的開展和進行都應以幼兒爲主體。當幼兒發展到5~6歲時,態度、情緒、興趣等都開始逐漸穩定,個性也初具雛形。大班幼兒由於身體活動能力和語言的發展,活動範圍不斷擴大,他們喜歡嘗試探索,有較強的求知慾。年齡的增長也讓幼兒在理解分析問題上有了一定的經驗。同時自控力的增強,使幼兒的合作能力也發展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因此大班幼兒渴望探索,喜歡接觸新鮮事物。

報紙魚這個活動,正是基於大班幼兒身心發展特點,透過故事情節的匯入,在活動開始前先引出本次活動的手工製作主題,並圍繞着幫助魚媽媽這個主線,進行手工活動的展開。報紙魚形象可愛,所需材料豐富多彩,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現有經驗,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向預定主題、有意的想象發展。這樣設計既突出了幼兒的主體地位,幫助幼兒獲得知識和情感上的體驗,同時又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透過對報紙魚的觀察和製作,促進了幼兒動手能力的提高,加強了手工製作的興趣。

二、說活動目標

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階段特點和注意力的特點我將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於:

1、情感態度目標:喜歡創作,並且體驗與同伴分享創作的快樂。

2、認知目標:認識魚,並能形成魚的各種身體形態,能用彩紙大膽設計裝飾報紙魚的身體。

3、動作技能目標:嘗試用報紙棍隨意造型,

三、說活動重難點

1、活動重點:根據目標的總體指導方向,我們把活動重點定位於,能用報紙棍隨意造型,並且用彩紙大膽設計裝飾報紙魚的身體。

2、活動難點:考慮到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將活動的難點定位於,喜歡創作,並且體驗與同伴分享創作的快樂。

四、活動方法

美國著名學者布魯納曾經說過:“要給幼兒適合的教育”。在教育過程中,教學方法尤爲重要。爲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選擇了以下教學方法:

幼兒注重自由地學――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我們採用了多通道觀察法、體驗法、參與法。引導幼兒看一看、說一說、想一想、學一學、做一做。

這些方法一方面使活動變得豐富,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爲繪畫打下鋪墊,爲幼兒提供無限想象的空間。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爲學習活動的支援者、合作者、引導者。”在本次活動中我除了要以飽滿,熱情的情緒吸引幼兒外,還採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說教法

1、情景創設法:以富有感情的語調與情緒講述故事,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氛圍,激發幼兒幫助魚媽媽的慾望。

2、作品展示法:本活動爲了幫助幼兒更好地瞭解報紙魚的製作要求,在授課時,給幼兒出示了一張報紙魚的圖片,讓幼兒有個直觀的感受。

3、啓發嘗試法:在幼兒欣賞了完整的報紙魚作品後,透過教師示範幼兒嘗試的方法學會小紙棍的製作方法,爲接下來完成整幅作品奠定基礎。

(二)說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幼兒注重自由地學。要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我們採用了:

1、嘗試法:幼兒透過嘗試製作小紙棍,發展動手操作能力。

2、討論談話法:幼兒在教師的鼓勵引導下,感知理解文章,並在討論中無拘無束地說出自己對“微笑”的理解與看法。

3、作品展示法:讓幼兒在完成自己的作品後,將作品貼在藍色背板上,

這些方法一方面使活動變得豐富,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爲繪畫打下鋪墊,爲幼兒提供無限想象的空間。

五、說活動準備

爲了能讓幼兒在一個輕鬆愉悅的環境中完成教學目的,活動前做了如下準備:

1、物質準備:報紙魚範例2個、報紙棒若干、彩條若干、剪好花紋的彩紙若干;雙面膠、透明膠、剪刀、垃圾盒;背景圖一張,海浪音樂。

2、經驗準備:欣賞各類“美麗的魚”,對魚的外形特徵、花紋色彩有所瞭解。

六、說活動過程

活動過程是爲了實現活動目標而設計的,爲了能讓幼兒在快樂中學,在本次活動中採用的是一下環環相扣、循序漸進的五個環節:

激發興趣---幼兒交流---師幼互動---學習童謠---角色扮演

七、活動延伸

豐富自己的海洋世界紙板,用小紙棍製作其它種類的海底生物。

幼兒園中班說課稿 篇6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中班語言:童話故事《小花籽找快樂》。童話故事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體裁,它以現實生活爲基礎,透過豐富的想象、幻想,把故事中的事物描繪的有思想、有感情,能像人一樣說話,富有生命力,並編制生動的情節來反映生活。

下面我就從教材分析、說幼兒、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活動延伸等幾方面具體分析一下這篇童話故事。

一、教材分析

本故事所含的知識內容是:太陽、小鳥、蜜蜂、青蛙、風及小花籽的本領。根據中班幼兒的認知水平,他們對幾種事物的功能還沒有全面系統地認識,而本作品重點就是以小花籽找快樂爲線索描寫出幾種事物的特點、作用,幼兒只有掌握了這個知識點,才能更好的使幼兒理解故事情節,懂得其中的道理。

二、說幼兒

中班的孩子有意注意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集中精力從事某種活動的時間延長,能認真傾聽別人講話或是講故事,能完整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們的認知水平和心理髮展特點就決定了我們老師在活動中要巧妙運用各種形象、直觀的課件等多種教育手段來吸引孩子們。在引導孩子們欣賞、理解文學作品的時候我們要把握主線,透過講述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來發展孩子們的觀察理解、語言表達等能力,引導孩子們獲得情感上的共鳴。他們會自己確定遊戲主題,安排角色、獨立遊戲。

三、教學目標

我將教學目標定爲以下三點:

1、讓幼兒懂得爲大家做好事自己就會得到快樂的道理,萌發樂於助人的情感。 2、運用課件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掌握故事的名稱、角色和故事的主要情節。豐富詞彙:快樂。

3、培養幼兒欣賞文學作品的興趣和能力,發展幼兒的感受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綱要》中提出語言學科主要就是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培養幼兒認真傾聽的習慣,發展幼兒的語言理解能力,本活動以快樂情感體驗貫穿始終,讓孩子們快樂欣賞故事、快樂參與活動,培養積極的快樂情感。

四、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幼兒初步掌握故事的主要情節,瞭解故事中幾種事物的不同本領。

難點是引導幼兒理解幫助他人帶來的快樂,進而意識到真正的快樂就在我們的身邊。中班幼兒理解水平有限,對理解隱含在故事中的寓意有一定的困難,而本作品就是在理解各種事物的本領的基礎上,培養幼兒樂於助人的美好情感,所以說將它定爲本活動的難點。

五、教學方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爲學習活動的支援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師幼互動。因此,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 1、情境式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爲幼兒創設一個具體、形象的學習情境,用合適的方式把幼兒帶入情境之中,讓幼兒身臨其境的跟隨小花籽一起去尋找快樂。 2、直觀演示法:運用直觀、形象的教具進行活動,引導幼兒理解作品內容。

3、講述法:透過生動形象地講述,能激發幼兒的情感共識,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幫助幼兒樹立簡單的是非觀念達到教育目的。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根據需要,我注意控制語速、音量的快慢、大小,和抑揚頓挫的變化,採用不同的音色來講述不同事物的對話,從而較好的表達作品的感情。如:當講述太陽公公的語言時,我採用低沉的、語重心長的口氣,及和藹可親的表情來表現,幫助幼兒更好的理解事物的形象特點.

4、情境表演法:根據教材的內容,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透過扮演角色表演,讓幼兒受到形象化的感染,既能加深幼兒對教材的理解,又符合兒童愛玩好動的心理特徵。

六、教學過程

整個活動分爲三大環節,設計活動如下所示:

1、激發學習興趣,引出故事的主題

2、理解故事內容,講述故事的情節

3、進行角色表演,體驗快樂的真諦

七、活動延伸

遷移故事主題加深對快樂涵義的理解,進行思品教育。太陽、小鳥、蜜蜂、青蛙和小花籽都找到了自己的快樂,小朋友你們快樂嗎?你是怎樣找到快樂的?(引導幼兒說說自己是怎樣爲大家服務的,做個樂於助人的人。鼓勵幼兒大膽講述,表達自己對快樂含義的理解。

本節課能夠爲幼兒創設一個具體、形象的學習情境,給孩子提供一個與同伴交流的機會,創設寬鬆的語言環境,還能讓幼兒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激發幼兒關心他人的情感。讓他們進一步體驗到爲別人做好事,別人喜歡,自己也快樂的感受。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還有不足之處,請大家多多指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