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有關高中數學說課稿範文集錦九篇

學問君 人氣:1.22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中數學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高中數學說課稿範文集錦九篇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1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二立體幾何(人教版)第九章第二章節第八小節《棱錐》的第一課時:《棱錐的概念和性質》。下面我就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和教學程序四個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本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棱柱的後續內容,又是學習球的必要基礎。第一課時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棱錐的一些必要的基礎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猜想、類比、比較、轉化的能力。著名的生物學家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和能力的知識”,因此,應該利用這節課培養學生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

2. 教學目標確定:

(1)能力訓練要求

①使學生了解棱錐及其底面、側面、側棱、頂點、高的概念。

②使學生掌握截面的性質定理,正棱錐的性質及各元素間的關係式。

(2)德育滲透目標

①培養學生善於透過觀察分析實物形狀到歸納其性質的能力。

②提高學生對事物的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能力。

③培養學生“理論源於實踐,用於實踐”的觀點。

3. 教學重點、難點確定:

重 點:1.棱錐的截面性質定理 2.正棱錐的性質。

難 點:培養學生善於比較,從比較中發現事物與事物的區別。

二、說教學方法和手段

1、教法:

“以學生參與爲標誌,以啓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爲核心”。

在教學中根據高中生心理特點和教學進度需要,設定一些啓發性題目,採用啓發式誘導法,講練結合,發揮教師主導作用,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2、教學手段:

根據《教學大綱》中“堅持啓發式,反對注入式”的教學要求,針對本節課概念性強,思維量大,整節課以啓發學生觀察思考、分析討論爲主,採用“多媒體引導點撥”的教學方法以多媒體演示爲載體,以“引導思考”爲核心,設計課件展示,並引導學生沿着積極的思維方向,逐步達到即定的教學目標,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生在教師營造的“可探索”的環境裏,積極參與,生動活潑地獲取知識,掌握規律、主動發現、積極探索。

三、說學法:

這節課的核心是棱錐的截面性質定理,.正棱錐的性質。教學的指導思想是:遵循由已知(棱柱)探究未知(棱錐)、由一般(棱錐)到特殊(正棱錐)的認識規律,啓發學生反覆思考,不斷內化成爲自己的認知結構。

四、 學程序:

[複習引入新課]

1.棱柱的性質:

(1)側棱都相等,側面是平行四邊形

(2)兩個底面與平行於底面的截面是全等的多邊形

(3)過不相鄰的兩條側棱的截面是平行四邊形

2.幾個重要的四棱柱:

平行六面體、直平行六面體、長方體、正方體

思考:如果將棱柱的上底面給縮小成一個點,那麼我們得到的將會是什麼樣的體呢?

[講授新課]

1、棱錐的基本概念

(1).棱錐及其底面、側面、側棱、頂點、高、對角面的概念

(2).棱錐的表示方法、分類

2、棱錐的性質

(1). 截面性質定理:

如果棱錐被平行於底面的平面所截,那麼截面和底面相似,並且它們面積的比等於截得的棱錐的高與已知棱錐的高的平方比

已知:如圖(略),在棱錐S-AC中,SH是高,截面A’B’C’D’E’平行於底面,並與SH交於H’。

證明:(略)

引申:如果棱錐被平行於底面的平面所截,則截得的小棱錐與已知棱錐

的側面積比也等於它們對應高的平方比、等於它們的底面積之比。

(2).正棱錐的定義及基本性質:

正棱錐的定義:

①底面是正多邊形

②頂點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

①各側棱相等,各側面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各等腰三角形底邊上的高相等,它們叫做正棱錐的斜高;

②棱錐的高、斜高和斜高在底面內的射影組成一個直角三角形;

棱錐的高、側棱和側棱在底面內的射影也組成一個直角三角形

引申:

①正棱錐的側棱與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

②正棱錐的側面與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相等;

(3)正棱錐的各元素間的關係

下面我們結合圖形,進一步探討正棱錐中各元素間的關係,爲研究方便將課本 圖9-74(略)正棱錐中的棱錐S-OBM從整個圖中拿出來研究。

引申:

①觀察圖中三棱錐S-OBM的側面三角形狀有何特點?

(可證得∠SOM =∠SOB =∠SMB =∠OMB =900,所以側面全是直角三角形。)

②若分別假設正棱錐的高SO= h,斜高SM= h’,底面邊長的一半BM= a/2,底面正多邊形外接圓半徑OB=R,內切圓半徑OM= r,側棱SB=L,側面與底面的二面角∠SMO= α ,側棱與底面組成的角 ∠SBO= β, ∠BOM=1800/n (n爲底面正多邊形的邊數)請試透過三角形得出以上各元素間的關係式。

(課後思考題)

[例題分析]

例1.若一個正棱錐每一個側面的頂角都是600,則這個棱錐一定不是( )

A.三棱錐 B.四棱錐 C.五棱錐 D.六棱錐

(答案:D)

例2.如圖已知正三棱錐S-ABC的高SO=h,斜高SM=L,求經過SO的中點且平行於底面的截面△A’B’C’的面積。

﹙解析及圖略﹚

例3.已知正四棱錐的棱長和底面邊長均爲a,求:

(1)側面與底面所成角α的餘弦(2)相鄰兩個側面所成角β的餘弦

﹙解析及圖略﹚

[課堂練習]

1、 知一個正六棱錐的高爲h,側棱爲L,求它的底面邊長和斜高。

﹙解析及圖略﹚

2、 錐被平行與底面的平面所截,若截面面積與底面面積之比爲1∶2,求此棱錐的高被分成的兩段(從頂點到截面和從截面到底面)之比。

﹙解析及圖略﹚

[課堂小結]

一:棱錐的基本概念及表示、分類

二:棱錐的性質

截面性質定理:如果棱錐被平行於底面的平面所截,那麼截面和底面相似,並且它們面積的比等於截得的棱錐的高與已知棱錐的高的平方比

引申:如果棱錐被平行於底面的平面所截,則截得的小棱錐與已知棱錐的側面積比也等於它們對應高的平方比、等於它們的底面積之比。

2.正棱錐的定義及基本性質

正棱錐的定義:

①底面是正多邊形

②頂點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

(1)各側棱相等,各側面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各等腰三角形底邊上的高

相等,它們叫做正棱錐的斜高;

(2)棱錐的高、斜高和斜高在底面內的射影組成一個直角三角形;棱錐的高、側棱和側棱在底面內的射影也組成一個直角三角形

引申: ①正棱錐的側棱與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

②正棱錐的側面與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相等;

③正棱錐中各元素間的關係

[課後作業]

1:課本P52 習題9.8 : 2、 4

2:課時訓練:訓練一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進一步熟練掌握求動點軌跡方程的基本方法。

2、體會數學實驗的直觀性、有效性,提高几何畫板的操作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及創新能力。

2、體會感性到理性、形象到抽象的思維過程。

3、強化類比、聯想的方法,領會方程、數形結合等思想。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感受動點軌跡的動態美、和諧美、對稱美

2、樹立競爭意識與合作精神,感受合作交流帶來的成功感,樹立自信心,激發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勇氣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運用類比、聯想的方法探究不同條件下的軌跡

教學難點:圖形、文字、符號三種語言之間的過渡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教學方法】觀察發現、啓發引導、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啓發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並對學生的思維進行調控,幫助學生優化思維過程,在此基礎上,提供給學生交流的機會,幫助學生對自己的思維進行組織和澄清,並能清楚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數學思維。

【教學手段】利用網絡教室,四人一機,多媒體教學手段。透過上述教學手段,一方面:再現知識產生的過程,透過多媒體動態演示,突破學生在舊知和新知形成過程中的障礙(靜態到動態);另一方面:節省了時間,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模式】重點中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課堂模式“創設情境、激發情感、主動發現、主動發展”。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3

數學:人教A版必修3第二章第三節《變量之間的相關關係》說課稿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叫***,來自**。我說課的題目是《變量之間的相關關係》,內容選自於高中教材新課程人教A版必修3第二章第三節,課時安排爲三個課時,本節課內容爲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四大方面來闡述我對這節課的分析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我們所要學習的主要內容就是統計,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已經對統計的相關知識作了大致的瞭解。本節課我們要繼續探討的是變量之間的相關關係,它爲接下來要學習的兩個變量的線性相關打下基礎。這是一個與現實實際生活聯繫很緊密的知識,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使學生認識到在現實世界中存在不能用函數模型描述的變量關係,從而體會研究變量之間的相關關係的重要性.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①透過收集現實問題中兩個有關聯變量的數據直觀認識變量間的相關關係;

②利用散點圖直觀認識兩個變量之間的線性關係;

難點:①變量之間相關關係的理解;②作散點圖和理解兩個變量的正相關和負相關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透過收集現實問題中兩個有關聯變量的數據認識變量間的相關關係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明確事物間的相互聯繫.認識現實生活中變量間除了存在確定的關係外,仍存在大量的非確定性的相關關係,並利用散點圖直觀體會這種相關關係.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透過對事物之間相關關係的瞭解,讓學生們認識到現實中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聯繫的辯證法思想。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

1.教學方法: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教法上,我採用“問答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層層深入。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爲教學活動的主體。

2。教學手段:透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四、教學過程分析

㈠問題引出:

請同學們如實填寫下表(在空格中打“√”)

然後回答如下問題:①“你的數學成績對你的物理成績有無影響?”②“如果你的數學成績好,那麼你的物理成績也不會太差,如果你的數學成績差,那麼你的物理成績也不會太好。”對你來說,是這樣嗎?同意這種說法的同學請舉手。

根據同學們回答的結果,讓學生討論:我們可以發現自己的數學成績和物理成績存在某種關係。(似乎就是數學好的,物理也好;數學差的,物理也差,但又不全對。)教師總結如下:

物理成績和數學成績是兩個變量,從經驗看,由於物理學習要用到比較多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數學成績的高低對物理成績的高低是有一定影響的。但決非唯一因素,還

有其它因素,如圖所示(幻燈片給出):

因此,不能透過一個人的數學成績是多少就準確地斷定他的物理成績能達到多少。但這兩個變量是有一定關係的,它們之間是一種不確定性的關係。如何透過數學成績的結果對物理成績進行合理估計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設計意圖」透過對身邊事例的分析,引出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主要內容,由此可以激起學

生們的學習興趣,爲接下來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㈡探究新知

⒈概念形成

教師提問:“像剛纔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是否還有?”學生們思考之後,請幾位同學就提出的問題作出回答。老師就舉出的例子,引導學生作出分析,然後由老師總結得出相關關係的概念。[兩個變量之間的'關係可能是確定的關係(如:函數關係),或非確定性關係。當自變量取值一定時,因變量也確定,則爲確定關係;當自變量取值一定時,因變量帶有隨機性,這種變量之間的關係稱爲相關關係。相關關係是一種非確定性關係。]

「設計意圖」從現實生活入手,抓住學生們的注意力,引導學生分析得出概念,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概念的形成過程中來。

⒉探究線性相關關係和其他相關關係

「課件展示」

例1在一次對人體脂肪和年齡關係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獲得了一組樣本數據:

問題:針對於上述數據所提供的資訊,你認爲人體的脂肪含量與年齡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教師特別向學生強調在研究兩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某種關係時,必須從散點圖入手(向學生介紹什麼是散點圖)。並且引導學生從散點圖上可以得出如下規律:(幻燈片給出)

①如果所有的樣本點都落在某一函數曲線上,那麼變量之間具有函數關係(確定性關係);②如果所有的樣本點都落在某一函數曲線的附近,那麼變量之間具有相關關係(不確定性關係);③如果所有的樣本點都落在某一直線附近,那麼變量之間具有線性相關關係(不確定性關係)。

「設計意圖」透過對這個典型事例的分析,向學生們介紹什麼是散點圖,並總結出如何從散點圖上判斷變量之間關係的規律。

下面我們用TI圖形計算器作出這兩個變量的散點圖。

學生實驗:先把數據中成對出現的兩個數分別作爲橫座標、縱座標,把數據輸入到表格當中(第一列橫座標、第二列縱座標);然後,用TI圖形計算器作散點圖:

[引導學生觀察作出的散點圖,體會現實生活中兩個變量之間的關係存在着不確定性。散點圖中的散點並不在一條直線上,只是分佈在一條直線的周圍,即爲線性相關關係。]

「設計意圖」透過實驗讓學生們感受散點圖的主要形成過程,並由此引出線性相關關係。爲後面迴歸直線和迴歸直線方程的學習做好鋪墊。

「課件展示」四組數據,請學生作出散點圖,並觀察每組數據的特點。

根據四組數據,學生作出四個散點圖。

透過學生討論、交流、用TI圖形計算器展示、對比自己作出的散點圖,我們引出線性相關關係,正負相關關係的概念。

「設計意圖」及時鞏固知識,學生透過親自動手作散點圖,並交流討論,進一步加深對散點圖的理解,並由此引出正負相關關係的概念,突破難點。

㈢例題講解,深化認識

「課件展示」

例2一般說來,一個人的身高越高,他的人就越大,相應地,他的右手一拃長就越長,因此,人的身高與右手一拃長之間存在着一定的關係。爲了對這個問題進行調查,我們收集了北京市某中學20xx年高三年級96名學生的身高與右手一拃長的數據如下表。

(1)根據上表中的數據,製成散點圖。你能從散點圖中發現身高與右手一拃長之間的近似關係嗎?

(2)如果近似成線性關係,請畫出一條直線來近似地表示這種線性關係。

(3)如果一個學生的身高是188cm,你能估計他的一拃大概有多長嗎?

「設計意圖」這個例子很容易激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由此可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透過對這道題的解答,使對前面知識的認識更加牢固。

㈣反思小結、培養能力

⑴變量間相關關係、線性關係和正負相關關係

⑵如何做散點圖

「設計意圖」小節是一堂課的概括和總結,有利於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較快轉化爲學生的素質,也更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㈤課後作業,自主學習

習題2.31、2

[設計意圖]課後作業的佈置是爲了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和運用程度,並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所學內容。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4

1、對教材地位與作用的認識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作爲數學思想應向學生滲透,強化的有:函數與方程思想;數形結合思想;分類討論思想;等價轉化及運動變化思想。不是所有的課都能把這些思想自然的容納進去,但由於“曲線和方程”這一節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它把代數和幾何兩個單科自然而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因而上述思想能用到大半,這不能不引起我們教師的重視。“曲線和方程”這節教材揭示了幾何中的形與代數中的數相統一的關係,爲“依形判數”與“就數論形”的相互轉化開闢了途徑,這正體現瞭解析幾何這門課的基本思想,用代數的方法研究幾何問題。”曲線與方程”是解析幾何中最爲重要的基本內容之一.在理論上它是基礎,在應用上它是工具,對全部解析幾何的教學有着深遠的影響,另外在高考中也是考察的重點內容,尤其是求曲線的方程,學生只有透徹理解了曲線與方程的含義,纔算是找到了解析幾何學習得入門之路。應該認識到這節“曲線和方程”得開頭課是解析幾何教學的“重頭戲”!

2、教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

(大綱的要求)透過本小節的學習,要使學生了解解析幾何的基本思想,瞭解用座標法研究幾何問題的初步知識和觀點,理解曲線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線的意義,初步掌握求曲線的方程的方法.所以第一課我在教學目標上是這樣設定的:

1).瞭解曲線上的點與方程的解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領會“曲線的方程”與“方程的曲線”的概念及其關係,並能作簡單的判斷與推理;

2).在形成概念的過程中,培養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思維能力;

3)會證明已知曲線的方程。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在“初步掌握”的水平上,但“初步”絕不等同於“含糊”,它反應在學生的學習行爲上,即要求學生能答出曲線與方程間必須滿足的兩個關係,才能稱作“方程的曲線”和“曲線的方程”,兩者缺一不可,並能藉助實例進一步明確這二者的區別。知識的學習與能力的培養是同步的,在具體操作上結合圖形分析與反例,來辨析“兩個關係”之間的區別,從認識特例到歸納出曲線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線一般概念,因而在形成概念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會證明已知曲線的方程就能更進一步的理解曲線和方程概念的含義併爲下節課求曲線的方程打基礎.

3、如何突破重難點

本小節的重點是理解曲線與方程的有關概念與相互聯繫,以及求曲線方程的方法、步驟.只有深刻理解了曲線與方程的含義,才能真正掌握好求曲線軌跡方程的一般方法,進一步學好後面的內容.曲線和方程的概念比較抽象,由直觀表象到抽象概念有相當難度,對學生理解上可能遇到的問題是學生不理解“曲線上的點的座標都是方程的解”和”“以這個方程的解爲座標的點都是曲線上的點”這兩句話在揭示“曲線和方程”關係各自所起的作用。有的學生只從字面上死記硬背;有的學生甚至誤以爲這兩句話是同義反復。要突破這一點,關鍵在於利用充要條件,函數圖象,直線和方程,軌跡等知.識,正反兩方面說明問題.

本節課的難點在於對定義中爲什麼要規定兩個關係(純粹性和完備性)產生困惑,原因是不理解兩者缺任何一個都將擴大概念的外延。

4、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今天要講的“曲線和方程”這部分教材的內容主要包括“曲線方程的概念”,“已知曲線求它的方程”、“已知方程作出它的曲線”等。在課時安排上分爲3個課時進行教學,具體的課時分配是:第一課時講解“曲線與方程”和“方程與曲線”的概念及其關係;第二課時講解求曲線的方程一般方法,第三課時爲習題課,透過練習來總結、鞏固和深化本節知識。如果以爲學生不真正領悟曲線和方程得關係照樣能求出方程,照樣能計算某些難題,因而可以忽視這個基本概念得教學,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捨本逐末”得偏見。

在教材中,曲線和方程這一概念是隨着知識的講授而不斷深化,逐步爲學生所理解,因而教材中從直線開始,多次,重複地闡述,這說明其重要性.同時也說明理解它,掌握它確實需要一個過程.數學本身是很抽象,把數學和實際問題相結合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根據以上考慮,確定了這節課教學過程的基本線索是:實際問題引入,提出課題→運用反例,揭示內涵→討論歸納,得出定義→集合表述,強化理解→知識應用,反覆辨析。

教材的編寫也往往體現着教法.,例如,本節一開頭說“我們研究過直線的各種方程,討論了直線和二元一次方程的關係。”學生已經有了用方程(有時用函數式的形式出現)表示曲線的感性認識,在本節教學中充分發揮這些感性認識的作用。從人造地球衛星執行的軌道等生動形象的實際問題引入,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以及對數學的應用有了更高的認識,更激發他們進一步學好數學的決心。(具體……)提出課題。運用學生熟知的知識,1)求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方程和2)作出方程y=x2的圖象作爲引例,從曲線到方程,從方程到曲線兩方面入手分析了曲線上的點和方程的解之間的關係,爲形成曲線和方程的概念提供了實際模型,但是如果就此而由教師直接給出結論,那就不僅會失去開發學生思維的機會,影響學生的理解,而且會使教學變得枯燥乏味,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接着用反例來突破難點。透過反例1)直線去掉第三象限部分,則方程y=x的解爲座標的點不都在曲線上,以及2)改方程爲,那麼曲線上就混有不滿足方程的點座標就此揭示“兩者缺一”與直覺的矛盾,透過舉反例和步步追問使我要的答案逐步明瞭,從而又促使學生對概念表述的嚴格性進行探索,學生自已認識曲線和方程的概念必須要具備的兩個關係,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自然得出定義。並且把這個關係板書到黑板上,以示這就是這節課的重點。爲了在重難點有所突破後強化其認識,又用集合相等的概念來解釋曲線和方程的對應關係,並以此爲工具來分析實例,這將有助於學生的理解,有助於學生通其法,知其理。

然後透過運用與練習,糾正錯誤的認識,促使對概念的正確理解,透過反覆重現,可以不斷領悟,加強識記。所以安排了例1,例2(見課件)目的也在於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概念,透過解題辨析“兩個關係”,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此題目中的“曲線”和“方程”都力求簡單,由此得出點在曲線上的充要條件。

曲線是符合某種條件的點的軌跡,爲了下節課“求曲線的方程”的教學,安排了例3(見課件)證明曲線的方程,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由於教材上有嚴謹的證明過程,讓學生閱讀並總結證明已知曲線的方程的方法和步驟,上升到理論上,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閱讀歸納的能力。爲了讓學生更深入的理解這節課的主要內容,透過4個變式引申檢查他們的掌握程度,但難度不能太大,我選擇這樣幾個練習:(略)簡單評講後小結本課的主要內容,進一步強化“曲線和方程”概念中兩個關係缺一不可,只有符合關係1)2)才能進行數與形的轉化。由於下節課的內容是求曲線的方程,特地安排了一個思考探索題。

5、對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和組織

教案的設計與教案的實施往往有一定的距離,本節課有着概念性強,思維量大,例題與練習題不多的特點,這就決定了整節課將以學生的觀察、思考、討論爲主,透過提問,舉例,啓發,互動完成教學,在具體操作上比較靈活,視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把握學生的思維規律於數學思想的基本方法。例如,在概念教學中引導學生看反例,透過正反對比的方法,當學生觀察了例1回答不清爲什麼,可以舉出幾個點的座標作檢驗,這就是”從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或引導學生看圖,比比劃劃,這就是“從直觀到抽象”的方法。只要啓發方法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學生的認識活動就會順利展開,而且在認知的過程中訓練了探索的能力。強化數形結合、化歸與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完善學生的數學的結構,讓學生動手、動腦,以及觀察、聯想、猜測、歸納等合理推理,鼓勵學生多向思維、積極思考,勇於探索,從中培養學生合情推理能力,數學交流與合作能力以及主動參與的精神。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說教材的內容和地位

本次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高一數學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一節《集合》(第一課時)。集合這一課裏,首先從初中代數與幾何涉及的集合實例入手,引出集合與集合的元素的概念,並且結合實例對集合的概念作了說明。然後,介紹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集合元素的特徵以及常用集合的表示。把集合的初步知識安排在高中數學的最開始,是因爲在高中數學中,這些知識與其他內容有着密切聯繫,它們是學習、掌握以及使用數學語言的基礎。從知識結構上來說是爲了引入函數的定義。因此在高中數學的模組中,集合就顯得格外的舉足輕重了。

(2)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結構和內容以及教材地位和作用,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與心理特徵,依據新課標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瞭解"屬於"關係的意義,掌握集合元素的特徵。

2.過程與方法:透過情景設定提出問題,揭示課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新知的習慣。並透過"自主、合作與探究"實現"一切以學生爲中心"的理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數學的人文價值,提高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由集合的學習感受數學的簡潔美與和諧統一美。同時透過自主探究領略獲取新知識的喜悅。

(3)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爲

教學重點:集合的基本概念及元素特徵。

教學難點:掌握集合元素的三個特徵,體會元素與集合的屬於關係。

二、說教法和學法

接下來則是說教法、學法

教法與學法是互相聯繫和統一的,不能孤立去研究。什麼樣的教法必帶來相應的學法,以遵循啓發性原則爲出發點,就本節課而言,我採用"生活實例與數學實例"相結合,"師生互動與課堂布白"相輔助的方法。透過不同層次的練習體驗,憑藉有趣、實用的教學手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然而,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以學生爲主體,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探究能力,更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技能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本次活動採用的學法有自主探究、觀察發現、合作交流、歸納總結等。

總之,不管採取什麼教法和學法,每節課都應不斷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機制,不斷優化教師本身的教學行爲,自始至終以學生爲主體,爲學生創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三、說教學過程

接着我來說一下最重要的部分,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這節課的流程主要分爲六個環節:創設情境(引入目標)、自主探究(感知目標)、討論辨析(理解目標)、變式訓練(鞏固目標)、課堂小結(自我評價)、作業佈置(反饋矯正)。上述六個環節由淺入深,層層遞進。 多層次、多角度地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第一環節:創設問題情境,引入目標

課堂開始我將提出兩個問題:

問題1:班級有20名男生,16名女生,問班級一共多少人?

問題2:某次運動會上,班級有20人蔘加田賽,16人蔘加徑賽,問一共多少人蔘加比賽?

這裏我會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討論問題,事實上小組合作的形式是本節課主要形式。

待學生討論完畢以後我將作歸納總結:問題2已無法用學過的知識加以解釋,這是與集合有關的問題,因此需用集合的語言加以描述(同時我將板書標題:集合)。

安排這一過程的意圖是爲了從實際問題引入,讓學生了解數學來源於實際。從而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慾望。

很自然地進入到第二環節:自主探究

讓學生閱讀教材,並思考下列問題:

(1)有那些概念?

(2)有那些符號?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麼?

安排這一過程的意圖是給學生提供活動空間,讓主體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讓學生自主探究之後將進入第三環節:討論辨析

小組合作探究(1)

讓學生觀察下列實例

(1)1~20以內的所有質數;

(2)所有的正方形;

(3)到直線 的距離等於定長 的所有的點;

(4)方程 的所有實數根;

透過以上實例,辨析概念:

(1)集合含義: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對象集在一起就成爲一個集合,也簡稱集。而集合中的每個對象叫做這個集合的元素。

(2)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號{ }或大寫的拉丁字母A,B,C…表示,而元素用小寫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小組合作探究(2)——集合元素的特徵

問題3:任意一組對象是否都能組成一個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有什麼特徵?

問題4:某單位所有的"帥哥"能否構成一個集合?由此說明什麼?

集合中的元素必須是確定的

問題5:在一個給定的集合中能否有相同的元素?由此說明什麼?

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複出現的

問題6:咱班的全體同學組成一個集合,調整座位後這個集合有沒有變化?由此說明什麼? 集合中的元素是沒有順序的

我如此設計的意圖是因爲: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感受問題是學習數學的根本動力。

小組合作探究(3)——元素與集合的關係

問題7:設集合A表示"1~20以內的所有質數",那麼3,4,5,6這四個元素哪些在集合A中?哪些不在集合A中?

問題8:如果元素a是集合A中的元素,我們如何用數學化的語言表達?

a屬於集合A,記作a∈A

問題9:如果元素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我們如何用數學化的語言表達?

a不屬於集合A,記作aA

小組合作探究(4)——常用數集及其表示方法

問題10:自然數集,正整數集,整數集,有理數集,實數集等一些常用數集,分別用什麼符號表示?

自然數集(非負整數集):記作 N

正整數集:

整數集:記作 Z

有理數集:記作 Q 實數集:記作 R

設計意圖:由於不同的人對同一問題有不同的體驗和理解。讓學生透過合作交流相互得到啓發,從而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第四環節:理論遷移 變式訓練

1.下列指定的對象,能構成一個集合的是

① 很小的數

② 不超過30的非負實數

③ 直角座標平面內橫座標與縱座標相等的點

④ π的近似值

⑤ 所有無理數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

第五環節:課堂小結,自我評價

1.這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這節課主要解釋了什麼數學思想?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思想方法進行小結,形成知識系統。教師用激勵性的語言加一點評,讓學生的思想敞亮的發揮出來。

第六環節:作業佈置,反饋矯正

1.必做題 課本習題1.1—1、2、3.

2.選做題 已知集合A={a+2,(a+1)2,a2+3a+3},且1∈A,求實數a 的值。

設計意圖: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讓所有學生都有成功的情感體驗。

四、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爲了讓學生直觀易懂的看筆記,板書應設計得有條理性、概括性、指導性,所以我設計的板書如下:

集 合

1.集合的概念

2.集合元素的特徵

(學生板演)

3.常見集合的表示

4.範例研究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6

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叫xxx,來自xx。我說課的題目是《用樣本的數字特徵估計總體的數字特徵》,內容選自於高中教材新課程人教A版必修3第二章第二節,課時安排爲三個課時,本節課內容爲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四大方面來闡述我對這節課的分析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在上一節我們已經學習了用圖、表來組織樣本數據,並且學習瞭如何透過圖、表所提供的資訊,用樣本的頻率分佈估計總體的分佈情況。本節課是在前面所學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如何透過樣本的情況來估計總體,從而使我們能從整體上更好地把握總體的規律,爲現實問題的解決提供更多的幫助。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⑴能利用頻率頒佈直方圖估計總體的衆數,中位數,平均數。

⑵體會樣本數字特徵具有隨機性

難點:能應用相關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利用頻率頒佈直方圖估計總體的衆數,中位數,平均數。

(2)能用樣本的衆數,中位數,平均數估計總體的衆數,中位數,平均數,並結合實際,對問題作出合理判斷,制定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透過對本節課知識的學習,初步體會、領悟"用數據說話"的統計思想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透過對有關數據的蒐集、整理、分析、判斷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謹的工作作風。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

1、教學方法: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教法上,我採用"問答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層層深入。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爲教學活動的主體。

2、教學手段:透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四、教學過程分析

1、複習回顧,問題引入

「屏幕顯示」

〈問題1〉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並不需要了解總體的分佈形態,而是更關心總體的某一數字特徵,例如:買燈泡時,我們希望知道燈泡的平均使用壽命,我們怎樣瞭解燈泡的的使用壽命呢?當然不能把所有燈泡一一測試,因爲測試後燈泡則報廢了。於是,需要透過隨機抽樣,把這批燈泡的壽命看作總體,從中隨機取出若干個個體作爲樣本,算出樣本的數字特徵,用樣本的數字特徵來估計總體的數字特徵。

提出問題:什麼是平均數,衆數,中位數?

(教師提問,鋪墊複習,學生思考、積極回答。根據學生回答,給出補充總結,藉助用多媒體分別給出他們的定義)

「設計意圖」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做好知識準備。

(進一步提出實例、匯入新課。)

「屏幕顯示」

〈問題2〉選擇薪水高的職業是人之常情,假如你大學畢業有兩個工作相當的單位可供選擇,現各從甲乙兩單位分別隨機抽取了50名員工的月工資資料如下(單位:元)

分組計算這兩組50名員工的月工資平均數,衆數,中位數並估計這兩個公司員工的平均工資。你選擇哪一個公司,並說明你的理由。

(學生分組分別求兩組數據的平均工資。

學生:甲、乙平均工資分別爲:甲:1320元,乙:1530元。

所以我選乙公司。

學生乙:甲、乙兩公司的衆數分別爲甲:1200,乙:1000,所以我選擇甲公司。

學生丙:我要根據我的能力選擇。)

「設計意圖」學生按"常理"做出選擇,教師指出只憑平均工資做出判斷的依據並不可靠,從而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問題。

2講授新課,深入認識

⑴「屏幕顯示」

例如,在上一節抽樣調查的100位居民的月均用水量的數據中,我們畫出了這組數據的頻率分佈直方圖。現在,觀察這組數據的頻率分佈直方圖,能否得出這組數據的衆數、中位數和平均數?

(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分別計算平均數、中位數、衆數,或估計平均數、中位數、衆數。然後比較結果,會發現透過計算的結果和透過估計的結果出現了一定的誤差。引導學生分析產生誤差的原因。原因是由於樣本數據的頻率分佈直方圖把原始的一些數據給遺失了。讓學生明白產生這樣的誤差對總體的估計沒有大的影響,因爲樣本本身也有隨機性。)

「設計意圖」讓學生懂得如何根據頻率分佈直方圖估計樣本的平均數、中位數和衆數。使學生明白從直方圖中估計樣本的數字特徵雖然會有一些誤差,但直觀、快速、可避免繁瑣的計算和閱讀數據的過程。

⑵〈提出問題〉根據樣本的衆數、中位數、平均數估計總體平均數的基本數據,並對上一節的探究問題制定一個合理平價用水量的的標準。

(師生透過共同交流探討得知僅以平均數或只使用中位數或衆數制定出平價用水標準都是不合理的,必須綜合考慮才能做出合理的選擇)

「設計意圖」使學生會依據衆數、中位數、平均數對數據進行綜合判斷,並做出合理選擇。也爲接下來對他們優缺點的總結打下基礎。

⑶總結出衆數、中位數、平均數三種數字特徵的優缺點。

(先由學生思考,然後再老師的引導下做出總結)

「設計意圖」使學生能更準確更全面地依據樣本的衆數、中位數、平均數對數據進行綜合判斷,並做出合理選擇,使實際問題得到正確的解決。

3、反思小結、培養能力

①學習利用頻率直方圖估計總體的衆數、中位數和平均數的方法。

②介紹衆數、中位數和平均數這三個特徵數的優點和缺點。

③學習如何利用衆數、中位數和平均數的特徵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

「設計意圖」小節是一堂課的概括和總結,有利於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較快轉化爲學生的素質,也更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4、課後作業,自主學習

課本練習

[設計意圖]課後作業的佈置是爲了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和運用程度,並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所學內容。

5、板書設計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

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A版必修1第二章第二節《對數函數》。

我嘗試利用新課標的理念來指導教學,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麼教,爲什麼這樣教”爲思路,從教材分析、目標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和評價分析五個方面來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和教學的設計,敬請各位專家、評委批評指正。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本章學習是在學生完成函數的第一階段學習(初中)的基礎上,進行第二階段的函數學習。而對數函數作爲這一階段的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數之一,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指數函數及對數的內容,這爲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着鋪墊作用。“對數函數”這節教材,是在沒有學習反函數的基礎上研究的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的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關係。同時對數函數作爲常用數學模型在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實例有着廣泛的應用,本節課的學習爲學生進一步學習,參加生產和實際生活提供必要的基礎知識。

二、目標分析

(一)、教學目標

根據《對數函數》在教材內容中的地位與作用,結合學情分析,本節課教學應實現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進一步體會函數是描述變量之間的依賴關係的重要數學模型;

(2)、理解對數函數的概念、掌握對數函數的圖像和性質;

(3)、由實際問題出發,培養學生探索知識和抽象概括知識等方面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觀察,探尋變量和變量的對應關係,透過歸納、抽象、概括,自主建構對數函數的概念;體驗結合舊知識探索新知識,研究新問題的快樂。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對對數函數函數圖像和性質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探索問題,不斷超越的創新品質。在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中,促進師生的情感交流。

(二)教學重點、難點及關鍵

1、重點:對數函數的概念、圖像和性質;在教學中只有突出這個重點,才能使教材脈絡分明,纔能有利於學生聯繫舊知識,學習新知識。

2、 難點:底數a對對數函數的圖像和性質的影響。

[關鍵]對數函數與指數函數的類比教學。

由指數函數的圖像過渡到對數函數的圖像,透過類比分析達到深刻地瞭解對數函數的圖像及其性質是掌握重點和突破難點的關鍵,在教學中一定要使學生的思考緊緊圍繞圖像,數形結合,加強直觀教學,使學生能形成以圖像爲根本,以性質爲主體的知識網絡,同時在立體的講解中,重視加強題組的設計和變形,使教學真正體現出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的特點,從而突破重點、突破難點。

三、教法、學法分析

(一)、教法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啓發學生自主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素質。根據這樣的原則和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併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採用如下的教學方法:

1、啓發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實驗、探索、歸納;

2、採用“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方法;

3、體現“對比聯繫”、“數形結合”及“分類討論”的思想方法;

4、投影儀演示法。

在整個過程中,應以學生看,學生想,學生議,學生練爲主體,教師在學生仔細觀察、類比、想象的基礎上透過問題串的形式加以引導點撥,與指數函數性質對照,歸納,整理,只有這樣,才能喚起學生對原有知識的回憶,自覺地找到新舊知識的聯繫,使新學知識更牢固,理解更深刻。

(二)、學法

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本節課注重調動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儘可能地增加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我進行了以下學法指導:

1、對照比較學習法:學習對數函數,處處與指數函數相對照;

2、探究式學習法:學生透過分析、探索,得出對數函數的定義;

3、自主性學習法:透過實驗畫出函數圖像、觀察圖像自得其性質;

4、反饋練習法:檢驗知識的應用情況,找出未掌握的內容及其差距。

四、教學過程分析

(一)、教學過程設計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在某細胞分裂過程中,細胞個數y是分裂次數x的函數y=2x,因此,知道x的值(輸入值是分裂次數)就能求出y的值(輸出值爲細胞的個數),這樣就建立了一個細胞個數和分裂次數x之間的函數關係式。

問題一:這是一個怎樣的函數模型類型呢?

設計意圖

複習指數函數

問題二:現在我們來研究相反的問題,如果知道了細胞的個數y,如何求分裂的次數x呢?這將會是我們研究的哪類問題?

設計意圖

爲了引出對數函數

問題三:在關係式x=log2y每輸入一個細胞的個數y的值,是否一定都能得到唯一一個分裂次數x的值呢?

設計意圖

(1)、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函數;

(2)、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對數函數的概念。

2、引導探究,建構概念。

(1)、對數函數的概念:

同樣,在前面提到的發射性物質,經過的時間x年與物質剩餘量y的關係式爲y=0.84x,我們也可以把它改成對數式x=log0.84y,其中x年夜可以看作物質剩餘量y的函數,可見這樣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還是不少的。

設計意圖

前面的問題情景的底數爲2,而這個問題情景的底數是0.84,我認爲這個情景並不是多餘的,其實它暗示了對數函數的底數與指數函數的底數一樣有兩類。

但是在習慣上,我們用x表示自變量,用y表示函數值。

問題一:你能把以上兩個函數表示出來嗎?

問題二:你能得到此類函數的一般式嗎?

設計意圖

體現出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

問題三:在y=logax中,a有什麼限制條件嗎?請結合指數式給以解釋。

問題四:你能根據指數函數的定義給出對數函數的定義嗎?

問題五:x=logay與y=ax中的x,y的相同之處是什麼?不同之處是什麼?

設計意圖

前四個問題是爲了引匯出對數函數的概念,然而,光有前四個問題還是不夠的,學生最容易忽略或最不容易理解的是函數的定義域,所以設計這個問題是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對數函數的定義域。

(2)、對數函數的圖像與性質

問題:有了研究指數函數的經歷,你覺得下面該學習什麼內容了?

設計意圖

提示學生進行類比學習

合作探究1:藉助計算器在同一直角座標系中畫出下列兩組函數的圖像,並觀察各族函數圖像,探求他們之間的關係。

y=2x;y=log2x y=( )x,y=log x

合作探究2:當a>0,a≠ 1,函數y=ax與y=logax圖像之間有什麼關係?

設計意圖

在這兒體現“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方法。

合作探究3:分析你所畫的兩組函數的圖像,對照指數函數的性質,總結歸納對數函數的性質。

設計意圖

學生討論並交流各自的而發現成果,教師結合學生的交流,適時歸納總結,並板書對數函數的性質)。問題1:對數函數y=logax( a>0,a≠1,)是否具有奇偶性,爲什麼?

問題2:對數函數y=logax( a>0,a≠1,),當a>1時,x取何值,y>0,x取何值,y<0,當0

問題3:對數式logab的值的符號與a,b的取值之間有何關係?

知識拓展:函數y=ax稱爲y=logax的反函數,反之,也成立,一般地,如果函數y=f(x)存在反函數,那麼它的反函數記作y=f-1(x)。

3、自我嘗試,初步應用。

例1:求下列函數的定義域

y=log0.2(4-x)(該題主要考查對函數y=logax的定義域(0,+∞)這一限制條件,根據函數的解析式求得不等式,解對應的不等式。)

例2:利用對數函數的性質,比較下列各組數中兩個數的大小:

(1)、㏒2 3.4,log2 3.8;

(2)、log0.5 1.8,log0.5 2.1;

(3)、log7 5,log6 7

(在這兒要求學生透過回顧指數函數的有關性質比較大小的步驟和方法,完成完成前兩題,最後一題可以透過教師的適當點撥完成解答,最後進行歸納總結比較數的大小常用的方法)

合作探究4:已知logm 4

設計意圖

該題不僅運用了對數函數的圖像和性質,還培養了學生數形結合、分類討論等數學思想。

4、當堂訓練,鞏固深化。

透過學生的主體性參與,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方法,從而實現對知識的再次深化。

採用課後習題1,2,3.

5、小結歸納,回顧反思。

小結歸納不僅是對知識的簡單回顧,還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從知識、方法、經驗等方面進行總結。

(1)、小結:

①對數函數的概念

②對數函數的圖像和性質

③利用對數函數的性質比較大小的一般方法和步驟,

(2)、反思

我設計了三個問題

①、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②、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最大的體驗是什麼?

③、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二)、作業設計

作業分爲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對本節課學生知識水平的反饋,選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延伸與連貫,強調學以致用。透過作業設定,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獲得成功的喜悅,看到自己的潛能,從而激發學生飽滿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的形成。

我設計了以下作業:

必做題:課後習題A 1,2,3;

選做題:課後習題B 1,2,3;

(三)、板書設計

板書要基本體現課堂的內容和方法,體現課堂進程,能簡明扼要反映知識結構及其相互關係:能指導教師的教學進程、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透過使用幻燈片輔助板書,節省課堂時間,使課堂進程更加連貫。

五、評價分析

學生學習的結果評價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評價。我採用了及時點評、延時點評與學生互評相結合,全面考查學生在知識、思想、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情況,在質疑探究的過程中,評價學生是否有積極的情感態度和頑強的理性精神,在概念反思過程中評價學生的歸納猜想能力是否得到發展,透過鞏固練習考查學生對本節是否有一個完整的集訓,並進行及時的調整和補充。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理解和設計,敬請各位專家、評委批評指正。

謝謝!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函數的單調性》,我將從四個方面來闡述我對這節課的設計.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本節課主要對函數單調性的學習;

(2)它是在學習函數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同時又爲基本初等函數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所以他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啓後的重要作用;(可以看看這一課題的前後章節來寫)

(3)它是歷年高考的熱點、難點問題

(根據具體的課題改變就行了,如果不是熱點難點問題就刪掉)

2、 教材重、難點

重點:函數單調性的定義

難點:函數單調性的證明

重難點突破: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透過認真觀察思考,並透過小組合作探究的辦法來實現重難點突破。(這個必須要有)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函數單調性的定義

(2)函數單調性的證明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全面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以及瞭解由簡單到複雜,由特殊到一般的化歸思想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精神和善於合作的意識

(這樣的教學目標設計更注重教學過程和情感體驗,立足教學目標多元化)

三、教法學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教必有法而教無定法”,只有方法得當纔會有效。新課程標準之處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在教學過程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本着這一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開放式探究法、啓發式引導法、小組合作討論法、反饋式評價法

2、學法分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只是。學生作爲教學活動的主題,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狀態和參與度是影響教學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在學法選擇上,我主要採用:自主探究法、觀察發現法、合作交流法、歸納總結法。

(前三部分用時控制在三分鐘以內,可適當刪減)

四、教學過程

1、以舊引新,匯入新知

透過課前小研究讓學生自行繪製出一次函數f(x)=x和二次函數f(x)=x^2的圖像,並觀察函數圖象的特點,總結歸納。透過課上小組討論歸納,引導學生髮現,教師總結:一次函數f(x)=x的圖像在定義域是直線上升的,而二次函數f(x)=x^2的圖像是一個曲線,在(-∞,0)上是下降的,而在(0,+∞)上是上升的。(適當添加手勢,這樣看起來更自然)

2、創設問題,探索新知

緊接着提出問題,你能用二次函數f(x)=x^2表達式來描述函數在(-∞,0)的圖像?教師總結,並板書,揭示函數單調性的定義,並注意強調可以利用作差法來判斷這個函數的單調性。

讓學生模仿剛纔的表述法來描述二次函數f(x)=x^2在(0,+∞)的圖像,並找個別同學起來作答,規範學生的數學用語。

讓學生自主學習函數單調區間的定義,爲接下來例題學習打好基礎。

3、 例題講解,學以致用

例1主要是對函數單調區間的鞏固運用,透過觀察函數定義在(—5,5)的圖像來找出函數的單調區間。這一例題主要以學生個別回答爲主,學生回答之後透過互評來糾正答案,檢查學生對函數單調區間的掌握。強調單調區間一般寫成半開半閉的形式

例題講解之後可讓學生自行完成課後練習4,以學生集體回答的方式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

例2是將函數單調性運用到其他領域,透過函數單調性來證明物理學的波意爾定理。這是歷年高考的熱點跟難點問題,這一例題要採用教師板演的方式,來對例題進行證明,以規範總結證明步驟。一設二差三化簡四比較,注意要把f(x1)-f(x2)化簡成和差積商的形式,再比較與0的大小。

學生在熟悉證明步驟之後,做課後練習3,並以小組爲單位找部分同學上臺板演,其他同學在下面自行完成,並透過自評、互評檢查證明步驟。

4、歸納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函數單調性的定義及證明過程,並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精神和善於合作的意識。

5、作業佈置

爲了讓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我將採用分層佈置作業的方式:一組 習題1.3A組1、2、3 ,二組 習題1.3A組2、3、B組1、2

6、板書設計

我力求簡潔明瞭地概括本節課的學習要點,讓學生一目瞭然。

(這部分最重要用時六到七分鐘,其中定義講解跟例題講解一定要說明學生的活動)

五、教學評價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在教學過程中透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跟主動性,及時吸收反饋資訊,並透過學生的自評、互評,讓內部動機和外界刺激協調作用,促進其數學素養不斷提高。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9

說教材:

1、地位、作用和特點:

《 》是高中數學課本第 冊( 修)的第 章“ ”的第 節內容,高中數學課本說課稿。

本節是在學習了 之後編排的。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對 的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又可以爲後面學習 打下基礎,所以是本章的重要內容。此外,《 》的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生產、科學研究 有着密切的聯繫,因此學習這部分有着廣泛的現實意義。

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A、B、C

(2)能力目標:A、B、C

(3)德育目標:A、B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2)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基於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據自己對研究性學習“啓發式”教學模式和新課程改革的理論認識,結合本校學生實際,主要突出了幾個方面:一是創設問題情景,充分調動學生求知慾,並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二是運用啓發式教學方法,就是把教和學的各種方法綜合起來統一組織運用於教學過程,以求獲得最佳效果。另外還注意獲得和交換資訊渠道的綜合、教學手段的綜合和課堂內外的綜合。並且在整個教學設計儘量做到注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觸發學生的思維,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爲學生的學習過程,以思維教學代替單純的記憶教學。三是注重滲透數學思考方法(聯想法、類比法、數形結合等一般科學方法)。讓學生在探索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領會常見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造性素質。四是注意在探究問題時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以利於開放學生的思維。當然這就應在處理教學內容時能夠做到葉老師所說“教就是爲了不教”。因此,擬對本節課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匯入新課 新課教學

反饋發展

三、說學法:

學生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主動獲取、整理、貯存、運用知識和獲得學習能力的過程,因此,我覺得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時,應儘量避免單純地、直露地向學生灌輸某種學習方法。有效的能被學生接受的學法指導應是滲透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是透過優化教學程序來增強學法指導的目的性和實效性。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主要滲透以下幾個方面的學法指導。

1、培養學生學會透過自學、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相關知識,使學生在探索研究過程中分析、歸納、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本節教師透過列舉具體事例來進行分析,歸納出 ,並依

據此知識與具體事例結合、推匯出 ,這正是一個分析和推理的全過程。

2、讓學生親自經歷運用科學方法探索的過程。 主要是努力創設應用科學方法探索、解決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探索中體會科學方法,如在講授 時,可透過

演示,創設探索 規律的情境,引導學生以可靠的事實爲基礎,經過抽象思維揭示內在規律,從而使學生領悟到把可靠的事實和深刻的理論思維結合起來的特點。

3、讓學生在探索性實驗中自己摸索方法,觀察和分析現象,從而發現“新”的問題或探索出“新”的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收斂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動力。在實踐中要儘可能讓學生多動腦、多動手、多觀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師要給學生多點撥、多啓發、多激勵,不斷地尋找學生思維和操作上的閃光點,及時總結和推廣。

4、在指導學生解決問題時,引導學生透過比較、猜測、嘗試、質疑、發現等探究環節選擇合適的概念、規律和解決問題方法,從而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促進知識的正向遷移。如教師引導學生對比中,蘊含的本質差異,從而擺脫知識遷移的負面影響。這樣,既有利於學生養成認真分析過程、善於比較的好習慣,又有利於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發掘知識內在本質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課題引入:

教師創設問題情景(創設情景:A、教師演示實驗。B、使用多媒體模擬一些比較有趣、與生活實踐比較有關的事例。C、講述數學科學史上的有關情況。)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引導學生提出接下去要研究的問題。

(二)、新課教學:

1、針對上面提出的問題,設計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透過動手探索有關的知識,並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得出新知,並進一步提出下面的問題。

2、組織學生進行新問題的實驗方法設計—這時在設計上最好是有對比性、數學方法性的設計實驗,指導學生實驗、透過多媒體的輔助,顯示學生的實驗數據,模擬強化出實驗情況,由學生分析比較,歸納總結出知識的結構。

(三)、實施反饋:

1、課堂反饋,遷移知識(最好遷移到與生活有關的例子)。讓學生分析有關的問題,實現知識的昇華、實現學生的再次創新。

2、課後反饋,延續創新。透過課後練習,學生互改作業,課後研實驗,實現課堂內外的綜合,實現創新精神的延續。

五、板書設計:

在教學中我把黑板分爲三部分,把知識要點寫在左側,中間知識推導過程,右邊實例應用。

六、說課綜述:

以上是我對《 》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在整個課堂中,我引導學生回顧前面學過的 知識,並把它運用到對的認識,使學生的認知活動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識,又學會了方法。

總之,對課堂的設計,我始終在努力貫徹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以問題爲基礎,以能力、方法爲主線,有計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和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爲指導思想。並且能從各種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