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推薦】數學說課稿初中集錦6篇

學問君 人氣:1.33W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數學說課稿初中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薦】數學說課稿初中集錦6篇

數學說課稿初中 篇1

各位評委:早上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 ,這節課所選用的教材爲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八年級 教科書。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是初中數學____ 年級 冊的內容,是初中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一方面,這是在學習了____ 的基礎上,對____的進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爲學習____ 等

知識奠定了基礎,是進一步研究____的工具性內容。因此本節課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

2、學情分析

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____,對____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爲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基礎,但對於____的理解,(由於其抽象程度較高,)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學情分析,結合新課標對本節課的要求,我將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爲:

難點確定爲:

二、 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我確立瞭如下的三維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3. 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三、 教學方法分析

本節課我將採用啓發式、討論式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爲主線,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在引導分析時,給學生流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聯想、探索,從真正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自我建構。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直觀呈現教學素材,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四、教學過程分析

爲有序、有效地進行教學,本節課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學環節:

(1) 複習就知,溫故知新

設計意圖:建構主義主張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出發,____是本節課深入研究____的認知基礎,這樣設計有利於引導學生順利地進入學習情境。

(2)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以問題串的形式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使學生對舊知識產生設疑,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望。

透過情境創設,學生已激發了強烈的求知慾望,產生了強勁的學習動力,此時我把學生帶入下一環節———

(3) 發現問題,探求新知

設計意圖:現代數學教學論指出,教學必須在學生自主探索,經驗歸納的基礎上獲得,教學中必須展現思維的過程性,在這裏,透過 觀察分析、獨立思考、小組交流 等活動,引導學生歸納。

(4) 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設計意圖:數學教學論指出, 數學概念(定理等) 要明確其 內涵和外延(條件、結論、應用範圍等) ,透過對 定義 的幾個重要方面的闡述,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得到優化,知識體系得到完善,使學生的數學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維的難點。

透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基本把握了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此時,他們急於尋找一塊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體驗成功,於是我把學生匯入第____環節。

(5) 強化訓練,鞏固雙基

設計意圖:幾道例題及練習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各有側重,其中例1……例2……,體現新課標提出的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的教學理念。這一環節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內化知識。

(6) 小結歸納,拓展深化

小結歸納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應該是優化認知結構,完善知識體系的一種有效手段,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暢談本節課的收穫.

(7)當堂檢測 對比反饋

(8) 佈置作業,提高升華

以作業的鞏固性和發展性爲出發點,我設計了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一個反饋,選做題是對本節課知識的一個延伸。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鞏固提高。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見解,不足之處敬請各位評委諒解 !

數學說課稿初中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三角形的知識是在全等三角形知識的基礎上的拓廣和發展,相似三角形承接全等三角形,從特殊的相等到一般的成比例予以深化,學好相似三角形的知識,爲今後進一步學習三角函數及與固有關的比例線段等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本節課是爲學習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做準備的,因此學好本節內容對今後的學習至關重要。

(二)教學的目標和要求

1.知識目標: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預備定理。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探究新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進發放思維能力和現有知識區向最近發展區遷延的能力。

3.情感目標:加強學生對斬知識探究的興趣,滲透幾何中理性思維的思想。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重點:相似三角形和相似比約概念及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預備定理。

2.難點:相似三角形約定義和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預備定理。

二、教法與學法

採用直觀、類比的方法,以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引導學生預習教材內容,養成良好約自學才慣,啓發學生髮現問題、思考問題,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逐步設疑,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肯定成績,使其具有成就感,提高他們學習約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

三、教學過程的分析

看我國國旗,國旗上約大五角星和小五角星是相似圖形。本節課要學習的新知識是相似三角形,準備分四個步驟進行。

1.關於相似三角形定義的學習,是從實踐中總結得出定義的兩個條件,培養學生觀察歸納的思維方法,從感性認識轉化爲理性認識。我準備用三角形的中位線定理引入,讓學生動手畫一個具有三角形中位線的三角形,然後問:三角形的中位線所截得的三角形與原三角形的各角有什麼關係?各邊有什麼關係?再格中位線所在約直線上下平移進行觀察,想一想怎麼回答。學生容易由學過的知識得出:所截得的三角形與原三角形的對應角相等,對應邊成比例,最後指明具有這兩個特性的兩個三角形就叫做相似三角形。這一段教學方法的設計是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並逐步培養從具體到抽象的歸納思維能力。將所截得的三角形移出記爲△ABC,原三角形記爲△ABC。因此,如果有:

A=A,B=B,C=C,

那麼△ABC與△ABC是相似的.。以此來加強兩個三角形相似定義的認識。

2.關於用相似符號∽來表示兩個三角形相似時,考慮與全等三角形的全等符號≌表示相類比引入。全等符號≌可看成由形狀相同的符號∽和大小相等的符號=所合成,而相似形只是形狀相同,所以只用符號∽表示,這樣的講法是格數學符號形象化了。學生會比較容易記住,是否可以,請同行們提意見。必須注意:用相似符號∽表示兩個三角形相似,書寫時應把對應頂點寫在對應位置上。例如,在兩個相似三角形中,其頂點D與A對應,E與B對應,F和C對應,就應寫成△ABC∽△DEF,而不能任意寫成△ABC∽△FDE。把對應頂點寫在對應位置上的問題,在以後的解題中常常顯示出它的重要性。根據相似三角形約定義可知:

如果兩個三角形相似,那麼它們的對應角相等,對應達成比例。在由相似來判斷它們的對應角及對應邊時,如果其對應項點是按對應位置書寫的,那麼這個判斷就準確而且迅速。如△ABC∽△DEF,則AB、BC、AC就分別與DE、EF、DF相對應,A、B、C就分別與D、E、F相對應。這樣就可避免產生混亂和錯誤。對學生也是一種思維方法的訓練,引導學生考慮問題時要有條理和方法。在判斷相似三角形的對應邊及對應角時,還常用另外一種方法,即:對應角的夾邊是對應邊。對應邊的夾角是對應角。

3.關於相似比的概念的教學,應向學生講清:如果兩個三角形相似,那麼第一個三角形的一邊和第二個三角形的對應邊的比叫做第一個三角形和第二個三角形的相似比(或相似係數),這裏,必須注意的是順序問題和對應問題。例如:△ABC∽△DEF,那麼是△ABC與△DEF的相似比,而是指△DEF與△ABC的相似比,而這兩相似比互爲倒數。由此可說明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當相似比等於l時約特殊情況。

4.在教學預備定理前,可先複習上節課學習的P215頁例6的結論[平行於三角形的一邊,並且和其他兩邊相交的直線,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邊與原三角形三邊對應成比例。]對命題的引出,可以先畫出一個三角形,然後作出平行於其中一邊,並且和其他兩邊相交的直線,使學生直觀地得到:所截得的三角形與原三角形相似,從而引出命題平行於三角形一邊的直線和其他兩邊(或兩邊的延長線)相交,所構成的三角形與原三角形相似。即如圖,若DE∥BC,則△ADE∽△ABC,然後分析命脈題的結論是要證明兩個三角形相似。可以問學生:

當沒有判定兩個三角形相似約定理的情況下,應考慮利用什麼方法來證明相似?如獲至寶果用定義來證,應從哪幾個方面來證?然後按教材內容給出證明。強調指出每個比的前項是同一個三角形的三邊,而比的後項爲另一個三角形的三邊,位置不能寫錯。

因此我們可得(預備)定理:

定理平行於三角形一邊的直線和其他兩邊(或兩邊的延長線)相交,所構成的三角形與原三角形相似。

以教材的內容爲出發點,啓動學生自發學習,引導學生探究思維,以達知識目標。爲了鞏固本節保所學的知識,安排課本P224頁練習1、2做爲課堂練習,之後進行提問與調板,瞭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

最後小結本節課的知識要點及注意點。小結之後佈置作業和預習。

數學說課稿初中 篇3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

北師版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對稱、平移和旋轉》中的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對稱是一種最基本的圖形變換,對於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同時對稱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教材結合欣賞民間藝術的剪紙圖案,以及服飾、工藝品與建築等圖案,讓學生感知現實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軸對稱現象,讓學生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徵,爲今後進一步學習對稱圖形做準備。

3.教學目標:

(1)瞭解生活中的對稱現象,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徵,能正確識別軸對稱圖形,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的軸對稱圖形。

(2)透過觀察、猜想、驗證、操作,經歷認識軸對稱圖形的過程,培養學生動手、創新等能力。

(3)在認識、製作和欣賞軸對稱圖形的過程中,感受物體或圖形的對稱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4.教學重點:

認識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

5.教學難點:

製作軸對稱圖形。

二、說教法

根據本節教材內容和編排的特點,爲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以學生的發展爲本,採用了以探究發現法爲主,直觀演示法、設疑誘導法爲輔的教學方法。教學中,精心設計帶有啓發性和思考性的問題,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慾望,逐步推導歸納出結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說學法

爲了落實新課標的理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體現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爲了讓學生充分體驗到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安排了玩一玩、折一折、剪一剪、畫一畫等一系列有趣的實踐活動,爲學生提供了充足的學習素材,創設了較寬鬆的學習空間,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一)玩對稱,激趣引入

課始,老師一句:給你一張紙,你會怎麼玩?一個玩字就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了,接着老師的撕紙表演,作品小衣服的亮相,更是把學生的興趣推到了極致!你會象老師這樣玩嗎?話音剛落,孩子們就迫不及待地開始了摺紙和撕紙。靈巧的小手把一張張白紙變成了一個個美麗的圖形,爭先恐後地將作品貼到黑板上。這樣的新課匯入,抓住了孩子們好動愛玩的年齡特點,透過撕紙這一操作活動,讓學生目之所及,手之所觸,都是美麗的軸對稱圖形,從直觀上引發出對稱之美,課堂教學隨之直奔學習主題。

(二)識對稱,體悟特徵

1.找特徵,初識軸對稱圖形(作品)

結合學生的撕紙作品,師一句:這些圖形有相同的地方嗎?找準了學生的認知起點,學生透過觀察、比較,很快就發現了其中的奧祕:這些圖形左右兩邊形狀相同,對摺後會完全重合。在此基礎上我巧妙地引入軸對稱圖形這一概念,接着從軸字出發,引導學生認識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2.驗特徵,再識軸對稱圖形(圖片)

出示圖片,它們是軸對稱圖形嗎?你有什麼辦法來驗證?抓住了學生好勝的特點,學生很快就想到用對摺的辦法驗證了自己的說法;這一環節加深了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

3.辨特徵,找出真假軸對稱圖形(課件)

賞心悅目的練習面畫,增強了學生思考的主動性;練習的層次性,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內化。

(三)做對稱,深化體驗

1.猜一猜:(出示軸對稱圖形的一半)這是什麼?(學生充滿自信地猜測着,猜到最後一個,開啟後居然不是同學們異口同聲猜出的花瓶。)在學生的驚訝中,老師趁勢啓發學生:想一想,花瓶的另一半形狀和大小會是怎樣呢?你能想辦法剪出這隻完整的花瓶嗎?

2.剪一剪:小組合作完成花瓶圖,全班交流時着重引導學生說一說製作的方法,並給予激勵性評價。

3.畫一畫:你想自己做一個軸對稱圖形嗎?全班交流時鼓勵學生說出他們畫圖形的竅門。

此環節的設計,旨在讓學生帶着知識走進實踐,不着痕跡地得出了製作軸對稱圖形的方法,主張透過實踐使學生學會運用知識,發展思維。

(四)賞對稱,提升認識

由軸對稱圖形,進而拓展到現實生活中的軸對稱現象。引導學生透過賞析,感受大自然的美妙與神奇,並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視野,受到美的薰陶,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數學說課稿初中 篇4

【教材分析】

《代數式》是浙教版七上實驗教材第四章第二節課程。本節是在完成了實數數集的擴充,瞭解了字母表示數後,進一步學習代數式及列代數式。從數到式是學生認識上 “質”的飛躍,是研究方程、不等式、函數等數學知識的基礎,可以說本節是“代數”之始。同時,本節課所滲透的特殊到一般的辨證思想和數學建模的思想方法,對學生今後的數學學習和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學生情況分析】

在本節內容學習之前,學生已具有了如下的“現有發展區”。但對初一新生來說,從“數”到“式”這種認識上的飛躍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對用字母表示數的理解還不深刻,尤其是數學的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還較弱,所以用代數式表示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會感到難於理解。

【教學目標】

根據學習任務分析和學生認知特點,我從三方面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的“瞭解”、“運用”與“發展”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原有的認知、能力水平來確定的。

過程、方法目標和情感、態度目標是根據本節教材的獨特性、抽象性,突出“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而確定的,以使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代數式的概念及用代數式表示常用的數量關係。

教學難點:用代數式表示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

【教法學法】

根據以上分析,爲了充分發揮學生“現有發展區”的積極作用,幫助學生解決“最近發展區”的認知矛盾,促成“最近發展區”向“目標發展區”轉化,依據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和波利亞的問題解決理論,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方法爲以問題解決爲主的情境教學法,融入地方文化、參觀情景、導遊角色、問題解決等元素,讓學生體會數學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一般規律;並附以實物和多媒體教學,創設有趣、直觀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習興趣,烘托重點。

在學法上引導學生採用“融、驗、探、合”四字學習法,即融入情景,在情景中快樂學習;體驗過程,在過程中建構知識;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培養品質;合作交流,在交流中獲取經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變“學會”爲“會學”。

數學說課稿初中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是初中幾何第二冊第三章《三角形(二)》的第一課時,是全等三角形的續篇。等腰三角形是最常見的圖形,由於它具有一些特殊性質,因而在生活中被廣泛應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特別是它的兩個底角相等的性質,可以實現一個三角形中邊相等與角相等之間的轉化,也是今後論證兩角相等的重要依據之一。等腰三角形沿底邊上的高對摺完全重合是今後論證兩條線段相等及線段垂直的重要依據。同時透過這節課的學習還可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動口、合作交流等能力,加強學生對直覺、猜想、演繹、類比、歸納、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的領會掌握,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與創新精神。

2、教材重組:《數學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爲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所以我製作了學生非常熟悉與感興趣的電視轉播塔、房屋人字架等課件,讓學生觀察尋找出其熟悉的幾何圖形,然後動手作出這個圖形,並裁下來,動手摺疊,發現規律。如此把教材內容還原成生動活潑的思維創造活動,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3、學習目標:根據《數學新課程標準》對學生在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以及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要求,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確定爲:

知識目標:瞭解等腰三角形與等邊三角形有關概念,探索並掌握等腰三角形與等邊三角形性質,能應用性質進行計算與解決生產、生活中的有關問題。 能力目標:能結合具體情境發現並提出問題,逐步具有觀察、猜想、推理、歸納與合作學習能力。

情感目標:透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求的熱情與積極參與的意識;透過合作交流,培養學生團結協作、樂於助人的品質。

4、教學重、難點:

重點:等腰三角形性質的探索及其應用。

難點:等腰三角形性質的探索及證明。

5、突破難點策略:透過創設具有啓發性的、學生感興趣的、有助自主學習與探索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活動豐富、思維積極的狀態中進行探究學習,組織好合作學習,並對合作過程進行引導,使學生朝着有利於知識建構的方向發展。

二、說學情

剛進入初二的學生觀察、操作、猜想能力較強,但演繹推理、歸納、運用數學意識的思想比較薄弱,思維的廣闊性、敏捷性、結密性、靈活性比較欠缺,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能力也需要在課堂教學中進一步加強與引導。

三、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進行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爲了順利達到這一目標,引導學生探索性學習,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我根據教材特點與學生實際,採用了以觀察法、發現法、實驗操作法、探究法爲主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四、說學法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因此,透過本節教學,我將對學生進行以下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注重多感官參與,多種心智能力投入,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索狀態。

2、向學生滲透探究、發現的學習方法,培養他們在合作中國共產黨同探索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五、說教學模式

本節課設計的指導思想是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及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運用與拓展"的基本模式,在此模式指導下,本節課我將採用"創設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導評價——實踐應用——反思歸納"的教學模式,力求着眼於學生探究能力與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與合作精神。

六、說教學程序與設想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教師應發揚教學民主,成爲學生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據此本節課我分以下環節組織教學。

(一)創設情境,觀察聯想。

1、多媒體展示電視轉播臺、房屋人字架,讓學生觀察找出其中的幾何圖形?(等腰三角形、四邊形、梯形)

2、兩幅圖中都有哪種幾何圖形?(等腰三角形)

從學生身邊的生活與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聯想,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並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與願望。

(二)動手操作,揭示課題。

3、什麼是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它們有何關係?

4、請學生動手作等腰三角形ABC,使AB=AC.裁下這個三角形,再動手摺疊,當兩腰重合時,找出發現哪些結論。

5、小組交流發現的結論。(兩底重合,摺痕是頂角角平分線,底邊上的高,底邊上的中線。 )

6、小組代表用語言表達得出的結論。

7、多媒體演示摺疊過程,再現歸納得出的結論。

8、揭示、板書課題:等腰三角形性質。 讓學生溫習、重現已學相關知識,爲學習新知識做鋪墊。

波利亞曾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新課程標準》要求透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所以我在這裏力圖透過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口交流表達,使學生充分感知等腰三角形性質。

(三)獨立思考,探究新知。

9、對於觀察得出的結論是否能進行論證,請學生動手試一試。

放手讓學生決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鼓勵學生選用不同的方法,把期望帶給學生,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現自己的潛能,使學生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有效的學習策略。

(四)合作探究,交流創新。

10、當部分同學找到了問題的突破口,而少數找不到思路的同學也充分感知了困難,嘗試了困難後,及時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與交流,並作爲合作者參與到學生的交流中。

組織學生探索、交流,有利於開闊學生的視野,形成一個既有獨立思考,又有互相合作,廣泛交流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合作精神。

(五)引導評價,形成規律。

11、小組合作交流後,請各小組一名代表上臺講解(給學困生提供上臺機會,讓他們嘗試成功的喜悅)共有三種輔助方法:作∠A的角平分線AD、作 AD⊥BC、作BC邊上的中線AD.透過師生、生生的相互補充評價,將探究活動引向深入,強化學生的創新思維訓練。

12、等邊三角形是特殊等腰三角形,它又具有哪些性質呢?

學生探索能得出:①每個角都相等,且都是60°,②每邊上的高、中線、角平分線互相重合。

運用知識遷移在新知識的基礎上探索新的未知,把學生的探究興趣進一步推向高潮,激勵學生要敢於迎接挑戰,不斷追求,鍛鍊意志。

13、閱讀課本:等腰三角形性質(一)(注意:等邊對等角、三線合一的幾何語言表達)。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與準確的幾何語言表達能力。

(六)實踐應用,鞏固提高。

例:已知房屋的頂角∠ABC=100°,過屋頂的立柱AD⊥BC,屋椽AB=AC,根據圖中條件,你能求出哪些角的度數。

把例題改編成開放題,爲學生再一次創設探究情境,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與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 達標練習(搶答) ①填空。設計基礎練習,體現素質教育的全員性,透過搶答訓練,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慾望。

②△ABC中,AB=AC,D爲BC上一點,DE⊥AB,FD⊥BC交AC於F點,∠A=56°,求∠ EDF的度數 透過能力訓練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③應用:某廠車間的人字屋架爲等腰三角形,跨度AB=12米,爲使屋架更加牢固,需安裝中柱CD,你能幫工人師傅確定中柱的位置嗎?說明選用的工具與原理。 進一步體現數學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與應用能力。

(七)反思歸納,形成結構。

1、引導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小結:

①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穫?(知識、方法、技能),你認爲重點是什麼?

②所學知識能解決哪些實際問題?

③本節課所運用的學習方法對你今後學習有什麼啓示?

2、佈置作業:(分層佈置)

數學說課稿初中 篇6

各位評委:

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分式的乘除法(第1課時)》,所選用是人教版的教材。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爲什麼這樣教爲思路,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等五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 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是八年級數學第十六章第二節第一課時的內容,是初中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一方面,這是在學習了分式基本性質、分式的約分和因式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分式的乘除法;另一方面,又爲學習分式加減法和分式方程等知識奠定了基礎。因此,本節課在整個的初中數學的學習中起着承上啓下的過渡作用。

(二)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課內容特點,考慮到年級班級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及對教材的地位與作用的分析,我制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理解並掌握分式的乘除法法則,能進行簡單的分式乘除法運算,能解決一些與分式乘除有關的實際問題。

2.技能目標:經歷從分數的乘除法運算到分式的乘除法運算的過程,培養班級學生類比的探究能力,加深對從特殊到一般數學的思想認識。

3.情感目標:教學中讓班級學生在主動探究,合作交流中滲透類比轉化的思想,使班級學生在學知識的同時感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

(三)教學重難點

本着課程標準,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運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則進行運算。

教學難點:分子、分母爲多項式的分式乘除運算。

下面,爲了講清重點難點,使班級學生能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說學情

1.班級學生已經學習分式基本性質、分式的約分和因式分解,透過與分數的乘除法類比,促進知識的正遷移。

2.八年級的班級學生接受能力、思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有很大變化和提高,自學能力較強,透過類比學習加快知識的學習。

三、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

教學方式的改變是新課標改革的目標,新課標要求把過去單純的老師講,班級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變爲師生互動式教學。師生互動式教學以教學大綱爲依據,滲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師主導、班級學生爲主體的原則,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班級學生的年齡特徵,本節課我採用啓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爲主線,倡導班級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以師生互動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突破難點:分式的乘除法運算,在例題的引導分析時,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本課教學難點:分子、分母爲多項式的分式乘除運算。讓班級學生在練習題中鞏固難點,從真正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自我建構。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直觀呈現教學素材,從而更好地激發班級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二)說學法

從認知狀況來說,班級學生在此之前對分數乘除法運算比較熟悉,加上對本章第一節分式及其性質學習,抓住初中生具有豐富的想象能力和活躍的思維能力,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這些心理特徵,因此,我認爲本節課適合採用班級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數學學習方式。一方面運用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引入,激發班級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由於分式的乘除法法則與分數的乘除法法則類似,以類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乘除法則,易於班級學生理解、接受,讓班級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加深理解分式的乘除運算,充分發揮班級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但讓班級學生"學會"還要讓班級學生"會學"

四、說教學過程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班級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和班級學生間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爲有序、有效地進行教學,接下來,我再具體談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安排:

(一)提出問題,引入課題

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樣,好的引入能激發班級學生興趣和求知慾。因此我用實際出發提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問題1求容積的高是 ,(引出分式乘法的學習需要)。

問題2求大拖拉機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機的工作效率的倍,(引出分式除法的學習需要)。

從實際出發,引出分式的乘除的實在存在意義,讓班級學生感知學習分式的乘法和除法的實際需要,從而激發班級學生興趣和求知慾。

(二)類比聯想,探究新知

從班級學生熟悉的分數的乘除法出發,引發班級學生的學習興趣。(1) (2)

解後總結概括:(1)式是什麼運算?依據是什麼?(2)式又是什麼運算?依據是什麼?能說出具體內容嗎?(如果有困難教師應給於引導)

(班級學生應該能說出依據的是:分數的乘法和除法法則)教師加以肯定,並指出與分數的乘除法法則類似,引導班級學生類比分數的乘除法則,猜想出分式的乘除法則。

【分式的乘除法法則 】

乘法法則: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積作爲積的分子,分母的積作爲積的分母。

除法法則:分式除以分式, 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顛倒位置後,與被除式相乘。

用式子表示爲:

設計意圖:由於分式的乘除法法則與分數的乘除法法則類似,故以類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乘除法則,易於班級學生理解、接受,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新理念。

(三)例題分析,應用新知

師生活動:教師參與並指導,班級學生獨立思考,並嘗試完成例題。

P11的例1,在例題分析過程中,爲了突出重點,應多次回顧分式的乘除法法則,使班級學生耳熟能詳。P11例2是分子、分母爲多單項式的分式乘除法則的運用,爲了突破本節課的難點我採取板演的形式,和班級學生一起詳細分析,提醒班級學生關注易錯易漏的環節,學會解題的方法。

(四)練習鞏固,培養能力

P13練習第2題的(1)(3)(4)與第3題的(2)

師生活動:教師 出示問題,班級學生獨立思考解答,並讓班級學生板演或投影展示班級學生的解題過程。

透過這一環節,主要是爲了透過課堂跟蹤反饋,達到鞏固提高的目的,進一步熟練解題的思路,也遵循了鞏固與發展相結合的原則。讓班級學生板演,一是爲了暴露問題,二是爲了規範解題格式和結果。

(五)課堂小結,回扣目標

引導班級學生自主進行課堂小結:

1.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

2.在知識應用過程中需要注意什麼?

3.你有什麼收穫呢?

師生活動:班級學生反思,提出疑問,集體交流。

設計意圖:學習結果讓班級學生作爲反饋,讓他們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在交流中與全班同學分享,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記憶。

(六)佈置作業

教科書習題6.2 第1、2(必做) 練習冊P (選做),我設計了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一個反饋,選做題是對本節課知識的一個延伸。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鞏固提高。

五、說板書設計

在本節課中我將採用提綱式的板書設計,因爲提綱式-條理清楚、從屬關係分明,給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於班級學生對教材內容和知識體系的理解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