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手抄報>

清明傳統文化的手抄報

學問君 人氣:1.74W

手抄報是報紙形式的一種文章內容,相當於小型黑板報,但是又區分黑板報,其特點是易製作、輕便。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是清明傳統文化的手抄報,希望對您有幫助。

清明傳統文化的手抄報

  清明傳統文化的手抄報1

  清明傳統文化的手抄報2

清明傳統文化的手抄報1

三月的清明,江南總是在紛飛的雨裏,草在枯黃裏露出淺淺的綠意,更讓人覺得這個時節的委頓。野外祭祖的人們,用刀斷去墳頭枯萎的草木,擺上幾碟粗陋或者精緻的祭品,放一掛或長或短的鞭炮,看着鞭炮的煙塵飛入四野的雨霧中,心緒便也就淒涼如這曠野裏漫漫的風。

還是去年清明的前夕,偶然的緣故,回到家中,路上卻遇見我七十多歲的叔公,他對我說道:“你回來的正好,就是清明瞭,隨我掛青去吧!”

過得兩天,就到了清明。那天稀稀落落的下着雨,我們便在漫着雨氣的山林裏不停的走着,尋找着祖輩的安息之所,清整着他們的墳塋,在墳前擺上一碟碟的祭品,用就近砍下的細竹竿穿上一張張的紙錢插在墳頭,再放上一掛鞭炮,默默的鞠躬和禱告。我跟着他很謹慎小心的做着這些事情,偶爾動作大了一點他就會提醒我——“他們在看着我們呢!”

就這樣,我一邊很仔細的忙活這些事情,一邊聽他說祖輩們生前的那些故事,所有的事情做完後,我便引燃鞭炮的火線,看着那噝噝作響的火星極爲迅速的遊走,然後是轟然的爆響,山谷裏空洞的迴音和遠方鞭炮聲一起在這瀰漫的雲煙裏來回波盪。我的記憶,卻在這些聲音裏風一般的穿行着時光,回到往昔的歲月裏去。

我不由想起我的爺爺來。我最後一次看見他,是在他的牀上,幾個年老的阿婆,幫他擦洗着身體—一他躺在他那張睡了一輩子的牀上,再也沒有起來。

時至今日,我的記憶,仍然在靜默的時候,或者是午夜的夢裏,無數次的穿過幽暗的.時間的長廊,回到那個夜晚。我似乎仍然坐在那門檻上,抓着一個堂姐的手,看着那幾個阿婆忙碌着,而他微微仰着頭,舒展着身體躺在那裏。那時或許有風,或許沒有,屋內的燈似乎卻是緩緩搖擺着的,淡黃的燈光柔和的瀉下來,照在他裸裎的軀體上。那一刻的他,在我的印象裏,比任何時候都要寧靜安詳。我無數次的去回想那天自己的感受,一個七、八歲的孩子不知道什麼叫做悲傷,只是茫然的看着,心中一點的驚慌,也是因爲看見別人的哭泣。而以後的歲月裏,當我懂得越來越多時,每當想起那些過往的事情,想起那些死去的親人,心中便涌起一種難言的情緒來。

那次回來的途中,叔公不時的回過頭去看看,然後對我說,“要記得他們在哪裏啊,以後我們不在了,你們就得自己來找了!”我想起我們經過的那累累的墳塋,其中有一些上面已經滿是老鼠洞和狐坑,甚至都塌陷了下去,那些,應該都是無主的荒墳罷。可是,如果一代代的往上追溯,那麼多我們沒有拜祭過的祖輩,他們,現在又在哪裏呢?

也許,所有的記憶,總是要被淡忘的,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記得更久一些。

清明傳統文化的手抄報2

插柳,作爲清明節重要的文化符號,歷經唐宋元明清,似乎一直沒再衰微。這與寒食習俗截然相反。

在南宋的京城,清明時節,屋檐插柳已蔚然成風。

當時,家家都到西湖邊上折柳,甚至把湖邊柳樹都糟蹋得不成樣子了。故有詩人感嘆:“莫把青青都折盡,明朝更有出城人。”

柳樹屬於楊柳科,泛指其中柳屬、鑽天柳屬的500多種植物。柳樹也有性別,可分爲“柳男”與“柳女”;柳花花序由若干朵小花組成,被稱爲|荑花序。

柔荑,在古時常被比作女子的手,贊其溫軟、細滑。《詩經碩人》中描述道:“手如柔荑,膚如凝脂……美目盼兮!”

借柔荑喻柳樹之花,可見古人對柳之愛。

每一朵柔荑小花發育成熟後,花內的小蒴果逐漸裂開,帶着種子的白色柳絮,便漫天起舞。

柳是我國的原生樹種,另外,它也是我國被記述的人工栽培最早的植物之一,甲骨文中就已有“柳”字。

古人爲什麼選擇清明時節折柳枝插於門上呢?後人對此解釋不一,分歧頗多。

蕭放博士有自己的見解。他以爲,古人選擇柳枝避邪,主要因爲柳樹是春季應時佳木,得春氣之先。在四野一片蒼茫之際,柳樹最先吐出新綠。所以楊柳常常被用來作爲春天的標誌。

而另一種說法似乎更具說服力,也頗有實用意義。據載,有的地方在清明時插柳條於屋檐,是用來預報天氣。而這樣的說法正契合了古諺“柳條青,雨;柳條幹,晴了天”之說。

更有意思的是,柳葉也不輸給柳條。夏秋時節,柳葉會在陰雨天前變白,客串一把“天氣預報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