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手抄報>

有關於重陽節手抄報

學問君 人氣:1.88W

漢代以後重陽節不僅在現實世界中豐富了人民的世俗生活,而且逐漸發展成爲一種文化符號。世人創造了大量有關重陽節的故事、傳說和詩歌,這既豐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也爲中華民族精神的培育和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關於重陽節手抄報

重陽節傳說。自重陽節出現以後,大量的民間傳說依附在重陽節這個載體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東漢汝南(今河南上蔡)桓景九月九日帶領百姓登高避邪並劍刺瘟魔的故事。南朝梁人吳均《續齊諧記》書中說:“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厄,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絳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後來民間在這個故事的基礎上演繹出“桓景學道斬瘟魔” 的民間傳說。因爲這個故事流傳很廣,所以後世許多人將其看作是重陽節的起源。但從發生學來看,民間傳說無疑晚於民俗現象本身,因此這種起源說無疑是不正確的。此外,由於所處節令和時日比較特殊,重陽日也爲道教和其他民間信仰所重視,逐漸被衍化爲一些重要人物的紀念日,如道教認爲九月九日是太上老君的.生日和張天師的忌日,民間也相傳軒轅黃帝和媽祖也都是在九月九日升仙永生的,因此許多地方流行着各種重陽祭奠的主題活動,但其內容和重陽節沒有太實質上的聯繫。

重陽典故和佳話。典故和佳話是指詩文中經常出現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重陽典故和佳話中最有名的是“孟嘉落帽”和“滕王閣重陽盛會”。“孟嘉落帽”說的是晉朝永和年間,陶淵明外祖父孟嘉在徵西大將軍桓溫幕下任職。一年重陽節,桓溫召集幕僚遊覽龍山並在山上宴飲,由於孟嘉酒醉併爲山中景緻所吸引,竟然不知頭上的帽子被風吹落。由於古人視帽子爲頭顱,孟嘉落帽驚動了所有賓客。爲了大家高興,桓溫示意大家不要告訴孟嘉,並趁孟嘉去廁所的時候,讓人把他的帽子拾起,並讓在座的著名文人孫勝寫文章嘲諷孟嘉。不過孟嘉人醉心不醉,回來後提筆寫了一篇文章回敬孫勝,結果在座的人紛紛叫好。此事經陶淵明記載在《晉故徵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後,從此傳爲美談,“孟嘉落帽”遂成爲歷代文人重陽登高最喜用的典故之一。如李白《九日》詩:“落帽醉山月,空歌懷友生”;辛棄疾《念奴嬌·重九席上》詞:“龍山何在?記當年高會,重陽佳節,誰與老兵共一笑?落帽參軍華髮”。而“滕王閣重陽盛會”更是文壇一段佳話,說的是唐上元二年(675年)九月九日洪州滕王閣重修落成,洪州閻都督在此大宴賓客,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在去交趾(今越南河內)省父的途中,趕上了這場盛會並忝列末席。席間閻都督提議大家爲高會和滕王閣題辭,以助酒興。當地文人墨客知道閻都督的用意是擬由其婿撰寫閣序,因此紛紛推託。結果不知內情的王勃欣然受命,這使得閻都督非常不高興並怒起更衣,同時囑人及時稟報。當有人報知王勃寫到“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閻都督按耐不住、脫口而出:“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遂起身把王勃迎爲貴賓,王勃也因《滕王閣序》和《滕王閣詩》既成就了自己的功名,也成就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佳話。

重陽文學和藝術。重陽節還出現在大量的文學作品中,成爲歷代文人墨客藉以抒懷的重要對象。重陽詩詞從漢代就有,到了唐宋達到高潮。據統計,在先秦漢魏南北朝中有九日重陽詩25首,唐代節日詩中重陽詩最多,有360多首,排在第一位。陶淵明、王維、杜牧、李白、杜甫、孟浩然、王勃、盧照鄰、王安石、蘇軾、李清照、關漢卿等都創作了大量的重陽詩(詞、曲),極大地豐富了我國文學藝術寶庫。其中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爲人們千古傳唱。而毛澤東的《採桑子·重陽》(“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一改自古重陽詩詞多淒涼寂寞之慨的傳統,以一種與天競老的浪漫主義精神,開創了重陽詩意的新境界。除了精英之作(包括小說戲劇、書法、畫作)之外,民間也有大量關於重陽節的歌謠、民諺、楹聯、雕刻、年畫等藝術形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