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實習報告>

生態實習報告範文彙編九篇

學問君 人氣:1.97W

在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報告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報告中涉及到專業性術語要解釋清楚。那麼什麼樣的報告纔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態實習報告9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態實習報告範文彙編九篇

生態實習報告 篇1

實習路線:逸夫二樓-燕南園-北大西門-蔚秀園-承澤園-海淀公園-六郎莊-北京城市綠化隔離帶-京密引水渠-頤和園南如意門-昆明湖南岸-頤和園北岸-頤和園東宮門-萬壽山北坡主要內容:

一。 關於尊重自然:就實習路途中所遇到的植被情況進行分析

二。 關於改造:就京密引水渠和海淀公園改造後羣衆的反響進行分析

三。 關於管理:就燕南園、蔚秀園頤和園的管理進行分析

四。 關於調查方法和問題:總結

XX年4月6日,李迪華老師帶領我們選修城市生態學課程的同學,進行了本學期第一次教學實習。本次實習首先在學校內進行觀察,然後從東門出發,經蔚秀園、海淀公園、六郎莊到達頤和園。途中,我們不僅見到了北大附近密集的居民區這些典型的城市元素,而且也經過了四環綠化隔離帶等自然氛圍濃厚的地區,這樣,我們既可以親身體驗城市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差異與協調的共存,又可以透過採訪來了解城市中生活的居民對周圍生態環境的看法。另外,本次實習途經很多近些年發生巨大改變的地區,根據老師的講解和我們對周圍居民的採訪以及親自觀察,加以對比思考,我們也更容易發現目前城市生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城市居民更喜歡什麼樣的居住環境、周邊環境。我想這些對將來從事規劃師職業的我們來說,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在行進過程當中,有許多平時經常見到的事物,在實習這種特殊的情況下,卻突然間引起了我的很多感想,下面,就按照行進路線談一下本次實習中我的感想。

一。 關於尊重自然

首先,是圖書館東北角的那片三角狀草坪,雖然面積並不大,但是依地形自然而成的不太規則的形狀——類三角形——卻使它讓我心頭一震。在人工草坪剛剛興起時,偶爾見到一、二塊整齊的綠茵,還覺得有點賞心悅目,畢竟,少見的規則形狀讓人看了有一定的興奮感。然而,當所有的設計師都企圖用這種簡單的方式博取人們的這種興奮感、而使這種綠茵“雨後春筍”般的建設起來時,人們的這種興奮感卻被單調感和厭煩感所替代。(圖)類三角形草坪(a)的確,現在的綠地,基本都是刻意追求的正方形、圓形或者非常規則的多邊形,我很難想到除了單調以外的詞語來加以形容,於是我不禁想問:真的只有規則這一種選擇麼?不可否認,整齊的綠地讓現代化的城市更添亮彩,規則的形狀讓城市更有秩序,鍾愛這種綠地的人也有一定數量,因此,在市中心,特別是在繁華的商業區、政府機構的所在地,建設幾個整齊的草坪能夠把城市景觀點綴得更好。但是,一旦這一理念不加控制,使所有的草坪都變成了這樣一個形狀,上面所說的單調就來了。另外,現代社會緊張的生活節奏下人們繃緊的神經也需要大自然來調節,處處受到約束的思想也會渴望自由和靈活,然而“規則”在這種情況下是完全起不到作用的。所以,我覺得,在普通的地區,特別是以生活爲主要活動的居民區,並不需要把大量的草坪“格式化”,只要把空閒出來的土地加以規劃,種上草籽,由居民自覺維護就可以了,這樣才能讓自然化最大程度的接近人類。

生態實習報告 篇2

實習報告是指各種人員實習期間需要撰寫的對實習期間的工作學習經歷進行描述的文字。

實習概況

由於人口的快速增長與人類活動干擾對環境與資源造成極大的壓力,人類迫切需要掌握生態學理論來調整人自然、資源以及環境的關係,協調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係,促進可持續發展。環境生態學正是隨着全球行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和人類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及尋求調節人類與環境之間協調發展的途徑而產生的。

透過一學期的《環境生態學》學習,我們已初步掌握了環境生態學的一些理論知識,對環境生態學的研究內容、發展趨勢和方法也有了一定的認識。爲加我們的實踐認識,老師精心組織安排了這次教學實習,我們也最終在實習老師的指導下順利完成了此次教學實習的安排與目的。

我們在實習指導老師的帶領下早上八點乘坐學校班車,從學校出發經過兩個小時到達目的地——青島xx國家森林公園,在實習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順利完成了此次教學實習的安排與目的,於下午四點多返回學校。這次實習中我們學到了很多的東西,受益匪淺。

實習內容

1、xx國家森林公園概況

xx脈系巍然而深秀,融奇、險、清、幽於一身,有望夫山,石老山,大庵山,釜臺筒,大黑澗,紮營山等四十座大小山峯環列周圍,小xx羣峯迭翠,怪石嶙峋,常年雲霧繚繞,瞬息萬變,忽隱忽現,或濃或淡,勝似夢境之迷離,素有“東嶗西珠,雙珠嵌雲”之說。小xx地處海濱,景物獨特,層巒疊嶂,奇峯陡峭,曾被前人列爲膠州八景中的第一勝景。

2、森林生態系統的作用和功能

森林在人類的生存,生活與生產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有強大的生態功能,主要表現在:

(1)森林具有維持生物多樣性的作用:森林生態系統是地球上最複雜的生態系統,是自然界最完善的物種基因庫。多種多樣的森林生態系統爲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森林中蘊藏的豐富動植物資源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使人類寶貴的財富。

(2)森林生態系統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能承接雨水,減少落地降水量,使地表徑流變爲地下徑流,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3)森林生態系統具有調節氣候的作用:森林的蒸騰作用對調節自然界的水分循環和改善氣候有重要作用。透過植物的蒸騰作用,是森林上空的水蒸氣含量大,並且蒸騰還可以吸收熱量,使空氣溼潤,氣溫較低,容易形成降雨,增加地域性的降水量。

(4)森林生態系統具有淨化空氣、防止污染的作用:森林透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維持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平衡,並且森林對眼成與粉塵有明顯的過濾、組織和吸附作用,淨化了空氣;透過對大氣中某些有害氣體的不同程度的吸收作用可以防止污染

(5)森林生態系統具有防風固沙、保護農田的作用:其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功能可爲農業生產提供生態屏障,在防護林和林帶保護下的農田,風災、旱澇災還可以得到防止或減輕。

(6)除此之外,森林還可利用其固定的太陽能源源不斷地提供給人類木材產品和林副產品。木材產品主要包括原木、鋸材、紙漿材、人造板材等;林副產品主要包括森林植物的葉、花、果、莖、樹皮、樹脂、樹膠、樹液等與經濟林、以及森林動物與微生物提供的各種產品。

3、森林生態系統對周圍環境的影響的作用規律

森林是自然界多種環境中的一種類型,而森林不是單獨的存在於自然界中的,它同樣與周圍的環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兩者會構成相互平衡的統一整體。它們之間的作用規律有:

(1)林透過自身的生態功能與作用可以起到淨化與維持環境質量的作用,比如防止污染、淨化空氣等的作用。

(2)森林透過涵養水源的作用可以影響局部的氣候條件,從而影響周圍境的氣候狀況,使乾燥的氣候變得溼潤,更有利於自身植被的生長。

(3)森林有時還影響環境的水文狀況,降雨量等。

(4)森林對環境的影響無處不在,反過來,環境對森林的影響也不能忽視。環境的氣候狀況會影響森林植被的生長,決定植被覆蓋率,植被的狀況決定着森林的很多作用與功能,對森林生態系統的發展起重要作用。

(5)環境中的生物可能進入森林生態系統,對森林中原有的物種的生存構成威脅,從而影響原有物種的生存,改變森林生態系統的物種結構。

(6)人類的作用對環境的破壞,使環境惡化,進而限制了森林生態系統的發展。

4、生態環境調查研究方法

主要的調查方法有:

(1)收集現有資料。從農、林、牧、副、漁業資源管理部門、專業研究機構收集生態和資源方面的資料,包括生物物種清單和動物羣落,植物區系及土壤類型地圖等形式的資料。

(2)收集各級政府主管部門有關自然資源、自然保護區、保護規劃及國內國際確認的有特殊意義的棲息地和珍稀物種等資料。珍稀和瀕臨物種保護的規定、環境瀕臨物種等資料,並收集國際有關規定等資料。

(3)現場調查。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需要對環境評價區進行現場調查,取得實際的資料和數據。評價區生態資源、生態系統結構的條查可採用現場勘察和網絡定位採樣分析的傳統自然資源調查方法。

5、xx國家森林公園實習成果

透過實習老師的指導,在我們進行完野外調查後,對小xx所瞭解的概況如下:

(1)平均日照率57%。

(2)地質:小xx所處大地構造位置爲新華夏第二隆起次級構造單元。膠南隆起區東北緣和膠萊凹陷區中南部。岩石以青山組火山類層十分發育,在小xx地區出巖極爲廣泛,岩漿岩以元古代膠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狀花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火山式花崗閃長巖和嶗山式花崗爲主。

(3)土壤:花崗岩和片麻岩風化物爲主的成土母質上發育或形成的棕壤佔的比重量大,所處的地形部位較高,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肥力不高,較爲貧瘠。

(4)植物:由於此次實習時間在十月底已是秋季加上連續幾個月的乾旱使許多山上多數植物特別是低等植物已乾旱枯死不能分辨其類型。小xx山腳至半山有少量土覆蓋,植物多分佈在有土覆蓋的地方。主要植物爲:美國黑皮鬆(系飛機播種所形成的,佔小xx植物面積的絕大部分主要分佈在小xx山腳至半山)、刺槐、榆樹、蘆葦、茅草、野梨樹、野山楂樹等零星分佈其中。山頂岩石上生長着少量低等的植物如苔蘚、卷柏。由於小xx海拔僅724.9米,山腳到山頂氣溫相差不超過6攝氏度因此植被隨海拔的增高變化不明顯。小xx森林植物中多爲人工種植。其樹木均處在幼年期,森林結構簡單而清晰,分爲喬木層(美國黑皮鬆和落葉喬木)、灌木層(藤本植物、鐵線蕨)、草本植物。

實習心得

此次教學實習我們在實習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順利完成了教學實習的安排,達到了實習的目地和要求。爲我們日後從事相關工作提供了一個難得的鍛鍊機會。

透過着此次教學實習,我們不僅鞏固了自己的理論知識,而且極大的鍛鍊了我們的實踐操作能力。走出校園,走進大自然的懷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這次野外實習我們不但欣賞了小xx秀美的自然景色,調查瞭解xx生態系統的類型和垂直變化,而且學習並掌握了環境生態的一些調查研究方法,提高了我們的知識應用與實踐能力。在野外實習的過程中,雖然非常的勞累,但看到如此的美麗的自然景色,實習後的成果心裏還是非常愉悅。這次教學實習讓我們受益匪淺。

但同時在調查過程中我們也發現xx旅遊開發一些不合理現象,存在着不少問題。例如北部的大澤山,南部的小xx、大xx、鐵橛山, ,由於長期墾殖,過度放牧及人類經濟活動綜合影響,水土流失嚴重,土壤乾旱貧瘠,岩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壞殆盡,只有赤松、櫟類稀疏分佈,河流及山溝兩側有零星楓楊、毛白楊等等。因此如何充分利用xx天然的資源優勢,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大豐收是開發者應慎重考慮的。

目前xx的旅遊開發剛剛拉開了序幕,我們相信開發者會充分合理利用xx的天然自然資源和人類的智慧,讓xx國家森林公園煥發出新的樂章,實現經濟、社會、生態三方面和諧發展,造福人類。

生態實習報告 篇3

實習目的:

現代農業一方面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但是在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各種各樣的污染,對土壤、水體、人體健康帶來了嚴重的危害。同時還面臨着不僅是環境資源問題,還有人口增長,資源不足與遭受破壞的綜合作用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就需要使用生態工程的方法,合理規劃結構,調配資源。

實習材料:

捲尺,鉛筆,記錄本等

實習原理:

生態工程是從系統思想出發,按照生態學、經濟學和工程學的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現代管理手段和專業技術經驗組裝起來的,以期獲得較高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現代農業工程系統。

在生態工程的設計中,還必須要考慮地理環境、效率、資源、技術、社會因素等條件。只有把一切考慮當中,才能提前對不利情況做出預測並制定應對措施,以避免實際生產中的損失。

實習步驟:

1.對生態農場進行實地考察,記錄。

2.聽取技術人員的講解,學習生態農場經營者的經驗。

3.產生給自己的想法,發現別人在生產中的不足或可以改進之處。

4.透過調查、對比、論證設計並提出自己的方案。

農業生態工程設計方案—生態農業城鎮化:

1.背景介紹與前景展望

隨着城市化的發展,可耕作土地越來越緊張,在有限的空間裏,最大限度的利用資源是一個不可繞過的課題,或者說是一個解決此類問題的有效思路。

與此同時,在物質基本豐裕的前提下,人們對精神文化的生活的需求不斷提高,枯燥、乏味、一層不變的生活與工作令人厭倦,人們對自然的追求與加強烈。因此,將部分農業生產高效、集約地搬入城鎮,充分利用城鎮閒置空間,無亂從經濟角度還是從提高人們生活質量角度,都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我並非想要設計一個高度專一的生產模式,而是希望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構建一種更加協調,更加宜於人們生活的模式。當然,在幻想的烏托邦之前,首先要考慮在經濟上採取此類模式集體或個人能否接受。而其中要牽涉的問題,就是我下面要討論的。

2.生態農業城鎮化的風險與利益

2.1.風險及考慮因素

在城鎮中利用節餘空間和人力,其基礎是必須是人們在腦海中建立一個集約、高效的意識。另外,一系列措施的實行不能靠行政力量,不能靠公益號召,如果不能從市場的角度開啟出路,並使之成爲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一切在最初的建設之後將會陷入僵局。

在公共場所,要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避免不文明行爲對作物的破壞,避免人們爲自己利益對作物的破壞。

完善市常農業行爲不可能離開生產資料的供應,種子、肥料、藥劑以及必需的工具,並且參與者可能並不具備專業的知識和技術。在這樣的前提下如果市場不能規範,充斥假冒僞劣商品,將會迅速破壞整個產業,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前期的一系列建設將頃刻被荒廢,一切努力將化爲烏有。所以我在討論其技術和方案之前首先將建議:①產業最初的建設必須公開透明,可以以地方爲單位成立經銷商商會,建立信譽,互相監督。對以次充好、惡性競爭的商家堅決逐出商會。②當產業發展到較進階的階段,生產商要積極樹立品牌,保證信譽。③政府監督商會,媒體也要積極介入監督官商關係。④商家可透過網絡對客戶進行指導與幫助,如果必要應派遣技術人員上門服務,建立融洽的市場關係。⑤壓縮產業鏈,從生產商直接到面向用戶的經銷商之間,儘量壓縮代理商的層次。這樣不僅可以使各單元獲得更多利益,還能壓低產品市價,使消費者更易接受。

2.2利益的預估

2.2.1種植與栽培

①家庭小區栽培

城鎮家庭在冬季有較好的供暖保溫設施,可視爲小型的溫室。一戶空出一平方米的空間,採用立體分層種植,假設爲5層,則可以視爲5m2。一年溫室種菜產值可以達到10k元~15k(1k=1000)元/畝。爲便於計算,可設爲13.34k元,1畝≈667m2,那麼按比例可粗略估算這一戶可在工作之餘額外產出20元。但事實還不止如此。由家庭種植的蔬菜從安全性上起碼可以達到無公害標準,而市場無公害蔬菜價格在普通蔬菜兩倍以上,且僞冒居多。並且除種菜外,還可以選擇高經濟價值的作物,並且可以爲栽培騰出更多空間。另外,如一棟樓,如果做好預備工作,如排水、防蟲,那麼在樓頂栽培也是一個好的方向。這樣算來,一個小區、一個街道、一個城鎮乃至整個城市都這樣做的話,產生的社會效益相當可觀。

②單位企業栽培

不僅可以創造價值,還能優化人們在工作同時的環境,改善心情。在學校、醫院等公益單位利用集體的閒暇時光進行栽培,更是有着積極的意義。

③公共露天種植

如公園,其管理措施可更接近規模化生產。例如在北方種植梨樹、桃樹,不僅有着經濟價值,在花季還提供宜人的景觀。再如公園走廊可以種植能搞攀爬的葡萄、豆角、番茄等,都能達到經濟與景緻的雙贏。

④城市綠化

考慮到城市污染,建議不要種植以取食爲目的的作物,例如在馬路的綠化帶中,可以種植棉花等以非進食爲目的作物。

⑤消費休閒場所栽培

如圖書館、書店、咖啡廳等,這些地方一般環境較爲優越,因而可選擇的餘地就更大,也更能創造價值。可以選擇經濟作物爲主,當然配合環境,也可由不同的搭配。

2.2.2工程學的介入

城鎮中人口密度較大,因而會有大量的排泄廢物,將這些資源加以收集利用,由此發展出的生產鏈會帶來更好的社會效益。這點具體的運作在下一部分“支援技術與操作路線”中會詳細闡述。

3.生態農業城鎮化的支援技術與操作路線

3.1立體栽培技術

立體栽培也叫垂直栽培是立體化的無土栽培,這種栽培是在不影響平面栽培的條件下,透過四周豎立起來的柱形栽培向空間發展,充分利用溫室空間和太陽能,以提高土地利用率3-5培,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2~3倍。

3.1.1立體栽培的類型

①柱狀栽培

栽培柱採用杯狀石棉水泥管、硬質塑料管、陶瓷管或瓦管,在管四周按螺旋位置開孔,並做成耳狀突出,,以便種植作物,栽培容器中裝入基質(張高遠注:基質也可以使用土壤,配備足夠的肥料),重疊在一起形成栽培柱。也可採用專門的無土栽培柱,栽培柱由若干個短的模形管構成,每一個模形管有幾個突出的杯狀物,用以種值作物。

②長袋狀栽培

栽培袋採用直徑15cm、厚0.15mm的聚乙烯筒膜,長度一般爲2m,底端結緊以防基質落下,從上端裝入基質成爲香腸的形狀,上端結紮,然後懸掛在溫室中,袋子的周圍開一些2.5-5cm的孔,用以種植作物。考慮起段設施成本、栽培效果和對溫室大環境的要求等因素,立柱式無土栽培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且投資少、效益高,在我國各地應用較多。下面就以立柱式栽培爲例,介紹其設施結構與管理。

(張高遠注:除此外還可以進行牆體栽培)

3.1.2立柱式無土栽培設施結構

立柱式無土栽培設施由營養液池、平面dft系統、栽培立柱、立柱栽培鉢和立柱栽培的加液回液系統等幾部分組成。

①營養液池容積按667m2的水培面積需要15-20t水的標準設計。具體建造方法同前。

②平面dft系統。

③栽培立柱立柱是用來支撐和固定栽培鉢和滴液盒的載體,立柱使各栽培鉢中穿於一體,通向空中立柱由水泥墩和鐵管兩部分組成。水泥墩的規格爲15cm見方,中間有一直徑30mm,深10cm的圓孔,埋在水培牀的兩邊地下用以固定立柱鐵管,墩距爲90cm。鐵管直徑爲25-30mm,長約2m,材料用薄壁鐵管或硬質塑料管均可,管下端插入水泥墩的孔中。

④栽培鉢栽培鉢是立柱上栽植作物的裝置,形狀爲中空、六瓣體塑料鉢,高20cm,直徑20cm,瓣間距10cm鉢中裝入粒狀岩棉或椰子殼纖維。瓣處定植6株作物,根據溫室的高度將8-9個和滴液盒4部分組成。栽培鉢錯開花瓣位置疊放在立柱上,串成柱形。

⑤加液回液系統立柱栽培的加液系統由水泵加液主管、加液支管。加液主管爲φ40~50mm硬質滴液管,加液支管爲φ16mm無孔硬質滴管,滴液盒爲一圓形塑料盒,盒的兩端有兩截空心短柄,用於連接加液支管,盒的底部四周有6個小孔,使營養液能下流。滴液盒的底部中心固定在立柱上方。

供液時營養液由水泵從液池中抽出,經加液主管、加液支管進入滴液盒,從滴液盒流入栽培鉢,再透過栽培鉢底部小孔,流入第2個栽培鉢,依次順流而下到達最下面一個栽培鉢然後流入平面水培牀,再流回營養液槽,完成一個循環。

3.1.3立體式無土栽培注意事項

①栽培蔬菜的選擇

立柱式栽培並不適於所有蔬菜,揚長避短才能發揮立柱的作用,一般矮生型葉菜類適宜柱式栽培,其向上生長的高度一般不宜超過45cm,目前已試驗成功的品種有紫背天葵、草莓、大葉筒蒿、散葉生菜、油菜、三葉芹等小株型的葉菜類。株型較高的蔬菜會因空間限制和重力作用莖稈倒下,影響生長,果菜類對光照條件要求較高一般不宜立柱栽培,但可以採取立柱最上部2-3層種植矮生型果菜,如草莓,下部種植葉菜的方法。由於立柱的特殊構型,蔬菜不能前後左右對稱生長,結球蔬菜因外型不美觀、商品性差而不適宜立柱式栽培。

②光照

光照是影響立體栽培產量和品質的重要環境因子。在柱式栽培下,光照強度隨着栽培鉢層數的下降而遞減,並且立柱陽面植株獲得的光照好於陰面。據測定,從立柱上到下,每下降一層,光照強度平均減少15%,除最高一層陰面與陽面光照接近外,其餘各層的陰面只有陽面光照的50%左右。爲了彌補光照的不足和差異,需要定期對立柱進行旋轉,使每一層的6株作物都能接受足量的陽光,這是保證作物整齊生長和提高產量的重要方法,另外也可以採取人工補光的方法。

3.2排泄物的循環利用—垃圾分類,利用廢棄有機物養殖蚯蚓

蚯蚓飼料的調製和發酵工作,是蚯蚓養殖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技術關鍵。蚯蚓的飼料來源很廣,凡是無毒的有機物質,如畜禽的糞便、各種植物器官、果皮、蔗渣、爛水果等,經過發酵腐熟後,均可作爲蚯蚓的飼料。蚯蚓的生長繁殖,需要多種營養物質,主要的營養指標是碳氮比例。氮素飼料和碳素飼料不宜單獨使用,必須適量搭配,使其比例調整在20—30之間。蚯蚓是雜食性動物,要求營養豐富的有機物質。

3.3蚯蚓糞便作爲肥料供給城市栽培

蚯蚓糞呈黑灰色粒狀,無臭、無毒,結構疏鬆,保溼、保肥、透氣性均好,是花卉栽培中一種較好的有機肥.經測試,蚓糞含全氮2.5%,磷酸1.12%,氧化鉀0.7%,分別是一般園土的5倍、7倍、11倍,比一般家畜糞所含養分高.此外還富含多種酶、激素和微生物,有益於營養物質的分解,極易被植株根系吸收.其偏酸性,是栽植茶花、月季、菊花、松柏類、白蘭、米蘭及培養樹樁盆景的理想有機肥。

3.4整體結

4.成本分析

對於一戶居民而言,設施估計售價100元,肥料由於用量細微,參考市場花卉蚯蚓糞肥料的價格可估算一年約使用15元,如果能夠接受,也可以在自己的栽培器皿中養殖蚯蚓節約成本。

對於企業,由於各種原材料獲取渠道不同,盈利難以具體就估計。但是這種路線能夠衍生很多相關產業,帶動一套產業鏈。

生態實習報告 篇4

學生姓名:

學 號: 專 業:

年 級:

指導老師:

福 建 農 林 大 學

林 學 院

一、實習目的

森林生態學是林學一級學科重要的課程之一,實習是學生掌握該課程的重要環節。實習目的在於使學生有一次接觸森林,感受大自然的機會,透過實踐環節促進學生對森林生態學理論知識的聯想和理解,學生透過參加教學實習能夠更好地掌握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並能更好地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加深對森林的認識,增強環境意識,不斷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學生對森林生態系統進行探索的興趣和思維的自覺性,強化森林生態學的基礎課教學,增加學生對森林羣落的感性認識,培養實際工作能力,訓練並掌握野外調查和研究的方法,併爲後續的專業課學習和高年級的生產實習打下必要的理論基礎和掌握基本的實踐技能奠定基礎。

二、實習時間

三、實習地點

福建農林大學校園和福州國家森林公園,實習一週。

四、實習主要內容

(一)生態因子綜合測定

1.目的: 瞭解生態因子的時空變化規律,進一步加深認識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關係。

2、基本原理:生物所生存的環境變化多端,既有空間上的異質性,又有時間上的變化,同時因爲不同生物的存在也同時影響其周圍的生態因子。本實驗透過對不同環境下墊面的主要生態因子的進行日動態觀測與測定,使學生在實驗課的基礎上,進一步學會利用幾種生態因子的測定工具,對幾種主要生態因子進行日變化的觀測和測定。

3、步驟方法:

(1)光強的測定

1、選取校園溼地公園、拓荒廣場、及後山相思林測定光照強度。

2、按照圖1的樣方配置在有林地內選擇測定點5個,在每個測定點分別10cm、50 cm、150 cm高度的光照強度(高度應一致),並記錄每次測定的數值(要求15分鐘內測定完畢),填入表1。

3、在不同時間段(每一時間段儘可能做到同時測定才具有可比性),在拓荒廣場和和溼地公園,隨機測定5個點,用照度計測定裸地的光照強度(1.50m),並記錄好每次測定的數值。

(2)溫溼度的測定

與上述測定的地點相同,實施下述內容的測定:(拓荒廣場和溼地公園自行設計相應的表格)

1、大氣溫度的測定

(1)羣落內外溫度差異觀測

選定一處正常生長的植物羣落,在羣落內分爲喬、灌、草三個層次高度進行觀測(注意各層應統一高度),各3個重複。羣落外選取1.5m高處進行測量。

(2)植株各部位溫度觀測

選擇1-3株健康的全光照下生長的樹木進行植物個體不同部位的溫度觀測。觀測部位包括樹幹、葉、芽、花等。使用手持式點溫溼度計進行3次重複測定,填入表3。

2、大氣溼度測定

在羣落內均勻選取5個點,在1.5m測定其溼度,同時在空曠無林地的1.5m高處,隨機選取5個點,測定空氣溼度,並記錄每次測定的數值。

(3)風速的測定

(1)在上述同樣的林地中,在測定光強相同的樣點上,在 1.5m的高處,分別在上述各時間段(7:00、9:00、11:00、13:00、15:00、17:00)用風速測定儀分別測定每點的風速。

(2)同時在溼地空園、廣場內,隨機選取5個點,測定每個點的風速,並作好記錄。

要求:1)三個地點儘可能做到同時測定

2) 每一個點測定的時間不要超過15分鐘

3) 每組上交一份原始數據

4) 在實習報告中不出現原始數據,而是基於原始數據經excel等軟件處

理形成直觀的表或圖形,並針對圖形或表而進行結果分析,運用所學的森林生態學知識進行合理的解釋。

(二)、羣落生活型譜分析

1、基本原理:

植物對外界環境適應而形成的生活形態。可以說生活型是不同種的植物由於長期生活在相同的氣候環境條件下,而在形態上所表現出相似的外貌特徵。

羣落的外貌決定於各種植物對外界環境適應而形成的生活形態,這種形態上的適應稱爲植物的生活型(life form)。生活型的概念和劃分方法至今並未統一,最早和較廣泛採用的是丹麥植物學家瑙基耶爾(Raunkiaer,1934)的劃分方法。這一分類法是以植物更新部位(芽和枝梢)爲基礎加以區分的,即根據植物在不利生長季節內,其芽和枝梢受到保護的方式和程度,將植物界中的全部高等植物劃分爲五大類羣。

高位芽植物(Ph):高大喬木,灌木和熱帶高草,如喬木和大灌木,高位芽植物可以分成:大高位芽植物 (30m以上)、中高位芽植物(8-30m)、小高位芽植物(2-8m)和矮高位芽植物(2m以上);

地上芽植物(Ch):爲芽稍出土表的平臥植物或低矮灌木,一般在25 cm左右,這類植物度過不良季節時芽位於地表,如灌木和半灌木,苔原植物和高寒植物;

地面芽植物(H):更新芽勉強地埋藏於土表,因而需要依賴於枯枝落葉或者積雪保護更新芽,這類植物度過不良季節時地上部分枯死,有生命的部分在地表,溫帶地區的多年生草本,如苔草等;

隱芽植物(Cr):更新芽埋藏在土表以下或水中,所以受到良好保護,如根莖、塊莖、塊根、鱗莖、沼澤和其他水生植物等;

一年生植物(Th):當年完成生命週期,以種子方式過冬,所有其它部分的器官全部枯死。

生活型譜(Spectrum)

某一羣落的生活型譜(%): 羣落中某一生活型植物總的數量/全部植物種的數量100%。

Raunker透過比較世界不同植被區的生活型譜,得出以下4種植物氣候帶:一是潮溼地帶的高位芽植物氣候;二是中緯度的地面芽植物氣候(包括溫帶針葉林、落葉林與某些草原);熱帶和亞熱帶沙漠一年生植物氣候(包括地中海氣候);寒帶和高山的地上芽植物氣候(李博等,20xx)。下表是世界各植物氣候帶植物生活性譜:

地區

高位芽植物氣候(謝爾羣島)

地上芽植物氣候(斯匹茨卑爾根)

地面芽植物(丹麥) 統計 種數 258 110 1084 生活型(%) Ph Ch HCr Th 616 1256 1 22 60152 73 5022 18 各種不同氣候區域不同羣落之間的生活型比較,可以給我們提供有關植物羣落與環境相互關係的重要資訊。一般高位芽植物佔優勢的羣落,多分佈在溫熱高溼的氣候條件下,更新部位暴露在外界不會受到低溫或者乾燥氣候的危害;地面芽植物佔優勢的羣落,多分佈在氣候惡劣的環境下,或者具有較嚴寒冬季的氣候條件下;隱芽植物佔優勢的羣落,代表一種又潮溼又寒冷的環境,比如說高山上的雲冷杉林等;一年生植物佔優勢的羣落,一般分佈在氣候變化大,乾旱、寒冷的地區。

2、方法步驟:

根據最小面積調查過程中獲得的植物種類名錄,並查閱參考《福建植物誌》、《樹木學》等植物分類學相關資料,確定其拉丁名和生活型。並分別計算木荷林羣落的生活型譜。

(三)、羣落物種多樣性計算

多樣性指數計算和分析(Calculation of Biodiversities)

分別計算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的多樣性指數,並利用三個組的資料進行比較分析。

1、 Gleason指數:DG=S/lnA; Margalef指數:DG=S-1/lnN

2、辛普森多樣性指數(Simpson’s diversity index)

多樣性指數 s

Ds1pi2

i1

均勻度 EDsDsDmax1S

3、香農-威納指數(Shannon-Weiner index)

資訊量 s

i1Hpilog2pi

均勻度

EHHHmaxlog2S

(四)、羣落重要值計算

1、基本原理:重要值是說明一個物種在羣落中的重要程度的參數,它由三個指標組成:相對密度、相對頻度和相對優勢度。羣落中不同層次(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某一物種的重要值=(相對多度+相對頻度+相對蓋度)/3

2、方法步驟:

1)、運用樣方法調查各層次(喬、灌、草)植物種類、高度、胸徑、株數等基本資訊。

2)、統計每個物種多度、頻度及蓋度等指標,分別計算相對多度、相對頻度及相對優勢度。

相對多度=每個種的個體數/所有種的株數×100%

相對頻度=每個種出現的樣方數/所有種出現的樣方數之和×100%

相對優勢度=每個種的胸高斷面積/所有種的胸高斷面積之和×100%(需列出以下表格)

(五)、種羣的空間分佈格局

1、基本原理:

種羣分佈格局是指種羣個體在水平空間的配置狀況或分佈狀態,反映了種羣個體在水平空間上彼此間的相互關係。一個物種空間分佈偏離隨機分佈時即產生格局。

2、種羣空間分佈格局計算(Calculation of Spacial Pattern)

分別不同植物種(此次實習我們以喬木層與灌木層重要值在前兩位的植物爲研究對象)統計在每個樣方中的株數,記入種羣空間格局統計表,並用下式計算,得出每個植物種的分佈格局。

生態實習報告 篇5

一、實習概況

由於人口的快速增長和人類活動干擾對環境與資源造成極大的壓力,人類迫切需要掌握生態學理論來調整人自然、資源以及環境的關係,協調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關係,促進可持續發展。環境生態學正是隨着全球行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和人類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及尋求調節人類與環境之間協調發展的途徑而產生的。

透過一學期的《環境生態學》學習,我們已初步掌握了環境生態學的一些理論知識,對環境生態學的研究內容、發展趨勢和方法也有了一定的認識。爲加我們的實踐認識,老師精心組織安排了這次教學實習,我們也最終在實習老師的指導下順利完成了此次教學實習的安排與目的。

20xx-11-3,晴。我們在實習指導老師的帶領下早上八點乘坐學校班車,從學校出發經過兩個小時到達目的地——青島xx國家森林公園,在實習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順利完成了此次教學實習的安排與目的,於下午四點多返回學校。這次實習中我們學到了很多的東西,受益匪淺。

二、實習內容

1、xx國家森林公園概況

xx脈系巍然而深秀,融奇、險、清、幽於一身,有望夫山,石老山,大庵山,釜臺筒,大黑澗,紮營山等四十座大小山峯環列周圍,小xx羣峯迭翠,怪石嶙峋,常年雲霧繚繞,瞬息萬變,忽隱忽現,或濃或淡,勝似夢境之迷離,素有“東嶗西珠,雙珠嵌雲”之說。小xx地處海濱,景物獨特,層巒疊嶂,奇峯陡峭,曾被前人列爲膠州八景中的第一勝景。

2、森林生態系統的作用和功能

森林在人類的生存,生活和生產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有強大的生態功能的,主要表現在:

(1)森林具有維持生物多樣性的作用:森林生態系統是地球上最複雜的生態系統,是自然界最完善的物種基因庫。多種多樣的森林生態系統爲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的,森林中蘊藏的豐富動植物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使人類寶貴的財富。

(2)森林生態系統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的:森林能承接雨水,減少落地降水量,使地表徑流變爲地下徑流,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3)森林生態系統具有調節氣候的作用:森林的蒸騰作用對調節自然界的水分循環和改善氣候有重要作用。透過植物的蒸騰作用,是森林上空的水蒸氣含量大,並且蒸騰還可以吸收熱量,使空氣溼潤,氣溫較低,容易形成降雨,增加地域性的降水量。

(4)森林生態系統具有淨化空氣、防止污染的作用:森林透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維持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平衡,並且森林對眼成和粉塵有明顯的過濾、組織和吸附作用,淨化了空氣;透過對大氣中某些有害氣體的不同程度的吸收作用可以防止污染

(5)森林生態系統具有防風固沙、保護農田的作用:其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功能可爲農業生產提供生態屏障,在防護林和林帶保護下的農田,風災、旱

澇災還可以得到防止或減輕。

(6)除此之外,森林還可利用其固定的太陽能源源不斷地提供給人類木材產品和林副產品。木材產品主要包括原木、鋸材、紙漿材、人造板材等;林副產品主要包括森林植物的葉、花、果、莖、樹皮、樹脂、樹膠、樹液等和經濟林、以及森林動物與微生物提供的各種產品。

3、森林生態系統對周圍環境的影響的作用規律

森林是自然界多種環境中的一種類型,而森林不是單獨的存在於自然界中的,它同樣與周圍的環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兩者會構成相互平衡的統一整體。它們之間的作用規律有:

(1)林透過自身的生態功能和作用可以起到淨化和維持環境質量的作用,比如防止污染、淨化空氣等的作用。

(2)森林透過涵養水源的作用可以影響局部的氣候條件,從而影響周圍境的氣候狀況,使乾燥的氣候變得溼潤,更有利於自身植被的生長的。

(3)森林有時還影響環境的水文狀況的,降雨量等。

(4)森林對環境的影響無處不在的,反過來的,環境對森林的影響也不能忽視。環境的氣候狀況會影響森林植被的生長,決定植被覆蓋率,植被的狀況決定着森林的很多作用和功能,對森林生態系統的發展起重要作用。

(5)環境中的生物可能進入森林生態系統,對森林中原有的物種的生存構成威脅,從而影響原有物種的生存,改變森林生態系統的物種結構。

(6)人類的作用對環境的破壞,使環境惡化,進而限制了森林生態系統的發展。

4、生態環境調查研究方法

三、主要的調查方法有:

(1)收集現有資料。從農、林、牧、副、漁業資源管理部門、專業研

究機構收集生態和資源方面的資料,包括生物物種清單和動物羣落,植物區系及土壤類型地圖等形式的資料。

(2)收集各級政府主管部門有關自然資源、自然保護區、保護規劃及

國內國際確認的有特殊意義的棲息地和珍稀物種等資料。珍稀和瀕臨物種保護的規定、環境瀕臨物種等資料,並收集國際有關規定等資料。

(3)現場調查。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需要對環境評價區進行現場調查,

取得實際的資料和數據。評價區生態資源、生態系統結構的條查可採用現場勘察和網絡定位採樣分析的傳統自然資源調查方法。

5、xx國家森林公園實習成果

透過實習老師的指導,在我們進行完野外調查後,對小xx所瞭解的概況如下:

平均日照率57%。

(2)地質:小xx所處大地構造位置爲新華夏第二隆起次級構造單元。膠南隆起區東北緣和膠萊凹陷區中南部。岩石以青山組火山類層十分發育,在小xx地區出巖極爲廣泛,岩漿岩以元古代膠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狀花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火山式花崗閃長巖和嶗山式花崗爲主。

(3)土壤:花崗岩和片麻岩風化物爲主的成土母質上發育或形成的棕壤佔的比重量大,所處的地形部位較高,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肥力不高,較爲貧瘠。

(4)植物:由於此次實習時間在十月底已是秋季加上連續幾個月的乾旱使許多山上多數植物特別是低等植物已乾旱枯死不能分辨其類型。小xx山腳至半山有少量土覆蓋,植物多分佈在有土覆蓋的地方。主要植物爲:美國黑皮鬆(系飛機播種所形成的,佔小xx植物面積的絕大部分主要分佈在小xx山腳至半山)、刺槐、榆樹、蘆葦、茅草、野梨樹、野山楂樹等零星分佈其中。山頂岩石上生長着少量低等的植物如苔蘚、卷柏。由於小xx海拔僅724.9米,山腳到山頂氣溫相差不超過6攝氏度因此植被隨海拔的增高變化不明顯。小xx森林植物中多爲人工種植。其樹木均處在幼年期,森林結構簡單而清晰,分爲喬木層(美國黑皮鬆和落葉喬木)、灌木層(藤本植物、鐵線蕨)、草本植物。

四、實習心得

此次教學實習我們在實習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順利完成了教學實習的安排,達到了實習的目地和要求。爲我們日後從事相關工作提供了一個難得的鍛鍊機會。

透過着此次教學實習,我們不僅鞏固了自己的理論知識,而且極大的鍛鍊了我們的實踐操作能力。走出校園,走進大自然的懷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這次野外實習我們不但欣賞了小xx秀美的自然景色,調查瞭解xx生態系統的類型和垂直變化,而且學習並掌握了環境生態的一些調查研究方法,提高了我們的知識應用與實踐能力。在野外實習的過程中,雖然非常的勞累,但看到如此的美麗的自然景色,實習後的成果心裏還是非常愉悅。這次教學實習讓我們受益匪淺。

但同時在調查過程中我們也發現xx旅遊開發一些不合理現象,存在着不少問題。例如北部的大澤山,南部的小xx、大xx、鐵橛山, ,由於長期墾殖,過度放牧及人類經濟活動綜合影響,水土流失嚴重,土壤乾旱貧瘠,岩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壞殆盡,只有赤松、櫟類稀疏分佈,河流及山溝兩側有零星楓楊、毛白楊等等。因此如何充分利用xx天然的資源優勢,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大豐收是開發者應慎重考慮的。

目前xx的旅遊開發剛剛拉開了序幕,我們相信開發者會充分合理利用xx的天然自然資源和人類的智慧,讓xx國家森林公園煥發出新的樂章,實現經濟、社會、生態三方面和諧發展,造福人類。

生態實習報告 篇6

專業:森林生態旅遊

年級:XXXX級級

姓名:XXXX

學號:XXXXX

指導老師:王靈芝,楊明涵

實習單位:雲南熱帶作物職業學院 旅遊經貿系

實習地點:西雙版納熱帶花卉園

實習:時間:XXXX年月X日至XXX日

實習內容提綱

1熱帶花卉園概況

2曼閣佛寺參觀 傣族的宗教信仰,小乘佛教

3曼聽公園,趕擺

4傣族潑水節

5個人實習總結

前 言

爲了加強對專業的認知和對學習方向的認識,我們於XXXX年X日至XX日到景洪市的西雙版納熱帶花卉園,曼聽公園,曼閣佛寺等地方進行了參觀,學習傣族的習俗,宗教信仰的情況,學習帶團的藝術和講解的技巧,

內 容

4月10日至12日:在西雙版納熱帶花卉園進行景點導遊跟團實習,第一天是有專門的導遊帶領我們參觀,熟悉熱帶花卉園的概況,第二天是按照導遊詞自己去熟悉園內的花卉,植物,並由老師安排跟團學習帶團的技巧和講解的技巧,第三天是考覈,本來是要進行實地模擬導遊講解但是由於下雨就不能按原計劃進行,只能憑記憶講解,透過這三天的學習,讓我對專業有了更具體的認識,也發現自己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有待學習,知道了作爲一個導遊人員除了淵博的知識外還要具備很好的交際能力,這就得從很多方面努力,如:與人談話的言辭舉止要得體,靈活應變,有責任感。

4月13日上午:西雙版納曼鬥寨曼閣佛寺參觀,瞭解傣族的傳統民居個生活方式及宗教信仰情況,下午瀾滄江邊觀看民族歌舞表演,賽龍舟,放高升,透過這一天的參觀讓我知道了很多傣族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在每年的4月中旬,節氣3至5天,主要活動有堆沙,放高升,賽龍舟,潑水。趕擺等。關門節由稱“進窪”即農曆六月九日正值雨季農閒,佛教徒利用這段時間到佛寺裏靜坐,聽經,開門節有稱“出窪”即90天佛寺生活的結束,佛教教徒舉行盛大集會拜佛,禱告,此後又恢復正常的農事,也是到今天才知道爲什麼傣族的男性都要當幾年和尚:傣族的文字是傳男不傳女的,所以每個傣族的男性都進寺廟當幾年的和尚就是爲了學習傣文,在以前沒有當過和尚的傣族男性是受到歧視的,當然了千萬不要認爲傣族是重男輕女,因爲他們還有一個規矩就是家產傳女不傳男。下午到瀾滄江邊看民族歌舞表演和賽龍舟,看着柔媚哦的孔雀舞,想起舞蹈老師說過刊授去最柔的舞蹈其實是最用力的。傣族是一個熱愛水的民族,水是至柔也是至鋼的,這種特性在傣族人身上得以很好的表現。賽龍舟時隊員們和着強勁的象腳鼓聲一起用力,用最快的速度劃過瀾滄江此起彼伏的加油聲給不和適宜的大雨來了個徹底的冷場,我看到 一個個火熱熱的靈魂一股團結的力量,晚上看到孔明燈一個接一個的升起,彷彿回到了遠古時代一切喧囂都不再繼續,看者一個個的希望我們能做的就是雯誠的祈禱。

4月14 日:曼聽公園及西雙版納總佛寺的參觀。瞭解傣族皇家園林及宗教信仰情況,走進 曼聽公園,走進了一片人海這就是傣族的趕擺,路邊有 各種各樣的傣味食物,燒烤味瀰漫了整個公園,透過人海,穿過人聲,你依然可以感受到這座獨巨匠心的園林也充滿着“傣味”它沒有以宏偉的氣派聳立在那裏,而是以依山就勢的自然美征服每個遊客的心,在公園的正大門前方50米處有一尊周恩來總理1961年4月15日在此與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紀念銅像銅像左邊是泰王國公主種下的兩棵象徵中泰友誼的菩提樹,公園後園南側有西雙版納總佛寺“八吉寺“。是西雙版納的拜佛朝聖中心,總佛寺旁還有佛學院,很多來自不同地區不同膚色的人帶着同樣真誠的心前來朝拜,傣族信奉南傳上座部佛教傣族語“布塔沙散那”它對傣族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方面都有極深刻的影響,大約公元六至八世紀傳入傣族地區,在此之前傣族先民信仰的是多神崇拜即原始宗教,在這裏佛寺建築隨處可見幾乎每個村寨都有佛寺,有的佛寺還建有佛塔。

4月5日在景洪城區參加潑水活動,潑水是傣族最熱鬧的習俗,其含義是相互祝福,以消除災難祈求平安,人們透過潑水交流感情,傳遞各種資訊:向老人潑水錶示敬重,想年輕人潑水錶示愛慕,想來賓潑水錶示歡迎,水是吉祥之水,盡情狂歡,盡情揮灑朗朗笑聲,在這個日子裏狂歡屬於每個人,狂歡是西雙版納潑水節的代名詞,無論是當地人還是遊客似乎都習慣了用這種超級熱情和狂野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內心和情緒,或許是因爲緊張的生活和高度的生存壓力使然纔會在這樣一股特殊的日子裏以特殊的方式放縱自己。讓我們感受到一種的包容,一種人與人之間的親近,心理上沒有距離。

實習總結

在實習過程中因爲有連續降雨,所以有些環節不能很好的進行名單我們還是在儘可能的抓住時間學習,在實習中學到了很多作爲一股導遊員應該具備的素質,也讓我監視到了很多熱帶花卉,熱帶作物,亞熱帶植物,最重要的是 我覺得我走進了一個民族,一個熱愛水的民族,他們勤勞勇敢,能歌善舞,有自己的崇拜,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特色。

生態實習報告 篇7

實習地點:青島市城陽區夏莊街道郝家營生態農業示範園

實習目的:參觀當地的生態農業模式;

瞭解無公害蔬菜的'種植管理和栽培技術;

瞭解農業生產知識以及蔬菜大棚管理技術。

實習時間:20××年10月27日

我們在柳老師的帶領下,乘坐校車來到了實習地——夏莊街道郝家營生態農業示範園,進行實習,期間實習地的郝經理熱情的接待了我們,下面結合農業生態學的課本知識和老師的講解將此次實習總結報告如下:

一、從郝家營生態農業示範園看農業生態環境管理

建立良好的農業生態系統的目的,就是透過各種農業技術措施,一方面取得投入少產出多,獲得最佳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另一方面還要化害爲利,變廢爲寶,防止環境污染與資源枯竭,取得生態經濟的良性循環,而這兩個方面又是同步進行的,這樣就需要加強農業生態環境的管理。

位於青島市城陽區夏莊街道的郝家營生態農業示範園,共有蔬菜種植基地210畝,其中節能型日光溫室60棟,是國家農業部確定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基地生產的番茄、櫻桃番茄和芹菜三個蔬菜產品已透過國家無公害蔬菜認證,並申請註冊了“好家牌”蔬菜商標。該示範園已形成了一個良好的農業生態系統,在實習中我們瞭解到該基地在建設過程中,結合生態農業的需要,進行了有效的農業環境管理,其農業生態模式在硬件上的體現有以下幾點:

1、該基地的每座溫室均配有10立方米的沼氣池,並配套了沼氣燈,合理利用自備能源;在生產過程中,利用沼氣爲蔬菜增加溫度和提供二氧化碳,沼液和沼渣作爲蔬菜的有機肥料;

2、爲提高灌溉效率和減少溫室內空氣溼度,每個溫室都配套了先進的滴灌設備,既節水又高效;

3、爲有效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各溫室都安裝了自動捲簾裝置;

4、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蟲害利用頻振式殺蟲燈、懸掛黃板等物理方式進行誘殺,病害則採用高效低毒生物農藥來防治,大大提高了蔬菜的質量與產量,同時又將農藥對環境的危害降到了最小;5、爲全面提高基地蔬菜生產的科技含量,基地建設了無公害蔬菜檢測室、技術培訓室、生產資料服務中心和佔地面積 1100平方米的智能工廠化育苗溫室。

二、無公害蔬菜的栽培技術及大棚管理技術

我們在基地郝經理的指引和帶領下參觀了各種蔬菜大棚。由於該地位置優越,下有嶗山地下水,上有適宜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加上週圍政府、企業聚集,不用出門,品質良好的蔬菜就已經被訂購一空,給生態園帶來了良好的效益。

1、黃瓜的嫁接管理技術

在金黃一號黃瓜大棚,郝經理給我們詳細介紹了黃瓜與南瓜的嫁接技術。在黃瓜和南瓜生長出3-4片葉子時,用刀片分別在黃瓜和南瓜靠近根部的莖上切一個小口,使兩部分結合在一起,再用夾子夾住,透過嫁接,把黃瓜嫁接到南瓜的根上。大約3-5天傷口癒合,這時剪掉黃瓜的根,由南瓜根供給養料。黃瓜根系不發達,供給養料有限,而南瓜的根系很發達,養料供給充足,這樣就彌補了黃瓜根系不發達的缺陷,養料供給得到保障,產量也就大幅提高。

在管理過程中,8葉以下的瓜要打掉,同時黃瓜須也要打掉,防止他們爭營養,保證產量。此種嫁接的好處還有,南瓜不怕重茬,可以連續種植,保證產量。黃瓜的口味在於肥料,此處施用有機肥,既保證了營養,又保證了口味。另外,由於大棚薄膜以及草柵的應用,能夠產生較大的溫差,利於糖分的積累,黃瓜的口感好,水分多,很受消費者的歡迎。

2、番茄的栽培管理技術

在番茄棚中我們主要參觀學習了櫻桃番茄的栽培管理方面的知識。

一般情況下,櫻桃番茄可無限生長,但其在地裏生長2年,次年由於溫差小,而是口感下降,我們多隻栽培年前的一茬。定植種苗後,要插架綁蔓,其作用是調整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促進秧、果並旺。搭架多采用人字架、尼龍繩吊掛。一般第一層花序見果時需綁蔓,要鬆緊適度,爲莖生長留有餘地。番茄的最適生長溫度在15-30℃之間,當溫度低於10℃時便停止生長,生產過程中要注意適當調控棚內溫度。

在管理過程中要注意對植株進行整枝打杈,方法是露地生長整枝留主莖,在第一花序下打杈只留1-2側枝。注意避免在下雨前、下雨時或露水未乾時整枝;同時在雨雪天后馬上打藥、殺菌,以防染玻生長後期需摘除下部老葉、病葉、病果以利通風透光,減少病蟲危害。在植株進入坐果期後,應結合灌水進行薄肥勤施,以滿足植株和果實迅速生長髮育的需要。果實成熟期的肥水管理,乾溼要均勻,以防止裂果。葉腋間極易發生側枝,必須經常、及時地整枝。一般情況下單株產量單株產量一般爲3-5公斤,管理良好時,單株產量可達10公斤以上。

3、豆苗的栽培管理技術

用作芽苗菜生產的場地必須具備以下條件:必須能保持催芽室具有20℃-25℃ , 栽培室具有16℃-25℃的溫度調控能力;必須有忌避強光的一定光照條件,綠化型產品光照強度一般在三萬到四萬米燭光以下;必須具有通風設施, 能進行室內自然通風或強制通風, 以保持室內空氣清新;應具有自來水、貯水罐或備用水箱等水源裝置,以滿足芽苗菜對水分的需求。此外, 特別是棚室內生產, 還必須設定排水系統。

豆苗的生產流程是:分選出品質好籽粒飽滿的種子,用水浸泡10小時左右;將其播種在事先正好的畦中,同時在其上覆蓋1釐米左右的沙土,目的是用於壓住豆苗使成苗粗壯,沙土要在不到兩天的時間人工撤除;生長期一般爲5-6天,這期間要每天用20米下井水進行噴灌處理,不用施加任何肥料,當豆苗長成即可採收;採收過後要對底土進行挖出處理,將其中的根系篩除後在移入畦中進行新一茬的生產。

三、心得體會

透過此次實習,瞭解了部分無公害蔬菜的生產管理技術,學到了很多農業生產和大棚管理知識,開拓了視野,豐富了實踐經驗;透過對郝家營生態農業示範園的參觀學習,真正的瞭解到農業生態管理的重要性和實踐意義,對我國的農業生態建設充滿了信心,極大的增加了對農業生態學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生態實習報告 篇8

一、實習概況

1.實習目的:透過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同當地居民或公園遊客的交流,增進我們對於城市生態系統的基本要素、城市人與環境關係的認識,以及瞭解人們對於環境的真正需求。

2.實習路線及內容:20xx年4月5日,早八點,在北大逸夫二樓前集合出發,經圖書館至燕南園,停留進行觀察調查;經靜園至翻尾石魚;從北大西門出至蔚秀園及承澤園,解散進行調查;在海淀公園調查後,經六郎莊、北京城市綠化隔離帶、京密引水渠,從南如意門進入頤和園,沿昆明湖南岸、頤和園北岸、萬壽山北坡一路觀察,聽取老師講解;約14:30實習結束。

3.實習達到的目標:透過老師的講解以及自己的觀察,將課堂上講授的知識同實際聯繫起來,發現原來我們身邊有許多細節都被我們忽略了,一些習以爲常的事情背後還有大文章。透過實習,也認識了一些動植物,增加了知識。

二、實習記錄

1.逸夫二樓經圖書館至燕南園途中:

在圖書館前回望,通往東門的那條路,左邊是繁忙的建築工地,右邊是教學樓,僅有的那片可憐的草坪是看不到的。雖還是春天的早上,但還是給人一種熱的感覺。也許因爲是新建不久的,路兩旁幾乎沒有一棵樹。北京春季多風,有時還會夾雜着工地上的土,形成一個小型“沙塵暴”,令這條路有些讓人望而卻步,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要低頭疾走,當然這種情況在出了東門以後也沒有得到緩解。缺乏綠色,也使這條路讓人感到很暗淡,有些過於嚴肅。

不能說這條路上完全沒有綠色,還有一片草坪。關於它我問了問周圍的同學,有的說沒什麼感覺,有的說它晚上還不錯,還有的說剛來的時候覺得綠油油的挺好,後來就沒注意了。我覺得這和人的心情有關,剛入學當然覺得什麼都好,後來也就沒心情注意了,還是“低頭疾走”要緊。晚上其實是草坪裏的燈好看。這麼說來它存在的意義似乎不大,不如種些樹,因爲在地學樓前,我覺得弄成一個小型的實習場地,大家可以分辨分辨岩石,認識認識植物,比在屋子裏印象要深刻。

老師還提到如何設計這條路以配合圖書館及周圍景物的問題。

2.“世外桃源”——燕南園:

(1)老師在園內一片草地中講解:

瞭解並認識了一些植物,如耐踐踏的車前草,開着紫色小花的二月蘭,堇菜和蒲公英等。這些野生的植物不需要人們特殊的照顧,自生自滅,但是生生不息,二月蘭謝了,三月蘭花開,種類更加豐富。

(2)自己在園中的觀察:

與園外相比,園中的人工雕琢很少。牆角,路邊都長着野花。注意到園中很少有鐵柵欄,草地的邊界都是由一種植物,再在上面簡單的架一根竹竿組成的。植物都是活的,長葉開花後應該很漂亮。我想這個效果是鐵柵欄無法擁有的。在裏面還看到三隻野貓,兩白一黃。

(3)同園內居民的交流:

有一位40多歲的叔叔在自家門前的地裏給玉簪花分株,訪問中他說這一小片地裏的植物都是他種的。問他住在這裏同住在樓房哪個好,他說當然是這裏好,因爲這裏人的密度小,活動空間大,還可以種花草。

在詢問一位住在園中30多年的老大爺時,他指着園中的一個花壇說,那裏以前是一個遊樂場,現在修了反而少了個娛樂的地方。

在問及住在此處還有什麼不如意的時候,被訪的人一致對園內的公廁表示不滿,說不僅環境差了,而且人也雜了。有一位50年代就居住在這裏的老奶奶說這裏的植被亂七八糟的,自己想種點花,又會被人折走。

3.靜園:

據老師介紹,這裏以前是一片蘋果樹林,但爲修草坪被砍掉了。靜園的草坪可以任人踐踏,目前黃綠相間,野草爲綠。

4.未名湖:

有一個插曲令我印象深刻。一個人正在湖邊的長椅上看書,突然身邊開始噴水,嚇的差點跳起來,原來是給草坪澆水的時間到了。我覺得這是設計的一大失敗。設計要處處爲處在其中的人着想,也許坐椅與噴頭不是一起建的,但後來添加的應考慮到整體,不能將一個一個設施隔離起來。

5.蔚秀園:

主要是同居民進行交流。大家似乎還是抱怨的比較多,都反映小區中的一個死水溝蚊蠅滋生,臭氣熏天,垃圾成堆。據瞭解,這個水溝以前水是清的,水源是地下的自來井,居民也不多,後來蓋房子,把水填了,把山推了,自來井不出水了,活水變成死水了,清水自然也混了,臭了。當問及對小區內的植物有何看法的時候,大家的意見也是出奇的一致,說現在太亂,草亂七八糟的,還是要搞搞綠化,弄利落點好。問她們野花難道不好嗎,回答是花期太短,不象種的花那樣開的長,也沒有那麼多種類,而且也沒有種的花花朵大,好看。

生態實習報告 篇9

引言

人與環境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人類總是在不斷地改造環境,創造不僅使用,而且美觀的環境空間。城市所意味的,不僅僅是建築、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構物的堆積,而蘊涵着在諸多功能性設施及硬質景觀相伴下的社會文化、經濟、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從外在的視覺影像來看,城市是由其平面結構、天際輪廓、各色建築、街市設施、區域地標、開放的空間、植栽園林及穿梭不定的交通工具所構成,然而這些都是城市人在選擇和被選擇的行爲方式下形成的物質形態,其間蘊涵着深厚的自然法則、社會心理、人文情感及歷史滄桑。

20世紀著名的城市學和建築學學者劉易斯·芒福德在其代表性著作《城市發展史》中指出:“如果城市所實現的生活不是它自身的一種褒獎,那麼爲城市的發展形成而付出的全部犧牲就將毫無代價。無論擴大的權力還是有限的物質財富,都不能抵償哪怕是一天喪失了的美、歡樂和親情的享受。” “當我們漫步於城市中時卻可發現這種現象是無初步在的,周圍的建築物彷彿能夠講話、能夠行動,正像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一樣;而且透過城市的物質結構,過去的事件、很久以前做出的決定、久已形成的價值觀念等,都繼續存活下來並且散發着影響。”

正是爲了充分認識到城市環境與在建構城市環境的過程中人的作用,作爲城市生態學的學習者,我們於20xx年4月5日進行了一次位於北京西北郊的實習。

一、實習概況

我們於早晨8:00從北大逸夫二樓前出發,經過光華樓、圖書館、燕南園、李大釗銅像、蔡元培銅像,到達未名湖南岸,看到翻尾石魚,出北大西門,穿過蔚秀園、承澤園、海淀公園、柳浪莊、北京城市綠化隔離帶,到達頤和園南如意門,觀看門外的京密引水渠,之後從頤和園南如意門進入頤和園,到達昆明湖南岸,沿西堤到達萬壽山和東宮門,結束實習。沿途就綠化、建築等自然和人文景觀做了一定的調查,獲得了一定的資料,也得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結論。

二、實習內容及分析

1、關於一條有爭議的路

走進北大東門,可以看到的是一條寬闊筆直的大路。作爲北大少有的幾條寬闊筆直的大路之一,它是一條爭議頗多的路,路邊整齊的人工保養得很好的草坪宣告着現代化和國際化的全新的北大。這條路周圍集聚着北京大學比較現代化的建築羣——理科一號樓、二號樓、逸夫一樓、逸夫二樓、逸夫苑、理科教學樓等等。而在這條路的盡頭又是富有傳統韻味的仿古式樓羣。

2、校園裏的世外桃源——燕南園

燕南園是北京大學燕園衆多園林中較小的一個,園中只錯落着十幾幢精緻雅潔的二層小樓和平房小院,這裏是北大教授一個住宅區。人們常說,“北大的名教授不一定都住在燕南園,但燕南園住的都是名教授”。單說50年代,燕南園裏就住着馬寅初、湯用彤、周培源、馮友蘭、朱光潛、陳岱孫、侯仁之、林庚諸先生,後來又搬進來王力、魏建功等先生。冰心女士執教燕京大學的時候也曾經在此生活過。這足以反映其內涵的深厚與文化積澱了。

燕南園中獨立的住宅模式正是老教授們學術研究的理想環境。正如一位老教授在接受採訪的時候指出,儘管略顯古老,自己也不會想到要去改變房子的老式格局,有一個原因是,儘管很多書都捐給了圖書館,家裏的藏書也導致裝修的不便。然而更加關鍵的一點——老房子的格局是一種可以使人安下心來讀書治學的環境。多年的積澱,已經使這個小小的園子充滿了書香之氣……

那麼,除了書香,對於久在這裏居住的人們來說,它又意味着什麼呢?

在實習過程中接受採訪的主要是60歲以上的老人,在這裏居住時間都超過了35年。他們普遍認爲,燕南園有着良好的居住環境,首先它位於一個臺地上,地勢比周圍都高,這是一個良好的地理環境。而其間各色的植物,又爲園子提供了一個協調的生態環境。作爲極具特色的住宅園林,燕南園吸引着各方來客,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師生還曾經在此寫生,研究其建築特色。

然而燕南園也有其不足之處。被採訪者普遍指出的有以下幾點:

其一是來遊覽觀光的人羣打破了原有的寧靜和潔淨,過路的汽車揚塵和製造噪音,給園內的環境帶來了很大程度的破壞。

其二是公廁的問題。公廁佔用的土地是過去孩子們的遊戲場,而由於疏於管理,公廁的建設不僅消滅了孩子的遊樂,也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其實在燕南園中,每戶獨立的住宅中都有獨立的衛生設施,公廁的設立只是爲園外小商小販提供了便利。作爲北大校園中少見的幾個室外公廁之一,它的設立自然有其道理,然而選址在富有文化底蘊和深厚內涵的燕南園,選址在老教授們讀書治學的燕南園,或許並不是很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