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辦事指南>事蹟材料>

敬老愛親道德模範的事蹟材料(通用9篇)

學問君 人氣:9.23K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事蹟材料吧,藉助事蹟材料可以很好地體現先進對象的先進思想、精神,以及特定的時代特徵。到底應如何擬定事蹟材料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敬老愛親道德模範的事蹟材料(通用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敬老愛親道德模範的事蹟材料(通用9篇)

敬老愛親道德模範的事蹟材料1

彭露瑾,女,漢族,1986年9月出生,丫普龍村委會丫普龍村小組村民,現系丫普龍村委會副主任。從小因父親病逝,母親改嫁,緊靠奶奶撫養並供其上學,這些磨難使她從小就形成了樂善好施,尊老愛幼,性情率真,熱情開朗的性格。在村民眼裏,她是個好孩子,在奶奶眼裏,她是個好孫女;在親朋好友之中,沒有人不豎起大拇指,沒有人不肅然起敬。她的的確確是一位值得我們學習的敬老孝親、和睦鄰里的好榜樣

一、她是一位樂善好施的好青年

彭露瑾從小因爲學習成績優秀,村裏很多家長慕名而來,要求她爲其孩子補習功課,她每次都將自己所學所悟知識不厭其煩的講給他們,將自己的學習經驗、學習技巧一一傳授給他們。很多孩子因此取得很大的進步。

大學畢業後,因爲學的是英語專業,很多孩子都紛紛要求她輔導他們的英語,彭露瑾不管多忙,只要一有時間,她就到需要補課的孩子家裏輔導他們,從不收一分錢。

村民苗大娘因爲丈夫癱瘓,子女又不盡贍養義務,致使苗大娘悲痛欲絕,多次想輕生。她聽說此事,急忙跑去他們家瞭解情況,一邊做子女的思想工作,一邊開導苗大娘,並把自家的糧食錢物拿去給苗大娘應急,幫苗大娘洗衣、做飯、打掃衛生。直至她的子女主動提出照顧二老起居生活她才放下心來。

隔壁村村民孔德榮,家境困難,自身患有間接性精神病,父母年老體衰,女兒幼小,妻子爲此曾多次想離家出走。她聽說此事,一邊做他妻子的思想工作,一邊連忙向村小組反映,響應村民捐資捐款幫助其治病,幫他們一家渡過難關。

二、她是一位恪盡孝道的好女兒

從小因爲父親生病癱瘓在牀,母親也患有間接性精神病離家出走,她除了好好學習之外,回到家裏就給父親做飯,給父親按摩,天氣好了,就把父親弄到院子裏曬曬太陽。每逢週末,只要條件允許,她除了把作業做完,衣服洗完,一有時間就給父親按摩,找好吃的野菜做給父親吃,聽到對父親病情有益的藥材,只要能找到的就立馬弄給父親吃,希望能夠減輕他的痛苦。尤其在父親病重期間,他幾乎把學習的時間都擠壓出來陪父親聊天,撿一些可以賣錢的的東西賣了買營養品給父親補身,特別是在父親最後的日子裏,還好遇上假期,她就將所有時間和精力花在陪伴父親身上,寸步不離,餵飯、擦洗、按摩、洗腳、陪牀,並在父親熟睡時去尋找中藥材來煨給父親喝。不幸的是父親最終還是被病魔奪走了生命,那時父親才37歲,她才9歲,弱小年幼的她最終成了孤兒。她也爲此悲痛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堅強面對。幸運的是,奶奶毅然決然的挑起撫養她並繼續供他上學的重擔。從那以後,她就立志要好好學習,將來好好回報奶奶。

大學畢業後,她放棄了外地優越的工作待遇,毅然決然的選擇回家創業,以便照顧年邁的奶奶,因奶奶曾在她上大一的那年去地裏幹活不慎從山坡上摔下來,致使臉部、腰部、腿部均摔成了重傷,躺在牀上近兩個月,還好遇上放假,她得知此事,放棄在城裏打工的機會,急速趕回家裏,帶奶奶輸液、喂藥、端水、餵飯,幫奶奶按摩,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奶奶漸漸恢復了健康,但由於年邁,腰部的傷已無法治癒,只要一變天,奶奶就感到疼痛難忍,爲此,她特意買了按摩器幫奶奶按摩,遇到重活,髒活,她都不讓奶奶幹,只要是她能做的,儘量不讓奶奶插手,她想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奶奶安享晚年。

三、她是一位貼心辦事的好乾部

2013年,她有幸被選爲村委會副主任,這對剛剛走向社會的她來說可是一件及有挑戰性的工作,面對各種各樣前來辦事的村民,她不得不一邊學習,一邊鑽研,並不時向長輩討教如何才能把事情處理得既讓村民滿意,又遵照了原則辦事。只要一有時間,她就查找資料,看相關書籍,不斷更新自己,以便適應更多百姓需求。

丫普龍村委會轄12個小組,有幾個村山高路遠,交通極爲不便,自然條件惡劣。爲了做好工作,她不畏路遠,一有時間就下到村裏,訪村問民,瞭解村民的實際情況,遇有實際困難的村民,立馬向上級反映,以幫村民尋求到更多更好的幫助。同時將有關農民生計,有幫農富農的資料政策一一發放到農民手中,以帶動村民腳踏實地,幫助他們走向致富的道路。

由於村中外出務工人員多,流動幅員廣,外出時間長,資訊變動頻繁,給工作帶來了諸多困難和不便。彭露瑾同志總是想千方設萬計獲取外出人員資訊,經常保持聯繫。以便關注更多留守兒童、老人,除了做好上級交給的任務和工作以外,彭露瑾同志還把作爲一位基層村幹部的溫暖、關愛送到困難羣衆手中,爲老百姓辦實在事,做老百姓的貼心人。她時常去走訪那些低保戶、五保戶,給他們送錢送物,送醫送藥成了家常便飯。低保戶陳永雲、苗國良就是她幫助最多的對象。行動不便的老人苗國良,出於信任,連砍肉、購物之類的事兒,也常由她無償代辦並送至家中。

孝敬父母、尊敬長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國人倫道德的基石。我國有着十分悠久的孝傳統,在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孝文化是一種核心的理念與精神,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百善孝爲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都是其中的精髓。彭露瑾同志是在中華孝文化薰陶下茁壯成長起來的,是孝老典型中的代表。彭露瑾同志敬老孝親,且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與村民笑容相待,樂善好施,與家人和睦相處,用真誠的心去關懷身邊的人,用熱心去幫助身邊的人,她用實際行動感動了許多人,也感染教育了許多人,成了十里八鄉敬老孝親的楷模,帶動了一方敬老孝親的社會風氣。

敬老愛親道德模範的事蹟材料2

王立梅,開城鎮都督村人,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一個平凡的農家媳婦。七年如一日服侍患有心臟病的公公和孝敬尚在人間的婆婆。無微不至,無怨無悔,她的孝心感染着周邊羣衆,她的事蹟傳遍六店街道。自與丈夫結婚以來,她和公婆的和諧程度如同自己的親生父母,公婆一直把她視如己出,從未把她當作兒媳看待,有些話寧願對她說也不願意告訴自己的女兒們,立梅成了他們生活中的貼心人。

2005年,身患心臟病的公公在南京市鼓樓醫院做了心臟搭橋手術,在衆多的子女中,是和老人關係最融洽的三兒媳婦王立梅主動去醫院照料公公,她沒有在丈夫的三個姐姐和兩個嫂子面前說一句抱怨的話。多年來,身患疾病的公公和年邁體弱的婆婆一直住在立梅家。公公自手術後,老年病纏身不能起牀正常活動,連吃飯都要人喂,這些年來吃喝拉撒睡全靠兒媳立梅一人照料。立梅對一雙公婆真是無微不至地關心,生活上多方照顧,夏天買回夏裝,冬天買回毛衣、羽絨服。婆婆經常腰、腿痛,立梅就給婆婆尋醫問藥,擦腰洗腳或陪送醫院診治,就像女兒照顧母親一樣。

丈夫徐魯生因工作需要經常不在家,立梅不僅悉心照料公婆,還特別重視一對兒女的學習,把這個家操持得美滿溫馨,從不讓丈夫多操心,她既是一個孝順的媳婦,又是一個賢惠的妻子,還是一個善良的母親。

鄰居都羨慕徐家有一個像女兒一樣好的兒媳婦。王立梅的事蹟不但在六店街道而且在周圍村莊也傳爲佳話,沒有誰不誇她的。都說:“有好兒子不如有個好媳婦!”

經典國學《弟子規》中說:“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孝老愛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王立梅用自己切實的行動詮釋了“孝”的真諦。在經濟社會發展的今天,在越來越文明的新農村裏,這樣的好媳婦就是我們民族傳統美德的傑出代表!

敬老愛親道德模範的事蹟材料3

10歲的呂文靜是通渭縣馬營鎮呂楊村水泉灣社人,現在馬營小學讀四年級。小文靜是一個乖巧、懂事的女孩子,她善良好學、樂於助人、成績優秀,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優秀孩子,上天對她似乎特別不公。2004年5月,小文靜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她的爸爸在外打工時遭遇事故不幸離世,她媽媽生下她後另嫁別人,這樣,呂文靜從小就成了孤兒,靠爺爺奶奶養活。屋漏偏遇連陰雨,在她4歲時,疼愛她的爺爺又去世了,她只好與60多歲的奶奶相依爲命。

爲了方便上學,她和奶奶寄宿在馬營鎮區。懂事的小文靜很小的時候就懂得了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做,每天在學校裏她認真刻苦學習,成績一直在班裏是前一二名;在家裏,她體貼奶奶,總是搶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打掃衛生、摘菜洗菜、洗衣服;在假期裏,她幫奶奶餵雞、挑水等等,減輕奶奶的負擔。7歲那年,她就學會了挑水,當她顫顫歪歪的把一擔水挑回家時,奶奶禁不住淚水縱橫,小文靜反倒安慰說:“奶奶,我學會擔水了,以後你再也不用擔水了。”在她幼小的心靈裏想着爲奶奶減了一點負擔,總算沒讓奶奶白養活她!

由於家境貧寒,她穿的衣服比較破舊,懂事的她從不向奶奶伸手要錢,也不同同學們比吃比穿。奶奶給她點零花錢,她總是用在學習上。她聽到牛肉麪很好吃,但就是捨不得吃碗,班主任老師聽到她這個情況後,帶她滿足了這個小小心願。當有同學因爲不理解家長,甚至恨自己的父母時,她會耐心的勸導,用自己的真實經歷去引導她們,讓自己的同學也成爲孝順父母的好兒女。

縣鄉黨委政府瞭解到她家的情況後,給予了大力幫助,鎮政府把她家列爲低保家庭,從各方面給予支援;學校把她列爲重點對象,從生活、學習上都給予幫助,老師也非常欣賞她的爲人,時時刻刻關心呵護她成長;縣文明委表彰她爲美德孝心少年,在全縣道德講堂上宣揚她的優秀事蹟。希望小文靜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再接再厲,繼續發揚決不服輸,勇往直前的精神,走好人生每一步!

敬老愛親道德模範的事蹟材料4

陳世鵬是濮陽實驗小學的學生,和爸爸、媽媽一起生活在一個普通而又特別幸福的三口之家,他從小就體會着爸爸、媽媽一邊上班、一邊照看他的不容易,懂得了父母養育他的艱辛;看着爸爸、媽媽勤儉持家,家裏日子越來越好的變化,陳世鵬也深受感染,學會分擔家務,不挑吃穿,不亂花錢,不給父母增加負擔。不知不覺中,他成了一個善良、孝順、懂事的好孩子。他學習認真,成績優秀,懂得感恩父母和老師,懂得尊老愛幼,經常因爲做了好事、幫了別人而發自內心的高興和快樂。

在老師和家長的教育下,他在學校是一個認真學習、講文明有禮貌的好學生。課前他能認真收集資料做好預習工作,課上積極思考,踊躍發言,課後認真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還能抽出時間認真閱讀一些有益的課外書。不管何時,他見到老師總能熱情禮貌的打招呼。平時與同學團結友愛,熱心幫助有困難的同學。學校組織的獻愛心活動,他都踊躍參加。因她的出色表現,每個學期都被評爲“三好學生”。

陳世鵬從小就很會孝順大人,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感人故事,卻從生活的點點滴滴中表現出來。在生活中,他也很懂禮貌講孝心,每次出門,進家門,總是和家人打招呼,回到家裏後,能主動給大人開門、倒茶、拿鞋,幫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當客人到家時,大膽、主動地與客人打招呼,和兄弟姐妹友好相處;經常把學校發生的趣事和大人說說,遇到困難時也能主動和家人交流,尋求幫助。在小區裏見到老人總是爺爺、奶奶地叫個不停。

如果家裏遇到爲難的事,家長講給她聽以後,他也會一起出主意想辦法,負起自己對家庭的責任。他會從細小的事情入手,向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表達自己對她們的關心和熱愛,有時是一句輕聲的問候,一個細微的動作,或者是一句真誠的“謝謝”。在今年的“三八”婦女節那天,早上他主動給媽媽煎雞蛋,在學校裏有時間就給媽媽精心準備節日禮物。爲了給媽媽準備這份節日禮物,他花了很多心思,四處蒐集材料,在放學時完成了一幅精美的畫,並在這幅畫上寫上了給媽媽的祝福。回家後她將這份特殊禮物送給了媽媽,大聲地對媽媽說:“媽媽您辛苦了,今天是您的節日,我祝福您!”

他體貼父母,年齡雖小,家裏的小主人翁意識很強。每當媽媽身體不舒服或者感到勞累的時候,鵬鵬總會關切地詢問:“媽媽,你怎麼了?”有時還會給媽媽揉揉肩,按摩按摩。媽媽生病時他端茶送水,用稚嫩的小手給媽媽按摩額頭,眼神裏充滿關切和憂傷,問:“媽媽好點了嗎?”爸爸平時工作忙,特累,鵬鵬總能給爸爸捶捶背、揉揉肩,當爸爸歪在沙發上睡着了,陳世鵬總能拿起小被子輕輕的給爸爸蓋上;爸爸值班時,鵬鵬總能打電話向爸爸問侯。感覺到像一個小小男子漢,已經懂得照顧別人了。

鵬鵬真的是媽媽的好兒子,每天放學回家的路上,總要和媽媽聊聊天,把學校裏發生的事情告訴媽媽。鵬鵬從小就很懂事孝順,從來不亂髮脾氣。每次回到家,總是自覺地完成作業,從來不用家長操心。學什麼都很感興趣,都非常投入,也很刻苦。

每逢春節陳世鵬總能想起把平時攢的零花錢給爺爺奶奶作爲一份小禮物以表達自己的心意,平時還會用自己的零花錢給家裏老人買鞋子、衣服等。

儘管有時陳世鵬總愛表現的“酷酷”的,有時也有點撒嬌,但其實他還是蠻細心的。每次進出校門,鵬鵬總是主動揮手再見;而且由於校門口附近車輛擁擠,鵬鵬也堅持自己走進校園,一句“媽媽,要小心開車哦”,總能讓一天保持美好的心情!平時,還常常幫媽媽作家務活,掃地、刷鍋、刷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物品整理得井然有序,自己整理好自己的學習有具、玩具、衣服,並且還會洗自己的衣服。有好吃的也不忘留着大家一起吃。

鵬鵬生病時從不哭鬧,他怕爸爸媽媽着急、怕治病多花錢、怕因給他看病耽誤爸爸、媽媽上班,又怕耽誤自己上學。

他從不亂花錢,即使是正常開銷,也總是說:多少錢夠嗎?咱家有嗎?

和鄰居奶奶一起上樓,主動幫奶奶那東西;謙讓年齡比他小的孩子,在幼兒園上學時,一名同學咬傷了鵬鵬的鼻子,他沒有責怪同學,反而說:“他小,我讓着他。”

陳世鵬做的令人感動、受人稱讚的小事還很多。雖然他還不懂什麼大道理,但是他這種做了好事、幫了別人而發自內心的高興的精神值得我們所有的人去學習。

敬老愛親道德模範的事蹟材料5

文化傳承的來來往往裏,割不斷的是那份淳淳的情誼。懷胎養子,是母親的十月期盼與苦痛;白首雪須,是父親的殷殷教誨與皺紋;三尺講臺,是老師的盼鐵成剛與等待。孝親尊師是一種高尚的情操,是爲人之根本,是立志之基石。因此,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便寫下了無數的家傳美談: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程門立雪??這一個個故事,不都是我們孝親尊師的好榜樣嗎?

其實,面對親人的愛,能夠當之無愧說我已經完全回報過的,定時子虛烏有,但這並不代表着,父母的愛,我們就無法回報。我經常想,父母每天工作本已是疲憊不堪,我有何理由再讓他們爲我而煞費苦心呢?所以,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我從不輕易麻煩父母,課餘時間,我多做些家務。自己的事情自己處理好,與同學間和諧相處,不打架,不惹禍,學習成績更是不讓父母擔心。

去年媽媽的胳膊手術了,爸爸上班忙,沒時間陪着媽媽,每天我就早起牀一個小時幫媽媽梳頭,洗臉,穿衣服,折被子。像小時候媽媽照顧我那樣認真,那樣溫柔。放學後的時間也都被利用在爲我和媽媽洗衣服上了。幾次我稚嫩的手被衣釦劃破了,流了好多血,爲了不讓父母擔心,我在他們面前之字未提。那段時間我更加體會到了父母的艱辛。

父母往往爲我們傾注了一生的心血,精力。感恩父母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用心去報答。但是,人不孝親,禽獸不如?

轉身回望,當我們來到這時間的一剎那,就註定了與兩種雖然滿身疲憊卻依然歡欣雀躍的人血脈相連。一種是我們的親人,另一種便是“春蠶”,“蠟炬”的化身,老師。

都說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未來藍圖的畫家。但我卻認爲,老師是“奉獻”的代名詞,他們默默地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光輝的事業———教書育人,卻從不渴求一點的回報。但我們也仍要懂得老師的付出,懂得知恩圖報。從上學期,我就懂得無論何時遇到老師,都要鞠躬問好。因爲《弟子規》中教導我們要“路遇長,急趨揖”放學後我也會和老師道聲再見。小學時我就是班中的班幹部,班中的很多事情老師都交給我處理。那時無論任務有多少,我都會一絲不苟的完成。因爲我知道老師交給我任務,說明老師信任我,我沒理由不認真的完成,現在我也仍然堅持做到這一點。在班級建設中,我會盡自己所能奉獻出一份力量,幫助老師,管理好班級,與同學一起好好學習更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老師的付出雖不求一點的回報,但是人不尊師,良心何在?這普天下最平凡的人是父母,最平凡的職業是老師,最偉大的人使父母,最偉大的職業是老師。從來沒有一種文字能寫盡父母和老師,因爲他們的愛,已經貫穿了我們生命的全部。孝親尊師,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我會繼承這美好品質做一名孝親的好女兒,尊師的好學生!

敬老愛親道德模範的事蹟材料6

每當提起朱貴珍,左鄰右舍總是交口稱讚,敬佩她是一個敬老愛幼、善良博愛、教子有方的好母親。作爲一名母親,她用無私的母愛、悉心呵護着孩子,用高尚的道德品質和人生觀影響和教育者他們。多年來,她用自己的愛來營造一個良好和諧的家,把工作與家庭的關係處理得協調有序,夫妻恩愛,相敬如賓。對公婆敬如父母,對早亡大哥的遺孀視若姐妹,對大哥的一雙子女視若己出。

夫妻相敬,姑嫂互助。朱貴珍出生於1965年1月,門前地以村村民,丈夫遊明康原是四川洞南縣人,1992年來到門前地做了上門女婿。從此朱貴珍夫婦與她的父母哥哥嫂嫂侄兒侄女組成了一個新的八口之家家。朱貴珍和丈夫一邊種地一邊打工,還生育了兩個兒子,日子過的舒心幸福。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她的哥哥不幸車禍身亡,爲了不讓嫂嫂和不懂事的侄兒侄女傷心,她對嫂嫂和侄兒侄女關懷備至,悉心照料。因父母年事已高,她和丈夫擔起了家庭的重擔,什麼活她都搶着幹,有好吃好穿的總先留着給她們。嫂嫂在外工作的時候,這一去就是好幾年,她幫忙照看哥哥的一雙兒女,還要贍養兩位多病的老人,還需撫養四個年幼的孩子,她任勞任怨,不僅把孩子照顧的衣食無憂,更教會他們要真誠待人、心懷善意。四個孩子不僅學習上進,品德也很好。村裏的人一傳十,十傳百,人人都稱讚她無私有愛,挑起了家庭的重擔。

敬愛公婆,孝敬父母,相助丈夫。作爲人妻、人母和人媳的我、她盡心盡力地做好一切,照顧好孩子和父母,關心體貼丈夫,並不因辛苦而有絲毫的怠慢。公公婆婆的生日,她放在心上,朱貴珍總會和丈夫回到四川燒上一手父母喜歡的可口飯菜;逢年過節,她總是省吃儉用,自己捨不得買一件新衣服也不忘給二老買些禮物。二老年紀大了,她們每年回家一兩次,爲了讓丈夫安心工作,公婆多享點福,她就承擔起家務和照顧孩子的義務。每天她都忙的像上緊了弦的發條,無論多累她都咬牙堅持着。她和丈夫深知父母喪子的悲痛,爲此夫妻二人更加關愛父母,將心比心,對父母衣食住行多操心,經常說寬心的話安慰父母。父母漸漸從失去兒子的悲痛中慢慢走出來,她說她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只要爲了這個家庭,爲父母和孩子能快樂幸福,她付出什麼都在在所不惜,心甘情願。二十餘年來,大家庭和睦相處,互敬互愛至今,在門前地村傳爲美談。和氣生財,全家成員辛勤工作,家庭生活蒸蒸日上,曾受到了鎮婦聯五好文明家庭的表彰。辛勤工作,勤儉持家。種地務農無法照顧8口大家庭,她和丈夫決定外出打工。他不怕髒累,幹起了男人的活,和丈夫一起當粉刷工。經常工作到很晚,也不能按時吃飯,經常飢一頓飽一頓。一年四季從來沒有穿過幾回新衣服和漂亮衣裳,灰頭土面,面板也變得非常粗糙,每當想放棄的時候,她想想四個孩子和四個年邁的老人,她還是咬牙堅持下來了。父親常年患病,她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可是她對父親的關愛有增無減,無論是日常起居還是看病吃藥她都十分上心。都說久病牀前無孝子,可朱貴珍從無怨言。2014年她父親因病去世,朱貴珍傷心之餘更加努力的工作,自己整整瘦了一圈,最終還清了父親看病欠下的外債。她省吃儉用,但是卻很捨得花錢在孩子和父母公婆身上。日子因她的勤勞付出變得更加和和美美,紅紅火火。

言傳身教,以德育人。如今大兒子已經23歲,現在四川省重慶航天大學電腦系就讀,小兒子在散旦讀中學。朱貴珍母親八十五歲了,由於母親年事已高,生活時有不便,深怕母親受到委屈,朱貴珍親力親爲,伺候母親起居,一天兩餐,從無怨言。她還經常教育孩子要孝順,要常懷感恩之心。她說孝順,不僅僅是養老送終,更多體現在對老人

日常生活的關愛。她言傳身教,父親辭世後,朱貴珍怕老人孤獨苦悶,常陪伴她聊天,經常帶孩子來看她,讓孩子講>故事給她聽,讓她感受天倫之樂。看到老人的笑臉,她如同吃了蜜一樣的甜。幾個孩子在她的影響下,也十分孝順長輩。

她深知一個家庭,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組成一家既是緣分,能夠和睦相處更是不容易,這個過程必須依靠共同努力。任何一位母親對自已的孩子都會不計得失、不求回報,可以犧牲自已的一切,乃至生命。母愛是一種勝於一切的感情,是一種甘心付出、蠟炬成灰的思想境界。朱貴珍不僅孝敬公婆,服侍父母,還養育了兩個兒子,照料了哥哥的一雙兒女,將日子過得和和美美,紅紅火火,受到了鄉鄰們的一致稱讚和好評。甘心付出、不求回報、母愛勝天的行爲,實現了春風細雨播灑愛,萬紫千紅總是春的美麗。

敬老愛親道德模範的事蹟材料7

她是家中老人的精神支柱,心靈慰藉,爲老人排解憂慮,分擔愁苦,與老人默契溝通;她是家中老人的細心家長,知己摯友,對老人真心呵護,她用實際行動踐行着尊老敬老的美德,她就是東經路社區海寧路的居民張靜蘭。她直爽熱情的性格以及幾年如一日侍奉父母的行動成爲大家傳送的佳話。

張靜蘭是東經路社區的一名退休黨員,現年62歲,一直置身於社區的公益活動,支援社區工作,但她照顧父母大人的行動更是叫大家敬佩。這得從張靜蘭伺候父親說起,她的父親是一位從部隊離休的軍隊幹部,老人88歲,因爲早年參加革命,身體落下來不少的病根子,老人身體很虛弱,作爲女兒的她只要有時間就要回到父母的身邊,給父母料理一些家務,做頓可口的飯菜。到2008年的時候,父親的心臟病突然加重了,住到281軍區醫院,她更加忙碌了,白天陪護,給老人做飯送飯,晚上陪牀,一連多天奔波在自家、母親那裏和醫院,自己的女兒看到母親忙的都心疼,勸她休息一下都不肯,默默地奉獻着孝心,直到她父親住院一個月後安詳地離開人世。她父親走了,父母那裏剩下了一個90歲的老母親,兄弟姐妹有的在外地工作,只有退休的她天天守在母親身旁,她父親的離世給母親很大的打擊,因爲他們相濡以沫幾十年的感情很難割捨,母親的情緒十分低落,很長時間不能走出失去親人的陰影。對母親的情況,她非常擔心,怕時間長了壓垮了母親的身體,便經常陪老人拉呱、開玩笑,讓老人開心。俗話說:老小孩小小孩,最難照顧的就是老人,90多歲的老人,身患心臟病、高血壓、自己已經不能自理了,怎麼也不能讓老人自己生活的,生活離不開子女的照顧了,張靜蘭本人還有很嚴重的糖尿病,連帶眼睛視力都下降了,自家裏老公患有腦血栓後遺症,身體也需要照顧,即使這樣她和老公商量,照顧母親義不容辭,堅持照顧,還是堅持北戴河和秦皇島兩個區來回奔波,每次坐車來回都得2個小時的路程,往往是給老人做好了飯後,再坐車回到北戴河海濱給老公買菜做飯。2009年春天,張靜蘭年時已高的母親摔倒了,胳膊摔成了骨折,張靜蘭爲了兼顧母親和老公想把母親接到自家裏來一起照顧,可是母親不來,沒辦法,張靜蘭就把精力放到了母親那裏,每天給老人買菜洗衣做飯,給老人做愛吃的菜飯,買愛吃的水果,把老人的生活料理的有條不紊。由於胳膊的骨折,每天還得給母親洗臉穿衣,每頓飯都是她一口一口給老人喂下去的。記得有一次張靜蘭已經給老人做好了飯,但是老人不肯吃,一問才知道老人想吃餃子,張靜蘭二話沒說就給母親包餃子。老人的.行動不便,甚至大小便都得有她伺候,根本離不開人,就連自己的女兒做了流產都照顧不了,只好叫女兒住到姥姥家,老人和孩子一起照顧,她的行動得到了自己女兒的理解。就是這樣,她一點怨言都沒有,她常說老人爲我們付出那麼多,照顧孝順老人是我們做兒女的責任和義務。90歲的母親在她的照顧下身體已經好多了,骨折的胳膊也康復了,老人見人就誇自己的女兒孝順。街坊鄰里都羨慕老人有一個孝順的女兒。

張靜蘭不但是父母的孝順女兒,也是街坊鄰里的熱心人。張靜蘭是小區的樓長,轄區內的大事小情都愛給大家提供幫助,如轄區一位70多歲叫高秀梅的老人要調轉戶口,她就親自給老人到社區開信到派出所辦理。2008年城鎮居民醫保,她幫助年近90歲的常鳳蘭老人辦理醫保手續,親自去市醫保中心取卡。2010年區裏給70歲以上老人每人55元的生活補貼,她在逐一通知大家的同時,還親自給他們填表準備申請的資料,帶着大家到銀行取錢。社區每次組織活動,她管轄的片區參加人數的都居多,並且都是一些老年人,一路上她都細心照顧大家,叫大家注意安全。她的實際行動,得到了街坊鄰里的尊重和愛戴。

張靜蘭就是這樣敬老愛老的,她的行動影響着社區的每個人,是社區居民的學習的榜樣。

敬老愛親道德模範的事蹟材料8

尊師孝親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中國上下五千年,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程門立雪……這一個個故事銘刻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我們一直拿這幾個故事當作座右銘,所以尊師孝親是作爲一名合格的少先隊員的根本。

一說到是誰把你養育大,大家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自己的爸爸媽媽,而我跟大家的答案不同。因爲爸爸媽媽都有工作,都很忙,沒時間照顧我,並且我剛出生的時候媽媽沒有母乳,是姥姥拿着奶瓶一點一點的餵我。等我上了一年級,姥爺每天騎着自行車接我上下學,這一生中我最感謝的人便是他們。現在我已經長大了,上六年級的我也可以幫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還記得在一個夏天,天氣很熱,姥姥發燒了,姥爺不在家。當時我看着姥姥那張疲憊的臉上顯現出紅紅的顏色。我想起了在我生病時姥姥是怎麼照顧我的,這時我便學着照顧起姥姥來。我先倒了一杯溫水,然後在我們家的藥箱裏找出成人感冒藥,我把藥和水送到姥姥的嘴邊,姥姥吃下去,我又在我的屋子裏找到毛毯蓋在姥姥身上,還特地囑咐讓姥姥打個盹,這樣就會好得快。看着姥姥進入了夢鄉,我也擦擦額頭上的汗水。在平常,我也會

幫姥姥刷刷碗,掃掃地。看姥姥姥爺勞累的時候還會給他們捏捏肩,捶捶背。在這期間,我還學會了幫姥姥買菜呢!他們臉上的皺紋足以證明,他們頭髮中的銀絲可以說明:歲月像一匹野馬,它不停的奔跑着。姥姥姥爺的時光隨着野馬的速度減少,我有什麼理由不去孝敬他們呢?

在寒暑假的時候,我也會回老家和爸爸媽媽在一起待一段時間,因爲我知道爸爸媽媽每天上班掙錢,很不容易。爸爸媽媽下班回到家,我會給他們倒杯熱水。平常我會幫爸爸刷茶杯。在他們疲憊不堪的時候我會貼心的給他們倒好洗腳水,調好適宜的溫度,這樣就可以讓爸爸媽媽放鬆不再感到疲勞。

親人,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人,老師則是我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人。“一日爲師,終身爲父”老師就猶如我們人生中最亮的那一顆星星,在你迷路時,他會把黑暗照亮,指引正確的方向。他們更是“春蠶”“蠟炬”的化身,不求回報。把知識傳授給我們,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

“老師”這個詞我認爲可以替換“奉獻”。他們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偉大的事業,教書育人正是他們不動搖的信念。在我戴上紅領巾的那一刻起,我便知道遇到老師要站直行禮問好,放學後我也會和老師說聲再見。

在小學,我一直是班級裏的班長,班裏的事情我也會替老師分擔。比如收作業,考詞語,帶領學生經典誦讀,替老師給沒來的學生的家長打電話詢問怎麼回事……因爲我知道老師也很累,好幾次老師都是帶病給我們講課。既然幫老師分擔就要做好,就要認真地去完成,決不能辜負老師的信任。而且,在老師不在的時候,我會管理好我們班同學的紀律,還會帶同學們背古詩,看書……除了這些,爲了讓我們的教室變得更加美麗,我第一個帶了一盆杜鵑花,擺在了我們的講臺上。接着連續好幾天都有同學帶花到教室。只要是路過我們班級的老師或者同學都會發出他們由衷的讚歎。在班級裏,我會盡力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積極的幫助老師管理好班級更是我義不容辭的任務。我和同學們和平相處,一起學習,互相幫助,努力讓我們這個集體變得更加團結,讓我們這個“家”變得更加美麗。

經過老師的教導和我自身的努力,在小學階段我一直都是三好學生,還獲得過區級優秀少先隊員的稱號。我還參加過多次徵文、講故事比賽,每次都獲得了好的成績。

尊師孝親,學會感恩,懂得回報,親人和老師對我的教導,對我的關愛,我用多少的墨水都無法寫完。我一定會“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我一定會在今後的日子裏,繼續把尊師孝親這一中華傳統的美德繼續傳承下去!

敬老愛親道德模範的事蹟材料9

莫錦清,今年11歲,是東成小學六年級學生。她和爸爸、媽媽一起生活在一個普通的小家庭,從小就體會着爸爸、媽媽常年在外地打工照顧她自己是不容易的,懂得了父母養育她的艱辛,因此學會了感恩。

有一次,她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做農活,做了大半天,已經很累了,爸爸媽媽都躺在沙發上不願動,小清馬上給爸媽遞上一杯熱茶。然後又動手餵雞鴨,燒洗澡水。爸媽看着小女兒忙着忙那既高興又感動。

由於受父母的影響,每當節假日,她主動早起做早餐,晚上把青菜洗乾淨,放米下鍋煮熟,等待父母回來煮菜,儘量減輕父母的家務。在去年,她媽媽由於工作太累,病倒了,從此,她就擔起媽媽的工作,邊學習邊照顧病中的媽媽。人人都說她是好孩子。

在學校,她有一顆真誠的愛心。有時同學忘了帶課本回家,她知道後總是趕緊做完作業把課本借給同學使用。對於學習上的後進生,她也是及時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從不計較個人的得失。她有一顆慎真的愛心,有一次,她看到鄰居家的小孩玩耍時不小心摔倒在地上,只見她把小孩抱了起來,輕輕地拍去他身上的灰塵,一邊安慰他,一邊哄他玩。還有一次,一位老爺爺手拿鐵杴在修路,突然下起雨來,她立刻回家拿出一把傘送給了老爺爺,老爺爺很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