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辦事指南>事蹟材料>

孝老愛親模範事蹟材料9篇

學問君 人氣:2.39W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用到過事蹟材料吧,事蹟材料是用於表揚先進、樹立典型,使廣大幹部羣衆見賢思齊,有所效仿,從而盡心竭力地做好本職工作而如實記載和反映工作、學習中涌現出來的先進集體、先進人物的優秀事蹟的書面材料。那麼事蹟材料的格式,你掌握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孝老愛親模範事蹟材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孝老愛親模範事蹟材料9篇

孝老愛親模範事蹟材料1

李鳳芝是宏偉區長征街道東方路社區一位普通的居民,今年62歲,她照顧癱瘓在牀的丈夫十年如一日,不怕累,不怕苦,任勞任怨,在公婆眼裏是好媳婦,在丈夫心中是好妻子,在兒女眼中是好母親,在街坊鄰居眼裏是模範典型。她用她的愛心演繹着人間真情,她的事蹟在東方路廣爲傳頌。

兒女的好母親。李鳳芝年輕時候,自己是農村戶口,在城裏打工維持生計。與丈夫成家之後,她一面做臨時工,一面照顧家裏。爲了不影響丈夫的工作,她幾乎包攬了家裏的所有活計。孩子尚小時,她每天天不亮就起牀,早早把飯菜做好,然後送孩子們上學,再去上班。李鳳芝在單位乾的是力工,一天下來累得腰痠背痛,還要照顧家裏的老小,但她從來不叫苦,不喊累,一家人的生活越來越好,離不開她的默默付出和努力。

天氣預報她是必聽的,一是掌握天氣情況,二是根據預報張羅着一家人該穿什麼衣服,保障身體的冷暖。她每天的飯菜都能做得適中可口,孩子和丈夫都不願意在外邊吃飯,下班和放學都趕回家來吃她做的飯菜。那個年代,家裏很窮,靠丈夫微薄的工資和自己臨時工掙來的錢養家餬口,每週改善的伙食也是有限的,她把好吃的東西都留給丈夫和孩子吃,她吃大家剩下的飯菜。她每天管理孩子的生活,還負責督促孩子的學習。在她的嚴格要求下,孩子們都養成了獨立學習的好習慣,而且成績優秀。時間過得飛快,轉眼孩子都已長大併成家立業,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都是業務能手,這是讓李鳳芝最欣慰的事兒了。

丈夫的好妻子。李鳳芝的丈夫常懷慶原是遼化金興化工廠的一名工人,早在20xx年,常懷慶因突患腦溢血造成半身癱瘓,剛開始,常懷慶還能夠在妻子的攙扶下下牀活動,隨着時間的推移病情越來越重,一年後最終臥牀不起,每天只能躺在牀上,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有專人照料。從此,她開始了對丈夫長達10年的護理,10年來,她對患病的丈夫不離不棄,用自己的真情書寫人間真愛。

每天她爲丈夫做可口的飯菜,丈夫想吃什麼,她就去買回家,變着花樣去做,從不厭煩。爲防止癱瘓的丈夫肌肉萎縮,她每天堅持爲他按摩二個多小時,爲了讓丈夫不得褥瘡,李鳳芝經常爲他擦洗身體,每3天爲他洗一次澡,每天定時爲其翻身,變換臥牀的姿勢和方位,直到常懷慶點頭舒服爲止。在天氣好的時候總能看到她推着丈夫到院子裏曬太陽,扶着他做運動。在精神上,她一有時間就陪丈夫聊天安慰他。常懷慶是黨員,經常愛看書看報,她主動到社區找來報刊雜誌給他讀,到七一、兩會等重大節日期間,她都幫助丈夫瞭解國家大事,聽政府工作報告,雖然常懷慶不會說話,但是他看在眼裏,激動在心裏,他多次在人前落淚。得到這樣一位好妻子,他心裏充滿了感激。

多年來,夫妻倆形成了動作和眼神的暗號,常懷慶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李鳳芝就能明白他的的需求。比如,吃飯是拿筷子、喝水是拿礦泉水瓶、睡覺是拿枕頭等動作,夫妻倆配合得非常的默契,也解決了常懷慶不能言語的困難。最讓李鳳芝頭疼的是丈夫經常住院,每每這時是李鳳芝最着急的時候,因爲人手少,加上自家住的老樓,樓道狹窄,擔架不方便進入,她就揹着丈夫上下樓,再加上隨身攜帶的物品,每次她都要來回跑幾趟,累得氣喘吁吁;在醫院裏忙於照顧病人,讓她晝夜不能寐,每次下來,她都瘦下一大圈。街坊鄰里都替她擔心身體,她自己卻總是說:“只要老常沒事,我就心安了。”

看見李鳳芝這麼辛苦,東方路社區黨委及時出現,向她伸出援助之手。社區黨委經常走訪常懷慶,在節日裏爲他帶去慰問品和慰問金,在平常的日子裏,爲他做些力所能及的幫助,比如幫助李鳳芝打掃室內外衛生,幫助代買日用品和代辦生活瑣事,這樣省去了李鳳芝大部分時間來照顧丈夫,在常懷慶危難時,社區配備專職志願者隊伍,隨時準備幫助他們一家,這讓李鳳芝非常感動,她總是跟常懷慶說:“還是黨好,黨和政府經常幫助我們度過難關,讓我們心裏溫暖啊!”雖然常懷慶不能說話,但是他的眼神和表情都告訴人們,他是深深地愛着黨的,每當黨有重大節日和重大會議時,他都不忘去觀看和收聽,這也是他心裏的一份牽掛。

兄妹的好嫂子。李鳳芝是婆婆家的中堅力量,是兄弟姐妹們心目中公認的好嫂子。公婆去世得早,她主動擔負起挑起家庭大梁的重擔,照顧年幼的小姑子和小叔子。因爲他們雙方的兄弟姐妹都生活在農村,家裏都非常困難,李鳳芝看在眼裏,急在心上,在自己家也不富裕的情況下,付出許多精力和金錢來幫助弟弟妹妹。在公婆去世後,她視自己的小姑子和小叔子爲親姊妹一樣,從生活上關心他們,精神上鼓勵他們,關心他們的冷暖安危,直到弟妹長大成人。如今,辛苦經營的家換來了姊妹們的真情,弟、妹將李鳳芝這位嫂子當成母親一樣看待,尊敬她,愛戴她。知道嫂子照顧臥病在牀的哥哥生活的不容易,他們經常給嫂子精神上的安慰和生活上的照顧,讓嫂子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溫暖,也讓她的內心感到無比的溫暖和欣慰。

鄰里的好幫手。她不但對自己的丈夫、孩子、兄弟姐妹照顧得無微不至,還把自己的餘熱都獻給了街坊鄰里。她常說:遠親不如近鄰。她把鄰里視爲自己的姊妹。一次,鄰居張鳳蘭不在家,家裏晾曬在樓下的衣服和被子忘記收上來,這時大雨就要來臨,李鳳芝看在眼裏,急在心上,他安頓好丈夫,以最快的速度,跑下樓將被子及時抱到屋裏,免遭大雨淋溼。當鄰居急忙趕回來,看到自己的被子乾爽地放在李鳳芝家時,高興得不知說什麼好。

因爲她常年在家照顧丈夫,鄰居的大事小情她能幫的就主動上前幫忙,從來不把自己當成花甲之年的老人,誰家有需要,只要她能伸上手,她就主動去幫忙,從不吝嗇自己的體力。她爲鄰居看門護院,幫助鄰居的小夫妻照看放學回家的孩子,幫助年邁的老人梳頭、剪指甲等,她這樣發揮自己的餘熱,奉獻自己的愛心,感動着樓裏的居民,贏得了大家的讚許,大家在閒暇時也都伸出手來幫助李鳳芝一家,讓她深切地感受到了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李鳳芝只是一名普通的家庭婦女,但她勤勞質樸、豁達樂觀、堅強不屈、無私奉獻,爲家庭撐起了一片藍天,爲鄰里樹立了典範。她用自己的誠心和愛心感動着社區的每一個人,也爲自己創造着幸福的生活。

孝老愛親模範事蹟材料2

,男,漢族,1979年5月生,20xx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高中文憑,現任**村村委委員。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家庭是社會的基石,家庭穩定是社會穩定的基礎,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前提。家庭和諧,既是一種生活目標,更是一種生活境界。恩愛和睦、幸福美滿的家庭,是家人人生旅途的港灣,是事業成功的力量源泉。和諧社會不能沒有“孝”字,作爲一個社會公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是和諧社會的最重要特徵所在。若當今社會人人以孝當先,社會將變得更加和諧。

一個有責任感的男人,要切實履行好爲人子、爲人夫、爲人父的職責義務,孝敬父母,讓他們安度晚年,呵護妻子,與之白頭到老,精心養育子女,言傳身教,促進他們健康成長;應當把生活的重心從自我擴展到家庭,多關心、體貼妻子,尊重老人,不斷增強家庭的凝聚力、吸引力,讓家人在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中享受天倫之樂。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他與母親相依爲命三十年。他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無私奉獻孝敬老人的事蹟在當地傳爲佳話。他的孝心散發着火熱的光芒,感染了周圍的每一個人,讓家庭充滿了溫馨與和睦。村民們每次提起他都是讚不絕口,說他是孝敬老人、關愛家庭、團結鄰里的好楷模。隨着時間的推移,老人對他更加信任,以他爲主心骨,不管家裏的大事、小事、人情、客往,都願意讓他操持,一家人生活在其樂融融的環境中。

房子在滑坡險段的下方,每逢下大雨,便會有滑坡發生的可能,裹挾着泥沙的滑坡體時刻威脅着房屋的安全,但迫於經濟困難,他便在天晴時,一個人拿着鐵鍬剷除淤泥,疏通水道,確保房子安全,讓老人能安心的生活。下大雨的時候,即使是大半夜,他也要經常出去看看是不是有滑坡,因爲他擔心自己睡的太死,讓老人受到傷害。

**年5.12地震發生時,他正在家裏做飯,當感到房子出現劇烈晃動時,他第一時間飛奔進老人的臥室,背起老人就往屋外跑去,在跑到安全的地方,等到地震過去後,他回到房子檢查受損情況,在確認安全後,方纔鬆了一口氣;儘管大震過去了,但小震卻不斷,他白天晚上都高度警惕,一旦發現有異常,便立刻轉移老人。在震後的一個多月裏,他時時刻刻都擔心老人的安全,人也更加消瘦了。隨着災後重建的開展,想盡一切辦法籌措資金,克服各種困難蓋起了新房,他讓老人住進了寬敞安全的房間,終於不用再擔心房子的安全了,他心頭的擔子一下輕了不少。

不但孝敬老人,還和睦鄰里,不管誰家有個大小事情,他都會主動去幫忙。誰家有了困難無論是經濟,還是家庭糾紛他都主動幫助化解,街坊鄰居誰提起他無不豎起大拇指稱讚。

婚後,爲了肩負起日益繁重的家庭生活,他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每次他都是把好吃的讓給老人和孩子,即使自己生病也捨不得給自己改善,依然把可口的飯菜端給老人並一再囑咐孩子們不準動老人的飯。他做在先、吃在後,收拾完碗筷,顧不得休息,就又抄起農具投入到農忙之中。

30多年來,再忙也把照看老人的事放在心坎上、擺在第一位。一定要讓老人吃好、穿暖。有人說,千難萬難難不過給爹媽一個好臉色,如果你流露出你的蔑視和不耐煩,這種孝心就是不到位的,因爲這會讓父母很不安心。但這樣的情況在家是看不到的,無論遇到什麼難心事,他從不在老人面前表現出來,他面對老人時永遠是一張笑臉。

有一次,老人因突發腦梗塞暈倒,他急忙找人、找車把老人送進醫院。看着病牀上痛苦呻吟的老人,二話沒說,拿出所有積蓄,東拼西湊了幾千元錢,及時爲老人看病。住院期間,跑上跑下交錢拿藥,端屎端尿,噓寒問暖,把老人照顧得無微不至。半個多月過去了,經過精心照料,老人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好轉,也能自己走路了,全家人特別高興。

常說:“誰都有父母,誰都有老的那一天,我也有需要別人照顧的時候,我現在得做出榜樣來,好好孝敬老人,等我老了兒女纔會孝敬我。”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他經常說:他覺得:孝敬老人,照顧妻子,讓全家人幸福,他自己才幸福快樂。

這位普通的農民,付出了人世間最寶貴的愛情、親情和真情,他愛老人、愛妻子。他用他那顆善良的心懷溫暖着老人,誰能算得清他付出了多少心血、多少汗水,正是像他這樣一些勤勞、善良、純樸的人們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美德,正是他們無怨無悔的奉獻,使多少家庭充滿了溫馨,充滿了幸福。

孝老愛親模範事蹟材料3

說起蔡雲德,道東社區泰園巷的居民都知道,這是一個孝敬婆婆的好媳婦。

蔡雲德今年69歲了,自1963年結婚以來,蔡雲德一直和婆婆吳德珍住在一起,四十多年中,她盡心盡力照顧自己的婆婆。婆婆如今已經98歲了,身體經常生病,當婆婆病了時,蔡雲德一刻不離地在婆婆身邊伺候;婆婆鬧情緒,不管是誰的錯,蔡雲德總是耐着性子,變着花樣逗婆婆開心。

每天早晨,蔡雲德總是先給婆婆做好婆婆喜歡吃的早點,等婆婆吃好了再給丈夫和孩子們做早飯。逢年過節對蔡雲德來說是最忙活的日子了,婆婆家的親人都會到家裏來過節,房子頓時顯得異常擁擠,蔡雲德總是屋裏屋外、任勞任怨地忙活,沒有絲毫怨言,用她自己的話說:“人多人氣旺,這是咱家的福氣!”

婆婆身體好的時候,整天笑哈哈逢人就說:我有一個好“女兒”,這是我的福氣。

多年來,婆婆由於年齡原因,行動不便,需要人一刻不離的進行照顧。蔡雲德退休了,更加用愛心、耐心、細心的照顧老人,伺候着老人的起居生活。老人生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逢年過節聚在一起時,老人總在誇着蔡雲德。在蔡雲德的精心照顧下,現在老人身體還算可以,能夠拄着柺棍行走,蔡雲德無怨無悔的細心照顧着老人的起居生活。每天和老人坐在一起嘮家常,陪着老人看電視。尤其在老人生病的時候,蔡雲德照顧得更是無微不至,老人見人總是在念叨:“不知是哪輩子修來的福氣,我家有這麼好的一個兒媳婦。”尤其令人感動的是,在青海玉樹地震捐款活動中,這位九十六歲高齡的老人透過看電視,要兒媳蔡雲德到社區來爲她捐款一百元,向青海地震災區奉獻自己的一片愛心。老人的愛心感動着社區的每一個人。

四十多年來,蔡雲德始終如一的悉心照顧着年邁的婆婆,以實際行動感動着家人,感動着我們周圍的每一個人,大家從心裏對她表示由衷的稱讚和敬佩。在她身上,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老敬老的傳統美德,體現了當代女性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她的事蹟,也影響着道東社區的廣大居民,大家以她爲榜樣,在社區形成了尊老愛老、構建和諧家庭的好風氣。道東社區居委會組織廣大居民學習了蔡雲德同志先進事蹟,並號召廣大居民向她學習,樹立榜樣。透過活動開展,在社區掀起了一個尊老、愛老、敬老的高潮,大力弘揚孝敬老人的高尚美德。

孝老愛親模範事蹟材料

某某某,,鎮村一個普普通通的農家婦女,在特殊家庭狀況下,用一雙辛勤的手和她那顆善良的心,支撐了一個常人難以維持的家庭,贍養了本不該由她贍養的一個個老人,受到了民衆的好評。

現年48歲的,小巧玲瓏,性格剛強,心直口快。自進了婆家門就與婆婆一起承擔起這個特殊家庭的特殊家務。她家當時的家庭狀況是:公公重病在身,常年臥牀不起;一個70多

歲的遠房奶奶,行走不便;一個雙目失明的遠房的光棍大伯哥;還有一個70多歲的姑母,自姑夫死後也一直在這個家中。這些老人,由於年老多病,性格怪異,她對每個老人都象照應自己的老人一樣。平時除了忙地裏的活,幾乎全部精力都用在了老人身上,哪個老人身體不好,哪個老人心裏不痛快,她都細心的去照顧,還時常將瞎子大伯領出來曬曬太陽,爲奶奶和姑母洗臉、梳頭更是常事,這樣一個複雜的家庭,硬是讓她安排的井井有條。老人們整天讚不絕口,逢人便誇:我們娶了個好媳婦。特別是幾個老人重病時,她更是日夜守護、照顧地無微不至,直至老人臨終。大伯哥重病時,大小便不能自理,她硬是用紙墊網手一把把的從被裏向外抓,大伯哥實在覺得難爲情,就用手勢阻止,但她卻說:“這怕什麼,人有病了,就不必去講究這麼多,你沒有更近的親人,我就算你的親人了,這事我不幹叫誰去幹”,大伯哥有感動的哭了,在場的人也都哭了。諸如此類,太多太多……平常家務不平常,結婚至今30年,照應老人30載,用她的辛勤、善良、孝心送走一個個老人,換來了一聲聲讚揚。

現在的,仍然照應着80多歲的.姑姑和時常回家近80歲的三叔三嬸(臺胞),她的臉上還是那樣時常帶着微笑,做着平常的家務。常言道:久病牀前無孝子,但在30年的漫長歲月中,硬是無怨無悔地實踐着她的賢孝美德,成爲一方楷模。

孝老愛親模範事蹟材料

百善孝爲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是道德之本,是家庭美滿和睦、社會進步發展的基石。在武山縣樺林鄉孫堡村,有一位好兒媳、好妻子、好母親,十年如一日照顧着全家老小的衣食起居,無怨無悔,家庭團結和睦,遵紀守法,積極進取,樂於助人,深受鄰里和社會的好評。她叫高富珍,今年32歲,一名普通的孫堡村村民,用自己勤勞雙手描繪了一幅孝老愛親的動人畫卷。

孝敬父母

她照顧老人多年,毫無怨言,主動承擔起贍養老人的所有重擔,總是自覺自願,無怨無悔。現在的老人年事已高,由於長期的操勞身體落下了多種的疾病,在老人的屋子裏,老人的生活必需品一應俱全,老人的衣服、被褥洗得乾乾淨淨,鄰里看見了無不誇讚,連老人也覺得自己的生活太幸福了。高富珍每天有空時就會陪在老人身邊,和老人拉家常、談瑣事,讓老人擺脫孤單和寂寞。

她對孝的理解是:“老人把兒女養大不容易,兒女爲了老人的健康和幸福,應該付出最大的努力和代價”。儘管她爲了生活,工作很忙很辛苦,但她對老人的關心照料從不掉以輕心,除了做好適合老人的可口飯菜和滋補食品外,還經常爲婆婆梳洗。每當外出前她都會再三叮囑家人好好照顧婆婆。婆婆有病了,她和兒女們一道送婆婆上醫院就診,每次送婆婆上醫院,不知道情況的人還以爲婆婆是她的母親。

關愛子女

高富珍非常注重對孩子的教育,兩個兒子年紀尚小,但她自小就培養他們吃苦耐勞、辛勤勞動的精神。她一個不僅要照顧年邁的婆婆和辛苦勞作的丈夫的衣食起居,還要時刻照看好尚且年幼的兩個小孩,沒有一刻能夠閒着。爲了給兩個孩子營造一個良好家庭環境,培養孩子好性格好習慣,讓孩子感受到愛,身心健康地成長,她不管有多苦、有多累,從來不爭嘴吵架,每次帶給孩子的都是笑逐顏開,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高富珍讓全家人統一教育思想,不嬌縱、溺愛孩子,既教孩子學知識,又教他學做人,要創造一個溫馨、和諧、寧靜的家庭育人環境,讓孩子能健康地成長。爲了讓孩子從小孝敬老人、尊敬長輩,對人有禮貌,高富珍夫妻倆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感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給機會讓他孝敬長輩;發現他對人有不敬的行爲及時教育、引導,使他學會辨明是非,改正缺點。爲了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高富珍總會認真教孩子掃地、擦傢俱等家務事,儘量給機會讓他做力所能及的事。

夫妻和睦

儘管高富珍夫婦生活並不是非常富裕,但他們夫妻相互關愛、相互支援,一起承載起生活的重壓。他們一直以來相親、相敬、相愛,真誠相處,建立起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常言道:“順者爲孝”,老人上了歲數,話多嘮叨是經常的,每當這個時候,她就對丈夫說,不要和老人計較小節,尊敬

老人是我們的傳統美德。雖然有些話我們不愛聽,但婆婆絕無惡意,我們要耐心聽,等聽完再作解釋,這樣就會化解誤會。她矢志不渝的用自己的大愛使得一家人舒心愉快地生活,以自己崇高的道德素養演繹着人間純真的孝德情懷。

家庭和諧

在高富珍家中,老人、夫妻、孩子一家人和睦相處,處處洋溢出幸福和美滿。高富珍是一位勇擔家庭責任的楷模,夫妻和睦、家庭和諧是該家庭的良好的家規與家風,全家人互相尊重,互敬互愛。晚輩對長輩尊敬、孝順,長輩對晚輩愛護,婆媳之間、妯娌之間關係十分親近,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和睦家庭。

作爲兒媳,他尊敬老人,關心老人,孝順老人,在忙碌的工作過程中仍然堅持抽空陪伴老人,是出了名的好兒媳;作爲妻子,他關愛丈夫,與丈夫互相關心、互相扶持,夫妻感情融洽,從不爲小事爭吵;作爲目前,她以身作則,注重對孩子的教育。

羣衆頌揚

作爲媳婦,她克盡孝道,對老人噓寒問暖,還經常陪伴老人談心,做他們精神上的支柱;作爲母親,她慈愛但不溺愛,在照顧好兒子的同時,還擔負起教育孩子成材的重任;作爲妻子,她是“賢內助”的最佳代言人,爲了減輕丈夫的工作壓力,她一力承擔起家庭的所有事務,把家中的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條,從不讓丈夫因家事分心而影響工作。在衆多的親戚朋友關係中,她做到以誠相待,對雙方父母,都孝敬

有加,對兄妹的子女,她們均視如己出。在任何地方,都能做到尊老愛幼,她始終銘記着“吃水不忘挖井人”,她關心老人,關心弱勢羣體,積極幫助困難戶、貧困戶和殘疾人。她不僅孝敬家中的老人,對鄉親更是和藹可親,關懷備至,她能夠善待鄉鄰,幫助他們排擾解難,鄰里關係親如弟兄,情同手足,得到了全村人的一致好評。

孝老愛親模範事蹟材料4

現年35歲,1996年技校畢業分配到xx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以下簡稱xx集團),現爲xx集團本部資產管理公司聚氯乙烯廠的一名普通女工。1997年,她與xx公司員工自由戀愛結婚。作爲普通工人,他倆收入微薄,婚房只是一間十三平米的小屋。20xx年7月兒子出生,小家庭沉浸在歡樂中。雖經濟不算寬裕,他們仍在隔壁租好房子,將公婆從農村接來,一家人在一起過着簡單和睦的生活。

天有不測風雲,20xx年3月22日丈夫在重慶萬州不幸因意外摔死,當時兒子還不到兩歲,27歲的嚐到了人生的苦痛、莫測與無奈。亡夫的父母都是普通農民,本養育了一雙兒女,期盼着能享受天倫之樂。但是女兒20xx年因病去逝,老人又將全部的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命運對兩位老人是卻是如此苛刻,唯一的兒子也離他們而去。“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現實,再一次給年歲已高的公婆沉重打擊,公婆相繼病倒。

家裏失去了男人這個頂樑柱,生活中的各種困難接踵而至——老的病,小的弱,微薄的工資要養活4口人,困難可想而知!她感覺天都要塌了,無法想象接下來的日子該怎麼辦。她想到了死!想到黃泉路上去追尋那相親相愛的丈夫。但看到一夜白頭的公婆無依無靠,再看看蹣跚學步的兒子天真無邪,幾年來一起生活的相濡以沫,善良的老人早就和她融爲血肉相連的親人了,自己真的就能放棄他們嗎?不,不能啊!意識到:自己決不能垮!丈夫不在了,她就是這個家的頂樑柱,她要給兒子一個完整的家,要扛起兩個老人老有所養的擔當,命運既然這樣安排,她只能坦然面對,堅強地挺下去。

擦乾了眼淚的,面對公婆無助的眼神,她一字一句對老人許下承諾:“爸、媽,佰均和姐都走了,從今以後你們就把我當親生女兒來看待,我也會把你們當成自己親生父母一樣孝敬。”看到可愛年幼的孫子,再看看神情堅定的媳婦,兩位老人放下心來。一家人住在一起後,兒媳盡心照顧老人的生活,飯桌上的肉、好吃的菜,儘量給老人和孩子留着。八年來,雖然日子過得非常艱苦,但和睦謙讓的他們,讓孩子享受到了無比的幸福與快樂。

風燭殘年的公公經常生病,送醫院的路上夏天日曬雨淋是常事,冬天遇上寒風凜冽最苦的人還是。20xx年初春的一個夜裏,老人發燒病得不輕,急忙收拾好到醫院需要的物品,背起老人來到樓下,漆黑的周圍沒有出租車的影子,更沒有一個可以幫忙的人。沒有因爲難而放棄,背起老人就往醫院趕,靜靜的夜裏只有她呼呼的喘氣聲,伴着她深一腳、淺一腳趕往醫院。等醫生給老人檢查完並打上吊針後,又困又累的鬆了一口氣,趴在老人的牀頭櫃上睡着了,等護士給老人輸完液叫醒她時,東方已泛出魚肚白……

爲了讓兒子從小樹立孝敬老人的意識,成爲一個有愛心、有責任感的人,天天讓兒子爲臥病在牀的公公拿藥端飯,讓孩子和她一起照顧兩位老人,儘可能讓老人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增強生活的信心。

八年的光陰,爲家庭付出了女人最好的青春年華,同事和朋友都希望能有一個男人幫幫她,每次介紹的男友,得知她還要供養前夫多病父母的實際情況後都離開了。現實的殘酷沒能動搖決心,她回憶起以前和丈夫的相濡以沫,想到公婆兒女雙亡的無依無靠,她知道自己不能放棄老人,她毅然選擇了前夫的父母,放棄了重新組建家庭的希望,她要替逝去的愛人盡到贍養雙親的責任,讓愛人在九泉之下瞑目。

孩子一天天長大,需要各種學雜費,公公一直生病,只能靠簡單的藥物維持,生活上再怎麼節約開銷每月仍捉襟見肘,經濟壓力讓喘不過氣來。善良的婆婆爲了替她減輕一些生活負擔,偷偷去撿破爛換錢以貼補家用,面對生活的艱難,面對“倔強”的老人,她不得已默認了婆婆的做法。一次婆婆一大早就出門了,到傍晚仍沒回來。下班得知後,不顧天已經下起了大雨,急忙跑去周圍的幾個小區找尋,當她在一個垃圾站低矮的屋檐下看到彎曲着脊背、被雨水溼透了的婆婆,看到婆婆身邊的一筐破爛時,她不禁流淚滿面,深深的自責,死死咬住嘴脣,顫抖着叫了一聲:“媽,讓我來背。”婆婆用慈愛的眼光看着她:“不關事,媽和老漢拖累你了,娃兒,你也辛苦啊”。當背起沉沉的破爛,一手撐起傘,一手扶起年邁的婆婆,冒着大雨往家裏走的時候,天已經黑盡了。

雖然生活艱難,但是卻沒有因爲家庭原因影響過工作,十五年來,她勤勤懇懇地幹好本職,透過不懈努力,從一名普通包裝操工成長爲一名DCS自動控制系統的操作骨幹,多次被分廠評爲“操作能手”,她用加倍努力工作來回報社會、公司、領導、同事的幫助和期望。

只是一名普通女工,沒有多少豐功偉績,但是她那種在重重困難和打擊下不自棄的堅強與獨立和對公婆不拋棄的堅守,深深地激勵和感動了周圍的人。她把中華民族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真實地融入平凡而又平淡的點滴生活中,她用真心善待人,以摯愛感染人,讓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成爲一盞不滅的長明燈,照亮了這個命運多舛的家庭。

孝老愛親模範事蹟材料5

供銷社經濟發展科副科長,是個讓人一見過目不忘的、個頭高條、美麗漂亮的中年女性。多年來,她在出色的完成單位本職工作的同時,用真情悉心孝敬公婆,爲老人排憂解難,爲年邁的父母撐起一片睛朗的天;用真心教育着聰明可愛的兒子,是兒子的第一任好“老師”,在兒子的成長中托起一片風帆;用真愛全心支援着丈夫的工作,爲丈夫奔波忙碌,是丈夫工作生活中溫馨的“港灣”,展現了一個東方女性的善良和賢惠。

公婆說:“有好兒不如有個好媳婦”

1985年,鄒春鳳帶着女孩的純真走進了這個家庭,20多年來,她默默地爲這個家任勞任怨地奉獻着。

鄒春鳳丈夫是家中的長子,因此在贍養老人問題上,鄒春鳳對丈夫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小事不計較,大事做表率”。只要老人有困難,她總是第一個出現。

爲了讓公婆安度晚年,,她爲公婆在市內買下樓房。爲了給公婆一個舒適的環境,她每週到公婆家裏打掃房子,把家裏收拾得乾淨整潔;爲了讓公婆增加營養,她就隔三差五變換着花樣給老人做菜;爲了排除公婆寂寞的心情,她經常利用周未陪老人外出散心;每年春秋和過年過節,給兩位老人裏裏外外換個新,老人嘴上說不要亂花錢,但心裏樂開了花,總是樂呵呵的,在老戰友面前也揚眉吐氣了。公婆常說“有這樣的好媳婦,是我們前生修來的福分。”

6月5日婆婆外出突發過敏,當幫忙人問她家在哪時,她脫口而出的不是兒女的聯繫方式,而是兒媳鄒春鳳的聯繫方式。

有一次,婆婆生病,她爲了讓婆婆早日康復,每天下班後無論多忙多累,她都要去照顧婆婆。每天爲婆婆喂水餵飯,洗洗涮涮。常言說“久病牀前無孝子”,但婆婆在牀上最長躺的三個月。她爲婆婆洗澡、梳頭、理髮、捶背,剪指甲,精心侍侯,從不厭煩。婆婆逢人便說:“有好兒不如有個好媳婦,我家春鳳待我比親閨女還親。”爲照顧臥病在牀的婆婆,她很少走孃家,偶爾去一趟也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每次看着老母親戀戀不捨的表情,她的心中就有說不出的愧疚。

如今,公婆都已經80高齡,在她的悉心照顧下,身體健康、精神舒暢,走起路來根本不象80歲的老人,鄰居說他們有福氣,婆婆說:“都是媳婦照顧的好”。而她卻說:“爸媽,作爲小輩,我們孝敬你們是應該的,爲什麼非要讓別人知道呢?”

兒子說:“媽媽是我最好的老師”

她深深懂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着子女。兒子從小到大,她沒有過多的嘮叨,也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去影響兒子。在她的影響下,兒子小小年紀就充滿孝心、愛心、上進心。每次買了兒子最喜歡吃的東西,兒子總是先拿給爺爺奶奶吃,爺爺奶奶不吃就硬往他們嘴裏填;爸爸不在家的日子,爺爺病了,兒子一晚上不離爺爺左右,把爺爺感動的直掉眼淚;兒子上學、放學的路上常常會遇到一些行乞的殘疾人,每次他都會把自己的零花錢全部送給他們;學校組織給困難或患病的學生捐款,兒子捐的總要比別人多;坐公交車遇到老人時,兒子趕快讓座並把老人攙扶到座位上;下雨天,兒子總是主動把雨傘讓給離家遠的同學。如今,已經大學畢業的兒子一個人在烏魯木齊打拼,面對激烈的競爭環境,她經常教育兒子,要自己努力認認真真做事,要禮貌特人,尊重領導、同事等。透過她的悉心教導和鼓勵,兒子能正確地處理各種困難和問題,爲自己理想事業努力勤奮的工作着。

丈夫說:“她的支援是我努力工作的動力”

丈夫從事工作,她瞭解丈夫、理解丈夫,爲了支援丈夫幹好工作,她承攬了全部家務。爲了做家務,這麼多年她中午從不睡午覺,晚上忙到12點多。爲丈夫工作性質的原因,經常出差,爲了讓丈夫安心在外工作,公婆病了,兒子病了,自己頸椎疼的擡不起了......她都一個人扛着,從來不告訴在外出差的丈夫。

人常說“患難見真情”,20xx年7月丈夫不幸遇到火災,造成全身十幾處骨折,幾處燒傷。因傷情嚴重,有時候脾氣不太好,她總是無怨無悔地悉心照顧着。前期丈夫不能下地,她守在丈夫牀前,精心照料,端屎端尿……沒有一句怨言。出院後,丈夫不明原因全身痛癢,她跑遍了五師、州市大小醫院,請大夫到家給丈夫看病,找多少藥方,抓了多少中藥煎熬喝了但效果不好,沒有辦法的她就一晚上無數次給丈夫用手搔癢。丈夫病情稍有好轉,她就鼓勵丈夫多活動,避免長期臥牀肌肉萎縮,一日三餐丈夫想吃什麼,她就趕緊做什麼,爲怕丈夫寂寞,她買來許多丈夫愛看的書,讓他在牀上看,打消病痛的折魔。

同事說:“她待我們情同姐妹”

她說能在一起共事是緣分,她把同事當作自己的兄弟姐妹,無論誰有困難她都毫不猶豫地去幫助。幾年前,單位一位同事下午下班後突患急病,因其丈夫一時趕不回來,她就把同事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交給丈夫看管,自己在醫院照看病人,直到病人家屬趕來接管病人,她纔回家。

孝老愛親模範事蹟材料6

唐金鳳

唐金鳳,女,遂寧市船山區新橋鎮人。一名出生在遂寧農家的普通80後女子,她在明知男友身患絕症、可能生命短暫之時,毅然拒絕男友的分手要求,主動求婚,攜手新郎一起步入婚姻的紅地毯,甘願廝守一生,演繹了一幕感人至深的人間真情。20xx年,船山區新橋鎮的唐金鳳與李應輝相識相戀。20xx年12月初,李應輝突然被查出身患肝癌,已到中期。在男友被查出病情半個月後,一場溫馨而感人的婚禮在他們老家舉行,訴說着她的愛情誓言:她要與身患肝癌的愛人不離不棄,相伴一生!愛人至真至善至美的抉擇,給了李應輝重新面對生活、面對生命的勇氣。目前,李應輝的病情已基本穩定,二人婚後生活十分甜蜜,並計劃明年要一個孩子。唐金鳳最大的心願就是:“不管未來的路怎樣,我都願意和老公相守相依,一直走下去。”曾榮獲“大愛遂寧”感恩奉獻人物榮譽稱號。

馬俊平

馬俊平,女,四川航天技術研究院四川航天世都科技有限公司員工。在與命運的挑戰中高高地昂起頭,用愛心與孝心感動了衆人,用一個女人樸實無華的情懷,書寫了孝老愛親的人生履歷。爲了祖國的航天事業,馬俊平的丈夫李孟海常年工作在巴山深處。17年來,她用自己不到1。5米的身高、不足80斤體重的瘦弱身軀,挑起了照顧年邁多病的公婆與癱瘓在牀的大姑子的重擔。公公住院期間,她每天早上不到六點就起牀,到醫院陪公公做化療,陪他說話聊天。爲了照顧好癱瘓的大姑子,鼓勵並支援她學習蜀繡,馬俊平每天堅持送她上課,推着輪椅陪她散步、聊天。在婆婆突發心臟病住院期間,她起早摸黑照顧她,主動學習按摩技術,每天給老人撫胸捶背,暖手按腳。因爲馬俊平的辛勤付出,一家人其樂融融。曾榮獲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感動航天職工家屬”榮譽稱號。

孝老愛親模範事蹟材料7

泱泱中華,禮儀之邦,道德傳統,源遠流長。孝老愛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做人的本分。美林鎮旺業甸村王義霞,就是這樣一個生活在我們身邊的,有着最樸實、最真誠美德的人。

王義霞,1956年10出生,年逾花甲的她性格率真,待人熱情,做事麻利,樂於助人。王義霞一家四口人,她本人20xx年在美林鎮工商所退休,丈夫現在美林鎮中心校工作,兒子有自己的小公司,女兒在錦山中學任教師,都已經組建了自己的家庭。

王義霞的孝順在村子裏遠近聞名,她不僅孝順自己的父母公婆,還義務擔當起了姨公公、姨婆婆的晚年生活。自1992年起王義霞夫婦就開始照顧無兒無女的姨公公、姨婆婆。姨公公身體一直不好,王義霞在照顧姨公公期間還沒有退休,那12年間,工作家庭兩方面的壓力,加之孩子正直教育的關鍵時期,鄰居說,王義霞是起的最早的睡的最晚的,因爲白天單位有工作,她只能在上班前和下班後擠時間。春夏要耕種老人的地,秋天要爲老人準備過冬的柴,冬天的時候還擔心屋裏冷,每天都要去老人的院子照看。丈夫那時候還在教學一線,擔任班主任,王義霞總說,家裏的事還是女人要多做。所以她全心全意支援丈夫工作,不讓丈夫有後顧之憂。上有老下有小,王義霞總是說,誰的家裏沒老人誰的家裏沒孩子,咬咬牙都過去了。20xx年,她的姨公公安詳的離開了人世。

到王義霞家走訪時才發現,原來她的姨婆婆是聾啞人,八十幾歲高齡的老人,精神奇佳,心態特別好,雖然沒有言語上的交流,但是短暫的停留,老人家用手勢、動作告訴我們,多虧了這個外甥媳婦。老人指着新蓋的房子,又指了指王義霞夫婦,聽鄰居說了我們明白,難怪老人的院子看起來比王義霞夫婦的院子要整齊寬敞,原來20xx年王義霞夫婦花7萬元給老人翻蓋了新房,難怪老人一直在指她的新房子。老人又指了指自己的額頭,指了指王義霞,表情很痛苦,聽王義霞解釋明白,前些天老人不小心摔破了頭,縫了三針,在錦山照顧孫子的王義霞聽說之後,馬上趕回來照顧老人。人不是鐵打的,本來患有心臟病的王義霞,在照顧老人期間,勞累和心疼使她心臟病發作,20xx年6月趕往北京安貞醫院做了心臟支架手術。在手術期間,丈夫、兒子、女兒寸步不離的照顧她,她感動的直落淚;人家說,付出總有回報的,丈夫的體貼、兒女的孝順那都是她的點滴付出的回報。

王義霞用她的溫情細心照料老人,爲老人排憂解難,爲他們撐起一片睛朗的天。她的孝賢行爲對孩子起到了很好的模範作用,兒子目前經營一家打印噴繪店,女兒在父親的影響下也成爲了一名教師,兒子和女兒都非常孝順。王義霞常說:"孝敬、照顧老人是應該的,也是做人的根本。"她的一雙兒女也總說:"媽媽的一言一行就是我最好的榜樣".王義霞是兒子和女兒的第一任好"老師",在他們的成長中托起一片風帆;她用真愛全心支援着丈夫的工作,爲丈夫奔波忙碌,是丈夫生活中溫馨的"港灣",在她身上無處不展現着一個東方女性的美德:善良和賢惠。

王義霞同志她就像一棵大樹,在炎炎夏日裏爲每一個路過樹下的人默默送去一片又一片綠蔭,沒有表白,不求回報。放飛希望,自己卻總是守巢。面對別人的稱讚,她總是靦腆的一笑說:"這些都我應該做的呀".最簡單的話語,表達出的卻是最崇高的品質。王義霞用自己一言一行詮釋着一個孝順的晚輩、一個偉大的母親,一個賢惠的妻子最無私的奉獻,在她身上我們也看到了中華民族最光輝的美德。

孝老愛親模範事蹟材料8

xxx,女,土家族,42歲,大專文化,xx縣地方稅務局一名普通幹部。在工作中,她愛崗敬業,任勞任怨,多次受到局領導和同志們的好評;在生活中,xxx懷着一顆孝順之心、一顆體貼之心、一顆關愛之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着爲人女、爲人妻、爲人母的高貴品質,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繹着點點滴滴的親情故事。

一顆孝順之心

小x本姓x,三歲的時候,在縣城工作的姨父姨母因膝下無子,家住xxx鄉的親生父母把她過寄給姨父姨母撫養,後來她也就隨姨父姓了“x”。看着xx從上小學、到參加工作,再到出嫁成家,兩位老人傾注了大半輩子的心血,盡了老一輩人應盡的義務。

參加工作後的xx,回到家就幫姨母洗菜做飯,收拾房間,休息日陪着兩位老人聊聊天,散散步。剛參加工作那時工資低,xx捨不得給自己買時髦的服裝,總惦記着先給兩位老人買點布料添件新衣服,或是買點水果、副食之類的東西讓老人們嚐嚐,這一習慣一直到xx成家後都還堅持着。20xx年3月,姨父因病去世,辦完姨父的喪事後,她把年邁多病的姨母接到自己的家裏一起生活。姨母年青時就患上了冠心病和糖尿病,爲了護理好姨母的身體和飲食生活,她專門跑到醫院去諮詢醫生,家裏有這種病狀的老年人怎樣從生活保養到藥物調理方面進行照顧。飲食方面,患糖尿病的人應多吃菜少吃飯,xx就照着烹飪書試着給姨母做些可口的菜吃,剛開始不是缺鹽就是淡味,時間一長,菜也就做得越來越好吃。姨母體胖怕熱,行走不方便,卻又喜歡出門散散步,每次從散步到回家是走一走停一停,上樓梯也要歇上一會兒,看着姨母大汗淋淋地回到家,xx很是心疼,幾天之後,家裏便安裝了空調。爲了照顧好姨母,同學之間的小聚、單位組織的三·八旅遊活動,xx也都放棄了。實在是推不掉的應酬,xx也是提前爲老人準備好飯菜再參加。xx對孝的理解是:老人把兒女養大不容易,兒女爲了老人的健康和幸福,應該付出最大的努力和代價。

一顆體貼之心

xx的丈夫xxx在縣人民銀行工作,是一位農家子弟,憑着農家子弟的勤奮與好學,從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員一步一個腳印走上了領導崗位。丈夫走上領導崗位後,工作上較忙,一年四季出差、開會、學習的時間多,照顧老人和家務活兒大多都落在了xx一個人的肩上。一次,姨母生病住院需要人服待,丈夫又出差在省裏開會,在不影響自己工作的情況下,xx到醫院陪伴姨母,病牀前端水送飯,爲老人梳頭洗腳,多少個日日夜夜,那個中滋味,怎一個累字了得!自己的親生父母常年呆在鄉下,有時老年人打個電話上來想看看外孫,xx只好利用“雙休日”帶着兒子買些營養品去鄉下看望兩位老人,第二天下午又要匆匆忙忙地趕回宣恩上班。“百善孝爲先”,男人在忙着經營自己事業的時候,也往往記不起父母的生日,前幾年公公婆婆住在中間河,有一年,xx提醒丈夫,今年婆婆過生時,咱們一家三口一定下去看看,結果婆婆過生那天,丈夫單位上級領導臨時來檢查工作,她只好默默地帶着兒子去爲婆婆做生。

一顆關愛之心

兒子xx現在xx民族學院讀書,在兒子的培養教育上,xx沒少操心過。兒子上小學的時候,體弱多病,時常感冒發燒,xx不是送兒子去打點滴,就是上門診去拿藥,晚上還得監督兒子完成作業、背英語單詞。在兒子的成長方面,她更注重對兒子品德和生活能力的培養。兒子上初一的時候,與一位叫xx的同學玩得特別好,只要家裏做了好吃的菜,他都會把這位同學叫到家裏來。

有一次在學校,兒子與xx因爲口角之爭,一時氣憤的宗坤居然拿起板凳打了平日裏玩得最好同學。老師通知xx趕到學校後,問清了原因,原來,兒子的同學因隨口帶了一句罵人母親的髒話,宗坤一時衝動用板凳砸了同學。回到家後,xx對兒子說:“他是你玩得最好同學,你要學會謙讓,不能因爲一句話出口沒注意,你就動手打人。”後來,對方的家長也知道自己的孩子做得不應該,專門到xx家道歉。兒子在家裏的時候,xx不寵兒子,對兒子本來力所能及的生活自理勞動,放手讓兒子自己去做,比如收拾自己的房間,整理書桌、書包,晚自習回家自己煮麪等等;對兒子在外交友方面,也不是給太多的零花錢,防止兒子養成大手大腳的不良習慣。兒子高中是在外縣住讀的,一向坐車就暈坐的xx還是向單位請了兩天假,開學那天把兒子送到了學校,作了簡單的安排後,第二天就回到了xx。對兒子的愛和教育,xx說:“要愛得適當,愛中有合理而嚴格的要求;要照顧得適當,一定要給兒子一些靠他自己的出力而獲得成果的機會;要關心得適當,得放手時且放手,該放心處且放心。”

孝老愛親模範事蹟材料9

"我喜歡,一回家就有暖洋洋的燈光在等待,我喜歡,一起牀就看到大家微笑的臉龐……"這首名爲《相親相愛的一家人》的歌,就是楊秋雲宋鐵軍家庭的真實寫照。在她們家的每一位成員心中,家是溫暖的心靈避風港,是一生的幸福加油站,而那個家,就是她們共同的愛心維護、託舉起的大家庭。

夫妻和睦是支撐幸福家庭的頂樑柱

27年的婚姻生活中,楊秋雲和宋鐵軍夫妻倆就是這個家庭的頂樑柱,她們的和睦恩愛、互幫互諒,是家庭最堅實的依靠。

遇事多爲對方考慮,遇事多爲家庭考慮,是她們二人秉持的最基本原則。宋鐵軍是東營市實驗中學的一名進階教師,不論是工作時間還是休息時間,他的心大部分被學生牽了去,"初中階段大量的知識需要學生們快速吸收掌握,靈活運用,引導他們學習書本知識並融匯貫通地思考和運用,是作爲老師最基本的原則。"也是懷着這樣的想法,宋鐵軍大把的時間都用在了備課、教課上,他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根據學生接受知識的不同進度,爲他們分層次制定出測試題,利用課間或上課前的短暫時間,對他們進行分層次的成績提升。學生們的成績提高了,可家庭的重擔卻壓在了妻子楊秋雲一人身上。尤其是20xx年5月,宋鐵軍患上了糖尿病,需要長期服藥、打針,還需要每年定期住院治療,於是,定期給丈夫買藥、測血糖等日常瑣事,丈夫住院時陪牀、送飯的事情,又成了楊秋雲的分內事兒,"你把身體養好,把學生教好,這就是你兩個最大的任務。"每次聽到妻子這番話,宋鐵軍心裏都是滿滿的感動。

遙遠路途也阻隔不了孝心

百善孝爲先,孝是德之本,是楊秋雲和宋鐵軍對待雙方老人的共同態度,而她們的孝順,也贏得了雙方老人的認可,"有困難一起扛,有幸福一起享,這纔是家庭本來的樣子。"夫妻倆對家庭與責任的涵義,有着最樸實的體悟。宋鐵軍的老家在蓬萊農村,因爲在東營工作,所以平時與父母相聚的時間不多,每年春節,楊秋雲一定是要到蓬萊陪公公婆婆一起過,27年來從未間斷,她說,一定要讓老人在萬家團圓的日子裏感受到兒女繞膝的幸福。

宋鐵軍姊妹兄弟5人,三位姐姐因爲家庭變故在兩三年間都成爲單身,家庭狀況很差,看到三個女兒的生活狀況,兩位老人壓力很大,於是,楊秋雲就拿下出更多的耐心陪伴老人,並承擔起兩位老人生活、治病的全部費用。楊秋雲宋鐵軍第一年結婚回老家時發生的一件事兒,成爲宋鐵軍母親向親戚們"炫耀"兒媳婦的例子:當時,楊秋雲發現婆婆家裏的被褥有了幾十年,又硬又沉,她就把她們新棉花新被套的新被褥拿到公婆屋裏,從此之後,定期給公婆替換被褥。每次回家過年,都會給老人買上好看的新衣,老人平時的藥品、愛吃的食品,也回回不落。"過日子就是一件小事一件小事地做起來的,做兒女的就是要把小事做好,讓老人覺得心裏踏實。"楊秋雲說。

四年前,85歲的公公不幸重病,一家三口一直陪在老人牀前,爲老人端水送藥,開車送老人去醫院檢查治療,爲老人臨終前減輕病痛的折磨。公公去世後,楊秋雲很想讓高齡的婆婆到東營生活,可老人離不開蓬萊那熟悉的地方,她們就利用週末時間,頻繁回老家陪伴老人。20xx年11月,婆婆心臟病發作,接到姐姐的電話後,楊秋雲讓姐姐第一時間送婆婆去醫院治療,說"我們現在就出發去蓬萊,帶足了住院費,你們放心。"

楊秋雲的父親今年78歲,是東營市一中的退休進階教師,也是東營市第一批拔尖人才,同事們對他的評價是"好人會一生平安".父親的正直、善良是楊秋雲姊妹四人最好的樣板,隨着老人年歲漸長,楊秋雲和宋鐵軍把老人接到家裏居住,方便平時照顧。當聽說楊秋雲在濟南任教的女兒想買房卻遇到首付資金難題後,老人毅然賣掉自己唯一一套住房,緩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

學習一輩子、尊敬一輩子、孝敬一輩子,這樣的品德就是楊秋雲宋鐵軍整個大家庭傳承下來的品德。

父母恩愛是給女兒最好的禮物

父母是兒女的榜樣,兒女是父母的鏡子。每個家庭成員都需要在相互的影響中成長、上進,而父母恩愛就是給兒女最珍貴的禮物。

楊秋雲和宋鐵軍有一個可愛的女兒,他們從小教育孩子和夥伴們和睦相處,以誠相待,也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用全局的眼光看事情、想問題。在這樣的家庭薰陶下,女兒成爲一個有着寬廣的胸懷的人。20xx年,女兒從陝西師範大學畢業後,透過事業編考試,成爲一名正式的小學音樂教師。她每天白天音樂課、學校社團課排得滿滿的,還利用休息時間把黨支部的會議材料、單位職工的人事檔案整理工作接下來。女兒班裏有個自閉症學生,經常在上課時打人、咬人,透過向班主任瞭解,知道了這個學生的情況後,她總會在課堂內外多給他這一些關愛,後來,這個得到了很多關愛的孩子情緒慢慢平穩了,不但平時的表現好了,學習也進步很大。今年三八婦女節,當這個學生拿下着一朵玫瑰花送給最喜歡的老師時,楊秋雲的女兒特別感動,因爲她知道,她把來自家庭的愛播撒到了自己的學生身上,這朵玫瑰花,就是愛心的怒放和回饋啊!

衆人划槳開大船!如果說每一個家庭都是一艘航船,那麼,每一個家庭的成員共同合力,才能讓這艘船在行駛的過程中,不懼風浪,充滿力量地駛向幸福的彼岸。楊秋雲宋鐵軍夫妻倆,就正在掌舵一艘這樣的航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