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辦事指南>生活常識>

藏傳佛教基本常識

學問君 人氣:2.11W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隨着社會的發展,愈來愈多的人信佛,而燒香拜佛成了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了。隨着拜佛的人越來越多,佛教的禮儀顯得至關重要,很多人還不知道進入佛堂或是在禮佛時有什麼講究。那麼,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從佛教文化的角度去看看藏傳佛教禮儀基本內容和常識吧!

藏傳佛教基本常識

藏傳佛教基本常識

西藏的佛教應該稱爲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密宗派的修行者都需要有很深厚的顯教基礎才能夠進行密法的修煉,所以不能簡單成爲密宗或密教。其實漢傳佛教也有密法的修行。

藏傳佛教密宗派主要的宗派有四,格魯派,薩迦派,寧瑪派,噶舉派。漢人俗稱黃,花,紅,白四教,因尊重故建議不要使用,事實上也僅有格魯派有時自稱黃帽派,其他派並不以顏色自稱,僅僅是漢人爲了方便的稱呼。港臺流行的黑教,是藏區的原始宗教---笨教,並非藏傳佛教的一支,當然更不是佛教,但近年吸收了很多佛教的教義作爲他們的'新資產,是一個入世間法以及出世間法同時修行的類佛教。

喇嘛這個詞,本意爲無上,和我們對德高望重的僧人尊稱師父類似,堪爲師者才稱其爲喇嘛。在西藏一般稱呼出家人叫格隆啦(Gelong 比丘,la 尊稱),但是現在基本演變成對所有西藏僧人都稱呼喇嘛,即便如此,也絕對沒有“喇嘛教”這個稱呼。漢地的和尚也一樣,和尚,律宗稱和尚,乃和合高尚之人,一般是住持或崇高地位之比丘方可稱和尚,現在也慢慢演變成見出家人就稱和尚,甚至覺得和尚有貶低之義,這都是錯誤的認知。

祖古---轉世者,化身者。完整的來講就是“乘願再來的修行者”。我們漢人一般以“活佛”來稱呼,這是不合適的。西藏沒有活佛這個稱呼,佛沒有死或活之分,祖古本身也不會說自己是佛,而且不一定是現出家相,有些祖古寧願在家低調的繼續修行之路。第一位祖古轉世是噶瑪噶舉派的創始人,就是我們熟悉的大寶法王,從1193年開始到現在已經是第17世大寶法王轉世了,在西藏即使很小的小孩都知道噶瑪巴,在西藏擁有最高的知名度。

仁波切,寶貝或珍寶的意思。很重要很尊貴的人或物都可以稱呼仁波切。仁波切也不等於祖古,比方說寺廟裏的住持就可稱爲仁波切,但是他不一定是祖古。我們現在只要看到西藏的出家人就隨便叫某某仁波切,這也是錯誤的。

法王,基本只用在少數的幾位宗教領袖的尊稱,或者已圓寂的幾位大師及某幾尊護法,西藏絕對沒有那麼多法王,現在法王滿大街的現象是值得大家思考的。

灌頂,很多漢人一聽灌頂就趨之若鶩,覺得可以增加功力或者百毒不侵等等,學佛的過程,一有私利的所求,就是錯了。灌頂的確有加持,隨許,授記,淨化等等的意義存在,但是有一套嚴謹的程序,不是遞上紅包就可以,師父與弟子之間必須互相觀察很長的時間(傳統是三年)方可進行灌頂(某些入隨許法會或者長壽灌頂例外),弟子本身也需要具備一定的程度纔可以接受灌頂。一旦接受灌頂必須終身視其爲師,永不背棄或者永不起不敬之心。

藏傳佛教禮儀基本內容

1、參加法會或拜謁仁波切,不宜遲到應提前到達。

2、進入檀城(佛堂),或拜謁仁波切時,應先向上師及諸佛菩薩行三禮拜,要離開時則不宜跪拜,合掌(如扎西底類;吉祥如意)或問訊(如仁波切森加南;仁波切晚安)即可。

3、在佛堂聽法、拜謁仁波切或在聖蹟聖物前,不宜伸腿將腳掌朝向之。

4、不論何時,弟子的座位不宜高過仁波切,若仁波切席地而坐,爲接受加持,或獻哈達(放在哈達上的物品如紅包等是供養仁波切的,哈達下的物品如念珠天珠等物品是請仁波切加持的),或敬送禮物,應一鞠躬以跪姿趨前,請示時,應保持一定禮儀距離,不宜貼身近前,退後時應面向上師後退,不宜馬上轉身。

5、仁波切之法像、佛像或法本不可直接置於地面,不可由其上跨越,應置於桌面或高處。

6、會或聞法結束時,弟子可將供養金或小禮物奉上,代表感謝。當仁波切下座時,弟子應起立合掌表示歡喜尊敬。

7、供養仁波切喇嘛,或護持道場,是爲自已種下福田,功德迥向法界衆生,我們自己亦受加被,所獲福報不因金錢多少,而是依清淨的菩提心而定,然“所謂福德,即非福德,是名福德”,若以三輪體空的發心供養更爲殊勝。

8、仁波切經過身邊時應起身致意,避免路過仁波切的影子,法衣,座位等用具。

9、爲上師做事或長期親近仁波切,不可自恃驕寵,視之爲一般朋友應時時檢點身口意。

10、法會與修法大體上來講都會有主法者(如仁波切、堪布或喇嘛)、帶頭喇嘛、喇嘛及參與者或共修信衆。參與者或共修信衆切記於共修時修法之音量不可大過仁波切與帶頭喇嘛的音量。帶頭喇嘛爲聲音低沉帶頭修法之喇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