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辦事指南>社保政策>

河北省社保扣除標準2017年

學問君 人氣:2.35W

2017年河北省社保扣除標準受到大家的廣泛關注,下面蒐集了關於河北省社保扣除標準,歡迎閱覽!僅供參考!  

河北省社保扣除標準2017年

在單位,對職工而言社會保險現在通常說的是"五險一金",具體五險即: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和工傷保險;一金即:住房公積金.

“住房公積金";具體單位和個人承擔的比例是各承擔50%,那是按照個人全年平均工資計算的.國家規定的是:住房公積金不低於工資的10%,效益好的單位可以高些,職工和單位各承擔50%. 對職工很實惠啊,即:交一得二,便於自己今後住房方便!

"五險"方面,按照職工工資,單位和個人的承擔比例一般是:養老保險單位承擔20%,個人承擔8%;醫療保險單位承擔6%,個人2%;失業保險單位承擔2%,個人1%;生育保險1%全由單位承擔;工傷保險0.8%也是全由單位承擔,職工個人不承擔生育和工保險.

企業爲投資者或者職工支付的補充養老保險費、補充醫療保險費,在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的範圍和標準內,准予扣除。

值得注意的是,准予稅前扣除的補充養老保險費和補充醫療保險費,僅限於在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的標準和範圍內,超過規定的標準和範圍的部分,不允許稅前扣除。但具體的列支標準還有待財政部、稅務總局明確。例如江蘇省政府規定,對於企業爲投資者或職工繳納的不超過一個半月工資額度的補充養老保險准予扣除。對於企業爲投資者或職工實際支付的補充醫療保險在實際發放工資總額4%以內的部分,准予稅前扣除。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規定:“企業按照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或者省級人民政府規定範圍和標準爲職工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基本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准予扣除”

《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補充養老保險費補充醫療保險費有關企業所得稅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27號)規定:“自2008年1月1日起,企業根據國家有關政策規定,爲在本企業任職或者受僱的全體員工支付的補充養老保險費、補充醫療保險費,分別在不超過職工工資總額5%標準內的部分,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准予扣除;超過的部分,不予扣除。”

據此,各項社會基本保險的扣除標準和範圍一般是由各省級人民政策規定,請查詢當地的規定。補充保險的扣除範圍也是由國家有關政策的規定,通常補充養老保險費適用《企業年金試行辦法》(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令第20號)的規定,補充醫療保險適用當地的政策規定,但稅前扣除的比例均爲不超過職工工資總額5%。

拓展閱讀: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釋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則實施細則》同屬於稅收行政法規由國務院根據憲法、法律制定生效。效力低於憲法、法律,高於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釋義(一)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以下簡稱企業所得稅法)的規定,制定本條例。

「釋義」本條是關於制定本實施條例的法律依據的規定。

新的企業所得稅法於2007年3月16日由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透過,並將於2008年1月1日起實施。統一的企業所得稅法結束了內資、外資企業適用不同稅法的歷史,統一了有關納稅人的規定,統一併適當降低了企業所得稅稅率,統一併規範了稅前扣除辦法和標準,統一了稅收優惠政策。爲了保證這部重要法律在2008年1月1日以後能夠順利實施,使這部重要法律的有關規定能夠真正得以貫徹落實,企業所得稅法第五十九條規定:“國務院根據本法制定實施條例。”國務院及時發佈了本實施條例,對企業所得稅法的有關規定進行了必要的細化,並與企業所得稅法同時於2008年1月1日起生效。因此,本條明確規定,本實施條例,是根據企業所得稅法的規定製定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五十六條規定,國務院爲執行法律的規定,可以制定行政法規。本實施條例就屬於這一類行政法規,通常冠以“xxx法實施條例”等名稱。本實施條例作爲企業所得稅法的下位法,目的是將企業所得稅法的內容進行細化,對企業所得稅法所確立的基本原則和制度作出具體規定,以增強企業所得稅法的可操作性,便於稅務機關和納稅人理解和執行。因此,本實施條例的規定必須與企業所得稅法保持一致,不得與企業所得稅法的規定相牴觸,也不得違背企業所得稅法的精神和基本原則,否則將被視爲無效。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釋義(九)

第十四條 企業所得稅法第六條第(一)項所稱銷售貨物收入,是指企業銷售商品、產品、原材料、包裝物、低值易耗品以及其他存貨取得的收入。

「釋義」 本條是關於收入總額中“銷售貨物收入”的具體內容的規定。

本條是對企業所得稅法第六條第(一)項中“銷售貨物收入”的.細化。企業所得稅法只是將銷售貨物收入作爲收入的一種形式,而未具體說明“銷售貨物收入”的含義,也沒有列舉“貨物”包括哪幾種類型。因此,在本條例中有必要回答這些問題。

原內資條例的實施細則第七條規定:“生產、經營收入”,是指納稅人從事主營業務活動取得的收入,包括商品(產品)銷售收入,勞務服務收入,營運收入,工程價款結算收入,工業性作業收入以及其他業務收入。本條根據實際情況作了修改,將銷售貨物收入單獨規定,將勞務服務收入、營運收入、工程價款結算收入、工業性作業收入以及其他業務收入另外規定。

根據本條的規定,“銷售貨物收入”主要是企業銷售以下幾類貨物而取得的收入:

(一)商品。是指進入流通領域,專門用來交換的產品,是企業銷售貨物的最重要的類型。

(二)產品。是指企業生產的有形成果。產品可以作爲廣義的概念,進入流通領域的則成爲商品,而沒有進入流通領域但是也發生交換的,則是狹義概念的產品。因此,這裏將產品和商品並列作爲貨物的類型。

(三)原材料。是指原料和材料的合稱。原料主要是指來自採掘業和農業的未經加工的物品,如礦石、木材等;材料則是原料經過加工後可直接用於工農業生產的物品,如從礦石提煉出的生鐵或煉成的鋼,還有木材經過初步加工後形成的用於建造房屋的木構件。

(四)包裝物。是指爲包裝商品、產品而提供的各種容器。如桶、箱、瓶、壇、袋等,可隨同商品、產品出售並單獨計價的包裝物,以及出租或出借給購買單位使用的包裝物,都是本條所稱企業銷售的包裝物。

(五)低值易耗品。包括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下的生產經營用的勞動資料、使用年限在二年以下的非生產經營用的勞動資料以及使用年限在二年以上、但單位價值在2000元以下的非生產經營用的勞動資料。低值易耗品不同於固定資產的特點在於其週轉期限短、價值較低。

溫馨提示:文章來自於網絡整理,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