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企業管理>

《論語》名句解讀

學問君 人氣:7.67K

《論語》名句有哪些你知道嗎?你對《論語》名句瞭解嗎?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的《論語》名句解讀的知識,歡迎閱讀。

《論語》名句解讀

  《論語》名句解讀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飢寒是自己不喜歡的,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恥辱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從自己的利與害想到對別人的利與害,多替別人着想,這是終生應該奉行的原則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論語。里仁》

侍奉父母是子女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孔子教育人們,父母在世時,子女輕易不要出門遠行,以便守在父母身邊,盡孝子之道。如果非要遠出,首先要安頓好父母,也一定要告訴父母確切的行蹤。因爲“兒行千里母擔憂”。子女只有對父母孝敬有加,才能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不要讓年事已高的父母無人照顧,還要牽掛遠在他鄉的子女。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卻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積善成德,便成爲君子;成人之惡,積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罵。

敏於事而慎於言。——《論語學而》

做事勤快敏捷,說話謹慎。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人要多做實事,少說廢話,不亂說話。

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

面臨着仁義,就是老師,也不必同他謙讓。這句話與“我愛我的老師,我更愛真理”亞里士多德語的意思有些類似。闡發仁義,捍衛真理,伸張正義等應該做的事,要積極主動地去做,絕不能推讓。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論語述而》

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卻經常侷促憂愁。君子襟懷坦白,安貧樂業,與人爲善,知足常樂,所以能坦蕩蕩。小人慾念太多,患得患失,憂心忡忡,怨天尤人,侷促不安,所以常心懷慼慼。

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不將對甲的怒氣轉到乙的頭上,也不重犯同一種過失。許多人對自己的過失並不引起注意,甚至習以爲常,若能像顏回那樣該多好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須事先磨快工具。由此可知,一個人要勝任工作,必須首先學好本領。今日讀好書,來日才能大展鴻圖。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論語衛靈公》

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這句話說的是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嚴格要求自己,進步就快;寬容別人,就會遠離怨恨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見到賢人,就應該想着向他學習;看見不賢的人,便應該自己反省,有沒有同他類似的毛病。對不如自己的人喜歡譏笑﹑輕視,因而沾沾自喜;對比自己強的人喜歡貶低,甚至嫉妒﹑畏懼退縮,害怕與他們交往:這都是不正確的態度。)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

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應該警惕戒備:年輕的時候,正在長筋骨,氣血尚未定型,在男女問題上必須警戒;到了壯年時期,身強力不虧,精力旺盛,要警戒無原則的糾紛和爭鬥;到了老年,體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貪得無厭。這句話對於青少年來說,提出了早戀會影響身心健康的問題。在今天看來,孔子的“戒色、戒鬥、戒得”的說法,對我們仍有教育意義。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爲政》

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道他該怎麼辦了。孔子認爲,一個人不講信用就寸步難行。在今天看來,一個企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是如此。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也要守規則,講誠信,才能在競爭中得到發展。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

三個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可以當我的師長的人。人人都有相對的技能和特長,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只要虛心向別人學習,一定能找到可以教自己的老師。

三思而後行。——《論語公冶長》

經過反覆考慮然後才採取行動。這話適用於莽撞行事的人。

食不語,寢不言。——《論語鄉黨》

吃飯的時候不交談,睡覺的時候不說話。《論語》中記載孔子的生活習慣和養生之道的文字很多,這一條就很值得我們學習。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讀書人須有遠大的抱負和堅強的意志,因爲他對社會責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長。對一個想要有所作爲的人來說,遠大的抱負、堅強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論語子罕》

天寒地凍,才曉得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在艱苦的環境裏才能看出一個人的節操和品格。在艱苦的環境裏才能真正考驗人。

溫、良、恭、儉、讓。——《論語學而》

溫和、善良、嚴肅、節儉、謙遜。孔子每到一個國家,必然聽得到那個國家的政事,他就是靠“溫、良、恭、儉、讓”的美德和態度獲得的。這也是我們求知、做人應具備的品格和態度。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論語公冶長》

朽爛的木頭,不能雕刻,糞土壘起的牆壁,不能粉刷。比喻不堪造就的人,用不着去培養他。人的智力因素沒有多大的差別,但人的情感因素有着很大的差別。孔子有個叫宰予的學生,大白天睡大覺,孔子說,對於宰予這樣的人沒有什麼可責備的。因爲他學習態度太差,已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爲政》

只是讀書,卻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讀書,就會疲憊而無所獲。“學”與“思”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就達不到好的效果。

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說出的話一定要算數,行動起來一定要堅決。一諾千金,敢作敢爲,受人尊重;出爾反爾,優柔寡斷,遭人鄙棄。

欲速則不達。——《論語子路》

想要快反而達不到目的。孔子的弟子有一些做官的,孔子教育他們幹出政績不要急於求成。事物發展有它的規律性,學習上也要循序漸進,不打好基礎,就想攻克尖端科學,快出成果,也是辦不到的。

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早上得知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這句話說明了對真理的渴望。“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這首詩,正是表達了這種思想,對自由、對真理的執着追求,可以使人捨棄生命。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論語爲政》

知道的就承認已經知道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自作聰明的人總是把無知當已知。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志士仁人不肯貪生怕死而傷害仁義,他們總是寧可犧牲性命以成全大義的。自古忠臣義士把仁義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文天祥就是這樣的志士仁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兩句詩,表明了他視死如歸,捨身成仁的心跡。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爲政》

(我十五歲,有志於學問;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一生學習修養的概括總結,說明他一生從不間斷地學習修養,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個較大的進步,直至晚年達到最高境界。幾千年以來,無數的人都把這段話作爲勉勵自己的座右銘。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順”也分別成了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的代名詞而廣泛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