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求職陷阱>

求職陷阱的危害

學問君 人氣:3.15W

面對現在社會上五花八門,形形色色的求職陷阱,如何保障求職者的人身安全,保護求職者的合法權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規避求職陷阱。

求職陷阱的危害

(一)瞭解用人單位情況

一般來講用人單位的情況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用人單位的準確全稱;

(2)用人單位的隸屬關係;市屬單位要搞清上級主管部門(指人事管理權限),省直單位要搞清主管的廳、局,中央直屬單位要搞清主管部、委、總公司等情況(人事檔案管理關係);

(3)用人單位的聯繫辦法;如人事部門聯繫人、電話、通信地址、郵政編碼等;

(4)用人單位的所有制性質(全民、合資、私營等);

(5)用人單位需要的專業、使用意圖、具體工作崗位;

(6)用人單位的規模、發展前景、地理環境、經營範圍和種類等等;

(7)用人單位的所需人才的具體要求;

(8)用人單位的福利待遇(包括工資、福利、獎金、住房等)。

(二)切忌“三心”

俗話講蒼蠅不叮無縫的蛋,要想不落入求職陷阱,對個人而言還是要心理素質過硬,所以在求職過程中要注意“三忌”。

(1)貪心。年薪幾百萬元的職位想想就讓人流口水,好的職位、高的薪酬格外有吸引力,但不考慮自己實際條件,抱着試試運氣的心態,故而就此中招。

(2)急心。急於找工作的心理,正好給一些利慾薰心的人,找到了假借招聘騙取錢財的機會。譬如,以報名費、服裝費、培訓費、證件費等各種名義收取應聘者的費用,並一再拖延對應聘者的承諾,在騙取一定的錢財後,便人去樓空。

(3)糊塗心。工作難找,但並不等同於有工作就要。沒有最好的職位,只有最合適的職位,我們對自己的擇業及發展要有個清楚的構想,不要盲目地“拉到籃裏都是菜”。

(三)一看二聞三接觸

(1)運用自己的視覺,觀察公司的外部環境和人員情況,辦公所在地的環境、公司人員的基本素質,這些擺在眼前的東西可不能視而不見,他們都能傳遞出公司的基本情況。

(2)透過聽覺以及諮詢手段瞭解公司經營發展概況,當然此處的“聽”可不是聽一面之詞,而是要“耳聽八方”,上網找資料,發帖詢問,尤其是那些無法透過網站資源追蹤其蹤影的小公司,可以透過和前臺、保安、一般職員聊天瞭解公司現狀。也可透過親屬、親屬的.朋友、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進行有目的的探詢。

(3)直接交手,試探虛實。在面試時別隻做個回答者,有提問的機會千萬別輕易放過,不失去一次上佳的瞭解企業的機會。

(四)調整情緒,心態平和

就業制度改革拓寬了求職者的職業選擇面,職業選擇自由度越大,擇業心理壓力便越重。有的人面對用人單位嚴格的錄用程序而感到膽戰心驚;有的因性別、學歷層次等不敢大膽求職;有的因自己學習成績不佳煩惱;有的因自己能力不高而緊張。但對部分大學畢業生來說,許多人找工作心情迫切,希望一蹴而就,或幻想無須付出多大的努力,就能得到稱心如意的工作,但在實際中往往事與願違。正是因爲害怕失敗,大學生在應聘遭到挫折時候,很容易產生焦躁情緒,甚至恐懼的心理。如不能在一定時間內化解, 則會嚴重影響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失去了判斷事物的理智和辨別是非的能力,騙子就是根據這種心理屢騙不爽。所以,對於求職來說,在求職過程中要調整好情緒,保持平和心態,既要充滿成功的信心,也要有失敗的思想準備。每一次求職就是自己人生旅途上的一次拼搏,只要拼搏了,無論結果怎樣,都將是無悔的人生,所謂不以成敗論英雄就是這個道理。當你求職受挫時,不要氣餒,更不要焦躁,以平常之心待之,在艱辛的求職路上,用自己的理智、睿智找準自己的位置。只有如此,纔可避免因迫切、焦躁等情緒的影響,讓自己掉進求職陷阱,使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造成不必要損失。

(五)及時舉報

據《就業“陷阱”何其多》對12463人網上調查,有55%的人遭遇過求職陷阱。有49%的選擇忍氣吞聲,繼續找別的單位;跟對方申辯的只佔 26% ;向有關部門反映的有 15%;起訴維權的僅有10%。由此可見,遭遇求職陷阱的問題何其嚴重,但起訴維權的卻寥寥無幾。說明在多數的求職者中,識別求職陷阱的能力不強,運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意識淡泊。據瞭解,很多大學生掉入求職陷阱後,一般會選擇沉默或者“自認倒黴”。

不法分子設計種種陷阱,使求職者蒙受巨大的精神和經濟損失。他們造成求職市場的混亂,嚴重干擾了勞動就業的正常秩序,危害了廣大求職者的合法權益,破壞了社會的和諧穩定環境,其卑鄙行徑爲千夫所指、萬人所罵。但是痛恨不能改變現實,要想不讓不法分子的行騙伎倆得逞,除了求職者要有防範意識和辨別能力外,重要的一點,還須依靠重拳出擊。對違法行爲進行有效打擊,淨化就業環境,規範就業管理,保護求職者的合法權益和利益。同時還要有成千上萬的求職者監督舉報,使那些欲設陷阱的違法分子成爲過街老鼠。假如你在求職過程中被騙,一定要立刻到有關部門投訴,協助將騙子繩之於法。否則就是縱容不法之徒繼續爲非作歹,將會造成更多無辜的求職者受騙受害。因此,揭發和舉報招聘過程中的違法行爲,進行也是每個求職者的社會責任和義務。

TAGS:求職 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