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培訓總結>

新課程校本培訓總結三篇

學問君 人氣:8.3K

引導語:爲了滿足大家的需求,在這裏,小編爲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校本培訓總結,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新課程校本培訓總結三篇

篇一

暑期我校爲全面落實繼續教育工作,有計劃有步驟地抓校本培訓工作,在報告廳進行了短期培訓及組織了專家講座。我積極參加了人事局舉辦的繼續教育培訓,在培訓學習中我總是認真學習與思考。順利透過考評,取得結業證書。同時認真自學有關校本培訓的檔案及材料,感受頗深。我想,這都是針對新課改和需要進行的活動。透過培訓學習及不斷的實踐我有了以下幾點體會:

教學方式是直接影響學習方式形成、完善以及改變的重要因素,是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在促進教師教學方式轉變的過程中,教師應做到"四變",

一是,教師角色的轉變,由過去的管理者、控制者、主導者、仲裁者爲現在的組織者、幫助者、引導者、促進者。由施與者轉變成引路者,從講壇走向學生中間,參與學習發生的全過程,體會共同成長的快樂。面對飛速發展的科技知識,在今天教育資訊化的平臺上,教師的絕對權威已不復存在,因而教師作爲終身學習的首當其中者具有非凡的意義。從前倡導的換位思考、思維平等、理解學生等觀念,在今天自然地成爲教師的行爲。

二是,教學策略的轉變,研究適應學習方式轉變的的改變,構建符合學習方式轉變的教學模式羣,開發、利用教學資源,爲學生學習提供平臺,探索長假、短假、平時作業形式的改變,爲學生提供實踐場、體驗場,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快樂。

三是,教學方式的轉變,重情景、重民主、重過程、重引導、重體驗。要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強調以學生爲主體的有意義的語言實踐活動,營造輕鬆愉快、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四是,教學呈現方式的轉變,注重資訊技術與學科的整合,爲學生學習搭建快捷、高效、大容量的資訊高速公路,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注重了教師資訊素養的培養和提高,進行培訓,促進資訊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基於資訊技術的網上學習已經成爲衆多教師探索的課題,因此可以創造了豐富多樣的課型。常識課堂的開心詞典等都是生動有效的形式。

工作和生活,使學習內容更豐富,工作更高效,生活更有樂趣。資訊技術的發展,既向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也爲教育創造了無限的機遇。爲了迎接時代的挑戰,教育工作者必須自覺地運用當代資訊技術革新教育思想

透過校本培訓學習,使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樹立現代教育思想、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優化教師知識結構、提高教師專業水平。更好地實現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和教師的專業化成長。透過本期的培訓,我的專業知識得到了鞏固和提高,我繼續努力,今後我一定會用資訊技術及專業技術處理教學工作

在學習期間,我積極探討新思路。本學期開學初,透過自身的努力以及學習領導的支援,我創辦了"竹根興趣班"。把暑期學到的理論知識很好地運用到實踐中去,開創了學習方式的先河。由於之前沒有該類型的興趣班,因此,我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探索,讓學生喜歡我的課堂。當然,這只是我邁出的一小步,學習是永無止境的,我將更加努力地完善現在的課程並積極探索研發新課程和新的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都能有一技之長。

篇二

與傳統課程不同,校本課程能更大程度的調動教師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新課程改革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變學校、教師、學生對課程的適應爲課程對學校、教師、學生的適應。這一轉變,更多地賦予了學校、教師、學生在課程開發方面的權利。

一、校本課程開發要求主體的自主與創新。

校本課程開發更多地表現爲教師要勇敢地承擔起課程開發的重任。由於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我們的教師形成了較強的依賴性和執行觀,即學校如何安排就怎樣實施,甚至認爲校本課程開發一直都應是學校的任務,認爲“事不關已,高高掛起”。針對諸多教師的這些認識,我們首先給教師課程開發的自主權和自由度,即放手讓老師去做、去選擇,不過多地限制教師的開發行爲,甚至在最初階段大膽地保持一種“不聞不問”的態度,並鼓勵教師開發給予一定的激勵,在經歷了這樣的一個過程後,部分教師的自主意識無疑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他們透過實踐、反思,並且主動地與學校教務處探討校本課程開發的諸多問題,從而形成技本課程開發下教師行爲的自主管理、自主調控、自主激勵、自主評價———我們認爲,這是校本課程開發最爲寶貴的人力資源。有了自主,更重要是創新。我們認爲校本課程開發本身就是一個極富生命活力的創造過程,它要求我們去審視、批判與挑戰傳統的課程。要培養學生的獨立自由的個性品格,學校首先要求我們的老師要敢於張揚自己的個性,這樣纔可能在校本課程開發中與衆不同、標新立異,開發出來的課程纔會是豐富的、鮮活的。

二、校本課程開發要求全員參與。

在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我們樹立羣體參與的全員觀,即學校、教師、學生、家長、教研員廣泛參與。因爲我們的課程培養的就是具備適應社會生活能力的人,站在這一視點上的課程才具備社會性、多元化與適應性。特別是在校本課程開發方面,其地方特色、區域文化、當地經濟發展與社會文明進步等等都要求用專家的眼光來審視我們的課程。在家長這一層面上,也有其不可忽視的兒童觀及社會認識,這將對我們的課程開發提供更多深刻的意見和寶貴的建議。再者,家長對孩子的個性、思想的瞭解有其獨到的一面,他們可能比我們的教師在某些方面更熟知孩子適合怎樣的課程,需要怎樣的課程。至於學生,他們本身的個體願望與素質需求是我們的一個重要參照。但是現實是一則由於學校社區缺乏這樣的良好的力量,和家長、學生參與的困難,我們並沒能進一步的'得到這一力量的支援,可見在地方來說,並沒有意識到學校所做的這些事情的積極意義,當然肯定的是學生非常喜歡。因此我們的校本課程的全員參與沒能得到真正的體現,某種意義上講還是教師的主導。

三、校本課程要求教師角色轉變與專業化發展

我們的教師有了意識形態上的認識,還得有素質上的提升,即行爲的施行必須有專業素質的保障。我們強調:教師要努力地成爲“反思的實踐者”,要由課程的被動執行者轉變爲課程的創造者,要成爲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成爲能融通和組合各種教育要素的開放型的教師,學會尊重、讚賞、幫助、引導、反思、合作,並養成自主學習、自我提升、自覺踐行的習慣和品質。我們強調角色的轉換,要將教師內化的觀念表現爲教育活動中的創新行爲,強調專業化發展,要我們的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用專業的眼光去審視,用專業的素養去實踐。這些不僅是認識層面的,而更多的應是行爲層面的。這將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不竭動力。但事實是大多數的教師並沒真正的行動,哪怕到新課程改革全面開展的今天校本課程的開發還是帶有很大的學校指令形式,“不叫不動,叫了也很難動”,這些除了實際開發的困難外,我想也有體制上的問題,使得教師的積極主動性降低,有意識沒行動。當然教師本身接受的教育和原有的教育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教師在校本課程開發上的難度。“校本課程如何開發”本身成爲了實現這一要求的“瓶頸”。

四、校本課程資源生成應該是動態的。

校本課程有時甚至可以不需要教材,只需要一個主題。用教材一定程度上講本身意味着侷限。應該樹立社會即課程、生活即課程、師生即課程的課程資源觀。我們的社會,其人文精神、生存環境、物質進步、羣體交際等等,無不蘊含着豐富的課程。再看我們的生活,衣食住行中的任何一項生活體驗無不影響學生態度、情感、、價值觀、知識和技能的形成。這些原本被視爲“隱性課程”的資源在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要將其列入校本課程開發的“顯性課程”之列。也就是說,我們要將某些直接經驗列入我們的課程資源,讓其與學生的間接經驗進行合理的碰撞與交匯,從而達到促成學生成長的目的。校本課程重視的是學生的體驗與感悟。在開放的社會生活中,學生透過自己的實踐,更多地將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結合起來以便形成正確的態度和情感。同時在實踐的過程中體驗,調動學生多方面的感官與思維,進行各方面的價值判斷與知識內化。我們認爲只有來源於社會及生活的課程資源纔是豐富多彩的。另外,學生本身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一個龐大的課程資源庫。

但是在我校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遇到的現實問題是,由於學校所處環境的因素和學生本身閱歷的侷限,我們很難尋找到切入點,師生、生生的互動顯得比較勉強。

五、校本課程教材開發與校本課程建設的矛盾。

課程是一個體系,或者說是知識的整體構架體現,但是在目前所開發的校本課程之中,都存在着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就是知識體系的混亂,或者說是無體系的知識體現,在校本課程的教材開發方面,同樣存在着科學性,嚴謹性、系列性和知識性的問題,存在的問題實際上涉及到更多的方面,在校本課程的建設方面,由於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大多數校本課程使用的教材是倉促上馬,仍然免不了存在着粗糙,甚至是知識性和常識性方面的問題。同時在學校教師隊伍中,並不是都具備開發校本課程的教材的能力;在校本課程開發中,按照國家對於課程的要求和標準,更主要的是要體現地方課程的基本特色,但是在實際開發的過程中,都存在着與地方課程的要求背道而馳的現象,並沒有地方課程的基本特點,也不具備地方課程的基本要求,僅僅作爲課本知識的補充和延伸來體現。

我們認爲要實現校本課程建設的基本目標,最關鍵的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建設校本課程的關鍵在於教師的素質和意識。要努力加強教師隊伍的素質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建設,積極地發展教師開發、研究、建設校本課程的基本能力,增強教師的課程意識和教材的意識。二是要加強校本課程的規劃工作,提高校本課程建設的科學性、系統性,目前首要的是要把校本課程從無序引導到有序的工作狀態中,按照規劃的要求和框架進行規範;三是學校校本課程要確立選題固態化,內容修訂化,教學實用化。四是要建立校本課程教材開發的審查評估制度,作爲課程形態,必須具有課程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結構,必須適合於開展教學的基本活動,因此在教材建設的工作上,要嚴格把好三道基本環節,一是課程開發立項的評估,二是做好課程大綱的評估,三是做好課程教材的評估,切實把課程的建設納入規範化的軌道。

篇三

透過學校組織的新課程校本培訓,讓我受宜非淺,感觸很深;其中在新課程培訓使我感觸最深的是課後反思,二次備課。

現就課後反思,二次備課心得總結如下:傳統的備課,強調教師作用,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強調教學的預設性,忽視教學的生成性;強調知識傳授,忽視激發情感;強調解題技巧,忽視生活運用;強調學科本位,忽視課程整合。許多教師只重視課前的備課,而不善於課後的反思,這已成爲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教學問題。課前備課、書寫教案固然重要,但課後教學反思,進行二次備課,更有利於教師的專業成熟與提高。衆所周知,每一次教學實踐中都會有一些難以預料的問題或突如其來的插曲,對原有的教學設計提出挑戰。我們的教學對象是活生生的學生,他們有敏銳的思維、豐富的想象,有一定的觀察力、思考力,他們正在不斷更新知識。而且,我們的教學對象、教學環境及教學體驗也總是在不斷地變化,這些都是教師在備課時很難準確預料判斷的。雖然在課堂上也不乏急中生智,使教學收到意想不到的功效的先例,但更多的隨機應變卻留下了敗筆。不論教師有無經驗,處理起這類問題都會很棘手,在上課時難免總會留下諸多遺憾。課後的教學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會保持可持續性教學效應,彌補這個遺憾。教學反思是教師總結經驗、積累經驗、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的有效手段。

教師在課後把這些突發事件記錄下來,讓教師及時回顧自己的教學是否適應學生的實際情況,諸如教學內容的補充是否合理,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是否突出,教學的思想性和科學性是否統一,教學目標是否完成,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參與性、積極性是否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能力。總之是對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爲、對學生的表現和困惑、對教學的成功與失敗進行理性的分析,透過反思、體會和感悟,就可以對本節課做出正確的評價,可以找到反饋的資訊,思考下一節課的教學設計,使下一步教學設計更科學、更合理,從而更積極、更有效地促成教學目標的實現。同時,還可以把理性教學思考和感性教學過程結合起來,不但能夠融合成更加完美的方案,縮小學生在課堂上實際獲取知識間的差距,在這樣多次往復的反思後的課堂中,使師生雙向完成理念的更新和更高層次的飛躍,而且使教師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避免類似問題的再次出現,從而幫助自己總結教訓和積累經驗,在不斷的反思中揚長避短,形成一套能準確判斷教學變化的、能出色駕馭課堂教學的本領。

總之,如果一個青年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麼即使是有多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多年教學工作過程的重複,他永遠只能停留在一個“經驗型教師”的水準上,而無法成爲對傳統超越的“反思型教師”。沒有教學的反思也就不可能使當前的新課改工作走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