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培訓心得體會>

課程培訓心得體會5篇

學問君 人氣:2.93W

課程培訓心得體會1

7月15日-7月17日參加了馬斯達導師講解的心靈溝通與素質管理課程,令我學習到了一些新的知識,認識到全新的概念,感悟到了一些平時忽略的細節。這次培訓使我受益匪淺,表面上看有點零散、不繫統,但細想起來,所講到的點點滴滴都是我們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

課程培訓心得體會5篇

這次培訓給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有三方面的問題,一是擴展自己的舒適空間,突破自己;二是重承諾,負責人,守信用;三是學會如何勇敢地去溝通生活中學會爲別人出黑牌。

人的舒適空間這個概念,我是第一次聽說到,透過馬老師的故事自己的內心被深深地觸動,我要學會敞開胸懷去接受周圍的一切事和物,不斷的擴展自己的舒適空間,雖然做不到彌勒佛那樣“笑天笑地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古容今容天下難容之事”境界,但是可以朝着哪個方向努力,哪怕只前進了一點,那也是進步,離那個方向也就變得近了;突破自己,敞開胸懷,擁抱明天。

一個人具備什麼樣的心境、站在什麼樣的高度,心中有什麼,那他所能看到的就是什麼。“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只要敢想敢做,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情。關鍵看你想怎麼樣,想要得到什麼樣的結果。授課中,馬斯達老師講到:做任何事情你都要投入百分之一百的意願去努力實現它,方法是有無數種的,只要你都找到自己的方法,投入百分之一百的意願,你就能做到;這種理論是我第一次聽到,曾經總以爲很多問題是無法解決的,或者,解決的方法不多,現在回想起來,並非如此。很多困難在特定的時候,轉變思路就會發現新的突破點。沒有人做不了的事情,關鍵在於有沒有用心去做,有沒有投入百分之一百的意願去做。如果有,那總有成功的一天。

這個世界上有許多自己不能不去做的事,這就是責任。人生中自己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而處於不同位置上的人,也有着屬於自己的責任要去承擔,作爲子女,孝敬父母便是我的責任;作爲員工,努力的工作便是我的責任,作爲朋友,使朋友快樂便是我的責任,自己不是什麼偉大的人物,沒有歷史中那些仁人志士那樣的肩挑天下信心,但是隻要能把屬於我自己的那份責任、作出的那份承諾挑起來,便可問心無愧。

在這次培訓課程中的紅黑遊戲給我印象深刻,紅黑遊戲就是一面鏡子,它反映的就是現實的生活。生活中,就是這樣亂糟糟的,在一旁袖手旁觀。只要自己不當隊長,誰是隊長也無所謂。自己從不去聽別人講什麼,只是顧自己侃侃而談,就算聽了,其實沒有用心聽。我們不用心去了解規則內容,我們只要想到自己贏,一定要打敗別人,就一定要別人輸。我們只想到自己,不在乎別人怎樣。其實,我們大家都是可以贏的,只要我們在乎一下別人,考慮一下別人的利益,爲別人出一張黑牌,我們就可以雙贏。紅黑遊戲讓我學會“儘可能相信自己的朋友或者合作伙伴,不要不信任對方”,我們不敢保證自己出黑牌別人也會出黑牌,但是我們要是出黑牌在我們輸掉比賽的同時卻贏得同事之間、朋友之間的信任和支援。生活中,我們都有屬於自己的路,選擇好自己的路,投入百分之一百的意願朝着這個的方向一直不斷的去努力,相信哪怕是輸掉,但只要是自己努力過,得到的可能是更寶貴的東西。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相互瞭解的橋樑,我要學會努力的和別人去溝通,在沒有參加這次培訓時,自己想都不會去想,自己會跑到大街上找陌生人去擁抱,但是自己竟然真的去這樣做了,真正得突破了自己,以後我更應該的朝着個方向去努力,贈人玫瑰,手留餘香,生活中時常的給身邊的人一個燦爛的微笑,讓他感受你的活力、感受你的溫暖,相信快樂會圍繞在你和你周圍的人身邊。

以上內容是我在這3天培訓中主要體會到的東西,雖然課程中充滿了快樂和痛苦,但是隻有深深體會那種快樂的感覺和痛苦的滋味,才能真正的學習到東西,希望以後還有這種機會是自己得到提升。

課程培訓心得體會2

忙碌了一個學期的老師們想必都在好好享受着假期,無論是選擇休閒娛樂,還是繼續充電,或者是爲下一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做準備。作爲老師,我是幸運的!假期我有了一個這樣的學習的機會。下面我就我個人學習談一點心得體會:

一、提升師德修養

師生關係的新註解,對話與理解、愛與平等。課程實際上對教師提出了教育專業工作者的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所遇到的“老”問題必須以新的理念爲指導,師生關係的正確處理是教學工作的一個關鍵問題。新課程要求師生關係從對抗走向對話,從壓迫走向平等,教師角色從傳統的課堂主宰轉變爲教學的促進者,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學生潛能的喚醒者。只有在新型師生關係下,學生的素質、教師的智能、新課程的優勢纔可得到充分的發揮。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老先生曾用這句話來高度概括了教師無私奉獻的精神。

透過些次學習使我更清楚的認識到:作爲新時代的人民教師,更應該用自己一顆摯熱的愛心去了解學生,公平地對待他們,尊重他們,關心、愛護他們。用自己的愛心去開啓每一個學生心靈的窗戶。讓教師的愛心成爲孩子學習、生活成功的原動力,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創造欲。

在不斷的付出自己對學生的愛心的同時,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師德修養。成爲每名學生的良師益友,使自己的教學環境自然的形成民主、合諧、平等、愉樂的教學氛圍,成爲培養孩子們創造性的思維的主陣地。

二、提升教學理念

新課改的春風吹拂教育界好多年,我心中的教學理念也在不斷的提升中,透過這次學習我有了一個更清楚更系統的認識。

“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沒有教師的支援,任何教育改革都無法進行。此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力圖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功能。而此次學習我對這一功能有了簡單的體會:

教學目的的新構想,教學的目的應是爲了挖掘每一個孩子的天分,培養其獨特的個性,教學活動應成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石,教師則是構築基石的材料。多元化的發展、多元化的素質。新課程所強調的課程內容的選擇性正是爲了適應學生髮展的不同需求而提出的。我們應該用積極樂觀的眼光和態度來欣賞和預見學生的天性,應將每一個學生都視爲一片有待開發的資源和財富,並進行有效的挖掘和利用。我們首先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目的理念,認識到教學活動的意義在於培養人的發展所必備的素質,諸如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健全的意志品質,陶冶豐富的情感,培養研究性學習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等。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創造、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成爲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力求達成的目標。

三、提升教學方法

教學活動的新詮釋,樹立以生命爲本的教學過程觀、以研究爲主體的教學方式觀、以促進發展爲目的的教學評價。

葉瀾教授曾經指出:“今日教學改革所要改變的不只是傳統的教學理論,還要改變千百萬教師的教學觀念,改變他們每天都在進行着的、習以爲常的教學行爲。”作爲學生生命成長的重要支柱,教師必須轉變觀念,認識到教學活動並不是圍繞書本傳授“符號”的過程,做教材的“奴隸”,而在於以課程爲中介,透過師生之同的積極互動,將課程“動態化”,透過體驗和發現去開發新的課程,能動地、個性地解讀教材,去創建新的課程意義,使課程活起來,使教學活起來,力求達到生命的一次又一次的提升。

以上就是我此次學習的一點心得體會,可能某些方面的認識還很膚淺,但我相信,用我對一顆對教育的執着追求的奉獻之心,在以後的工作中會不斷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時刻看到自己、認識自己、豐富自己。

課程培訓心得體會3

很榮幸地學了現代教育技術這門課,現在我想談談我自己的一些心得,一些感想。

首先,現代教育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備受關注,它作爲教育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點已逐漸成爲人們的共識,並且與素質教育、教育資訊化、創新人才培養、促進終身教育體系的建立等重大問題緊密相關。

縱觀人類教育發展歷史,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始終是影響教育變革和發展的重要因素。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成爲現代教育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現代教育技術學在電子技術、傳播技術和資訊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的推動和影響下,已成爲正在崛起的現代教育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現代教育技術學是在長期的教育積澱中,不斷吸收現代教育理論、心理學理論、管理和經濟理論研究成果,在實踐的基礎上所產生的一門新興學科,它具有無可懷疑的科學性和應用性的特點,其學科的本質涵義被認爲是:"教育技術是爲了促進學習,對有關過程和資源進行設計、開發、使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現代教育技術科學的誕生與發展正在影響着教育的各個領域,傳統的教育觀念、理論、內容、模式、管理和體制正在發生着變革。它是人類在教育活動中所採用的一切技術手段和方法的總和。現代教育技術分爲物化形態和智能形態兩大類。物化形態的技術指的是凝固和體現在有形的物體中的科學知識,智能形態的技術指的是那些以抽象形式表現出來,以功能形式作用於教育實踐的科學知識。它是爲了學習,對有關的過程的資源進行設計、開發、應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和實踐。

其次,透過學習,我們還更深入地瞭解到:

一、現代教育技術有三個基本屬性:

(1)現代教育技術是應用系統方法來分析和解決人類學習問題的過程,其宗旨是追求教育的最優化;

(2)現代教育技術分爲有形技術和無形技術兩大類, 有形技術指利用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學的成果,把物化形態的技術應用於教育,藉以提高教學效率的技術,它包括從黑板、粉筆等傳統的教具到多媒體計算機及網絡等一切可用於教育的器材、設施、設備等及相應的軟件;無形技術主要指利用教育學、心理學、系統科學、傳播學等方面的成果以優化教育過程的技術。

(3)現代教育技術依靠開發、 利用所有學習資源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學習資源分爲訊息、人員、材料、設備、技巧和環境,這些資源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專門爲了學習的目的而設計出來的資源,例如教師、課本、教學電視、計算機課件、粉筆板、投影器、教室、操場、講授、課堂討論等,另一個方面是現實世界中原有的可被利用的資源,例如各行各業的專家、報刊、影視、展覽、博物館、生產現場、遊戲、競賽等。

二、現代教育技術作爲交叉學科的特點將越來越突出

教育技術屬於交叉學科,是連接教育、心理、資訊技術等學科的橋樑。作爲交叉學科,首先體現在它需要技術的支援,特別是資訊技術的支援。教育技術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不可分,在未來的發展中,資訊科學和人工智能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教育技術應該關注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技術以及如何利用技術來促進學習。

其次,現代教育技術作爲交叉學科,體現在它融合了多種思想和理論。從教育技術的發展歷程來看,教育技術的理論基礎主要有教育理論、學習理論、傳播學、系統理論等。時至今日,隨着人本思潮的興起,各種學習理論雖然各執一端,但在教育技術領域內走向了融合,以促進人的發展爲目標而各盡其力。人們不僅關注個體的學習心理,還對學生之間如何協同與合作、如何基於問題進行綜合性學習等進行着系統的研究。

第三,教育技術交叉學科的特性決定了其研究和實踐主體的多元化,協作將成爲教育技術發展的重要特色。包括教育、心理、教學設計、計算機技術、媒體理論等不同背景的專家和學者共同研究和實踐,開放式的討論與合作研究已成爲教育技術學科重要特色。

三、重視現代教育技術實踐性和支援性研究

現代教育技術作爲理論和實踐並重的交叉學科,需要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進行理論研究。目前,教育技術研究最前沿的兩個領域是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和網絡教育,所有這些乃至終身教育體系的建立都強調對學習者學習的支援,即圍繞如何促進學習展開所有工作。正因如此,人們將會越來越重視教育技術的實踐性和支援性研究。

四、學習支援

現代教育技術在研究與實踐中對於學生學習的支援給予了密切的關注,這種支援包括在資訊技術背景下特別是網絡環境下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學組織和教學評價等方面。廣大工作在教育一線的教師,能夠深切感受到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只有他們才能根據實際情況結合理論知識來解決問題。教育技術工作者應該爲廣大教師提供各種解決實際教學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有力地對學生的學習提供支援。 理論上如此,實踐中如何呢?我覺得學這門課,我們受益非淺,我們不再侷限於書本理論知識,相反我們可以做獨具特色的課件,可以捕捉大自然的美好瞬間,可以設計精美的個人網頁,還學會做教學設計等等,這些是我們以前所不能的,我相信大家的感覺和我一樣好,真希望下學期還可以繼續學教育技術,可以學更實實在在的東西,並把它們用到我們的實際生活中,而不是那些純理論的框框條條的東西。

總之,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日益突出,我們要不斷地探索,不斷地研究,把它最美好的東西表現出來,發揮它最大的作用,爲我們服務。

課程培訓心得體會4

透過這次的培訓學習我收益非淺,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我想這就是評價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惟一標準,新課程培訓的心得體會。透過學習與教學實驗,慢慢理出一點頭緒,下面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今日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務是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並使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實現有個性的發展.生物課程是高中階段重要的科學課程.在當代科學技術領域中,生物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尤爲迅速,成果顯著,影響廣泛而深遠.它不僅影響人類的'生活,社會文明和經濟活動,還深刻影響着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高中生物課程應當與時俱進,以適應時代的需要.

課改讓我感受到了它所帶來的勃勃生機。在這樣一種契機下,在不斷地摸索探求之中,使我無論是在教學行爲上還是在教學意識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課程改革以來,我參加了幾次培訓,透過學習,使我對新課程標準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對新教材有了一個新的認識,獲得了一些寶貴經驗。

一:轉變教師角色,關注學生自主探究

新課程首先要求每一位教師進行角色轉換,教師不僅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更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不是僅是學習的參與者更是合作者。教師要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想法設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慾望,讓他們積極主動地真正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要改教師教學生學爲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引導合作,努力創設民主、輕鬆、雙邊互動的教學方式,這樣我們的教學才能使每一個學生感受到學習中的快樂。在培訓中,我不僅認識了許多音樂教育的同行,也學到了很多的知識,充實而又愉悅,使我受益匪淺。爲我在以後更好的搞好音樂教學打下了堅定的基礎。

課改教學工作展開以來,新的理念使我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進行了反思和重新審視。要積極學習和貫徹新的“音樂課程標準”,改變教學觀念。在教學中,教師要敢於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把學生作爲教育的主體,透過各種手段使學生懂得“愛學”與“如何學?”培養學生熱愛音樂及高尚的情操。

二:如何上好音樂課;

如何上好音樂課?怎樣才能把課程標準的理念貫徹到音樂課堂中去?音樂課堂該注意哪些問題……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急待解決的問題真的還不少,要重視對教學過程的精心設計、能夠放在學習者的視角,圍繞本課的目標,設計符合學生生理特點與心理需要,心得體會《新課程培訓的心得體會》。音樂審美符合認知規律,教學過程從頭到尾貫穿着濃郁的教學情境,清晰的展示出體驗、模仿、探究、合作等教學方法,體現師生互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向課外學習延伸發展的特徵。同時注重了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挖掘、對教材人文教育的內化和發揚。

首先,這次我們音樂教師的培訓對我們一線的音樂教師來說是及時而有效的。透過這次培訓,使我從觀念上,從理論知識水平上,方法與技巧上都得到了很大的認識與提高,在某些方面有了質的進步。如羅文忠老師講的電腦多媒體制作軟件。

其次,透過這次培訓,促使我在自己的音樂教學上有了深刻的反思。古語說:“吾日三省吾身。”是指道德層面,借用這句話,我覺得對自己的教學也進行反思,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師。一名教師能成爲教學上的能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經過長期的磨練,在反思中不斷地成長起來的。過去我自以爲自己的音樂水平應該可以教好學生了,對與教學中的深層次的思考認識不足,反思不夠。透過培訓,我更加清楚了音樂課應該怎樣教。我們以往的照本宣科確實很重要,但是要看到教材提供的內容與方法;要正確把握學生唱會與唱好的關係,唱會是目標,唱好則是過程;對於音樂作品,我們音樂老師要做出藝術化的設計與詮釋;我們音樂教師要強化示範作用,音樂教學部需要捉迷藏;在對音樂的表現,往往教師的一手勢更勝過於教師的說教;對於一首歌曲來說,旋律永遠比歌詞更重要;而我們平時的檢測,不僅只在於期末進行;我們音樂老師一定要要教會學生聆聽歌曲的方法。所以,在今後的教學與學習中,我要改變自己以往的教學模式,以要用新的教學理念進行教學,刻苦鑽研,勇於創新,對學生的藝術教育方面作出自己應做的貢獻。

三、重視音樂實踐,深化學生體驗

《標準》指出:“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的藝術實踐過程。因此,在所有的音樂教學活動中,都應重視藝術實踐,將其作爲學生獲得音樂審美體驗和學習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基本途徑”。音樂教師應該認真地貫徹上述原則,在教學中儘可能地爲全體學生提供接觸、表現音樂的機會。透過培訓發現,音樂課若僅依靠每一節課有限的四十分鐘時間, 是很難達到音樂課程的教學目標的.合唱團、舞蹈隊只能使部分學生得到鍛鍊,校級歌詠比賽、藝術節雖然解決了這一問題,但時間較短,仍屬短期性活動,不能滿足多數學生對藝術的強烈需求。課堂教學,僅僅是引起學生喜歡,親近音樂的動機,使此動機更積極地加以昇華.而有助於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變被動爲主動.更應該讓音樂走出教室,增加學生接觸音樂的機會,促成更多的音樂氛圍環境,寓教於樂.在課堂上給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靈活而自然地發揮學生的無限潛能,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提升愛樂風,增加愛樂人口.讓音樂走進各班教室.走進每個家庭.甚至走進社會.與生活結合,從而進入每個人的心靈.在教學上,能引導學生更多.更大的思考創作的空間,並賦予更多更大的彈性,讓學生在自由生活中自我成長,懂得關懷自己.包容別人,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四、提升教學方法

教學活動的新詮釋,樹立以生命爲本的教學過程觀、以研究爲主體的教學方式觀、以促進發展爲目的的教學評價。

葉瀾教授曾經指出:“今日教學改革所要改變的不只是傳統的教學理論,還要改變千百萬教師的教學觀念,改變他們每天都在進行着的、習以爲常的教學行爲。”作爲學生生命成長的重要支柱,教師必須轉變觀念,認識到教學活動並不是圍繞書本傳授“符號”的過程,做教材的“奴隸”,而在於以課程爲中介,透過師生之同的積極互動,將課程“動態化”,透過體驗和發現去開發新的課程,能動地、個性地解讀教材,去創建新的課程意義,使課程活起來,使教學活起來,力求達到生命的一次又一次的提升。

以上就是我此次學習的一點,可能某些方面的認識還很膚淺,但我相信,用我對一顆對教育的執着追求的奉獻之心,在以後的工作中會不斷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時刻看到自己、認識自己、豐富自己。

課程培訓心得體會5

今年,我們利用假期進行了新課程改革培訓,聽了幾位專家的講座受益匪淺,進一步幫助教師深入理解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及新課程倡導的教學觀和學生觀。在此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學生的學情是推進教師教情的。關注學生的感情、態度、價值和一般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和技能,爲其終身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老師的兩堂課要注重學生的思、做、說、聽。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地位,老師充當指導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與學生共同經歷知識探究的過程。課堂上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必須做到讓學生自由大膽的想象,給他們一片自由的藍天。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學生進入到教材中去感悟和品味內容。透過引導使學生形成能力並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一切從有利於學生的發展出發,合作意識要加強,走到學生中間,與學生一起探討和交流。開放性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要加強,很多情況是無法預料的,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加強學習,不斷的研究課堂調控藝術。

隨着高中課改試驗的深入,廣大教師對課標內涵的理解及教材作用的認識日益成熟,“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已成爲廣大教師的共識。如何在教學實踐中,科學、高效地使用教材,恰當處理好“用”與“教”的關係,已成爲教師必須研究解決的問題。教材不再束縛學生思維、禁錮教師智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取捨、補充教學內容,變更教學順序,更換呈現方式。依據課標編寫的教材,無論是內容結構的建立、素材與案例的選取、教學內容的組織,還是內容呈現方式的確定,都以貼近學生生活、滿足學生需要、注重學生參與、符合學生身心特點和接受能力爲宗旨。教學中應充分領會教材編者的意圖,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表現在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轉變、教學方法的改變及評價方法的變化等方面。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並不等於削弱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降低對教師的要求。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即在老師指導下, 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 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這種課程形態的核心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強調一種開放、主動探究式的學習,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可見, 只有加強科學方法教育, 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 才能正確選定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