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經典名言>名人故事>

名人故事400字(精選7篇)

學問君 人氣:3.07W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總有這樣一羣人:他們有着精深的智慧,遠大的抱負,無比堅強的毅力。他們爲社會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爲後世的人們作出了表率,對後世有着深遠的影響。他們的名字爲後世所知,人們永遠記着他們。這,就是名人。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名人故事400字(精選7篇),歡迎大家分享。

名人故事400字(精選7篇)

名人故事1

森田心理療法是在1919年由日本慈惠醫科大學教授森田正馬博士創立的,在心理學上獨樹一幟。在過去的八十多年裏,全世界有數以千萬計的患者因爲採用森田療法而擺脫了以往痛苦的生活。

森田從小腸胃弱,20歲時得過一場傷寒,因爲病重曾臥牀達兩個月,在那段時間裏,夜裏有時會出現類似發作性神經病的症狀(心動過速,發冷,全身發抖,感到死的恐怖等)。

在東京帝國大學一年級的期末階段,父親經常不能及時寄來學費,由於對父親的氣憤,導致了精神渙散,很長一段時間無法專心於學習,當時他終日爲頭疼和形形色色的恐怖所困擾,甚至一度考慮過留級。

但後來他不再介意那些症狀,加上朋友的勸解,便不顧一切地用起功來,並取得好成績。與此同時,他的神經症症狀也部分消失了。

野村章恆(1974年)針對他當時的情況,曾經這樣說過:“那次背水一戰和迎戰恐怖的親身經歷,對他日後撰寫《神經衰弱及強迫觀念的根治法》是一次有益的鍛鍊。”

名人故事2

雞叫三遍後,周家花園傳出朗朗讀書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周恩來很快就把這首詩背得滾瓜爛熟了,但他總覺得沒有透徹領會詩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來來到蔣媽媽家玩。吃飯時,他望着把花花的大米問道:“蔣媽媽,這大米飯是怎麼來的呢?”將媽媽笑着告訴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渾身有一層硬硬的黃殼。他的一生要經過浸種催芽、田間育秧、施肥管理、除病治蟲、收割脫粒,一直到舂成大米。”“吃上這碗飯,可真不容易啊!”周恩來驚訝的說。“是呀,這十多道關,要累壞多少種田人呢。”蔣媽媽深有感觸地說。

蔣媽媽一番教誨,不僅加深了周恩來對詩意的理解,更激勵他勤奮學習。爲了過好習字關,他除了認真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外,還堅持每天練一百個大字。

一天,周恩來隨陳媽媽到一個親戚家,回來時已是深夜了。一路上勞累,年幼的恩來已精疲力盡、呵欠連天,但他仍要堅持練完一百個大字再休息。陳媽媽見狀,心疼不過,勸道:“明天再寫吧!”“不,當天的事當天了!”周恩來把頭埋在一盆涼水裏,一下子把瞌睡蟲趕跑了。一百個字剛寫完,陳媽媽奪過恩來的筆說:“這下子行了吧,快睡覺!”“不!”周恩來仔細看完墨汁未乾的一百個大字,皺着眉頭說:“陳媽媽,你看這兩個字寫歪了。”

說着,周恩來的小手又揮起筆來,把那兩個字又寫了三遍,直到滿意爲止。

名人故事3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出生於貧苦人家,兩歲喪父,母親由於無法維持生活,不得不帶着他改嫁別處。

范仲淹童年讀書,就非常專心。十多歲時,他住在長山醴泉寺的僧房裏,晝夜苦讀。每天煮一鍋稀粥,等它凝成凍子以後,用刀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作主食。副食呢,更簡單!切幾根鹹菜就行了。後世傳爲佳話的“斷齏劃粥”的故事,就是從這裏來的。

在范仲淹的同學中,有個南部留守的兒子,看見范仲淹每天只吃點稀粥,卻不以爲苦,只顧埋頭學習,覺得很稀奇,回去講給他父親聽。他父親說:“這是個有出息的孩子。你把公廚裏的食物拿一些送給他吃吧!”南部留守是聲勢顯赫的大官,一般人得到他的饋贈,會視作莫大的光榮。范仲淹卻不是這樣。

當南都留守的兒子奉了父命送來東西的時候,他再三推辭,爭執了半天,才勉強收下。可是,過了幾天,留守的兒子發現他送的食物並沒有被吃掉,已經放壞了。他自然很不高興,問范仲淹道:“家父聽說你生活清苦,特地讓我送了些飯菜,而你卻不肯下筷,奠非認爲這樣做,就污了你品行嗎?”

范仲淹解釋說:“我並非不感激令尊的厚意,只是多年吃粥,已成習慣,如今驟然享受佳餚美饌,恐怕將來吃不得苦了。”

由於范仲淹出身貧寒,艱苦備嚐,因而對民間疾苦深爲同情。他做官以後,提出了許多對勞動人民有利的改革弊政的主張。

名人故事4

朱自清是清華大學教授,的文學家。抗日戰爭結束後,美國政府一方面支援蔣介石發動內戰,一方面又利用簽定條約的辦法在中國獲取了許多特權,還加緊武裝戰敗國日本,對中國重新造成威脅。當時社會上物價飛漲,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飢餓和死亡線上掙扎。人民對美國和國民黨政府十分不滿,反抗的呼聲越來越高。美國爲了支援蔣介石,就運來一些麪粉,說要“救濟”中國人,好讓中國人“感謝”美國,不反對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國的用心,認爲美國的救濟是對中國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學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莊重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堅決拒絕美國的“援助”,不領美國的麪粉。當時,朱自清正患嚴重的胃病,身體非常瘦弱,體重還不到40公斤,經常嘔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領救濟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費要減少600萬法幣,生活更加困難。可是爲了維護中國的尊嚴,他堅決拒絕那些別有用心的“賞賜”。他在日記中寫道:“堅信我的簽名之舉是正確的。因爲反對美國武裝日本的政策,要採取直接的行動,就不應逃避自己的責任。”

兩個月後,朱自清因貧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寧肯捱餓而死,也不肯領帶侮辱性的“救濟”,表現了一箇中國人應有的尊嚴。

名人故事5

著名的鋼琴家及作曲家帕岱萊夫斯基,準備到美國某大音樂廳演出。

那是一場樂迷期待已久的音樂盛宴,所有到場的觀衆們都隆重地穿着黑色的`燕尾服或晚禮服出席。

當晚的觀衆中有一位母親,帶着一個活潑的9歲男孩赴會。母親希望他在聽過大師的演奏後,會對學琴產生更大的興趣。

演奏還未開始,孩子似乎有點不耐煩了,在座位上蠕動不停。當這位母親轉頭跟朋友交談時,孩子再也按捺不住,從母親旁邊悄悄溜走。

他被舞臺上那漂亮的大鋼琴吸引。就在臺下觀衆不注意的時候,把小手指放在琴鍵上,開始彈奏他最近學會的一首曲子:《筷子》。

觀衆聽見琴聲,一下子都靜下來,數百雙眼睛一齊看着小孩,有人開始埋怨:

“誰把他帶來的?”

“他母親在哪裏?”

“制止他!別讓他弄壞了鋼琴!”

在後臺,鋼琴大師也聽見臺前的琴音了。他趕忙跑到臺前,站在小孩的身後。大師伸出雙手,即興地彈出些配合《筷子》的和音,並在小孩耳畔低聲鼓勵他:“繼續彈,不要停止……”

一曲既畢,臺下掌聲雷動。孩子的母親更是熱淚盈眶。

這是比聽演奏會更好的一個啓蒙機會,指導的還是一位大師呢!

名人故事6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但是在舊中國,很長時間,長江上的航運卻被外國人壟斷了。江上來來往往的都是英、法、美、日等國的輪船。中國人沒有自己的航運事業,受了許多窩囊氣。四川合川人盧作孚愛國心切,決心創辦中國民族的航運業。他四處籌集資金,冒險用8000元作抵押,買回一支價值3萬元的小火輪,在1926年成立了民生航運公司。那一年,“民生”號輪船滿載乘客,駛出了重慶碼頭,中國人開始有了自己的內河航運業。

後來,民生公司又向長江中下游發展,和外國公司展開了激烈的競爭。有的外國公司用大幅度降價的辦法,依仗船多、設備新等優勢,想擠垮民生公司。盧作孚毫不示弱,宣佈民生公司的甲級船員一律由中國人擔任,同時加強管理,對旅客不論窮富一視同仁,服務熱情周到,還禁止船員收小費。這樣,民生公司靠優質服務和民族自信心贏得了旅客的信任。許多乘客寧肯推遲日期,也不乘坐外國輪船,只等上中國的輪船。在那個年月,這對於增強民族精神和抵禦外國侵略,有多麼大的意義呀!

和範旭東、盧作孚一樣,還有不少愛國實業家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氣,開創了中國近代的工商業,爲富強祖國、振興中華立了大功。人們是不會忘記他們的。

名人故事7

相傳杭州西山有位號稱“神刀王”的雕刻師傅,技術出衆,很負盛名,但他有個怪脾氣,從來不肯收徒弟。那時畢昇還是個小孩子,聽別人說後,就慕名前往拜師。“神刀王”看他雖然小小年紀,但聰明靈巧,十分討人歡喜,就破格收下了這名小徒弟。畢昇跟着師傅早起晚睡,勤奮學習雕刻技術,不長時間,他的技藝就有了長足的進步。

幾年後的一天,“神刀王”雕刻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讓畢昇在一旁觀看揣摩。哪知畢昇不小心碰了師傅的胳膊,結果最後一行的一個“之”字刻壞了。這樣,整塊木板就要報廢。當時“神刀王”沒有責備他,可畢昇難過得飯吃不下,覺也睡不着,一連好多天都爲此事感到難過。同時他也想,木板雕刻印刷這麼麻煩,能不能改進一下呢?此後,畢昇一有空閒,總是考慮這件事。

一天,師傅讓他到街上買菜。他邊走邊想,不覺經過刻製圖章的攤前,看到一個一個圖章排得很整齊。他想,如果印刷也能像刻圖章一樣把所需要的字一個一個排起來,就不會因爲一個字壞了而影響整塊雕版了。他想起了在家和小朋友一塊捏泥人的遊戲,我何不用泥來試試呢?他有空就用膠泥做成一個個的方塊,在上面刻成反字。曬乾後,塗上墨,果然印出了字。他高興極了!後來,他又向燒瓷的師傅請教,經過燒製後,字模變得硬了,而且非常靈便,成了活字,排版時,把活字排在鐵框裏固定好,就可以像雕版一樣印刷了。活字印刷不僅節省了大量的材料、時間,而且大大提高了印刷數量和質量,使書籍得到更廣泛的流傳。

畢昇的發明,比歐洲早400多年。他成了活字印刷的“祖師爺”,對人類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TAGS:精選 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