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經典名言>名人故事>

實用的名人的故事作文彙總8篇

學問君 人氣:9.92K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爲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名人的故事作文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名人的故事作文彙總8篇

名人的故事作文 篇1

貝多芬是德國著名作曲家,28歲那年得了耳病,到57歲逝世,中間20多年的歲月,卻是在與可怕的聾疾苦戰。面對着命運的挑戰,他呼喊着:“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的確,貝多芬沒有向命運屈服,他在有限的生命中,從不放棄任何作曲的機會,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產生在這個時期,直到完全聾了,他還不願停下他手中的筆,繼續作曲。他以頑強的精神終於在逝世前幾年寫成了一生中最著名最富有戰鬥力的作品《第九交響曲》。

名人的故事作文 篇2

關於關漢卿的爲人,元人熊自得《析津志》說他“生而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藉風流,爲一時之冠”。

對此,他本人的《南呂一枝花不伏老》套數中有更透徹的自白。他毫無慚色地自稱“我是個普天下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在結尾一段,更狂傲倔強地表示:”我是顆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噹噹一粒銅豌豆。我玩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攀的是章臺柳。“

提示

尊重個性

名人的故事作文 篇3

記得在《中華成語故事》中有一則---按圖索驥的成語故事,它講的是春秋的時候,秦國有個叫孫陽的人擅長相馬,並寫了一本《相馬經》。但他有一個兒子卻資質很差,但他很想繼承父親的事業,於是,就將《相馬經》讀得滾瓜爛熟。有一天,他按照書上所寫的特徵去找千里馬,最後發現有一隻癩蛤蟆很象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徵,並將它捉回去,父親看了,長嘆一聲說道:“你這樣按圖索驥是不行的,要學好相馬的本領,必須多多去看馬,養馬。”這則成語比喻做事死板,不能靈活變通。

讀了這則成語後,它深深印在我的腦子裏。理解了這則成語的喻意,我在以後的學習上要多動腦筋,多注重實踐,不生搬硬套。在做數學題目時要靈活巧妙的運算,這樣才能找出最好的答案。在語文閱讀時,要認真的找出重點的詞句和文章的中心,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

名人的故事作文 篇4

韓愈爲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寫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讀韓愈其人是從讀韓愈其文開始的,因爲中學課本上就有他的《師說》、《進學解》。課外閱讀,各種選本上韓文也隨處可見。他的許多警句,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導我們的行爲。

但由文而讀其人卻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韓公祠,祠依山臨水而建,氣勢雄偉。祠後有山曰韓山,洞前有水名韓江。當地人說此皆因韓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韓愈一介書生,怎麼會在這天涯海角霸得一塊山水,享千秋之禮呢?

原來有這樣一段故事。唐代有個憲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導下國內佛事大盛,公元819年,又搞了一次大規模的迎佛骨活動,就是將據稱是佛祖的一塊骨迎到長安,修路蓋廟,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勞民傷財,一場鬧劇。韓愈對這件事有看法,他當過監察御史,有隨時向上面提出誠實意見的習慣。這種官職的第一素質就是不怕得罪人,因提意見獲死罪都在所不辭。所謂“文死諫,武死戰”。韓愈在上書前思想好一番鬥爭,最後還是大義戰勝了私心,終於實現了勇敢的“一遞”,誰知奏摺一遞,就惹來了大禍;而大禍又引來了一連串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後名。

韓愈是個文章家,寫奏摺自然比一般爲官者也要講究些。於理、於情都特別動人,文字鏗鏘有力。他說那所謂佛骨不過是一塊髒兮兮的枯骨,皇帝您“今無故取朽穢之物,親臨觀之”,“羣臣不言其非,御史不舉其失,臣實恥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諸水火,永絕根本……豈不盛哉!豈不快哉!”並說:這佛如果真的有靈,有什麼禍殃,就讓他來找我吧(“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這真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凜然大氣和獻身精神。但是,這正應了我們現時說的,立場不同,感情不同這句話。韓愈越是肝腦塗地陳利害表忠心,憲宗就越覺得他是在抗龍顏,揭龍鱗,大逆不道。於是,大喝一聲把他趕出京城,貶到八千里外的海邊潮州去當地方小官。

韓愈這一貶,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爲這不同於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順,比之李白的懷才不遇,柳永的屢試不第要嚴重得多。他們不過是登山無路,韓愈是已登山頂,又一下子被推到無底深淵,其心情之壞可想而知。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趕出長安,年僅12歲的小女兒也慘死在驛道旁。韓愈自己也覺得實在活得沒有什麼意思了。他在過藍關時寫了那首著名的詩。我向來覺得韓愈文好,詩卻一般,只有這首,胸中塊壘,筆底波濤,確是不一樣: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爲聖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作文

名人的故事作文 篇5

公元1356年,朱元璋謀士建議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於是開始大規模地營建南京城牆。城牆所用的磚塊,由長江中下游附近的5個省、28個府州、18個縣燒製而成。爲保證質量,在磚的側面都要打印所屬州、府、縣、工匠和監造官員以及燒製人的姓名,如不合格退回重燒,再不合格就將治罪。據記載,交磚時,由檢驗官指使兩名士兵,抱磚相擊,如鏗鏘有聲,清脆悅耳且不破碎,屬於合格;如相擊斷裂,責其重新燒製。

幾百年過去了,現有的南京明城牆有33多公里,比號稱“世界第一大城”的著名的巴黎城牆還長,是目前世界上現存最長的古代城牆。

提示

責任。真金不怕火煉。

名人的故事作文 篇6

20xx年10月27日,盧拉當選爲巴西第四十任總統。這位工人出身的勞工黨候選人,3歲在街上擦皮鞋、12歲到洗染店當學徒、14歲進廠做工,只讀過5年小學。在21世紀,能以如此卑微的身份登上總統寶座,是非常罕見的。許多傳記作家都想揭開盧拉的成功之謎。

前不久,盧拉總統前往一個名叫卡巴的小鎮視察。該鎮的小學請他帶領學生上一節早讀課,盧拉總統欣然同意。

盧拉總統領讀的是一篇題爲《我的第一任老師》的課文。讀完後,一位同學怯怯地問了這麼一個問題:“大鬍子總統,您的第一任老師是誰?”

盧拉總統深思了片刻,在課堂上簡短地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也是像你們這麼大的時候,我放學回家,在準備開門的時候,鑰匙找不到了。當時我的爸爸在貝倫碼頭,媽媽去了一個叫蒂若卡的地方,他們星期天才能回來。怎麼辦呢?於是我轉到房子的後面,想從窗戶裏爬進去,可是窗子是從裏面關死的,不砸壞玻璃就無法進去。就在我準備爬上房頂從天窗裏跳進去的時候,鄰居博爾巴先生看到了我。“你想幹什麼,小夥子?”他問。

“我的鑰匙丟了,我無法從門裏進去了。”我說。

“你就不能想點辦法嗎?”他說。

“我已經想盡了所有的辦法。”我回答。“不會吧?”他說,“你沒有想盡所有的辦法,至少你沒有請求我的幫助。”說着,他從口袋裏掏出鑰匙,把門給開啟了。當時,我一下愣住了。原來,我媽媽在他家留了一把我家的鑰匙。

你如果問我,誰是我的第一任老師?我認爲是博爾巴先生。

盧拉總統和同學們告別了,這個故事從此也就傳開了。當這個故事傳遍整個世界時,也許不會再有人對一個只有小學文化但善於以生活爲師的人當選爲總統感到驚奇。

名人的故事作文 篇7

成語中有許多名人的故事,有時,這些成語可以在閱讀和習作起到很大的作用。在這次綜合性學習中,我們小組決定對成語中的名人故事進行研究,瞭解成語中蘊含的古代名人故事和著名歷史事件。

懸樑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他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就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鑿壁偷光:

西漢時有一個名叫匡衡的人。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裏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一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牆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牀一看,原來是牆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他找來一把鑿子,將牆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着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後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牆壁,藉着鄰居的燭光讀書。

成語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其中既有歷史名人故事,也有重要的歷史事件,還記錄着古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博大精深,奧妙無窮。.成語集中地反映了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它真是中國語言藝術的博物館!

名人的故事作文 篇8

我最喜歡看書,每個星期都要讀一本。這個星期,我讀的書是全世界最偉大的美國發明家 愛迪生。

看完了這本書,我對愛迪生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1847年的一天,美國俄亥俄州小小的米蘭鎮上,一個嬰兒哇哇落地了。他就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偉大的發明家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愛迪生髮明瞭電話,給人類帶來了方便,小朋友家裏的電燈都是他發明的。但你知道嗎,愛迪生小時候可 不聽話 了,他看到雞可以孵小雞,他也去孵,結果半天都沒孵出來;他看到煤會燃燒,他也去試,結果着火了 但愛迪生爲什麼可以成爲這樣

偉大的發明家呢?因爲,愛迪生有很多很多的問號,很多 爲什麼 ,然而每次問 爲什麼 的時候,他都要打破砂鍋問到底。

我喜歡愛迪生那勤奮、好學、愛思考、努力、堅持和勇敢的本領,我也很佩服他是那樣聰明。看完這本書,我得出了一句話,這句話,我將一生都不會放過它,這句話就是: 不懂就要問!

TAGS:名人 彙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