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經典名言>名人故事>

名人人生哲理故事(通用12篇)

學問君 人氣:4.86K

故事是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於口頭講述。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名人人生哲理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名人人生哲理故事(通用12篇)

名人人生哲理故事 篇1

盛頓是美國第一位總統。他是孩子的時候,砍掉他父親的兩棵櫻桃樹。他父親回來了,非常生氣。他暗自思量,“如果我查明誰砍了我的樹,我要狠狠揍他一頓。”他父親到處詢問。當他問兒子時,華盛頓開始哭了起來。“我砍了你的樹!”華盛頓和盤托出。

父親抱起他的兒子說:“我好聰明的孩子,我寧願失去一百棵樹,也不願聽你說謊。”

哲理故事:誠實是力量的一種象徵,它顯示着一個人的高度自重和內心的安全感與尊嚴感。

名人人生哲理故事 篇2

音樂家魯賓斯坦經常到好友畫家畢加索的畫室看他畫畫。一次,魯賓斯坦在好幾個月內看到畢加索不斷地在畫同樣的東西。背景是陽臺的鐵欄杆,近景是一張桌子、一瓶葡萄酒、一把吉他。

當畢加索畫了將近五十幅同樣的作品後,魯賓斯坦不耐煩地問:“每天都描繪同樣的靜物,難道你不厭倦嗎?”

畢加索反問道:“你不覺得自己在說廢話?難道你不知道,每一分鐘都是不同的我,每一個鐘頭都有新的光線,每天雖然看同一瓶酒,但我可以從中看到不同的個性,看到不同的酒瓶,不一樣的桌子,不同的世界裏的不同的生命!在我的眼睛裏,這一切都是不同的。”從此以後,魯賓斯坦在重複彈一首歌時,皆可彈出不同的韻味。

哲理:如果你已經準備好,請拿出虛懷若谷的胸襟,學會換位思考,你會發現,世界原本可以如此美麗,生活原本可以如此豐富,精神原本可以如此充實。

名人人生哲理故事 篇3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擁有無數崇拜者,他的話甚至被奉爲至理名言,而除了名譽、地位,他和他的夫人還共同擁有豐厚的財產和可愛的孩子。看起來,沒有任何人的婚姻能比他們的更美滿了。

但是托爾斯泰漸漸對自己所謂高尚的寫作感到厭惡,他改寫小文章,宣傳和平,呼籲消滅貧困,還將自己的地產贈送給別人,追求簡樸清苦的生活。然而妻子一如既往地揮金如土,追求虛榮奢侈結交社會名流,並且對丈夫的慷慨和善行十分惱火。托爾斯泰要放棄他的所有版稅,她卻希望丈夫所寫的著作都變成金錢。一旦托爾斯泰反對,她就立即發狂咆哮,在地上打滾,甚至拿出片要吞下去聲言自殺,或跑到井邊做跳井狀威脅丈夫。

有幾次托爾斯泰都決定再也不見妻子,可每到這時,妻子會跑過來抱住丈夫的雙膝,求他再次朗讀五十年前在日記中讚美她美貌與他們愛情的語句。托爾斯泰讀到那些話,總是會心軟。

但是,妻子的依然如故終於讓托爾斯泰再也不能忍受。在1910年10月的一個風雪之夜,82歲的托爾斯泰獨自離家出走了。11天以後,托爾斯泰患了肝炎,死在一個車站裏。

哲理:人生中往往一件小事就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同樣的,爲別人推開一扇門就是給自己留下一條路。相同的,一個充滿人性溫暖的小故事,也能夠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名人人生哲理故事 篇4

古希臘的大哲學家家蘇格拉底,有一天,和一位老朋友在雅典城裏漫步,一邊走,一邊聊天。忽然有一個莫名其妙的人,衝了出來,對蘇格拉底打了一棍子,就逃去了。他的朋友立刻回頭要去找那個傢伙算賬。

但是蘇格拉底拉住了他,不准他去報復。朋友說:“你怕那個人嗎?”“不,我絕不是怕他。”“人家打了你,你都不還手嗎?”蘇格拉底笑笑說:“老朋友,你別生氣。難道一頭驢子踢你一腳,你也要還它一腳嗎?”

心底無私天地寬,有博大的胸懷,方能吞吐日月,收放自如!太計較得失、榮辱,人生之路也便越走越窄了!

名人人生哲理故事 篇5

邱吉爾不僅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着名人物,而且是英國曆任首相的長壽者,他整整活了90歲,他長壽的祕訣之一就是善於睡眠。

邱吉爾精力充沛,一向是大幹、酣睡。在其任職期間,正處第二次世界大戰,局勢極不穩定,瞬息萬變,國事極其繁忙。他日理萬機,每日睡眠時已精疲力盡,躺下便睡着,從不失眠。他常對記者說:“我每一天大約在半夜三點睡眠,上牀時如釋重負,睡得很香。”

早八點左右,邱吉爾醒來後,先是躺在牀上看看報紙、電報和其它急件,然後接見來訪者,向各部和參謀委員會口授命令、指示,直到中午才起牀。邱吉爾在說長壽經驗時說:“如果有地方坐着,我絕不站着,如果有可能躺着,我決不坐着。”

邱吉爾每一天還持續一個多小時的午睡,以便養精蓄銳,使晚上精神充沛。他常常向周圍的人們宣傳午休的好處,勸他們向自己學習。因而效法他的很多,據說美國總統肯尼迪、里根等就曾模仿過他的午睡方法。

除此之外,邱吉爾還十分喜愛戶外,常常在午睡前後和晚飯前後騎馬、打棒球、畫畫、觀賞動植物,有時還砌一會牆,做到動靜結合、勞逸結合。

哲理:能讓內心持續寧靜的人,纔是最有力量的人。“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則心蕩,心蕩則形傷。”一個人心浮氣躁時,方寸已亂,必然會導致舉止失常,進退無據,會失去正確的決定力。反之,心靜神定,泰然自若,你便聽不到外界的喧囂和嘈雜,爲人處世就不會失於輕率。每臨大事有靜氣,方爲大家風範。

名人人生哲理故事 篇6

愛爾蘭作家蕭伯納(1856—1950)是世界著名的小說家、社會活動家和幽默大師。他在訪問蘇聯期間,有一天在街頭遇見了一個蘇聯小姑娘。那小姑娘聰明活潑,逗人喜愛,蕭伯納便同她玩了很久。臨別的時候,蕭伯納對小姑娘說:“你回去告訴你媽媽,這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蕭伯納。”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那小姑娘竟然學着蕭伯納的口吻說:“你回去告訴你媽媽,說這天同你玩的就是蘇聯姑娘賴莎。”

這件事給蕭伯納以不少的感觸。“一個人不論有多大成就,他對任何人都就應平等相待,要永遠謙虛。”蕭伯納感慨地說。

“這就是小姑娘給我的教訓,我一輩子也忘不了她的!”

還有一次,蕭伯納收到一位小姑娘的來信。信中說:“您是一位最使我佩服的作家,爲了表達我對您的敬仰之情,我打算以您的名字來命名我心愛的小獅子狗,它是我過生日時親戚送給我的。不知尊意如何?”

這真是令人哭笑不得的問題,蕭伯納卻幽默地回信道:“親愛的孩子,讀了你的信,頗黨風趣盎然。我十分贊同你的主意。但是,最主要的一點,你務必和小獅子狗商量一番!”

哲理:一個人不論有多大成就,他對任何人都就應平等相待,要永遠謙虛。

名人人生哲理故事 篇7

每一個人都有幽默的時候,只是在不好同的地方。就算是周總理,只是在不一樣的地方。

一位記者問總理:“中國有沒有?”不少人納悶:怎們問這種問題?大家關注着周總理,周總理肯定的說:“有!”之後“中國的在臺灣!”這一答,記者啞口無言。其實這是一個圈套,只要總理說:“沒有”,一旦你真的這樣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會緊之後說“臺灣有”,這個時候你總不能說“臺灣不是中國的領土”。

美國代表團訪華時曾有一位記者說:“中國人很喜愛低着頭走路,而我們美國人卻總是擡着頭走路。”此語一出,話驚四座。周總理不慌不忙,臉帶微笑地說:“這並不個性。正因我們中國人喜愛走上坡路,而你們美國人喜愛走下坡路。”

美國官員的話裏顯然包含着對中國人的極大侮辱。在場的中國工作人員都十分氣憤,但又不能在外交場合強烈斥責對方的無禮。如果忍氣吞聲,聽任對方的羞辱,那麼國威何在?周總理的回答讓美國人領教了什麼叫做柔中帶剛,最終尷尬、窘迫的是美國人自己。

哲理:有時候的幽默,能夠用來玩,也能夠用來維護尊嚴。

名人人生哲理故事 篇8

一個偉大萬里倒黴的作家,他出生在一個窮醫生家裏。小時候沒有受過很好的教育,參軍後被俘身負重傷,左手致殘,並屢立戰功,得到元帥的嘉獎。但是當他拿着元帥的保薦書,做着即將成爲將軍的美夢時,在歸國途中,被俘後賣到阿爾及利亞,在那裏做了5年苦工。

當他回到祖國的時候,很不幸,他的國家已經忘記了這位英雄,他連一個普通的工作都找不到,好不容易在無敵艦隊找到一個軍需的職位。一次也下鄉催徵,因不肯爲鄉紳通融減稅,被鄉紳誣陷入獄。從監獄出來以後,他改作稅吏。一次他把稅款交給一家銀行保管,偏偏銀行倒閉,他第二次入獄。第二次出獄,他貧困貧,而且家裏妻子、妹妹、女兒一幫人都靠他一個人養着。他住的地方,環境如此惡劣;一天,酒館裏有人鬥毆,一人倒在地上奄奄一息。他出於同情把那人背到家裏,誰知人未救活,他涉嫌謀殺再次入獄。在此之後,他妻子死去,他又正因女兒的事情被法庭傳訊。

就這麼一個兩次被俘三次入獄的人,命運從來不肯眷顧他。但惡劣的環境沒有淹沒他,倒黴的.境遇沒有打倒他,反而豐富了他。他的智慧是把倒黴當作生命的一個必然結果加以理解,而化爲生命的財富。憑着他對生活的反思和那個國家鬥牛士的精神,他寫出了名震世界的鉅著——《堂·吉訶德》。

哲理:這個偉大的倒黴蛋就是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而作品的主人公彷彿是作者的一個自我嘲諷。他證明了承受倒黴時的痛苦和順風時的歡樂都是人生的收入,他的賬本上沒有支出。

名人人生哲理故事 篇9

李連杰初到好萊塢時,幾乎沒有人看好他,好不容易有一家電影公司願意請他出演,但片酬很低,只有100萬美元,而且是演一個反派主角。李連杰猶豫不決,說自己要經過慎重思考之後,才能答覆。但是,等他答應出演時,對方卻改口了,片酬降爲75萬美元。

錢不是最要緊的,只是在20世紀90年代的東南亞電影市場,“李連杰”三個字早已是金字招牌,從“功夫皇帝”“淪落”到此刻的境地,李連杰感到難以理解。但他思考再三,還是決定出演,但是,沒想到對方卻又“落井下石”:“50萬美元,不演拉倒。”50萬美元,還包括律師、經紀人、宣傳公司等各項費用,再扣完稅,所剩無幾。李連杰答應得很痛快:“我演。”

就這樣,李連杰拍了他的第一部好萊塢影片《致命武器4》,雖然片中巨星雲集,但在影片首映當晚,李連杰就獲得7。5分,成爲演員排行榜中的亞軍。

第二天,電影公司的老闆就親自上門,畢恭畢敬地說:“下一部片子請您演主角,如何?”當實力證明一切的時候,才能輪到李連杰說話,他的第四部好萊塢影片片酬就開到了1700萬美元。

李連杰以退爲進,成功地敲開了好萊塢的大門。他談起往事,感觸頗多,唸了一首哲理詩:“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爲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哲理:大丈夫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尊重現實,迂迴前進。

名人人生哲理故事 篇10

鄭板橋(1693—1765)是清朝“揚州八怪”之一。他在山東濰縣當縣官時,兒子小寶留在興化鄉下的鄭墨弟弟家。浪漫簽名

小寶6歲時上學了。爲了教育兒子,鄭板橋專門給他的弟弟鄭墨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餘五十二歲始得一子,豈有不愛之理!然愛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愛,不以其道是溺愛。”

他的“道”是什麼呢?他說:“讀書中舉,中進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個好人。”

鄭板橋自己是個讀書人,他並不是看不起讀書人,他看不起的是:讀書就是爲了做官。

鄭板橋自己最重視的還是兒子的品德。他對弟弟說:“我不在家,兒便是由你管束,要須長其忠厚之情,驅其殘忍之性,不得以爲猶子而姑縱惜也。”

他主張,他的孩子和僕人的兒女應平等對待。他說:“家人兒女,總是天地間一般人,當一般愛惜,不可使吾兒凌虐別人。凡魚餐果餅,宜均分散給,大家歡喜跳躍。若吾兒坐食好物,令家人子遠立而望,不得一沾脣齒,其父母見而憐之,無可如何,呼之使去,豈非割心頭肉乎!”

爲了教育兒子“明好人之理”、“愛天下農夫”,鄭板橋還抄錄了使小寶且念且唱、順口好讀的四首五言絕句:

二月賣新絲,五月巢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襟;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才得放腳眠,蚊蟲跳蚤出。

之後,鄭板橋不放心小寶的成長,就把他接到身邊,經常教育小寶要懂得吃飯穿衣的艱難,要同情窮苦的人。由於鄭板橋的嚴格教育和言傳身教,小寶進步很快。當時濰縣正值災荒,鄭板橋一向清貧,家裏也未多存一粒糧食。一天,小寶哭着說:“媽媽,我肚子餓!”媽媽拿出一個用玉米粉做的窩頭塞在小寶手裏說:“這是你爹中午省下的,快拿去吃吧!”小寶歡跳着走到門外,高高興興地吃着窩頭。這時,一個光着腳的小女孩站在旁邊,看着他吃,小寶發現了這個用飢餓眼光看他的小女孩,立刻把窩頭分給小女孩一半。鄭板橋得知小寶的舉動,高興地對着小寶說:“孩子,你做得對,爹爹喜愛你。”

哲理:人生,幸福不是目的,品德才是準繩。

名人人生哲理故事 篇11

第一次見到盧斯卡教授,還是在1993年。當時,我正在重慶攻讀碩士,由於一箇中法合作的科研項目,在那一年的秋天,盧斯卡教授——法國圖盧茲大學城市與環境工程學院的終身教授,來到中國,就有關技術問題與中方課題組進行交流、討論。

應該說,20世紀90年代的中外科技合作,絕大多數是由外方提供關鍵技術,中方則組織力量消化和吸收,我們那個項目同樣採取的是這種模式。也正有鑑於此,加之盧斯卡教授本人崇高的學術地位,全體中方成員都不可避免地對他懷有一種很強的敬畏心理,而我這個資歷最淺的學生,更是暗自抱定了這樣的初衷:只做一個認真的聽衆,絕不開口參與問題討論。

大家都抱着與我類似的心態,因此註定學術交流從一開始便呈現出了明顯的不均衡態勢——向盧斯卡教授提出問題,中方課題組事先要做精心的準備,被推舉的代表發言時更是小心翼翼,唯恐言語有失貽笑大方;而盧斯卡教授感興趣主動提出的問題,中方課題組又無人肯出頭做全面闡述,被“點將”不得不發言的,也往往三言兩語稍作闡述,接着便以“仍需我們進一步研究”畫了句號。結果,一場學術交流很快演變成了盧斯卡教授單方面“答疑”的獨角戲。坐在會議室的一角,我發現,面對這種令人難堪的默契,盧斯卡教授幾次搖頭苦笑,臉上也露出了深深的無奈與失望。

爲打破這種頗爲尷尬的氛圍,學院科研部的領導陪在一旁,立即顯出國人好客的一面。他滿臉堆出笑意,建議盧斯卡教授抽出一點時間,前往重慶的大足石刻、縉雲山等名勝古蹟瀏覽參觀。翻譯將這番美意譯作法語的過程中,盧斯卡教授卻開始聳動肩膀,並幾次將雙手攤在胸前,嘴裏也在小聲嘀咕什麼。

會議室沉寂了好一會兒,盧斯卡教授的臉上才重又浮現出一絲笑意,客氣謝絕主人好意之後,他清清嗓子說道:“其實,透過剛纔的交流,我發現各位同行對流化牀工藝還是頗有研究的,而我們的討論之所以不夠深入,恕我直言,是因爲大家在交流過程中選擇了太多的`妥協,這不由讓我想起一句法國諺語來。”說到這裏,他略作停頓,接着緩緩提高了聲量,“在我的國家,這句諺語是:妥協是把好傘,但卻是個可憐的屋檐。”

“妥協是把好傘,但卻是個可憐的屋檐。”盧斯卡教授把這句諺語說了兩遍,也特意請翻譯加以重複。待翻譯的話音第二次落下,會議室裏頓時陷入了更深的沉寂,大家不約而同將頭低下,有的人甚至臉上漲得通紅。

又過去難捱的幾分鐘,我不知哪裏來的膽量,竟然初生牛犢不怕虎,第一個主動站了起來:“盧斯卡教授,我想就反應器的進水方向,談點兒自己的看法……”

時間到了第二年夏季,由於中法雙方的精誠合作,那個項目順利透過驗收並投入到了實踐應用,而我作爲課題組一員,也沾上項目的光,在一項“新型斜螺旋沉澱裝置”的國際專利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正是這項專利,它對我畢業後的求職幫助多多,甚至可以說改變了我一生的軌跡。

“妥協是把好傘,但卻是個可憐的屋檐。”這句短小精煉的諺語,讓我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生活中於人於事的交鋒,適當的妥協固然必要,但開誠佈公的溝通與交流,更應作爲雙方最初的選擇。

名人人生哲理故事 篇12

斯科特上校是世界上第二個到達南極的人,我想,再也沒有比他的故事更動人、更悲慘的了。斯科特上校和他的兩個同伴在南極羅斯冰川的慘死,至今還令人痛惜不已。

1913年2月一個晴朗的下午,蕃紅花正在皇家花園裏熱烈地開放,斯科特上校的死訊傳到了英國。這個消息震驚了整個英國。在此之際,只有納爾遜海軍大將在特拉法加海戰中陣亡的消息,讓英國人如此震驚過。

在斯科特上校死後22年,英國人爲他建了一個永久的紀念館———極地博物館,這也是全球第一家極地博物館。這個博物館開幕的時候,全世界的極地探險家們都趕來了。在這個建築的頂端,有一幅獻給羅伯特·斯科特的題詞,是用拉丁文寫成的:“他去探尋南極的祕密,找到的卻是上帝的祕密。”

斯科特上校去南極探險,乘坐的是“特拉諾瓦”號船。這艘船進入南極圈的冰洋後,他就屢屢遭遇厄運。巨浪怒吼着,不知疲倦地擊打着船身,將船上的貨物掃蕩一空,冰冷的海水涌進了船艙,鍋爐裏的火被澆滅了,抽水機停止了轉動,但這艘無助又無畏的船還是在咆哮的大海中航行了許多天。其實,斯科特的厄運才只是剛剛開始。

他曾帶了幾匹能在西伯利亞的冰天雪地裏奔跑的強壯小馬,但它們到了極地卻受到了極大的折磨。它們的腿踏進冰窟中折斷了,它們在大雪中徒勞地掙扎着,無奈之下他們只好用子彈結束了它們的痛苦。斯科特上校從愛斯基摩人那裏帶來的能拖雪橇的狗,也在冰川的裂縫裏跑散了。

斯科特和他的四個同伴只好丟下馬和狗,拖着一輛約1000磅的雪橇,繼續向南極前進。一天又一天,他們拉着雪橇,在海拔9000尺的稀薄、嚴寒的空氣裏,在堅硬的冰地上掙扎着前行,累得上氣不接下氣,凍得喉頭梗塞。然而,誰也沒有抱怨,因爲他們相信在最艱難的行程盡頭,南極的祕密正在等着他們。從創世紀以來,那裏就沒有被人打攪過。那裏沒有任何會呼吸的東西,連一隻海鷗也沒有,到處是一片死寂。

14天后,他們終於到達了南極———但是等待着他們的只有震驚和失望。在離他們不遠處的冰天雪地裏,立着一根木杆,上邊有一塊破布在呼嘯的寒風中飄搖。是國旗!挪威的國旗!原來挪威探險家阿蒙森比他們早了一步———他們沒想到自己經過多年的精心籌劃,數月的拼死掙扎,歷經了千辛萬苦,卻被阿蒙森捷足先登了———他僅比他們早到五個星期。

這對他們的打擊太大了,他們懷着失落的心情踏上了歸途。實際上,他們在返回文明世界時,才真正經歷了奧德賽式的巨大磨難。凜冽的寒風在他們身上裹上了一層冰,甚至連鬍子都凍住了。一行人跌跌撞撞地向死神走去。

最先遇難的是強壯的軍官埃文思,他不小心腳下一滑,頭在冰塊上撞碎了。接着是隊長奧茨,他的腳凍壞了,一步也不能再走。他知道這會連累他的同伴,因此在一個夜晚,他做了一件神聖而悲壯的事———爲了保全他的同伴,他從帳篷裏爬出來,在漫天風雪裏凍死了。沒有豪言壯語,沒有動人的表演,他只是平靜地說;“我想到外邊走走,過一會兒就回來。”然而,他卻永遠沒有回來。人們始終沒有找到他的屍體,現在,人們在他失蹤的地方豎起了一個紀念碑,上邊寫着“一位無畏的紳士死在附近”。

斯科特和剩下的兩個同伴繼續掙扎着往回走。他們已經被凍得面目全非了。鼻子、手指、腳都凍得一碰即碎。1912年2月19日,他們在離開南極後的第20天,最後一次支起了帳篷,他們的糧食只夠吃兩天了,剩下的燃料也只夠煮兩杯茶。他們以爲自己肯定有救了———他們距來時埋藏糧食和其他物品的地方只有11英里了。只要拼盡最後一點力氣,他們應該可以到達那個地方。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就在這最後的時刻悲劇發生了。他們遭遇了猛烈的狂風,這場風暴竟然能把冰塊砍碎,地球上沒有任何生物能夠抵擋這種颶風的襲擊。斯科特和兩個同伴在帳篷中被困了11天,但狂風仍在怒吼,絲毫沒有要停的意思。這時,他們已經彈盡糧絕了。他們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擺在他們面前的只有一條路———一條很好走的路。他們出發時帶了不少,是爲這樣的危急關頭準備的。他們只須多吃一些,就可以安然入睡,永遠不再醒來。但是,他們不想走這條路,他們決心以英國人的尚武精神和命運抗爭到底。

斯科特在臨死前一個小時,給著名作家巴里爵士寫了一封信,講述了他們臨終前的情形。他們的食物已經全部吃光。死神馬上就要降臨到他們頭上。然而,在這樣的時刻,斯科特卻寫道: “如果你能聽到我們在帳篷裏唱着愉快的歌兒,你心裏也許會好受一些。”

8個月後,溫暖的陽光又重新普照着南極大地,一支搜尋隊找到了他們凍僵的屍體。隊員們就地埋葬了他們的屍體,並用兩根雪橇板做了一個十字架。在他們的墓碑上,寫着英國詩人丁尼生的長詩《尤利西斯》中的名句:

幾顆英勇的心,雖然被時間和命運摧毀,但堅強的意志仍在前進,永不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