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面試問題>

教師資格證面試問題及答案

學問君 人氣:1.26W

 教師資格證面試問題推薦一

教師資格證面試問題及答案

1.爲什麼要選擇教師這個行業?

我讀的是師範類的專業,當一名優秀的老師是我最大的願望。現在公司之類的工作不夠穩定,教師穩定性比較高,尤其是好的學校很重視對教師的培養,所以未來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2.你最尊敬的教育家是誰,爲什麼?

我最崇拜的教育家是素有英語教育界泰斗之稱的——張道真。我之所以崇拜他,原因有三。

第一高尚的人格魅力。76歲高齡的張道真教授,在國內外英語教育界享有盛譽。他把畢生的經歷都獻身於教育並研究教育,正是他帶領着我們走着英語教育改革的每一個步伐!

第二科學、實用的英語教學方法。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來改變這種狀態。而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被廣泛應用到實際教學中。

第三嚴謹治學的思想前瞻性。張教授提倡考試要改革,聽說與讀寫,二者並舉, 甚至聽說佔有更重要的地位。思想深邃的張道真教授,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科學的工作態度,嚴謹的治學思想,征服了我,我要秉承他老人家的思想和態度,在未來的英語教學之路上,默默奮鬥,勇敢向前,創造英語教學的輝煌,是我學習的榜樣!

3.你最讚賞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以學生爲主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課堂生動活躍的教學法是我讚賞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中,用一些平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來跟學生解釋,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想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它的獨特之處,如果用得好了,用得恰當可以使課堂變得豐富多彩!

4.爲什麼學生會偏科?

學生偏科有很多因素,我着重從以下三點來分析,第一興趣,第二環境,第三老師。如果具體分析,第一興趣,學生因爲興趣愛好不同容易出現偏科現象;第二是環境,低年級容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周圍同學經常在一起討論的科目會影響自己對某學科的偏好。第三老師,部分學生因爲某科老師而出現偏科現象。當然也會有其他因素。回答完畢。

5.做好一名教師固然離不開敬業、愛生、專業知識紮實,除了這些,你認爲教學的最重要特質是什麼?

做一名好老師除了敬業、愛生、專業知識紮實之外,老師擁有開朗的個性,良好的品德,比較淵博的知識更爲重要。

6.你贊同“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這種提法嗎?爲什麼?

贊同。教學方法因人而宜,沒有一個適合所有人的方法,但要適合個人,這就是貴在得法。教師備課時要從教學實際出發,根據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本校條件等,結合不同的教學目標、內容、對象和條件,因校制宜、因時制宜,靈活、恰當地借鑑和選用國內外的教學方法,突出重點、攻破難點,並善於探討、實踐,教學其實就是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的過程。

7.新課程標準的價值取向是什麼?

新課程標準的價值取向是要求教師成爲決策者而不是執行者,要求教師創造出班級氣氛、創造出某種學習環境、設計相應教學活動並表達自己的教育理念等等。

8.備課

備課是教師的一項基本功。我認爲無論是哪門學科,教師真正要備好一堂課,應該腳踏實地,並結合自身和學生的實際,進行創造性地研究和設計。第一“研讀”是備課的必要前提,老師研讀與課程有關的資料是必不可少的環節;第二“博學”是備課的重要基礎;第三“細緻”是備課的基本要求;第四“創新”是備課的成功亮點。這種備課方法是我所追求的目標。(補充:備出一份好的教案是上好一堂課的重要前提,也能使教師教學更有底氣,甚至變得胸有成竹。同時,好的教案設計也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方式、效率等多個方面,最終對整個課堂課的教學效果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9.你同意“沒有不合格的學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師”這句話嗎?

本句話源於教育家陳鶴琴老先生的名言“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不合格的學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師”是其衍生出的衆多“偉辭”中最爲着名的一句。我認爲陳老先生當初寫這句話時,斷然不會想到在多年以後的今天會引出如此多的討論吧!

我不完全贊同。這句話說的太過絕對,造成不合格學生的原因有很多,每位學生自身條件和生活環境都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出現不合格的學生老師不能完全負責。但是老師對待資質不高和成績不好絕對不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任其自生自滅,對待此類學生,老師應該積極努力幫助學生找到落後的原因,平時多關心,多輔導,儘快幫助學生把成績趕上來。

10.一堂好課的標準是什麼?

1一堂好課的評價標準是,第一是否達到教學目標,因爲這是促進發展的根本宗旨;第二教學內容方面是否達到科學合理的標準;第三教學策略與方法是否能達到學生主動學習的目的;第四老師是否具有良好的教學基本功。

2一堂好課的標準是學生學有所得。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在過程與方法,在知識與能力方面有所得。

評價一堂好課的標準有以下幾點有意義、有效率、有生成性、是常態下的真實的課。

一堂好課的基本表現是必須形成學生的興趣和持續學習的動力;兼顧有差異的學生,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得;體現思維的深度、促使學生知行結合,有所收穫。